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黨(山西省東南部古地名)

上黨(山西省東南部古地名)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2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上黨,是山西東南部的一個古地名,古潞澤遼沁四州一帶,是由群山包圍起來的一塊高地,東部依太行山與華北平原為界、西部依太岳山和中條山與晉南(也稱河東)接壤,《釋名》曰:“黨,所也,在山上其所最高,故曰上黨也。”

秦代,上黨郡範圍廣大,包括河北涉縣、晉中榆社、左權、長治、晉城東部(西部的陽城沁水屬河東郡) 一帶。漢代以後,其範圍逐步縮小,先後分出樂平(今晉中東南)、建興(今晉城)、義寧三郡,至隋代時其餘部分的上黨郡則改為潞州(今長治)。

上黨,地勢高險,自古為戰略要地之地,境內主要有長治盆地晉城盆地兩塊盆地,兩盆地依丹朱嶺、羊頭山和發鳩山等山脈為界(澤潞兩郡的傳統界山)。狄子奇《國策地名考》曰“地極高,與天為黨,故曰上黨”,其意即此。

上黨,山光水色優美,文化傳承悠久,英傑雄才輩出,文明鬱積磅礴,此地向來金戈鐵馬,烽煙不斷,為歷代“建功立業”者所倚重,素有“得上黨而望中原”之說。這裡既有亘古長存的歷史足跡,留下了眾多舉世無雙的上黨古建築,又有今日始開的時代芬芳;既蘊藉歷史的雄渾博大,又煥發未來的神韻風采。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上黨
  • 行政區類別:古地名
  • 所屬地區華北
  • 地理位置:山西東南部
  • 氣候條件:夏季高溫多雨,冬季寒冷乾燥
  • 著名景點:始祖百草堂 大陽古鎮 靈空山太行山大峽谷、王莽嶺析城山
地理環境,史料記載,核心區域,歷史文化,悠久歷史,秦趙之戰,東漢末年,唐朝,反明義軍,近代歷史,游擊戰,上黨戰役,太行群英會,上黨名吃,上黨旅遊,上黨文化,上黨名人,生於上黨,長於上黨,

地理環境

上黨,位於山西省東南部,是對古潞澤遼沁四州一帶的雅稱。《荀子》稱為“上地”。“上黨”的意思,就是高處的、上面的地方,即“居太行山之巔,地形最高與天為黨也”,因其地勢險要,自古以來為兵家必爭之地,素有“得上黨可望得中原”之說。
上黨,是由群山包圍起來的一塊高地,東部依太行山與華北平原為界、西部依太岳山和中條山與晉南(也稱河東)接壤,《釋名》曰:“黨,所也,在山上其所最高,故曰上黨也。”
秦代,上黨郡範圍廣大,包括河北涉縣、晉中榆社、左權、長治、晉城東部(西部的陽城沁水屬河東郡) 一帶。漢代以後,其範圍逐步縮小,先後分出樂平(今晉中東南)、建興(今晉城)、義寧三郡,至隋代時其餘部分的上黨郡則改為潞州(今長治)。
上黨,地勢高險,自古為戰略要地之地,境內主要有長治盆地晉城盆地兩塊盆地,兩盆地依丹朱嶺、羊頭山和發鳩山等山脈為界(澤潞兩郡的傳統界山)。狄子奇《國策地名考》曰“地極高,與天為黨,故曰上黨”,其意即此。
上黨地區(潞澤遼沁)地貌上黨地區(潞澤遼沁)地貌

史料記載

張儀曰:“上黨為天下脊。”以太行一山,千里片石,綿延崒嵂,直溯雲代,恆自西北,繚界東南,河流因之逶迤,蓋中原門限也。
上黨地貌上黨地貌
秦時有兩上黨之名,之謂。《語》云:“與天為黨”極寰宇之上,地為東西之分區,故自河內見則萬刃壁立,自朝歌望則黑雲天半,河東、河北、河南皆旋趾而處於山之下,其勢為東南絕險也。劉中壘記有武王欲築五行之宮,周公謂恃德不恃險,亦以此為天險之所在。
晉之伯秦之爭無論已。至唐之節鎮特控制河北,至德間始置澤、潞、沁節度,大曆初,兼相、衛六州,軍曰昭義,其間增廢若陳、邢、洺、趙、儀、穎、鄭、懷者不一,在貞元時,為澤、潞、邢、磁、洺五州。後入孟方立李克用,互分互和,成敗無常,然南收懷、穎,北攝邢、洺,陳、衛據前,儀、沁附後,憑臨蒞下,勢若建瓮。
又得山外諸州,以供芻糗而蔽藩籬,形勢利便,足為居要。雄定一關,唐曰太行,宋曰雄定。屹然重雲中,我去則易,彼來則難。安史淪河北,尺寸不能逾太行,以昭義扼其吭而不得逞爾。其他魏、齊、周、隋、梁、唐、晉、漢互為角逐,得著昌,失者蹙,先者勝,後者覆,形式之圖,不為無據。秀原周氏謂“元魏分割,致令勢偏,一太行也。而東北西三隸之,維澤則獨當一面。是則上黨謂天下中堅,天下倚上黨為磐石。”田悅曰:為腹中之眼,則澤之一隅所系獨大。“因澤志采周氏論作為上黨說。古今之陳跡俱在,守土者宜著奠安於方寸嫣。

核心區域

上黨地區中部的長治為上黨郡的核心區域,它位於山西省東南部。東倚太行山,與河北、河南兩省 為鄰,西屏太岳山,與臨汾市接壤,南依丹朱嶺與羊頭山與晉城市毗鄰,北部依五雲山與八松嶺,與晉中市交界。
上黨門上黨門
為太行山,太岳山所環繞,構成高原地形,通稱“沁潞高原”,又稱“上黨盆地”。境內山地、丘陵、盆地縱橫交錯,海拔大都在800--1500米之間,最高的太岳山北台頂,海拔2453米。
長治地區包括今潞州區、上黨區、屯留區、潞城區、長子縣、沁源縣、沁縣武鄉縣、襄垣縣、黎城縣、平順縣、壺關縣。

