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山縣(通山)

通山縣

通山一般指本詞條

通山縣,位於湖北省東南部,隸屬鹹寧市,為武漢城市圈重要組成部分。縣境南鄰江西省武寧、修水縣毗鄰,東接陽新縣,北連鹹寧市,西部與崇陽縣接壤。

通山縣轄8個鎮、4個鄉、1個管委會。2016年通山縣常住人口總數為51萬人,其中農業人口38.62萬人,城鎮人口13萬人。

全縣最大橫距71千米,最大縱距60千米,總面積2680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積26.6萬畝,森林面積110萬畝。縣人民政府駐地通羊鎮洋都大道100號。

2016年11月,通山縣被國家旅遊局評為第二批國家全域旅遊示範區。2019年3月,被確定為第一批革命文物保護利用片區分縣名單。2019年4月29日,湖北省人民政府決定通山縣退出貧困縣。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通山縣
  • 外文名稱:Tongshan County
  • 別名:通羊、板橋鋪
  • 行政區類別:縣
  • 所屬地區:中國湖北鹹寧
  • 下轄地區:燕廈鄉、黃沙鋪鎮、大畈鎮、通羊鎮、南林橋鎮、廈鋪鎮、大路鄉等
  • 政府駐地:通羊鎮洋都大道100號
  • 電話區號:0715
  • 郵政區碼:437600
  • 地理位置:湖北省東南部
  • 面積:2680平方公里
  • 人口:常住37萬人(2016年)增長中
  • 方言:通山話,楚語
  • 氣候條件:亞熱帶季風氣候
  • 著名景點:九宮山、隱水洞、富水湖
  • 機場武漢天河國際機場
  • 火車站鹹寧站鹹寧北站鹹寧南站鹹寧東站
  • 車牌代碼:鄂L
  • 耕地:26.6萬畝
  • 行政代碼:421224
  • 現任書記:石玉華
  • 現任縣長:陳洪豪
  • 學校:通山一中、職教中心、振新中學等
歷史,沿革,演變,地理,位置,地形,氣候,區劃,人口,資源,資源概況,礦產資源,水利資源,土地資源,經濟,綜合,農業,工業,建築業,貿易,景區景點,旅遊概況,景點介紹,教育,文化,社會,名人,地方特產,

歷史

沿革

古籍載,通山地域在戰國時為楚地。
秦屬南郡。
漢屬江夏郡下雉縣
三國屬吳之武昌郡陽新縣
隋改陽新縣為永興
唐屬鄂州永興縣
北宋乾德二年(964),南唐(遵北宋年號)始置通山縣,以通羊、青山二鎮各取一字命名,隸鄂州。開寶八年(975)屬江南道。太平興國元年(976)屬荊湖北路永興軍,太平興國二年屬江南西道興國軍,太平興國三年降為羊山鎮,不久復為縣。崇寧元年(1102)屬江西路興國軍,南宋紹興四年(1134)再次降為鎮,翌年復縣。
元至元十七年(1280)屬江淮行省蘄黃道,至元十九年屬江西道,至元三十年(1293)屬湖廣省興國路。
明洪武元年(1368)屬興國府,洪武九年(1376)屬武昌府興國州。
清康熙三年(1664)屬武昌府。
民國期間,通山縣始終屬湖北省轄。元年(1912)屬第一區,3年(1914)屬江漢道,16年(1927)直屬湖北省轄。1930年建蘇埃政府時,屬湘鄂贛省鄂東南蘇區轄。21年(1932),國民縣府屬第二行政督察區,25年(1936)改屬第一行政督察區。
解放後,1949年5月屬大冶專署。1952年6月屬孝感專區。1958年11月與崇陽、通城合併為崇陽縣,1959年3月恢復通山縣。1959年11月屬武漢市,1962年5月復屬孝感專區。1965年6月屬鹹寧地區。

演變

自宋建縣至清縣域未發生大的變化。1929年東南革命根據地形成,經大冶中心縣委決議,陽新所屬梅田、黃沙、大畈、慈口等地劃歸通山縣轄。這一時期,蘇維埃縣府與國民縣府並存,國民縣府的轄域只限於楠林、城關、廈鋪一線數點。1933年後,革命趨向低潮,蘇區漸轉向邊緣山區,國民黨政區擴展,梅田、黃沙、大畈、慈口等地仍歸陽新縣轄。1934年5月,湖北省政府決定將陽新縣的黃沙、九折、慈口、大畈、燕廈與通山到的富有、橫石潭大橋背等地,劃為“大畈特別區”,直屬湖北省第二行政督察區轄。1935年6月撤銷特別區,各地復歸原縣轄。抗日戰爭時期的1940年,日軍在占領區建偽政權;偽省府將陽新縣大畈區劃歸通山縣轄。抗日戰爭勝利後,陽新、通山兩縣參政機關爭議紛起,經省決議,大畈區仍歸陽新縣轄。
建國後,1950年3月大冶行署析出陽新縣燕廈、大畈、黃沙等地劃入通山。1952年6月屬孝感專區。1954年南林區高橋鄉的黃泥檔、三界宕、張家、孫家、花紅等村及雨山鄉的廖家山村劃歸崇陽縣。1955年3月,陽新縣八區白果鄉陳村劃歸通山縣。1971年,通山縣杉木、太平、東源等地劃歸陽新縣。1999年3月鹹寧撤地設市,通山隸屬未變至今。
1996年,通山縣面積2680平方千米,人口約40.7萬人。轄8鎮18鄉:通羊鎮、九宮山鎮、大畈鎮、南林橋鎮、洪港鎮、黃沙鋪鎮、廈鋪鎮、橫石潭鎮、三界鄉、三源鄉、下泉鄉、大路鄉、萬家鄉、楊芳鄉、楊林鄉、沙店鄉、暢周鄉、寶石鄉、畈泥鄉、港路鄉、梅田鄉、高湖鄉、富有鄉、湄港鄉、慈口鄉、燕廈鄉。縣政府駐通羊鎮。
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通山縣總人口378849人,其中(9個鎮、4個鄉):通羊鎮96591人,南林橋鎮31593人,廈鋪鎮18150人,闖王鎮19422人,橫石潭鎮29919人,洪港鎮31122人,大畈鎮21679人,九宮山鎮3550人,黃沙鋪鎮32675人,大路鄉26527人,楊芳林鄉17398人,燕夏鄉31468人,慈口鄉18755人。
2002年,通山縣為加大九宮山旅遊資源開發力度,將九宮山鎮和橫石潭鎮合併,設立新的九宮山鎮。
2004年末,通山縣總人口416936人。轄8個鎮、4個鄉,1個名勝風景管理區(九宮山),15個居委會、184個村委會。(1781個村民小組)
2005年末,通山縣轄8個鎮、4個鄉。共有17個居委會、172村委會。
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通山縣常住總人口361079人,其中:通羊鎮124141人,南林橋鎮25289人,黃沙鋪鎮28058人,廈鋪鎮13131人,九宮山鎮28284人,闖王鎮14904人,洪港鎮25191人,大畈鎮23770人,大路鄉26116人,楊芳林鄉12727人,燕廈鄉23629人,慈口鄉13487人,九宮山風景區2300人,通山縣開發區52人。
通山縣城

