軍閥(割據一方的軍人集團)

軍閥(割據一方的軍人集團)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3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軍閥是指在正常的國家體系內,由自成派系的軍人組成軍事集團,對國家地域劃分勢力範圍,使用軍事手段割據一方,並控制其割據地的行政,司法,教育,稅務等政府機構和所屬官員的任命。軍閥是國家中央政府和中央集權衰弱的產物。軍閥一般都無視中央政府的存在,有的甚至與中央政府分庭抗禮。其軍事集團只服從於軍事首領,並不服從於中央政府。

中國歷史上任何一個朝代的終結都出現過軍閥或是軍閥混戰,比較著名的有漢末隋末、元末的軍閥混戰和民國初年的北洋軍閥以及直系、皖系、奉系等軍閥的相互混戰。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軍閥
  • 詞源:《舊唐書·郭虔瓘傳》
  • 來源日本
  • 詞意類別:古代和現代
  • 開始時間:1912年
  • 結束時間:1928年
定義,古代的含義,近代的含義,歷史沿革,北洋政府時期,國民政府時期,主要戰爭,蔣系崛起,代表派系,袁世凱,皖系,奉系,直系,蔣系,滇系,桂系,晉系,

定義

古代的含義

《新五代史·安重榮傳》:“嘗謂人曰:‘天子寧有種耶?兵強馬壯者為之爾。”“軍閥”,這個在20世紀初從日本傳來的詞語,“閥”字在古代漢語中指有功勞或有權勢的家庭,而“軍閥”一詞漢籍古語中亦已有之。從語義學的角度看,“軍閥”一詞的意蘊在唐朝即已出現,《新唐書》載:“郭虔瓘,齊州歷城人,開元初錄軍閥,遷累右驍衛將軍兼北庭都金山道副大總管。”《玉海》記載更為詳細:“郭瓘,開元初錄軍閥(二年四月庚申),累遷左驍衛將軍兼北庭都賜衣一襲薛訥,破吐蕃於武階(開元二年十月甲子)帝命紫舍人倪若水即軍陟功狀拜訥左(一作右)羽林大將軍(一雲十月癸未)”兩則史料的記載稍有出入,但均顯示唐人所謂的“軍閥”是從軍事角度出發的,意思為軍功,但與社會的上層地位有很大的關係。這顯然和當時的社會環境和文化因素有關。
唐代由於採用科舉政策,世族和庶族的社會地位有可能發生變化。實際上,科舉制度僅是為庶族開通了一條通向上層的道路,而世族憑藉門第、文化傳統的優勢、長期以來所建立的關係網,依靠科舉世族躋身於政治上層的機會遠大於庶族。所以,社會上的門閥觀念並沒有因此消亡,反而延續了下來。而主要依靠世族不屑一顧的軍功躋身於社會上層的庶族為了提高名望和政治地位,也熱衷於修著譜牒,以便得到特權階層的認可。可以說,唐代的“軍閥”在直接含義上,是軍事意義的,間接含義上才是政治意義的,但無論如何,“軍閥”是唐代時人成為特殊階層的一個條件,這也是“軍閥”一詞的含義後來演變成憑藉權勢造成特殊地位的軍人或軍人集團的原因。

近代的含義

近代意義上的“軍閥”一詞,是由梁啓超從日本翻譯而來的。據康有為的學生任啟聖記載:“某年徐(徐勤——引者按)在滬請天游同學三數人晚餐,余亦在座。余偶提軍閥二字,徐高聲說:‘軍閥’二字,由梁任公翻譯而來。日本軍人可稱閥,概皆幕府子弟。若中國軍人都是窮光蛋,何閥之有?只可稱軍人,不能稱軍閥也。”
近代“軍閥”一詞與古代“軍閥”一詞形同意異,但其意蘊在古代亦有,只不過不是以“軍閥”這樣一種字面表達方式,而是以“藩鎮”“群雄”“閥閱”等字形的面貌出現。在“軍閥”一詞從日本引進之前,近代大都是以“都督”一詞來表達的,其觀念演變上的指涉,是在“文人當政”和“武人當政”、“中央”和“地方”的政治關係中定位的。例如,李大釗在1913年分析當時的形勢時就說:“共和後,又有所謂建國之勛者矣。其今日一榜,明日一榜,得勛位、嘉木、上將、中將者,要以武人為多,而尤以都督為橫,以其坐擁重兵,有恃無恐,上可以抗中央,下可以脅人民。……革命之後,吾民之患在數十專制都督。”⑤“都督”——民初“軍閥”的早期雛形,它的社會身份此時定位在擁有一定地盤、相當大的軍權、占據一定政治地位的個人。這種以個人姿態出場的“都督”,尚未被人看成是一種特殊的社會階層,也就是說,它還不是階級意義上的概念。但是,對都督和其行為的修飾詞語,已表明了社會上對都督這種軍事勢力和軍人專政的不滿,“都督”也就由一個中性詞變成了蘊含貶義色彩的詞語。
從“都督”到“軍閥”的演變具有一定的過程。古代早已出現過的“軍閥”一詞,在近代重新被拾起並賦予新的含義、加以新的運用,是近代中國社會發展到一定階段和中外文化交流的結果。

