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祖蔭

潘祖蔭

潘祖蔭(1830~1890)清代官員、書法家、藏書家。字在鐘,小字鳳笙,號伯寅,亦號少棠、鄭盦。吳縣(今江蘇蘇州)人,大學士潘世恩之孫。內閣侍讀潘曾綬之子,鹹豐二年一甲三名進士,探花,授編修。數掌文衡殿試,在南書房近四十年。光緒間官至工部尚書。通經史,精楷法,藏金石甚富。有《攀古樓彝器圖釋》。輯有《滂喜齋叢書》、《功順堂叢書》。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潘祖蔭
  • 國籍:中國
  • 出生日期:1830
  • 逝世日期:1890
  • 職業:清代官員、書法家、藏書家
  • 主要成就:通經史,精楷法,藏金石甚富
人物生平,仕途履歷,勵精圖治,藏書大家,酷嗜金石,清史文載,著述,

人物生平

仕途履歷

潘祖蔭生長於北京,祖籍吳縣。他的祖父為乾隆癸丑科狀元潘世恩,官至太傅武英殿大學士。他的父親潘曾綬,字庭,官至內閣侍讀。他的叔祖是乾隆乙卯探花潘世璜
道光二十八年(1848年),恰值潘世恩80大壽,道光皇帝恩賞潘祖蔭為舉人。鹹豐二年(1852年),考中一甲第三名(探花),授翰林院編修。鹹豐四年(1854年),歷任國史館協修、候補侍讀實錄館纂修。鹹豐六年(1856年),歷任功臣館纂修、會試同考官、侍讀、鹹安宮總裁、南書房行走文淵閣校理,因捐備軍餉賞戴花翎。鹹豐七年(1857年),歷任日講起居注官侍講學士。鹹豐八年(1858年),英法聯軍入侵天津,上書請戰,歷任陝甘鄉試正考官、國子監祭酒侍讀學士
鹹豐九年(1859年),升任大理寺少卿。鹹豐十年(1860),時任駱秉章幕僚的左宗棠被彈劾,他上疏密保左宗棠,說他人才出眾,此案才平息下來。左宗棠被釋疑保舉曾國藩襄理軍務。又呈上四川軍務宜籌防剿之奏摺、陳“救時八策”並《團練章程》十二條、上疏直諫駕幸木蘭等奏摺。
鹹豐十一年,潘祖蔭署宗人府丞。上疏議郊配大禮,請皇帝按聖制永垂法守。鹹豐十一年,皇帝下詔,求直言進諫。潘祖蔭應詔陳言數條:第一、勤聖學。首先選典學施教,選有德賢臣開展日講舊制。斟酌變通康熙帝時的舊制,在翰林中選擇數名作為顧問,可以養成聖德、正本清源。第二、求人才。保國之道首先在於得人才,多事之秋,更要講究用人。不要墨守成規,有才幹又有學識的要破格錄用。一定要廣開言路,不受虛名,務求實效。第三、整軍務。軍法不明,軍務鬆弛。將士窩裡鬥、看笑話,各霸占自己的範圍,常常坐失良機。應該仿嘉慶年間設經略來節制各省。凡是臨陣脫逃、城池失陷的立即按律處治。第四、裕倉儲。國家根本以糧足為先。而今倉儲空,京郊不能自足。要抓緊採買。在天津設收米局。錢不夠用,可開設米捐。第五、通錢法。鹹豐四年改用大錢,錢法更加破壞。官號、奸商浮開虛票,又改用私票。存錢數當不上使用錢數,錢不值用,禍國殃民。官府要嚴加管理,逐漸全用制錢,平抑物價,錢法就可以修正了。
潘祖蔭日記潘祖蔭日記

