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放(現代報人)

林放(現代報人)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3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林放即著名報人趙超構(1910—1992),原名景熹,林放是其筆名,出生於浙江省文成縣龍川鄉下村。青年時期在溫州藝文中學、甌海公學、溫州一中就讀時開始接觸進步書報,參加學生愛國運動,高中未畢業被迫退學。1929年秋去日本,遊學東京、京都等地。1930年考入上海中國公學大學部政經系。1934年畢業,受聘於南京《朝報》任編輯、記者,並開始撰寫新聞評論,頗多憂時愛國言論。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林放
  • 國籍:中國
  • 出生地:浙江省文成縣
  • 出生日期:1910年
  • 逝世日期:1992年
  • 畢業院校:華南師範大學
  • 原名:景熹
抗戰期間,勝利後,解放後,文革初期,文革後,成就榮譽,孔門七十二賢之一,

抗戰期間

抗日戰爭開始不久,南京淪陷。趙超構積極參加新聞、文化界救亡運動,著有《戰時各國宣傳方案》一書,在武漢出版。1938年他在重慶受聘於陳銘德鄧季惺創辦的《新民報》,任主筆兼國際新聞編輯。由於周恩來和文化界進步人士的參與、支持,報紙深受讀者歡迎。
1944年春,他作為《新民報》特派員,參加中外記者訪問團,訪問延安。回重慶後,在《新民報》發表長篇通訊《延安一月》,十餘萬言,客觀公正地反映了革命根據地的實際情況。被認為是美國記者埃德加·斯諾的《西行漫記》之後,中國記者寫的第一篇反映延安風貌的力作。

勝利後

抗戰勝利後,《新民報》一度獲得較大發展,在上海南京北平重慶成都設五個分社八張日晚報。趙超構先後任副總主筆、總主筆,兼任上海《新民報》(晚刊)總編輯。1948年12月,受國民黨特務機關追 迫,經中共地下組織安排,潛往香港。不久,由香港赴華北解放區。1949年3月抵達北平。5月,隨解放大軍回上海新民報社工作。9月,出席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一屆全體會議

解放後

解放後,歷任第一至第五屆全國人大代表,六至七屆政協委員,常委,上海市政協副主席。1953年加入民盟,先後擔任民盟上海市委委員,常委,副主任委員;民盟中央委員,常委,中央參議會常委。在新聞界歷任全國新聞工作者協會副主席,顧問,全國晚報工作者協會會長。

文革初期

文革初期,《新民晚報》被迫停刊,他受到衝擊,下放奉賢“五七”幹校勞動。1972年調上海人民出版社辭書編輯室工作,1982年《新民晚報》復刊,重任社長至1992年2月。