歷史沿革

所謂軍閥,是指軍人以武力為後盾,割據一方,自成派系的軍人或軍人集團。或是由中央政府或承認中央政府,以保有並擴張自己的權位,忽視國家的秩序法律。
以下為軍閥的定義:
1、由於現實上“勝者為王,敗者為寇”的觀念,很多被消滅或勢力不夠而失敗或被招安的政權或割據勢力,很多都被視為軍閥,如漢末群雄、明末的左良玉等。
2、掌握一個政權的軍隊事務,如:日本帝國時期軍部里的長州閥、皇道派統制派等各種勢力。
3、指以武力割據一方的政權,主要是用在民初時的武力政權,像張作霖段祺瑞北洋軍閥,又或像日本戰國時期的大名。
4、以武力作為政治資本、擁兵自重,占有國家土地、國家資源,以擴充地盤為唯一目的,對於其他方面的建設通常少有建樹。
5、常是由掌握軍事、經濟的名士演變成軍閥。因中央勢力衰弱,出現能壟斷權力的人。
6、即使是現代民主國家,對於不聽中央政府指揮的地方首長或勢力,而自己為政者,有時也會被戲稱為軍閥,或“地方諸侯經濟”。
在中國歷史上,也出現過諸侯太守刺史節度使等等的地方政權,因日久滋養軍事勢力且因政治、政策、種族或環境等因素考量而有所背棄中央政府
1、東漢末期經過三國
2、隋末王世充竇建德劉武周
3、唐朝安史之亂後至五代十國
4、北宋靖康之變後到紹興和議(如張浚
5、元朝時期(如擴廓帖木兒
6、明朝末期至清聖祖三藩及台灣明鄭政權後
主要指巴基斯坦以西
2、安息帝國末期
3、阿拉伯帝國滅亡前(非沙烏地阿拉伯,而是伊斯蘭教先知穆罕默德建立的)
4、奧斯曼帝國衰落時
中世紀
兼包括東帝汶、巴布亞紐幾內亞
中世紀
包括德國、奧地利和匈牙利
2、神聖羅馬帝國滅亡後至普魯士統一前
德意志以東、俄羅斯以西
中世紀
北洋軍閥
民國軍閥勢力之一,由袁世凱掌權後的“北洋新軍”主要將領組成,袁死後無人具有足夠能力統領整個北洋軍隊及政權,各領導人以省割據導致分裂,以軍隊為主要力量在各省建立勢力範圍。在名義上仍接受北京政府的支配。但北京政權實際上由不同時期的軍閥所控制,故而在北洋軍閥時期北京政府又有北洋軍閥政府(簡稱北洋政府)的稱呼。歷史上把長江吳淞口以北的軍閥也稱北洋軍閥。
北洋軍閥的嫡系有皖系軍閥直系軍閥;旁系有奉系軍閥
皖系
北洋軍閥派系之一。以其首領段祺瑞為安徽(簡稱皖)人而得名。主要人物有徐樹錚靳雲鵬段芝貴傅良佐倪嗣沖等。1916年6月袁世凱死後,黎元洪任總統,段祺瑞以國務總理兼陸軍總長掌握北京政府大權。他們在日美為控制中國展開爭奪的情況下,矛盾日益激化。段祺瑞依靠曹汝霖等官僚,積極維護外蒙古的權益,同時積極主張對德、奧宣戰。但是參戰問題遭到黎元洪和多數國會議員的反對。1917年5月黎元洪免去段祺瑞國務總理職。皖系便煽動十餘省區的軍閥通電“獨立”,發兵進逼北京。7月,張勛乘機擁清廢帝溥儀復辟(見張勛復辟)。段祺瑞率兵討伐,在全國人民聲援下,迅速打敗張勛,重新控制政權。直系首領馮國璋雖接任北京政府總統,但無實權。北京政府宣布:民國法統中斷,再造共和,決定另組國會、重議憲法。皖係為了實行武力統一全國政策而大借外債,其中僅西原龜三經辦的八筆借款就達一億四千五百萬日元。他們乘機編練“參戰軍”,擴充皖系實力,向全國宣告以武力統一全國。1917年秋發動內戰,以消滅以孫中山為首的南方護法勢力。與軍事進攻的同時,他們號召政客,組織安福俱樂部,積極進行地方選舉。1918年秋,組成以安福系議員占絕對多數的新國會,史稱安福國會。安福國會選舉徐世昌取代馮國璋任總統,壓制直系,實行一系專制。 皖系武力統一政策激起南方軍閥的不滿,也為直系將領所反對。直皖軍閥的權力爭奪日益加劇。1920年7月,直皖戰爭爆發,皖系被直、奉軍擊敗。段祺瑞下野、皖系重要頭目被通緝,安福國會解散,北京政府由直系控制。皖系軍閥逐步被消滅。1924年11月,段祺瑞受國民軍、奉系、直系餘部推舉,任“臨時執政”,但他已不是作為皖系首領執政,而只是各派軍閥爭奪權力的緩衝人物。
直系
北洋軍閥派系之一,是1916年袁世凱死後,北洋軍閥分裂出以直隸(今河北)人馮國璋為首領的一派。馮死後,曹錕吳佩孚繼起為其首領。主要人物有李純王占元蕭耀南陳光遠蔡成勛孫傳芳等。主要地盤有直隸、江蘇、江西、湖北四省。馮國璋原是袁世凱的親信將領,1912年9月任直隸都督,次年被派南下鎮壓國民黨人發動的二次革命,攻占南京,其部屬駐守長江下游一帶。1917年7月張勛復辟失敗後,馮國璋到北京繼任總統,其部下曹錕、李純、郭緒棟、陳光遠、王占元分別任直隸、江蘇、江西、湖北等省督軍,構成了直系的基本勢力。
直系在英美帝國主義的支持下,同以段祺瑞為首的皖係為爭奪中央政府的權力展開了激烈的鬥爭。1918年8月,皖系操縱的安福國會選徐世昌為總統,取代了馮國璋的職權。次年12月馮病死,曹錕、吳佩孚成為直系首領。他們一面迎合全國人民的和平願望,反對皖系軍閥武力統一的內戰政策;一面利用人民的愛國熱情,贏得了輿論的支持。1920年7月同奉系首領聯合發動了直皖戰爭,在京漢線的涿州、高碑店琉璃河等地打敗了皖系軍隊,與奉系一起控制北京政府。
直皖戰爭後,直奉之間在地盤和權力的分配上,矛盾日益尖銳,導致1922年4月爆發首次直奉戰爭。雙方在北京附近開戰,結果奉軍戰敗,退出關外。直系控制北京政權後,仍採用消滅異己勢力,推行武力統一的政策。先打起“恢復法統”的旗號,驅逐徐世昌,扶出黎元洪復任總統。廣東的陳炯明發動軍事政變,驅逐孫中山出廣東。同時向外地伸張勢力,派楊森督川,孫傳芳督閩,沈鴻英督粵。1923年吳佩孚製造了屠殺京漢工人的“二七”慘案。6月曹錕在京驅逐黎元洪,10月經賄選竊踞總統職位。直系由此而聲名狼藉,財政經濟狀況也日趨惡化。
1924年第一次國共合作,國民革命興起,孫中山同奉系和皖系勢力的反直系“三角同盟”發揮一定的作用。直系內部四分五裂,直系第三軍總司令馮玉祥醞釀推倒曹錕統治,並同奉軍秘密聯結。9月第二次直奉戰爭爆發。雙方在山海關熱河激戰。10月馮玉祥發動“北京政變”,囚禁曹錕。吳佩孚腹背受敵,主力被殲滅,率殘部倉皇南逃。11月3日,戰爭結束。馮玉祥將所部改稱國民軍,並電邀孫中山北上共商國是。但奉系扶持段祺瑞出台主政。1925年3月孫中山逝世後,北京政權實際上被奉系首領張作霖控制。
原屬直系的浙江督軍孫傳芳,為抵制奉系控制長江下游,1925年10月和省長夏超、閩督周蔭人發出反奉通電,並組織浙、閩、蘇、皖、贛五省聯軍,自任總司令,派兵進攻上海,沿滬寧路擊潰奉軍,占領南京、徐州,從此以東南五省首領自居。吳佩孚乘孫傳芳反奉機會,到漢口自稱蘇、浙、鄂、贛、川等十四省討賊聯軍總司令,委任蕭耀南為鄂軍總司令,重新糾集直系勢力。至1926年6月北伐戰爭前夕,吳佩孚擁有兵力約二十萬人,占據湖南、湖北、河南和陝西東部、河北南部,控制著京漢鐵路。孫傳芳擁有兵力約二十萬人,占據著江蘇、安徽、浙江、福建、江西等省。國民革命軍北伐後,在工農革命運動支援下,先在湖南、湖北消滅吳佩孚的主力,接著在江西、福建擊潰孫傳芳軍隊。不久,直系軍隊的殘部也分別被消滅。
奉系
北洋軍閥派系之一,因其首領張作霖奉天(今遼寧省)人而得名。主要人物有吳俊升張作相孫烈臣張景惠楊宇霆張宗昌等。奉系利用民國初年的混亂局面,在日本支持下實行地方割據和武力擴張,逐步建立了對東北奉天、吉林、黑龍江三省的統治。日本則取得了在東北築路、開礦、設廠、租地等特權。
在1920年的直皖戰爭中,奉系直系軍閥曹錕、吳佩孚聯合,擊敗皖系軍閥段祺瑞,共同控制了北京政權。但直、奉兩系矛盾逐漸加劇,奉系轉而與皖系合作,並聯合孫中山的廣東政權組成反直“三角同盟”。1922年4 月首次直奉戰爭爆發,奉系戰敗,撤回關外,宣布“東北自治”。此後,張作霖倚重楊宇霆姜登選韓麟春郭松齡等新派軍人,編練新式軍隊,並在日本支持下建立海、空軍和兵工廠。1924年 9月,第二次直奉戰爭爆發,直、奉兩軍在山海關、熱河激戰。10月,直系將領馮玉祥發動“北京政變”,囚禁直系總統曹錕,吳佩孚兵敗南逃。11月,張作霖、馮玉祥推戴段祺瑞為“中華民國臨時執政”。奉系重新控制北京政權後,勢力擴張到熱河、直隸(今河北)、山東、安徽、江蘇等省份及上海市,與地方軍閥產生矛盾。1925年11月,浙江軍閥孫傳芳聯合閩、贛、蘇、皖等省軍閥將奉軍驅逐出江蘇、安徽和淞滬地區。奉系與馮玉祥的國民軍的關係也日趨緊張,同年11月下旬,駐守河北的奉系將領郭松齡在馮玉祥策動下率部倒戈,向奉天省會瀋陽推進,張作霖得到日本的支持,郭兵敗被殺。
1926年初,奉系與直系重新聯合,夾擊馮玉祥的國民軍。同年11月,為阻止國民革命軍北伐,張作霖組織安國軍,自任總司令。1927年4月,奉系當局搜查蘇聯駐北京大使館,逮捕並殺害了李大釗等中國共產黨人和中國國民黨左派人士。同年6月,張作霖就任“中華民國陸海軍大元帥”,組織安國軍政府
1928年 6月,國民黨軍隊進逼京、津,張作霖敗退出關。由於他未能完全滿足日本對滿蒙地區的權益要求,被日本軍國主義分子炸死於瀋陽近郊的皇姑屯(見皇姑屯事件),其子張學良繼任“東三省保全司令”。張學良不顧日本的反對,與國民黨當局達成協定,於1928年12月29日宣布東北易幟。奉軍改編為東北邊防軍,張學良任國民政府委員兼東北邊防長官。北洋軍閥在中國的統治至此結束。
以上三系是歷史教課書中對北洋軍閥的分類,除此之外,長期依附於北洋軍閥的晉系軍閥,廣義上說也可以算作北洋軍閥。
公元1850年洪楊之亂使清政府命令省在籍官紳舉辦團練,組織武裝。各地方部隊領導人同時又兼各省督撫,在擁有兵權的同時握地方大權。如曾國藩兩江左宗棠督辦浙江軍務,李鴻章出任江蘇巡撫曾國荃統轄江蘇、安徽、江西、浙江四省軍務等。
1911年辛亥革命爆發,南方各省宣布脫離清政府,從此各地基本以省為單位進入軍閥混戰。 有此可見,軍閥的形成原因有二,一是中央政府允許養兵,二是有足夠的地盤和錢養兵。軍閥割據大多源於中央在面對動亂而無兵或養的兵不能打仗的情況下把權力放給地方,從而導致各地擁有軍事,財政大權,導致擁兵自重。
按照漢英雙語《現代漢語詞典》的解釋,“軍閥”是指擁有武裝部隊,割據一方,自成派系的人。
民初軍閥興起原因
1、中央政府勢力衰弱,政治、經濟管轄力變弱。帝制瓦解,人民窮困,教育不普及。
2、地方勢力增強。地方內可練軍、抽稅;外可與列強私自訂約。例如東南互保。
3、內戰不斷,造成農村經濟破產,生活不易,軍閥因此產生。軍閥的出現又造成內戰。造成惡性循環。
4、列強的支持。直系有英美支持,西南軍閥有法支持,奉系有日本支持。
5、地理因素。
特點
1、軍閥沒有強烈的意識形態,使文化活動自由,讓新文化運動得以興起。如段祺瑞聘蔡元培做北大校長。
2、有輪流執政現象,不將對手趕盡殺絕。
3、以擴充軍隊為第一目的,嚴重阻礙中國現代化。
4、中國自北宋實施重文輕武的政策後,軍人素質嚴重降低。從袁世凱的善後大借款後,袁世凱私心自用提拔行伍,造成軍中(上層軍官)76%文盲。
中華民國曆時38年,在這38年裡歷經兩代中央政府,而這兩代中央政府又都是軍閥政府。可以說民國的38年就是中國近代史上的軍閥時代,軍閥混戰是民國史上的重要內容,民國時代的主要軍閥如下:

北洋政府時期

1、北洋軍閥——袁世凱。北洋軍閥的創始人是清末權臣李鴻章,袁世凱於1895年受命在天津小站編練新軍,並成為清廷的精銳武裝力量。辛亥革命後袁世凱擔任大總統,民國實現第一次形式上的統一。袁世凱死後,旗下的北洋軍閥分裂,但北洋軍閥派系仍控制著中央政府直到1927年。
2、皖系軍閥——段祺瑞。從北洋軍閥中分裂而出。
3、直系軍閥——馮國璋曹錕吳佩孚。從北洋軍閥分裂而出。
4、奉系軍閥——張作霖張宗昌(山東軍閥)。由北洋軍閥分裂而出。
6、浙系軍閥——孫傳芳。由直系軍閥分裂而出。
7、江蘇軍閥——齊燮元。由直系軍閥分裂而出。
11、黔系軍閥——劉顯世,王文華,袁祖銘周西成王家烈
13、川康軍閥——尹昌衡胡景伊劉存厚熊克武劉湘劉文輝楊森等。
14、新疆軍閥——楊增新

國民政府時期

1、蔣系軍閥(中央軍)——蔣介石。蔣介石是民國後二十年最大的軍閥,1928年,由蔣介石主導的南京政府形式上統一了全國,直到1949年南京政府倒台。
2、馮系軍閥(西北軍)——馮玉祥。中原大戰後,馮玉祥的西北軍失敗解體,旗下將領分裂成多個軍閥派系。
3、晉綏軍閥——閻錫山傅作義董其武徐永昌
蔣、馮、閻、桂四大軍閥蔣、馮、閻、桂四大軍閥
4、桂系軍閥新桂系)——李宗仁白崇禧、黃紹竑、黃旭初
8、川康軍閥——劉湘劉文輝鄧錫侯潘文華楊森王陵基
11、山東軍閥——韓復榘。由馮玉祥西北軍分裂而出。
12、陝西軍閥——劉鎮華,楊虎城
13、新疆軍閥——金樹仁盛世才
14、其它軍閥——孫殿英石友三陳樹藩劉珍年等。