歷史文化

上黨是神話的故鄉。在中華史前神話傳說中,上黨神話以其源流之原始、密度之集中、內容之詳備,占據著舉足輕重的重要地位。拂去歲月的塵封,穿透時空的阻隔,我們仿佛可以看到,神農嘗草、女媧補天、羿射九日、精衛填海,這一篇篇奠定中華文明基礎的社話傳說,已帶著誕生它們的一座座大山,高高矗立於中華民族的心靈深處,折射出長治古代文明的源遠流長,印證著上黨歷史文化的博大久遠。上黨是華夏文明的最早發祥地。上黨孕育過播谷稼穡的民族祖先,文明的曙光最早在這裡初現。2.5億年前的木化石,為上黨文明寫下了久遠而深厚的第一篇章;新中國第一具完整的恐龍化石,向世人昭示了上黨文明的亘古和綿長。數不盡的遺址,道不盡的陳跡,仿佛散落在上黨大地上的顆顆明珠,向你印證著數千年長治文明的邈遠悠長,訴說著上黨文化的源遠流長。
神農像神農像
上黨是山水雄奇之地。長治的山,不僅有著綺麗雄渾的外表,而且蘊藉著民族優秀文化的無盡內涵;長治的水,不僅有著大江大河的神韻風采,而且印證著民族優秀文化的燦爛輝煌。長治山水,南北兼容,剛柔相濟,真可謂坐山水秀麗之勝,擁文化昌盛之富,必為仁智者嚮往。
上黨是詩書之鄉。壯美的山、秀麗的水,古老的文明、深厚的文化,引無數文人騷客競折腰。古往今來,多少文人名士登太行觀賞山川河流之秀麗,進上黨領略歷史文化之悠久,駐長治讚嘆人文風情之俊美,或文或詩,留下了許多膾炙人口的駢文絕句、文章佳作。這些熠熠生輝、流遠久遠的精品佳作,以寫實的手法,藝術地再現了上黨的古風古韻、美景名勝、人文地理、淳樸民風,記錄了文人墨客對長治那份揮之不去的情思和留戀。
上黨是戲曲樂戶之鄉。天地大舞台,舞台小天地。千百年來,上黨戲曲根植於上黨這塊皇天厚土中,猶如枝繁葉茂的虬根老樹,見證著歲月歷史的蒼桑世變。憑藉“三五步行遍天下,六七人百萬雄兵”的誇張手法,依靠高亢激越的音樂唱腔和一代又一代演職人員聲情並茂、出神入化的表演,上黨戲曲曾經創造過“上黨歌舞先梨園”、“士大夫皆能誦之”、“譽滿並門”、唱紅京城等無以復加的輝煌。
上黨是禮儀之鄉。一方水土養一方人,華夏大地,滄海桑田,沉澱於社會底層的民俗文化,保留著許多中華民族的文化精粹。“十里不同風,百里不風俗”,上黨民俗民風,既有千百年的文化積澱,又有山河之地的影響,因而具有它的特殊性,正所謂“勤儉其本質也,奢靡其習染也,勁悍本於地氣,淳美由於化成”。
上黨是名產之鄉。在《關於重慶談判》中,毛主席說:太行山、太岳山、中條山的中間,有一個腳盆,就是上黨區。在那個腳盆里,有魚有肉。毛主席說的“有魚有肉”,實際上就是物產豐饒。“中國第一米”沁洲黃曾經上過康熙皇帝的御宴,中國四大名綢之一的潞綢曾經“衣天下”、“遍宇內”,史稱“上黨一絕”的長治堆錦曾在巴拿馬萬國博覽會上名聲大噪、馳名中外,彈丸之地的蔭城曾經享有“天然鐵府”的美稱,並且“日進斗金”,“上黨三寶”——---花椒、柿子和核桃名聞遐邇,飄洋過海…….....
上黨是美食之鄉。上黨美食在過去上敬奉過皇帝,下適應民間百姓,它長盛不衰,伴隨上黨人民度過了無數個寒來暑往,歲月更替。上黨名吃粗放而不失雅致,是文化的結晶,地域的印證。壺關羊湯曾讓曹操將士飽口福,精神振奮,一口氣登上太行山滅了高幹;半疙瘩救過光武帝,潞城“甩餅卷臘肉”系唐玄宗親自命名,黃家涼粉來自皇家,沁縣乾餅曾是貢餅…….....原來美食名吃也蘊藏著歷史,飽含著文化。
上黨,作為長治市象徵的上黨門,鐘鼓二樓左右對峙,風馳雲動,蔚為壯觀;分水嶺出土的大批戰國時期車馬文物,多繫上乘精品;觀音堂殿內的明代懸塑栩栩如生,神態各異;玉皇觀的琉璃塔,飛閣流丹,金碧輝煌;五鳳樓斗拱蓮柱,匠心獨具;原起寺的八角七層大雄寶塔,巧奪天工;南涅水北魏石刻,技藝精湛;位於沁源縣的靈空山,松林密布,古樹參天既有五龍池、益海洞等“靈空十景”,更有“三柱重”、“九桿旗”等珍貴古松,實為旅遊避暑之勝地。壺關縣的天然紫團溶洞,洞內怪石嶙峋,千姿百態,洞外山霧繚繞,鬱鬱蔥蔥,確屬人間奇景,使遊人流連忘返。除此之外,還有長子縣的法興寺和崇慶寺、襄垣縣的仙堂寺、壺關的二仙廟、以及相傳女媧補天採石的黎城縣廣志山精衛填海采山的長子縣發鳩山,神農氏炎帝嘗百穀的老頂山等。此外,還有革命紀念地八路軍總部舊址、上黨戰役主戰場、黃崖洞保衛戰舊址、八路軍太行紀念館等處。

悠久歷史

秦趙之戰

上黨號稱天下之脊,“俯瞰中州,肘臂河東、并州,則謂晉國咽喉也”,形勢十分險要,所以自古為兵家必爭之地。
上黨上黨
公元前403年,魏、趙、韓三家分晉,上黨歸韓。但強大起來的秦,對上黨早就覬覦。
公元前280年,秦將白起曾深入晉東南,攻取了光狼城(今高平康營村)。此時,秦吞食上黨之口已經張開,只是由於當時正值秦楚戰事緊張,才撤軍緩和下來。之後,秦對楚作戰獲勝,於是又在公元前262年,重逼上黨。
秦昭王四十五年(前262年),秦攻上黨,韓國之上黨郡守馮亭不願降秦,主動將上黨史獻於趙國,被封為華陽君。趙國名將廉頗屯兵於上黨史南界,抵抗秦軍趙軍曾在今長治縣八義鄉東坪、西坪駐兵,並在石後堡建立堡壘,扼守三關要道,與秦軍相持3年之久。
秦昭王四十七年(前260年),范雎用反間計誘使趙孝成王換了根本不知怎樣打仗的趙括為將。趾高氣揚的趙括改變廉頗戰術,率大軍盲目出擊,強令東、西營和石後堡駐軍挺進長平(今長治縣、高平市交界處)。此時,秦昭王特地起用了軍功顯赫、威震敵國的武安君白起為主將。白起針對趙括魯莽輕敵、缺乏作戰經驗的弱點,採取誘敵深入,迂迴包抄的戰術,決戰之初故意改退。趙括愈加輕狂,傾巢而出,乘“勝”追擊。追至秦壘,秦軍主力一面堅守城壘,一面乘其不意,出兩支奇兵:一支2.5萬輕騎速進趙軍背後,占據秦嶺(又名寶山,在今高平市、陵川、長治縣交界處),切斷了趙的後路,“遮絕趙救兵及芻餉”;一支5000人的精兵穿插趙軍中間斬趙軍為兩截,使其失去統一指揮,首尾不能相顧。趙軍頓成釜中之魚。這時白起以靜制動。從7月中旬到9月,趙軍被困整整46天,糧盡水竭,互相殺食,不戰自亂。趙括組織了四支突圍,結果自己中箭身亡。趙軍失去的主帥,立刻陷入混亂。秦軍趁機猛烈進攻,趙軍丟下兵器,卸下鎧甲,全軍投降,被白起坑殺於現在高平市的王赧(殺谷,又名脊冤谷)、箭頭、圍城、谷口、金門山一帶。趙括空言清談,萬餘將士的性命被坑殺。野蠻殘酷的大屠殺使成千上萬的將士血流成河,趙括自己也一命嗚呼!

