雪蛤

雪蛤

雪蛤,學名“東北林蛙”,隸屬兩棲綱無尾目蛙科、蛙屬,中國分布在黑龍江、吉林、遼寧、內蒙古(東北部)。國外分布在俄羅斯(遠東地區)、蒙古(東部)、朝鮮、日本(對馬島)。

該蛙是我國著名的經濟蛙種,雌蛙的輸卵管里的營養物質,即林蛙油是名貴的食品、補品、藥品具有“滋補益精、養陰潤肺、補腦益智”等功效。因其在寒冬中可冬眠長達五個月之久,因此得名“雪蛤”。

基本介紹

  • 中文學名:東北林蛙
  • 拉丁學名:Rana dybowskii
  • 別稱:哈士蟆
  • :動物界
  • :脊索動物門
  • 亞門:脊椎動物亞門
  • :兩棲綱
  • 亞綱:滑體亞綱
  • :無尾目
  • 亞目:新蛙亞目
  • :蛙科
  • :蛙屬
  • :東北林蛙
  • 分布區域:黑龍江、吉林、遼寧、內蒙古(東北部)
簡介,形態特徵,生態習性,種群現狀,地理分布,利用價值,消滅害蟲,藥用,食用及其他,人工養殖,生態意義,

簡介

東北林蛙又名林蛙、雪蛤,是國家保護的有益的而且有重要經濟、科學研究價值和很高經濟價值的陸水兩棲野生動物,被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列為易危物種

形態特徵

形態依據黑龍江黑河、尚志一面坡(50雄、16雌、5幼及卵),吉林長春、蛟河、琿春、白河、通化和集安(97雄、55雌及蝌蚪)標本。
成體:雄蛙體長63mm,雌蛙體長67mm左右,其他部位量度數據見表322。體較粗壯;頭寬略大於頭長;吻端鈍圓而寬扁,突出於下唇;吻棱鈍而明顯,頰部向外傾斜,面略凹陷;鼻孔位於吻至眼前角的中央,鼻間距大於眼間距而略小於上眼瞼寬;瞳孔橫橢圓形;鼓膜圓形,直徑略大於眼徑之半;犁骨齒兩小團,略呈橢圓形,自內鼻孔內側前緣或中央斜向後方;舌後端缺刻深。前肢短,前臂及手長不及體長之半;指端鈍圓;指較細長而略扁,指長順序3、1、4、2;關節下瘤發達,指基下瘤較明顯;內掌突大而略呈圓形,外掌突小而窄長。後肢較長,約為體長的175%,後肢前伸貼體時脛跗關節前達眼或鼻孔,左、右跟部重疊較多;脛長大於體長之半;足比脛長;趾端鈍圓而略窄;第三、第五趾等長,達第四趾第二、第三關節下瘤之間;趾間蹼發達,外側3趾間幾乎為全蹼,蹼緣幾乎無缺刻或微具凹陷;雄蛙第四趾兩側的蹼略超過遠端關節下瘤或幾乎達到趾端,內側3趾外側和第五趾內側的蹼均達趾端,雌蛙的蹼較雄蛙的略遜;外側踱間蹼較發達;關節下瘤小而明顯;內踱突為長橢圓形,其長約為第一趾長的3/4,外踱突小而圓或個別不明顯。
背麵皮膚較光滑,背部及體側有少而分散的圓疣,有的個體在肩上方有“八”形長疣,雌蛙的體側及肛部多密布小圓疣或痣粒;背側褶在鼓膜上方斜向外側與顳褶相連,隨即折向中線,然後再向後延伸達胯部,在顳部上方成曲折狀;口角後的頜腺粗大;內、外跗褶明顯。腹麵皮膚光滑,僅股基部腹面有密集扁平小疣。
雪蛤
生活時體色隨環境而異。背面灰褐色、棕褐色、深褐色、紅棕色或灰棕色,上面多散以黑褐色或黑色斑點,有的個體卻無斑點,背側褶色略淺,為棕紅色、淺褐色或棕色;兩眼間一般有一深色橫紋,少數個體的則不明顯;鼓膜部位有黑褐色或黑色三角形斑;雌蛙體側及肛部小疣或痣粒為朱紅色或紅黃色;胯部及股部前內側為黃綠色;四肢背面有明顯的深色橫紋,股、脛部背面一般4—5條橫紋。雄蛙腹面咽、胸部多為灰白色,有的個體還散有黑褐色或灰褐色斑點,腹部為土棕色或白色微帶綠色;雌蛙腹面咽喉部淺紅棕色,有的並散以黑褐色、灰褐色或灰色斑點,腹部及四肢腹面紅棕色或紅黃色。液浸標本背面多為灰棕色,深色斑紋仍清晰;腹面白色,斑點多變為灰棕色或灰色。
第二性徵:雄蛙前肢粗壯,第一指上灰色或灰棕色狀婚墊(刺)很明顯,腹面觀一般可分為4團,基部2團大,近腕部的1團顯然大於指部的1團,其間界限清晰而無明顯間距,近指端的2團很小,其問界限不分明;有1對咽側下內聲囊;有紅色雄性線。
:卵群呈團狀;卵徑1.5~2.0mm,動物極黑褐色,植物極灰褐色或白色;卵粒外包兩層膠質膜,外層較內層厚。
蝌蚪:生活時頭體背面和尾肌多為黑褐色或黑色,少數為灰褐色、灰棕色或棕色;腹部色略淺,尾鰭半透明,其上滿布灰褐色或灰棕色斑點。第32~36期蝌蚪全長38mm,頭體長16mm,尾長23mm左右。尾高超過頭體長之半。頭體粗短,呈卵圓形;吻部略窄而吻端鈍圓,尾肌弱,尾鰭較低,尾末端鈍尖。鼻孔及眼位於頭背側,鼻孔在吻至眼的中央;出水孔在體左側略斜向後上方,無游離管;肛管附著於下尾鰭基部,開口略斜向右側。口在吻端腹面,上唇緣無乳突,下唇緣及兩口角有一排整齊的乳突,口角處有副突;唇齒式為I:3+3/1+1:Ⅲ,少數Ⅰ:4+4/1+1:Ⅲ;角質頜適中。液浸蝌蚪頭體及尾肌為灰褐或灰棕色,尾鰭色淺,其上的深色斑點仍清晰。
雪蛤
幼蛙:剛完成變態的幼蛙體長l蛐左右,最大者達17mm;背側褶及小疣顯現,四肢背面橫紋清晰。