主要戰爭

1、直皖戰爭:1920年7月,直奉聯盟對陣皖系軍閥段祺瑞下台,直奉軍閥控制北京政府。
2、第一次直奉戰爭:1922年4月至5月,直系軍閥對陣奉系軍閥,奉系軍閥失敗,直系軍閥控制北京政府。
3、第二次直奉戰爭:1924年9月至10月,直系軍閥對陣奉系軍閥,直系軍閥失敗,馮玉祥發動北京政變,後奉系軍閥控制北京政府。
4、蔣桂戰爭:1929年3月至6月,蔣系軍閥對陣桂系軍閥,桂系失敗,李宗仁、白崇禧被迫下野。
5、第一次蔣馮戰爭:1929年5月,蔣系軍閥對陣馮系軍閥,馮玉祥失敗,通電下野。
6、第二次蔣馮戰爭:1929年10月至12月,蔣系軍閥對陣馮系軍閥,馮玉祥失敗被囚。
7、中原大戰:1930年3月至10月,馮、閻、桂、粵軍閥對陣蔣、奉軍閥,此戰持續長達半年,雙方投入兵力100多萬,死傷30餘萬,是民國史上規模最大的一次軍閥大戰。此戰之後,蔣系軍閥的實力大幅上升,極大的加強了蔣系軍閥的政治地位。

蔣系崛起

蔣系軍閥是民國後二十年最大的軍閥,蔣介石控制中國政壇二十年,所依託的正是蔣系軍閥強大的軍事政治實力,蔣系軍閥也是民國結束後唯一一支沒有被消滅的軍閥勢力。蔣系軍閥的崛起大體分成三個階段:
第一個階段是黃埔軍校建立到第一次北伐勝利,是蔣系軍閥建立和發展初期,到第一次北伐結束後,以蔣系軍閥為主體的建立了國民革命軍第一集團軍,蔣介石成為國民黨蔣、馮、閻、桂四大軍閥之一;
第二階段是1928到1936年的南京政府時候,這段時間國民黨新軍閥間爆發了多次大戰,包括蔣桂戰爭、兩次蔣馮戰爭、蔣石戰爭、蔣唐戰爭、中原大戰兩廣事變,蔣系軍閥大獲全勝,尤其是在中原大戰之後,蔣系軍閥空前強大,成為當時主宰中國政治走勢最主要的決定力量;
第三階段是在抗日戰爭期間,在此期間,由於日軍的侵略,全國各政治力量捐棄前嫌,一致抗日,結成了包括中國共產黨在內的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由於蔣系軍閥控制著政府,坐享財政和美援,而其它軍閥被蔣介石推到前線當炮灰,地盤被占,實力大減。雖然蔣系軍閥在淞滬抗戰、武漢會戰、緬甸戰場等戰役和戰場上抗戰積極,但是總體上講與其強大的實力不相匹配,尤其是1938年以後,蔣系軍閥鳩占鵲巢,消極抗戰。到抗日結束,除個別軍閥勢力實力略有增長外,在蔣介石一味護嫡、借刀打人的政策幫助下,蔣系軍閥的實力達到了巔峰,全國大部分地區都有蔣系軍閥的勢力,蔣系軍閥成為與袁世凱當政時的北洋軍政一般強大的集團,有所區別就是袁世凱時期中國實際完全統一北洋軍北洋系是中國唯一的軍事政治力量控制整箇中國,而抗戰勝利後的蔣確是一個不統一中國割據的最大勢力實力遠超其他割據軍閥是民國軍閥,也成了解放戰爭中最主要的反動敵人。

代表派系

袁世凱

(1859年—1916年),字慰庭,號容庵,是中國近代史上赫赫有名的北洋軍閥鼻祖、中華民國大總統,風雲一時,叱吒中國政壇。1859年9 月16日,他出生在河南項城縣一個世代官宦的大家族。父祖多為清朝顯貴,權重一方。袁世凱早年科舉不第,又逢清季兵燹,便棄文投軍,依附淮軍將領吳長慶門下。1892年,大清藩屬朝鮮內亂,求助於清庭,袁世凱即隨軍入朝平亂。駐朝期間,袁世凱頭腦靈活,辦事機敏、幹練,表現出較高的外交、軍事才能,頗為清庭朝野矚目。1894年受李鴻章保舉為駐朝總理大臣。1895年受命以道員銜赴天津督練“新式陸軍”。他仿造歐洲軍制訓練軍隊,取得極大的收穫。同時在此基礎上扶植自己的勢力,形成了日後北洋軍閥的班底。1898年參與鎮壓維新派。1899年任山東巡撫,逐步接近清廷的權力中樞。1901年升任直隸總督北洋大臣。1907年入主軍機處、兼任外務部尚書。1908年宣統帝繼位,受清皇室排擠,袁世凱被迫下野,隱居彰德府(今安陽市)洹上村別墅——“養壽園 ”。1911年辛亥革命爆發,受國內外形式所迫,清庭被迫重新起用袁世凱,由其出任總理內閣大臣,主持軍政。革命當前,袁世凱深知清庭氣數已盡,無可挽回,便聯絡全國革命勢力及其舊部,倒戈一擊,逼迫清帝退位,實行共和。1912年3月,袁世凱因促成共和有功,當選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隨後不久,被推舉為中華民國首任總統。1915年12月宣布恢復帝制,建立中華帝國,並改元洪憲。1916年3月22日,內外交困,被迫宣布撤消帝制,恢復民國。1916 年6月6日,因尿毒症不治,死於北京,時年57歲。同年8月24日正式歸葬於河南安陽
袁世凱袁世凱

