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口魚

卷口魚

卷口魚(Ptychidio jordani)屬鯉形目,鯉科野鯪亞科,卷口魚屬。俗稱:嘉魚,老鼠魚,鼠頭魚。英文名:Ratmouth barbel 。屬於定居性魚類,生活於河床寬闊、流速大、江中多深潭、水質清澈的石底深水河段以及通泉水的石洞中。最大個體2市斤以上,肉味鮮美,含脂量多

基本介紹

  • 中文學名:卷口魚
  • 拉丁學名:Ptychidio jordani Myers
  • 別稱:老鼠魚, 嘉魚, 鼠頭魚, 圓口魚
  • :動物界
  • :Chordata:脊索動物門
  • : Osteichthyes:硬骨魚綱
  • :鯉形目CYPRINIFORMES
  • :鯉科Cyprinidae
  • 亞科:野鯪亞科Labeoninae
  • :卷口魚屬Ptychidio
  • :jordani
  • 分布區域:珠江水系及台灣
  • 定名人:Myers
  • 模式產地:台灣
形態特徵,分布繁殖,生活習性,科學研究,

形態特徵

體長形,前部略呈圓筒狀,後部側扁。頭小,圓錐狀。頭長為吻長2.2-2.6倍,為眼徑3.9-5.4倍。吻顯著地向前突出,向下向後蓋至腹面口前,邊緣有10—12條具側支的長流蘇,流蘇基部有約2行小乳突。口下位。上唇消失,下唇有許多短須狀突起。上頜前部尖狹,具角質;下頜略呈弧形,邊緣為角質層。上頜兩側端有系帶,在口角處連於下唇。鰓耙短小。咽齒稍側扁。須2對。圓鱗。腹鰭基有腋鱗,背鰭、臀鰭基部有鱗鞘。背鰭起點稍前於腹鰭,較近於吻端,外緣凹,無硬刺。尾鰭叉形。鰾2室。腹膜白色。體背棕黑,腹部白,鱗片中央有黑灰斑,偶鰭略橙黃,其他鰭灰白。
在繁殖季節,雄魚的吻部、頰部及頭部均披有白色珠星狀的細小顆粒,用手摸之有明顯的粗糙感;雌魚則無星珠,頭部較光滑。在同批魚或同齡魚中,雌魚個體始終大於雄魚,且腹部較飽滿。

分布繁殖

卷口魚分布於珠江水系及台灣。卷口魚幼魚階段生長較快,成魚較慢。常見個體為150-500克,最大個體可重達1公斤。其肉富含脂肪,尤其在5-9月份的繁殖季節,脂肪體不斷增加,遠比非生殖季節為高。肉質嫩滑鮮美,肉味極佳,古今馳名,被譽稱為珠江四大名貴河鮮(鱸、嘉、鱖、魽)之一。早在唐朝劉恂所著的《嶺表錄異》(公元904年)和清代屈大均所著的《廣東新語》(公元1700年)中就有關於卷口魚的經濟價值與棲息環境的記載。宋代詩人周去非在他的《嶺外代答》(公元1178年)中也稱:“嘉魚身腹多膏”,“其煎也,徒置魚於乾釜,少焉膏落,自然煎熬,不必用油,謂之自裹。”由此可見卷口魚含脂量之豐富。卷口魚多在冬季上市,因其生活水域水深流急,只有冬季枯水期水位較淺,河床石頭露出,才容易下網捕捉。
卷口魚卷口魚
卷口魚卷口魚
卷口魚卷口魚
卷口魚卷口魚

生活習性

卷口屬於定居性魚類,喜歡生活於河床寬闊、流速大、江中多深潭、水質清澈的石底深水河段以及通泉水的石洞中;以淡水殼菜和蜆科類為主要食物,也吃一些淡水海綿、藻類及有機碎屑、水生昆蟲、水蚯蚓等。每年4-9月份為其繁殖季節,大批產卵在6月和9月。產卵場所多分布在其生活、棲息的水域中,產卵處水流急湍、深潭眾多;卵多粘附於石頭、沙礫等物的間隙中,不易見到。

科學研究

研究人員對珠江卷口魚形態特徵和染色體組型進行了初步研究。在珠江幹流西江的肇慶、鬱南、桂平以及其上游柳江的柳州採集野生卷口魚450餘尾,全長165~236 mm,體重167.84~586.25 g。隨機選取試驗魚進行觀察、解剖、測量和拍照。發現卷口魚具有形態多樣性。在體型上,一種體高較高,為高背型,主要來自桂平極其下游;另一種為平背型,主要來自柳州及上游。在體色上,腹部顏色變異較大。腹部顏色有乳白色、黃色和棕黑色三種。無雌雄異型現象。卷口魚口下位,內卷;咽齒較發達,鱗中等大,側線鱗式37~46,5~8/5~6-A。胃不發達,腸長為體長的1.36~1.51倍。肋骨14,脊椎骨38-40。以腎臟為材料,用空氣乾燥法製備染色體標本,卷口魚的染色體數目為2n=50,核型公式為12 m+16 sm+18 st+4 t,NF=78。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