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部共建大學

省部共建大學

省部共建大學是指國務院相關部委(教育部及其他國家部委)與相關直轄市自治區共建高校。主要為四類:

一是教育部地方政府對雙一流工程中的一流大學建設高校進行共建,以建設國內一流、國際知名的高水平大學,中央部委拉動地方政府配套支持相關高校發展的規劃

二是各行業領域具有高水平的部分行業特色型雙一流工程中的一流學科建設高校,得到教育部、各行業部門對這些重點行業特色型大學進行共建。共建工作旨在指導這些特色高校擴大社會合作、強化社會服務,構建共建各方更穩固、持久的合作關係,發揮共建工作在高水平大學建設中的重要作用。

三是部分實力較強的省屬大學,得到地方政府教育部以及其他部委共建,拓展發展經費和資源,建設在全國範圍內綜合實力強、辦學水平高,在全國有一定影響力的高水平大學。教育部為此設立教育部省部共建工作研究中心教育部直屬高校工作辦公室直接領導,立足於省部共建。此外,教育部還吸納這部分高校參加教育部直屬高校的部分會議。截止2017年10月,全國共有79所由教育部參與的省部共建高校,其中13所為地方醫學院校。

四是地方政府與教育部之外的其他國家部委重點共建的省屬重點大學。這些高校在某一或多個行業領域有較強的師資和科研基礎,各部委加強對這些高校的支持力度,由各部委與地方省市簽署省部共建協定,積極發展強勢學科,提高綜合實力,建設一批行業內具有巨大影響力的高水平大學

基本介紹

基本介紹,效益作用,共建高校名單,

基本介紹

歷史上中國高等學校多隸屬於國家不同的部委,各個部委辦自己特色的高校。國家教育領導體制改革後,中央將原來的部委所屬高校調整為教育部主管(教育部直屬高校)和部分其他部委主管,其他高校改由省級地方政府管理,即形成了21世紀初的高校隸屬格局:少數中央部(委)屬高校和多數地方政府所屬高校。中央部屬高校得到的資源較多,發展較快,而大多數省屬高校得到的財政支持較少,其發展受到了一定的限制。
2004年,教育部經過認真、慎重的論證和研究,決定與河南省重點共建鄭州大學,此即中國第一所省部共建大學的由來。
同年決定與中西部無教育部直屬高校的省(自治區直轄市新疆生產建設兵團)各共建一所地方所屬大學,即省屬高校與教育部共建。
教育部在山西大學設立教育部省部共建工作研究中心教育部直屬高校工作辦公室(原教育部直屬高校工作司)直接領導,立足於省部共建或重點支持高校,掛靠山西大學開展研究工作。中心成立以來,一直得到教育部直屬高校工作司和各共建高校的重視與支持,成為省部共建大學相互學習與發展的重要平台。截至2015年6月,全國共有省部共建地方高校44所。
自2004年河南省教育部共建鄭州大學以來,共建進一步擴展到東部沿海經濟發達省(市)份,如浙江、廣東、福建、 江蘇、上海、山東等。至此,全國31個省、直轄市、自治區和新疆生產建設兵團都有了地方政府與教育部共建大學。
2018年,山西大學、河北大學、鄭州大學、南昌大學、雲南大學、貴州大學、海南大學、青海大學、西藏大學、內蒙古大學、廣西大學、寧夏大學、新疆大學、石河子大學等入選國家“中西部高校綜合實力提升工程”的14所高校由此前的“省部共建”升級為“以部為主、部省合建”高校行列,將獲得國家專項資金支持。這14所大學所在的省份均沒有一所教育部直屬大學。中西部14所高校由現有的“省部共建”升級為“以部為主、部省合建”高校後,將獲得更多中央投入的專項經費,有利於縮小與現有中央部屬高校的差距。同時,教育部將在人才引進、科研平台等方面支持中西部14所高校。同年,上海中醫藥大學成為教育部與地方政府“部市共建”的第一所中醫藥院校。