生態習性

東北林蛙一般生活在從近海濱的丘陵至海拔900m左右山區植被較好的濕潤環境中,在森林、灌叢、草地以及湖泊、水塘、沼澤和農田等多種靜水域及其附近都有它的蹤跡;其行動敏捷,能迅速避開敵害,不易捕捉。該蛙在一年中的活動頗有規律,大致可分為如下五個時期。
繁殖期每年於4月初開始至5月初結束,此期間要經歷出河、配對、產卵和生殖後休眠四個階段。清明前後,即在3月末或4月初,隨著冰層解凍而甦醒出蟄,從河流、山溪陸續進入附近的平靜河灣、水塘、水坑、沼澤或稻田等靜水域內。雄蛙一般先進人產卵場,多在黃昏後嗚叫,雌蛙聞聲而至;雌、雄蛙相會後,雄蛙追逐雌蛙,一經抱對雄蛙便停止嗚叫,雄蛙以其前肢擁抱雌蛙的腋胸部。配對後多選擇靜水域的淺水處為產卵場,其水深多在10~20cm,最深不超過30cm,水的pH為5.5~7.0。抱對時間長短不一,多數為5~8小時,少數3~4小時即可產卵,個別的長達24小時或兩天以上才產卵。每天0:00~8:00為產卵時間,但產卵高峰多在黎明前。此時平均水溫為5~8℃。排卵時間較短,一般在3~5分鐘內可排出全部卵子。初產的團狀卵群沉沒於水下,經3小時左右,因卵外膠質膜吸水膨脹而浮於水面。雌蛙的產卵量隨個體大小而有差異,因而每個卵團含卵500~2300粒。產卵完畢,雌、雄蛙即分離,雌蛙很快離開產卵場上岸潛伏於鬆軟的土層中或樹根、石塊和枯枝落葉層下而轉入生殖後的休眠狀態;雄蛙一般仍留在產卵場內,潛入水下的泥砂或水草里,等待別的雌蛙,以期再配,直到繁殖期結束陸續轉入生殖休眠,其休眠姿態與冬眠相似。生殖休眠為期10~15天。據馬常夫(1982)記載,受精卵在水溫為1.4~14.3℃的條件下可正常發育,至外鰓消失止歷時共20天左右;從外鰓消失至變態成幼蛙需40天左右。所以,從卵產出起至變態成幼蛙止,需要60~70天。外鰓消失後的小蝌蚪開始自由攝取食物,主要以水底泥砂中的植物碎屑和水中的低等藻類為食;白天尤其是晴天多集群於淺水區攝食或遊動;颳風或陰雨天則多分散活動於較深的水層或很少活動;夜間多沉入水下,分散臥伏於水底或隱伏水草間。外鰓消失後的蝌蚪生長至25~30天,開始出現後肢,第39~42天,即在完成變態前3天出現前肢。
上山入林期:於5月上旬開始至5月末或6月初結束,即成蛙生殖休眠之後(包括幼蛙登入後),一般從山下沿溝谷林緣或植物帶向山上森林地帶遷移。5月上旬,首批進入森林的多為雌蛙,5月中旬為人林高峰期,於5月末遷移基本結束,但少數延至6月初。最後上山人林的主要是雄蛙,原因在於部分雄蛙未獲配對或尋找再次配對的機會而較長時間地滯留於產卵場。一般每天於15:00~20:00為其遷移活動時間,其餘時間多伏於落葉層或疏鬆土壤中休息,但雨天,隨時都能向森林移動。
森林生活期:一般在5月中旬至8月末,林蛙主要棲息在鬱閉潮濕的闊葉林或針闊葉混交林中,林下灌木草叢繁茂及豐厚的枯枝落葉層,在純針葉林中的棲息者卻很少。多以河流、山溪等水體為中心約1km的幅射範圍內活動。據馬常夫(1990)報導,晴天,一天內有兩個活動高峰,即4:00~8:00和17:00~20:00。17:00~20:00為其主要的捕食活動時間,其餘時間多隱伏於落葉層、草叢或石塊下休息;陰雨天則均能外出活動。所以,此時期是該蛙的攝食盛期。
出林下山期:於9月上旬至10月初,該蛙陸續從較高的山林出來,沿著溝谷流溪等相對固定的路線,逐漸向低地遷移至河流附近,等待越冬。
冬眠期:當氣溫下降至10℃以下,該蛙陸續進入以河流為主的越冬場所內,在一般水深2~5m、嚴冬時水底也不至於結凍的河灣、較大的溪澗深潭、泉水坑等水體中越冬,其越冬期大致又可分為兩個階段:①散居冬眠,即於10月初入水至11月下旬,林蛙分散在淺水域水底的石塊下、砂礫或淤泥中以及水邊雜草或樹根間;②集群越冬,從11月末開始至翌年3月中下旬結束,即氣溫下降至一5℃以下之後,林蛙有幾十隻至上千隻地集中到深水處,頭部向下,四肢捲縮地相互擁擠在一起。此外,亦有少數個體在林下掂匣的枯特落葉屢疏鬆+壤或洞穴中_象眠。

