梭子魚(一種兇猛魚類)

梭子魚(一種兇猛魚類)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2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梭子魚又名海狼魚,英文名為Barracuda,即梭子魚或梭魚,目前世上已知的海狼約有廿六種,體形狹長,可長達1.8米。由於其口部下巴闊大,擁有長如狼牙一樣突出的尖牙,當地人又稱它為海狼魚。目前世上已知的梭子魚約有25種,主要分布於熱帶及亞熱帶海域,較常出現於珊瑚礁和礁石附近。

基本介紹

形態特徵,生活習性,習性,食性,養殖捕撈,養殖,捕撈,繁殖方式,自然繁殖,人工繁殖,魚種培育,

形態特徵

1.梭子魚,又譯金梭魚,俗稱海狼(Barracuda)或麻雀錦,是一種金梭魚科魣屬的條鰭魚。個性兇狠且具侵襲性,愛聯群出動,因其較大的體積(可長達1.8米)和兇猛的外形而廣為人知。梭子魚身體屬長圓柱形,嘴巴尖,下巴闊大,頭如梭,長有突出的犬牙狀牙齒。兩邊背鰭分開,一邊有五條刺針,另一邊則有一條刺針和九條放射狀線條,全身橫線明顯。梭子魚主要是用來作觀賞用途,但亦可作食用,產於沿海或海水淡水交界處,肉質鮮美,不過卻含有珊瑚礁魚毒素
梭子魚梭子魚
上下頜上長著尖銳的牙齒。兩隻寬大的背鰭和叉形的尾巴可以給梭魚提供足夠的前進動力。梭子魚喜歡在海面上蹦蹦跳跳。它們常常躍出水面,連續不斷地做跳躍動作。識別梭子魚並不困難。梭子魚的眼睛周圍的顏色是略帶紅色的黃色。
2.梭子魚(灣海產),北方叫紅眼魚、肉棍子;棱梭,又稱犬魚、尖頭西;鯔魚,俗稱烏鯔、白眼。其共同特徵是體呈紡錘形,性活潑,常跳躍。
中國古代的勞動人民就對梭子魚有了較多的認識。屠本峻在《海味索隱》中說它“不嫌入淤而食泥”。梭子魚常常用下頜刮食海底泥沙中的低等藻類和有機碎屑。梭子魚的鰓耙密集,牙齒退化成微小的毛刷狀。梭子魚幽門胃的肌肉很發達,象一個沙囊,非常適合研磨和壓碎泥沙中的食物。
梭子魚梭子魚
梭子魚在開闊的溫暖海域產卵。每到產卵季節,梭子魚將卵子和精子直接釋放到海水中。受精卵孵化出來的幼魚靠浮游生物為食。梭子魚有一個長長的流線型的身體。這使它在水中能迅速遊動。梭子魚有一個向前延伸的下頜。
梭子魚屬於鯔形目的鯔科。體紡錘形,細長,頭短而寬,有大鱗。脂眼瞼不甚發達,僅遮蓋眼邊緣。體被圓鱗。背側青灰色,腹面淺灰色,兩側鱗片有黑色的豎紋。為近海魚類,喜棲息於江河口和海灣內,亦進入淡水。性活潑,善跳躍,體型較大,我國產於南海、東海、黃海和渤海。
體細長,前部圓筒狀,後部側扁。頭短小而寬,背面扁平,吻端鈍尖。口小,前下位,口裂略呈人字形,上頜中央有1缺刻,可與下頜中央突起相吻合。上頜稍長於下頜。上頜齒細弱,下頜無齒。眼較小,側上位;眼間隔寬平,寬約為眼徑的1.9倍之內;眶前骨末端在近口角處稍下彎,邊緣有鋸齒。前鰓蓋骨和鰓蓋骨邊緣平滑。
梭子魚梭子魚
鰓孔大。尾柄粗,長為高的1.8-2.2倍。背鰭2個,分離。第1背鰭位於體背中間稍偏前,由4根鰭棘組成,前3棘粗,第1棘最長;第2背鰭位於第1背鰭末基與尾鰭基之間中央稍偏後,前緣有1棘,後緣微凹。胸鰭較寬長,側中位,鰭條向下漸短。腹鰭較小,位於胸鰭起點與第1背鰭起點之間近中央下方,左右兩鰭靠近,各有1棘。臀鰭始於第2背鰭起點稍前下方,兩鰭近同形,後基近相對,其前緣有3棘。尾鰭淺叉形。體被大櫛鱗,胸鰭基部上緣無長鱗。無側線。
體背灰青色,體側淡黃色,上部具有幾條黑色縱紋和許多斜橫紋,腹部白色。眼晶液體呈紅色。尾鰭、胸鰭淡黃色。其他各鰭均淺灰色。體長一般為20-40厘米。
吻短,體前部亞圓筒形,後部側扁。眼較小,脂眼臉不發達,眼旁一圈呈紅色。上頜骨在口角處突然向下彎曲。第一背鰭起點距,吻端較距尾基近。尾鰭後緣微凹。

