魚(魚類)

魚(魚類)

魚類是體被骨鱗、以呼吸、通過尾部和軀幹部的擺動以及的協調作用游泳和憑上下頜攝食的變溫水生脊椎動物,屬於脊索動物門中的脊椎動物亞門,一般人們把脊椎動物分為魚類(53%)、鳥類(18%)、爬行類(12%)、哺乳類(9%)、兩棲類(8%)五大類。根據已故加拿大學者“Nelson”1994年統計,全球現生種魚類共有24618種,占已命名脊椎動物一半以上,且新種魚類不斷被發現,平均每年已約150種計,十多年應已增加超過1500種,目前全球已命名的魚種約在32100種。

魚主要分為:熱帶魚、溫帶魚和冷帶魚等

水類魚分為:淡水魚和鹹水魚。

基本介紹

  • 中文學名:魚
  • 拉丁學名:piscium
  • 別稱:魚類
  • :動物界
  • :脊索動物門
  • 亞門脊椎動物亞門
  • :軟骨魚綱、硬骨魚綱
  • 分布區域:全世界的水域
  • 魚字:刻骨文演變
  • 魚種數:32100
  • 英語:fish
基本信息,動物特徵,動物外形,紡錘形,側扁型,棍棒型,平扁型,運動能力,概述,尾鰭,胸鰭,腹鰭,背鰭,臀鰭,動物皮膚,魚類骨骼,概述,附肢骨,分頭骨和脊椎,消化系統,進化過程,特異功能,會飛的魚,會走路的魚,會發聲的魚,會發電的魚,會發光的魚類,溺死在水的魚,洄游原因,瀕危魚類,魚種分布,魚肉功效,食用禁忌,營養價值,營養成分,膳食醫療,魚鱗藥理作用,魚鰾藥理作用,相關疾病,爛鰭病,棉口病,錨頭蚤病,口絲蟲病,相關知識,不吃魚人,分類介紹,軟骨魚綱,硬骨魚綱,

基本信息

漢字:魚 yǘ
自左向右:隸書-小篆-金文-甲骨文-骨刻文自左向右:隸書-小篆-金文-甲骨文-骨刻文
引自丁再獻、丁蕾《東夷文化與山東·骨刻文釋讀》十九章第二節,中國文史出版社2012年2月版。魚類屬於脊索動物門中的脊椎動物亞門,一般人把脊椎動物分為魚類(53%)、鳥類(18%)、爬行類(12%)、哺乳類(9%)、兩棲類(8%)五大類。根據已故加拿大學者Nelson(1994年)統計,全球當時已知魚類共有24618種,占已命名脊椎動物一半以上,且新種魚類不斷被發現。全球已命名的魚種約在32100種。

動物特徵

魚字拼音(yú),魚類(fish)是最古老的脊椎動物。它們幾乎棲居於地球上所有的水生環境——淡水的湖泊、河流到鹹水的大海和大洋。
世界上現存已發現的魚類約三萬二千種,魚生活在水裡,分布在海洋和淡水中,海洋中生活著占三分之二,其餘的生活在淡水中。中國計有二千五百種,其中可供藥用的有百種以上,常見的藥用動物有海馬海龍黃鱔鯉魚鯽魚鱘魚(鰾為魚鰾膠)、大黃魚(耳石為魚腦石)肝油(維生素A和維生素D)的主要原料。從各種魚肉里可提取水解蛋白細胞色素C卵磷脂腦磷脂等,河豚的肝臟和卵巢里含有大量的河豚毒素,可以提取出來治療神經病痙攣、腫瘤等病症。大型魚類的膽汁可以提制“膽色素鈣鹽”,為人工製造牛黃的原料。魚類各綱之間的差異之大就如陸生脊椎動物各綱之間。一般認為,魚類是體滑而形如紡錘、呈流線型、具鰭、用鰓呼吸的水棲動物,但更多的種類不符合此定義。有的魚體極長,有的極短;有的側扁,有的扁平;有的鰭大或形狀複雜,有的退化乃至消化;口、眼、鼻孔、鰓開口形狀位置變化極大。魚類是人類的重要食物。過度捕撈、污染和環境變化都會破壞魚類資源,魚類捕食,有助於控制瘧疾等蚊傳疾病。魚是行為學生理學、生態學及醫學的重要實驗動物。
魚是大部分是冷血動物,極少數為溫血動物,用鰓呼吸,具有。現存魚類可分為兩個主要族群:軟骨魚類(如鯊魚等)和 硬骨魚類(線狀鰭和波狀鰭的魚類)。這兩種族群的魚類都首先出泥盆紀早期。線狀鰭魚中較進階的一群稱為硬骨魚,在侏羅紀時開始進化,已變成個體數量最多的魚類。另外也有數種已絕種的魚類。
觀賞魚觀賞魚
魚,相伴人類走過了五千多年曆程,與人類結下了不解之緣,成為人類日常生活中極為重要的食品與觀賞寵物,但人們對什麼動物是“魚”,魚的定義應如何下,卻知者甚少。隨著科學的發展,人們對魚所下的定義也發生了很大的變化。
近五億年前,地球上生命歷程進程中發生了一次重大的飛躍,出現了最早的魚形動物,揭開了脊椎動物史的序幕,從而導致動物界的發展,進入了一個新的歷史階段。真正的魚類最早出現於三億餘年前,在整個悠久歷史過程中,曾經生存過大量的魚類,早已隨著時間的消逝而消亡絕滅,生存在地球上的魚類,僅僅是後來出現、演化而來的極小的一部分種類。
人類在很早以前就能識別物種,給以名稱,通常所說的“魚”包括水中的所有動物,因而把許多生活在水中的動物均冠以魚名,把海豹大鯢娃娃魚)、烏賊魷魚章魚海星海蜇、海綿、文昌魚等與魚類混為一談。
觀賞魚:孔雀魚觀賞魚:孔雀魚
二千幾百年前古希臘哲學家柏拉圖對魚類所下的定義是:“這一類(魚類)是由完全無知無覺的東西造出來的。變形之主以為在這一類中給予純潔的呼吸是不再值得的,因為它們是各種罪惡的後代,而存在著不潔之心。變形之主把它們投入水中,使它們通過深厚的污泥,來呼吸那神妙而純潔的空氣。這就是魚和牡蠣以及其他所有的水生動物,作為有了莫大的無知之罪而得到的處罰,被遙遠地分離開來了”。柏拉圖的觀點充滿了神創論。由於近代科學的發展,早已徹底否定了這種觀點。
我國漢代初期的《爾雅》就已經把動物分為蟲、、鳥、獸4類,其中魚包括了魚類、兩棲類、爬行類等低等脊椎動物及、蟹、貝類等。
18世紀瑞典博物學家林奈(Carl von Linne,1707~1778)創立了現代分類學,他在所著的《自然系統》一書中,他將動物界分為哺乳、鳥、兩棲、魚、昆蟲及蠕蟲等6綱。1859年,英國生物學家達爾文出版了《物種起源》一書,誕生了系統分類學。從此,魚類的定義及包含範圍也就確定下來。
究竟哪些動物屬於“魚”?現代分類學家給“魚”下的定義是:終生生活在水裡、用鰓呼吸、用鰭游泳的脊椎動物。魚類包括園口綱軟骨魚綱硬骨魚綱等三大類群、世界上已知魚類約有26000多種,是脊椎動物中種類最多的一大類,約占脊椎動物總數的48.1%.它們絕大多數生活在海洋里,淡水魚約有8600餘種,我國現有魚類近3千種,其中淡水魚約1000種左右。
魚的聽力很好。科學家發現,儘管很多魚外部沒有長耳朵,但是有特別設計的聲音接收器,可將聲波傳到內耳里充滿液體的管狀結構。這些管道里有特殊的細毛,叫纖毛,它們可以將聲音的脈衝通過一系列複雜的機制和化學反應傳到魚的腦子裡,在那裡進行處理。耳石是聽覺系統的一部分,和感覺細胞相連,在硬骨魚的聽覺/平衡機制里起著很大的作用。耳石對科學家來說很有價值,他們依靠耳石來辨別魚的種類,還可以來判定一條魚的年齡——因為魚成長時,耳石每年會長出一輪同心圓。在顯微鏡下,科學家們可以看到並數這些同心圓。