效益作用

一方面為雙一流工程建設,建設國內一流及國際知名高水平大學,中央部委拉動地方政府配套支持部委直屬大學的發展規劃,讓直屬高校得到更多的地方資助。另一方面優質高等教育資源是推動地方發展的軟實力,是一個省的金字招牌,省級政府越來越重視區域內高校的發展。需要大力支持省屬高校依靠自身特色積極爭取相關國家部委的資金和資源支持,以從戰略上最大程度破解其發展受限的不利局面,推動自身的快速發展甚至是上升為國家發展戰略,於是就形成了又一國家層面意義的“省部共建大學”。
教育部將吸納這些學校參與由教育部召開的直屬高校會議,並給予與直屬高校相應的待遇。教育部還將視條件和可能給予省部共建高校一定的經費投入支持,對共建高校的改革、發展、建設等方面給予更多的指導與扶持,指導共建高校制訂完善戰略發展規劃、科學定位、辦出特色,在區域高等教育事業發展中發揮示範作用。加強對共建高校在教學、科研、學科建設、師資隊伍建設等方面的指導;扶持共建高校加強人才培養基地、重點學科、重點實驗室、工程研究中心建設;吸收共建高校參加教育部召開的直屬高校的重要會議,進一步推動其與教育部直屬高校的相互學習和信息交流。教育部將大力支持這些學校建設本區域內乃至全國範圍內辦學實力強、辦學水平高,有獨特優勢地位和影響力、國內一流的高水平大學
省部共建旨在全面實施科教興國戰略和人才強國戰略,促進高等教育的合理布局和協調發展,提高中國高等教育整體水平,推進教育公平,更好地為區域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服務。