東漢末年

建安七年(202年),曹操率領大軍攻取戰略要地上黨郡治壺關城。曹操圍壺關時,因長途跋涉,急於速決,曾下令把固守城池的袁紹之將卒“城破皆坑之”。後冷靜思考後,覺得自己的想法和做法是錯誤的,便收回成命,放天東門,使守城將卒突圍棄城而去,曹操沒費吹灰之力便獲其城。
建安十年(205年)十月曹操李典、樂進、張燕攻打并州、高幹守住天險壺關口,曹軍久攻不克。
建安十一年(206年)正月,曹操親征壺關,過羊腸坂。 高幹聽聞曹操親自率領大軍進攻壺關,加上本來的樂進、李典軍,自料兵勢上不能相抗衡,遂出壺關城,留部將夏昭、鄧升守城,跑到匈奴部落,向匈奴單于呼廚泉求救。呼廚泉自平陽之戰大敗而歸,名義上歸附曹操,畏懼曹操強大的實力,自然不肯再跟高幹等反曹殘餘有所牽連,拒絕了高幹的請求。求援不成,高幹入河東郡濩澤,適逢張白騎攻略河東東垣,與衛固、范先等河東勢力回響,當時上黨猶在,弘農反曹勢力也劫持曹操所置的太守,高幹還可放手一搏。而杜畿與衛固等公開決裂,赴張辟拒守,數十天得到四千餘兵。高幹與衛固、張晟等聯兵一同進攻杜畿,不下,只好略河東諸縣,無所得。此時張既西征馬騰等涼州兵,加上鐘繇等兵,既合。鐘繇率諸將與高幹等戰,高幹再次敗在鐘繇之手,衛固等伏誅。高幹此時進退失據,只能南下荊州,投靠劉表,但在途中被司隸校尉王琰所殺,獻首於曹操。
曹操兩次攻克的壺關,並非一地,前者指的是壺關縣城。古代的壺關是一個十分重要的戰略要地,其轄地包括長治。早在東漢末年,上黨郡治就置於壺關。當時的上黨郡轄域相當於今和順、可榆社縣以南、沁水流域以東的廣大地區。袁紹得并州後,曾派重兵鎮守上黨。曹操即得冀州,自然要奪取上黨這塊兵家必爭的戰略要地。所以才有建安七年圍壺關之舉。曹操曾作樂府詩曰:“北上太行山,艱哉何巍巍,羊腸坂詰屈,車輪為之摧。”羊腸坂就在壺關縣境內。

唐朝

李隆基(685-762年),即唐玄宗皇帝。中宗景龍元年(707年)四月,李隆基以臨淄王的封爵和衛尉少卿的四品官職,兼任潞州別駕,第一次來到潞州(今長治市)。景龍三年(709年)十月卸任回長安。延和元年(712年),即帝位。在潞州治政近三年。
李在潞州時,多方延攬人才,收取民心,顯示了傑出的政治才能,“有德政、善僚屬、禮士大夫、愛百姓”。理政之餘,還修造了一所宏麗的府第,後面建有“德風亭”(舊址在今長治市府上街)。亭西有輦道接“盾花梳洗樓”(舊名游嶺,即今牛嶺)。他常和潞州名士、幕僚、契友在這裡賞景賦詩、評論國事。談到唐太宗的赫赫功績,他往往仰天長嘆,似有無限感慨;談到當時秉政的中宗、韋後,他不過微微一笑,似乎不屑一顧。而當大家談到各自的抱負時,他卻靜靜地聽著,不置一辭。大家問他,他又笑而不答。酒到酣處,他離席起舞,吟唱起漢高祖的《大風歌》,大家才知道他的志趣不凡。由於他風雅博學,平易近人,禮賢下士,有識之士都樂于歸附。李隆基選拔人才,能夠不拘一格。如後來封為霍國公的王摶仲,“本高麗人”,父親犯罪,沒入官奴,只因“性識明悟”,他就引為心腹,讓毛仲“伏事左右”。又如後來封為成紀侯的李宜德,為人家奴而“矯捷善騎射”,他就“以錢五萬買之”。同時暗中蓄積武力,伺圖展露身手。景龍三年(709年)十月,李隆基帶著精銳將士卸任回長安,就讓毛仲、宜德二人“挾弓矢為翼”,後來,李隆基以皇侄身份起事,誅韋後及其黨羽,擁立他的父親睿宗,為他做皇帝打通了道路。李宜德參加了誅除韋後的行動。王毛仲則參加了陳鎮壓太平主謀亂的行動,為李隆基當皇帝掃除了最後一道障礙。三年後,李隆基即帝位,開創了與“貞觀之治”齊名的“開元盛世”。
開元十一年(723年)正月,李以皇帝身份再次來到潞州。侍駕而來的,還有張嘉貞、張說、張九齡、苗晉卿等名臣。他初九日進入潞州後,大擺筵席“宴父老”。並把當年故居改為“飛龍宮”,讓張說寫了一篇《上黨舊宮述聖頌》,樹碑勒石;還讓張九齡寫了一篇《聖應圖贊》。而且免除了潞州五年的租稅,赦免了“大辟”以下的所有罪犯。
開元十二年(724年),李東遊泰山,回程途中又繞道潞州,體察民情,慰問疾苦,再次賞賜“父老”。
開元二十年(732年),李第四次來到潞州,對老年人普遍“賜粟帛”,讓已經徵募、即將開拔的士兵歸里;另從別處徵集,並再次免除潞州三年租稅。
李隆基之所以對潞州情有獨鐘,因為潞州是其發跡之地。

反明義軍

陳卿,平順縣青羊里石埠頭村人,時朝嘉靖年間平順農民起義軍首領。
嘉靖三年(1524年),陳卿因不滿統治者的欺壓,來到青羊山組織起義,一年就組織起2萬多人,正式在太行山的高峰風則嶺上插起了農民起義軍的大旗。
義軍日夜活動于山西、河南之間,殺富豪,救貧民,聲威震驚了明王朝。嘉皇帝於1525年派大軍,第一次對青羊山起義軍進行圍剿,結果被起義軍打得大敗。潞城、黎城、壺關、潞州大部分地區被起義軍占領。河南林縣、河北涉縣也成了起義軍基地。
1527年農曆十一月,明王朝對起義軍進行第二次圍剿,起義軍採用正面迎擊和迂迴敵後奇襲的辦法,再次粉碎了圍剿。
經過戰鬥的嚴峻考驗,起義軍聲威大震,兵分三路主動出擊敵人。起義的迅猛發展嚇得明王朝魂驚魄散,又派10萬兵力分三路圍剿起義軍。義軍在敵眾我寡的形勢下英勇不敵眾退到馬武寨據險固守。後因河南林縣鄉紳郝世昌告密、指路,官兵才攻下馬武寨。陳卿率軍突圍轉移,行至常軍山遭敵伏擊被抓,解往北京斬首。為了防止農民再度起義,明嘉靖八年(1529年)劃潞城16里、黎城10里和壺關10里設為“平順”縣,意即平息了暴亂,讓百姓依順朝遷。

