沂蒙老區

沂蒙老區

沂蒙,這裡是舉世聞名的的革命根據地之一,在抗日戰爭時期和解放戰爭時期沂蒙人民用自己的雙手曾為中華民族的獨立和人民解放立下了不朽功勳,沂蒙是一片血染的土地,一片紅色的沃土,為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建立,沂蒙人民在中國革命史上做出了巨大的犧牲和貢獻。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沂蒙老區
  • 評價:舉世聞名的的革命根據地
  • 涉及人物:算聖—劉洪、智聖—諸葛亮等
  • 性質:歷史、紀念
兩戰聖地 紅色沂蒙,人文概念 地域範圍,兩戰聖地 紅色沂蒙,文化聖地、燦爛沂蒙,算聖—劉洪(東漢),智聖—諸葛亮(三國),書聖—王羲之(東晉),名相王導(東晉),大將 蒙恬(秦朝),文學巨擘公鼐,羊祜,評價,歷史地位,特殊貢獻,特殊性貢獻之一,特殊性貢獻之二,

兩戰聖地 紅色沂蒙

人文概念 地域範圍

沂蒙,一片神聖的土地,一片紅色的沃土。
坐落在沂蒙山區腹地的臨沂市是著名的革命老區,也是沂蒙山區的政治文化中心。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時期,這裡都是著名的革命根據地之一,被譽為兩戰聖地、紅色沂蒙。
沂蒙老區,又稱沂蒙山區沂蒙山是一個人文地理概念,主要指的是以蒙山沂水為地域標誌的革命老區——沂蒙山區,這裡是著名的紅色旅遊勝地。 歷史上的沂蒙,今天大致包括現在的山東省臨沂市的三區九縣蘭山區羅莊區河東區沂南縣沂水縣郯城縣費縣平邑縣蒼山縣莒南縣蒙陰縣臨沭縣)和淄博沂源縣日照莒縣濟寧泗水縣

兩戰聖地 紅色沂蒙

井岡山延安沂蒙山是中國革命戰爭時期最重要的三大老革命根據地,後來,沂蒙曾被無數革命後人譽為“兩戰聖地、紅色沂蒙”。
蒙山巍巍千秋,沂河滔滔萬代。共和國元帥陳毅說是沂蒙人民用小推車推翻了蔣家王朝,推翻了三座大山,推出了一個人民當家作主的新中國,一點也不誇張。在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時期,臨沂作為山東解放區的首府,有“華東小延安”之稱,在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時期,這裡都是著名的革命根據地之一,被譽為兩戰聖地、紅色沂蒙。
沂蒙老區
劉少奇、徐向前、羅榮桓、陳毅、粟裕、谷牧、羅炳輝等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曾在這裡戰鬥、生活過,留下了大量的革命遺蹟。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期間,沂蒙老區420萬人口中,有140萬民眾參軍支前,3萬沂蒙優秀兒女獻身疆場。沂蒙人民與山東黨政軍一起,在沂蒙這塊紅色的熱土上,共同創造了“愛黨愛軍、開拓奮進、艱苦創業、無私奉獻”的沂蒙精神。
三年多的解放戰爭中,在“一切為了前線,一切為了戰爭勝利”的口號鼓舞下,沂蒙支前民工就達1018523人,支前小推車達到了314279輛,擔架60397付。淮海戰役期間,一共有560萬人出民工,其中來自沂蒙山區的就近百萬。陳毅元帥曾經很形象地形容:“淮海戰役是沂蒙老區人民用小推車推出來的”,同時又說:“我進了棺材也忘不了沂蒙人民,他們用小米養育了革命,用小推車把革命推過了長江。”充分表達出對沂蒙老區人民無限的感激之情。
“魯南古城秀,琅琊名士多”,乾隆皇帝巡遊山東對沂蒙琅琊一帶人才輩出的歷史充滿了溢美之詞。
在沂蒙這片鐘靈毓秀的神奇沃土上,曾經誕生了無數聖賢奇才,如“書聖王羲之王獻之顏真卿、著名教育家《顏氏家訓》作者顏之推、“算聖”劉洪、“孝聖”王祥、“宗聖”曾子、南北朝著名文學評論家劉勰、東晉名相王導荀子、孔子的老師郯子、一代名將蒙恬、西晉大將羊祜民族英雄左寶貴何承天、西漢名相匡衡(鑿壁偷光,好學典範)等的故鄉。 孔子七十二賢徒,臨沂籍十三人;著名二十四孝,臨沂占有七孝。 他們燦若星辰,光照千秋,折射著沂蒙大地人傑地靈、鐘靈毓秀的光輝。
沂蒙老區
沂蒙老區
在沂蒙這塊神奇的土地上,也誕生了無數可歌可泣的革命英雄兒女:如沂蒙六姐妹、沂蒙母親、沂蒙紅嫂,他們的大無畏精神後來被概括為沂蒙精神,沂蒙精神與井岡山精神長征精神延安精神西柏坡精神一樣,都是中華民族寶貴的精神財富。至今,仍激勵著廣大沂蒙人民在新的領域昂首闊步前進。前國家主席江澤民臨沂視察時曾為其題字“事在人為,後來居上”。
我們一提起“沂蒙精神”,很自然地就會聯想到解放戰爭年代沂蒙人民推著獨輪小車,帶著煎餅、大蔥支援前線的情景。沂蒙人民為中國革命做出了重大犧牲和貢獻。八百里沂蒙鐘靈毓秀,戰爭年代“百萬人民擁軍支前,10萬英烈血灑疆場”載入史冊。陳毅元帥曾深情慨嘆:“我就是躺在棺材裡也忘不了沂蒙山人。他們用小米供養了革命,用小車把革命推過了長江!”。尤其是1947年5月那場聞名中外、震驚環宇的慘烈戰爭,使沂蒙山孟良崮變成了一座人民戰爭的豐碑,足以驚天地,泣鬼神!
沂蒙老區
沂蒙山區十萬英烈血灑疆場,鄉鄉有紅嫂,村村有烈士。與日本侵略者血戰到底的“全國抗日楷模村”淵子崖,用乳汗救傷員的“沂蒙紅嫂”,支前模範“沂蒙六姐妹”等一大批英雄群體至今讓人動容。沂蒙人民為抗擊外來侵略和中國革命的勝利作出了巨大的貢獻和犧牲。車輪滾滾的支前隊伍、送子送郎參軍的動人場面、紅嫂的感人故事、名垂青史的孟良崮戰役記下了這一段光榮的革命業績。
沂蒙山革命根據地是抗日戰爭國內戰爭時期中共在國內最重要的根據地之一,為淮海戰役的勝利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是中共山東省政府、中共華東局的創立地,也是國內戰爭時期國民黨重點進攻的解放區(山東解放區)。許多中共領導人和國共兩黨高級將領曾經在此戰鬥過、工作過,包括劉少奇谷牧徐向前羅榮桓陳毅粟裕羅炳輝張自忠張靈甫,其中抗日時期,張自忠將軍在臨沂成功阻擊著名的板垣師團,為台兒莊戰役的部署取得了時間,為山東整個戰局的穩定做出了巨大貢獻,張自忠將軍是抗日戰爭時期中國犧牲的軍銜最高的將軍。
沂蒙老區
沂蒙是一塊古老神奇的文化沃土,是一塊神聖的紅色土地。沂蒙精神是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在人民軍隊的哺育下,山東黨政軍與沂蒙人民共同創造的財富。沂蒙精神代代相傳,生生不息,沂蒙人吃苦耐勞、勇往直前、永不服輸、無私奉獻的沂蒙精神讓世人為之動容。從毛澤東同志批示過的歷家寨,到全國第一個電氣化村劉團村,再到艱苦奮鬥的新典型羅莊、沈泉莊、九間棚,體現了臨沂人民吃苦耐勞、自強不息的精神風貌。
八百里蒙山沂水,曾是“四塞之崮、舟車不通、外貨不入、土貨不出”之地。而今,這裡令人難以置信地崛起了全國著名的商品交易市場,工、農、商、旅、交通、城建、通訊、電力及各項社會事業全面進步, 臨沂批發城聞名全國,位居全國綜合批發市場第二位,成為魯、蘇、豫、皖地區最大的商品集散地,成為名副其實的中國物流之都。
位於沂蒙腹地的臨沂批發城共有各類批發市場將近100處,擁有攤位2.5萬個, 每天,20多萬客商進出山東臨沂,激活了沂蒙經濟,連續三年躋身全國十大批發市場前三位。 現在僅次於浙江義烏,居全國第二,有“南義烏,北臨沂”之稱,臨沂由四塞之崮、舟車不通到自強不息的臨沂人“買天下、賣天下”,不能不說是沂蒙精神創造的又一奇蹟。

