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保齡

袁保齡

袁保齡(1841~1889) 字子久,又名陸龕。出生於河南省項城縣。系鹹豐、同治年間欽差大臣漕運總督袁甲三次子,袁世凱的叔父。1862年中舉人,曾隨其父鎮壓過捻軍。

基本介紹

  • 本名:袁保齡
  • 出生時間:1841
  • 去世時間:1889
  • 國別:中國
袁保齡塑像,個人經歷,

袁保齡塑像

2013年,袁保齡主持籌建的旅順大塢(現大連遼南船廠)建成130周年之際,雕塑家姜廣祥先生為袁保齡塑像。該像現立於該廠廠史館內。

個人經歷

1866年,25歲的袁保齡任清朝廷內閣中書侍讀。1877年,袁保齡因編纂《穆宗毅皇帝實錄》有功,賞戴花翎,官銜升為四品;1878年因賑災有功,升為道員,加三品銜;1879年《穆宗毅皇帝實錄》全書告成,賞二品頂戴。北洋大臣李鴻章認為袁保齡是“諸習戎械,博通經濟,才具勤敏”的官員,於1881年以“北洋佐理需才”為由,奏請朝廷將其調到天津,委辦北洋海防營務。
1882年,袁保齡接替黃瑞蘭,出任旅順港塢工程總辦,身兼軍政二職。上任後,他銳意改組原工程局,裁撤貪鄙無能官員,啟用熟諳技術的人才,妥善處理上下級和軍民、華洋等關係。在督辦海防工程時,他大膽採用西方先進技術建港修塢,很快使旅順海防工程展現新的局面。在修築攔海大壩時,他冒嚴寒,親臨現場,監督民工洋匠日夜趕修,歷時40個晝夜築成攔海大壩。在他的主持下,港塢配套工程,如挖掘塢基、修建碼頭、開渠引水、拓寬海口、疏通航道、購辦機器,以及成立修船廠、機械局、建築彈藥庫、海岸炮台、水陸醫院、旅順電報局、建造機器超重船等10多項重大工程,均得以按時完工。為保證施工決策的正確性,他堅持施工原則和質量標準,對於不能保證施工質量的錯誤主張,做堅決鬥爭,毫不退讓。其時,受聘的德籍工程師善威主張用磚建塢,他認為磚不耐久,必須用石料。雙方爭執4個多月,終於按他的指令用石料修塢,從而保證船塢歷百年而堅固如初。  袁保齡忠於職守,秉公辦事,不但督辦船塢時立下功勞,受到朝廷表彰,而且為旅順人民做了不少好事。他主持正義,公平合理地處理前工程局與當地土地業主在用地方面的爭議,如數退還前任拖欠百姓的貨款。此外,他在倡導旅順一帶廣種桑樹,教民養蠶和紡織,興辦學堂,促進了旅順的經濟發展和民眾開化。
1884年,李鴻章巡閱旅順口,看到海防營務建設成果,對袁保齡讚賞道:“旅順炮台營壘堅固可守,全賴保齡督飭之力”。1886年4月,醇親王奕譞(溥儀的祖父)親閱旅順口,認為旅順口“海防布置合宜,保齡尤為得力,奏聞下部優敘”。
1889年,袁保齡因操勞過度,病卒於旅順防地。清政府比照軍營積病故例優恤,授資政大夫,晉封光祿大夫,贈內閣學士,列入國史列傳。生前著有《閣學公集》等書。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