近代歷史

1942年10月,日軍第二次侵占沁源,企圖使沁源偽化,實現其“山地剿共實驗區”的毒辣計畫。我沁源抗日軍民針鋒相對,對日軍開展了長達兩年半的圍困戰。他們首先開展了空室清野大行動,把水井填死、碾磨炸毀、糧食運走,隱匿到深山老林與敵周旋,使日軍失去了賴以生存的物質條件。接著又掀起“搶糧運動”,組織起來,乘夜摸進敵據點將敵人搶劫的糧食運出來。一夜之間,竟有萬餘軍民出動,後來又發展到“劫敵運動”,不僅奪回敵人搶走的羊、牛和其他財物,而且連敵人的軍用物資衣服靴也“劫”,使敵驚恐萬狀,惶惶不可終日。“家家造石雷,人人埋石雷”,在敵人補給線上到處埋下石雷,給了敵人一次又一次沉重打擊。特別是1945年3月的“總圍困”中,沁源軍民將15000顆地雷、石雷布在城關、交口重封鎖起來,炸死敵人940多人。4月11日敵人付出慘重代價後,狼狽逃竄,沁源圍困作戰中我抗日軍民先後作戰2700餘次,斃傷日偽軍4000多人,俘獲日偽軍200餘名、解救被抓民眾1700餘人。
沁源圍困戰是中外戰爭史上的奇蹟,它成功創造了對占領我腹心地區之敵進行鬥爭的範例,當時就受到中共中央的重視和表彰。1944年1月17日,黨中央機關報《解放日報》特地發表了《向沁源軍民致敬》的社論,指出“模範的沁源,堅強不屈的沁源,是太岳抗日民主根據地的一面旗幟,是敵後抗戰中的模範典型之一。”

游擊戰

1938年,人侵山西的日軍,一面積極攻奪晉東南城鎮要地,一面沿邯(鄲)長(治)大道長驅突進,進攻臨汾。邯長大道成為日軍一條極為重要的後方交通運輸線,黎城成為運輸線上一個重要的兵站基地。為了切斷日軍運輸線,狠狠打擊日軍的囂張氣焰,劉伯承、鄧小平、徐向前三位首長經過認真研究,決定派一部分兵力佯攻黎城,而在黎城、潞城之間的神頭嶺布下重兵,等待涉縣、潞城的援敵,集中兵力殲滅之。他們將神頭嶺伏擊戰計畫電報朱德、彭德懷,3月12日朱、彭批准了戰鬥計畫。
3月15日夜,設伏神頭嶺的我軍第一二九師三八六旅在陳賡旅長的帶領下,消然進入神頭嶺。16日凌晨4時,按照預定計畫,我軍第七六九團一個營向黎城守敵發起猛烈攻擊,黎城守敵措手不及,驚恐萬分,向潞城、涉縣敵人求援,果然中了我軍布下的“迷魂陣”。涉縣增援日軍急忙出動,被我軍第七六九團主力擊垮,倉皇竄回涉縣。潞城日軍接到求援信號,也於8時許派出部隊增援,敵先頭部隊到達黎城趙店鎮濁漳河大木橋時,才發現大橋已被我軍炸毀,只得望河興嘆。9時許,潞城方面派出1500人的主力部隊,經神頭嶺向黎城進發,這是日軍第十六師團下元兵團柏谷聯隊的精銳。他們不可一世,絕對沒想到我軍敢啃這塊“硬骨頭”,大搖大擺進了我軍的伏擊圈。“打!”一聲令下,剎那間神頭嶺變成了一座火山,成百成千的手榴彈在敵群中炸響,橫飛的彈片,閃閃的火光,連同飛騰的硝煙塵土,匯成了一條憤怒的火龍,一下把長長的日軍隊伍和公路都吞沒了。敵軍鬼哭狼嚎,抱頭鼠竄,我軍乘勝衝進敵群,用刺刀、長矛、大刀與敵展開激烈拼殺,僅兩個多小時就結束了戰鬥。13時後,潞城、黎城又派出增援部隊,但都 被我軍第一二九師擊退,16時全部戰鬥結束,共殲敵1500餘人,繳獲長短槍550餘枝,擊斃騾馬600餘匹,而我軍傷亡僅240餘人。
神頭嶺伏擊戰,是八路軍挻進山西抗日前線後一次較大規模的伏擊戰,對牽制日軍向晉南、晉西進攻起到了重要作用。這次伏擊戰是八路軍“吸打敵援”殲滅其援軍的最好戰例之一,就連日軍統帥部也不得不稱之為八路軍的“典型的游擊戰”。

上黨戰役

1945年8月,日本宣布無條件投降。為了搶奪抗戰勝利果實,閻錫山按蔣介石密令於8月16日命令第八集團軍副司令兼第十九軍軍長史澤波率1.6萬餘人從臨汾、浮山、翼城侵入上黨地區,下旬占領了八路軍從日偽軍手中解放的襄垣、潞城及被太行軍區部隊包圍的長治、長子、壺關、屯留等地。與此同時,蔣介石在耍兩面派手法,又三次電邀毛澤東主席赴重慶談判。為了保衛勝利果實,支持毛澤東主席在重慶的談判,8月25日,劉伯承、鄧小平從延安返回太行,根據毛澤東主席和中共中央關於保衛上黨的指示,決定集中力量,先打入侵上黨之敵。隨即調集太行縱隊的陳錫聯部、太岳縱隊的陳賡部、冀南縱隊的陳再道部,三個軍區的主力及地方兵團一部共3.1萬人,於9月上旬開始上黨戰役。太行縱隊首先肅清了武鄉的日偽軍,乘勝南下,於9月1日攻克襄垣,太行軍區立即發出戰術指示,在襄垣組織實彈演習,研究攻城和巷戰經驗,為上黨戰役的勝利進行了充分準備。
9月10日,上黨戰役正式打響,12日攻克屯留,全殲守敵,17日攻克潞城,19日解放長子、壺關,使長治之敵完全陷於孤立。
9月下旬,各路大軍將長治孤城團團圍住。
24日,圍城部隊已占領城關據點多處,開始攻城。史澤波驚恐萬分,急電向閻錫山求援。閻錫山為了求援長治被圍孤軍,派第七集團軍副司令彭毓斌率2.2萬多人,於28日進抵沁縣以南。同日,劉鄧首長下令“攻城打援”,命令陳再道指揮南部隊等佯攻長治,吸引援軍南下,同時令太行縱隊全部和太岳縱隊主力兼程北上殲滅援軍。
10月2日我軍將敵援軍合圍於屯留老爺山地區,又急令冀南部隊北上參戰,3日向老爺山主陣地發起攻擊,激戰5日,攻下老爺山,敵殘部倉皇北逃,在襄垣土落村被我部隊全殲,彭毓斌自殺身亡。 援軍被殲,長治守敵等援無望,決定率部棄城西逃。劉鄧首長早有準備,命令太岳部隊司令員陳賡在3天內殲滅西逃之敵。陳賡立即指揮部隊從四亭出發,取捷徑直出沁水以北的安澤縣馬壁村,協同跟蹤部隊於10月12日在沁河東岸的將軍嶺、桃川村一帶圍困史澤波萬餘人,激戰6小時全殲逃敵,史澤波被俘。至此,上黨戰役勝利結束,共殲敵3.5萬人,繳獲山炮24門,機槍2000多挺,長短槍1.6萬枝。 上黨戰役是解放區軍民在抗戰勝利後,為保衛勝利果實進行的第一次大的自衛反擊戰。它的勝利,不僅給予進犯太行區的閻錫山軍以迎頭痛擊,保衛了上黨地區,而且打擊了蔣介石的反動氣焰,有力地配合了毛澤東在重慶談判中的鬥爭,促進了“雙十協定”的簽訂。毛澤東在《關於重慶談判》一文中,對上黨戰役的勝利緞帶予了充分和高度讚揚。

