沂蒙革命老區

沂蒙革命老區

沂蒙革命老區是一個人文概念,指的是以蒙山沂水為地域標誌的區域,涵蓋十餘個縣市區。

沂蒙革命老區自古就是中華文明發祥地之一,在其麓區發現大汶口文化以及與其相承發展的龍山文化岳石文化新石器時代遺址幾十處。早在四五千年以前生活在這裡的先民們就創造著遠古文明。西周初期周成王顓臾國附庸於魯,主祭蒙山。

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時期,中共先後在沂蒙老區建立了濱海、魯中、魯南革命根據地,根據地420萬人口中,有20多萬人參軍入伍,120多萬人擁軍支前,10萬英烈血灑疆場,沂蒙人民為抗擊外來侵略和中國革命勝利作出了巨大的貢獻和犧牲。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沂蒙革命老區
  • 所在地:山東沂蒙
  • 沂蒙精神:腳踏實地、勇往直前、永不服輸等
  • 著名人物王換於祖秀蓮 王成龍
地域範圍,紅色沂蒙,革命聖地,文化聖地,沂蒙精神,沂蒙精神概括,光照千秋,孟良崮,革命烈士陵園,沂蒙精神群像,抗日第一村,沂蒙紅嫂,沂蒙六姐妹,厲家寨,沈泉莊精神,九間棚精神,

地域範圍

沂蒙革命老區18個縣市區是:臨沂市蘭山區羅莊區、河東區、蘭陵縣蒙陰縣、費縣、平邑縣沂水縣沂南縣郯城縣臨沭縣莒南縣濰坊市臨朐縣,淄博市的沂源縣,濟寧市的泗水縣、泰安市的新泰市,日照市的五蓮縣莒縣

紅色沂蒙

革命聖地

沂蒙,一片神聖的土地,一片紅色的沃土。井岡山延安沂蒙山是中國革命戰爭時期最重要的三大老革命根據地,後來,沂蒙曾被無數革命後人譽為“兩戰聖地、紅色沂蒙”。
沂蒙革命老區
毛澤東與沂蒙精神毛澤東與沂蒙精神
沂蒙老區主要是指以山東沂水蒙陰等縣為中心的魯中南山區地帶,包括現在濰坊市臨朐縣,淄博市沂源山區、日照市西部山區以及臨沂地區的中北部等地
在沂蒙這片紅色的土地上,誕生了無數可歌可泣的革命英雄兒女,為後人樹立了一座不朽的歷史豐碑:如沂蒙六姐妹、沂蒙母親、沂蒙紅嫂,他們這種大無畏的革命精神後來被高度概括為沂蒙精神,從而誕生了“腳踏實地、勇往直前、永不服輸、敢於勝利、愛黨愛軍、開拓奮進、艱苦創業、無私奉獻”的沂蒙精神,這種戰天鬥地的偉大沂蒙精神與井岡山精神長征精神延安精神西柏坡精神一樣,都是中華民族寶貴的精神財富。
在這裡,有用乳汁救活傷員的“沂蒙紅嫂”—明德英
在這裡,有為了中國革命奉獻了無私無畏之愛的“沂蒙母親”—王換於祖秀蓮
在這裡,有擁軍支前模範“沂蒙六姐妹”(張玉梅、伊廷珍、楊桂英、伊淑英、冀貞蘭、公方蓮)
在這裡,有與日本侵略者血戰到底的“中國抗日第一村”淵子崖村
漢斯·希伯(1897-1941)血染沂蒙漢斯·希伯(1897-1941)血染沂蒙
在這裡,有被毛澤東稱作“愚公移山,改造中國”的典型厲家寨
在這裡,有宛轉悠揚、風靡大江南北的一曲民歌《沂蒙山小調》;
在這裡,有共和國主席劉少奇、開國元勛陳毅徐向前羅榮桓、開國第一將粟裕谷牧羅炳輝、著名國際共產主義戰士漢斯·希伯(波蘭籍)等一大批革命英雄群體,在這裡戰鬥、生活過,留下了大量的革命遺蹟,在這片神奇靜謐的土地上,發生的那一幕幕動人的革命故事,至今讓人久久不能忘懷。沂蒙,曾經是中共中央華東分局、山東分局、山東軍區、山東省政府、八路軍115師新四軍軍部、抗日軍政大學一分校等黨政軍機關駐地。
“最後一塊布,做軍裝;最後一口飯,做軍糧;最後一個兒子,送戰場”。 沂蒙人民為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的勝利作出了巨大的貢獻和犧牲。
在這片紅色土地上發生的一幕幕感人的催熱淚下的故事,曾讓陳毅元帥含淚訴說:我就是躺在棺材裡也忘不了沂蒙山人民。他們用小米供養了革命,用小車把革命推過了長江!”
原中央軍委副主席、國防部部長遲浩田同志曾不止一次這樣動情地說,“從某種意義上講,我們的勝利,是老區人民特別是沂蒙山區人民用小米餵出來的,用擔架抬出來的。我永遠也忘不了沂蒙老姐姐們的恩情。”
1992年7月,原國家主席江澤民同志來山東臨沂視察時,對沂蒙精神展現出來的偉大民族力量,聳然動容,肅然起敬,為沂蒙人民親筆題詞:“弘揚沂蒙精神,振興臨沂經濟”十二個大字。
江澤民同志接連用了“了不起”、“好樣的”、“不簡單”這樣的話語稱讚沂蒙兒女,對沂蒙精神表現了崇高的敬意。
至今,偉大的沂蒙精神仍激勵著千百萬沂蒙人民在新的領域昂首闊步前進。

