禮經

《士禮》(《儀禮》)又稱禮經,是先秦六經之一。先秦時期經學發達,六經已是當時的基礎教材。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禮經
  • 出自:《士禮》(《儀禮》
  • 級別:先秦六經之一
  • 拼音:lǐ jīng
基本詮釋,傳承流變,

基本詮釋

【詞目】禮經
【拼音】lǐ jīng
【注音】ㄌㄧˇ ㄐㄧㄥ
【釋義】古代禮學的經典,常指《儀禮》而言。《漢書·儒林傳·孟喜》:“父號 孟卿 ,善為《禮》、《春秋》…… 孟卿 以《禮經》多,《春秋》煩雜,乃使 喜 從 田王孫 受《易》。”《漢書·藝文志》:“《禮古經》五十六卷,《經》七十(按當作“十七”)篇。”按,所云《禮》、《禮經》、《禮古經》,即謂《儀禮》。明 陳繼儒《大司馬節寰袁公家廟記》:“堂堂袁公(袁可立),揆之於祭典禮經,無弗合者。”清 皮錫瑞 《經學通論·三禮》:“ 漢 所謂《禮》,即今十七篇之《儀禮》,而 漢 不名《儀禮》,專主經言,則曰《禮經》,合記而言,則曰《禮記》。 許慎 、 盧植 所稱《禮記》,皆即《儀禮》與篇中之記,非今四十九篇之《禮記》也。其後《禮記》之名為四十九篇之記所奪,乃以十七篇之《禮經》別稱《儀禮》。”

傳承流變

春秋以前,中國就有久遠、深厚的學術傳統。“從能夠得到的信息,我們看到孔子學術傳統的久遠與深厚”。春秋時期“有很多的學術,而且學術是在六經”,六經包括禮經在內。
秦火之後,禮經失傳。漢初只有高堂生能夠傳《禮》。《漢書·藝文志》說:“漢興,魯高堂生傳《士禮》十七篇。訖孝宣世,後倉最明,戴德、戴聖、慶普皆其弟子,三家立於學官。”《士禮》就是《儀禮》——我們所說的禮經。
除高堂生一脈之外,西漢學術史上又發生兩個重大事件:一是發現孔壁中書;一是河間獻王得書。恰恰兩者又都有禮經出現,且有經有記,史籍對此都有記載。
《漢志》稱:“《禮》古經者,出於魯淹中及孔氏,與十七篇文相似。”又稱:魯恭王從孔壁“得古文尚書,及《禮記》、《論語》、《孝經》凡數十篇。”這與《漢書·魯恭王傳》記載:“初恭王壞孔子舊宅,以廣其宮,······於壁中得古文經傳”應是一事。
《漢書·河間獻王傳》說:獻王修學好古,實事求是。從民得善書······獻王“得書皆古文,先秦舊書。《周官》、《尚書》、《》、《禮記》、《孟子》、《老子》之屬,皆經傳說記、七十子之徒所論”。這蓋為“三禮”之出處。
所見的《禮記》是西漢小戴戴聖)《禮記》,在唐朝被列為經書。其內容龐雜,把許多不是申釋禮經的文字也吸收進來。正如李學勤先生所指出的那樣:“小戴禮記中《別錄》列為‘通論’的部分,如《檀弓》、《禮運》、《學記》、《哀公問》、《仲尼燕居》、《孔子閒居》以及《大學》、《中庸》、《緇衣》等尤其如此。”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