太行群英會

太行區群英會共召開過兩屆。1944年11月21日到12月7日,為了推廣殺敵英雄、勞動模範和優秀工作者的模範事跡和生產、工作經驗,太行區在黎城縣南委泉村召開了第一屆群英會,鄧小平、騰代遠、張際春、李雪峰等領導與300多名英雄模範出席了群英會。大會選出一等和二等殺敵英雄31名、勞動英雄39名,通過了《太行區第一屆殺敵英雄大會宣言》、《太行區第一屆勞動英雄大會》宣言。鄧小平同志在會上發表了重要講話。這次大會是太行抗日根據地一次空前的盛會,激發了廣大民眾學英雄、趕先進的熱情,對奪取抗日戰爭的最後勝利起了重大作用。
1946年12月2日,太行區黨委、太行行署和太行軍區在長治召開第二屆群英會。這次會議的主題是檢閱勝利成果,總結經驗,發揚革命英雄主義精神,更有力地支援愛國自衛戰爭。430名英雄模範代表出席會議,晉冀魯豫邊區政府及區黨委、行署、軍區、武委會的領導出席會議。大會選出邊區英雄模範110名。會議對今後工作提出三點要求:一是繼續開展殺敵練武運動;二是努力貫徹執行“五四指示”,爭取在1947年春耕以前,全區徹底實現“耕者有其田”;三是要繼續開展更大規模的生產運動。大會將會場主席台命令為“英雄台”,會場所在的衛前街命名為“英雄街”。

上黨名吃

武鄉棗糕
武鄉棗糕主要用料是黍米(即黃米,也叫軟米)和大紅棗製成的,秫米“味甘、性微寒”,有“治筋骨攣急,殺瘡界毒熱”的功能。大紅棗“味甘、平,無毒”,有“潤心肺、止咳、解五臟、治虛損、除腸胃癖氣”的作用。所以久吃該糕不僅能解熱消毒,祛邪安中,對高血莊病也有一定療效。此品種曾載入《美食大典》。
壺關羊湯
長治人喜歡喝羊湯,而羊湯又以壺關縣的最為有名。壺關羊湯的做法是把煮熟的羊下水切成絲,澆上羊骨頭老湯,並配上鹽、醋、味素、香菜、辣椒等佐料,鮮香味美具有暖中補虛之功效。
長子炒餅
“長子炒餅”歷史悠久,早在清光緒年間就流傳到晉、冀、魯、豫各地。其特色是柔軟利口、清香不膩,不僅是上黨人民喜愛吃的美食,而且外地人來長子辦事,也要品嘗其風味以飽口福為樂趣。1974年,晉東南地區商業局飲食服務科已將“長子炒餅”納入《烹調技術基本知識》,《長治日報》、《太行日報》、《山西日報》、《中國食品報》、《烹調知識》雜誌先後登載過其製作方法和風味特點。1984年,在晉東南地區名產、名吃展銷會上榮獲一等獎。1987年4月又被上海市錦江(集團)聯營公司、服務食品技術研究中心收入《中國風味菜點集錦》一書。
襄垣葷湯素餃
“葷湯素餃”也叫“腥湯素扁食”,是襄垣縣傳統小吃。其特點是:葷湯香鮮味美,素餃清淡爽口,肉片肥而不膩,素餡淡而入味。相傳,宋朝算卦先生苗廣義,扶趙匡胤統一天下後,不願在朝做官,故三山五嶽到處遊玩。一日游至襄垣,日正中午,他看見仙堂寺門前有一賣素餃子的,有一賣肉片湯的,一葷一素吸引著無數香客。他想各吃一碗,銀兩又不夠,只好各買半碗兌在一處吃了起來。吃罷,拍案稱絕。他打開卦包,取出筆墨,揮羊毫題詩於牆上:“四白為素食,五味調葷湯,飽餐各半碗,素餃伴葷湯,人腹提精神,味美賽雞鮮,勸君常食之,益壽亦延年”。他走後,大家才知道是大名鼎鼎的算卦先生苗廣義。於是“葷湯素餃”便名震上黨。
潞城甩餅
潞城甩餅已有100餘年的歷史,原料配有精麵粉、驢油、蔥花、椒鹽、臘肉片等。將餳好的面揪一個面劑,放在案板上用兩頭尖擀杖擀開撒上蔥花、椒鹽疊起來,盤成圓形。再用擀杖推擀成圓餅,將餅片搭在擀杖上多半片甩至成圓形,放在鏊上,在餅面上抹上驢油,翻轉餅面,再抹一下油,烙2分鐘即熟。吃的時候卷上薄臘肉片,蘸蒜泥就食,濃香可口,不酥不爛,不軟不硬,越嚼越香,令人回味無窮。
上黨臘驢肉
上黨臘驢肉原專指沙鍋臘驢肉,因製作創始於臘月而得名。它以新鮮驢肉為主要原料, 配以各種香料、佐料,做工極為考究。其色澤鮮艷,醇香可口,以其獨特的風味傾倒“美食家”,享譽古今。驢肉肌間結締組織不甚發達,故俗語有“天上龍肉,地下驢肉”之說。上黨臘驢肉具有較高的營養價值,是理想的高蛋白、低脂肪食品。同時又可健胃、活血,是脾虛腎虧和貧血症患者的滋補食品。上黨臘驢肉在清嘉慶年間已聞名四方,並成為皇室貢品。在80年代全國熟肉製品評審會上,臘驢肉受到與會者的好評。
肚肺湯與豬湯
“肚肺湯”是長治城內的街頭小吃,主料用豬內臟的肚、肺加手擀麵條製成的湯食。其湯白料鮮,清氣衛生,香味醇厚,面滑肉嫩。素有“每晚喝碗肚肺湯,養血益目治哮喘,補氣止咳治胃寒,好似神仙過個年”的美傳。改革開放以後,“肚肺湯”成了市場上的搶手貨,賣者不下幾十家,魚目混珠者有之。十幾年來為將正宗的肚肺湯於眾見面,長治市愛吃佬客和長治市名吃研究會專家、學者共同探討、品嘗,還是長治市東街楊家小吃店楊海生師傅製作的“肚肺湯”出人頭地。長治市小吃幾次比賽他製作的“肚肺湯”均獲第一名。所以2001年被長治市名吃研究會授予《上黨名吃》稱號。2002年參加“汾酒杯”山西省麵食、小吃比賽,他現場製作的肚肺湯榮獲《山西名吃》稱號。2003年他製作的肚肺湯參加了中國·太原國際麵食節比賽,又榮獲國際“金獎”。
“豬湯”是長治縣蔭城鎮、八義鎮、韓店鎮一帶民間百姓喜歡的一種早點湯食,主要原料取之豬的頭、蹄和內臟。湯潔料淨,味香醇正,餅軟肉嫩,清口不膩。具有早點豬湯一碗腦清明目解饞,強骨補虛提神,通乳解毒去風的功能。“豬湯”在長治縣民間老少皆食,貧富願嘗,而其他地方客商即食之不慣,故為地方一種特色小吃。1999年蔭城李春生製作的“豬湯”在長治市“兩會一節”小吃比賽中榮獲第一名,2002年長治市舉辦的推行地方特點飲食文化比賽活動中,李春生師傅的“豬湯”榮獲最佳品種獎。2004年他製作的“豬湯”又被山西省烹飪協會評為《山西名小吃》稱號。
“肚肺湯”、“豬湯”同用的是豬身上邊腳料做的湯,可是特色風味不相當。一種出自長治市街頭小巷,一種出自長治縣鄉村民間。二者同是湯,用料做法不一樣,一種用頭蹄,一種用內臟。二者湯色皆白,味道醇香,可是所放調味品各有特色。“肚肺湯”配的是:花椒、大料、蒜苗段,“豬湯”不配香料只放鹽。二者出售分早、晚,做法相似有長短。
黨參
傳說呂洞賓和鐵拐李二位神仙從中原來到太行山雲遊,看見四周猶如仙境一般,二仙讚嘆不已。當他們走到平順地界時,忽然看見了一頭山豬,在山坡上的土裡亂拱,二仙童心未泯,想看個究意,見山豬拱過的地方,黑土疏鬆,油光發亮,土裡長著一種似豆秧的東西。鐵拐李把它放在口中,邊嚼邊跟著呂洞賓趕路。走過了一程,呂洞賓氣喘吁吁,回頭再看鐵拐李,卻神情如常,緊緊跟隨。途中他遇見一樵夫,樵夫說:“這是一種神草。傳說古時上黨郡有戶人家,每晚都隱約聽到人的呼叫聲,但每次出門看望,卻始終不見其人。在一個深夜,主人隨聲尋覓,終於在離家一里多遠的地方,發現一株不平常的形體和人一樣的植物,因出在上黨郡,所以叫“黨參”

