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

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

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成立的歷史語言研究機構。

1928年,民國時期國立中央研究院院長蔡元培命傅斯年等三人負責籌建,同年於廣州成立,傅斯年任所長。次年遷北平(今北京),所址在北海靜心齋。

1936年遷至南京雞鳴寺。傅斯年主張歷史、語言的研究要運用新材料,發現新問題,採取新方法。他認為近代歷史學只是史料學,應當用自然科學提供的一切方法、手段來整理現存的所有史料;唯有發現和擴充史料,直接研究史料的工作才具有學術意義。因此該所成立後,工作重點放在:①安陽殷墟發掘和甲骨文的研究整理;②西南少數民族語言、習俗的調查;③西北考古。目的在於擴大歷史、語言研究材料。

基本介紹

  • 中文名: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
  • 成立時間:1928年
  • 地點:廣州
  • 所長:傅斯年
分組,成果,

分組

該所先後設歷史組、語言組、考古組、人類學四個組。設研究員、副研究員、助理研究員和助理員等職稱。圖書設備、出土文物資料都很齊全。

成果

該所集中了當時一批著名學者,如陳寅恪趙元任羅常培李方桂李濟董作賓等,一方面繼承了乾嘉學派治學精神,一方面汲取了包括西方近代新史學、人文科學和自然科學在內的研究方法,在歷史、語言等許多領域都有卓著貢獻,十年間組織殷墟發掘十五次,取得了世界矚目的重大成果。重要出版物有《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1928年創刊,商務印書館出版發行,至1949年共出版二十一本(每本四分冊)。此外,還有《專刊》、《單刊》、《集刊外編》、《史料叢刊》、《田野考古報告》、《人類學集刊》、《中國人類學報告》等。
抗日戰爭爆發後,該所輾轉於長沙、昆明,1940年遷四川南溪李莊,1946年遷回南京。所長始終由傅斯年擔任。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