皖系

首腦段祺瑞
段祺瑞,原名啟瑞,字芝泉,晚號正道老人,安徽合肥人,於同治四年(1865年3月6日)出生於六安,數年後遷至合肥。其祖父段佩祖籍江西波陽,早年曾與劉銘傳販過私鹽、辦過團練,官至淮軍統領。段祺瑞1872年7歲,隨其祖父在江蘇宿遷兵營里讀私塾。1879年14歲時因其祖父去世,家道中落,1881年16歲的段祺瑞懷揣僅有的1塊銀元從合肥出發,徒步數10天2000餘里,來到山東威海投奔任軍中管帶的族叔段從德,被收留在軍營中作司書。1882年17歲,父親段從文在看望他的歸途上,被同行的兩人害死,段祺瑞請假奔喪未獲批准。次年時隔8月,1883年5月10日母親因悲傷過度不幸去世,拋下大妹啟英12歲,二弟啟輔 10歲,小弟啟勛9歲,一連串的打擊與養家的重擔,使他變得冷峻和堅毅。1885年段祺瑞20歲,以優異成績考入天津(北洋)武備學堂炮兵科。兩年後,以 “最優等”的成績畢業,被派往旅順督建炮台。1888年,以第一名的成績被獲準與其他四位同學到德國柏林學習一年半年軍事,後獨自留在埃森克虜伯兵工廠實習半年。回國後到威海任隨營教官5年。
軍閥(割據一方的軍人集團)
1894年“甲午海戰”爆發,正在威海任軍事教官的段祺瑞,與學生一道為陣地搬運炮彈。1896年被調往天津小站,任新建陸軍炮隊統帶、武衛右軍各學堂總辦,還任過江北提督湖廣總督等職,37歲官至二品。編撰了許多本操練章典
段祺瑞是中國現代化軍隊的第一任陸軍總長和炮兵司令。擔任過中國第一所現代化軍事學校——保定軍校的總辦,蔣介石、傅作義曾就讀於此。他與馮國璋、王士珍被稱為“北洋三傑”,號稱“北洋之虎”。
民國年間,1912年3月任陸軍總長。1913年代理國務總理。1916年任國務總理兼陸軍總長。1920年7月辭職移居天津。1924年10 月,被推為“中華民國臨時執政”。曾任過參謀總長、參戰軍督辦、邊防督辦。1926年3月18日,“三·一八”慘案發生後,他願承擔全部的責任,自動辭去所有職務。(家裡人說他當時不在執政府里,也不可能命令開槍。有史料證明“3.18”事件,是蘇聯人為擴大自己在中國的勢力,所搞得陰謀。)
此後退居天津,成為虔誠的佛教徒,自號正道居士,每日吃齋、誦經、看書、下棋,撰有《正道居集》、《正道居詩》。曾捐資修建青島湛山寺。任職時,派長子段宏業將班禪九世接到北京雍和宮,授予金印。  1933年保持晚節,堅決不做日本漢奸傀儡,被蔣介石接到上海居住。1936年,不幸患胃病,身體十分虛弱,家裡人勸他吃些肉補身體,他說就是死了也不能開葷。同年11月2日在上海病逝。
段祺瑞自己沒有房產,他不抽、不喝、不嫖、不賭、不貪、不占,人稱“六不總理”。他一生酷愛圍棋,資助過中國大批的圍棋手,包括吳清源汪雲峰顧水如等,被稱作“中國圍棋的大後台”。因致電逼迫清帝退位、抵制袁世凱稱帝和討伐張勛復辟,有“三造共和”的美譽。
在彌留之際,依舊憂國憂民,留下親筆遺囑“八勿”,闡述復興之道,足可傳世。其中說:
餘年已七十有餘,一朝怛化,揆諸生寄死歸之理,一切無所縈懷,惟我瞻四方,蹙國萬里,民窮財盡,實所痛心,生平不喜多言,往日曲突徒薪之謀,國人或不盡省記,今則本識途之驗,為將死之鳴,願我國人靜聽而力行焉!則餘生雖死猶生,九原瞑目矣。國雖微弱,必有復興直道,亦至簡單。勿因我見而輕起政爭,勿尚空談而不顧實踐,勿興不急之務而浪用民財,勿信過激言行之說而自搖邦本。講外交者,勿忘鞏固國防;司教育者,勿忘保存國粹;治家者,勿棄國有之禮教;求學者,勿鶩時尚之紛華。本此八勿,以應萬有,所謂自力更生者在此,轉弱為強者亦在此矣。餘生平不事生產,後人宜體我樂道安貧之意,喪葬力崇節簡,殮以居士服,毋以葷腥饋祭。此囑。

奉系

首腦張作霖
張作霖,字雨亭。奉天海城人。早年當土匪,1902年被官府收編。武昌起義後,仍效忠清廷,任“奉天國民保全會”軍事部副部長,打擊革命力量。後被袁世凱任命為第27師師長,鎮壓反袁的國民黨人。袁稱帝,被封為子爵、盛武將軍,督理奉天軍務兼巡按使;袁死後,被北京政府任命為奉天督軍兼省長、東三省巡閱使,依靠日本控制了遼吉黑三省,成為奉系首領。此後,張作霖以東北為基地,向關內擴張勢力。1920年7月直皖戰爭爆發前,與直系共同把持了北京政府。直奉戰爭失敗後撤回關外,任東三省保全總司令,宣布東北三省“獨立”、“自治”。1924年9月挑起第二次直奉戰爭,占據山東,一度擴展到蘇、皖,直至上海。他聯合吳佩孚閻錫山、張宗昌等,合力對馮玉祥的國民軍作戰,重占天津、北京。1926年,任安國軍總司令,宣言“反共討赤”,封閉進步報館,殺害李大釗等共產黨人和進步人士。1927年6月在北京成立安國軍政府,自稱陸海軍大元帥,企圖以黃河為界南北分治。1928年初,蔣介石統率馮玉祥、閻錫山、李宗仁各路軍北上,直逼京、津。張作霖眼看大勢已去,於5月30日下總退卻令。因懾於東北人民的反日浪潮,對日本的侵略要求未予全部承諾,因而激怒日本軍方,6月4日清晨,張乘車由北京回奉天經過瀋陽西郊皇姑屯車站附近時,被日本關東軍預埋的炸藥炸死。
張作霖張作霖