勵精圖治

潘祖蔭又陳述了四件時務:免各省錢糧,以緩和民間飢困;淘汰零碎雜捐,以保護民力;嚴肅行軍紀律,以拯救百姓生活和擴大鄉、會試中榜名額,以籠絡文人的心。這些都充分展示了潘祖蔭的主張。這一年,他上奏彈劾了江北收捐稅、坑害百姓的候補鹽運使金安清。撤了金安清的職。又以只謀權而不辦事請求撤消各省設立的團練大臣,節省無用開支。鹹豐帝批准他所奏請的條陳,並且推行下去。
鹹豐十二年,他出任順天鄉試副考官,官任戶部侍郎。直到同治年間,潘祖蔭先後彈劾不少不稱職的官員。文官有:欽差勝保直隸總督文煜,以及陝西巡撫、布政使、甘肅布政使、道員等。武職有:提督孔廣順總兵閻丕敘、副將等等。因此,潘祖蔭“直聲朝端”。
同治元年,潘祖蔭充任光祿寺卿,兼都察院左副都御史。潘祖蔭奉旨將歷代帝王政績、史跡擇其可借鑑的作簡明注釋,和其他幾位官員共同匯集成冊。御賜書名《治平寶鑑》,這是一部有關前朝善政的範例。由於捻軍興起,他奏請在徐州這個四省交界處添設重鎮、組織團練,這樣既省軍餉又可扼制捻軍。這一年,潘祖蔭以光祿寺卿出任山東鄉試主考官。
同治二年,任宗人府丞。疏請減江蘇賦額,蘇、松、太等獲旨準減三分之一稅額。同治三年,潘祖蔭在會議何桂清罪過時未列銜,由於上述原因,受牽連,遭部議受貶。後起用,補都察院左副御史、署理工部右侍郎兼管錢法堂事務。同治四年,恭親王被劾獲譴。潘祖蔭提出雖然恭親王咎固難辭,而功勞足紀,而且重臣進退關係安危。希望給恭親王悔過機會,也不至於使朝綱大亂,後世迷惑。而後,潘祖蔭任禮部右侍郎。同治五年,他任刑部右侍郎、左侍郎,補工部侍郎兼管錢法堂事務。
同治六年,授潘祖蔭工部右侍郎,潘祖蔭奉命赴盛京(今瀋陽)察看皇陵建築。同治七年,潘祖蔭署理吏部左侍郎、戶部右侍郎。他進呈《篆書說文》、《藝文備覽》各四函。同治帝為潘祖蔭賜名文綺。任經筵講官。同治八年,潘祖蔭轉左侍郎兼管三庫事務。同治九年,潘祖蔭署吏部右侍郎,因捐備軍餉,賞正一品銜。同治十年,潘祖蔭任會試知貢舉武舉會試副考官。次年,賞頭品頂戴。同治十二年,因隨御駕謁東陵,潘祖蔭丟失戶部行印而革職留任。他任順天鄉試副考官,因中舉的徐景春文理荒謬,而他有偏袒之嫌,被革任降二級調用。同治十三年,特旨賞潘祖蔭翰林院編修南書房行走。而後,潘祖蔭報效銀兩,復職留任。因為進賦冊慈禧太后祝壽,得以候補侍郎。
光緒元年後,潘祖蔭授任大理寺卿。次年,授任禮部右侍郎。光緒四年,潘祖蔭調戶部。光緒五年,工部右侍郎,又調刑部。出任玉牒館總裁,戶部右侍郎兼管錢法堂三庫事務。潘祖蔭歷任戶部左侍郎,都察院左都御史工部尚書太子少保,刑部尚書等職。此間,曾奉命集議主事吳可讀死諫為同治帝立嗣一案,並申明議不建儲。光緒六年,潘祖蔭任國史館總裁。參預解決中俄新疆糾紛,與俄國交涉定約後,提出條陳,上奏善後五事:練兵、簡器、開礦、造船、籌餉。光緒八年,潘祖蔭任禮部尚書、軍機大臣上行走,兵部尚書,江西學政。光緒九年,丁父憂
潘祖蔭
潘祖蔭後半生在京,身居朝中高位。提攜了許多對國家有用的幹才,這些人後來成為著名人物,左宗棠就是其中的一個。寶坻士紳集資為潘祖蔭立祠,由地方官春秋致祭,皇帝下詔同意。潘祖蔭的墓在江蘇吳縣東跨塘橋東南茭白盪(今木瀆)。據說,光緒初葉,潘祖蔭主持刑部,有司員聽說潘祖蔭好文雅,想巴結一下,忙寫詩數十首,恭楷錄在正堂上,見面時,作揖呈上。潘祖蔭當時翻閱,一見首篇題為《跟二太爺阿媽逛廟》八字,不禁狂笑,冠帽上的纓子幾乎掉下來。那個巴結的司員面無人色,忙倒退而去。

