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院君(朝鮮王朝爵位)

大院君(朝鮮王朝爵位)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2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大院君(朝鮮語:대원군)是朝鮮王朝的一種爵位,是入繼其他國王大統而即位的國王給自己生父的封爵。在近代國際歷史中所說的大院君,通常是指興宣大院

興宣大院君(1820年—1898年2月),朝鮮近代傑出的政治家,本貫全州李氏,諱昰應(하응)、字時伯(시백)、號石坡(석파),諡號獻懿(헌의)。南延君忠正公李球第四子。南延君是仁祖第三子麟坪大君的六世孫,被過繼給莊獻世子第四子恩信君李禛為後。他是朝鮮高宗的生父,被封為興宣大院君。由於李昰應(興宣大院君)是朝鮮王朝五百年來唯一生前獲得“大院君”爵位的人,所以一般以爵位名來代稱李昰應。

基本介紹

大院君簡介,淵源,歷代大院君,人物簡介,興宣大院君,府邸,家庭,歷史事件,攝政,閔妃進宮,翁媳傾軋,政海波濤,悲慘結局,相關歷史,身份背景,通商條約,不平等權利,壬午兵變,善後六策,傀儡政府,結局,

大院君簡介

淵源

大院君這一稱呼的由來與王位傳承方式密切相關。在朝鮮王朝,王位的傳承通常有以下幾種方式:
  • 父傳子
在這種情況下,通常遵守儒教禮儀中的“嫡長子優先”的原則,王妃所生的長子通常享有最優先的繼承權,被封為王世子。如果沒有嫡子,則在庶子中擇長繼承。
  • 祖傳孫
如果王世子未繼承王位即夭亡,則由其嫡長子王世孫優先繼承。朝鮮端宗朝鮮顯宗朝鮮正祖朝鮮憲宗都曾被冊封為王世孫,但是只有正祖和憲宗是以王世孫身份繼承王位的。
  • 兄傳弟
這是指前代君主正常死亡後的王位傳承,通常是在前任國王無子的情況下採取這種方式。例如朝鮮仁宗傳給朝鮮明宗
  • 叔傳侄
例如朝鮮睿宗傳給朝鮮成宗。在這種情況下,後任國王通常追尊自己的父親為王,並上廟號。例如成宗的生父上廟號朝鮮德宗
  • 禪讓
禪讓。這在王朝初期比較常見,通常是宮廷權力鬥爭的結果。例如朝鮮太祖禪讓於朝鮮定宗,定宗禪讓於朝鮮太宗,端宗禪讓於朝鮮世祖
  • 廢黜
僅有的兩例是燕山君光海君被廢黜的事件。繼承燕山君王位的國王是燕山君的弟弟朝鮮中宗,他的父親朝鮮成宗已經享有國王的廟號。光海君的繼承者則是其侄子朝鮮仁祖。為了表示自己的正統,仁祖起初繼承祖父宣祖之大統,為其父親定遠君上尊號為定遠大院君;1632年又追尊其為國王,上廟號為朝鮮元宗
  • 過繼
朝鮮明宗無子,其侄子朝鮮宣祖繼承王位。宣祖的父親德興君被追尊為大院君,即德興大院君。憲宗無子,其堂叔朝鮮哲宗被過繼給憲宗的祖父、已故的朝鮮純祖,哲宗將自己的父親封為全溪大院君。哲宗之後的朝鮮高宗則被過繼給純祖的兒子孝明世子朝鮮翼宗/朝鮮文祖),為自己的父親興宣君上尊號為大院君,即興宣大院君,這是朝鮮王朝五百年來唯一一位兒子即位時仍然在世的大院君,所以歷史上通常所說的“大院君”就是指興宣大院君李昰應

