寶廷

寶廷(1840—1890)愛新覺羅氏,初名寶賢,字少溪,號竹坡,字仲獻,號難齋,晚年自號偶齋,鹹豐八年,他初次應舉落榜。同治三年第四次應舉才中。同治七年禮部第一,中二甲六名進士,授翰林院庶吉士、翰林院編修、翰林院侍講兼充文淵閣掌“註冊點驗”校理。同治十二年六月,充浙江省鄉試副考官。七月轉補翰林院侍讀,後任詹事府左中允、國子監司業、侍讀學士兼詹事府少詹事文淵閣直閣事、內閣學士兼禮部侍郎、禮部右侍郎、西陵監修大臣、正黃旗蒙古副都統。同年充福建鄉試正考官職,因途中納江山船女為妾,回京上疏自劾罷官。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愛新覺羅·寶廷
  • 別名:愛新覺羅·寶賢
  • 國籍:中國
  • 民族:滿族
  • 出生地:北京
  • 出生日期:1840年
  • 逝世日期:1890年
  • 職業:室宗、官員
  • 畢業院校:同治七年進士
  • 代表作品:《詠懷七古》
  • 旗籍:滿洲鑲藍旗
家世,人生經歷,仕途,家室,詩名,詩壇領袖,詩選,名聲,清史稿記載,

家世

寶廷作為和碩鄭親王派系的直系後裔,雖然他早在其四世祖阿札蘭時已無親王的頭銜,但他仍是不折不扣的宗室子弟,寶廷對自己的家族顯赫的出身是十分看重的,也頗為自豪,他曾作過《詠懷七古》詩云:“大清策勛封諸王,赫赫鄭邸威名揚。文功武烈耀史冊,祖宗累代流芬芳。”
寶廷的家庭為詩書世家,父、己、子三代皆為進士,父親常祿是道光辛卯(道光十一年?1831年)科的進士。寶廷為同治戊辰(同治七年?1868年)科的二甲六名進士。子壽富為光緒戊子(光緒十四年?1888年)科的二甲八十八名進士。
寶廷與父親的感情很深,他在《我生》一詩中說:“我生大不幸,七齡母已終。隨父豢養大,恩與慈母同。即教復兼養,瑣碎勞親。時時復事事,置我於胸中。”父親對他也有很高的期望——“我父教我讀,日夜望我貴。”(見《揭曉日作》)
寶廷的故宅,據《福雅堂詩抄》云:“寶竹坡侍郎寓,雙塔慶壽寺後,侍郎,鄭親王后裔也。”故居位於今電報大樓北,西單商場後身,在同治三年(1864年)時已破敗。光緒九年(1883年)又記故宅在舊刑部街,他在少年時曾在此觀看過“過會”(一種民間藝術香會)的表演,留下了深刻的記憶。光緒十三年(1887年)寶廷在詩序中又明確提到當時全家住在松樹胡同,他還特意作了《古松詩》記之,此後就一直沒有再離開過這裡。松樹胡同在明代時就已經有了,屬大時雍坊,在今西城和平門內。清代《京師坊巷志稿》卷上中記載:“松樹胡同,井一,橋一。”今有東、西松樹胡同,西松樹胡同已被大部拆除,東松樹胡同仍在。