地理

位置

通山縣位於湖北省東南部,地處東經114°14′—114°58′,北緯29°51′。以治所通羊鎮為中心,西北距鹹寧市所在溫泉37公里,北距武漢市124公里,東北向徑直32公里至石欄橋界的新縣,東南向徑直41公里至太平山主峰界江西省武寧縣,南向徑直28.5公里至老崖尖界武寧縣,南偏西向徑直35公里至老虎頭主峰界江西省修水縣,西向徑直21公里至冷鋪崇陽縣

地形

通山縣地貌為低山丘陵區。境南幕阜山脈綿亘約150公里,為鄂贛界山,平均海拔800米,千米以上山峰10餘座,最高點是太陽山主峰老鴉尖,海拔1656.7米。大幕山橫臥於北,平均海拔750米,最高點954.1米。縣域中部丘陵、盆地交錯分布。山地丘陵占國土總面積的78.6%。整個地勢南北高,中間低,由西向東緩降,最低點在境東富水水庫庫底,海拔20.13米。

氣候

通山縣屬北亞熱帶季風氣候區,具有溫暖濕潤,四季分明,日照充足,雨量充沛,無霜期長的特點。按地形和氣溫變化的特點,全縣大致分為:中部丘陵平販溫暖濕潤區、南北低山丘陵溫和陰濕區,南部中低山溫涼多雨多霧區。由於雨熱同季,時空分布不勻,降水量春夏多於秋冬,山區多於丘陵平畈區,水旱災時有發生。全年平均日照數1845小時,平均日照率42%。全年平均氣溫16.3℃,1月最冷,極端最低氣溫-20℃,1969年2月1日,九宮山銅鼓凸);7月最熱,極端最高氣溫40.5℃(1978年7月9日,通羊鎮)。全年無霜期在226-248天之間。年平均降水量1500毫米,春夏兩季降水量約占全年總降水量的72-75%。全年暴雨多集中在4-9月份,尤以6-7月次數最多,常常造成洪澇災害。

區劃

截至2016年,通山縣轄8個鎮、4個鄉、1個管委會。共有17個居委會、172村委會。
鄉鎮名稱面積鄉鎮名稱面積
223.4km2
217.3km2
290.5km2
345km2
267.4km2
274.6km2
300.2km2
192.5km2
95.7km2
182.7km2
147.4km2
143.3km2
九宮山風景區
196km2
資料來源於
數據截止至2006年。

人口

截止2009年,全縣總戶數13.31萬戶,總人口46.05萬人,男性24.22萬人、女性21.83萬人,其中城鎮人口16.13萬人、農村人口29.92萬人,分別占總人口的35%、65%。全年出生人口4800人,人口出生率為10.5‰,比上年上升0.36個千分點;死亡人口2172人,人口死亡率4.38‰,比上年上升0.01個千分點;人口自然增長率5.75‰,比上年下降0.02個千分點,全縣人口計畫生育率93.9%。

資源

資源概況

通山縣有大理石、石英石、石灰石、玄武石建築業資源,有以風電、水電、核電、蓄能電為主的能源業資源,有以九宮山、富水河、隱水洞、太陽溪、古民居為主的旅遊業資源,有以商品羊、“兩魚一蝦”為重點的畜牧、水產業資源,有以低碳矽鐵、活性石灰為主的冶金業資源。

礦產資源

通山縣已發現的礦產資源有12類48種。已探明的有煤、銻、大理石、花崗石、石英石、白雲石、石灰石、玄武岩等。
煤儲量1308.1萬噸,銻80萬噸,大理石10億立方米,花崗石1.2億立方米,石英石5000萬噸,石灰石6億噸,白雲石7億噸。煤主要產地是橫石、老虎槽、魯家源、泉港等地;銻產地在徐家山、湄港。
石英石、白雲石主要分布在闖王鎮;玄武岩主要分布在通羊、大路兩個鄉鎮。大理石、花崗石、石灰石資源遍布域內多數鄉鎮,已全面開採。