歷代大院君

人物簡介

興宣大院君

他是南延君忠正公李球第四子,而南延君是朝鮮仁祖第三子麟坪大君的六世孫,被過繼給莊獻世子第四子恩信君李禛為後。早年在安東金氏昏暗的勢道政治下,很不得志,與並稱為“千河張安”的千喜然、河靖一、張淳奎、安弼周等破落戶為伍。後來做過一些小官,封興宣君。
大院君大院君
1863年,朝鮮哲宗去世後,李昰應之嫡第二子李載晃被選入宮中繼承王位,是為高宗。高宗即位時年僅十二歲,不能親理政務,由李昰應贊襄政務,號興宣大院君,自此開始長達十年的新政改革,並兩次打退歐美列強的侵略。依據當時的朝鮮國情,大院君的“十年政策”在當時特定的歷史條件下,對反對外國侵略,有一定的積極作用,但閉關自守的鎖國政策,也阻礙了社會的發展。1873年被迫下台,開始了十年的隱居生涯。“壬午軍亂”時利用時局再次上台,後被清軍抓去中國天津,軟禁於保定府。三年後回國。1894年依靠日本的力量第三次上台。因為不肯與日本完全合作,又被日本趕下台。在大韓帝國建立後不久就孤寂而亡。諡號“獻懿”,追謚為“興宣獻懿大院君”。

府邸

雲峴宮作為興宣大院君的私宅,是朝鮮高宗即位前生活了12年的地方。後來高宗即位後,通過大規模的擴建和整修而成為晉升為“宮”。高宗12歲即位後隨著雲峴宮這個名字的產生,大院君的府第被不停地擴建,改造而形成了壯觀的雲峴宮。
大院君(朝鮮王朝爵位)
高宗在1863年12月即位後,第二年9月建造了廂房——老安堂和舉行大型活動的老樂堂, 1870年又建造了裡屋“二老堂”,使得雲峴宮的規模變得如王宮般極為宏大.而且為了王宮與雲峴宮之間往來的方便,還建了包括高宗曾走過的門和興宣大院君走過的門在內的四大門。大院君的權力很大,不僅在中央,而且在全國各地都能直接行使權力。為了順利行使自己的權力,他不通過國家官僚機構,而是在雲峴宮內直接掌握全國大小事情。而如今,在雲峴宮再也體會不到朝鮮王朝後期掌權者們搞政治改革製造的緊張氣氛,如今它只不過是一個小規模的史跡而已。
如今在雲峴宮有興宣大院君的遺物和其他生活用品的遺物展覽館,雲峴宮美術展,參觀者絡繹不絕.特別是在每年的10月28日進行高宗與明成後的嘉禮儀式的現場表演,每周星期天,在雲峴宮的大院子裡召開“星期日藝術舞台”,備受歡迎,甚至有外國的老主顧。
進入雲峴宮的正門右邊是長長一排瓦房,叫作守直舍,主要是負責雲峴宮管理、警備及雜務的人居住的地方。經過守直舍後有一處大門,進入門內有一座建築物,掛著“老安堂”的匾額。這裡主要是大院君起居之處,據說興宣大院君也是在老安堂大房間後面的里房中壽終正寢。過了老安堂,是雲峴宮中規模最大、也是雲峴宮中心的老樂堂。六十大壽等各種家庭活動都在此舉行。1866年高宗和明成皇后正是在此成家禮,明成王后接受王妃教育也是在這裡。這裡最繁盛時有正門、後門、敬勤門、恭勤門等四大宮門,但只剩下一座後門。恭勤門是大院君進入宮殿時專用的門,敬勤門則是高宗出入時專用的。但兩處門都已不復存在,只是在日本文化院邊還留有其地基。老樂堂左邊是雲峴宮的里房即二老堂。這是府大夫人起居之地,呈“口”字形,從外部進入時十分費事。中央是庭院及院落,一旁獨立的空間一口古井。此外雲峴宮內還展出著各種物品,從中可以看出當時的一些情況。
大院君(朝鮮王朝爵位)

家庭

驪興府大夫人大院君夫人驪興閔氏為天主教徒,同南人洪鳳周、北人南鐘三等著名天主教徒多有來往。洪鳳周為高宗乳母朴召史之夫。高宗上尊謚純穆大院妃。大院君生有三子三女。長子完興君李載冕,曾任兵曹、吏曹判書,宮內大臣,晉封興親王,日本合併後封為公爵。次子翼成君李載晃即為高宗,承翼宗嗣。庶長子李載先在1881年5月圖謀廢黜高宗、推翻閔氏集團、自立為王的一場未遂政變後獲罪賜死