文化聖地、燦爛沂蒙

沂蒙,自古以來,名人輩出、燦若群星,嘆為觀止,是文化的代表和翹楚,就名人產出量而言,沂蒙地區穩坐頭把交椅。以沂蒙之地為代表的齊文化與以孔孟之地為代表的文化,遙相呼應,相互激盪、影響,共同形成了齊魯文化的兩大精神核心。
沂蒙山區著名人物有:書聖王羲之、智聖諸葛亮顏真卿蒙恬、算聖劉洪王獻之王導左寶貴劉勰匡衡、孝聖王祥鮑照顏之推、宗聖曾子、荀子、郯子等等眾多光照千秋的名字。

算聖—劉洪(東漢)

中國珠算之父、傑出的天文學家、數學家
劉洪,字元卓,東漢泰山郡蒙陰(今山東蒙陰縣)人,約東漢永建四年(公元129年)生,約建安十五年(公元210年)卒,是我國古代傑出的天文學家數學家
劉洪於漢桓帝延熹年間(158-166年),“以校尉應太史徵,拜良中”。為官數載,清正廉潔,吏民皆畏而敬之。 劉洪在任山陽太守以後,還曾遷任曲城(今山東掖縣)侯相,地位與郡太守相當。劉洪在為相期間,賞罰分明,重教化,移風易俗,吏民畏而愛之,成為遠近聞名的頗有威望和政績的行政官員。
後漢書》說,洪善算,當世無偶。東漢魏人徐岳所著的《數術記遺》一書。徐岳在書中說:“劉會稽,博學多聞,偏於數學……隸首注術,仍有多種,其一珠算。”徐岳所說的劉會稽就是劉洪。 劉洪是珠算之父,被尊為“算聖”。珠算是中國五大發明之一。
我國第一部曆法《乾象曆》劉洪經過精心地研究,創造了我國第一部曆法《乾象曆》。《乾象曆》對歷代曆法的修訂產生過極大的影響,為後世所沿用。
公元206年,劉洪最後審定了他的乾象曆,這是他在初成乾象曆以後,又經過10餘年的研究、檢驗、充實和提高而成的曆法傑作。可惜,劉洪大約在公元210年去世,在生前他沒有看到他為之付出數十年心力的乾象曆被正式頒用。但他的心血沒有白費,經徐岳的學生闞澤等人的努力,乾象曆在公元232—280年正式在東吳行用。更重要的是,乾象曆以它的眾多創造,使傳統曆法面貌一新,對後世曆法產生了巨大的影響,在中國古代曆法史上寫下了光輝的篇章,劉洪也以取得劃時代成就的天文學家而名垂青史。
月亮運動和交食的研究成果—領先世界
劉洪的天文學成就大都載於乾象曆中,他的貢獻是多方面的,其中以對月亮運動和交食的研究成果最為突出。
劉洪當時提出的交食周期值的現代研究表明,其精度是入漢以來最高的,而且在當時世界上也是先進的數值。這些事實和成果都表明了劉洪重視實踐及其檢驗、嚴謹公允和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