水利資源

通山縣境內溪溝縱橫,河網密布。河道總長800餘公里,河網密度每平方公里為300餘米。主要河系5條(燕廈河、橫石河、廈鋪河、通羊河、黃沙河),流域面積2517平方公里。集水注入富水水庫。年平均降水量45.3億立方米,可利用水量25.4億立方米。其中。本境地表徑流20.5億立方米,過境客水徑流1.12億立方米,地下水徑流3.8億立方米,地下水儲量4.15億立方米。山泉250處。在海拔1500餘米的九宮山銅鼓凸、風車口,山泉四時不枯,原三源鄉迎風台溫泉,水溫達50℃。
境內有大型水庫1座(富水水庫),中型水庫3座(石門、雨山、石門塘),小(一)型水庫14座,小(二)型水庫61座,總庫容0.995億立方米(不含富水水庫)。塘堰2810處,其中1萬立方米以上大塘205處。
境內水能蘊藏量為10.5萬千瓦,可供開發量6.6萬千瓦。到2002年末,已建成水電站39座(包括民營電站),裝機總容量2.64萬千瓦。

土地資源

通山縣國土總面積26.8萬公頃。其中,耕地13575.4公頃,占總面積的5.07%;園地3131.89公頃,占總面積的1.17%;林地175066.67公頃,占總面積的65.32%;牧草地1.2公頃;居民點及工礦用地3726.21公頃,占總面積的1.39%;交通用地1021.9公頃,占總面積的0.38%;水域13400公頃,占總面積的5%;未利用土地(含石頭山面積)58076.73公頃,占21.7%。

經濟

綜合

2007年,全縣固定資產投資穩步增長,年完成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12.1億元,增長33.9%;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達79750萬元,增長20.2%;財政收入15008萬元,比上年增加25.2%,地方一般預算收入7808萬元,增長23.9%。
2008年,全縣實現地區生產總值33.26億元,按可比價格計算,比上年增長17.%。其中,第一產業增加值6.49億元,增長2.5%;第二產業增加值9.13億元,增長16.6%.第三產業增加值17.64億元,增長22.6%。按公安年報人口數計算,當年人均GDP達到7281元。三次產業結構由2007年的27.6:27.4:51.0調整為2008年的19.5:27.5:53.0呈“三、二、一”型經濟結構。第一產業對經濟成長的貢獻率為10.8%,拉動經濟成長2.05個百分點;第二產業貢獻率為27.6%,拉動經濟成長5.27個百分點;第三產業貢獻率為61.6%,拉動經濟成長11.75個百分點。
2009年,全縣地區生產總值37.64億元,比上年增長17.3%。其中,第一產業增加值6.69億元,增長7.9%;第二產業增加值10.42億元,增長14.8%;第三產業增加值20.53億元,增長22.1%。按常住人口計算,人均地區生產總值10059元,增長14.2%。經濟結構得到最佳化。非公有制經濟增加值29.6億元,占全縣地區生產總值的比重為78.6%;增長12.4%,比上年提高0.4個百分點。
2010年全年實現地區生產總值(GDP)46.09億元,按可比價格計算比上年增長15.62%,連續五年保持15%以上的增幅,整體經濟繼續在較高增長平台運行。其中,第一產業增加值7.04億元,增長0.2%;第二產業增加值13.54億元,增長35.3%;第三產業增加值25.51億元,增長9.4%。三次產業結構由2009年的17.9:27.9:54.2調整為2010年的15.3:29.4:55.3,呈“三、二、一”型經濟結構。第一產業對經濟成長的貢獻率為0.2%,拉動經濟成長0.03個百分點;第二產業貢獻率為67.5%,拉動經濟成長10.55個百分點;第三產業貢獻率為32.3%,拉動經濟成長5.04個百分點。人均地區生產總值12799元(按常住人口計算)。