動物外形

紡錘形

也稱基本型,是一般魚類的體形,適於在水中游泳,整個身體呈紡錘形而稍扁。在三個體軸中,頭尾軸最長,背腹軸次之,左右軸最短,使整個身體呈流線型或稍側扁,以利於水中運動前進時減少阻力,故這類魚善於游泳。常棲息於水的中、上層。可作長途遷移。例:,鯊。

側扁型

這類魚的三個體軸中,左右軸最短,頭尾軸和背腹軸的比例差不太多,形成左右兩側對稱的扁平形,使整個體型顯及扁寬,因此,游泳的能力較紡錘型差,生活在水的中、下層。很少作長途遷移。如鯧魚、蝴蝶魚、鯿魚胭脂魚燕魚等。

棍棒型

又稱鰻魚型。這類魚頭尾軸特別長,而左右軸和腹軸幾乎相等,都很短,使整個體形呈棍棒狀。其游泳能力較側扁型和平扁型強。適於在水底泥土中穴居和水底砂石中生活。
鰻魚鰻魚
黃鱔鰻鱺及多種海鰻。

平扁型

這類魚的三個體軸中,左右軸特別長,背腹軸很短,使體型呈上下扁平,行動遲緩,不如前兩型靈活,多營底棲生活。例如鮟鱇等。
此外,還有一些魚類由於適應特殊的生活環境和生活方式,而呈現出特殊的體型,例如海龍、翻車魚、河魨、比目魚、箱魚等。無論哪一種體型的魚,均可分為頭、軀幹和尾三部分。無頸為其特點,頭和軀幹相互聯結固定不動,是魚類和陸生脊椎動物的區別之一,頭和軀幹的分界線是鰓蓋的後緣(硬骨魚類)或最後一對鰓裂(軟骨魚類)。軀幹和尾部一般以肛門後緣或臀鰭的起點為分界線,準確地講,是以體腔末端或最前一枚尾椎椎體為界。

運動能力

概述

魚類的附肢為鰭,是游泳和維持身體平衡的運動器官。鰭由支鰭擔骨和鰭條組成,鰭條分為兩種類型,一種角鰭條不分節,也不分枝,由表皮發生,見於軟骨魚類;另一種是鱗質鰭條或稱骨質鰭條,由鱗片衍生而來,有分節、分枝或不分枝,見於硬骨魚類,鰭條間以薄的鰭條相聯。骨質鰭條分鰭棘和軟條兩種類型,鰭棘由一種鰭條變形形成,是既不分支也不分節的硬棘,為高等魚類所具有。軟條柔軟有節,其遠端分支(叫分支鰭條)或不分支(叫不分支鰭條),都由左右兩半合併而成。魚鰭分為奇鰭和偶鰭兩類。偶鰭為成對的鰭,包括胸鰭和腹鰭各1對,相當於陸生脊椎動物的前後肢;奇鰭為不成對的鰭,包括背鰭尾鰭臀鰭(肛鰭)。背鰭和臀鰭的基本功能是保持身體平衡,防止傾斜搖擺,幫助游泳,尾鰭如船舵一樣,控制方向和推動魚體前進。一般常見的魚類都具有上述的胸、腹、背、臀、尾等五種鰭。但也有少數例外,如黃鱔無偶鰭,奇鰭也退化;鰻鱺無腹鰭;電鰻無背鰭等等。

尾鰭

決定運動方向,提供前進的動力,若失去,魚不會轉彎。依據外形和尾椎骨末端位置的關係,尾鰭可分為四種類型:
圓形尾鰭:尾鰭為一葉,尾椎骨一直伸到尾鰭後端,將鰭分成背腹對稱,尾鰭末端尖,多見於魚類的胚胎期及仔魚期。
歪形尾鰭:尾鰭分上下兩葉,尾椎末端稍曲向上伸展到尾鰭的上葉內。上葉較長,下葉小而略為突出,形成內外上下均不對稱的歪形尾鰭。常見於現代軟骨魚類和少數硬骨魚類。如鯊、鱘等。
正形尾鰭:分為上下對稱的兩葉,尾椎末端僅達尾鰭的基部,而稍上翹,保留有歪形尾椎的痕跡,尾鰭外形完全對稱,下葉由增加的尾下骨片支持著。正形尾鰭是高等魚類的特徵之一。據鰭形的變化,又包括了多種鰭形。
原形尾鰭:尾椎的末端平直伸展至尾的末端呈圓形,不像圓形尾那樣尖,尾鰭上下葉大致相等,這是一種原始的尾型,見於圓口綱,魚綱僅見於幼魚。

胸鰭

保持魚體平衡,若失去,魚體會左右搖擺不定。相當於陸生動物的前肢,著生於鰓蓋後緣的胸部。對魚類具有運動、平衡和掌握運動方向的機能。當魚停止前進時,胸鰭用於控制魚體的平衡;緩慢地遊動時,胸鰭又起著如同船槳的作用;高速行進時,胸鰭緊貼魚體,當它舉起時,則可減速和制動;當胸鰭一側緊貼魚體,一側舉起,則魚體朝舉起的一側拐彎前進,協助尾鰭起舵的作用。

腹鰭

保持魚體平衡,若失去,魚體會左右搖擺不定。相當於陸生動物的後肢,具有協助背鰭、臀鰭維持魚體平衡和輔助魚體升降拐彎。腹鰭著生的位置隨不同的魚類而異,軟骨魚類的腹鰭一般位於泄殖孔的兩側。形狀和胸鰭相似而稍小。硬骨魚的腹鰭位於軀幹腹側的叫腹鰭腹位。這是一類較原始的種,如鯉魚,鮭魚、鮎魚、鯡魚等;位於胸鰭前方,在腮蓋之後的胸部者叫腹鰭胸位,如鱸魚、黃魚和鯛魚等;位於兩腮蓋之間的喉部者叫腹鰭喉位,如鮎科和鰧科的魚類。腹鰭胸位和喉位是魚類進化後出現的高級特徵。這些位置各異的腹鰭,在魚類演化史上是一重要的標誌,在動物分類學上具有極其重要的意義。

背鰭

保持魚體側立,對魚體平衡起著關鍵作用,若失去,會失去平衡而側翻。但也有些體形長的魚類,背鰭和臀鰭可以協助身體運動,並推動機體急速前進。如帶魚的背鰭、電鰻的臀鰭、海鰻的背鰭和臀鰭都能推動機體向前運動。又如特殊體形的海馬,也是靠細小的背鰭運動來推動機體前進。鰭式,是表示鰭的組成和鰭條數目的記載形式。各鰭拉丁文的第一個字母代表鰭的類別名稱,如“D”代表背鰭,“A”代表臀鰭(肛鰭),“V”代表腹鰭,“P”代表胸鰭,“C”代表尾鰭。大寫的羅馬數字代表棘的數目。阿拉伯數字代表軟條的數目,棘或軟條的數目範圍以“一”表示,棘與軟條相連時用“一”表示,分離時用“,”隔開。例如鯉魚的鰭式:D..Ⅲ一Ⅳ一17~22;P.Ⅰ一15~16;VⅡ一8一9;A...Ⅲ一5~6;C.20~22。
以上表示鯉魚有一個背鰭,3~4根硬棘和17~22根軟條;胸鰭1根硬棘和15~16根軟條;腹鰭2根硬棘和8至9根軟條;臀鰭3根硬棘和5~6條軟條;尾鰭20~22根軟條。鱸魚的鰭式為D..Ⅻ一Ⅰ一13;A..Ⅲ一7~8;P.15~18;V.Ⅰ一5。表示鱸魚有兩個背鰭,第一背鰭由12根硬棘組成,無軟條;第二背鰭包括1根硬棘和13根軟條;臀鰭3根硬棘和7~8根軟條;胸鰭15~18根軟條;腹鰭1根硬棘和5根軟條。魚類的運動與體形和鰭的變化有著非常密切的關係,其游泳的動力主要依靠以下三種方式:
  1. 利用軀幹部和尾部的肌肉收縮波浪式運動。
  2. 依靠鰭的擺動划水運動。
  3. 利用鰓孔向後噴水引起的反作用力使魚體前進。魚類運動的方式除游泳外,少數魚還具有一種特殊的運動形式,即跳躍或飛翔,如鰱能斜向躍出水面很高,隨後垂直落入水中。飛魚用力跳躍斜出水面後,還能張開寬大的胸鰭,在空中翔達300m左右。鮭魚能反覆跳越過河中多種阻障,從海里洄游到河流的中上游產卵。另外,還有極個別的魚能爬行,如鮟鱇、彈跳塗。