智聖—諸葛亮(三國)

諸葛亮字孔明(公元181—234年),號臥龍(也作伏龍),漢族,琅琊陽都(今山東臨沂沂南縣)人,蜀漢丞相,三國時期傑出的政治家、戰略家、發明家、軍事家
沂蒙老區
在世時被封為武鄉侯,謚曰忠武侯;後來的東晉政權為了推崇諸葛亮的軍事才能,特追封他為武興王。代表作有《前出師表》、《後出師表》、《誡子書》等。發明木牛流馬、孔明燈等。成都有武侯祠,唐代偉大詩人杜甫寫有《蜀相》名篇。
陳壽《三國志》:諸葛亮之為相國也,撫百姓,示儀軌,約官職,從權制,開誠心,布公道;盡忠益時者雖仇必賞,犯法怠慢者雖親必罰,服罪輸情者雖重必釋,游辭巧飾者雖輕必戮;善無微而不賞,惡無纖而不貶;庶事精練,物理其本,循名責實,虛偽不齒;終於邦域之內,鹹畏而愛之,刑政雖峻而無怨者,以其用心平而勸戒明也。可謂識治之良才,管、蕭之亞匹矣。
歷史評價:
劉備:“孤之有孔明,猶魚之有水也。願諸君勿復言。” “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國,終定大事。若嗣子可輔,輔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
司馬徽:“儒生俗士,豈識時務?識時務者在乎俊傑。此間自有臥龍、鳳雛。”
孟獲:“公,天威也,南人不復反矣。”
賈詡:“諸葛亮善治國。”
劉曄:“諸葛亮明於治而為相。”
徐庶:“此人可就見,不可屈致也。將軍宜枉駕顧之。” “諸葛孔明者,臥龍也”
司馬懿:“真乃天下奇才也
司馬炎:“善哉,使我得此人以自輔,豈有今日之勞乎!”
劉禪復諸葛亮丞相詔書:“街亭之役,咎由馬謖,而君引愆,深自貶抑,重違君意,聽順所守。前年耀師,馘斬王雙;今歲爰征,郭淮遁走;降集氐、羌,興復二郡,威鎮凶暴,功勳顯然。方今天下騷擾,元惡未梟,君受大任,乾國之重,而久自挹損,非所以光揚洪烈矣。今復君丞相,君其勿辭。”
劉禪祭奠諸葛亮詔書:“惟君體資文武,明睿篤誠,受遺託孤,匡輔朕躬,繼絕興微,志存靖亂;爰整六師,無歲不征,神武赫然,威鎮八荒,將建殊功於季漢,參伊、周之巨勛。如何不弔,事臨垂克,遘疾隕喪!朕用傷悼,肝心若裂。夫崇德序功,紀行命謚,所以光昭將來,刊載不朽。今使使持節左中郎將杜瓊,贈君丞相武鄉侯印綬,謚君為忠武侯。魂而有靈,嘉茲寵榮。嗚呼哀哉!嗚呼哀哉!”
康熙大帝:“諸葛亮云: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為人臣者,惟諸葛亮能如此耳。”
唐朝著名詩人杜甫曾對諸葛亮的事跡甚為欣賞,曾作過數首詩關於諸葛亮,包括《蜀相》 (當中有兩首同名蜀相)、《詠懷古蹟其四》、《諸葛孔明》、《八陣圖》、《古柏行》、《武侯廟》、《諸葛廟》、《閣夜》 。當中《蜀相》中“三顧頻煩天下計,兩朝開濟老臣心。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襟”,亦成為日後講述諸葛亮一生的名句。其他詩人亦有作過不少詩詞讚賞諸葛亮,如唐代大詩人李白的《讀諸葛武侯傳書懷,贈長安崔少府叔封昆季》、宋朝政治家文學家王安石的《諸葛武侯》(兩首)、南宋詩人陸游的《游諸葛武侯書台》,唐朝竇常的《謁諸葛武侯廟》,唐朝章孝標的《諸葛武侯廟 》,明朝文學家楊慎的《武侯祠》、近代歷史學家郭沫若的《蜀道奇》,還有近代政治家董必武陸定一等。
一代偉人毛澤東在肯定諸葛亮才智的同時,曾試圖分析諸葛亮統一中國失敗原因,針對諸葛亮在“隆中對”中提出的荊州、益州兩路出擊北伐曹魏的總戰略,評論說:“其始誤於隆中對,千里之遙而二分兵力。其終則關羽、劉備、諸葛亮三分兵力,安得不敗。”前一句的意思是諸葛亮的戰略不妥,荊州離益州千里之遙,兩地分兵的做法必然讓蜀漢失去兵力上的優勢。後一句“三分兵力”指的是關羽之鎮守荊州、劉備之進攻東吳、諸葛亮之北伐中原,“三分兵力”的歷史事實最終導致蜀漢元氣大傷,失去的統一中國的基礎。然而亦有人不同意毛澤東的分析,隆中對本是希望以“利盡南海”的全個荊州支持荊州軍北伐,再加上益州進行鉗形戰略,但後來劉備未能達到,亦因南郡之失,才令關羽失去在襄樊之戰中的優勢,而非為二分兵力之果。另一方面,對於失街亭斬馬謖的歷史事件,毛澤東曾評點道:“初戰亮宜自臨陣。”認為當時諸葛亮應親率大軍挺進、臨陣調度,不應分散兵力、委責於人。
成都武侯祠諸葛亮殿懸掛的攻心聯,為清朝學者趙藩所作,此聯曾引起毛澤東等的重視,其內容是:“能攻心則反側自消,從古知兵非好戰;不審勢即寬嚴皆誤,後來治蜀要深思。 ”
偉大的革命先行者孫中山在“三民主義”之“民權主義”中稱讚諸葛亮:“諸葛亮很有才能,所以在西蜀能夠成立很好的政府,並且能夠六出祁山去北伐,和吳魏鼎足而三。”
諸葛亮年譜:

書聖—王羲之(東晉)

一、人物生平
沂蒙老區
王羲之,字逸少,號澹齋,漢族,祖籍琅琊臨沂(今屬山東),後遷會稽(今浙江紹興),晚年隱居剡縣金庭,中國東晉書法家,有書聖之稱。歷任秘書郞、寧遠將軍、江州刺史。後為會稽內史,領右將軍,人稱“王右軍”、“王會稽”。其子王獻之書法亦佳,世人合稱為“二王”。。此後歷代王氏家族書法人才輩出。東晉昇平五年卒,葬於金庭瀑布山(又稱紫藤山),其五世孫衡舍宅為金庭觀,遺址猶存。董其昌在《畫禪室隨筆》中寫道:“右軍《蘭亭序》,章法為古今第一,其字皆映帶而生,或小或大,隨手所如,皆入法則,所以為神品也。”後世珍視其布白之美,臨摹者雖難免滲入各自的筆性,但無人稍變其章法布白。正如解縉在《春雨雜述》中所說的那樣:“右軍之敘蘭亭,字既盡美,尤善布置,所謂增一分太長,虧一分太短。”《蘭亭序》的章法,仿佛如天生麗質,翩翩起舞,其舞姿之美是無與倫比的。
沂蒙老區
二、歷史影響:
後世子孫 王羲之的書法影響到他的後代子孫。其子玄之,善草書;凝之,工草隸;徽之,善正草書;操之,善正行書;煥之,善行草書;獻之,則稱“小聖”。黃伯思《東觀餘論》云:“王氏凝、操、徽、渙之四子書,與子敬書俱傳,皆得家范,而體各不同。凝之得其韻,操之得其體,徽之得其勢,煥之得其貌,獻之得其源。”其後子孫綿延,王氏一門書法傳遞不息。武則天嘗求王羲之書,王羲之的九世重孫王方慶將家藏十一代祖至曾祖二十八人書跡十卷進呈,編為《萬歲通天帖》。南朝齊王僧虔、王慈王志都是王門之後,有法書錄入。釋智永為羲之七世孫,妙傳家法,為隋唐書學名家。
書苑 王羲之書法影響了一代又一代的書苑。王羲之書聖地位的確立,有其演變過程。南朝宋泰始年間的書家虞和在《論書表》中說:“洎乎漢、魏,鐘(繇)、張(芝)擅美,晉末二王稱英。”右軍書名蓋世於當時,而宋齊之間書學地位最高者則推王獻之。獻之從父學書,天資極高,敏於革新,轉師張芝,而創上下相連的草書,媚妍甚至超過其父,窮微入聖,與其父同稱“二王”。南朝梁陶弘景《與梁武帝論書啟》云:“比世皆尚子敬書”,“海內非惟不復知有元常,於逸少亦然”。改變這種狀況的是由於梁武帝蕭衍推崇王羲之。他把當時的書學位次由“王獻之——王羲之——鐘繇”轉變為“鐘繇——王羲之——王獻之”,在《觀鐘繇書法十二意》中,蕭衍云:“子敬之不迨逸少,猶逸少之不迨元常。”“不迨”,或作“不逮”,不及之意。蕭衍的地位使他的品評有特殊的感召力,因而輿論遂定。
學習高潮
歷史上第一次學王羲之高潮在南朝梁,第二次則在唐。唐太宗極度推尊王羲之,不僅廣為收羅王書,且親自為《晉書·王羲之傳》撰讚辭,評鐘繇則“論其盡善,或有所疑”,論獻之則貶其“翰墨之病”,論其他書家如子云、王蒙、徐偃輩皆謂“譽過其實”。通過比較,唐太宗認為右軍“盡善盡美”,“心慕手追,此人而已,其餘區區之類,何足論哉”!從此王羲之在書學史上至高無上的地位被確立並鞏固下來。宋、元、明、清諸朝學書人,無不尊晉宗“二王”。唐代歐陽詢、虞世南、褚遂良薛稷顏真卿柳公權,五代楊凝式,宋代蘇軾、黃庭堅、米帝、蔡襄,元代趙孟頫,明代董其昌,歷代書學名家無不皈依王羲之。清代雖以碑學打破帖學的範圍,但王羲之書聖地位仍未動搖。“書聖”、“墨皇”雖有“聖化”之嫌,但世代名家、巨子,通過比較、揣摩,無不心悅誠服,推崇備至。
中國書史上雖推崇王羲之為“書聖”,但並不把他看作一尊凝固的聖像,而只是看作中華文化中書藝創造的“盡善盡美”的象徵。事物永遠是發展的、前進的,王羲之在他那一時代到達“盡善盡美”的頂峰,這一“聖像”必將召喚後來者在各自的時代去登攀新的書藝頂峰。