人生經歷

寶廷的父親蓮溪公,名曰常祿,道光辛卯科進士,他官至翰林侍讀,乃一“清要之職”。寶廷為常祿的繼室——那穆都魯氏所生,從寶廷的仕途生涯來看,可以分為四個方面——

仕途

關於寶廷的風流韻事,野史筆記中是多有記載的,象郭則沄的《十朝詩乘》、王賡的《今傳是樓詩話》、李慈銘的《越縵堂日記》等都對此有詳細的記述和評論,箇中原由,眾說紛紜,表現出他對國家前途的悲觀失望,心存以“微過自污”激流勇退的心情(可見《先考侍郎公年譜》)。也有人說他的本意是早想回歸自然,故作此舉。也有人說他是遇到了自己心儀已久的美女,寧可棄官,也要抱得美人歸。總之,寶廷的這件風流韻事,也令同治皇帝非常不滿。《越縵堂日記》中記載:“(寶廷回京後立即上奏自劾)上諭:侍郎寶廷奏途中買妾,自請從重懲責等語,寶廷奉命典試,宜如何束身自愛,乃竟於歸途買妾,任意妄為殊出情理之外,寶廷著交部嚴加議處。”
寶廷在政治上與張佩綸、張之洞、黃體芳、何金壽、鄧承修、陳寶琛等人聲氣相通,敢諫直言,一起共襄國事,被世人稱為“清流黨”。有所謂“四諫”、“五虎”之說,“四諫”是指寶廷、陳寶琛、張佩綸、鄧承修;“五虎”是上述四人外再加張之洞。

家室

寶廷是由常祿“授室完婚”的,其妻是母親那穆都魯氏從弟連介山(英)的次女。當時兩家的境遇相同,都很貧困,因之他們的婚事辦得也非常簡陋草率,“時喪亂之餘,家居徒四壁立。”婚慶時竟然窮得連一杯喜酒都沒有。他的一生雖然一直為貧病所擾,但他卻也是妻妾成群,除了結髮妻原配外,另有李、胡、盛、汪四妾,汪氏就是他因之為丟官棄職的江山船女,也足見其風流了。
寶廷生有三女二男,三女中,長曰新篁、次曰筍卿,二人都是早夭。寶廷是十分喜愛這兩個女兒,可嘆的是她們幼年命薄,生命無常。篁乃幼竹、新竹,筍乃竹之未蘀而待蘀之竹也。寶廷自號竹坡,按《寶廷年譜》記載:“(蓮溪公)生公之夕,夢霜竹一叢,挺然乾霄,故蓮溪公名之曰寶賢,號竹坡。”竹坡二字也與此二女名字中的篁、筍兩字有關。寶廷另有一女籜秋,二子壽富、壽蕃,三人在光緒庚子(光緒二十六年?1900年)事變中“三人閉門自縊”,赴死國難。
就寶廷的個性而言,他除了性情耿直外,也是一個極其放蕩的性情中人。他在自我罷官後,晚年隱居山林,家徒四壁,衣食無著。每遇師友門生,伸手告貸。一旦得錢,便遊山玩水,常居于山林,數十日不回,醉臥叢林山寺中是常有的事。寶廷的一生襟懷坦蕩,剛直敢言,為人光明磊落,胸無宿物。他又好使酒負氣,無所顧忌,他在詩中也表明自己“疏狂不合世,進退同招議(見《寄懷羅淑生夫子》)。” “我生素負氣,言動多輕躁(見《春日雜興》)。”

詩名

寶廷自幼“天資穎悟,喜讀善悟”,八歲“就傳授讀”,但不久常祿就被罷官,家道中落,寶廷從九歲起就隨常祿移居西山。他的少年時代曾四年居住在京城,四年在西山生活。寶廷十三歲便學習詩歌寫作。他有二個啟蒙老師,一是父親,二是西山寺僧。他聰穎頓悟,自小頗有詩才,十二歲就能和杜甫《詠鳳凰》詩。西山的長老驚喜異常,“以為大器”。他的詩歌風格與王(摩詰)維、白(香山)居易、陸(放翁)游、楊(誠齋)萬里最為接近。
詩歌的創作上,寶廷是很有一些天賦。他在少年時就得益於其父常祿和八大處靈光寺住持法華上人。此外常祿還給他請了兩位家庭教師,一位是傳授他經學的車士騄(乙齋),另一位是馮霖(雲浦)。他對詩歌的貢獻在於他創造了子弟書通俗文藝的形式以及在詩歌創作中探索的通俗化,直接推動了清代文學開始向通俗化發展。
寶廷是在清代詩壇眾多的詩人中,是一個心胸最坦蕩直露,情感最豐富激越,才氣最跌宕,最具詩人特質的。他的一生酷愛山水,鐘情山水,一生以詩酒為伴、為樂。他在一生中到底創作了多少首詩歌,確實是難以記數。如按其七律《三十初度感懷》詩云:“窮愁旅恨五千首,家難國憂三十年”來計算的話,窮其一生的詩作之豐,是無人可以比肩的。
寶廷的遺作計有——《長白先生奏議》、《尚書持平》、《庭聞憶略》以及《偶齋詩草》,這是其門門生林紓編印的。《偶齋詩草》分為內集、內次集、外集、外次集四部分,共收入了2376首詩,其數量雖然在白居易、陸游、查慎行、袁枚、趙翼、樊增祥等人之下,但可與蘇軾、錢謙益等相當,已是很了不起的了。