臀鰭

協調其它各鰭,起平衡作用;若失去,則身體會輕微搖晃。

動物皮膚

魚類的皮膚由表皮和真皮組成,表皮甚薄,由數層上皮細胞和生髮層組成,表皮中富有單細胞的粘液腺,能不斷分泌粘滑的液體,使體表形成粘液層,潤滑和保護魚體,如減少皮膚的摩擦阻力;提高運動能力;清除附著在魚體的細菌和污物。同時,使體表滑溜易逃脫敵害。所以,表皮對魚類的生活及生存都有著重要意義。表皮下是真皮層,內部除分布有豐富的血管、神經、皮膚感受器和結締組織外,真皮深層和鱗片中還有色素細胞、光彩細胞,以及脂肪細胞。色素細胞有黑、黃、紅三種,黑色素細胞和黃色素細胞存在於普遍魚類的皮膚中,紅色素細胞多見於熱帶奇異的魚類局部皮膚中,光彩細胞中不含色素而含鳥糞素的晶體,有強烈的反光性,使魚類能顯示出銀白色閃光,有些魚類生活在海洋深處或昏暗水層,具有另一種皮膚衍生物—發光器腺細胞,能分泌富含磷的物質,氧化後發螢光,以誘捕趨光性生物,或作同種和異性間的聯繫信號,如深海蛇鯔、龍頭魚和角鮟鱇中的一些種類。
在表皮與真皮之間,或者真皮中有很多鱗片,魚鱗是魚類特有的皮膚衍生物,由鈣質組成,被覆在魚類體表全身或部分(一定部位),能保護魚體免受機械損傷和外界不利因素的刺激,故有“外骨骼”之稱。也是魚類的主要特徵之一。現存魚類的魚鱗,根據外形,構造和發生特點,可分為三種類型。
  1. 楯鱗由真皮和表皮聯合形成,包括真皮演化的基板和板上的齒質部分,即埋藏在真皮中的硬骨質的圓形或菱形基板和突出於表皮以外尖鋒朝向體後而中央隆起的圓錐形的棘(齒質)。齒質的表面有由表皮演化而來的琺瑯質被覆著,齒質部分的中央為髓腔,整個髓腔開口於基板的底部,並有血管、神經通到腔內。鯊魚體表的楯鱗與牙齒的發生和構造相同應屬同源器官,故鯊魚的牙齒又叫皮齒。楯鱗的構造較原始,見於軟骨魚類鱗。
  2. 硬鱗由真皮演化而來的斜方形骨質板鱗片,表面有一層鈣化的具特殊亮光的硬鱗質,叫做閃光質。硬鱗是硬骨魚中最原始的鱗片,如雀鱔和鱘魚的鱗。
  3. 骨鱗由真皮演化而來的骨質結構,類圓形,前端插入鱗襄中,後端露出皮膚外呈游離態,相互排列成復瓦狀。根據游離後緣的形狀不同分為圓鱗和櫛鱗。圓鱗的游離後緣光滑圓鈍,常見於鯉形目、鯡形目等較低級的硬骨魚類。櫛鱗的後緣有鋸齒狀突起,多見於鱸形目等高級魚類。不管圓鱗或櫛鱗,表面均有同心圓的環紋,稱年輪。與植物莖的年輪一樣,可依此推測魚的年齡、生長速度及生殖季節等等。
鱗的作用
  1. 作為一層外部骨架,鱗既可以使魚體保持一定的外型,又可減少與水的摩擦。
  2. 為魚體提供了一道保護屏障,使它與周圍的無數微生物隔絕,有效地避免感染和抵抗疾病。
  3. 魚肚部的鱗,能反射和折射亮光,猶如一面鏡子,從而使底下兇猛的水生動物眩目,產生天水一色,不辨物體,成為天然的偽裝。
此外,生物學家根據鱗片上環生的年輪(每輪表示過一冬),判知魚的年齡;亦可較為正確地掌握其生長、死亡率及健康狀況。
魚類身體兩側大都有一條或數條從單獨小窩演變成為一條管狀的線,稱為側線鱗,每片側線鱗有側線孔,能感受水的低頻率振動。硬骨魚的鱗片通常根據其數目、大小、排列形狀來鑑定魚種,記載鱗片數目的排列方式,常用一個帶分數式來表示,稱為鱗式:例如鯽魚的鱗式為28~30表示鯽魚的側線鱗為28~30片,側線上鱗為5~6片,側線下鱗為5~7片。

魚類骨骼

概述

魚類的骨骼按性質分軟骨和硬骨兩類。軟骨魚類終生保持軟骨,軟質中因有石灰質的沉澱物,又叫鈣化軟骨。硬骨魚的骨骼主要為硬骨,按照形式不同又分為軟化硬骨和骨膜兩種:在軟骨的原基上骨化形成的硬骨就是軟化硬骨,如脊椎骨、耳骨、枕骨等;由真皮和結締組織直接骨化形成的硬骨叫膜骨,如額骨、頂骨、鰓蓋骨等。魚類的骨骼按部位不同,分中軸骨骼和附肢骨骼兩部分。
朱宣鹹中國畫《芙蓉金魚》朱宣鹹中國畫《芙蓉金魚》

附肢骨

附肢骨分奇鰭骨骼和偶鰭骨骼。奇鰭中的背鰭、臀鰭和尾鰭骨骼都由插入肌肉中的支鰭骨(輻鰭骨)支持鰭條,硬骨魚的支鰭骨又叫鰭擔骨。偶鰭骨骼包括帶骨(肩帶和腰骨)和鰭骨(鰭擔骨和鰭條)兩部分。魚類中除硬骨魚的肩帶與頭骨相連以外,所有的附肢骨與脊柱均沒有直接聯繫,這也是魚類的特徵之一,這是由於魚類的運動方式是游泳而決定的。