名相王導(東晉)

王導,字茂弘,漢族,琅琊臨沂(今山東臨沂)人,東晉初年的大臣,在東晉歷仕晉元帝、晉明帝和晉成帝三代,是東晉政權的奠基者之一,在歷史上被稱作“王與馬共天下”。
沂蒙老區
王導是東晉的開國丞相,歷事三朝,是一位著名的政治家。他建立東晉,治理江南的煌煌功績,比起人們嘖嘖稱讚的諸葛亮治蜀有過之而無不及。但由於種種原因,王導在中國歷史上的地位,並未得到應有的肯定。
縱觀我國歷史,自魏晉以降,經濟、文化重心漸漸南移,這種情況的出現原因是多重的,但與王導治晉、開發江南的成功也,不無關係。王導所處的時代是中國歷史上最亂的時代,“五胡亂華”,匈奴鮮卑等少數民族先後入主中原,他們互相攻伐,天無寧日、餓殍遍野,民不聊生。中原居民大量南遷。在這樣的情勢下,王導輔助平庸的晉元帝建立東晉,抵禦北方異族的入侵,使江南免受戰亂之禍;是王導力主團結吳人,統一軍政,引進北方文武人才,使江南人才濟濟,治國有方;是王導以建立莊園形式安置了數百萬南逃難民,開荒種地,發展手工業作坊,使江南經濟逐步繁榮昌盛起來;是王導不記榮辱、不畏讒言、輔助三代皇帝勘平內亂,使江南局勢穩定、人民生活安定。試想如果沒有王導,江南定會受到北方異族鐵蹄毀滅性的蹂躪。那樣江南的繁榮就要推遲上百年,甚至幾百年。所以王導治晉、開發江南共不可沒。

大將 蒙恬(秦朝)

蒙恬(?—前210年):姬姓,蒙氏,名恬。漢族,祖籍齊國琅琊,今山東蒙陰人。秦始皇時期的著名將領,被譽為“中華第一勇士”。傳說他曾改良過毛筆,是祖國西北最早的開發者,也是古代開發寧夏第一人。
沂蒙老區
公元前215年,秦始皇以蒙恬為帥,統領30萬秦軍北擊匈奴。在黃河之濱,以步兵為主的秦軍與匈奴騎兵展開了一場生死之戰。蒙恬率領的軍隊以銳不可當的破竹之勢,在黃河上游(今寧夏和內蒙古河套一帶地區),擊敗匈奴各部大軍,迫使匈奴望風而逃,遠去大漠以北七百里。漢代賈誼就評價當時匈奴的狀態說:“不敢南下而牧馬。”蒙恬僅一戰就將彪悍勇猛的匈奴重創,使其潰不成軍,四處狼奔。匈奴幾十年不敢進漢地,蒙恬功至高也。蒙恬統率重兵坐鎮上郡(今陝西榆林市境內),為加強河套地區的防線,在河套黃河以北(今內蒙古烏拉山一帶),築亭障,修城堡,作為黃河防線前哨陣地。進過這次戰鬥,給北方帶來了十幾年安定的社會環境,為河套地區的開發創造了條件。蒙恬勇敢作戰、出奇制勝、擊敗匈奴的大戰,是他一生征戰的最大的一次戰績,人們稱讚他是“中華第一勇士”。
司馬遷在《史記》中嘆道:“蒙氏秦將,內史忠賢。長城首築,萬里安邊。”“夫秦之初滅諸侯,天下之心未定,痍傷者未瘳,而恬為名將,不以此時強諫,振百姓之急,養老存孤,務修眾庶之和,而阿意興功。”蒙恬之於秦朝的赫赫戰功,之於長城的豐功偉績,讓人感嘆萬千。
唐朝皇帝唐太宗,於貞觀某日對臣僚說:“朕欲上比堯舜,不使冤案現於本朝。各位不妨說說,古代哪一將相死得最冤?”當時在場的有丞相房玄齡、諫議大夫魏徵等人,或答“白起”(戰國時秦將);或說“伍子胥”(春秋時吳將)。聽罷臣僚們的議論,太宗搖搖頭說:“朕觀最冤的是蒙恬。”