農業

2007年全縣完成農林牧漁業總產值9.54億元,比上年增長18.1%;全年農作物播種面積41.92千公頃,其中,糧食作物播種面積26千公頃,糧食總產量達11萬噸,增長2.5%;出欄肥豬16.9萬頭,增長3%;水產品總量4380噸,增長8.7%;茶葉產量977噸,增長0.9%。全縣新造楠竹園1.5萬畝,完成柑桔品改1000畝,新發展花椒基地3500畝、油茶基地1000畝。新農村建完成了90個村的村莊規劃,實施了38個村的建設試點,整合各類資金2100萬元,完成主幹道路基36公里,硬化入戶道路37公里,新建沼氣池520個,新建改建村級辦公場所33個,村莊綠化覆蓋率達45%。硬化農村公路路面307公里,全縣149個行政村已通油(水泥)路,黑化硬化率達到79%。農民收入穩步增長:2007年全縣農民人平純收入達2429元,比上年增長14.6%其中:家庭經營收入1698元,增長13.1%,工資性收入1055元,增長10.3%,轉移性收入和財產性收入190元,增長40.7%。
2008年全縣糧食播種面積22.6萬畝;全年糧食總產量7.01萬噸,比上年增長5.8%,其中水稻產量3.8萬噸,增長2.7%,麥產量0.2萬噸,基本持平。全年家禽出欄量達到122.6萬隻,增長130.5%;肉類總產量18792噸,比上年增長35.7%;禽蛋產量2098噸,增長68.8%。年末全縣農機總動力達到103552千瓦,同比增長5.4%;主要農業機械與設備均有增加,擁有拖拉機533台;收割機械150台。農田有效灌溉面積和機電排灌面積分別達到81500畝和11303畝。全年化肥施用量(折純量)5508噸。農村用電量達到4639萬千瓦時。
2009年全縣糧食作物總產量88811噸,比上年增長27%。油料作物產量4711噸比上年增長4.1%;蔬菜產量138800噸,比上年下降0.4%。肉類總產量增長4.7%。其中,牛肉產量增長6.7%,羊肉產量增長0.8%,禽肉產量增長7.6%,禽蛋產量增長5.2%。水產養殖面積增長3.4%,水產品產量增長5.6%。農業綜合生產能力繼續提高。全縣農村固定資產投資9.25億元,增長36%。財政農林水事務支出16256億元,增長58%。新增農田有效灌溉面積5.47千公頃,旱澇保收面積3.96千公頃,農村用電量5384萬千瓦小時.年末農業機械總動力11.82萬千瓦。新農村建設有新進展。全縣改造縣鄉公路54公里,新建通村水泥路136.8公里。新建農村沼氣池5666口。解決了6.6萬人的飲水困難及飲水不安全問題。網際網路寬頻上網逐步進入行政村。全縣農村外出務工人員(不含本鄉鎮)8.64萬人,實現在外務工收入17.3億元。
2010年全年糧食作物播種面積29.49萬畝,比上年下降0.6%;糧食總產量8.59萬噸,比上年下降2.2%。油料作物播種面積6.12萬畝,比上年增長1%,油料總產量0.44萬噸,比上年增長2.3%,其它經濟作物產量有增有減,蔬菜10.8萬噸,下降9.2%;水果1.34萬噸,下降0.7%;荼葉995噸,增長0.7%;花卉、園藝播種面積0.17萬畝,增長21.4%;林業生產穩定增長,全年造林面積57300畝,低產低效林改造面積15000畝,四旁(零星)植樹38萬株,育苗面積495畝,當年苗木產量1260萬株,竹木採伐量分別是612萬根和36110立方米;畜牧業生產快速增長。年末牛、豬、羊、兔和家禽存欄分別為14826頭、139203頭、60582隻、19000隻和843970隻,比上年分別增長3.7%、5.1%、4.7%、95%和4.7%,全年肉、蛋產量分別為17059噸和2409噸,分別比上年下降7.5%和增長4.9%。水產品產量10500噸,增長47.9%,養殖面積45000畝,增長11.1%,農村勞動力轉移成績顯著。全年轉移農村勞動力8.2萬人,實現勞務收入18.6億元,勞動力比上年減少0.44萬人%,勞務收入增長7.5%,平均勞務收入增長13.3%。農業生產條件進一步改善。年末全省擁有農業機械總動力13.2萬千瓦,比上年增長11.9%。擁有農用拖拉機691台,增長16.3%;農用運輸車885輛,增長4%。全年農村用電量5650萬千瓦小時,增長4.9%。農田有效灌溉面積82010畝,與上年持平,當年實際機耕地面積169350畝,當年實際機械播種面積23600畝,當年實際機械收穫面積108550畝。

工業

2007年,縣委、縣政府全面實施“工業興縣”戰略,全縣工業經濟得到了長足的發展。在產業規劃上,繼續突出冶金、建材、能源、森工四大產業;在園區規劃上,繼續突出“一區二園”(經濟開發區、大路工業園和新橋石材工業園。全縣完成工業總產值19.6億元,增長20.1%,完成增加值6.41億元,增長23.3%。其中: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2.7億元,同比增長30.7%。
2008年,全縣完成工業總產值24.04億元,增長24.0%,完成增加值7.93億元,增長24%。其中: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4.83億元,同比增長32.2%。實現主營業務收入12.2億元,同比增長77.33%;實現利潤總額2726萬元,比上年增長42.11%,流動資產平均餘額為3.87億元,同比增長66.81%;資產合計為11.28億元,同比增長90.86%;從業人員為4982人,同比增長17.09%。
2009年,全縣完成工業總產值28.6億元,增長19%,完成增加值8.92億元,增長17.6%。其中: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6.59億元,同比增長36%。實現主營業務收入15.17億元,同比增長19.4%;實現利潤總額2840萬元;從業人員為4982人,同比增長17.1%。
2010年,通山縣工業增加值增幅比六個縣(市、區)平均增幅高2.84個百分點,增幅排名居第二位,僅列通城之後。中小企業成長工程有了新發展。全年規模以上工業企業(主營業務收入500萬元以上,下同)實現增加值8.48億元,比上年增長41.1%。實現工業總產值27.9億元,工業效益繼續保持大幅增長,全年規模以上工業實現利稅3.17億元,比上年增長2.69倍,其中利潤2.35億元,增長7.19倍。

建築業

2007年年末全縣共有資質等級以上建築企業4家,擁有從業人員1130人,完成建產築產值119620萬元,比上年增長137.1%,建築房屋竣工面積234214平方米,比上年增長155.9%。房地產開發速度加快,全縣房地產開發投資26377萬元,比上年增長54.9%,商品房銷售面積11429平方米,增長132.7%。
2008年,全社會建築業實現增加值1200萬元,比上年增長12.3%。具有資質等級以上的總承包和專業承包建築企業實現總產值18382萬元,比上年增長53.7%;房屋建築施工面積448825平方米,比上年增加109421平方米,增長32.2%,其中實行投標承包面積231390平方米,占全部施工面積的51.6%。
2009年,全縣建築業總產值31.9億元,增長%,比上年加快個百分點;建築業增加值1.5億元,占全縣地區生產總值的4%。房屋建築施工面積44.62萬平方米;房屋建築竣工面積38.05萬平方米。
2010年全年建築業企業實現增加值2億元,按可比價計算比上年增長26.2%。資質等級三級及以上的建築業企業,房屋建築施工面積49.5萬平方米,新開工面積28.2萬平方米,全縣完全成竣工面積23.9萬平方米,商品房銷售面積22.21萬平方米。