上黨旅遊

上黨旅遊資源獨特。有老頂山森林公園、太行山大峽谷和太行水鄉、靈空山、武鄉溶洞等天然勝景;有上黨門、城隍廟、二賢莊、仙堂山、北魏石刻等文物古蹟;有八路軍總部舊址、黃崖洞保衛戰舊址、八路軍太行紀念館等革命紀念地。位於市郊的三垂岡(也稱三垂山、二岡山),在中國歷史上大有名氣,唐末天下大亂,群雄逐鹿,三垂岡之戰,使李存勖不僅占據了上黨,而且為最終消滅後梁政權、統一中原、建立後唐奠定了基礎。清代著名詩人嚴遂成為此寫下了一首奇詩《三垂岡》。毛主席一生飽覽古代典籍,用兵如神,對三垂岡之戰史事爛熟於心,揮筆書寫了嚴遂成的《三垂岡》詩,那大氣磅礴、雄健瀟灑的毛體書法,為三垂岡增添了無窮魅力。
上黨主要旅遊景點:始祖百草堂 靈空山 紅豆峽 太行山大峽谷 青龍峽 黑龍潭景區 金燈寺 黃崖洞 五鳳樓 大雲寺 九天聖母廟 廣志山 八路軍太行紀念館 盤秀山 天台庵 石評梅故居 林里關王廟 花坡 老頂山森林公園 女妖洞 八泉峽 羊腸板 長治觀音堂 法興寺 紫團山 天脊山 城隍廟 北齊石刻造像 大寺 古佛 分水嶺古墓群 上黨戰役指揮部舊址 原起寺 仙堂山 七寶塔 龍祥觀 古脊椎動物群化石遺址 大雲院 太岳山國家森林公園 長樂村戰鬥紀念碑 閻寨 南涅水石刻造像館 崇慶寺 黃崖大峽谷 上黨門 壺關太行大峽谷十八盤 太岳烈士陵園 玉皇觀 八路軍總部北村舊址 正覺寺 神頭之戰紀念碑 嶷神嶺 太行八泉峽 太行水鄉 古城長治。
“九州針都”大陽古鎮在上黨
說到針,在古代人類的生活是須臾間離不開針這小小物件的,針對人類的用處一點兒也不亞於耕地用的犁、耬、耮、耙和做飯用的鍋、碗、瓢、盆。而且由於它用料特殊,形體細小,製作工藝難度大,所以,在用機器製造針之前的幾千年間,能夠製造出針的地方,肯定有它的非凡之處。古代屬上黨管轄的大陽鎮能夠成為全國的“針都”,生活在上黨這塊古老土地上的人們,也為此感到自豪與驕傲。
中國古城鎮活化石--大陽古鎮
在《大陽史話》一書中,作者通過大量的史料,嚴密考證,說明今天的晉城市古鎮大陽,在中國古代屬於上黨,至今已有長達2600多年的歷史。其大陽之名由原來的陽阿演變而來。大陽人的先祖最早可追溯到周朝。“陽阿古城於春秋中期建邑”,戰國時,為“韓上黨十七城之一”,“韓太守馮亭將上黨歸趙後屬趙,長平之戰後屬秦”。西漢時,陽阿城先是一列侯的封國,叫陽阿侯國,後為一公主之封邑,隸屬漢中央管理。“東漢時,陽阿仍為侯國,只是歸屬發生變化”,“改屬上黨郡所轄”。三國、魏、西晉皆因之。
就是這個屬於上黨的古鎮大陽,是古代中國制針業的中心,即“針都”。
景德鎮之所以成為古代中國的瓷都,是因為它的瓷器歷史悠久,產量多,質量好。同樣,大陽被稱為古代中國的“針都”,亦然。
經過多方考證,《大陽史話》的作者在書中說,“大陽鐵礦富集且品位高,冶煉鑄造業歷史悠久,可以上溯到春秋戰國時期。”“到了明清時,大陽的冶煉鑄造技術更為精湛”,“制針業是在大陽冶煉、鑄造、鍛制良好技術的基礎上嫁接外地先進工藝而產生髮展起來的”。似乎與瑞典的鐘表業一樣,大陽的制針業也是一種家庭作坊模式。明清時,大陽家庭制針作坊的數量,竟有上百家之多。在大陽的帶動和影響下,上黨許多地方也開始製作大陽的針。如潞安府西南一個叫閻家莊的村子,就因為製作大陽的圓孔針而改名為針漳村(即今長治市郊區針漳村)。
由於大陽縫針的產量大,且質量上乘,其銷路不僅暢銷三晉,而且往西北方向,銷至北京、天津、河北、陝西、東北、直至外蒙古和俄蒙邊境的克恰圖;往東南方向,銷至河南、江蘇、湖廣、福建一帶,甚至遠銷海外。大陽的制針業從明朝的正德年間興起,到清代光緒年間衰落,行銷300餘年。德國人李希霍芬於1870年到大陽考察,在其所著的《中國》一書中說:“大陽的針供應著這個大國的每一個家庭,並且運銷中亞一帶。”這說明大陽的針在明代曾經獨霸國內市場,而且通過“絲綢之路”暢銷國際市場。由此也證明,把大陽稱為九州“針都”,名副其實,一點兒也不誇張。
“針都”獨特的“針文化”
“九州針都”大陽的制針產業,在給本地帶來經濟繁榮的同時,也形成了獨特的“針文化”。
在《大陽史話》一書中,據作者考證說,大陽獨特的“針文化”,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
一是賣針歌。由於制針業的興旺,“本地除針行和百貨商店、針店賣針外,還有一批擺攤賣針的小商販,在集市上、廟會上、大街上、小巷裡,凡是人群扎堆的地方,就有賣針人的身影。他們一手拿一塊小木板,一手往板上甩針,還唱著小曲。”藉以吸引顧客。“他們唱出的小曲子好聽,詼諧,幽默,即興編詞,機動靈活,妙語連珠,妙趣橫生,令人忍俊不禁。就在人們的歡笑聲中,針也輕鬆地賣出去了。”