文學巨擘公鼐

江北聲名顯赫的館閣世家公鼐,字孝與,號周庭,今山東蒙陰縣人。明代著名文學家、詩人。1601年(萬曆二十九年)中進士,可謂大器晚成,曾任翰林院編修、國子監祭酒禮部侍郎等職,死後追贈禮部尚書,謚“文介”。
沂蒙老區
蒙陰公氏家族是明朝中葉江北地區罕有的“館閣世家”。公氏家族不僅在政治上取得“五世進士”的榮耀,地位顯赫,而且留下了大量的文學著述,形成了獨特的家族文化。明朝後期政治上的黑暗雖然在很大程度上壓制了公氏家族子弟政治抱負的施展,但也促使他們轉向了文學研究與創作,挖掘了他們在這方面的潛力。公氏子孫因此提出了具有家學特色的文學主張,成就了其江北“館閣世家”的巨擘形象。
公氏家族,自宋朝宣和年間建立墓碑家譜開始至今已900餘年了,自公先先曾孫公勉仁公鼐的高祖父)開始,公氏家族連續五世蟬聯進士,他們或文治,或武功,多有建樹,街頭巷議,時人爭相傳送,奉為美談,家族聲譽一時譽滿海內。
耿直威武、正氣凌然公氏一族歷經宋、明、清、民國、中華人民共和國五個朝代,經歷30多代的傳承至今。他們從一戶默默無聞的山野移民發展成一個忠孝傳家的文學世家。公氏五世進士第一代、二代公勉仁、公躋奎,在朝為政幾十年,多次提督川貴、巡撫湖廣、整餉軍務、懲貪官、定叛亂、擒匪首、降叛王,在湖廣一帶所立戰碑至今猶在。每每遇到內憂外患,皇帝多派前去整肅征討。
公氏家族綿延五世而不衰,他們或文或武,代代均是耿直之臣,威武不屈,激濁揚清,錚錚鐵骨,正氣凌然,堪稱公氏家族史的一座不朽的豐碑。
此外,王獻之顏之推顏真卿孫子孫臏,荀子,書法家顏真卿,愛國將領左寶貴等等均出自沂蒙山區

羊祜

羊祜(221年-278年),字叔子泰山郡南城縣(今山東省平邑縣魏莊鄉境內[1])人。西晉軍事家政治家文學家。羊祜出身泰山名門望族羊氏家族,家族人才輩出,東漢名臣蔡邕為其外祖父,世代皆有人在朝為官。他的祖父羊續曾任南陽太守,父親羊衜曾任上黨太守;其姊羊徽瑜為晉景帝司馬師的皇后。
生平
羊祜在曹魏時代歷任中書侍郎、秘書監、相國從事中郎等官職。司馬炎稱帝後,羊祜深得司馬家信任,升任尚書左僕射、車騎將軍,官至鎮南將軍。去世後被追認為“太傅”。
在晉滅吳的過程中,最初羊祜任荊州都督(269年),掌握荊州晉占區一帶軍政大權。在此期間羊祜不尚武力,以柔和手段管治,用詭計使駐守石城(今湖北鐘祥市)的兵力退卻,並在統轄地區屯田,加強軍事實力。
272年步闡西陵城降晉,當時駐守荊州吳占區的陸抗急襲西陵,前往救援的羊祜、徐胤以圍魏救趙計謀分散陸抗兵力,楊肇馳援西陵。然而楊肇在與陸抗的西陵爭奪戰中失利,未能攻下西陵城,獻城降晉的吳將步闡也被陸抗軍隊擒殺。羊祜也沒有攻下重鎮江陵。羊祜遭到彈劾:“祜所統八萬餘人,賊眾不過三萬。祜頓兵江陵,使賊備得設。乃遣楊肇偏軍入險,兵少糧懸,軍人挫衄。背違詔命,無大臣節。可免官,以侯就第”,羊祜左遷平南將軍。
羊祜經此一戰步步為營,以修築城寨的方式擴大晉的疆土,漢水長江之間皆為晉所有;同時又對吳地軍民施以信義,不斷動搖吳軍將領的忠誠。他的做法在吳地發揮作用,多位吳軍將領降晉,吳地人民對羊祜心悅誠服,尊敬的稱其為“羊公”,而不稱其名。
吳軍統帥陸抗也稱讚羊祜的德行度量,“雖樂毅諸葛孔明不能過也”。二者對峙期間最有名的事件是陸抗重病,羊祜派人送去良藥,部下怕藥中下毒,勸陸抗不要吃,陸抗服之不疑,並說:“羊祜豈鴆人者。”在二者對抗期間,荊州戰線處於和平狀態。
羊祜病重臨死之前推舉杜預擔任鎮南將軍。杜預果真不負羊祜舉薦,奇襲西陵,三陳平吳,在其後的滅吳戰爭中擔任西線統率,計取江陵,招降交、廣。晉滅吳後,武帝流著淚說:“此羊太傅之功也。”
墮淚碑
羊祜病逝後,襄陽百姓為紀念羊祜,在羊祜生前游息之地峴山建廟立碑,原名為晉征南大將軍羊公祜之碑,簡稱羊公碑[2]。此後每逢時節,周圍的百姓都會祭拜他,睹碑生情,莫不流淚,羊祜的繼任者、西晉名臣杜預因此把它稱作墮淚碑[3]。墮淚碑現位於湖北省襄陽市