貿易

2007年全縣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達79750萬元,增長20.2%。分地域看:縣城消費的零售額53559萬元,縣以下零售額26191萬元,分別增長20.6%和19.5%。分行業看:批發零售貿易業零售額68059萬元,增長18%;餐飲業7960萬元,增長35.8%;其他行業3731萬元,增長32%。全縣市場綜合物價指數為104.52,其中:居民消費價格上漲4.62%,商品零售價格上漲4.68%,農業生產資料價格上漲4.1%。
據商務部門統計,2008年,全縣出口創匯額達到523萬美元,比上年增長69%。全年招商引資總額為66085萬元,增長42.7%,實際利用外資215萬美元,比上年增長54.7%;全年實際利用內資65052億元,比上年增長38.6%。完成60個招商項目。
2009年全縣出口創匯額達到120萬美元,比上年下降77%。全年招商引資總額為105210萬元,增長59%,實際利用外資349萬美元,比上年增長62%;全年實際利用內資10.28億元,比上年增長58%。完成71個新增招商項目。比上年增加11個。
2010年全縣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達24.11億元,增長31%。分地域看:城鎮零售額18.14億元,鄉村零售額5.97億元。分行業看:批發零售貿易業零售額19.07億元,住宿餐飲業5.04億元。全縣市場綜合物價指數為102.3,其中:居民消費價格上漲2.4%,商品零售價格上漲2.9%,農業生產資料價格下降2.5%。

景區景點

旅遊概況

通山縣境內山清水秀,東有道教名山太平山,南有華中勝景九宮山,西有百洞之山大城山,北有森林公園大幕山,中有“水土樂園”富水湖及“地下長廊”隱水洞
在旅遊業上,通山縣樹立“游九宮山東,玩富水湖、探隱水洞、漂太陽溪、觀古民居、謁闖王陵”的旅遊整體形象,形成大旅遊的格局。
通山縣(通山一般指本詞條)
(圖冊資料來源來源)