歷史事件

攝政

閔妃生於1851年,被日本人殘殺於1895年。不過她在世時的名號不是“皇后”而是“王妃”(朝鮮的君主是國王而不是皇帝,劇中稱高宗為“皇上”、稱閔妃為“皇后”是不合當時規制的),當時人們稱之為“中殿”;因她姓閔,故一般後世史書稱之為“閔妃”。
大院君(朝鮮王朝爵位)
閔妃降生時,自1392年建立的李朝已有國460年,盡顯末世景象。而且,此時的李朝王室虛弱到連兒子也生不出的地步。在長達50年間,王宮中未聞嬰兒啼哭聲。這種情況被王族出身的李昰應(即大院君)看在眼裡,他心中難免暗暗盤算。
1863年朝鮮哲宗國王去世,無嗣,儲位出空。李昰應立即顯示其非凡本色,他暗中結交各派勢力,頻頻展開“公關”活動,終於使其子——12歲的李熙入承大統。他就是朝鮮王朝第26代王高宗。於是,李昰應自然而然地入朝攝政。按制,以旁系入承大統的國王之生父得號大院君,因此前他已有興宣君名號,故歷史上稱之為興宣大院君

閔妃進宮

其實閔妃集團的形成是大院君一手造成的。到1866年,15歲的高宗即位已三年,到了大婚的年齡。執政的大院君根據多年來外戚專政的教訓,提出王妃候選人的苛刻條件,即其本家須人丁蕭條,無外戚專政之慮,候選人本身要溫順賢淑,無干預政務之心。
尋來覓去,他的視線盯住了妻家遠支的一個孤女。這位姑娘年方二八,是大院君的閔氏夫人遠支族人閔致祿的女兒。閔家原本是望族,但此時已經沒落。1851年農曆九月廿五,閔致祿在四面透風的草房裡得一女。這是他的獨生女兒。女兒8歲時,閔致祿在貧寒中撒手人寰。窮人的孩子早當家,孤苦零丁的閔氏女為生活所迫,很小年紀便到京城幾家親戚家走動求助,自然對世態炎涼有著刻骨銘心的體會。這種處境造就了她機巧多思、從容處事的本領。這多少有點像大院君,也可能就是她進入大院君視野後立即被選中的原因。然而,其中也隱伏著二人難以兼容的宿命結局。
1866年3月,朝鮮國王大婚,閔氏女正式成為王妃,這年她16歲,高宗15歲。

翁媳傾軋

入宮最初三年,閔妃嚴守國母儀制,克盡為媳孝道,很得公婆滿意。但令她不安的是,她的小丈夫對她有點敬而遠之,而對另一個女人李尚宮卻顯示出情竇初開的少男熱情,不久便有了結晶:李氏得子。這是1868年4月的事。
大院君(朝鮮王朝爵位)
這對閔妃是一個沉重打擊。熟讀本朝故事的閔妃,每每想起那些成為宮廷陰謀的犧牲品的女人,就不禁驚出一身冷汗。要想把握住自己的命運,自己手中就要有決定命運的權力。為了自己的未來,為了懦弱丈夫的王位,她一定要奪權。於是她開始悄悄地行動了。
她組織自己的人馬,不動聲色地把閔氏子弟安插到政府各個部門,再拉攏大院君的親舊部下,又結交清議尋找“槍手”。當時儒林中不乏對大院君鐵腕統治不滿的人,如名震一方的巨儒崔益鉉等,就經常縱論大院君之失。閔妃立即指使親族前往聯絡。
這樣,一度被大院君視為後宮小女子的閔妃,就在他毫無察覺的情況下組織起了一支強大的反對派勢力。
1871年閔妃終於得子,她興奮異常,認為這下可有以嫡奪庶、清除頭上陰影的機會了,誰知此嬰兒一連數日大便不暢,大院君進山參醫治,服藥三天后竟然夭折,這使閔妃的期望頓時化作了清煙。她痛不欲生,更加堅定地認為這是大院君有意所為,遂暗中切齒。
此時朝鮮王朝正經歷著空前的內憂外患。北方天災,邊民外逃;美國武裝商船入侵被燒毀,揚言報復,派艦來攻;德國人潛入朝鮮企圖盜掘大院君父南延君墓未果;民間有人煽動造反;國家糧倉失火,損失慘重。更為危險的是,日本明治維新後向外擴張,“征韓論”甚囂塵上。
閔妃認為條件成熟了,開始出擊。她首先離間國王父子關係,說服20歲的高宗臨朝親政,然後鼓動言官臣僚上疏彈劾大院君,在朝野掀起一股強勁的倒大院君風潮。大院君被這突如其來的波濤打得不知所措,一時難以找到說得過去的理由阻止業已成年的國王親政,遂被迫隱退雲峴宮私邸。這樣,大院君苦心經營了十年的政權,竟突然被尚是小女子的兒媳顛覆了。是年1873年,閔妃23歲。