文化聖地

古老的沂蒙山,是一塊文化的沃土。沂蒙以其優美的自然風光和獨有的飲食文化,吸引了無數的文人墨客來一展才華,吟詩作賦。
諸葛亮-沂蒙琅琊陽都人諸葛亮-沂蒙琅琊陽都人
劉少奇在沂蒙劉少奇在沂蒙
孔子“登東山(蒙山)而小魯”之後,李白、杜甫攜手翩然而來,寫下了“醉眠秋共被,攜手日同行”的千古詩句,李白更是為蘭陵美酒佳肴而吸引,樂不思蜀,以至醉臥蘭陵“不知何處是他鄉”,醉出一段極致。
清代乾隆皇帝巡遊山東,曾留下詩篇讚美“魯南古城秀,琅琊聖賢多”,對沂蒙琅琊一帶人才輩出的歷史充滿溢美之詞。
歷史也證明,在沂蒙琅琊一帶,的確是人才輩出,從古到今,在沂蒙這一塊鐘靈毓秀的神奇沃土上,誕生了無數的聖賢奇才,如軍事家被譽為“智聖”的諸葛亮、書法上被譽為“書聖”的王羲之王獻之、著名教育家《顏氏家訓》作者顏之推、東漢天文學家被譽為“算聖”的劉洪、孝聖王祥、孔子高徒被譽為“宗聖”的曾子荀子郯子、秦名將蒙恬、西漢名臣太子太傅蕭望之,西漢著名丞相匡衡(鑿壁偷光,好學典範)、魏晉羊祜、南北朝文學家劉勰、天文學家何承天、文學家鮑照、唐代著名書法家顏真卿、清代民族英雄左寶貴等的故鄉。 孔子七十二賢徒,臨沂籍十三人;著名二十四孝,臨沂占有七孝。 他們燦若星辰,光照千秋,折射著沂蒙大地人傑地靈、鐘靈毓秀的光輝。