分頭骨和脊椎

(1)頭骨數目最多:硬骨魚類的頭骨由130塊左右骨片組成(指現存魚類,古代的原始魚類頭骨可多達180塊),是脊椎動物中腦骨數目最多的一類動物。魚類的頭骨分為腦顱和咽顱兩部分。
①軟骨魚的腦顱為一軟骨腔保護著腦部,構造簡單,無分界和縫合,僅背面留有腦囟由膜覆蓋,這樣的腦顱稱軟顱。有軟骨魚類的軟顱骨骨化成的幾塊枕骨、耳骨、蝶骨、篩骨,還有由膜骨來源的鼻骨、額骨、頂骨、犁骨等膜顱部分,因而結構非常複雜。硬骨魚類的腦顱由許多塊骨片合成,形成頭骨的主要部分。
②脊椎動物自魚類開始,咽弓分化成上、下頜,井形成咽顱,魚類的咽顱最為發達,由7對“>”形的咽弓形成,第一對增大成頜弓,頜弓背段叫齶方軟骨,腹段叫麥可氏軟骨。二者構成軟骨魚的上、下頜。上、下頜的出現較圓口綱更先進,能積極主動攝取食物。而硬骨魚類進化為膜性硬骨前頜骨和上頜骨,代替了軟骨上頜(齶方軟骨),麥氏軟骨進化為軟骨性硬骨的關節骨、齒骨和隅骨等,第二對舌弓由兩側舌頜軟骨、角舌軟骨和中央、的基舌軟骨組成,主要為舌的支持物,也協助支持上、下頜,第3~7對為鰓弓,支持鰓和鰓隔,讓鰓裂彼此分開,利於呼吸。
(2)脊柱代替了脊索:魚類的脊柱由許多塊椎骨彼此連結成1條柱狀骨,以取代部分或全部的脊索,具支撐身體,保護脊髓和主要血管的功能,較圓口類更為進步。魚類的脊椎骨具有前後兩面都向內凹陷的特點,稱為兩凹椎體或雙凹椎體,為魚類特有,在相鄰的兩個椎體間隙及貫穿椎體中的小管內可見殘存的脊索。脊椎動物從魚類開始,脊椎的基本結構已形成。軟骨魚和硬骨魚的脊椎骨都分為椎體、髓弓、髓棘、脈弓和脈棘。其中椎體為主要部分,肋骨與脊椎骨的橫突相連,硬骨魚類的肋骨大都較發達。

消化系統

魚類的消化系統由消化道和消化腺組成,消化道己有胃腸的分化,還有明顯的胰腺。魚類由於終生生活在水中,故消化器官和食性都適應水中生活。口位於上、下頜之間,口內無唾液腺,魚類的口咽腔內有真正的牙齒,能積極主動地攝取和捕食,較圓口綱更高級。板鰓魚類頜骨上的牙齒由盾鱗轉化而成,硬骨魚的牙齒因著生部位不同而分為口腔齒和咽喉齒。一般以浮游生物為食的魚類牙齒細弱而呈絨毛狀排列成齒帶;食肉性魚類的牙齒大而呈圓錐形、犬齒狀、臼齒狀或門齒狀;雜食性魚類的牙齒呈切割形、磨形、刷形或缺刻形等。多數魚類的鰓弓內緣著生鰓耙,起著保護魚鰓和咽部濾食的作用。

進化過程

在脊椎動物5大類中,魚類是最低等的,在地球上出現的時間也最早。我們對現生魚類都較熟悉,但對地質史上的早期魚類、以及它們如何進化為現生魚類,就比較生疏了。讓我們順著時間的長河,向前追溯。
現知最早的魚類化石,發現於距今約5億年前的寒武紀晚期地層中,但只是一些零散的鱗片,未能給我們一個有關魚類身態的輪廓。到距今4億年至3億5千萬年前的志留紀晚期和泥盆紀時,才有大量魚化石被發現。這些魚化石,有的在構造特徵上彼此已很不一樣,說明當時已有多類魚類存在。很可能,在有化石記錄之前,它們業已分道揚鑣,在各自進化途徑上走過了一段相當長的路程。
最早出現的魚類是無頜魚類。顧名思義,它們還沒有上、下頜,只有一個漏斗式的口位於身體前端。這種口,不能主動攝食,只有靠水流把微小生物帶進口內。再者是它們沒有腹鰭,但有膜質的外骨骼,包裹在身體外邊。所以無頜魚類又有甲冑魚類之稱。由於這外骨骼的存在,曾引起有關學者的一番爭論:到底是軟骨在先或硬骨在先?在脊椎動物胚胎髮生過程中,總是先出現軟骨,然後由軟骨形成硬骨。一般認為,個體發生反映系統發生。據此,在生物進化過程中,應該是軟骨在先,硬骨在後,可最早的脊椎動物先出現的卻是硬骨,這怎么解釋?有人說,還是軟骨在先,只是軟骨不能保存為化石而已。到底怎樣,未有定論。
無頜魚類包括迥然不同兩大類:頭甲類鰭甲類,每類又各有分支,有不同類型的形形色色代表,也曾繁盛一時。但好景不長,到泥盆紀中期(距今約3億5千萬年前),它們絕大多數絕滅了。只因現生的七鰓鰻盲鰻的某些特徵與頭甲類的一致,學者揣測,前者有可能是後者的現生代表。按此,頭甲類應還沒最後絕滅。可是,從頭甲類到七鰓鰻盲鰻之間,從泥盆紀到現代3億多年裡,都沒發現它們的中間環節(圖14)。究竟這些營寄生生活的現代無頜魚類是如何從身披甲冑的祖先進化來的,還是一樁懸案。鰭甲類無現生代表,被認為是一絕滅的類別。但是,由於鰭甲類中的異甲類的某些特徵與後期有頜魚類的近似,有人說,異甲類可能是有頜魚類的遠祖。是否這樣,尚需更多的論證。
最早的有頜魚類是盾皮魚類,它不僅已有上、下頜,並還有了偶鰭。這樣,它便有可能主動攝食了。盾皮魚類通常分節甲類和胴甲類,它們都披有甲,在泥盆紀晚期最為繁盛。前者可以尾骨魚為代表,後者可以溝鱗魚為代表。有人認為,盾皮魚類可能與現代鯊類有親緣關係,但另一些人認為可能與硬骨魚類的關係更密切。
板鰓類也稱軟骨魚類,包括鯊類和全頭類。鯊類常被認為是比較原始的魚類,因為它們具軟骨骨骼。軟骨在先,硬骨在後。但也有人認為鯊類的軟骨是次生性的,是由硬骨“退化”來的,硬骨在先,軟骨在後。甲冑魚類和盾皮魚類不是都具硬骨嗎?最早的硬骨才是真正原始的。
最早的軟骨魚類出現於泥盆紀早期(距今3億8千萬年前),裂口鯊常被視為最原始代表之一,並很可能是所有鯊類的祖先。它是一種近於1米來長的鯊類,有一個典型的鯊類體型——紡錘形,眼大,靠近吻端。兩個背鰭,第一背鰭前有一粗壯的背刺。胸鰭特別大,腹鰭小。尾鰭外形上、下葉對稱,內部構造上脊柱卻一直伸到尾鰭上葉的末端,故仍為歪形尾。偶鰭基部寬,末端尖,為原始類型的鰭。牙齒“筆架”形,中央的齒尖高,兩側的低(圖15)。從裂口鯊這種近似軟骨魚類中心基幹出發,進化出後期的各種鯊類,包括典型的鯊類和身體扁平的鰩類。這些鯊類從中生代一直生活在海洋中,既沒有特別昌盛過,但也沒有被淘汰。
硬骨魚類是最進步的魚類,也是現今世界上水域中的“主人”。一般認為,硬骨魚類是從棘魚進化來的。棘魚是早期有頜魚類,早志留世(距今4億年前)便已出現,一直延續到二疊紀(距今2億5千萬年前)。這是一種小型魚類,曾被認為與盾皮魚類有關,與軟骨魚類有關,通過對新材料的研究,才確定它與硬骨魚類有關。
硬骨魚類分兩大支,一支叫輻鰭魚類,一支叫肉鰭魚類。前者最早出現於距今約3億8千萬年前的泥盆紀中期,經過軟骨硬鱗類(部分軟骨、斜方鱗、明顯歪尾)、全骨魚類(部分軟骨、斜方鱗、輕歪尾)和真骨魚類(硬骨、圓鱗、正尾)三個進化階段而至現代魚類。肉鰭魚類包括總鰭魚和肺魚,而總鰭魚又分空棘魚類和扇鰭魚類。拉蒂邁魚是空棘魚類的唯一的現生代表,而扇鰭魚類則全為化石種類。後者曾被認為是陸生四足動物的祖先,但被我國學者所否定。肺魚類從泥盆紀(3億6千萬年前)開始出現,還有澳洲肺魚、非洲肺魚和南美肺魚為代表。顧名思義,肺魚是可用肺呼吸的,這可是陸生脊椎動物的基本要求,再加上其它一些特徵,肺魚曾被認為可能是陸生四足動物的祖先。後來這“祖先”地位被“具有內鼻孔”的扇鰭魚所取代。20世紀80年代,隨著扇鰭魚類內鼻孔的被否定,扇鰭魚類祖先說動搖了。於是有關學者又回到肺魚中去尋找陸生四足動物的祖先了。