政海波濤

閔妃反對大院君起初只是為了鞏固“中殿”地位以求自保,但在陰謀政治中她卻嘗到了運籌帷幄、決勝千里的快感。特別是在大院君被迫放棄攝政以後,懦弱丈夫根本承擔不起國王的重任,權力便自然地落到了閔妃頭上。這時,她開始真正體會到號令全國、生殺予奪的權力真是個好東西,於是她決心以權力捍衛權力。
她首先在思想理論上進行清理,全面否定大院君推行十年的各項內外政策。為破壞大院君的威信,她故意反其道而行之。其次在組織上進行整頓,把大院君的心腹一一排擠出局,甚至還動了殺機。
這時的日本對外侵略活動日趨猖獗,1875年9月,日艦“雲揚”號溯漢江而上,停泊於永宗城附近江面,擊毀江華炮台,不久又派軍隊進逼漢城。翌年2月日本威逼朝鮮締結《江華島條約》,朝鮮國門被打開了。
日本對朝鮮的入侵激化了朝鮮內部矛盾,一些人認為國難頻仍乃閔妃政策所致,他們開始懷念大院君“斥倭鎖國”政策,密謀擁戴大院君長子李載先,廢黜高宗,使大院君復出執政。他們預定1881年起事,但尚在準備階段便為閔妃偵知,閔妃便開始搜捕鎮壓。首要分子30餘人伏誅,李載先因是國王胞兄而賜自盡。在長達兩個多月的鎮壓運動中,閔妃一石二鳥,藉機捕殺、罷斥大院君殘餘勢力,清除政治反對派。
1882年朝鮮大旱,人心浮動,有軍人起事。大院君利用局勢,引起義軍人把矛頭指向閔妃集團,襲擊戚族家宅,處死領議政(首輔)李最應,沖入王宮搜尋閔妃。機敏的閔妃見勢不妙,立即化裝成宮女出逃,避難於忠州。由於閔妃出走,諸閔姓被殺,中央政府癱瘓,高宗國王請大院君出台主政,大院君第二次上台。
復出的大院君手中有權後立即改編軍隊和政府,恢復舊制,將閔妃勢力從各要職中剔除,建立起以他為中心的統治機構。為了防止閔妃集團再起,大院君宣布閔妃已死於亂軍,並煞有介事地為閔妃舉行隆重國葬
其實,此時閔妃正在避難所秘密召集側近商討對策。她派員潛入漢城,告國王閔妃依然健在,然後通知駐在天津的親信,令他們以國王名義請求宗主國清政府出兵靖難。
此時,清政府已從多種渠道了解到朝鮮的動亂,為防止日本藉機入侵朝鮮,清廷決定依制出兵朝鮮。清廷決定派北洋水師提督丁汝昌率三艘軍艦前往,同去的還有候補道員馬建忠。果然,數日後日本借動亂中日使館被燒、數人死傷為由,強行派兵入侵朝鮮,強迫大院君政府接受其提出的六項要求,否則開戰。大院君無法應對,遂寫信給此時已隨清軍到達仁川的馬建忠,請他出面調停。此前馬建忠和丁汝昌已得到閔妃集團匯報,稱此次事變中重臣被殺、國王被囚、日人尋機入侵、朝鮮處境危殆,皆大院君所策劃,懇請清軍採取果斷措施。這樣,馬建忠、丁汝昌在朝鮮翁媳爭權中開始偏向閔妃。
1882年8月22日,大院君被告知速去天津聽旨。他當夜便被送走,次日乘濟遠艦赴天津。數日後他見到了李鴻章。李責備他是這次事變主謀,招致朝鮮陷入兵火禍亂。隨後大院君被囚禁於保定,直到三年後方被放還。
大院君復出執政33天被囚,清政府指示朝鮮政府與日談判,化解危機,同時罷斥大院君親信,鎮壓起義軍領導人。9月中旬,政局明朗,閔妃在清軍護衛下回到漢城。朝鮮政府再次改組,戚族執政,一些與日本有牽連的“開化黨”人物進入政府。