共建高校名單

教育部直屬高校地方參與共建
序號
高校名稱
所在地
共建方
1
北京市
教育部、北京市、國防科技工業局、國家海洋局、衛計委
2
北京市
教育部、北京市、國防科技工業局、水利部、國家海洋局、衛計委
3
北京市
教育部、北京市
4
北京市
教育部、北京市、農業部、水利部
5
北京市
教育部、北京市、國家海洋局
6
北京市
教育部、北京市、工業和信息化部
7
北京市
教育部、北京市、國防科技工業局、中國石油化工集團公司、國家安全生產監督管理總局
8
北京市
教育部、北京市、商務部
9
北京市
教育部、北京市、財政部
10
北京市
教育部、北京市、國家林業局
11
北京市
教育部、北京市、衛計委、國家中醫藥管理局
12
天津市
教育部、天津市
13
天津市
教育部、天津市、國防科技工業局、水利部、國家海洋局
14
遼寧省
教育部、遼寧省、瀋陽市
15
遼寧省
教育部、遼寧省、水利部、國家海洋局、大連市
16
吉林省
教育部、吉林省、國防科技工業局、農業部、衛計委
17
黑龍江省
教育部、黑龍江省、國家林業局
18
山東省
教育部、山東省、國防科技工業局
19
山東省
教育部、山東省、國家海洋局、青島市
20
安徽省
教育部、安徽省、工業和信息化部
21
上海市
教育部、上海市、衛計委
22
上海市
教育部、上海市、國防科技工業局、農業部、國家海洋局、衛計委
23
上海市
教育部、上海市、國家海洋局
24
上海市
教育部、上海市、國家海洋局
25
上海市
教育部、上海市、財政部
26
上海市
教育部、上海市
27
江蘇省
教育部、江蘇省、國家海洋局
28
江蘇省
教育部、江蘇省、國防科技工業局
29
江蘇省
教育部、江蘇省、水利部、國家海洋局
30
江蘇省
教育部、江蘇省、國家安全生產監督管理局
31
江蘇省
教育部、江蘇省、農業部
32
浙江省
教育部、浙江省、國防科技工業局、農業部、國家海洋局、衛計委
33
福建省
教育部、福建省、國家海洋局、國家國防科技工業局、廈門市
34
廣東省
教育部、廣東省、國家海洋局、衛計委
35
廣東省
教育部、廣東省
36
廣東省
教育部、廣東省、國務院僑辦、衛計委
37
湖北省
教育部、湖北省、國防科技工業局、水利部、國家海洋局
38
湖北省
教育部、湖北省、國防科技工業局、衛計委
39
湖北省
教育部、湖北省、交通運輸部、國防科技工業局、國家海洋局
40
湖北省
教育部、湖北省、財政部
41
湖北省
教育部、湖北省、國家海洋局、國土資源部
42
湖北省
教育部、湖北省、農業部
43
湖南省
教育部、湖南省、國防科技工業局
44
湖南省
教育部、湖南省、衛計委
45
陝西省
教育部、陝西省
46
陝西省
教育部、陝西省、農業部、水利部、國家林業局、中國科學院
47
陝西省
教育部、陝西省、工業和信息化部、國防科技工業局
48
陝西省
教育部、陝西省、交通運輸部、住房城鄉建設部
49
甘肅省
教育部、甘肅省
50
四川省
教育部、四川省、國防科技工業局、水利部、衛計委
51
四川省
教育部、四川省、工業和信息化部、國防科技工業局
52
重慶市
教育部、重慶市
53
重慶市
教育部、重慶市、農業部
54
中國石油大學(北京)
北京市
55
中國石油大學(華東)
山東省
其他中央部委主管的部省重點共建高校
教育部參與共建地方高校:
在省部共建大學的推行和建設取得良好效果的情況下,全國獲得教育部共建的高校開始陸續增多。直至今日,全國已經有75所地方高校獲得了教育部的共建,能夠得到教育部共建的基本上都是各地區的地方高校佼佼者,不僅僅中西部的高校獲得了教育部的共建,很多東部發達地區的省屬強校也獲得了教育部共建。而且,從2012年起,進入到教育部共建的高校數量開始顯著增多,特別是最近兩年來,越來越多的地方特色強校都獲得了教育部的共建,其中的很多還獲得了其他部委的聯合共建,例如:燕山大學東北財經大學浙江工商大學等都是教育部和其他部委一起和地方共建的,此外,教育部還與國家衛計委大批量的同時共建了10所地方醫科強校。
序號
共建高校
所在地
共建時間
共建方
1
河南省
2004年
河南省、教育部
2
2008年
河南省、教育部
3
2015年
河南省、教育部
4
新疆維吾爾自治區
2005年
新疆維吾爾自治區、教育部
5
2009年
新疆維吾爾自治區、教育部
6
2015年
新疆維吾爾自治區、教育部、江蘇省
7
雲南省
2006年
雲南省、教育部
8
2013年
雲南省、教育部
9
2015年
雲南省、教育部、國家民族事務委員會
10
廣西壯族自治區
2007年
廣西壯族自治區、教育部
11
2015年
廣西壯族自治區、教育部
12
內蒙古自治區
2008年
內蒙古自治區、教育部
13
西藏自治區
2010年
西藏自治區、教育部
14
寧夏回族自治區
2011年
寧夏回族自治區、教育部
15
青海省
2012年
青海省、教育部
16
江西省
2013年
江西省、教育部
17
2007年
江西省、教育部
18
2012年
江西省、教育部、財政部
19
2012年
江西省、教育部
20
2013年
江西省、教育部、工業和信息化部
21
貴州省
2005年
貴州省、教育部
22
2015年
貴州省、教育部
23
陝西省
2005年
陝西省、教育部
24
2009年
陝西省、教育部
25
吉林省
2005年
吉林省、教育部
26
湖南省
2005年
湖南省、教育部
27
山西省
2005年
山西省、教育部
28
河北省
2005年
河北省、教育部、國家國防科技工業局
29
2014年
河北省、教育部、工業和信息化部
30
2014年
河北省、教育部、天津市
31
2014年
河北省、教育部
32
2015年
河北省、教育部、國家鐵路局
33
2015年
河北省、教育部
34
海南省
2007年
海南省、教育部、財政部
35
2015年
海南省、教育部
36
黑龍江省
2012年
黑龍江省、教育部、國家國防科技工業局
37
浙江省
2009年
浙江省、教育部
38
2012年
浙江省、教育部、寧波市
39
2015年
浙江省、教育部、商務部
40
2016年
浙江省、教育部、文化部
41
2017年
浙江省、教育部、國家中醫藥管理局
42
上海市
2013年
上海市、教育部
43
 江蘇省
2005年
江蘇省、教育部 、國家中醫藥管理局
44
2015年
江蘇省、教育部
45
2011年
江蘇省、審計署、教育部、財政部
46
2012年