沂蒙精神

沂蒙精神概括

吃苦耐勞、勇往直前、永不服輸、敢於勝利、愛黨愛軍、開拓奮進、艱苦創業、無私奉獻

光照千秋

“最後一塊布,做軍裝;最後一口飯,做軍糧;最後一個兒子,送戰場”。
沂蒙革命老區
國共內戰年代,沂蒙民眾為中共革命的勝利作出了巨大的貢獻和犧牲,三萬沂蒙的優秀兒女獻身疆場 。車輪滾滾的支前隊伍、送子送郎參軍的動人場面、沂蒙紅嫂的感人故事、支前模範“沂蒙六姐妹”等擁軍支前的楷模,名垂青史的孟良崮戰役記下了這一段光榮的革命業績。
解放戰爭時期中國人民解放軍華東野戰軍在山東省蒙陰縣東南孟良崮地區,對國民黨軍進行的山地進攻戰役。
沂蒙革命老區
這場戰役中,在人數上國軍不占優勢,在山東戰場共3個機動兵團17個整編師,43個旅總計45萬餘人,中國人民解放軍共64萬餘人.華野傷亡1.2萬人,東北野戰軍傷亡6.9萬人。
此役也是粟裕大將指揮的傑出戰役之一,被譽為“百萬軍中取上將首級”,毛澤東主席曾對粟裕說過“這場戰役中國只有兩個人沒有想到,一個是蔣介石,另一個就是我毛澤東!”
沂蒙老區是抗戰時期和解放戰爭時期,中國著名的四大革命老區之一(井岡山、延安、西柏坡沂蒙),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和培育下,沂蒙人民與山東黨政軍一起,共同創造了“腳踏實地、勇往直前、永不服輸、敢於勝利、愛黨愛軍、開拓奮進、艱苦創業、無私奉獻”的沂蒙精神,這種戰天鬥地的偉大沂蒙精神與井岡山精神長征精神延安精神西柏坡精神一樣,都是中華民族寶貴的精神財富。
沂蒙精神充分體現了崇高的社會主義價值觀念和道德要求,充分體現了人民是創造歷史和改造歷史的根本動力,民眾的力量是偉大的,人民民眾的力量是無窮的。
革命戰爭年代,沂蒙人民為了建立新中國,不怕犧牲,留下了彪炳千秋的英雄事跡。和平建設時期和改革開放新時期,沂蒙人民在任何情況下,尤其是在關鍵時刻,總是以黨和國家利益為重,挺身而出,滿腔熱情地主動承擔義務和責任,寧願犧牲小家,也要顧全大家,總是把困難留給自己,把方便讓給別人,充分體現了老區人民正確的價值觀念和崇高的思想境界。僅國共內戰戰爭時期,沂蒙山區460萬人口中就有120萬人支前參戰,有31000多名沂蒙兒女獻出了寶貴的生命,湧現出了用乳汁救活八路軍傷員的“沂蒙紅嫂”,冒著生命危險掩護和撫養革命後代的“沂蒙母親”、不顧生死搶救解放軍戰士的“沂蒙六姐妹”等;三年困難時期,沂蒙人民節衣縮食,吃糠咽菜向國家交糧3.6億公斤,油820萬公斤,並接收了由政府統一組織來的6萬餘名災民;為顧全大局,根治淮河,沂蒙山區有527個村、27萬間房屋被拆遷,28萬畝良田、5萬畝山林被淹沒,40多萬庫區農民舍了家園,生活跌到了貧困線以下;他們以自覺奉獻為榮,以長期奉獻為貴,以竭力奉獻為樂。正是這一切,孕育了沂蒙精神,孕育了沂蒙精神不息的生命力,也推動著沂蒙精神與時俱進。