悲慘結局

1894年朝鮮發生東學黨起義,朝鮮政府依慣例請清軍平亂,丁汝昌奉命率艦入朝。日本軍隊乘機不請自至。後來起義軍議和,日本拒絕中國提出的同時撤軍要求,反而挑起甲午中日戰爭。隨著中國軍隊在戰爭中的失利,日本加大對朝鮮的勒逼壓迫,先是要求朝鮮政府按日本方案進行“改革”,後要求朝鮮逐華兵,被朝鮮政府拒絕,日本於1894年7月23日派兵包圍朝鮮王宮。日本駐朝公使則同朝鮮的親日派密謀以武力推翻閔妃政權,並動員大院君重新出台執政。老於世故的大院君起先拒絕,日本進一步施壓後方答應配合。
大院君(朝鮮王朝爵位)
在日本重壓下,朝鮮上層發生新的分化。如果說此時朝鮮政府中出現一批親日分子的話,那么高宗和閔妃仇日情緒依舊,表面上與日軍周旋,暗中派密使赴清軍營中慰問輸誠。慈禧太后壽辰時,他們循例仍派進賀謝恩使赴北京,進貢銀十萬兩。大院君也不是一個受制於人的人,他雖為日本人推上台,但對日本也是陽奉陰違。後來日本新任駐朝公使井上馨得到大院君寫給清軍將領的一封信,以此作為他內通中國的證據把他趕下台。
1895年4月,日本迫使清政府與之簽訂《馬關條約》,正式宣布中國放棄對朝鮮宗主權。中國退出朝鮮以後,閔妃失去靠山。當她看到俄國聯合德國、法國壓迫日本退還遼東給中國以後,認定俄國是阻止日本進一步侵略朝鮮的強大力量,便謀求接近俄國。在這種情況下,日本對閔妃動了殺機。1895年10月8日,日本浪人衝進王宮,刀刃閔妃,然後焚屍滅跡。
閔妃死後,高宗成為日本人手中玩偶,朝鮮獨立和主權一步步被日本侵奪。1897年1月,高宗改朝鮮國號為“大韓帝國”,同時追謚閔妃為“明成皇后”。閔妃死後三年,即1898年,她的政治對手大院君也在抑鬱中死去。
1907年日本逼高宗退位。1910年,日本吞併朝鮮,朝鮮亡國。

相關歷史

身份背景

李氏朝鮮第二十六代王高宗生父。本名李昰應。大院君本為李朝旁系王族即位後對其父的封號。李朝第二十五代國王哲宗無嗣,1863年12月死後,王族李熙繼位,是為高宗,封其生父興宣君李昰應為大院君。是年高宗年僅12,不能親政,由李昰應攝政。李昰應是朝鮮歷史上唯一掌握政權的大院君,曾3次執政。在第一次執政的 10年裡,正值歐美列強開始侵略朝鮮,為鞏固中央集權,他曾採取一系列積極措施,如推翻外戚專政,廢除儒教書院,加強國防力量等。在外交政策上,對資本主義各國持強硬態度,推行鎖國攘夷政策,提出斥洋斥倭口號。1873年11月,高宗親政,政權為閔妃一派把持。1882 年7月,漢城爆發士兵起義,大院君趁機掌握政權,但很快被推翻(見壬午兵變)。清軍應閔妃之請,將大院君拘捕,軟禁於中國保定,1885年歸國。1895年10月,日本策劃乙未事變,殺害閔妃,推出大院君重掌政權,但次年即被推翻。
大院君大院君