直系

首腦馮國璋
馮國璋(1859~1919)字華甫(符)。河北河間縣人。1890年在武備學堂畢業,留堂任教習。1893年入淮軍將領聶士成幕府。中日甲午戰爭期間曾隨軍參加抗擊日軍。後出使日本,他留心考察日本軍事,編成兵書數冊。1896年回國後,將所編兵書送呈袁世凱,頗受重視,袁任用其負責訓練新軍,興辦軍事學堂。經馮之手,培養了一大批有北洋派系觀念的軍官。袁世凱任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後,馮統領禁衛軍兼充總統府軍事處處長,雖支持袁世凱的獨裁統治,但對袁帝制自為心存疑慮,並藉口有病拒不進京就任參謀總長。袁世凱死,黎元洪繼任大總統。10月國會選舉馮為副總統,當時北洋軍閥集團分化為直系和皖系,馮為直系首領。1917年7月黎元洪去職,馮以副總統代理大總統,就任後與皖系首領、國務總理段祺瑞間的權力之爭日漸加劇。皖系控制的安福國會以馮代理總統期滿,於1918年10月選舉北洋元老徐世昌為總統,將馮攆下政治舞台。徐世昌為了平息馮的不滿,特準馮仍節制北洋第15、16兩師。次年12月,馮國璋在北京病故。
馮國璋馮國璋
首領曹錕
曹錕(1862.12.12——1938.5.17),字仲珊。河北天津人。1885年入天津武備學堂。畢業後任毅軍哨官。1894年中日戰爭爆發,隨軍去朝鮮,參加了甲午戰爭。次年到天津小站任新建陸軍右翼步隊第1營幫帶。從此依附袁世凱,此後歷任北洋常備軍步隊第11營管帶、北洋陸軍第1鎮第1協統領、第3鎮統制等職。 1907年率第3鎮進駐長春,使北洋勢力伸展到吉林、黑龍江。1911年(宣統三年)率部在娘子關進擊山西回響武昌起義的民軍。1912年2月在北京縱兵譁變,為袁世凱拒赴南京就職製造藉口。1914年4月任長江上游警備總司令官。1915年9月上書請改國體為帝制,為袁稱帝推波助瀾,10月任虎威將軍。年末爆發護國戰爭,任北洋軍第1、第2路總司令,指揮所部由川、湘攻滇,被護國軍擊敗。1916年6月袁病死後,任四川軍務會辦,9月任直隸督軍,在國務總理段祺瑞和大總統黎元洪的“府院之爭”中左右逢源。1917年參與張勛復辟陰謀活動,後又投機任討逆軍西路軍總司令,率部入京討伐張勛。7月兼署直隸省長。8月爆發護法戰爭,又在代理大總統馮國璋和國務總理段祺瑞之間時而主和,時而主戰。10月被授為陸軍上將。年底任援湘軍第1路司令。次年1月任兩湖宣撫使,率北洋軍2個師和5個混成旅,經鄂入湘進攻護法軍,連占岳陽、長沙、衡陽等地,6月任川粵湘贛四省經略使
曹錕曹錕
1919年馮國璋死後,被擁為直系軍閥首領。1920年7月與皖系軍閥為爭奪中央政權爆發直皖戰爭,聯合奉系打敗皖系。8月任直魯豫巡閱使。1922 年又與奉系軍閥爭奪中央政權爆發第一次直奉戰爭,將奉軍逐出山海關,獨霸中央政權,進而醉心謀取大總統職權,以恢復法統為名,將大總統徐世昌趕下台,擁黎元洪復職後,又多方刁難,一年內迫使內閣六次倒台。
1923年6月,指使黨羽逼宮奪印,將黎元洪逐走天津。10月5日出動軍警挾持國會,重金收買議員,賄選為大總統。1924年第二次直奉戰爭中,被馮玉祥等人發動的北京政變趕下台,囚禁於中南海。1926年獲釋,到河南投奔吳佩孚。1927年吳佩孚被國民革命軍擊敗後,曹寓居天津。在日軍占領天津期間,拒絕出任偽職。1938年5月病死天津。6月被國民政府追贈為陸軍一級上將
首領吳佩孚
吳佩孚(1871~1939),字子玉。山東蓬萊人。光緒二十四年(1898)投淮軍。日俄戰爭爆發,赴東北刺探俄軍情報,因“功”以幫統記名。 1906年任北洋陸軍曹錕部管帶,頗得器重。後升任旅長。護國討袁運動興起,隨營入川鎮壓蔡鍔領導的雲南護國軍。1917年7月,任討逆軍西路先鋒,參加討伐張勛復辟。同年孫中山組成護法軍政府。段祺瑞派曹錕、張懷芝帶兵南下討伐;吳任第三師代理師長兼前敵總指揮。因湖南督軍席位為皖系張敬堯所得,吳僅獲空銜,十分氣憤。遂發出罷戰主和通電。
吳佩孚吳佩孚
1919年五四運動爆發,吳曾多次通電反對在巴黎和約上籤字,支持學生運動,頗得輿論的好評。11月吳與西南地方當局結成反段軍事同盟。12月馮國璋病死。曹錕、吳佩孚繼承了直系軍閥首領的地位。1920年5月,吳率軍自衡陽北撤,布置對皖軍事。14日直皖戰爭起,在奉軍配合下大敗皖軍。此後,直奉兩系共同把持了北京政府。1922年4月,第一次直奉戰爭爆發。直軍勝,奉軍敗退關外,吳佩孚成為北洋軍閥的首要人物,操縱政局。1923年2月,吳鎮壓京漢鐵路工人罷工,造成“二七”慘案。1924年9月,第二次直奉戰起,吳任“討逆軍總司令”,為奉軍及馮玉祥國民軍所敗。1925年10月,浙江督辦孫傳芳發動反奉戰爭,吳出任“討賊聯軍總司令”,派兵攻入河南,後與奉系溝通,南北夾擊國民軍。1926年夏北伐戰爭起,吳從北方趕赴前方督戰,在鄂南汀泗橋、賀勝橋連遭慘敗。10月北伐軍攻占武漢三鎮,吳部主力被殲,從此一蹶不振。1927年5月,吳率殘部去四川依靠軍閥楊森、劉存厚。1932年回到北平(今北京)。吳曾通電聲討溥儀充當偽滿傀儡,拒絕日偽拉他下水。1939年12月4日,暴卒於北平。
首領孫傳芳
孫傳芳(1885~1935)字馨遠。山東歷城人。1908年畢業於日本陸軍士官學校步兵科。其間加入同盟會。1909年回國。長期駐防湖北。 1923年率部入閩,任福建軍務督理。1924年9月江浙戰爭爆發,奉曹錕之命出兵援助齊燮元,夾擊皖系盧永祥,占據浙江,任閩浙巡閱使兼浙江軍務督理,並乘機擴軍。1925年10月起兵驅逐蘇皖等地奉系勢力, 11月在南京宣布成立浙、閩、蘇、皖、贛五省聯軍,自任聯軍總司令兼江蘇總司令,聘日本軍官岡村寧次為高等軍事顧問,開辦聯軍軍官學校,自兼校長,成為直系後期最有實力的軍閥。1926年9月北伐軍進入江西,親赴九江督戰,阻擋北伐軍東進,主力被殲後潛赴天津向張作霖求救,被任為安國軍副司令,兼五省聯軍總司令。1927年2月繼續組織兵力阻止北伐,並鎮壓上海工人第二次武裝起義。8月率殘部渡江反撲,與蔣、桂軍在南京龍潭一帶激戰五天后失敗。
孫傳芳孫傳芳
1928年春,被張作霖任命為魯西前線總指揮,與蔣介石、馮玉祥部作戰,失敗後逃回濟南。6月初張作霖被炸死,孫的殘部退至冀東灤州一帶,由晉軍收編。此後孫傳芳赴瀋陽,寄食於張學良門下,後在天津被為父報仇的施劍翹刺死。
首領馮玉祥
馮玉祥(1882—1948),字煥章,安徽巢湖人,出生於貧苦農民家庭。清末入淮軍,後投身北洋軍。民國初曾任第一師團長、旅長等職。反對袁世凱稱帝,也曾起兵討伐張勛復辟。
1924年,第二次直奉戰爭爆發,被吳佩孚任命為第三軍總司令,隨後發動北京政變,囚禁總統曹錕,推翻直系軍閥政權,驅逐溥儀出宮,將所部改為國民軍,任總司令兼第一軍軍長,後電邀孫中山北上。
1925年4月,參加國民黨,9月被推為國民聯軍總司令,誓師五原,出師甘陝,參加北伐。1927年所部改稱為國民革命軍第二集團軍後任總司令。1928年10月任南京國政府行政院副院長兼軍政部長。次年因與蔣介石發生矛盾,離開南京。九一八事變後,積極主張抗日,反對蔣介石不抵抗政策。1933年5月,與吉鴻昌方振武在張家口組織察哈爾民眾抗日同盟軍,任總司令。年底出任國民黨軍事委員會副委員長。
馮玉祥馮玉祥
抗戰爆發後,任第三、第六占區司令長官,後被蔣介石解除作戰職務。1946年9月,被迫以考察水利專使的名義出訪美國。1948年7月,回響中央號召,繞道蘇聯回國準備參加新政協籌備工作,9月因輪船在黑海失火遇難。馮玉祥一生雖居高位,始終保持平民本色,生活簡樸,被譽為“布衣將軍”。著有《我的生活》、《馮玉祥日記》、《我所認識的蔣介石》等書。
馮玉祥將軍有過兩次婚姻。結髮夫人劉德貞於1905年與馮玉祥結為伉儷,婚後夫妻相敬如賓。他們育有兩男三女共5個孩子,長子馮洪國、次子馮洪志、長女馮弗能、次女馮弗伐、三女馮弗矜。1923年,劉德貞身染重疾在北京協和醫院病逝。劉德貞與馮玉祥共同生活近20年,身為官太太,沒有一點官太太的架子,平時與孩子們吃的都是粗茶淡飯,穿的是粗布衣,出門從不坐轎,在家裡照樣縫縫補補。因此,人們都稱她為“平民夫人”。馮玉祥將軍中年喪妻,身邊也帶著一群未成年的孩子,急需重新組織一個家庭。那時不少人家的姑娘都想嫁給這位率領千軍萬馬,在沙場上衝殺的將軍。一時間,上門替馮將軍做媒的或親自求婚的人幾乎是絡繹不絕。當馮將軍問及這些姑娘們為什麼要嫁給他時,她們的回答是:“因為你的官大,和你結婚就是成為官太太了”或“你是英雄,我愛慕英雄”等之類的話,聽了她們那酸溜溜的回答,馮將軍都一一搖頭謝絕了。求親中最令人注目者要算陸軍元帥曹錕的千金。一天,曹錕派副將到馮將軍寓所,向他表明了曹元帥願將千金許配給將軍,馮玉祥一聽,就覺得倒胃口,礙於情面,又不好直接拒絕,只好婉言謝絕道:“元帥厚愛,我求之不得,只是需得千金過門之後,必須委屈她做到三條:一不許穿綾羅綢緞,只穿粗布衣裳;二紡紗織布;三要精心撫養前妻的三個孩子。”這三條一出,曹家千金自然也不會接受。而馮玉祥將軍與李德全女士的婚事經人介紹,一拍即合。李德全女士也是貧苦家庭出身,父親是一位牧民,靠省吃儉用供女兒讀書,後考入京師女子協和大學。畢業後到一家女中任教。1924年,李德全女士與馮玉祥將軍結婚。婚後的一天,李德全問馮玉祥為什麼喜歡她,馮玉祥立即答道:“我喜歡你的天真率直!”接著馮玉祥反問妻子李德全為什麼要嫁給他時,李德全笑著答道:“是上帝怕你不為民辦事,派我來監督你的。”此時兩人都會心地笑了。
馮玉祥共有三子三女。大兒子馮洪國,1920年加入中國共產黨,曾與張自忠吉鴻昌一道抗日;二兒子馮洪志與蔣經國是留蘇同學,二人交誼很深,現為美籍科學家;小兒子馮洪達早年留蘇後任北海艦隊司令員;長女馮理達,著名病理學家;二女馮穎達現任全國政協委員,曾留學前蘇聯到列寧格勒醫學院,1950年回國,到清華大學圖書館工作,丈夫吳增菲是清華大學建築系教授,他們有兩個孩子都留學到美國;三女馮曉達,1948年同父親一起在黑海輪船上遇難。
全國解放後,李德全女士曾任衛生部部長,全國婦聯副主席,全國政協副主席,國家體委副主任,中國紅十字會會長等職。