詩壇領袖

在中國的文壇上,清代有兩位滿族八旗文人子弟占據著第一的位置,一個是納蘭性德,是詞苑的霸主;一個就是寶廷,詩壇的領袖。寶廷詩才還表現在他“諸體兼備,各體皆工”,尤以五言、七言歌行擅長,品質也最為上乘,是其詩歌種類中水平最高的。
寶廷在晚清詩壇上是一個中心,圍繞著他的是一個團隊,是一股強勁的詩壇颶風,他不愧為晚清詩壇上的領軍人物。
寶廷不僅以其詩名、詩才享譽詩壇,而且他還以其獨特的人格魅力和才華團結、聚集了一大批同時代的詩人。一類是與他地位相當或高於他的高官、詩人的唱和,如翁同龢陳寶琛;一類是他的朋友、詩友,如宗韶(子美)、志潤(白石)、育琛(又章)等;另一類是他的門生、學生,如鄭孝胥(太夷)、林紓(畏廬)、陳衍(石遺)等。

詩選

除夕祭詩
朔風卷雪寒雲凍,燈光滿蒼樓台動。一壺清酒列中庭,手把殘編向天誦。向天誦,自祭詩,詩中甘苦天能知。一年三百六十日,悲歡離合事事存於斯。我心深,我意解,旁人不解何妨嗤。今宵有酒且自祭,勝教俗客評高卑。新酒傾一斗,舊詩焚一首,紙灰飛上天,詩心逐風走。君不聞,昔時詩僧無本公;又不聞,近代詩人船山翁,祭詩千古留韻事,詞壇嘖嘖稱英雄。我雖不敏少才調,好詩頗與前人同。二君有知見應妒,詩雖勝吾輸吾窮。舊詩感憤多不平,新詩更覺難為情。詩成不忍再仰誦,只恐淒絕天難聽。
觀我四首和船山
彈指光陰總是空,輕塵弱草太匆匆。
聰明雖出兩間外,哀樂都歸百歲中。
夢裡那能求覺悟,死前誰肯學痴聾?
茫然宇宙無清歇,傀儡登場自古同。
少壯年華渺莫尋,幾莖白髮不勝簪。
功名福貴留回味,利祿兒孫並一心。
風到晚秋聲愈烈,日當斜照色翻深。
空勞智慮無遺算,轉眴松楸成茂林。
含悲終日臥床頭,倚枕難禁淚暗流。
滿室藥香濃似酒,半窗人影瘦於秋。
荒陵夜雨詞臣恨,古店西風旅客愁。
識得浮生本虛幻,何妨藉病且悠遊。
荒煙衰草冷平原,泉下幽情誰可言?
氣盡何妨吾亦死,名垂豈必我猶存。
半林松柏才人墓,一片桃花倩女魂。
古往今來盡如此,彌留那屑有啼痕。