通商條約

進入19世紀80年代以後,資本主義列強在遠東的爭奪日益加劇,朝鮮成了國際政治力量衝突的重要舞台,日、俄、英、美諸國覬覦的一塊肥肉。從歷史傳統上看,朝鮮長期是中國的藩屬,對外隔絕,歐洲人曾稱其為"隱士之國"。為了保護朝鮮以屏御中國東北的安寧,總署理衙門建議,把與朝鮮公牘往來中涉及洋務者,從原來的禮部管轄,改為由李鴻章及出使日本大臣直接與朝鮮通遞文函、相機開導,並將結果報告總理衙門。這樣,李鴻章就成為中國政府處理朝鮮事務的主要負責人。
李鴻章和駐日公使何如璋都主張採用向各國開放朝鮮門戶的方法,施展"以夷治夷"的平衡政策,以避免朝鮮成為某個列強的獨占物。1882年5月至7月,丁汝昌奉李鴻章之命,兩次率軍艦護送道員馬建忠前往朝鮮,協助朝鮮與美、英、德國分別簽訂通商條約。

不平等權利

日本從《江華條約》簽訂後,在朝鮮獲得了許多不平等權利,並對朝鮮統治階層進行拉攏滲透,引起朝鮮人民的憤怒。朝鮮國王李熙,1863年12歲時,以旁支入承大統,由其父大院君李正應攝政。14歲,李熙與閔氏女結婚。1873年,大院君歸政。但李熙十分庸懦,大權落入閔妃手中。閔妃引帶外戚勢力參政,和大院君遂成對立,各樹黨羽。在外交政策上,大院君是堅定的"尊王攘夷"論者,主張閉關鎖國,反對對外開放。閔氏集團則在外國力和清政府的倡導下,尋求對外開放,但他們對清政府自鴉片戰爭以來,屢屢在對外交涉中喪失權益的情況知之甚詳,對琉球被日本併吞也很關注,所以對能否依靠清政府保護,對付日本、俄國等列強的覬覦心存疑問,甚至在不少官員中出現了媚日的傾向。使得朝鮮內部的政治局勢十分複雜。