藏書大家

潘祖蔭藏書十分豐富。曾撰《滂喜齋讀書記》。曾用三百金購得北宋本《公羊春秋何氏注》一冊,潘祖蔭對人說“此世罕見本,我買得便宜。”在他死後,北京琉璃廠書店檢點成《滂喜齋寧元本書目》一卷。收藏極富,所藏圖書、金石甲於吳下。光緒九年(1883),延請學者葉昌熾協助他編校所藏書籍。“滂喜齋”中金石、圖籍充棟。葉昌熾因而盡窺他家藏秘籍。他每讀一書,則錄成題解,成《滂喜齋讀書記》2卷,另有《滂喜齋藏書記》,著錄141種宋元刻本、明初本、日本、朝鮮刻本。《滂喜齋宋元本書目》著錄其收藏的宋元本127種。學者王季烈亦作有《滂喜齋藏書記》,記其“在朝數十年,持躬清介,屏絕饋遺,所藏商周珍器宋元精槧,皆盡廉俸購之四方”。其購藏的宋元秘籍達近百種,和張之洞劉喜海李慈銘等知名學者有深交。因收有宋本《金石錄》10卷本,相繼被馮文昌、江立、鮑廷博阮元、趙魏、汪諴、韓泰華、甘福等著名藏家遞藏,且各藏書家均刻有“金石錄十卷人家”藏書章。光緒間,與江標等人先後刻有《士禮居藏書題跋記》,敘古書源流較詳細。輯有《滂喜齋叢書》、《功順堂叢書》。《滂喜齋叢書》4函,收書50種,匯集清代人經學、金石、筆記等著作,並收有同邑前輩鄉賢和同時朋友的詩文集。《功順堂叢書》18種,搜采範圍和體例與前者類似。其中如沈欽韓王紹蘭幾種經說著作、潘檉章《國史考異》,均為考訂精審之著作。藏書印有“八求精舍”、“龍威洞天”、“分廛百宋”、“迻架千元”、“金石錄十卷人家”、“佞宋齋”等。收藏金石極富,著名藏品如西周康王時代禮器大盂鼎、大克鼎,青銅、甲骨、龜板等,揚名海內外。
潘祖蔭多次典試,他提倡公羊學說,會試應考舉子一般投其所好,以取功名。光緒十年,潘祖蔭坐船過河直登山頂,以宋元為限,拓考無法區分,瘦羊親經得百作種,編次為《虎阜石刻僅存錄》一卷。光緒十一年,丁母憂,服闕。出任順天鄉試主考官,署兵部尚書。潘祖蔭對“請黃宗羲顧炎武從祀文廟”的疏請,疏奏他的主張:“遠遵其義,近稟聖謨。”因二儒為轉相授受之本師,認為以現在標準應當考慮和為了從祀者。舉出理由有:國朝學有根柢,以二儒為最;二儒為授受本師,當為從祀者;聖主,賢臣無所致疑,以二儒“為準成憲,師儒得民”為天下之治的根本。光緒十二年初,潘祖蔭擢升工部尚書。光緒十三年,他出任順天府兼府尹議增建貢院。寫信請《叔伯兄瘦羊拓虎阜》古石刻,恰值冬季,大雪封山,難於登攀。光緒十五年,慈禧歸政,光緒帝大婚,賞潘祖蔭太子太保銜,並加二級。此年浙江水災,奏請撥萬兩賑銀,捐廉為本籍助賑。次年,他以工部尚書出任會試主考官。
潘祖蔭收藏的大盂鼎潘祖蔭收藏的大盂鼎

