蛙科

蛙科具有平滑、潮濕的皮膚,肢大而且有力,後足趾間蹼發達。腰部纖細。骨質胸骨,不具肋骨。水平瞳孔,日行性動物。蛙科體型相差很大,從個頭很小的林蛙(Rana sylvatica)到世界上最大的蛙巨諧蛙(Conraua goliath)。

基本介紹

  • :動物界
  • :脊索動物門
  • 亞門:脊椎動物亞門
  • :兩棲綱
  • 無尾目
  • :蛙科
  • 亞科數量:24
  • 屬的數量:404種
  • 英文:Ranidae
簡介,形態,分布,研究“蛙科” 相關問題的主要學者,出版“蛙科”相關文獻的期刊,

簡介

蛙科(Ranidae) 無尾目的1大科,皮膚光滑;上頜有齒,且有犁齒;舌端分叉,可自由活動;鼓膜明顯;一般無毒腺;肩帶固胸型;椎體既有前凹型又有後凹型,為參差型椎體;薦椎橫突柱狀;指趾末端二骨節間沒有間介軟骨。
蛙科
約50屬670種,下分若干亞科。蛙亞科24屬404種;其中蛙屬約260種,分布很廣;全北界只有蛙屬種類,在歐洲有1種達北極圈南緣,在美洲只有1種能達南美北部;澳洲有引進種。其餘亞科中約2/3的種類分布於非洲。中國現有7屬90餘種,其中2/3為蛙屬;湍蛙屬次之,其餘5屬各有1~3種。

形態

體長可達10厘米,皮膚粗糙,布滿大小疣粒。背面黃綠棕色,有不規則斑紋。腹面白色,前後肢有橫斑。趾端尖圓,趾間具全蹼。前肢粗壯,指墊發達,呈灰色。雄蛙具外聲囊一對。生活在近山的曠野、水田和池塘中。捕食昆蟲、蚯蚓、蜘蛛和其他小型蛙類。產於華東、華中、華南和西南各省。屬於國家二級保護動物。
蛙科蝌蚪為左出水孔型。體形、生態、習性各異。非洲產的巨蛙體長可達30厘米。有水陸兩棲、陸棲、穴居、樹棲、水棲等種類。從平原至高山,從熱帶至寒帶,江湖小溪的水域均有它們的蹤跡。

分布

高山蛙倭蛙兩屬分布於古北界(後者為中國特有屬),浮蛙、岩蛙、扁手蛙3屬見於東洋界。中國的蛙屬大致可分為真蛙、水蛙兩大類群。真蛙類群趾末端無橫溝,不為吸盤狀,其中包括真蛙群(如黑斑蛙等)、林蛙群(如哈士蟆等)、棘蛙群(如棘腹蛙等);與上述特徵相反的歸水蛙類群(如台北蛙、沼蛙、臭蛙等)。無指盤臭蛙(Ranegrahami)具過渡型性狀。

研究“蛙科” 相關問題的主要學者

葉昌媛 費梁 江建平 松井正文 陳曉虹 周開亞 計翔 李成 謝鋒

出版“蛙科”相關文獻的期刊

《動物分類學報》 《動物學報》 《動物學研究》 《貴陽醫學院學報》 《河南師範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 《四川動物》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