壬午兵變

1882年7月23日,漢城駐軍因俸米事件發生兵變,暴動隊伍沖入王宮,殺死閔氏集團大臣,搗毀達官顯貴的住宅,襲擊日本公使館,殺害8名日本人。日本公使花房義質夤夜逃往仁川。24日,大院君被暴動民眾迎入宮中,掌握政權。閔妃在亂兵入宮時,化裝成宮女逃往忠州,與朝鮮派在中國的使節金允植聯繫,敦請清政府出兵,這一事件,史稱"壬午兵變"。
壬午兵變從民眾自發的反腐敗、反暴政開始,迅速演變成聲勢浩大的反開放、反日本的政治鬥爭,帶有強烈的排外情緒和黨派鬥爭色彩。
中國在朝鮮向不設官,兵變的訊息至8月1日才從駐日公使黎庶昌的電報中得知。此時,李鴻章已回合肥奔喪,直隸總督北洋大臣張樹聲署理。兵變發生後,樞臣擔心日本藉機介入,一面急召李鴻章還津,一面飭令張樹聲派水陸兩軍迅赴朝鮮。北洋營務處道員馬建忠先前方奉張樹聲之命,赴合肥向李鴻章言事,甫到上海,即接電諭,命其立即返回煙臺,與丁汝昌率軍艦東渡朝鮮。1882年8月7日,丁汝昌抵達登州(蓬萊),與幫辦山東軍務的廣東水師提督吳長慶商援朝鮮事,並轉交張樹聲親筆信。8日,馬建忠到達煙臺,吳長慶則率幕僚張謇趕往天津。吳長慶,字筱軒,安徽廬江人。為淮軍"慶軍"首領,因早年派系原因,與江西巡撫劉秉璋走得較近,在淮系內獨自立異,結交朝貴以為攀緣,羅致文人以通聲氣,而不為李鴻章所喜。此時雖官居廣東水師提督,卻並未到任,仍帶所部,駐防山東。張謇,字季直,江蘇南通人,16歲中秀才,23歲入吳長慶幕府,時年29歲。雖尚未顯達,已是吳長慶的重要助手。9日,吳、張抵達天津,與張樹聲閉門密談東征大計。馬建忠、丁汝昌則帶領"威遠"、"超勇"、"揚威"3艦從煙臺出動。此前,黎庶昌致電國內,主張對日強硬,並在解決朝鮮危機後"由我主持國是"。張樹聲對此表示贊同。同日,在華朝鮮官員金允植還提出了拘捕大院君的方案。11日,吳長慶、張謇乘輪返回登州,發布開拔命令。張樹聲、吳長慶決策的核心是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平定事變。張樹聲雖為淮系中除李鴻章以外最有影響的人物,也是李離任前自己選定的繼任者。但從前述的李鴻章、張樹聲、張佩綸三角關係中,我們已能感覺到彼此間的微妙關係。張樹聲臨時替代李鴻章做"看守總督",直督衙門裡全是李鴻章留下的舊人。他要在短短數月中嶄露頭角,壬午兵變正是一個難得的機會。好在李鴻章幕中的袁保齡、馬建忠都主張對日強硬,薛福成更強調吸取日占琉球的教訓,吳長慶所部又駐紮在煙臺附近,便於調動,所以這次出兵行動部署得極為迅速周密。
10日,中國分艦隊抵達仁川時,日本的"金剛"艦已先期到港。經過考察,丁汝昌12日乘"威遠"回天津匯報局勢,馬建忠同"超勇"管帶林泰曾、"揚威"管帶鄧世昌堅守仁川。十天中,日本向仁川增派了7艘軍艦,1營陸軍,形勢日益緊張。20日,吳長慶、丁汝昌率2000人分乘"威遠"、"日新"、"泰安"、"鎮東"、"拱北"5船銜尾而來。吳長慶幕中,除張謇之外,還有一個23歲的青年袁世凱。袁世凱是袁甲三的從孫,袁保齡的侄子。前一年到登州投軍,幫辦慶軍營務處。他於次日黎明,率500人趕往漢城,吳長慶也帶大軍隨後出發。26日,吳長慶、馬建忠、丁汝昌在漢城設計扣留大院君,由丁汝昌護送,冒雨夜行120里,次日清晨抵達南陽,登上"登瀛洲"艦,直送天津,旋幽禁於保定。
早在清軍發兵之前,清政府即根據金允植的說法,把兵變的禍首推定為大院君,此說是否確有依據令人懷疑,把親華排日的大院君說成是親日派更是個錯誤。但大院君入宮後,乘機擴充勢力,將其帶走,顯然可以保證清政府在朝鮮繼續推行對列強均等開放的政策,也以此敉平事端,防止日本的介入。這是中國近代海軍第二次直接參與保衛國家利益的軍事鬥爭,也是北洋創辦新式海軍以來的第一次對外行動。事定之後,吳長慶部暫留朝鮮,袁世凱更是在朝鮮度過了漫長的12年。朝廷在平定壬午兵變中體會到海軍的快速機動作用,甚為滿意,以李鴻章創辦有功,交部從優議敘。中國出兵朝鮮,是為了阻止日本對朝鮮的干預介入,強化在朝的宗主權。但在隨後的朝日談判中,卻沒有正確指導外交鬥爭,致使日本在8月30日即與朝鮮簽訂《濟物浦條約》和《修好條規續約》,朝鮮向日本賠償損失費55萬元,允許日本在朝鮮駐兵,並開放通商口岸。此時,中國海陸大軍雲集仁川、漢城,在取得戰略主動的情況下,居然默認日本前所未有地取得了海外駐兵權,為後來的中日衝突埋下禍根,不能不說是外交上的一大失敗。
朝鮮事態給李鴻章馬上返回天津創造了機會。他寫信告訴張樹聲:"今中旨疊催,而前咨王夔翁(王文韶)文內原有假滿後海上或有警報,即赴津籌辦之語。朝日紛爭,雖未足雲警報,究於海防微有關係。明知大才籌畫,悉合機宜,即鴻章前去亦斷無所增益。聖意殷盼,豈敢漠視,自食前言?……粵中人來,謂沅帥(曾國荃)五月二十四日由湘登舟,忽病發而止。果爾則執事回任兩粵固在意中。若無意南行,而鴻章被詔迫趣,終不免此行,只可專辦通商,奉屈台旆駐省經理直督事宜,兄必力為籌助,無分畛域。服制期內,無再握畿篆之理。"此信意思十分明白,朝廷奪情,我李鴻章即將回任。曾國荃奉旨署理你的兩廣總督,現在看來因病不去了,你回廣東應無問題。如果你不願南下,則我倆合作,我署理北洋大臣,你署理直隸總督,如何?官場之中,把話說得如此明白,無處不透露著凜然的霸氣,自然顯示出李鴻章在淮系中的盟主地位。