“小小鋼針做得精,賣遍天下四大京,東京賣到汴梁地,西京賣到長安城。南京賣到應天府,北京賣到順天城。”
這是《大陽史話》中收集的兩首“賣針歌”其中一首的開頭幾句。歌詞很長,內容龐雜豐富,有歷史,有傳說,有神話,有俗語,有說針的用處的。也有誇大陽針質量的,在此筆者就不一一列舉了。總之,這“賣針歌”果然“詼諧,幽默,即興編詞,機動靈活,妙語連珠,妙趣橫生”。同時,作者還把這“賣針歌”的曲譜也收集在書中。可惜筆者對音樂曲譜一竅不通,所以也只能點到為止了。
二是對針神的尊敬與崇拜。其主要表現是在大陽有全國唯一才有的“針翁廟”,而且有兩座“針翁廟”,東、西大陽各建有一座。
據《大陽史話》說,“針翁廟”供奉的是“針神,當地人稱針翁爺,是個地方神,僅在大陽一帶供奉。明時,大陽是全國制針業的中心,帶來了滾滾的財富,也使大陽鎮名聲遠揚,人們為保住這個福氣就建廟塑像供神。這是一種祈福心理”。
東大陽的“針翁廟”位於塔河北岸,四眼古井之上(現鎮政府所在地為其舊址)。廟內有正殿、偏殿、舞樓、廊房等三十餘間。據《大陽史話》作者考證,此廟供奉的針神是古陽人的先祖、西周時的中興大臣仲山甫。西大陽的“針翁廟”位於土地廟之西,聖仙庵之東,供奉的針神為混元劉祖師。此廟“高崗爽潔,廟宇軒朗,東院綏僧,西亭凝客”,十分壯觀。可惜由於年代久遠,今此廟不存。
在《大陽史話》一書中,作者還收集有清代文人兩篇關於“針翁廟”的文章,對大陽東西兩座“針翁廟”有較為詳細的記載,進一步印證了大陽人對針神即針翁爺的尊敬與崇拜,是此地特有的一種風俗和禮儀。
太行大峽谷
位於長治市壺關縣境內,由五指峽、龍泉峽、王莽峽和紫團山組成,占地面積5848公頃,共有景觀44處,景點400餘個。景區內有濃蔭蔽日、綠浪滔天的林海,刀削斧劈的懸崖,千奇百態的山石,甘甜可口的清泉, 百態的山石,甘甜可口的清泉,如練似銀的瀑布,碧波蕩漾的深潭,雄奇壯麗的廟宇,引人入勝的溶洞,令人神往的傳說。
紅豆峽紅豆峽
太行山大峽谷首屆國際攀岩邀請賽源於2005年5月13日,首屆國際攀岩邀請賽的總策劃者張榮貴。太行山大峽谷國際攀岩節的起源:2005年是大峽谷向全世界攀岩愛好者展示大峽谷體育品格的第一年,由於攀岩賽的影響,不斷提高大峽谷美譽度,引起了國際攀岩愛好者青睞,為此國際攀岩邀請賽分別於2005、2007、2009、2011年成功舉辦,至今已經連續成功舉辦了四屆。
太行水鄉
太行水鄉起於平順實會橋,至於河南林州河口橋,全長53公里,區域面積439.7平方公里,從上而下,這裡自然景觀與人文景觀交相輝映,珠聯璧合。 踏進太行水鄉,
碧碧泳池清涼世界,稻田魚塘阡陌縱橫,尤其引人注目的是九支山脈相擁著一圓形山丘,山丘之前一寺院古色古香,這就是實會村大雲寺。距大雲寺7公里處的王曲天台庵,是全國僅有的9處唐代木構建築之一,三國馬超的81個藏兵洞與大雲寺遙相呼應。走出大雲寺,登上南垴山,3000畝的原始森林松柏滴翠,其中一株生自宋代的松裹柏樹,松柏兩種枝葉同桿生出,層次分明, 枝繁葉茂,成為天下奇樹,中華奇觀,在南垴山還建有紀念女媧的媧皇行宮,在原始森林的掩映下,紅牆琉瓦,信民拜之如潮。走下南垴山,一步便邁進“十里柳樹灣“。蕩舟柳樹灣,上觀藍天白雲悠,下看彎彎河水流;遠望綠柳如煙,近見楊柳向天;湖光山色成倒影,魚躍鳥飛鳴蛙聲。無須下船就可進入天鵝湖水域寬闊,環境優雅。
太行水鄉太行水鄉
八路軍總部舊址
八路軍總部北村舊址位於潞城市西部邊緣的文王山腳,漳水河畔。抗日戰爭爆發後,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八路軍東渡黃河,挺進太行山區。1938年10月25日至39年7月8日,八路軍總司令部同中共中央北方局在北村駐紮了256天。朱德總司令、彭德懷副總司令、左權副總參謀長等曾在這裡生活、戰鬥,進行了偉大的革命實踐。建立了晉東南農、工、青、婦、武、文抗日救國總會。進行了多次“反摩擦”、“反掃蕩”、“反圍攻”鬥爭,創建了華北大片敵後根據地,掀起了以上黨為主的太行幾百萬兒女抗日熱潮,為中國革命譜寫了新的篇章。“朱德司令種南瓜”、“公文包之謎”等廣為人知的故事就發生在這裡。
八路軍總部北村舊址八路軍總部北村舊址
總部舊址系民國建築,占地面積1200平方米,建築面積550平方米。2003年6月山西省政府公布為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系一類保護狀態。這裡已成為全國愛國主義教育基地之一。