評價

羊祜在朝中不興朋黨、謹言慎行,雖然受他推舉而為官者不在少數,但他事後焚燒推舉手稿,很多被推舉人竟不知曉受何人推舉。有人批評羊祜過於慎密,羊祜以“是何言歟!夫入則造膝,出則詭辭,君臣不密之誡,吾惟懼其不及。不能舉賢取異,豈得不愧知人之難哉!且拜爵公朝,謝恩私門,吾所不取。”作為回答。
文學
羊祜作為文學家,又喜愛山水,著述理應很多,而且他長期的政治、軍事生涯,也寫有大量的表、疏等文章。但由於他為人謹慎,很多手稿都被付之一炬,多是他人書籍中的片段,已知他的作品是《老子傳》二卷,文集《羊祜集》二卷。流傳至今的只有《雁賦》、《讓開府表》、《請伐吳表》、《再請伐吳表》等8篇,其中的《讓開府表》可與諸葛亮的《出師表》相提並論。《晉書·羊祜傳》說:“祜樂山水,每風景必造。峴山置酒言詠,終日不倦。”以“峴山置酒言詠”推論,羊祜應當留有為數不少的詩作,但現今竟無片言隻語留下。他有一句名言:“天下不如意事,十常居七八”。
羊祜死後,荊州人為避祜之名,“戶”改為“門”。
家世
祖父:羊續,曾任東漢南陽太守,為官清廉,有“懸魚拒賄”的事跡。
外祖父:蔡邕,文學家。
姨母:蔡文姬
父:羊衜,曾任上黨太守,早逝。
生母:濟陽縣君蔡氏,蔡文姬的姊妹。
長兄:羊發,母為孔融之女,官至都督淮北護軍。
次兄:羊承,羊祜同母兄,因病早亡。
妻:夏侯氏(夏侯霸之女,由夏侯威主婚)。
姊:羊徽瑜,晉景帝司馬師之妻。
羊祜無子,晉武帝命其兄羊發之子羊暨繼嗣,羊暨以父親已死為由抗命;晉武帝又命其弟羊伊繼嗣,但羊伊以未得生父之命為由不為羊祜服喪,最終仍以本生父為父。太康二年(281年),羊伊的弟弟羊篇被封為鉅平侯,成為羊祜的繼嗣。
晉孝武帝太元年間,羊發玄孫之子鉅平侯羊法興坐桓玄黨伏誅,爵除。尚書祠部郎荀伯子上表求為羊祜立嗣,未果。

歷史地位

沂蒙老區在全國革命老區中很有自己的特殊性。
井岡山延安沂蒙是中國革命戰爭時期最重要的三大老革命根據地,後來,沂蒙曾被無數革命後人譽為“兩戰聖地、紅色沂蒙”。
臨沂作為山東解放區的首府,有“華東小延安”之稱,在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時期,這裡都是著名的革命根據地之一,被譽為兩戰聖地、紅色沂蒙。
劉少奇、徐向前、羅榮桓、陳毅、粟裕、谷牧、羅炳輝等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曾在這裡戰鬥、生活過,留下了大量的革命遺蹟。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期間,沂蒙老區420萬人口中,有140萬民眾參軍支前,3萬沂蒙優秀兒女獻身疆場。沂蒙人民與山東黨政軍一起,在沂蒙這塊紅色的熱土上,共同創造了“愛黨愛軍、開拓奮進、艱苦創業、無私奉獻”的沂蒙精神。
三年多的解放戰爭中,在“一切為了前線,一切為了戰爭勝利”的口號鼓舞下,沂蒙支前民工就達1018523人,支前小推車達到了314279輛,擔架60397付。淮海戰役期間,一共有560萬人出民工,其中來自沂蒙山區的就近百萬。陳毅元帥曾經很形象地形容:“淮海戰役是沂蒙老區人民用小推車推出來的”,同時又說:“我進了棺材也忘不了沂蒙人民,他們用小米養育了革命,用小推車把革命推過了長江。”充分表達出對沂蒙老區人民無限的感激之情。
毛澤東主席在評價羅榮桓在山東的工作時說:
“羅榮桓在決定中國革命成敗的地區,做好了決定中國革命成敗的事業。山東把所有的戰略點線都搶占和包圍了。只有山東全省,是我們完整的、最重要的戰略基地。北占東北,南下長江,都主要依靠山東。”
由此可見,以沂蒙山為核心的山東革命根據地,在中國革命成功歷程中的地位與分量,是何等突出和重要。
井岡山延安沂蒙山是中國革命戰爭時期最重要的三大老革命根據地,後來,沂蒙曾被無數革命後人譽為“兩戰聖地、紅色沂蒙”。
“兩戰聖地”—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
臨沂具有悠久的歷史與深厚的文化底蘊,紅色旅遊資源多樣,分布廣泛,內涵豐富,被旅遊專家譽為“兩戰聖地”(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在中國現代史上,沂蒙山與井岡山、延安、太行山、大別山齊名,是全國五大著名的革命老區 ,在這裡"沂蒙母親"、"沂蒙紅嫂"、"沂蒙六姐妹"的故事代代流傳。。。。。。。
在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時期,沂蒙老區是著名的革命根據地、山東解放區的首府和華東地區革命鬥爭的指揮樞紐,被譽為華東"小延安"。劉少奇、徐向前、羅榮桓、陳毅、粟裕等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曾在這裡戰鬥、生活過,留有大量的革命遺蹟。
建黨初期,黨的創始人、中共一大代表王盡美就在臨沂播下過革命的種子。1927年春,沂蒙山區第一個黨支部——中共沂水支部建立。30年代初,中共地方黨組織領導發動了沂水、蒼山、龍鬚崮等幾次較大的武裝暴動,進行了革命武裝鬥爭的嘗試。
1938年,黨中央根據抗日戰爭爆發後全國革命鬥爭的新形勢,先後派遣徐向前、羅榮桓率八路軍115師深入山東,開闢了沂蒙山革命根據地。從此時到全國解放的12年間,沂蒙山區作為八路軍115師司令部、中共中央山東分局、新四軍軍部和中共中央華東局、華東軍區、華東野戰軍、山東省人民政府等黨政軍機關的所在地,成為華東地區革命鬥爭的指揮樞紐和全國著名的革命根據地,被譽為“華東延安”。在這片英雄的土地上,留下了劉少奇、徐向前、羅榮桓、陳毅粟裕肖華谷牧等老一輩革命家和領導人戰鬥、工作的大量革命遺蹟。這些紅色文化資源(包括全國愛國主義教育基地2處、省級愛國主義教育基地13處、市級愛國主義教育基地36處)。
抗戰勝利後,山東抗日武裝幾乎全部開赴東北,搶占東北戰略要地,奠定解放戰爭的第一塊基石。解放戰爭中的孟良崮戰役,更是馳名中外,一舉粉碎國民黨軍隊的重點進攻。從沂蒙山發起的淮海戰役,敲響了國民黨統治的喪鐘。從渡江戰役直至全國解放,沂蒙山一直是強有力的戰略後方基地。抗美援朝,被彭德懷司令員呼為“萬歲”,被作家魏巍稱作《誰是最可愛的人》的三十八軍,也是由在沂蒙堅持八年抗戰的濱海第一師、第二師和濱海支隊組成的。
沂蒙山人的奉獻犧牲精神,在全中國有口皆碑。沂蒙紅嫂,更是沂蒙山區的光榮和自豪。在戰鬥形勢極為嚴酷、物質條件極端艱苦的年代裡,為了抗擊敵人、消滅敵人,奪取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的勝利,千千萬萬沂蒙婦女,付出了巨大的犧牲。她們用青春和熱血,譜寫了英勇悲壯的動人樂章,以非凡的實際行動,塑造了新時代中國婦女的光輝形象。沂蒙紅嫂聖潔的乳汁,哺育了革命志士,沂蒙紅嫂崇高的形象,凝聚在新中國不朽的豐碑!
革命戰爭年代,英雄的沂蒙人民,前赴後繼,無私奉獻,為新中國的創立,建立了卓越功勳。1955年授銜的中國人民解放軍將帥中,三分之一曾在沂蒙山馳騁沙場。

