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學黨

東學黨

東學黨是朝鮮1894年東學黨武裝起義的主要力量,這次起義的領導者是東學道首領全唪準。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東學黨
  • 外文名:Tonghak 
  • 創始人:崔濟愚
  • 時間:十九世紀中後葉
產生背景,運動過程,

產生背景

東學黨運動本來是宗教性質的,由於官方的迫害才變成了政治運動。
矗立在韓國黃土峴的東學革命軍紀念塔矗立在韓國黃土峴的東學革命軍紀念塔
東學黨的創始人崔濟愚(1824—1864年)是一個不得志的士子,他有感於官方的壓迫和基督教的擴張,創立了號稱集儒、道、釋精髓而為一的“東學”信仰。朝鮮政府視它為邪教而加以取締。1863年崔濟愚被捕,次年被李朝政府以“傳播邪教”罪處死。
這一教派被迫轉入地下活動後,逐漸吸引了一些胸懷政治野心的人士。
1892年,東學黨人要求開禁,但被拒絕,他們的組織奉令解散。

運動過程

朝鮮甲午農民戰爭是在東學道宗教旗幟下進行的反帝反封建的農民起義。它是朝鮮歷史上規模最大的一次農民戰爭,揭開了朝鮮民族民主革命的序幕。甲午農民戰爭沉重打擊了朝鮮王朝的封建統治,加速其滅亡;這次起義將“逐滅倭夷”作為綱領之一,因此是朝鮮歷史上第一次大規模反抗外來侵略者的民眾運動,促進了朝鮮民族意識的覺醒。之後不少在朝鮮近現代史上叱吒風雲的人物,如孫秉熙金九等,都參與過這次愛國運動。
此後不久,在玄洋社日本人的幫助下,東學黨人利用民眾性抗議官僚貪污的機會,策劃了一次暴亂。當朝鮮宮廷要求中國出面援助時,日本公使慫恿袁世凱採取積極行動,並暗示日本無意干預此事。李鴻章信以為真,認為日本不會進行戰爭;但東京卻作了充分行動的準備,因此中國人剛剛協助撲滅東學黨人,八千名日本兵馬上就出現於朝鮮。日本方面要求朝鮮改革內政,但是朝鮮政府根據李鴻章的指令答覆說,只有在日本軍隊撤出朝鮮後,它才能進行改革。
這次農民起義爆發的根本原因與歷史上歷次農民起義運動相同,都是因為地主階級和農民階級的階級矛盾的激化而引起的。但由於農民階級的局限性,東學軍在戰略上孤立、分散,在思想上、行動上的猶豫、散漫,導致多次貽誤戰機;東學軍一直依賴宗教的外衣,甚至相信貼上符咒便可以刀槍不入;全琫準雖然提出了“盡滅權貴”的口號,矛頭卻並未直指朝鮮王朝的最高統治者和封建專制制度,還在檄文中稱:“我聖上仁孝慈愛,神明聖睿”;大量動機不純的兩班貴族和儒生加入起義隊伍,使之魚龍混雜,並且最先投降官軍,配合其鎮壓起義;其核心思想並未脫離儒家的忠孝觀念;其綱領也帶有籠統排外的色彩。這些都是甲午農民戰爭的失敗原因和舊式農民戰爭的屬性的體現。
但是甲午農民戰爭也不是全然的舊式農民戰爭,在資本全球擴張的時代,它也同時帶有了鮮明的時代特徵,在帝國主義的瓜分侵略下,嚴重的民族危機是加速這次農民戰爭爆發的重要因素。由於這次農民起義的爆發摻雜了新舊農民戰爭的不同因素,它的影響和作用也就具有兩方面:一方面沉重打擊了封建國家的統治,另一方面也間接打擊了帝國主義在朝鮮的勢力。這次農民戰爭與越南黃花探領導的農民游擊戰爭及中國的義和團運動,構成了19世紀末20世紀初亞洲各國人民反帝反封建鬥爭的主要內容。
在當時,朝鮮封建地主階級將東學軍視作歷史上的黃巾軍白蓮教等“異端”,蔑稱為“東徒”、“東匪”,稱這次起義為東學亂、東學黨之亂,清朝和日本的官方檔案也沿襲這一說法。但隨著時間的推移,這次起義光輝與進步的歷史意義逐漸為人們承認,所以現今朝鮮稱這次起義為甲午農民戰爭,韓國稱這次起義為東學農民運動或東學革命,中國和日本則多稱為東學黨起義。甲午農民戰爭所也因其體現的反帝反封建的愛國主義精神而受到朝鮮半島人民的永久稱頌與紀念。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