特異功能

會飛的魚

燕鰩魚體長而扁圓、略呈梭形。一般體長20~30厘米,體重400~1500克。背部頗寬,兩側較平至尾部漸變細,腹面甚狹。頭短,吻短,眼大,口小。牙細,上下頜成狹帶狀。背鰭一個於體的後部與臀鰭相對。胸鰭特長且寬大,可達臀鰭末端;腹鰭大,後位,可達臀鰭末端。兩鰭伸展如同蜻蜓翅膀。

會走路的魚

龜殼攀鱸棲息於靜止、水流緩慢、淤泥多的水體。當水體乾涸或環境不適時,常依靠擺動鰓蓋、胸鰭、翻身等辦法爬越堤岸、坡地,移居新的水域,或者潛伏於淤泥中。龜殼攀鱸的鰓上器非常發達,能呼吸空氣,故離水較長時間而不死,當水體缺氧、離水、或在稍濕潤的土壤中可以生活較長時間。龜殼攀鱸以小魚、小蝦、浮遊動物昆蟲及其幼蟲等為食。
龜殼攀鱸龜殼攀鱸

會發聲的魚

康吉鯉會發出“吠”音;電鯰的叫聲猶如貓怒;箱魨能發出犬叫聲;魴鰓的叫聲有時像豬叫,有時像呻吟,有時像鼾聲;海馬會發出打鼓似的單調音。石首魚類以善叫而聞名,其聲音像輾軋聲、打鼓聲、蜂雀的飛翔聲、貓叫聲和呼哨聲,其叫聲在生殖期間特別常見,目的是為了集群。

會發電的魚

有些魚類的身體都能發電,它們放出的電壓,竟比我們生活用電的電壓大好幾倍。具有發電能力的魚約有500種之多,如電鱔、電鯰電鰻電鰩等。各種發電的魚,它們發出的電流強弱和電壓高低都不同。電鰩身體又扁又園,帶著一條長長的尾巴,活像一把團扇。生活在非洲尼羅河的電鯰,身體只有1米長,卻能發出350伏的高壓電。
電鰻電鰻

會發光的魚類

有些魚類發光,例如我國東南沿海帶魚龍頭魚是由身上附著的發光細菌所發出的光,而更多的魚類發光則是由魚本身的發光器官所發出的光。
燭光魚其腹部和腹側有多行發光器,猶如一排排的蠟燭,故名燭光魚深海的光頭魚頭部背面扁平,被一對很大的發光器所覆蓋,該大型發光器可能就起視覺的作用。

溺死在水的魚

魚有鰓,可以在水中呼吸,可以在水中自由地沉浮。可是,有人說生活在水中的魚也會溺死,這是真的嗎?
雖然這聽起來很荒謬,但卻是事實。魚鰾是魚游泳時的“救生圈”,它可以通過充氣和放氣來調節魚體的比重。這樣,魚在遊動時只需要最小的肌肉活動,便能在水中保持不沉不浮的穩定狀態。不過,當魚下沉到一定水深(即“臨界深度”)後,外界巨大的壓力會使它無法再調節鰾的體積。這時,它受到的浮力小於自身的重力,於是就不由自主地向水底沉去,再也浮不起來了,並最終因無法呼吸而溺死。雖然,魚還可以通過擺動鰭和尾往上浮,可是如果沉得太深的話,這樣做也無濟於事。

洄游原因

魚類的生活形形色色,大部分魚類要么在淡水中生活,要么在海水中生活,只有不到10%的魚類一部分時間在海洋中度過,另一部分時間在淡水中度過,它們在兩種生境中來回遷徙,稱之為洄游。如果在海洋中生長但需要去淡水中繁殖稱為溯河洄游(如中華鱘),如果在淡水中生長但需要去海洋中繁殖稱為降河洄游(如花鰻鱺)。如果肥育和繁殖的遷徙發生在河湖之間,就稱之為半洄游性魚類,一般是在湖泊中肥育,在河流中產卵(如四大家魚)。還有一些魚類的生活限於河流的乾支流,只進行相對較短距離的遷徙。
魚類洄游的原因很多,首先是受到外界條件的影響。魚類在水中生活,它們的活動受到溫度、水流和鹽度等因素的影響。但洄游大多是因為水溫的變化而引起的。當水溫發生變化的時候,魚類就要尋找適於生活的環境,從而產生洄游。由於它們身體兩側的側線感受器官對水流的刺激尤為敏感,所以能幫助魚確定水流的速度和識別方向。

瀕危魚類

魚中珍品中華鱘 小臘子――達氏鱘 七粒浮子施氏鱘與熊掌媲美的 體型最長的淡水魚――白鱘 緯度最低的鮭――台灣馬蘇麻哈七上八下哲羅魚 川西北名貴貓魚虎嘉 秦嶺名貴花魚――秦嶺細鱗鮭 新疆大白魚――北鮭黑龍江大白魚――烏蘇里白鮭 冷水性名貴魚――黑龍江茴魚 淡水魚之王――香魚” “鱔王”――花鰻鱺 四鰓孔魚 火燒鯿――胭脂魚 台灣馬口魚――須鱲 亞熱帶馬口魚――異鱲雙尾子――成都鱲白雲金絲――唐魚 金絲魚――林氏細鯽金白娘――稀有鮈鯽鴨嘴鱤―― 小白魚――新疆雅羅魚 熱帶刀魚――大鰭魚台灣小鯿魚――台細鯿 滇池小白魚――銀白魚 滇池紅梢油魚――雲南鯝 歐洲之王――歐洲巨鮎。
中華鱘中華鱘

魚種分布

中國是世界上淡水水面較多國家之一,淡水面積約為三億畝,其中可供養魚的水面約7500萬畝,我國大部分地區位於溫帶或亞熱帶,氣候溫和,雨量充沛,適於魚類生長,又有草、、青、團頭魴等優良魚類的養殖技術,所以是當今世界淡水養殖業最為發達的國家,無論養殖的面積和總產量都居世界領先地位。由於我國地域廣闊,地理和自然環境各異,各地區魚類品種,格局特色,按照氣候的區域分類,魚類的分布情形是:
東南區:其中包括廣東、廣西、雲南、貴州、福建、台灣和海南島等地。這些地區主要生長喜暖性魚類,品種繁多,代表魚類有鯪魚卷口魚、中華鮁魚東坡魚、花鰍魚、臘光長鰍、沙鰍、扁頭平鰍、爬岩鰍平鰭鰍、小吻魚、長鰭鰭鮎、鬍子鮎鰻鱺黃鱔鬥魚攀鱸等。主要養殖魚類為青、草、鰱、鱅、鯪、團投魴、鬍子鮎、羅非魚等南方品種。
江河平原區:其中包括長江中下游、黃河下游及遼河下游。這裡除了江河流域,有眾多的湖泊,是我國淡水魚類的主產區,天然水產魚類眾多而盛名,有青、草、鰱、鱅、鯉、鯽、鮎、鯿、鱤、團頭魴、烏鱺、鰻鱺等。太湖的銀魚、長江的鱘魚、鮒魚、鱭魚產量很大。養殖的魚種有青、草、鰱、鱅、鯉、鯽、團頭魴、羅非魚以及一些鯉魚的雜交品種。
北部區:這裡主產冷水魚類,天然水體盛產鱘魚屬、狗魚屬、哲羅鮭屬等魚類,如大馬哈魚、狗魚、香魚、雪魚、擬赤捎魚、八目鰻等是這裡的特有而具代表性的魚類。人工養殖除青、草、鰱、鱅、鯉、鯽和團頭魴,還飼養紅鱒魚。人工養殖場的防滲可以選擇HDPE土工膜。
西北高原區:包括新疆、西藏北部、內蒙、青海、甘肅、陝西、山西等地。這是典型的大陸性氣候。天然水體盛產中華弓魚、黃爪魚、裸鯉等,其他還有條鰍、江鰍等魚類。主要養殖仍與各地相同。
努瀾區:其中包括西藏南部、四川、雲南西部。怒江、瀾滄江、金沙江、雅魯藏布江都流經這裡,使東南區和西北高原區的魚類,通過江流共存於此,如鯪魚,中華鮁魚、東坡魚、平鰭鰍、沙鰍、條鰍、須瞅、鱸魚、黃鱔、烏鱧、中華弓魚等形成東南區、西北區魚類群系混合的特點。主要養殖仍是青、草、鰱、鱅、鯉、鯽、團頭魴以及大量繁殖的鯉魚雜交品種等。
鯉魚鯉魚