江蘇省、教育部、國家氣象局、國家海洋局
47
2014年
江蘇省、教育部
48
2015年
江蘇省、教育部
49
遼寧省
2012年
遼寧省、教育部、財政部
50
2014年
遼寧省、教育部、中國航天科工集團公司
51
天津市
2012年
天津市、教育部
52
山東省
2012年
山東省、教育部、財政部
53
2014年
山東省、教育部
54
2014年
山東省、教育部
55
2018年
山東省、國家國防科技工業局
56
廣東省
2012年
廣東省、教育部、李嘉誠基金會
57
2015年
廣東省、教育部
58
福建省
2012年
福建省、教育部
59
2012年
福建省、教育部
60
重慶市
2012年
重慶市、教育部
61
甘肅省
2009年
甘肅省、教育部
62
2017年
甘肅省、教育部、國家國防科技工業局
63
北京市
2013年
北京市、教育部、國家新聞出版廣電總局
64
2014年
北京市、教育部
65
湖北省
2013年
66
2013年
湖北省、教育部
67
2017年
湖北省、教育部、水利部
68
安徽省
2013年
安徽省、教育部
69
2013年
安徽省、教育部
70
四川省
2013年
四川省、教育部、國家國防科技工業局
71
雲南省
2016年
雲南省、教育部
教育部、衛計委與地方政府共建醫學院校:2012年5月16日,據教育部網站訊息,
教育部衛生部(現國家衛生和計畫生育委員會)發布關於實施臨床醫學教育綜合改革的若干意見,意見指出,教育部衛生部(現國家衛生和計畫生育委員會)將共建一批部屬高校醫學院(部、中心),促進醫學教育改革。同時,教育部、衛生部(現國家衛生和計畫生育委員會)與地方政府共建一批地方醫學院校,推動衛生人才培養和區域醫療衛生事業發展。
教育部、原衛生部共建北京協和醫學院教育部、原衛生部共建北京協和醫學院
2011年,全國醫學教育改革工作會議上提出實施“教育部、衛生部、省級政府共建地方醫學院校試點”等重大改革項目,以提升地方醫學院校綜合實力和辦學水平,推動共建高校在區域高等教育中發揮引領示範作用,為區域醫療事業健康發展提供支持。
部屬高校
地方高校
國家民委與教育部共建直屬高校:2015年10月22日,《國家民委、教育部關於共建國家民委所屬高校的意見》正式印發,標誌著國家民委所屬中央民族大學中南民族大學西南民族大學西北民族大學北方民族大學大連民族大學等6所高校全部進入委部共建高校行列。
註:教育部為此設立教育部省部共建工作研究中心(由教育部直屬高校工作辦公室直接領導),每年都會定期召開省部共建工作研討會,立足於省部共同重點支持高校。此外,教育部省部共建高校還有機會參與教育部直屬高校的會議。另,由於上世紀90年代末許多部屬高校劃歸省管理(即中央與地方共建高等學校),在相關檔案中確曾有提及部省共建這一概念,但教育部在以官方網站上最新權威發布的檔案明確了現有意義的省部共建大學與這些高校無關。曾有很多原部屬高校如兵工六校、天津工業大學中原工學院石家莊鐵道大學等眾多高校屬於此範疇,其中一部分高校如河北地質大學河南工業大學石家莊鐵道大學等陸續與各部委重新簽署了共建協定,成為了省部共建大學,而天津工業大學中原工學院等眾多此類高校由於暫時沒有與各部委簽署共建協定,則尚未成為現有意義上的省部共建大學。由於在教育部在其官方網站上於2015年中旬發布的最新省部共建大學名單中沒有其後的這些高校,因此暫時將這些高校歸為廣義的省部共建大學,而本類非教育部與省重點共建的地方高校。
國防科工局與江蘇省共建蘇州大學國防科工局與江蘇省共建蘇州大學
國家民委與中科院共建民族高校:2002年12月20日,中國科學院國家民族事務委員會簽署了共建中央民族大學中南民族大學西北民族學院西南民族學院西北第二民族學院大連民族學院6所國家民委所屬院校的共建協定。通過合作共建,促使這6所民族院校在學科建設、科研水平、人才培養等方面進一步得到提升。
國防科技工業局共建高校:目的在於重點開展高校國防特色學科和專業建設、國防重點學科實驗室建設及軍工特色專業人才培養等工作;發揮共建高校專業優勢,承擔軍工科研任務;鼓勵和支持共建高校與軍工企事業單位,加強產學研用協同創新;積極推進共建高校開展“雙一流”特別是一流學科建設。截止2018年9月,國防科工局與教育部、交通運輸部、地方政府等共建高校64所,其中,與教育部共建高校16所,與地方政府共建高校32所。
地方政府與其他部委共建高校
  • 本科高校
參與共建部委
主導共建省份
高校名稱
類型
所在城市
重慶
理工
重慶
上海
上海
湖南
長沙
山東
濟南
北京
藝術
北京
上海
上海
山東
濟南
廣西
南寧
江蘇
南京
浙江
杭州
湖南
理工
湘潭
衡陽
江蘇
山東
鎮江
淄博
江西
南昌
山西
陝西
太原
西安
浙江
江蘇
河南
杭州
蘇州
洛陽
上海
上海
河北
保定
石家莊
廊坊
黑龍江
哈爾濱
河南
鄭州
河北
邯鄲
江西
南昌
浙江
杭州
湖北
綜合
荊州
甘肅
農業
蘭州
湖南
長沙
廣東
廣州
黑龍江
哈爾濱
河南
鄭州
河北
保定
安徽
合肥
山西
晉中
山東
泰安
江西
南昌
遼寧
瀋陽
江蘇
綜合
鎮江
湖南
林業
長沙
江蘇
南京
內蒙古
農業
呼和浩特
福建
福州
雲南
林業
昆明
新疆
農業
烏魯木齊
河南
鄭州
安徽
浙江
江西
合肥
臨安
南昌
吉林
綜合
吉林
江西
理工
南昌
湖南
衡陽
上海
上海
吉林
財經
長春
北京
遼寧
江蘇
陝西
安徽
山東
吉林
江蘇
理工
北京
瀋陽
南京
西安
合肥
濟南
長春
蘇州
湖南
株洲
遼寧
農業
大連
上海
上海
廣東
湛江
廣西
欽州
浙江
寧波
舟山
浙江
理工
杭州
黑龍江
大慶
四川
成都
陝西
西安
遼寧
撫順
湖北
荊州
重慶
重慶
江蘇
常州
廣東
茂名
遼寧
瀋陽
陝西
西安
四川
成都
江西
南昌
河北
石家莊
河南
鄭州
江蘇
財經
南京
吉林
長春
青海
民族
西寧
廣西
南寧
貴州
貴陽
湖北
恩施
西藏
鹹陽
內蒙古
通遼
河北
承德
甘肅
合作
湖南
吉首
安徽
理工
淮南
河北
唐山
河南
焦作
黑龍江
哈爾濱
遼寧
阜新
陝西
西安
湖南
湘潭
吉林
山東
長春
青島
上海
天津
廣東
江西
甘肅
醫藥
上海
天津
廣州
南昌
蘭州
江蘇
四川
南京
成都
河南
河北
山西
廣西
雲南
西藏
鄭州
石家莊
太原
南寧
昆明
拉薩
●專科高校
共建部委
省份
高校名稱
高校類型
地區
湖南
理工
長沙
重慶
綜合
重慶
江西
財經
南昌
浙江
紹興
 杭州