上黨文化

上黨梆子
上黨梆子是山西省的四大梆子之一,由於流行於山西省東南部棗古上黨郡地區得名。過去,曾一度稱“上黨宮調”"。解放後正名為上黨梆子。據1965年的不完全統計,上黨梆子共有劇目七百餘出(其中梆子六百餘出,皮黃九十餘出,崑曲十餘出,羅羅戲和卷戲各數出)。現存劇本四百餘個。這些劇目,大部分都粗獷豪邁,淳樸健康,共具自己的特色。其中表現楊家將、岳家軍的劇目較多。《闖幽州》、《雁門關》、《三關排宴》等是代表劇性目。《三關排宴》經趙樹理同志協助整理後,在1962年搬上了銀幕。
上黨梆子上黨梆子
上黨梆子的唱腔以板腔體為主,間亦用曲牌體。上黨梆子的基礎功叫撊?褦。它運用起來穩健大方,雄壯有力;不足之處是足沉臂硬,臀部凸出,不太美觀。表現手法是粗線條,大輪廓,直入直出,強烈明快。行當方面鬚生的作用最突出,其次是淨角、青衣和武小生。著名演員:清末有雙祿、群益(西火旦)、老不香等;抗戰前有趙清海、段法榮、曹火柱、平福成、馮禿嘴等人;抗戰中和解放後馳名的有段二淼、郭金順、申正泰(銀洞)、趙德俊(金圪瘩)、吳婉芝(女)、郝聘之(女)、郝同生等人。
上黨梆子上黨梆子
一百多年前,上黨地區遭受嚴重旱災。上黨梆子一些藝人分別搭班到山東省菏澤附近和河北省邯鄲附近演出。後來都曾設賬授徒。經過多年的吸收、溶化和發展,形成了兩個新的劇種棗山東棗梆和河北西調。
上黨落子
上黨落子原名“黎城落子”,流傳於我省晉東南地區和晉南的安澤、聞喜、夏縣以及榆社、左權和河北的涉縣等地,1955年被山西省文化事業局定名為上黨落子。
清道光十七年至二十年,河北武安一帶大旱連年,“民食草根樹皮殆盡”,有一名叫喜順的貧苦農民,逃荒至我省黎城,靠打短工度日。他能歌善唱,頗精武安落子。黎城縣東仵村農民李鎖柱,在和喜順相處中,學會了一些劇目,其後李鎖柱組織李秋歸(旦)、李長群(旦)、李醜則()、丁倉只(生)等人組班挑戲,開始只是打地圪圈演出,化妝和服裝非常簡單,樂器也只用一把呼胡和大鑼、小鑼、小鼓等。後來的演出中逐漸在音樂唱腔上吸收了當地流行的歌舞吟唱和上黨梆子的藝術營養,逐步形成了具有本地特色的黎城落子。道光二十五年後,李鎖柱等人組織起“同樂會”,除根據《阿公子投親》《雷公予投親》等鼓詞自編劇目外,又排演了從武安落子移植的一些劇目,並逐漸搬上舞台,逢年過節或農閒時,到附近村社演出。清道光三十年前後,黎城、潞城兩地的村社,都先後成立了黎城落子戲班,每個戲班約20人左右。由於直接受上黨梆子戲的影響,落子班逐漸搬演一些大部頭的劇目。
清光緒十年,黎城落子一些戲班,為與上黨梆子爭奪觀眾,擺脫落子戲不能參與迎神賽社演出的困境,黎城縣城南天元班將王四虎(又名韓保台,子鎮村人)請回教戲,他不僅為黎城落子帶回《平遼東》《高平關》等傳統本戲,還將武安落子與黎城落子的音樂唱腔進一步融合,並大膽吸收上黨梆子音樂唱腔之長,將原尺字調改為上字調。與此同時,在服裝、道具、表演程式以及文、武場等方面,亦進行了全面的改革,使用了上黨梆子的大鑼、大鑔、老鼓以及笛子、笙、老呼胡等樂器,穿上了和上黨梆子一樣的大蟒、大靠。舞台上亦出現了大小幔、長槍、大刀和全副鑾駕等裝置及砌末道具。這是黎城落子歷史上的一次大飛躍,黎城、潞城、長子等縣的落子戲班紛紛效仿。
黎城落子藝人尊奉唐明皇為戲祖,每到一個台口,都要將戴朗子、穿蟒袍的唐明皇(或木刻或畫像)供到後台,燒香敬奉。待到每年的農曆四月二十四日唐明皇的生日時,戲班要給戲祖擺供品、燒香磕頭、唱戲,但禁演唐代故事戲。清光緒二十八年,黎城落子生角演員王三和隨師王小禿(又名王丙寅)到活動於平陽府一帶的黎城落子班搭班學藝六年,受蒲州梆子薰陶,將其毯子功、把子功以及帽翅、甩髮、髯口等功夫,帶回上黨,融化於黎城落子之中。從此,黎城落子聲望大增。民國二十一年(1932),名藝人張連科、李玉慶組織醜福、王尚德、李小計、馬新年、王有福等人,到太原開化寺鳴盛樓演出了《蓮花計》《訪崑山》《搶靈牌》等戲,將黎城落子首次介紹給省城觀眾。上黨落子的傳統劇目,計有200餘出,劇本重故事情節,台詞中有不少順口溜式的句子,通俗易懂。
上黨落子解放前有幾十個班社,建國後也有近十個專業文藝團體。現在,只有長治市落子團和潞城市紅旗劇團等少數幾個團能正常演出,其餘團體已經倒閉或者舉步維艱。
上黨八音會
上黨八音會是一種民間吹打樂,在山西省東南部於長治、晉城一帶廣為流傳。它起始於夏商,形成於春秋,漢唐時成為一個完整的音樂形式,流傳至今已有2000多年的歷史。八音會是民間組織的音樂班子,主要使用鼓、鑼、鈸、笙、簫、笛、管等八種樂器,故名八音會。“上黨八音會”這個稱謂的歷史並不太長。18世紀末,一些民間的音樂愛好者為了和“樂戶、龜家、行道、吹鼓手”等職業樂人相區別,將不以贏利為目的的音樂活動形式取名為“八音會”。
上黨八音會上黨八音會
“上黨八音會”的主要功能是服務社會、服務民眾,以及人們日常生活中的自娛自樂。
上黨鼓書
上黨鼓書是起源於長治地區,倍受人們喜愛的又一曲種。1976年,長治縣的音樂工作者在挖掘、整理傳統曲牌時,集中、吸收當地梆子、落子、秧歌、民間音樂等唱腔素材精華而把它發展成一種新的鼓書說唱形式。上黨鼓書一面世,便以其曲牌熱鬧紅火、唱腔激揚優美、板式豐富精彩,並且具有濃郁的鄉土特色,節奏明快,上下句對稱,表現手法靈活多變等特點深深打動觀眾。
上黨八角秋
八角鞦韆是上黨地區獨有的娛樂形式,也是我們北村村民古老傳統文化的傳承智慧與結晶,八掛秋是一種裝飾華麗而懸於半空的雙層頂亭式鞦韆,其頂可整體旋轉,可同時懸吊八人遊蕩,盪秋者有春燕展翅,嫦娥飛天的美感。故有“盪八角鞦韆,頂半個神仙”之俗言。是一種非常適合大眾的節目娛樂項目,也是展示地方文化和百姓智慧的藝術品!八角秋,別名:八角鞦韆,八掛秋。因懸吊八掛鞦韆而得名。是別具一格的旋盪式鞦韆!一般在傳統廟會期間搭建(我村傳統廟會為農曆二月初九,每九年一搭)!
旋盪的八角鞦韆旋盪的八角鞦韆
八角秋全身高約20米,主棚對角約為8米,上秋平台高約2.5米直徑約9米。鞦韆輪廓高大威武,做工精細,外觀精美漂亮,旋轉起來彩帶飛舞,人影高旋,歡聲不絕,美感之極。

上黨名人

生於上黨

馮氏老祖宗馮亭
周朝義士豫讓
西漢軍事家馮奉世
北朝東魏將領堯雄
歷算家李業興
東晉高僧法顯(西天取經第一人)
五代後唐大臣任寰
宋抗金名將王彥
明政治家暴昭、連楹
農民領袖陳卿
石勒(魏晉南北朝時期奴隸皇帝)
隋唐英雄魏徵,單雄忠,單雄信,王伯當
醫藥學家鮑姑
抗聯將領魏拯民
愛國議員石璜
殺敵英雄黃小旦
著名歌唱家關貴敏
美國華人各界聯合會首任主席、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士 任之恭
一至十一屆全國人大代表申紀蘭
國家副總理紀登奎

長於上黨

孫臏(被)龐涓(囚)
大禹(治水)
留侯張良
東漢開國皇帝光武帝劉秀
唐玄宗李隆基
潞州知府姚崇
詩鬼李賀
八仙之一張果老
潞州通判吳承恩
八路軍總部鄧小平,劉伯承,薄一波,朱德,左權,楊尚昆,徐向前,彭德懷,陳庚,吳伯蕭,趙壽山等
抗日和文革時期的丁玲
禁菸狂人卓祥表
愛國將軍武士敏
藝術家趙樹理
長治市委書記呂日周
全國勞動模範李順達
全國第一枚白求恩獎章獲得者趙雪芳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