孟良崮

孟良崮戰役是解放戰爭期間,陳毅粟裕指揮華東野戰軍沂蒙山區進行的一次大規模運動戰陣地戰相結合的重大戰役。中國人民解放軍華東野戰軍取得了戰役的勝利,國民黨軍第74師被完全消滅。這一戰役,開創了在敵重兵密集並進的態勢下,從敵陣線中央割殲其進攻主力的範例,是打破國民黨軍對山東解放區重點進攻和轉變華東戰局的關鍵一戰,被陳毅譽為“百萬軍中取上將首級”。1947年3月,蔣介石眼見其有生力量被解放軍一點點消滅,轉而對山東和陝北解放區實施了重點進攻。蔣介石調集了24個整編師、60個旅,共約45萬人,組成3個兵團,由顧祝同任總司令坐鎮指揮,採取加強縱深、密集靠攏、穩紮穩打、步步推進的戰法,氣勢洶洶地向山東根據地撲來。陳毅粟裕率領華東野戰軍靈活機動,忽打忽停,尋機殲敵,但因敵軍高度集中,未能達到預期目的,便於5月上旬率主力轉至蒙陰新泰、萊蕪以東隱蔽集結,尋找戰機。

革命烈士陵園

華東地區革命烈士陵園(臨沂)即沂蒙革命歷史博物館,它是華東地區最大的革命烈士陵園。 國家3A級旅遊區。位於臨沂城區金雀山腳下、沂河西岸,是全國革命烈士陵園重點保護單位、全國愛國主義教育示範基地。1949年4月,山東省人民政府為紀念在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中犧牲的華東地區革命烈士而建,是華東地區最大的革命烈士陵園。陵園占地290畝。以45米高的五角燈塔式革命烈士紀念塔為中心,塔的東南方向有開國首席大將粟裕骨灰撒放處以及羅炳輝、國際共產主義戰士漢斯·希伯王麓水墓,此為東墓區;以革命烈士紀念塔為中軸線,與東墓區對稱的西墓區有常恩多劉炎張元壽墓。塔後是宮殿式烈士紀念堂。堂內有表現烈士事跡的浮雕和鐫刻著61,813位烈士英名的石碑。紀念堂前左右兩側分別是沂蒙精神展館和解放戰爭陳列館,陵園西鄰為沂蒙紅嫂紀念廣場。 是華東地區最大的革命烈士陵園。
鄧小平沂蒙華東革命烈士陵園題詞鄧小平沂蒙華東革命烈士陵園題詞
華東烈士陵園南北長650米,東西寬300米,占地面積290畝。以45米高的五角燈塔式革命烈士紀念塔為中心,塔的東南方向有開國首席大將粟裕骨灰撒放處。當年,在沂蒙山區乃至華東解放區廣泛流傳這樣一首歌謠,還把它作為對聯到處張貼:“毛主席當家家家旺,粟司令打仗仗仗勝”。
在華東烈士陵園裡還矗立著著名的抗日名將領、偉大的軍事家羅炳輝(羅炳輝將軍是中央軍委1989年確定的全國著名的36位軍事家之一)、國際共產主義戰士漢斯·希伯王麓水墓,此為東墓區;以革命烈士紀念塔為中軸線,與東墓區對稱的西墓區有丁秋生骨灰撒放處和常恩多劉炎張元壽墓。塔後是宮殿式烈士紀念堂。堂內有表現烈士事跡的浮雕和鐫刻著61,813位烈士英名的石碑。紀念堂前左右兩側分別是革命烈士事跡陳列館和革命戰史陳列館。陵園內有毛澤東周恩來劉少奇朱德任弼時董必武劉伯承陳毅羅榮恆等黨和國家領導人的題詞。