蔣系

首領蔣介石
蔣介石(1887.10.31—1975.4.5),名中正,字介石。浙江奉化人。國民黨當政時期是國民黨新軍閥中最大的軍閥,也叫中央系,黃埔系。1908年留學日本並加入同盟會,1924年回國後任黃埔軍校校長,後兼任國民革命軍第1軍軍長。1927年發動“四·一二反革命政變”,導致第一次國共合作破裂。西安事變後接受抗日主張。1948年召開國民大會當選“總統”,1949年1月21日宣布“引退”,同年敗退台灣後,歷任“總統”及國民黨總裁,1975年4月5日於台北去世

滇系

舊派系
首腦唐繼堯
唐繼堯(公元1883~1927年)字螢賡,別號東大陸主人,會澤人,清癢生。日本陸軍士官學校畢業,同盟會員。1909年回滇後歷任清陸軍督練公所參謀處提調、陸軍講武堂教官、監督、新軍管長。1912年率軍北伐,任貴州都督,次年調任雲南都督。1915年與蔡鍔等通電全國反對袁世凱稱帝,任護國都督兼第三軍總司令。1917年護法運動中任靖國聯軍總司令、元帥。1922年創建東陸大學,還支持趙藩等輯刻《雲南叢書》。1927年2月部將胡若愚、龍雲、張汝驥李選廷等發動兵變,改組省政府。5月,唐病逝於昆明,葬於園通山。著有《會澤首義文牘》、《會澤督黔文牘》、《會澤靖國文牘》、《東大陸主人言志錄》等。
唐繼堯唐繼堯
新派系
首領龍雲
龍雲(1884年~1962年),原名登雲,字志舟(或治舟,子舟),雲南昭通人,彝族。國民黨陸軍二級上將。畢業於雲南陸軍講武堂。曾任滇軍唐繼堯部第十四團團長,靖國第一軍前敵司令、國民革命軍第三十八軍軍長。1928年,任雲南省政府主席。1945年10月,蔣介石發動“昆明事件”,免去龍云云南省主席,當了17年“雲南王”的龍雲黯然下台。
首領盧漢
盧漢(1896~1974年),原名邦漢,字永衡,昭通人,彝族。為龍雲手下的重要人物。抗日戰爭時期任第60軍軍長,參加台兒莊戰役,後任第13軍團軍團長、第一集團軍副總司令、總司令、第一方面軍總司令。抗戰勝利,率滇軍主力赴越南接受日本投降。1945年10月龍雲被迫下台後,調任雲南省政府主席兼保全司令、雲南綏靖公署主任。1949年12月9日在昆明率部起義,擁護中國共產黨的領導,歷任雲南省臨時軍政委員會主任、西南行政委員會副主席、全國人大常委、全國政協常委、國防委員會委員、國家體委副主任、民革中央常委等職。盧漢繼龍雲之後,在民國時期執掌雲南軍政大權4年多,為新舊政權交替之際的重要人物。