景點介紹

九宮山
九宮山是國家4A級風景名勝區、國家自然保護區。位於通山縣境南部的鄂贛兩省交界處。106國道東西橫貫縣境中部,316國道從東部過境與106國道交匯,九宮山景區有幹線公路與這兩條國道相通。北距省會武漢178公里,是集自然景觀與人文景觀於一體的山嶽型自然風景旅遊區。早在漢魏六朝時期,這裡就有了相關人文活動,文化積澱豐厚。[1]
九宮山自然景觀與人文景觀交相輝映,宗教氛圍與文化內涵溶為一體,集觀光名山、文化名山、宗教名山、避暑名山於一身,既有江南山峰之奇秀,又具有塞北嶺岳之雄偉。海撥1230米的雲中湖,落差420米,為中國落差之最;森林覆蓋率高達96.6%,堪稱天然氧吧和綠色寶庫。宋代以來,歷代文人雅士鍾情於此,留下了許多不朽的傳世之作。特別是明末農民起義領袖李自成殉難於此,使其人文歷史更為厚重。九宮山以避暑名山而著稱,7月份平均氣溫22.1℃,比北戴河低1℃,比廬山低0.7℃,夏季最高氣溫不超過28℃。每年7月20日—8月30日舉辦九宮山避暑節。九宮山擁有雲中湖、金雞谷、石龍溝、銅鼓包、闖王陵以及中港六大景區。
隱水洞
湖北通山隱水洞位於湖北核電之都——通山縣大畈境內,九宮山下,富水湖畔,距通山縣城12公里,距武漢市130公里,交通便利。[1]隱水洞因洞中隱藏有兩條河流而得名。與中國已發現的地下河洞穴相比,通山隱水洞兼備現代地下河與古河道景觀,其景觀質量及分布結構較好。如已開發的遼寧本溪水洞、貴州安順龍宮、廣西桂林冠岩、荔蒲豐魚岩、重慶張關水洞等,不是地下河景觀較少,便是景觀僅分布在地下河的上層古通道。與通山隱水洞屬於同一檔次冠岩附近的小河裡岩水洞、廣西平果龍馬岩、柳城龍寨水岩,地下河道景觀多、品級高,還沒有開發。[1]
通山隱水洞鐘乳石類質地純淨,少見風化現象,且其主要景觀如“鯉魚躍龍門”、“天降神靴”、“玉兔觀桃”、“寒山寺古鐘”、“水生石蓮”、“天鵝之吻”、“金銀瀑布”、“仙人田”、“馬良神筆”,“雪山飛狐”,“電閃雷鳴”“八仙送客”等體量巨大、造型逼真。通山隱水洞的景觀薈萃了大自然的形態美、動態美、色彩美、聲音美和朦朧美,是一處觀賞價值較高的遊覽洞穴。遊覽方式堪稱一絕,遊人既可泛舟地下河和聆聽地下河的濤聲,又可乘坐軌道車體驗洞中快速步移景換,還可以步行零距離觸摸大自然。[1]被譽為“洞天華中——中華天洞”和“神秘的地下明珠宮殿”。
大城山
城山原名 蛇山。是一座具有豐富歷史文化內涵和優美自然風光的名山,通山縣第三高山(最高峰海拔912.5米)山上有很多美麗的景點和湖泊平原,整座山有大小山洞上百個,最大有足球場大,冬暖夏涼。兩山頭各有一座廟最為出名屬張衡廟香火很旺。
目前還屬於半開發狀態,景點和山林都屬於原始狀態
太陽溪漂流
太陽溪漂流位於通山縣海拔1380米的太陽山山麓——廈鋪鎮青山村,景區交通便利,距武漢市僅120公里,毗鄰著名的避暑勝地九宮山;漂流河道長約5公里,落差100餘米,漂流需時兩小時左右,屬於大落差、強刺激的雙人自助漂流。漂流河道兩岸懸崖峭壁、怪石嶙峋、灘多水急、跌宕起伏;河道落差大、落差陡,共有數10個2至8米高的大落差,很多落差接近於垂直。
太陽山
太陽山位於通山縣廈鋪鎮的太陽山是一塊尚未開發的旅遊處女地,傳說明朝皇帝朱元璋的軍師劉伯溫隱居在那裡。
湖北旅遊考察團去了一次太陽山。旅遊考察團由武漢大學的齊子鵬教授帶隊,有十幾名考察隊員。
當天一早,考察隊就沿飛龍溝大峽谷進發。一路上,我們鑽白水港森林幽道,踏黑潭河滑石,爬黃崖陡坡,過安平電站險渠,攀飛龍絕壁,觀形態各異的神奇飛瀑,賞黃鶴尖下的秀美
群峰,游安平湖,在古墓群中讀刻有劉基隱居一事的碑序……一個個驚喜得大呼小叫。
王氏老屋
王氏老屋位於湖北省通山縣洪港鎮西南三面環山的江源自然村南側迪德堂,全村160餘戶、800餘人口,為王氏的世居之地。自106國道楊林段始已修築村級公路沿南嶺口通至該地。2009年6月5日,通山縣第三次文物普查中進行了登錄。建築命名為王氏老屋,2014年被湖北省人民政府公布為第六批湖北省文物保護單位。王氏老屋建於清代晚期,為該村進士王迪吉與富甲一方的大地主王迪光兄弟所建,由東西並聯的正屋與橫屋組成,面闊共8間,深四進,占地面積2300餘平方,建築面積1404.36平方米,磚木混構,穿斗與抬梁木構架,正屋面牆呈八字門樓式,硬山頂一字式山牆,小青瓦蓋頂,外檐飾墀頭和磚瓦質翼角,各進明間分設槽門、中門,前進天井二側飾鏤孔花磚看牆,各進前後檐飾卷棚和望板,正脊飾斗拱,浮雕龍狀挑尖梁。橫屋二、三進之間以影壁式鏤孔花牆隔斷。整個建築高大莊重,具有一定的氣勢,外貌與裝修上不泛建築科學藝術價值。
王明璠府第
王明璠府第位於大路鄉吳田村1組(俗稱畈上王灣。古時該地為一片田畈,畈上聚居著姓王的,故名“畈上王”灣。後王明璠家族從五里外吳田洞引水至田畈,稱吳田村),距縣城3公里。又名“芋園”,即大而無華(非豪宅)之意。又呼為“大夫第”,1901年王明璠因功授受封四品“朝議大夫”,其大門額書有“大夫第”的門匾之故。是湖北省現存單體規模最大、保存最好的清代民宅,享有“湖北第一宅”之稱。為湖北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全國歷史文化名村。
寶石古民居
位於鄂東南通山縣城南25公里處的闖王鎮寶石村(原名寶石鄉),是湖北省著名的“民居之鄉”。據調查考證,通山縣現存具有研究、觀賞、保護開發價值的明清民居群落30多處,其中列入省級保護單位4處,縣級保護單位15處。通山縣古民居以明清民居為主體,存量多、品類齊全,宗祠、寺廟、家居、牌坊等均有遺存。這些明清民居建築風格上融合南北,連貫東西,而又自成一體;建築技藝上獨特精湛,三雕(木雕、磚雕、石雕)藝術題材廣泛,構圖新穎,堪稱明清民居建築奇葩
焦氏宗祠
焦氏宗祠焦氏宗祠位於通山縣高湖芭蕉灣村。這棟古民居第一重為戲台,第二重為空曠的大廳,第三重為祭祀祖先的神台。建築面積400平方米。屋檐上,碩大的鰲魚挑雕工精細、栩栩如生,雕樑畫棟、7架梁建築形式,顯示著主人的顯赫身份。罕見的是,在二三重之間,經通山縣文化局初步考證,該民居修建於明朝永樂年間。由於主人的祖先考取過探花,才有資格修建這種較高規格的民居。被湖北省古建築和文物專家稱之為“古民居極品”。
周家大屋
周家大屋,名為周步山,位於通山縣中港景區東南部,是中港景區主要景點之一。占地面積4400平方米,由青石、青磚、青瓦、青木構成,內建有廂房、祠堂、小姐閨閣,大小房間132間,48個天井,屋內家家相通,戶戶相連,在屋內週遊,晴不戴帽,雨不打傘。
周家大屋歷史悠久,史載乾隆戊戌年,三國東吳大將周瑜的後裔同統萬公舉家遷徙於此興建而成。至今230餘年,民國21年(1932)國民黨通山縣中學遷址周家大屋,歷時三年之久,隨後國民黨某軍26師醫院曾駐紮於此。

教育

截止2009年,全縣各類普通教育學校173所。其中:普通中等專業學校1所,普通中學28所,國小144所。普通中等專業學校在校學生3396人;普通中學在校學生33837人,輟學率由上年的1.32%下降為1.12%;小學生在校生48037人,輟學率為1.22%,學齡兒童入學率99.8%。國中畢業生升學率達85%九年義務教育完成率達96%全縣幼稚園41所,在園幼兒(包括學前班)8024人。特殊教育在校生數60人。全面實施免費九年義務教育,“兩免一補”受益學生73610人(註:兩免一補,即全部免除義務教育階段學校學生學雜費,對農村貧困家庭學生免費提供教科書,並補助寄宿生生活費)。