沂蒙精神群像

抗日第一村

1941年12月20日, 一千多裝備精良的日偽軍突然包圍了淵子崖村,英勇的淵子崖人民奮起自衛,全村男女老少齊上陣,父親死了,兒子上;丈夫死了,妻子上,連十幾歲的娃娃也搬運石頭和磚塊。林老七,也就是林九蘭,他掄起鍘刀連砍七個日本兵,最後壯烈犧牲。日寇衝進村子,燒、殺、搶、掠,無惡不作。村長林凡義手持大刀片指揮村民,同窮凶極惡的日寇展開了激烈的巷戰。大刀、長茅、雁槍、钁頭成了殺敵的武器,林九乾犧牲後,妻子含淚揮起钁頭劈向鬼子。戰鬥持續到傍晚,八路軍和區武工隊趕來,為淵子崖村民解了圍。在這場慘烈的戰鬥中全村共有147人壯烈犧牲。板泉區委書記劉新一、區長馮乾三也血灑淵子崖,而100多名鬼子兵也成了淵子崖村民刀下鬼。
沂蒙革命老區
淵子崖村自衛戰後,在延安《解放日報》上,毛澤東高度評價該村是“村自衛戰的典範”。1942年該村被濱海專署授予“抗日楷模村”,成為聞名全國的“中華抗日第一村”。 聽著老人那悲壯的講述,閃光燈不停的閃爍,記者們在幽暗的燈光下快速地記錄著,一段悲壯的歷史,一曲英雄的讚歌,這就是沂蒙人們,這就是英勇不屈的淵子崖村民,淵子崖村自衛戰顯示了偉大的抗日民族精神,這種精神也正是我們今天建設“大臨沂、新臨沂”的“沂蒙精神”。

沂蒙紅嫂

在戰爭年代,沂蒙山區有一個偉大的母性群體,她們送子參軍、送夫支前,縫軍衣、做軍鞋、抬擔架、推小車,捨生忘死救傷員,不遺餘力撫養革命後代,譜寫了一曲曲血乳交融的軍民魚水情--她們就是"沂蒙紅嫂"。
江澤民題詞沂蒙精神江澤民題詞沂蒙精神
半個多世紀過去了,當年的"紅嫂"有的已經故去,有的到了耄耋之年,但她們身上的那種"紅嫂精神",通過她們的子女以及她們撫養過的革命後代,延續傳承,從沂蒙山區走向全中國,成為激勵一代又一代人犧牲奉獻、報效國家的寶貴精神財富。
明德英(1911-1995),沂南縣馬牧池鄉橫河村人。1942年底,日本侵略者對沂蒙山區進行了拉網合圍大掃蕩,年僅13歲的八路軍戰士莊新民負傷後,被馬牧池鄉橫河村的啞女明德英發現。在莊新民昏迷不醒時,明德英用乳汁將其救活。鬼子來搜村時,明德英與丈夫李開田把莊新民當作自己的兒子躲過一難。
沂蒙六姐妹沂蒙六姐妹
祖秀蓮(1911-1977),山東沂水縣院東頭鄉桃棵子村人。 1941年冬,在日寇掃蕩沂蒙山時,八路軍山東縱隊司令部偵察參謀郭伍士身負重傷生命垂危,祖秀蓮不畏艱險把他救回藏在一個石洞裡,餵飯餵藥端屎端尿月余,終於使郭重返部隊。1947年,郭復員後不回山西老家,到祖秀蓮身邊生活,去世後埋葬在桃棵子村南。
王換於(1888-1989),山東沂南縣馬牧池鄉東辛莊村人。 1939年6月,徐向前八路軍第一縱隊領導機關駐進王換於家,在黨組織的協助下,王換於辦起戰時託兒所,精心呵護41個革命將士後代。她兩個兒媳因在哺乳期內用奶水餵養託兒所孩子,致使三年中自己的四個親骨肉因營養不良先後夭折。1943年後,王換於又撫養過45個革命後代。徐向前、羅榮桓陳毅等革命前輩的後代幼年都曾在王換於的懷抱中度過。2003年,當地黨委政府為她修建了紀念館,雕塑了銅像,許多革命後代都前來瞻仰。