名聲

與張佩綸,黃體芳張之洞號稱‘翰林四諫’。直聲振天下。

清史稿記載

宗室寶廷,字竹坡,隸滿洲鑲藍旗,鄭獻親王濟爾哈朗八世孫。同治七年進士,選庶吉士,授編修。累遷侍讀,光緒改元,疏請選師保以崇聖德,嚴宦寺以杜干預,核實內務府以節糜費,訓練神機營以備緩急,懿旨嘉納。大考三等,降中允,尋授司業。是時朝廷方銳意求治,詔詢吏治民生用人行政,寶廷力抉其弊,諤諤數百言,至切直。
晉、豫飢,應詔陳言,請罪己,並責臣工。條上救荒四事,曰:察釐稅,開糧捐,購洋米,增糶局。復以災廣賑劇,請行分貸法。畿輔旱,日色赤,市言訛駴,建議內嚴防範,外示鎮定,以安人心。歷遷侍講學士,以六事進,曰:明黜陟,專責任,詳考詢,嚴程限,去欺矇,慎赦宥,稱旨。五年,轉侍讀學士。
初,德宗繼統嗣文宗,懿旨謂將來生有皇子,即繼穆宗為嗣。內閣侍讀學士廣安請頒鐵券,被訶責。至是,穆宗奉安惠陵,主事吳可讀堅請為其立後,以尸諫,下廷臣議。寶廷謂:“恭繹懿旨之意,蓋言穆宗未有儲貳,即以皇上所生之子為嗣,非言生皇子即時承繼也,言嗣而統賅焉矣。引伸之,蓋言將來即以皇上傳統之皇子繼穆宗為嗣也。因皇上甫承大統,故渾涵其詞,留待親政日自下明詔,此皇太后不忍歧視之慈心,欲以孝弟仁讓之休歸之皇上也。廣安不能喻,故生爭於前;吳可讀不能喻,故死爭於後。竊痛可讀殉死之忠,而又惜其遺摺之言不盡意也。可讀未喻懿旨言外之意,而其遺摺未達之意,皇太后早鑒及之,故曰‘前降旨時即是此意’也。而可讀猶以忠佞不齊為慮,誠過慮也。宋太宗背杜太后,明景帝廢太子見深,雖因佞臣妄進邪說,究由二君有自私之心。乃者兩宮懿旨懸於上,孤臣遺疏存於下,傳之九州,載之國史,皇上天生聖人,必能以皇太后之心為心。請將前後懿旨恭呈御覽,明降諭旨,宣示中外,俾天下後世鹹知我皇太后至慈,皇上至孝至弟至仁至讓,且以見穆宗至聖至明,付託得人也。如是,則綱紀正,名分定,天理順,人情安矣。因赴內閣集議,意微不合,謹以上聞。”
又奏:“廷臣謂穆宗繼統之議,已賅於皇太后前降懿旨之中,將來神器所歸,皇上自能斟酌盡善,固也。然懿旨意深詞簡,不及此引伸明晰,異日皇上生有皇子,將繼穆宗為嗣乎,抑不即繼乎?不即繼似違懿旨,即繼又嫌跡近建儲。就令僅言繼嗣,不標繼統之名,而臣民亦隱以儲貳視之,是不建之建也。而此皇子賢也,固宗社福;如其不賢,將來仍傳繼統乎,抑舍而別傳乎?別傳之皇子,仍繼穆宗為嗣乎,抑不繼乎?即使仍繼穆宗,是亦不廢立之廢立也,豈太平盛事乎?至此時即欲皇上斟酌盡善,不亦難乎?廷議之意,或以皇上親政,皇子應尚未生,不難豫酌一盡善之規。然國君十五而生子,皇子誕育如在徹簾之前,又何以處之乎?與其留此兩難之局以待皇上,何如及今斟酌盡善乎?且懿旨非皇上可改,此時不引伸明晰,將來皇上雖斟酌盡善,何敢自為變通乎?此未妥者一也。廷議又謂繼統與建儲,文義似殊,而事體則一,似也。然列聖垂訓,原言嗣統之常,今則事屬創局,可讀意在存穆宗之統,與無故擅請建儲者有間,文義之殊,不待言矣。今廷議不分別詞意,漫謂我朝家法未能深知,則日前懿旨‘即是此意’之謂何,臣民不更滋疑乎?此未妥者又一也。”疏入,詔藏毓慶宮。其他,俄使來議約,朝鮮請通商,均有所獻納。
七年,授內閣學士,出典福建鄉試。既蕆事,還朝,以在途納江山船伎為妾自劾,罷官隱居,築室西山,往居之。是冬,皇太后萬壽祝嘏,賞三品秩。十六年,卒。
其詩篇頗富,模山范水,不作苦語,和平沖澹,自寫天機。亦能詞,有《偶齋詩草》內外集及《偶齋詞》傳世。
子壽富,庶吉士。庚子,拳匪亂,殉難,自有傳。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