文化

通山是一片文化的熱土。據考古記載,早在新石器時代就有人類在這裡繁衍生息。刀耕火種。墩頭山出土的石斧、石刀,郭家嶺出土的甬鍾,磨盤山出土的銅劍等,都是通山人民勤勞智慧的象徵。通山還有獨具地方特色的漢戲、採茶戲、山鼓、民歌或民間故事傳說,它們在民間藝苑搖曳生姿,顧盼流芳,被後人視為民間藝術奇葩。
九宮山寺廟九宮山寺廟
  • 通山山鼓
相傳起源於春秋戰國時期的通山山鼓,是農民在野外勞動時,邊勞動邊以山鼓伴奏、唱歌的一種民間傳統藝術。
山鼓的形狀如戲曲中所用的小堂鼓,尺寸形制略小,鼓身兩邊安鐵環,系有牛皮帶或緞帶,便於鼓匠掛在胸前。演唱時,鼓匠右手執扦擊鼓,左手托著鼓的底部,配合用手指調節出不同的音色。一名技藝出色的鼓匠,一般能夠打出數十種節奏迥然不同、情緒各異的鼓點子。山鼓之音響亮清脆,數里之外能聞其聲。
通山山鼓主要分《挖山鼓》和《栽田鼓》兩大類。此外還有一種《山鑼鼓》。這種《山鑼鼓》除鼓匠身背一面山鼓外,腰間還掛有一面銅鑼,左手執鍾打鑼,右手拿扦擊鼓。
山鼓的曲調與地方語言結合緊密,節奏性很強,加上旋律高亢激昂,質樸熱烈,富有濃郁的地方色彩,是一種活躍勞動場面的藝術形式。1988年湖北省民間音樂舞蹈電視比賽中,通山縣改編的節目《喜耘禾》山鼓,榮獲銀杯獎。
  • 通山山歌
通山山歌,亦名樵歌,是當地人民以世代相傳的獨特腔調和方言土語唱出的民間歌謠。其唱腔豐富,通常以“打山鼓”伴唱的形式唱出來。清同治版《通山縣誌》載:“山壁晴光,橋間夜色,漁歌樵唱,田鼓寺鐘……”,樵歌指的是山歌,田鼓則指山鼓中的栽田鼓。
建國後,通山民歌在口頭流傳的基礎上,得到了政府部門的重視,2006年通山山歌被列入湖北首批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社會

通山縣能源貯量大,其中水電貯量11萬千瓦,可供可發的有7.5萬千瓦,風電資源僅九宮山裝機容量達15.7萬千瓦,建成全國最大的高山風力發電站,核電站已經落戶通山大畈,蓄能電厚積待發。
大畈核電站大畈核電站
交通運輸能力不斷增強:2007年末境內公路通車裡程達1785公里,完成貨幣工程量22038萬元,營運汽車車擁有量992倆,全縣全社會貨物周轉量15300萬噸公里,旅客發運量28400萬人。
郵電通信業快速增長:全年完成郵電業務總量12126萬元,比上年增長1.1%。年末全縣擁有固定電話用戶6.01萬戶,年末行動電話用戶達6.5萬戶,增長8.3%。

名人

稱呼姓名
八府巡按
禮部侍郎
九宮山祖師爺
抗俄將領
南京市長
開國少將
中國科學院院士
央視著名製片人
著名畫家
傑出醫生
黃埔精英:抗日壯士
(通山名人相關參考資料來源