魚肉功效

魚肉的功效:秋冬季是體弱者進補的好時機,魚則是進補的好水產食品,不僅味道鮮美,而且營養價值極高。其蛋白質含量為豬肉的兩倍,且屬於優質蛋白,人體吸收率高。魚中富含豐富的硫胺素核黃素尼克酸維生素D和一定量的等礦物質。魚肉中脂肪含量雖低,但其中的脂肪酸被證實有降糖、護心和防癌的作用。魚肉中的維生素D,能有效地預防骨質疏鬆症
魚的脂肪含有不飽和脂肪酸,具有抗動脈粥樣硬化作用,所以對防治心腦血管疾病、增強記憶力、保護視力、消除炎症頗有益處。但魚並非吃得越多越好,這是由於魚的脂肪酸中含有大量的二十碳五烯酸,它能抑制血小板的凝聚,長期過量食用,會使血小板凝聚性降低而引起各種自發性出血,如腦溢血等。

食用禁忌

從中醫的角度來說,魚肉如帶魚鰱魚鱔魚等都屬於溫性食物,吃多了容易導致內火蓄積,這也就是人們常說的“魚生火”。因此,內熱偏盛及陰虛火旺體質者要少吃溫性的魚類。而從現代營養學的角度來看,魚屬於高蛋白質的食物,如果吃得過多,又缺乏富含維生素C的蔬菜水果,會使體內膠原蛋白的合成出現問題,造成牙齦、黏膜出血等上火症狀。但是這僅針對溫性或熱性的魚類來說,諸如烏魚甲魚鰻魚鯉魚等少部分平性或涼性的魚類則不會引發上火。
鴨子生於水中,性寒。那同樣,魚也生於水中的,但大部分魚類多食會導致上火,對此中醫則認為:魚在水中至陰則寒極生熱;鴨在水面,即表虛而生寒。換言之,魚雖然是冷血動物,但為了能在水中生存,身體需要有一套對付低溫的機制,這就是為什麼大部分魚類的肉屬於溫熱性的原因。

營養價值

鯽魚:有益氣健脾、利水消腫、清熱解毒、通絡下乳等功能。腹水患者用鮮鯽魚、赤小豆共煮湯服食有療效。用鮮活鯽魚和豬蹄同煨,連湯食用,可治產婦少乳。鯽魚油有利於心血管功能,還能降低血液粘度,促進血液循環。
鯉魚:有健脾開胃、利尿消腫、止咳平喘、安胎通乳、清熱解毒等功效。鯉魚和冬瓜、蔥白煮湯服食,治腎炎水腫。大鯉魚留鱗去腸雜煨熟分服之,治黃疸。用活鯉魚、豬蹄煲湯服食治產婦少乳。鯉魚與川貝末少許煮湯服用,治咳嗽氣喘。
鰱魚鰱魚
鰱魚:有溫中益氣、暖胃、滋潤肌膚等功能,是溫中補氣養生食品。
青魚:有補氣養胃、化濕利水、祛風除煩等功能。其所含鋅硒等微量元素能助於抗癌。
黑魚:有補脾利水、去瘀生新、清熱祛風、補肝益腎等功能。黑魚、生薑、紅棗煮食對治療肺結核有輔助作用。黑魚和紅糖燉服可治腎炎。產婦食清蒸黑魚可催乳補血。
草魚:有暖胃、平肝祛風等功能,是溫中補虛的養生食品。
草魚草魚
帶魚:有暖胃、補虛、澤膚、祛風、殺蟲、補五臟等功能,可作用於遷延性肝炎、慢性肝炎的輔助治療。
鰻魚:有益氣養血、柔筋利骨等功能。
黃鱔,入肝脾腎三經,有補虛損、祛風濕、強筋骨等功能,對血糖也有一定的調節作用。氣血兩虛者可用黃鱔肉絲、黃芪(紗布包)加水煮熟調味服食。小兒疳積、形瘦食少者可用黃鱔一條,切段加雞內金少許煮熟食用。內痔出血、子宮脫垂可將黃鱔煮食,久服有效。
泥鰍,有補中益氣、祛除濕邪、解渴醒酒、祛毒除痔、消腫護肝之功能。泥鰍與大蒜猛火煮熟可治營養不良之水腫。泥鰍用油煎至焦黃加水煮湯可治小兒盜汗。泥鰍燉豆腐可治濕熱黃疸。泥鰍與蝦黃同煮服,可治陽痿不舉。

營養成分

1.含有豐富的完全蛋白質。魚肉含有大量的蛋白質,如黃魚含17.6%、帶魚含18.1%、鮐魚含21.4%、鰱魚含18.6%、鯉魚含17.3%、鯽魚含13%。
2.脂肪含量較低,且多為不飽和脂肪酸。魚肉的脂肪含量一般比較低,大多數只有1%~4%,如黃魚含0.8%、帶魚含3.8%、鮐魚含4%、鰱魚含4.3%、鯉魚含5%鯽魚含1.1%鱅魚(胖頭魚)只含0.9%、墨斗魚只含0.7%。
3.無機鹽、維生素含量較高。海水魚和淡水魚都含有豐富的磺,還含有磷、鈣、鐵等無機鹽。魚肉還含有大量的維生素A、維生素D、維生素B1、尼克酸。這些都是人體需要的營養素。
吃魚的好處
1.健腦
2.護心降脂
3.高效補鈣
4.養血佳品
5.防糖尿病和高血壓
6.抗氧化、防畸變

膳食醫療

魚鱗藥理作用

魚鱗,占魚體重2%~3%。鱗片的主要特性:從外表上看是透明的,像花瓣,且邊緣呈微小的捲曲;白色光澤;略帶有魚腥味;質地堅且柔軟;含水量範圍16.4%~17.8%,平均為17.5%。營養學家研究發現,魚鱗是特殊的保健食品。它含有較多的卵磷脂,把脂肪球分解成乳狀液與水交溶,有增強人腦記憶力,緩延細胞衰老的作用。魚鱗中含有多種不飽和脂肪酸,可減少膽固醇在血管壁的沉積,促進血液循環,起到預防高血壓及心臟病的作用。
鱅魚鱅魚
用處:魚鱗中還含有豐富的多種微量礦物質,尤以鈣、磷含量高,能預防小兒佃樓病及老人骨疏鬆與骨折。
魚鱗是魚真皮層的膠原質生成的骨質,學名為魚鱗硬蛋白。它在醫學、化工領域,顯示出不凡的作用。從魚鱗中提取的6一疏代鳥嘌呤,臨床治療急性自血症,有效率為70%~75%;並對胃癌、淋巴腺瘤亦有奇效。從魚鱗中提取的特殊工業品——魚銀是一種昂貴的生化試劑,用於珍珠裝飾業和油漆製造業,國內外市場很暢銷。
縱觀魚鱗,集多種營養保健物質於一身,故國外掀起了“魚鱗食療熱”。魚鱗的烹飪方法是:先用清水洗淨魚體,刮下鱗集中,再用清水漂洗瀝乾,放進高壓鍋內,加入適量的醋(除腥昧),以500克鱗加800克水的比例,用大火煮10分鐘,再改用文火煮20分鐘,熄火減壓。開鍋將捲縮的鱗片及雜渣撈出,液體倒入容器中,靜止冷凝成色膠蛋白。作羹湯,以薑片、黃酒、鹽和蔥等佐料,切塊再煮沸維食。若冷食,以白糖、薄荷油桂花或芝麻醬、
辣香油為佐料,切塊攪拌啖之。食用魚鱗既可嘗到可口的佳肴,又能獲得滋補健身的效益。