種群現狀

由於該蛙經濟價值大,近年來無計畫地濫捕亂撈,特別是在每年該蛙入河至河流封凍前的數日,被人們大肆捕撈,加上有些地區森林的過度砍伐,工業廢水的排放、農藥和化肥的施用,致使生態環境遭到破壞,該蛙的天然繁衍和冬眠場所急劇縮小,資源量日趨減少,有的地區已瀕臨枯竭,如黑龍江尚志1971年哈士蟆年產8000kg以上,近幾年下降到僅產幾百千克。因此,合理利用和保護這一資源已成為亟待解決的問題。某些地方政府和有關部門已開始採取一些保護措施,並倡導半野生或人工飼養,以增加本地的蛙群數量。
近些年來,雖然一些地方開展的人工養殖積累了不少經驗,取得了一定的成績,但是還需要對其生態學進行深入研究,進一步掌握它們與其他動物種群以及與周圍環境中的生物和非生物的相互關係,種群數量的時空動態、調節機理和生態遺傳規律,才可能解決養殖中存在的問題,不斷提高和完善養殖技術,有計畫地建立繁育飼養基地。同時,建立切合實際的保護措施和規章制度,保護生態環境,建立以保護該蛙為主要對象的自然保護區,以維持蛙群的自然結構,確保產卵群體的數量、卵的正常孵化、蝌蚪和幼蛙的生長發育,防止過度捕捉,才能達到保護資源和可持續利用資源的目的。

地理分布

國內分布於黑龍江、吉林、遼寧、內蒙古(東北部)。國外分布與俄羅斯(遠東地區)、蒙古(東部)、朝鮮、日本(對馬島)。

利用價值

東北林蛙俗稱“哈士蟆”,不僅能大量捕食森林、牧草和農作物的害蟲,而且是我國藥、肉兼用的蛙類,因而該蛙是我國的重要經濟動物之一。

消滅害蟲

該蛙在我國東北地區廣泛分布,數量甚大,能大量捕食各類昆蟲及其幼蟲。該蛙主要捕食鞘翅目直翅目同翅目雙翅目膜翅目半翅目等各類有害昆蟲,其次也食蚯蚓蜘蛛軟體動物等,而且食量很大,最高可達體重的16.3%。可見,該蛙在消滅農林害蟲、對控制蟲害的大發生、維護生態平衡起著積極的作用。

藥用

該蛙的整體或雌蛙輸卵管的乾製品,均可入藥,即稱哈士蟆和哈士蟆油,是我國傳統的名貴中藥材之一。在國內外市場上享有盛譽,但供不應求。一般用作滋補強身,治療體弱氣虛、神經衰弱、病後失調等病症。