沂蒙六姐妹

沂蒙六姐妹:山東蒙陰縣人,她們是張玉梅、伊廷珍、楊桂英、伊淑英、冀貞蘭、公方蓮。在孟良崮戰役中,為了掩護戰士們過橋,她們用自己瘦弱的肩膀,搭起了一座堅實的橋,在冰冷的河水裡她們不顧自己的生命安危,讓戰士們踩著肩上的木板順利地過了河。
在1947年的萊蕪戰役中、淮海戰役中,特別是孟良崮戰役期間,沂蒙六姐妹不分晝夜,在村幹部和民兵都上了前線的情況下,主動挑起村里擁軍支前重擔,發動全村男女老幼,為部隊當嚮導、送彈藥、送糧草、烙煎餅、洗軍衣、做軍鞋、護理傷病員等,戰役期間,六姐妹和她們的鄉親們一天只吃一頓飯,整天忙碌著,操勞著,每天來回20多里山路。據不完全統計,在孟良崮戰役期間,她們帶領全村為部隊烙煎餅15萬斤,籌集軍馬草料3萬斤,洗軍衣8000多件,做軍鞋500多雙,捐贈雞蛋450多個,運柴火1700多斤,停下來還要為戰士唱歌,搞宣傳,鼓舞士氣。沂蒙六姐妹為戰役的勝利做出了突出貢獻。
1947年6月10日,當時的《魯中大眾》發表了題為《婦女支前擁軍樣樣好》的文章,報導了她們的模範事跡,稱讚她們崇高的革命獻身精神,稱她們為“沂蒙六姐妹”。

厲家寨

厲家寨地處沂蒙腹地山東省莒南縣1957年10月9日,毛主席在《厲家寨大山農業社千方百計爭取農業豐收再豐收》的報告上親筆批示:“愚公移山,改造中國,厲家寨是一個好例……”。 厲家寨是沂蒙精神的真實寫照。
沂蒙革命老區
解放前,厲家寨流傳著這樣一條諺語:“窮山惡水種地難,既怕澇來又怕旱,十年就有九年欠;沙石蓋子旱龍崗,鋤地丁當響,種地不打糧。”1951年,厲月坤厲家寨鄉黨總支書記,同時兼任厲家寨村黨支部書記,領導著厲家寨人改造家園。1954年冬至1955年春,他帶領全鄉幹部民眾發起了治山治水的攻堅戰,鑿平了11個嶺頭,填平了70多個大汪和300多條大溝,鑿通了三道大嶺,迫使13條山河改了道,把1180塊小地整成了“三合一”標準梯田。
在新時期,沂蒙精神仍然煥發出了勃勃生機,誕生於革命戰爭年代的沂蒙精神在新的歷史時期展現出越來越耀眼奪目的偉大光輝,令無數後人敬仰。沂蒙精神井岡山精神延安精神西柏坡精神一樣,都是中華民族偉大的民族精神,伴隨著歷史車輪的滾滾前行,沂蒙精神必將折射出愈加璀璨奪目的光芒,影響一代又一代的革命後人,造就一代又一代的民族脊樑。

沈泉莊精神

沈泉莊位於臨沂市羅莊區羅莊鎮,占地面積1.2平方公里,400餘戶人家,1600口人。1990年以前,該村是羅莊鎮倒數第二的村莊,人均收入不足300元。
1989年底,村民王廷江致富不忘眾鄉親,毅然將自己擁有的600萬元資產的企業捐獻給村里,帶領民眾大力發展村辦工業,對村莊統一規劃,用自己的錢補助每戶1萬元,當年建起德國式小洋樓137座,3年內實現了農業機械化、水利化、良種化,村民住宅多數達到樓房化,工業產值過億,並成為江北陶瓷第一村。
2000年全村總資產已達12億元,共完成工農業總產值20.4億元,人均收入8000元,十年增長了26倍,從1990年開始,每天都有來自全國各地的參觀者,自1992年以來,投資1,000萬元建成了省級示範幼稚園和實驗國小,新增別墅樓36座,集體公寓樓5座,新增企業11個,山東江泉實業股份有限公司成功上市。
村內大小街道全部硬化、綠化。現在村民住宅樓已達95%以上,轎車開始進入家庭,村民日子一天比一天好,村莊被譽為沂蒙第一村。1995年11月,民政部授予沈泉莊為“全國模範村民委員會”稱號。