魚鰾藥理作用

據《本草綱目》記載:
魚鰾
【異名】:鱁鮧(《齊民要術》),鱁鯷、魚白、鰾(《本草拾遺》),魚膠(《三因方》),白鰾(《普濟方》),魚脬、縼膠(《綱目》),魚肚(《醫林纂要》)。
【來源】:為石首魚科動物大黃魚、小黃魚或鱘科動物中華鱘、蝗魚等的魚鰾。
【採集】:取得魚鰾後,剖開,除去血管及黏膜,洗淨,壓扁,曬乾;或洗淨鮮用。溶化後,冷凝成的凍膠,稱為“鰾膠”。
【藥材】:乾燥的鰾多壓製成長圓形的薄片,淡黃色,角質狀,略有光澤。黃魚的鰾較小,鱘魚及蝗魚的鰾大,並附有垂帶2條。質堅韌,不易撕裂,裂斷處呈纖維性;入水易膨脹,煮沸則幾乎全溶,濃厚的溶液冷卻後凝成凍膠,粘性很強。氣微腥,味淡。商品統稱為魚肚。鱘魚、鰉魚的鰾稱為“黃唇肚”或“黃鱘膠”。有切成線條的稱為“線魚膠”。
產浙江,福建、上海等地。
【炮製】:烘軟、切段,晾乾。蛤粉炒魚膠:先用蛤粉放鍋內炒熱,再將切斷的魚膠倒入,文火拌炒至松泡為度,取出篩去蛤粉即成。(每魚膠10斤,用蛤粉2.5斤)
本經逢原》:“凡用鰾膠入丸,切作小塊,蛤粉炒成珠,方可磨末。煉蜜調劑,須待涼用,又不可搗,搗則粘韌,難為丸矣。”
【性味】:甘,平。
  1. 《海藥本草》:“無毒。”
  2. 《綱目》:“甘,平,無毒。”“鰾膠,甘鹹,平,無毒。”
  3. 《本草新編》:“味甘,氣溫。”
【歸經】:《本草新編》:“入腎。”
【功用主治】:補腎益精,滋養筋脈,止血,散瘀,消腫。治腎虛滑精,產後風痙,破傷風,吐血,血崩,創傷出血,痔瘡。
  1. 《本草拾遺》:“主竹木入肉經久不出者,取白敷瘡上四邊,肉爛即出刺。”
  2. 《海藥本草》:“主月蝕瘡,陰瘡,痔瘡,並燒灰用。”
  3. 飲膳正要》:“與酒化服之,消破傷風。”
  4. 《綱目》:“鰾,止折傷血出不止;鰾膠,燒存性,治婦人難產,產後風搐,破傷風痙,止嘔血,散瘀血,消腫毒。”
  5. 《本草新編》:“補精益血。”
  6. 《本草求原》:“養筋脈,定手戰,固精。”
【用法與用量】:內服:煎湯,3~5錢;熬膏或研末入丸,散。外用:溶化塗敷。
【宜忌】:胃呆痰多者忌服。
【選方】:
  1. 腎水不足,陰虛血虛之症:魚鰾一斤(麩面炒焦,磨去粗末,再炒再磨),沙蒺藜四兩,當歸四兩(酒洗),肉蓯蓉四兩(去鱗甲,酒洗),蓮須、菟絲子四兩(酒煮)。蜜丸,桐子大。每服二、三錢。(《拔萃良方》魚鰾丸
  2. 治腎虛封藏不固,夢遺滑泄:黃魚鰾膠一斤(切碎,蛤粉炒成珠,再用乳酥拌炒),沙苑菱藜八兩(馬乳浸一宿,隔湯蒸一炷香,焙乾或曬乾),五味子二兩。研為細末,煉白蜜中加入陳酒再沸,候蜜將冷為丸,如綠豆大。每服八九十丸,空腹時溫酒或鹽湯送下。(《證治準繩》聚精丸)
  3. 治產後抽搦強直,乃風入子髒,與破傷風同:鰾膠一兩。以螺粉炒焦,去粉,為末。分三服,煎蟬蛻湯下。(《經效產寶》)
  4. 治破傷風,口噤,強直:魚膠燒七分,留性,研細,入麝香少許。每服二錢,酒調下,不飲酒,米湯下。(《三因方》)
  5. 治嘔血:鰾膠長八寸,廣二寸,炙令黃,刮二錢。用甘蔗節三十五個,取自然汁調下。(《經驗方》)
  6. 治赤白崩中:魚璇膠三尺,焙黃研末,同雞子煎餅,好酒食之。(《綱目》)
  7. 治經血逆行:魚膠(切,炒)、新綿(燒灰)。每服二錢,米飲調下。(《多能鄙事》)
  8. 治產後血暈:鰾膠燒存性,酒和童子小便調服三、五錢。(《歲時廣記》)
  9. 治便毒腫痛,已大而軟者:魚鰾膠熱湯或醋煎軟,乘熱研爛貼之。(《仁齋直指方》)
  10. 治八般頭風:魚鰾燒存性,為末。臨臥以蔥酒服三錢。(《綱目》)
  11. 治癇症:鰾膠(微焙,杭粉炒黃色)、皂礬(炒黃色)各一兩,硃砂三錢。共為末。每服三錢,熱酒下二服。(《嵩厓尊生》鰾風散)
  12. 食道癌,胃癌:魚鰾,用香油炸酥,壓碎。每服5克,每日服三次。(內蒙古《中草藥新醫療法資料選編》)
【名家論述】
  1. 《本經逢原》:“鰾膠合沙苑蒺藜名聚精丸,為固精要藥。丹方又以一味炒研,砂糖調,日服一錢匕,治痔最良,經久痔自枯落。燒灰,治產後風搐,破傷風痙,取其滋榮經脈,而虛風自息也。”
  2. 《本草新編》:“魚鰾膠稠,入腎補精,恐性膩滯,加入人參,以氣行於其中,則精更益生,而無膠結之弊也。”
魚不能殺完就吃
魚在宰殺了之後,呼吸雖然已經停止,但是體內的機能還在進行一系列的生物化學變化與物理變化,通常分為僵硬、自溶和腐敗變質3個階段。魚剛死時處於僵硬階段,它的顎骨和腮蓋緊閉,但體內的能量代謝仍在進行,體溫甚至會增加幾度。
因魚的營養豐富,食之有味,對人體有著較強的保健功能,故人們普遍愛吃魚。但魚的種類繁多,不同的魚具有不同的保健功能,並不是人人清楚。
鯽魚
有益氣健脾、利水消腫、清熱解毒、通絡下乳等功能。
腹水患者用鮮鯽魚與赤小豆共煮湯服食有療效。用鮮活鯽魚與豬蹄同煨,連湯食用,可治產婦少乳。鯽魚油有利於心血管功能,還可降低血液粘度,促進血液循環。鯉魚
傳統菜:紅燒魚傳統菜:紅燒魚
有健脾開胃、利尿消腫、止咳平喘、安胎通乳、清熱解毒等功能。
鰱魚
有溫中益氣、暖胃、潤肌膚等功能,是溫中補氣養生食品。
青魚
有補氣養胃、化濕利水、祛風除煩等功能。其所含鋅硒等微量元素有助於抗癌。
有補脾利水、去瘀生新、清熱祛風、補肝腎等功能。黑魚與生薑紅棗煮食對治療肺結核有輔助作用。黑魚與紅糖燉服可治腎炎。產婦食清蒸黑魚可催乳補血。
有滋肝腎、補氣血、清胃去熱等功能。是婦女的保健食品,有養血、明目、通經、安胎、利產、止血、催乳等功能。
川菜:水煮魚川菜:水煮魚
有暖胃和中平肝祛風等功能,是溫中補虛養生食品。
帶魚
有暖胃、補虛、澤膚、祛風、殺蟲、補五臟等功能,可用作遷延性肝炎、慢性肝炎的輔助治療。肝炎患者用鮮帶魚蒸熟後取上層油食之,久服可改善症狀。
鰻魚
有益氣養血、柔筋利骨等功能。