食用及其他

該蛙肉嫩味美,是當地民眾喜食的菜餚;也是進行教學和科學研究的良好實驗動物。此外,製取哈士蟆油後的肌肉、骨骼和內臟等副產品可作為家禽、毛皮獸(如水貂、紫貂等)、魚類的飼料。
雪蛤

人工養殖

1 、蛙種選擇
雪蛤
種蛙應體健、動作靈敏、無畸形、無外傷,具有純正東北林蛙性狀,蛙齡為2~4年。雄性體重15~25 g,雌性體重為25~45 g。可選擇野外自然生產的蛙卵用於養殖。應選擇卵粒呈深黑色,卵粒分布均勻,卵膠膜清晰透明的健康受精卵。運輸的容器宜為塑膠桶、鐵桶或不透水的口袋。蛙卵運輸和貯存溫度宜為0~10℃,貯存時間不宜超40h,水和蛙卵的比例為1:1.
2、蛙卵孵化
產卵時環境溫度宜為7~15℃,20~25對/m2種蛙,雌雄比例為1:1。3日內所產的卵可投放於同一孵化池中進行孵化,使孵化出的蝌蚪大小整齊,便於飼養管理。孵化水溫宜為5~20℃,水體pH值5.5~7.5。蛙卵孵化期問應採取防凍、防曬、防天敵等相應的措施。
3、蝌蚪飼養管理
活水飼養池每立方米可飼養變態前期的蝌蚪500~600尾,死水飼養池飼養變態前期的蝌蚪200~300尾。蝌蚪飼養期應保持蝌蚪池內的水質透明度為30~50 cm,水體溶氧5 mL/L以上,水溫15~25℃,最佳溫度為15~20 ℃。飼料應營養全面,無霉變。可根據不同時期蝌蚪生長發育需要調整動、植物性飼料的比例。也可使用蝌蚪專用顆粒飼料。蝌蚪變態前,平均體長應達到5~8 cm,平均體重達1.4~2.0 g,大小均勻,活力旺盛。
4、變態蛙飼養管理
當蝌蚪腹部收縮,肘突出現時,即進入變態期。應及時將變態期蝌蚪移至變態池,變態池周圍應鋪放厚5 cm以上枯枝落葉,以利於幼蛙隱蔽、捕食和保持皮膚濕潤。變態期蝌蚪向變態池轉移時,應在氣溫涼爽時進行。為防止蝌蚪受傷,捕撈出的蝌蚪應立即放人鐵桶或塑膠桶,蝌蚪與水的比例宜為l:2。運送蝌蚪的時間越短越好,場內運輸最長時間不應超過60 min,外運時則必須用塑膠袋密封充氧後運輸。

生態意義

東北林蛙還是森林環境變化的指示性物種,是人類生存環境的試劑和守護神,對森林環境的淡水、空氣品質變化反應非常敏感,人們可以根據林蛙的生存狀態和分布狀況,對自然環境指標進行監測。東北林蛙也是重要的生物基因庫,如果林蛙滅絕,人類將失去很多可利用的基因。東北林蛙是野生動物生物鏈不可缺少的一環,在小興安嶺林蛙消失的區域,以林蛙為食的一些物種也隨之消失。據統計,一隻林蛙一年能捕食森林害蟲3萬多隻,對森林蟲害防治有著重要的生態學意義。東北林蛙還具有很高的藥用、食用和保健價值,尤其蛤士蟆油作為一種高級滋補品一直暢銷國內外。許兆君在文章中說,東北林蛙是小興安嶺森林之瑰寶,是伊春在全國具有核心分布優勢和地位的重要物種之一。但是,小興安嶺中國林蛙的生存環境及資源分布狀況卻令人擔憂。據2004年調查顯示,林蛙可棲息的320萬公頃林地中,種群密度為每公頃29隻,林蛙的種群數量為9300萬隻;而2007年的抽樣調查結果顯示,林蛙的種群密度已經下降到每公頃10隻,種群數量不到3000萬隻,比2004年下降了67%,棲息面積也大幅縮減。這其中既有氣候變化、污染物增加等外部環境變化的影響,也有利益驅動下的亂捕濫殺及人工養殖技術發展滯後等人為因素的制約。早在2006年,伊春林區就曾發生過大面積舞毒蛾森林病蟲害,其原因之一就是林蛙種群數量銳減。保護東北林蛙要像保護紅松一樣。這不僅僅是為了保護一種動植物資源或一個物種,而是在保護我們賴以生存和發展的森林生態環境,必須上升到建設生態文明、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培育小興安嶺大森林文化的高度來認識。“森林之於林蛙,正如人類之於森林。人類不可一日無森林,森林一日不可無林蛙。東北林蛙,關乎生態大局!”
如今,通過林區政策的改革,大量林蛙從事者重新發展了雪蛤的種群數量,伊春地區目前仍然是雪蛤(東北林蛙)的主要產地。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