桂系

舊派
首腦陸榮廷
陸榮廷1858~1928舊桂系軍閥首領。原名亞宋,字乾卿。廣西武鳴人。壯族。1882年(清光緒八年)在水口關(今屬廣西龍州)投軍。1886年被裁汰後成為綠林頭目。1894年冬接受清政府招撫後,歷任健字前營管帶、統領及榮字營統領等職。1907年參與鎮壓同盟會發動的欽廉防城義和鎮南關起義,升左江鎮總兵。1911年(宣統三年)6月任廣西提督。武昌起義爆發,梧州、平南等地革命黨人紛紛起義。11月7日巡撫沈秉堃宣布廣西獨立,陸為大勢所迫,於11月9日在南寧宣布承認獨立,出任廣西副都督。1912年任都督後,不斷網羅舊官僚、舊軍人,逐步擴充實力,形成桂系軍閥集團,並成為該集團首領。1913年討袁戰爭期間,支持袁世凱,派兵鎮壓柳州起義軍,殺害蔣翊武等革命人士。1914年被袁授為寧武將軍,督理廣西軍務。1915年12月電請袁世凱稱帝。後在蔡鍔梁啓超等人策動下,於1916年3月15日宣布廣西獨立,此前派兵協助雲南護國軍在滇桂邊境,同受袁指使進攻雲南的粵軍龍覲光部作戰。7月任廣東督軍。在此前後,以護國討袁名義,派出大批桂軍占據廣東。1917年4月任兩廣巡閱使。護法戰爭爆發,派兵入湘同北洋軍作戰,所部在湘、粵護法部隊協同下,相繼占領株洲、長沙、岳陽等地。桂系部隊控制湖南後,陸拒不執行孫中山繼續北伐的指示,擁兵不前,並向北洋集團妥協,使護法聯軍招致失敗。還指使桂系軍閥、廣東督軍莫榮新等阻撓、破壞護法運動,策動改組護法軍政府,排擠孫中山,終使護法夭折。1920年秋,發動粵桂戰爭,令駐粵桂軍向支持孫中山的粵軍進攻。次年,所部被粵軍陳炯明等部擊敗後,由南寧逃往龍州。1924年其餘部被李宗仁、黃紹竑、白崇禧的廣西定桂討賊聯軍擊敗。8月通電下野,離桂去滬,後移居天津、蘇州。
陸榮廷陸榮廷
新派
首領李宗仁
李宗仁(1891——1969),字德鄰,廣西桂林人。1910年加入中國同盟會,曾參加過護國戰爭和護法戰爭。1923年加入國民黨。1924年奉孫中山之命與黃紹宏、白崇禧合組“廣西全省綏靖督辦署”,任督辦。1926年後,任國民革命軍第七軍軍長,國民黨候補中央監察委員,南京國民政府委員,軍事參議院議長等職。抗日戰爭爆發後,被任命為第五戰區司令長官,兼安徽省主席。
李宗仁李宗仁
1937年12月,日軍占領南京後,又兵分三路,由南京、蕪湖鎮江渡江北上,與從山東南下的日軍第十師團第五師團夾擊徐州,企圖迅速打通津浦鐵路,實現南北會合後再向華中進攻。1938年3月,日本華北方面軍司令官西尾壽造指揮七八萬兵力向山東南部發起進攻。左路第五師團自青島直趨臨沂,右路第十師團沿津浦路南下,企圖會師台兒莊,攻取華東重鎮徐州。擔任國民黨政府軍第五戰區司令長官的李宗仁,奉命指揮作戰。他運用陣地戰同運動戰相結合的戰法,命第二集團軍孫連仲部第二十七師、第三十師、第三十一師擔任台兒莊防禦;命令第二十軍團兩個軍讓開津浦路,誘敵深入,待日軍進攻台兒莊時協同孫連仲部“圍而殲之”。3月20日,日軍磯谷第十師團開始進攻台兒莊,守軍第三十一師池峰城部奮起抗擊,打退了日軍多次衝鋒,雙方展開了激烈的爭奪戰。日軍曾多次攻破莊北門、東南門,占據台兒莊絕大部分。守軍拚死衝殺,組織敢死隊夜襲日軍。與此同時,第五十二軍、第七十五軍在台兒莊外線側擊阻擊日軍,猛攻棗莊、嶧縣,以此策應孫連仲部。4月上旬,完成對孤軍深入的日軍磯谷師團和從臨沂趕來增援的日軍第五師團一部包圍後,以湯恩伯的第二十軍團和孫連仲的第二集團軍共60 多萬人的優勢兵力,全面發起反攻,內外夾擊。經數日激戰,殲敵一萬餘人,余敵突圍北逃。台兒莊戰役是國民黨自抗戰以來正面戰場取得的最大一次勝利,它打擊了日本侵略軍的囂張氣焰,振奮了全國人民的抗戰信心。
1943年後李宗仁任國民黨漢中行營主任、北平行轅主任等職,1948年4月當選為國民黨政府副總統,在1949年1月蔣介石被迫引退後,任代總統。1949年底流亡到美國,在美國公開提出和平解放台灣的建議。1965年7月回到祖國,受到中國共產黨和人民的歡迎。
首領白崇禧
白崇禧(1893——1966)民國時期軍事家,國民黨軍高級將領。字健生。廣西臨桂(今桂林)人。回族。1916年畢業於保定陸軍軍官學校。1917~1922年任桂軍連長、營長、統領。1923年被孫中山任命為廣西討賊軍參謀長。1924年任定桂討賊軍前敵總指揮兼參謀長,提出先攻陸榮廷後擊沈鴻英之策得手,於1925年結束舊桂系軍閥對廣西的統治,成為新桂系首領之一。1926年3月兩廣統一,桂軍改編為國民革命軍第7軍,任參謀長。北伐戰爭開始後,任國民革命軍總司令部參謀次長代理參謀長。在攻取南昌之際,奉命指揮2個師、1個旅,於滁槎附近追殲孫傳芳3個軍1.5萬餘人。1927年1月任東路軍前敵總指揮,率部以佯動手段占領杭州。3月兼任上海警備司令,積極參與策劃和發動“四一二”反革命政變。8月,果斷參與指揮,擊敗占領南京城郊龍潭車站的孫傳芳軍。10月任西征軍第3路前敵總指揮,於1928年初擊敗由湖北退集湖南的唐生智部,將其收編為4個軍。5月任第四集團軍前敵總指揮,率部參加第二期北伐,擴張了桂系勢力。蔣桂戰爭中失敗後逃往越南。1930年在蔣馮閻戰爭中參加反蔣軍第1方面軍,出兵湖南被擊敗。1932年4月任廣西綏靖公署副主任兼民團司令,提出並實行寓兵於團、寓將於學、寓征於募的“三寓”政策,得李宗仁支持,鞏固了廣西勢力地盤。1937年“七七”盧溝橋抗戰爆發後,任軍事委員會副總參謀長,參與制定對日作戰計畫。太原失守後,鑒於武器裝備敵強我弱,以正規戰與敵硬拼難以持久,提出以游擊戰配合正規戰,積小勝為大勝,以空間換時間的作戰指導思想,為蔣介石所採納,故在國民黨軍隊中素有“小諸葛”之稱。1938年7月代理第五戰區司令長官,參與指揮武漢保衛戰。12月任桂林行營主任,負責指揮第三、第四、第九戰區對日軍作戰。1939年底至翌年初指揮桂南會戰,在崑崙關戰役中,取得了抗戰以來首次攻堅戰的勝利。此後主持編寫《游擊戰綱要》一書,認為游擊戰是長期抗戰,消耗敵人,爭取主動地位之戰法。1945年10月晉陸軍一級上將。抗日戰爭勝利後,編著了《現代陸軍軍事教育之趨勢》,認為科技日新,戰術日異,軍事訓練內容由戰場需要而決定,應融講堂、操場、戰場三者於一體。1946年5月任國防部部長,積極執行蔣介石反人民的內戰政策。1948 年5月任戰略顧問委員會主任委員兼華中“剿總”總司令。在國民黨大勢已去情況下,1949年初仍主張與共產黨劃江而治。4月任華中軍政長官,指揮20餘萬兵力企圖阻止人民解放軍解放華中南,所部在解放軍發動的衡寶戰役廣西戰役中被殲。9月任戰略顧問委員會副主任。12月由海南島去台灣。
白崇禧白崇禧

晉系

首領閻錫山
閻錫山(1883~1960),字伯川。山西五台人。早年去日本學軍事。1905年在東京加入中國同盟會。1909年畢業於日本陸軍士官學校。回國後歷任山西陸軍監督、新軍標統,參加反清活動。1911年武昌起義後被舉為山西都督。北洋政府期間支持袁世凱,任山西省省長。1927年任國民革命軍北方總司令。在山西“清黨”反共,次年任第三集團軍總司令。1929年參加討伐唐生智,被蔣介石委為陸海空軍副司令。1930年與馮玉祥、李宗仁等倒蔣,失敗後逃往大連。1932年任太原綏靖公署主任,重新掌握山西軍政大權。“九·一八”事變後支持蔣的不抵抗政策。抗日戰爭時期採取“抗日和日、聯共反共、擁蔣拒蔣”的兩面政策。抗戰後支持蔣介石與中共作戰。1949年3月人民解放軍攻占山西後逃離太原,6月在廣州就任國民政府在大陸的最後一任行政院長兼國防部長。後赴台灣,任“行政院長”及國民黨中央評議委員。1960年病逝於台北。
閻錫山閻錫山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