善後六策

張樹聲在處理壬午之變中是得了分的。張謇在朝鮮時,撰"朝鮮善後六策",向其建言。大意包括:或將朝鮮廢為郡縣;或在朝鮮設定監國;或置重兵,守其海口,而改革其內政;或令其自改,而為練新軍,聯合我東三省為一氣;對日本,則三道出師,歸復琉球。旋因李鴻章回到天津,嗤為多事,擱置不議。而張華奎卻又將其早早攜至北京,交五六清流密友傳觀。一時流傳都下,潘祖蔭翁同龢鹹以為善,寶廷鄧承修等人還專折上奏,連慈禧太后都引起關注,轉詢之李鴻章。在李鴻章看來,此事顯然是張樹聲、吳長慶聯手自立山頭的又一舉措,私下暗作防範置,欲將慶軍改屬馬建忠節制,而令吳長慶回津待命。訊息傳來,張謇等一乾幕僚憤憤不平,力勸吳長慶引退,並請其上奏解除本職住京。吳長慶開始同意,這就勢必演化成與李鴻章的公開決裂,後經袁保齡、周馥等人的斡旋才沒有實行。到1884年春,李鴻章又以越南形勢緊張,復將吳長慶赴朝慶軍6營一析為二,命吳長慶帶正營3營回奉天金州一帶駐防,留副營3營由吳兆有統帶,繼續駐防朝鮮;同時委任袁世凱辦理該部營務處。吳兆有才能平庸,這為袁世凱後來乘勢崛起創造了機會。袁世凱從此直接投靠李鴻章,一切更革,頗讓吳長慶難堪。張謇為此特地寫信痛斥袁世凱,此後,張謇與袁世凱20年不通音信。
1884年7月13日和10月26日,吳長慶和張樹聲分別病逝於金州和廣州。

傀儡政府

1894年春,朝鮮爆發東學黨農民起義朝鮮國王請清兵助剿。日本也於該年6月8日派混成旅團入侵朝鮮,並向朝鮮政府提出改革內政要求。被拒後,於7月23日派兵攻占朝鮮王宮,監禁朝鮮國王李熙。另派一支部隊包圍並占領雲峴宮,俘擄了大院君李昰應,成立傀儡政府。

結局

日本人雖然建立了以大院君為首的政權,但對於大院君並不放心。認為:“大院君七十五年來只知有中國,不知有其他,自頂至踵完全為頑固二字所充滿的老翁”,表面上“巧言令色向我們求媚”,暗中卻“托在平壤之華將轉達其心意於清廷”。特別是8月10日,進駐平壤的清軍左寶貴等率軍渡大同江南下到達中和附近時,據日方史料記載“大院君事大心熱中沸騰,任其愛孫為壯衛營大將,掌握兵權。陽對日本大鳥公使表示非常誠懇,卻陰與中國結托,策劃奸黠隱謀,與在平壤清軍暗通,表里相援,企圖擒捉日本公使”。“並和東學黨相呼應,企圖驅逐我兵”。大院君的確沒有死心塌地作日本人的傀儡。據清人姚錫光《東方兵事紀略》記載,日軍占領漢城後:“朝鮮君臣民庶制於倭人兵力,望我軍捷音有若望歲,其王京自大院君以下,時密輸倭人訊息於我,日盼我軍進趨漢城”。日本也只是暫時利用大院君,同年12月將其趕下台。
此後大院君離開了朝鮮的政治舞台,1898年2月死,終年七十九歲。1907年8月24日,純宗為大院君上尊謚“興宣獻懿大院王”。與夫人純穆大院妃合葬京畿道坡州雲川面興園。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