相關疾病

爛鰭病

魚鰭破損變色無光澤,爛處有異物,或透明的鰭葉發白,白色逐漸擴大;嚴重時魚鰭殘缺或者不能舒展.本病多流行於夏季。熱帶魚鰭薄,易碰傷折斷而患此病。可選用食鹽、抗生素等治療。

棉口病

又名爛嘴病。病魚口周圍吻部長著白色棉花狀菌絲如絨,也稱白嘴病。常用嘴觸舐箱壁攝食藻類魚易患此病,容易傳染。病魚難以攝食,遊動緩慢無力,以致死亡。要及時治療處理。用青黴素或金黴素溶液,也可用10ppm土黴素溶液浸浴病魚。水族箱、撈魚網、工具等用0.1%甲醛溶液浸洗消毒。

錨頭蚤病

又稱針蟲病;鐵錨蟲病。蟲體頭部鑽入魚的皮膚肌肉,蟲體像短針樣掛在魚體上,拔下蟲體,可見鐵錨樣頭部。患部發炎紅腫,出現紅斑、壞死,易被病菌入侵。病魚急躁不安,食慾減弱,消瘦。

口絲蟲病

口絲蟲寄生於皮膚和鰓,鰓和體表有1層乳白色粘液;雲狀,故又名白雲病。鰓絲淡紅,皮膚發炎無光。病魚呼吸困難,遊動緩慢,逐漸消瘦,常大批死亡

相關知識

1.魚類為什麼腥氣熏天?
金魚圖片金魚圖片
魚類,尤其是鱈魚等棲息在冷水中的和水面上的魚類,含有一種稱為氧化三甲胺的化學物質。雖然這種物質本身是無味,但一旦魚死去,魚體內的細菌就開始將氧化三甲胺分解成氨的衍生物。其氣味很難聞。
紅色肉類之所以不是這樣,是因為它不含有大量的氧化三甲胺。我們之所以感到腐爛的魚產品很難聞,可能是由於我們嗅覺的進化是為了警告我們提防食用放了很久的魚所帶來的危險。產生腥味的細菌還能造成嚴重的食物中毒。吃魚中毒要比吃牛肉或羊肉中毒快得多。
2.魚受水壓影響嗎?
在水中,每向下10米就增加1個大氣壓。馬里亞納海溝水下超過1000個大氣壓,但人們卻在水底觀察到各類魚蝦。深水魚有多種感官適應性,比如一種稱為氧化三甲胺的物質,能使蛋白質在水壓下仍然能折成正常的3D形狀。
3.魚如何去腥?
把魚收拾乾淨後,先用油煎,煎過後倒出多餘的油,再把煎過的魚放入鍋中。當鍋燒熱時,稍加點酒(最好是黃酒)和醋,蓋上鍋蓋,約幾十秒鐘,再揭開鍋蓋,腥味即除去。然後,再加上醬油等其他調料烹調,就可做出各種美味的魚食品。

不吃魚人

1.服用某些藥物者:服用止咳藥者不要吃魚,尤其是深海魚更不要食用,以免引起組胺過敏反應,導致患者出現皮膚潮紅、結膜充血、頭暈、心跳加快、蕁麻疹等不適症狀。不少深海魚都含有組胺物質,一旦人體內的組胺量超標,該物質就會進入人體血液循環中,導致組胺過敏反應。平時吃深海魚之所以沒有上述不適症狀,是因為人體腸胃和肝臟中有一種抑制組胺活性的物質——單胺氧化酶,它可使組胺無法進入血液中。但是有些止咳藥卻存有單胺氧化酶抑制劑,會抑制人體腸胃和肝臟分泌出單胺氧化酶,此時再食用深海魚非常容易造成組胺物質快速在體內積蓄。
除了止咳藥,還有其他藥物也能抑制單胺氧化酶。抗菌藥,如呋喃唑酮(如痢特靈等)、酮康唑、灰黃黴素;降壓藥如優降寧;治療帕金森的司來吉蘭;抗抑鬱藥如嗎氯貝胺;抗腫瘤藥物甲基苄肼等。中藥里也有能抑制單胺氧化酶作用的藥物,如鹿茸、山楂、何首烏等。
2.痛風患者:因為魚類含有嘌呤類物質,而痛風則是由於人體內的嘌呤代謝發生紊亂而引起的。
3.出血性疾病患者:如血小板減少、血友病、維生素K缺乏等出血性疾病患者要少吃或不吃魚,因為魚肉中所含的二十碳五烯酸(EPA),可抑制血小板凝集,從而加重出血性疾病患者的出血症狀。出血性疾病的病人應該多吃富含維生素C的食物。
4.肝硬化患者:肝硬化時機體難以產生凝血因子,加之血小板偏低,輕易引起出血,如果再食用富含20碳5烯酸的沙丁魚、青魚、鮪魚等,會使病情急劇惡化,猶如雪上加霜。
5.結核患者:服用異煙肼時如果食用某些魚類容易發生過敏反應,輕者噁心、頭痛、皮膚潮紅、眼結膜充血等,重者會出現心悸、口唇及面部麻脹、皮疹、腹瀉、腹痛、呼吸困難、血壓升高,甚至發生高血壓危象和腦出血等。
6.孕婦:孕婦不宜經常食用海魚,常食海產品,會過多攝入甲基汞,胎兒在宮內接觸的汞量越高,幼兒的注意力、記憶力、語言能力等其他機能發育輕微遲延的危險越大。科學家還提醒,即使母體攝入的汞不多,其胎兒的腦發育還可能發生遲延。為此,孕婦和哺乳期婦女應少吃海鮮,每周最多1~2次,每次100克以下,而且不要吃鮪魚、劍魚等含汞量高的海魚,可選擇食用不受汞污染的池塘養殖的魚類。

分類介紹

一般根據骨骼性質分為軟骨魚綱和硬骨魚綱

軟骨魚綱

軟骨魚綱包括約800種,絕大多數生活於熱帶和亞熱帶海洋中,主要特徵是:
①骨骼全部為軟骨;
②體表被盾鱗或無鱗;
③鰓裂一般五對,各自開口於體表,鰓間隔發達,無鰾;
④口腹位,腸內有螺旋瓣;
⑤體內受精,雄體有鰭腳,卵生、卵胎生或假胎生;
⑥歪尾型。
本綱共分兩個亞綱,即板鰓亞綱和全頭亞綱。板鰓亞綱包括鯊形總目和鰩形總目等;全頭亞綱只有銀鮫目。

硬骨魚綱

硬骨魚綱約24000種,全球分布,主要特徵為:
①骨骼全部或部分為硬骨;
②體被硬鱗、骨鱗或無鱗;
③鰓裂四對,不直接開口於體表,有骨質鰓蓋保護,鰓隔退化,一般有鰾;
④口位於頭前端,多數種類腸內無螺旋瓣;
⑤多體外受精,多卵生,少數種類變態發育;
⑥尾多屬正尾型,低等種類歪尾型。
本綱分為內鼻孔亞綱和輻鰭亞綱。內鼻孔亞綱包括總鰭總目和肺魚總目等;輻鰭亞綱包括硬鱗總目、鯡形總目、鰻鱺總目、鯉形總目、銀漢魚總目、鮭鱸總目、鱸形總目、蟾魚總目等。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