特殊貢獻

特殊性貢獻之一

特殊之一,臨沂是全國第一個進入百強縣的革命老區,第一個GDP產值過億的革命老區。在《 2008年中國城市競爭力藍皮書》中,臨沂位居中國城市增長競爭力第五位,成為全國唯一進入前十名的革命老區。在世界銀行發布的中國120個城市競爭排行榜中,臨沂市榮獲政府效率第一名。
一般來說,革命老區因為歷史等原因都比較落後,臨沂歷史上也是如此,地方志記載"四塞之崮,舟車不通,土貨不出,外貿不入"。但改革開放後臨沂的發展是山東省最快的城市之一,成為“齊魯開放城,老區第一市”;
2010年12月4日—5日在臨沂舉行“全國革命老區跨越式發展理論研討會”,我在黨校工作也聽到有研究區域經濟發展的教授提出了“臨沂模式”;截止2010年底臨沂市成為全國境外上市企業數量最多的地級市。
“臨沂確實可以稱得上山東的一張名片,也是革命老區的一張名片。”2011年2月12日下午,山東省委書記姜異康在參加臨沂代表團分組審議《政府工作報告》時說,革命老區全國有不少,但臨沂的發展和進步是非常顯著的,還引來其他的革命老區來參觀考察。沂蒙革命老區在建設方面遙遙領先於其他革命老區。

特殊性貢獻之二

特殊之二,沂蒙老區作為老區從1937年抗日戰爭開始至解放戰爭1948年戰略反攻,共有留下名的6萬多名烈士,加上沒留下名字的共約近10萬烈士,總計有20多萬人次參軍參戰,中國的大規模戰爭可以一直持續到1953年抗美援朝戰爭結束,沂蒙人參加戰爭的時間從1937年至1953年計有16年。
抗戰勝利時,後從沂蒙老區抽掉了濱海第一師、第二師和濱海支隊約3萬餘人挺進東北,組成東野第一縱隊,這就是後來赫赫有名的中國頭號王牌軍、為解放軍贏得“最可愛的人”的稱號、有“萬歲軍’之譽的38軍。解放戰爭時期,沂蒙山區是國民黨重點進攻的兩個地方,而且是國民黨投入兵力最多、最精銳的嫡系部隊的戰場。解放戰爭時期兵力最雄厚的三野、四野部隊里有大量的沂蒙人。
南下時,從沂蒙老區抽掉了大量幹部在東南省份工作。按說,打的仗最多、最好,奠定了中國軍隊的基數,抽調幹部最多,且都在東南發達省市工作,這一切都為沂蒙山的成才提供了最好的機遇。但令人詫異的是,1949年之前這么多參軍參戰參加革命工作的沂蒙山人,居然沒有出一個省委書記、省長和上將,這與井岡山革命老區——江西興國54個將軍、吉安46個將軍、永新41個將軍、湖南平江52個將軍、瀏陽30個將軍,大別山革命老區——湖北紅安223個將軍、大悟37個將軍、麻城26個將軍、安徽金寨59個將軍、六安34個將軍、河南新縣35個將軍。陝北革命老區僅清澗一個縣,據1985年不完全統計就有62個省軍級以上的幹部。與其他革命老區高幹雲集、將星閃爍的局面相比,沂蒙老區不出高幹、將軍這個現象也很特殊。據我所知,1949年之前參加革命的臨沂人,僅僅出了李子超,沂南人,曾任山東省政協主席;李連秀,沂南人,曾任武警總司令(中將);劉立封,沂水人,曾任二炮政委(中將),鄭惕,臨沂人,曾任二炮副司令員(中將);楊漢文,臨沭人,曾任濟南軍區空軍政委(中將);似乎當年幾十萬參軍參戰的沂蒙人沒出過一個省委書記、省長和上將。
沂蒙老區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