文化和旅遊部
浙江
江西
南昌
湖南
理工
長沙
甘肅
蘭州
廣西
南寧
浙江
醫藥
寧波
上海
上海
浙江
政法
杭州
黑龍江
民族
哈爾濱
貴州
銅仁
浙江
理工
杭州
黑龍江
哈爾濱
上海
上海
浙江
公安
溫州
生態環境部
湖南
理工
長沙
河南
開封
湖北
武漢
江蘇
南京
河南
鄭州
湖南
衡陽
株洲
湖北
醫藥
荊州
江西
撫州
上海
上海金融高等專科學校(現上海立信會計金融學院
財經
上海
部委與地方政府共建高校
直屬部委
共建政府
高校名稱
省份
福建省人民政府
福建
廈門市人民政府
泉州市人民政府
浙江省人民政府
浙江
寧波市人民政府
北京市人民政府
北京
甘肅省人民政府
甘肅
四川省人民政府
四川
成都市人民政府
湖北省人民政府
湖北
遼寧省人民政府
遼寧
大連市人民政府
黑龍江省人民政府
黑龍江
廣東省人民政府
廣東
上海市人民政府
上海
四川省人民政府
廣漢
陝西省人民政府
西安
①哈爾濱工程大學為“十一五期間”(2006-2010年)原國防科工委、教育部、海軍與地方政府四方共建高校
參考資料: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