酷嗜金石

潘祖蔭研索鐘鼎、篆、隸書法文字,往來籀分。一次,聞聽有碑石,他欣然前往一覽,在篆床後壁間,秉燭細觀,連垢面也顧不上,花五百金購回。潘祖蔭尤其注意吉金,他所藏鐘鼎彝器之類多達五百餘件,成為當時收藏吉金的第一家。鮑子幸曾經與潘祖蔭論好古象幣者之弊有三:矯、痴、誣,潘祖蔭為之失笑。被人稱作金石學家。當時朝廷內眾太監凡得古玩,必請潘祖蔭鑑別。孝欽皇后曾說“潘祖蔭所鑑定者固無甚大謬也。” 潘祖蔭還是一個著名的藏書、金石收藏家。“滂喜齋”、“功順堂”是他的藏書室,他將藏書編成《滂喜齋藏書記》、《滂喜齋書目》。他的門生葉昌熾為他的藏書著有價值極高的目錄指南“藏書紀事詩”。攀古樓是他存放青銅器和石碑的儲藏處,他還留下兩部金石目錄:《漢沙南侯獲刻石》、《攀古樓彝器款識》。
潘祖蔭喜好藏印,有官印、印凡三百零四板。他的金石收藏甲於吳中,聞名南北。此外,潘祖蔭通曉經史。生平著述不多,他刊印了他的一些遊記和詩作。著有:《滂喜齋叢書》。潘祖蔭擅長書法,與潘世恩潘世璜一起被稱為書法“蘇州三傑”。在目錄學和考古學上,他常與吳大澂切磋心得。另據傳,說潘祖蔭設同鄉“關場宴”,他以新得一鼎,考其款識,乃“魯眉壽鼎”。他特撰寫“眉壽鼎圖說”,贈來赴宴的人雅正。等應試舉子考二場時,詩經題目即是“眉壽保魯”,凡是得圖說的考生恍然大悟,撇開常解,以鼎訓詁考題。等金榜揭示後一看,考中的八人,有七名是赴宴得圖說的人。足見,潘祖蔭對金石古董的嗜好。在收藏界,人們叫他“潘神眼”。他收藏的國寶級文物大盂鼎目前存在中國歷史博物館,大克鼎目前存放在上海博物院,都是我國青銅器藏品中的至尊。
光緒十六年,順天州縣水災,潘祖蔭與府尹籌放義賑、添設二處粥廠。秋季,潘祖蔭患病,仍不忘上奏請撥銀米以備災民過冬,皇帝答應他的請求並施行。潘祖蔭病情更嚴重,不得不告假,三日之後,潘祖蔭積勞病故,年61歲,官至工部尚書。皇帝賜諡號文勤,贈太子太傅
著有《滂喜齋藏書記》、《功順堂叢書》。輯有《海東金碌》等。

清史文載

潘祖蔭,字伯寅,江蘇吳縣人,大學士世恩孫。鹹豐二年一甲三名進士,授編修。遷侍讀,入直南書房,充日講起居注官。累遷侍讀學士,除大理寺少卿。左宗棠被劾,召對簿,罪不測,祖蔭上疏營救,且密薦其能,獄解,乃起獨領一軍。十一年,詔求直言,祖蔭念車駕還都,首斥奸佞,綱紀一新,為上勤聖學、求人才、整軍務、裕倉儲四事。並請免賦以蘇民困,汰釐以紓民力,嚴軍律以拯民生,廣中額以收民心。纚纚數千言,稱旨。遷光祿寺卿。與修治平寶鑑,書成,被賞賚。先後糾彈官吏不職狀,書凡數上,文若欽差勝保、直隸總督文煜、陝西巡撫英棨、布政使毛震壽、甘肅布政使恩麟、道員田在田諸人;武若提督孔廣順、總兵閻丕敘、副將張維義諸人。繇是直聲朝端
同治三年,授左副都御史。坐會議何桂清罪未列銜,絓吏議。明年,恭親王奕訢獲譴,下群臣議。祖蔭念重臣進退,關係安危,疏請持平用中,酌予轉圜,袪世人惑。補工部侍郎。七年,調戶部,充經筵講官。坐失部印,褫職留任。典順天鄉試,再坐中式舉人徐景春文理荒謬,鐫二級。十三年,特旨賞編修,仍入直。錄輸餉功,釋處分。
光緒改元,授大理寺卿,補禮部右侍郎。數遷工部尚書,加太子少保。五年,主事吳可讀以死請為穆宗立嗣,祖蔭被命集議,與徐桐等請申不建儲,彝訓疏存毓慶宮。明年,偕惇親王奕誴等辦中俄交涉。約既成,籌善後,條列練兵、簡器、開礦、備餉四事進。命入直軍機,父憂歸。服闋,起權兵部尚書,調補工部,
兼管順天府尹事。大婚禮成,晉太子太保。十六年,卒,贈太子太傅,諡文勤。寶坻士紳感其救災勤勞,吁建專祠,報可。
祖蔭嗜學,通經史,好收藏,儲金石甚富。先後數掌文衡,典會試二、鄉試三,所得多真士。時與翁同龢並稱翁潘雲

著述

輯有《滂喜齋叢書》、《功順堂叢書》。著述有《芬陀利室詞》、《西陵日記》、《秦輶日記》、《瀋陽紀程》、《鄭庵詩文存》、《攀古樓彝器款識》等。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