九間棚精神

九間棚座落在平邑縣地方鎮九間棚村,海拔640多米的龍頂山上,過去是出了名的窮山村,全村僅70 戶居民,236口人,人均收入1983年還不足180元。村子四面懸崖,山高澗陡,自然環境惡劣,在懸崖上居住的70戶居民更是家徒四壁,缺水、無電、無路,過的幾乎還是遠古時代原始部落的山野生活。
沂蒙革命老區
沂蒙革命老區
1984 年,以劉加坤為支書的黨支部開始了架電、修路、整地、栽樹的五年規劃。架電自籌資金1.5萬元,每根1800多斤重的水泥電線桿硬是被九間棚人用20 天時間一根根抬到山上;築路平常用5年的時間,九間棚人只用5個月就幹完了;在治水上,實現高山水利化;有水後,九間棚人治理了2100畝山灘,整治450畝耕地,栽植水土保持林8萬畝,人均果樹120餘棵。
進入1990 年代,九間棚人抓住機遇二次創業,到縣城開拓發展空間,建立了自己的工業項目,從此,九間棚人才開始慢慢走出大山,在縣城等地辦廠興業,開始了在市場經濟大海中破浪遠航。
到1998年全村工農業總產值2200萬元,實現利稅240萬元。如今,這裡已是森林茂盛、桃紅梨白、花果滿山,成為著名的全國農村旅遊示範點。村里在山上有果品基地,在縣城辦了企業,建了 4 棟“九間棚公寓”,在北京辦了生態園,培育出了金銀花新品種“九豐一號”,成立了九間棚農業科技園有限公司。 進入21世紀,九間棚人跨省進京,採用現代化經營管理模式,打造出了中國金銀花第一園。
2007 年,九間棚全村工農業總產值達到8800萬元。2008年實現工農業總產值達1.2億元,人均純收入達2萬多元,成為遠近聞名的“小康村”。
學習九間棚精神,用務實的理念凝聚人心,用奮進的目標激勵人心,用發展的成就鼓舞人心,用良好的氛圍感染人心,進而形成人人講科學發展,人人謀科學發展的嶄新局面。
九間棚的意義不在於二百多人的小村辦了許多事,而在於樹起了一面旗幟。這面旗幟對我們所有的山區開發來說是個榜樣。許多地區以九間棚為榜樣,激發出了開發山區的強大動力。到這裡來參觀的人很多,他們是來學習九間棚經驗的,學習後結合他們的實際情況,改變了他們那裡的面貌。
九間棚精神,產生了巨大的社會效益,這是不可估量的。特別是宋平同志親自批示了你們這個典型,給你們很高的評價後,九間棚所發揮的作用就更大了。可以說九間棚精神現在是全省的,已在沂蒙山區、齊魯大地發揚光大,而且已越出了我們的省界。
全國除台灣外的省區都來人參觀學習,看後都會受啟發、受感動、受教育。他們帶回九間棚精神後,有力地促進了當地經濟建設、精神文明建設的發展。
九間棚“吃苦、吃虧、實幹、開拓”八個字提得好。八個字主要是對支部對幹部講的。當幹部、做黨員第一要能吃苦。創社會主義大業就要吃苦,怕吃苦當不好乾部、做不好黨員。第二要學會吃虧。應該先人後己,首先想到的是民眾,是集體,不能一事當前,先替自已考慮。做到“兩吃”不簡單,吃苦吃虧是個黨性覺悟的問題,幹部素質的問題,有了“兩吃”以後,還要實幹,有開拓精神。“吃苦、吃虧、實幹、開拓”就是九間棚精神的集中表現。作為個人來講,也不要怕吃虧,光賺便宜不行,先吃虧才能得便宜,吃苦吃虧才能創大業,發大財。“吃苦、吃虧、實幹、開拓”八個字,全省都要學習,所有的幹部、黨員都要學習。如果落實好了這八個字,黨群、幹群關係就改善了,密切了,我們的面貌變化就快了,事業就會大大發展了,實現黨中央、鄧小平同志提出的奔小康也就有希望了。
九間棚精神永放光芒!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