文革後

1984年兼任《聯合時報》社長,還擔任過上海市文聯副主席,辭書出版社副社長,副總編等職。

成就榮譽

趙構超從事新聞工作近60年,始終筆耕不止,奮鬥不已。自30年代初始,以史鐸、沙、沙駝、林放等筆名,每日撰寫新聞評論,擅長數百字一篇的雜文或時評。見解精闢,觀點鮮明,以幽默犀利的文筆揭露和抨擊國民黨統治的黑暗,伸張正義,為維護人民利益而大聲疾呼。建國以後,他更用自己的筆熱情歌頌黨和人民事業的勝利,歌頌社會主義建設成就;同時也對工作中某些失誤,社會上的一些落後現象和不正之風,直言極諫。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後,他雖已年屆髦耋,仍以滿腔熱情宣傳改革開放,振興經濟,洋溢著生氣勃勃的時代精神。他的文章經常被中央和各地報刊轉載、引述。他於九十年代初出版《世象雜談》、《末晚談》(一編,二編)、《林放雜文選》等。
1956年至1957年,他提出“短、廣、軟”的要求進行新聞改革。這時的《新民晚報》,毛澤東同志曾稱讚說“別具一格,我喜歡看”。1982年,在“文革”中被迫停刊16年的《新民晚報》復刊,他發表《我們怎樣辦晚報》的長篇講話,提出“宣傳政策,傳播知識,移風易俗,豐富生活”的編輯方針與“飛入尋常百姓家”的辦報宗旨。在報社同仁齊心協力與社會各方大力支持下,《新民晚報》發行量從“文革”前的23萬份發展到1992年的150萬份。
趙超構不是共產黨人,但數十年風雨路程,他與黨肝膽相照,榮辱與共,真誠合作,是中國共產黨的摯友和諍友。早在1944年5月,他隨團赴延安採訪,第一次見到毛澤東同志,《延安一月》中一章《毛澤東先生訪問記》具體生動地描寫了毛澤東的音容笑貌。1945年,毛澤東到重慶談判,單獨接見他,從上午9時交談至晚飯後。1957年,毛繹東同志先後三次接見他:一次是3月全國宣傳工作會議期間;一次乾6月30日在中南海,他懷著“非常惶恐沉重的心情”去,主席勉勵他好好工作;第三次是9月“反右”以後,主席在上海一見他,就對旁人說“宋高宗的哥哥來了”,會場裡頓時爆發出熱烈的笑聲。1958年1月6日深夜,毛主席在杭州接見他,在杭州第二次接見時,主席希望他回家鄉參觀。當年5、6月間他回家鄉溫州,採訪了兩個月,在《新民晚報》上發表了系列報導《我從故鄉來》。毛澤東與他會晤7次,成為知己。他在“文革”中受衝擊遭迫害,但始終沒有動搖對中國共產黨的信心。
趙超構一生甘於淡泊,勤勞儉樸,克己奉公,清正廉潔,不脫書生本色,非份之物一芥不取,對社會上某些人以權謀私搞特殊化的現象,他深惡痛絕。他在虹口區溧陽路一弄堂一幢舊式石庫房裡居住了40多年。幾乎每一位來訪者都會驚訝,他怎么就住在這種又破又擠的房裡?組織上也多次考慮為他換房,可他就是不願意。他說他住得並不比一般老百姓差,更主要的,在這裡他聽得到民眾的呼聲、要求。作為上海市政協副主席、新民晚報社社長,他可以有一部車,但是,他不去享受這個待遇,擠公共車上班。報社買來“母子”電話機,並且送到家中,他硬是退了回去,說“搞什麼特殊!”還是用老式的電話機。大女兒大學畢業在東北呆了30多年,想調回復旦大學。蘇步青、謝希德都是他的朋友,可他一次也沒有向他們提出。如今,女兒已兩鬢斑白,失去了機會。小兒子大學畢業後想留校任教,想請父親與學校打個招呼。他說:“自己的路,要自己走,不要靠別人。”以至兒子分配外地,夫妻分居20多年。
他與同志、朋友相處,平易近人,平等待人,從不疾言厲色。對於歷次政治運動中傷害過他的人,都取寬容態度,從不耿耿於懷,揭人之短。但是,在一些大是大非問題,可一點也不含糊。撥亂反正,他第一個率先公開提出一個議題“江東弟子今猶在”。他可動感情了,因為這些“江東子弟”善變,“東風來了左滿舵,西風來了右滿舵,絕非一股上當受騙的無事者”。他有一套獨到的生活哲理。
1992年2月12日,趙超構與世長辭,享年83歲。他的人品、文品足以成為新聞工作者的楷模。
生平作品結集《趙超構文集》六卷,文匯出版社1999年8月出版。

孔門七十二賢之一

林放,字子丘,春秋時期魯國人。其籍里在今新泰市放城鎮。比干27世孫。孔子弟子。 嘗以禮之本問於孔子。孔子告以與其奢也,寧儉。”,以“大哉問”贊之。卒後葬於魯國都城附近,今曲阜市林家村(104國道西側)。
林放畫像林放畫像
林放在周敬王時擔任魯國的大夫,拜為太傅。去世後與夫人芋氏一起合葬在今河南開封東岩山一帶。唐玄宗開元二十七年(739)。林放被封為“清河伯”。從祀孔聖廟西廡首座,後又祀於鄉賢祠。宋真宗時,考林姓族譜,林姓得姓於長林山,遂於大中祥符二年(1009)追封林放為長山侯。在許多地方的孔廟中,都立有林放的牌位,把他與孔子的其他弟子的牌位放在一起,讓他們像孔子一樣享受後輩學子的祭拜。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