地方特產

  • 楊芳醬油
楊芳鄉是鄂東南黑豆的主要產地,年產量60公斤,以地產黑豆生產的醬油、豆豉具有原汁原味的天然食品風味,早在康乾年間就被稱列為貢品聞名於世,綿延300多年。楊芳醬油、豆豉以其香濃味醇,湯色厚爽,開胃健脾,滋補健身而譽湘、鄂、贛的周邊地區,堪稱調料之精品。1987年9月經省農科院農業測試中心胺基酸分析結果表明,楊芳醬油含人體需胺基酸17種,含胺基酸總和達10.76%。且保鮮期達12個月以上。
  • 大畈麻餅
大畈麻餅有著悠久的歷史,明、清時期,商貿人士沿富水河至長江,往來做生意,從而給富水中游的大畈街帶來了商機和繁榮。傳說麻餅始創於阮氏之手,當時堪稱湖廣“一絕”。大畈麻餅曾享譽武漢三鎮,銷遍荊楚大地。大畈麻餅配料精緻。由高級麵粉、上等芝麻,優質茶油,加之冰糖、葡萄乾、陳皮、金錢桔等十幾種食料,先人工拌、揉、搓、打、削成圓形,再一蒸二熏三烘四烤,然後出籠涼乾即可食用。
  • 黃沙苦蕎酒
種植苦蕎釀酒,在黃沙至少有300年的歷史了。在當地歷史上一直將苦蕎當作一種雜糧,風調雨順的歲月,農民有了餘糧剩米,便將收穫後的苦蕎釀酒。逢年過節,視之為宴請嘉賓、新朋的珍品。現代實驗證明苦蕎富含19種胺基酸和10多種礦物質及微量元素。特別是所含蘆丁具有促進人體胰島素分泌、軟化血管、改善微循環作用。2001年3月,“苦蕎泉”牌苦蕎酒被首屆湖北武漢“3?15”精品博覽會評為“首選推薦產品”。4月份,又被湖北省商品計量管理協會、武漢商業總會授予“2001年湖北市場質量信得過品牌”稱號。
  • 唐老農山茶油
唐老農山茶油,精選野山茶籽自於國家4A原始森林景區湖北九宮山;及其周邊余脈!甄選原始生態林中、有30年樹齡的野山茶樹結果的珍稀山茶籽。採用原生態物理壓榨技術,不調和、無添加、不勾兌,充分保留山茶油的原色原味,富含不飽和脂肪酸、維生素E、角鯊烯、茶多酚、黃酮等天熱物質。低脂肪、高煙點,成就非常健康生活。天賜九宮山,稀世自然純!唐老農山茶油榮獲鹹寧市“知名商標”、“龍頭企業”;獲省市“重信用守契約”等榮譽稱號。
  • 通山柑橘
清代以前,本縣已有柑桔栽培,品種多為香圓、泡柑、巴柑等。1979年,國家農業部、中國農業科學院等領導機關及科研單位相繼派人來通山考察,試驗和傳授技術。並決定不分集體個人,一律無償發放桔苗,至1980年,全縣共辟桔園1.5萬畝。近三十年的選種培植,通山富水庫區已成為柑桔、甜橙等亞熱帶水果的天然生長地。“龜井”品種密桔被評為湖北省品牌等一名。長紅橙、錦橙等,促銷省內外。
  • 天梯板栗
通山縣中部沉水山(亦名天梯),是通山縣板栗的重要基地,素以“板栗之鄉”著稱。據有關資料記載,早在清代就盛產板栗。天梯板栗品種多樣,主要有早粟、紅光粟、羊毛粟、油粟等。它們的風味不盡相同。早粟,果殼紅潤,內質鬆脆,其味甘香;紅光粟,質脆嫩爽口,入食香甜;羊毛粟,生食清香,熟食甜滋;油粟,青烏髮亮,富有油膩,甜似梁飴,為板栗之上品。
  • 慈口空心面
初創於1853年的朱月勝油麵鋪,距今已有130年歷史。空心面的特點是細長空心,復煮不糊湯。主要原料是精麵粉、茶油、食鹽等。製作的關鍵是揉面技術。在揉面過程中,須用十指對麵團進行縱向穿孔,要反覆數百次,直到乾水起皮,軟硬適度,才打條,擦油、上筷,待其乾燥即成。
  • 寶石花紅
寶石花紅果大,平均20個為一斤。果把短而歪,皮薄肉多,核小無渣,沙甜不酸。經過炮製可以變成主治積食、消化不良的良藥,能夠生津開胃,增進食慾。用儲存的雪水加白糖浸泡的寶石花紅可以治痢疾。用開水沖泡青紅或花紅葉子是上好的清火祛熱飲料。
  • 燕廈薰魚烤
燕廈是有名的“水產之鄉”,燕廈薰魚烤色、香、味俱全,在通山久盛名。正宗的燕廈薰魚烤主要原料是用麻鉤魚、船釘、紅尾稍、翹嘴白等魚製成,這些魚是富水河特色魚種。製成的薰魚烤肉厚、細膩、魚刺少。薰魚烤很講究工藝,一是洗,將魚先破肚,把魚髒掏盡,然後用清水沖洗,反覆幾次。二是蒸,將洗盡的魚撒一些鹽,放入大鍋中用中火清蒸,蒸的時間根據魚的多少而定,直到蒸熟為止。三是曬,將煮熟的魚,一條一條地放在竹桿上曬,在拿魚的過程中動作要輕緩,防止把魚搞碎。曬的時間不能過長,只要把蒸後的魚曬乾水即可。四是薰,這是關鍵環節,先將曬乾水的魚放在鐵絲網上薰烤,不能用明火,燃料最好選擇板屑和穀殼兩種,在薰的時候還可以加上一些桔皮,薰魚時煙不能太大,也不能太小,每隔一段時間把魚翻動一下,一次不行再翻第二次,白天也可以放在太陽上曬一曬,薰成後的顏色呈淡黃色,有香味,可以生吃。
  • 富有油麵
民國時期,位於通山腹地的“浮油街”是方圓幾十公里農副產品的聚散地,當地千畝沃野,物產豐富,“富有”即由過去的“浮油”諧音而得名。“浮油油麵”以當地小麥手工石磨磨成粉,調以適當麻油或菜油、鹽等。通過發酵,手工搓揉成條,上架拉絲製作而成,外型纖細、圓潤,味道鮮美,耐煮耐儲,氣味芳香,油而不膩。
  • 隱水枇杷
隱水村枇杷以果大,味美著稱。其果主要供生食,同時也可以制罐頭食品,樹供觀賞,花為良蜜源,葉可入藥,其性平、味苦,功能清肺下氣,和胃降逆,主治肺熱咳嗽,嘔吐呃逆等症。
  • 萬家甜柿
萬家地處丘陵地帶,平均海拔在600米左右,一年中有近140天霧氣縈繞,年平均氣溫在25℃左右,在通山有“小九宮”之稱,屬半高寒地域,氣候非常適宜柿子的生長。萬家的房前屋後,田間小路邊,山間處處都有柿子。萬家柿子甜美可口,營養豐富,含豐富的多種胺基酸、糖類和多種微量元素,具有很高的食用價值和醫療保健功能,特別是清熱解毒的功效,眼病(特別是紅眼病),牙痛、咽喉痛和熱胃病等病症。
  • 青山油茶
橫石潭鎮青山海拔800米,土壤酸性,非常適宜油茶生長,青山油茶果大,出油率高,質量好。
  • 通山美食
有紅薯、薯粉砣(即包坨)、薯線粉、薯粉丁等。
  • 農副產品
早在唐代陸羽所蕃的《茶經》中記載的“八之出”茶生鄂州,即包括通山等地。宋代,本縣所產茶磚以商品形式在內蒙易馬,1塊茶磚抑止上等馬1匹。後歷代規定本縣具有茶葉的貢獻任務。至消代中葉,茶葉貿易已居重要地位。歷經千餘種植,茶葉已形成本地多屬群體混雜品種。
通山縣藥材品種繁多,分布甚廣,家種,野生藥材在500多種。九宮山是天然的藥材植物寶庫,計有木本藥用植物204種,其中各光藥材有石耳、七葉一枝花、江邊一碗水、竹節人參、川香、獨活、明黨參、沙參、白芨等19種。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