生活習性

習性

近海的魚類,喜棲息於江河口以及海灣內,亦進入於淡水。性活潑,喜歡跳躍,在逆流中常常成群溯游,吃水底泥土中有機物。體型較大,中國產於南海東海黃海渤海
梭子魚梭子魚
喜棲息於鹹淡水交界處,進入河口及港灣內,為港養魚類之一。梭子魚群主要棲息於河口及港灣內,有沿江河進入淡水覓食的習性,且具有明顯的趨光性及趨流性。
梭子魚對鹽的適應範圍為0-38‰, 在海水、鹹淡水及內河淡水湖泊中均能生存。梭子魚能在水溫3-35℃的水域中正常棲息覓食,最適宜的水溫範圍為12-25℃,水溫低於-0.7℃時,出現死亡。

食性

梭子魚的食性很廣,屬於以植物飼料為主的雜食性魚類。以刮食沉積在底泥表面的底棲硅藻和有機碎屑為主,也食一些絲狀藻類、概足類、多毛類、軟體類和小型蝦類等。在人工養殖條件中也喜攝食如米糠和豆餅粉、花生餅粉、乾水蚤及人工配合餌料等。在生長周期中,體長20-40厘米的梭魚攝食強度大。在生殖期之前,攝食強度較大,食道和胃部總是充滿食物。在生殖期和產卵徊游期,則很少攝食和不攝食。從季節上看,以春來夏初和秋季為攝食的旺盛季節,到了冬天,因水溫降低,魚進入越冬期,此時魚攝食極少或停止攝食。
梭子魚梭子魚
攝食習性梭子魚的食性很廣,屬於以植物飼料為主的雜食性魚類。以刮食沉積在底泥表面的底棲硅藻和有機碎屑為主,也食一些絲狀藻類、概足類、多毛類、軟體類和小型蝦類等。

養殖捕撈

養殖

在人工養殖條件下也喜歡攝食比如米糠和豆餅粉與花生餅粉、乾水蚤以及人工配合餌料等。梭子魚的攝食強度,有晝夜、季節、個體之間的差異。在日周期中,晝、夜均攝食,但通常在黎明前後及日落前後的攝食強度大於夜間;
在生長周期中,體長20-40厘米的梭子魚攝食強度大;在生殖期之前,攝食強度較大,食道和胃部總是充滿食物。在生殖期和產卵徊游期,則很少攝食和不攝食。
徊游梭子魚屬近岸半徊游性魚類,無長距離徊游現象,但可隨季節、水溫和本身的發育狀況,做近距離、小範圍的遷移運動。鯔魚常棲息於淺海或河口水深1-16m處,當天氣變冷,則游至深海越冬。
但個別也在較深的海灣和淺海中越冬。鯔魚在較深的海區產卵,孵化後的小魚苗則隨潮漂游至近岸河口,滯留於鹹淡水交匯處攝食生長。梭子魚一般生長在近海,每年定期結成大群到港灣、河口處產卵。6-7月間,黃渤海沿岸出現大量當年生幼魚,並進入江河口處。買寒時則游至較深海區越冬。

捕撈

每年4月份,梭子魚便在各河口區產卵,只做短距離回遊,至12月份始到海水深處越冬,翌年開春即到近海河口生長育肥,形成漁汛。梭子魚具有豐富的營養成份,肉質鮮嫩,美昧可口,蛋白含量很高,是高級宴席上的佳肴,尤以春天的開凌梭最為名貴。烹製的梭子魚,以頭為香,故民間有“丟了車和牛,不丟梭魚頭”之說。梭子魚除禁漁期外,可常年進行捕撈。

繁殖方式

棱梭個體較小,一般體長200毫米左右,分布於印度洋和太平洋西部沿海,中國僅產於南海和東海。梭魚、鯔魚體形較大,一般200-500毫米,大者600-800毫米。梭魚為黃渤海主要港養魚種,鯔魚為東海和南海主要港養魚種。梭魚分布於北太平洋西部,鯔魚廣泛分布於大西洋、印度洋和太平洋。梭魚、鯔魚在中國南、東、黃、渤四大海域均有產出。
梭魚繁殖方式。梭魚的繁殖季節各地有異,渤海灣為4月底到6月初,浙江為4月初至5月初。性成熟年齡雄魚為2~3齡,雌魚為3~4齡。幼魚以浮遊動物為食,成魚以硅藻和小型生物為食。人工飼養時可投餵米糠、豆餅及酒糟等飼料。每年定期結群到港灣河口處產卵。

自然繁殖

梭子魚,亦稱“肉棍子”、“紅眼鯔”等,是中國沿海珍貴的鹹淡水養殖新品種。近些年來,山東、江蘇、浙江、上海等省市利用灘涂港汊及內河池塘等水域,人工養殖梭魚面積已達2000多公頃,平均每0.067公頃產魚750多公斤。現將梭魚的生態習性及人工繁殖技術簡介如下:
梭子魚的繁殖季節, 中國渤海灣通常為每年4月底到6月初,江蘇、浙江沿海為4月初至5月中旬。性成熟年齡一般為雄魚2-3齡, 雌魚3-4齡。一般雌魚懷卵量在150萬-600萬粒之間。野生的梭魚個體重可達10公斤以上。每年4月份,梭魚便在各河口區產卵,只做短距離回遊,至12月份始到海水深處越冬。
梭子魚每年定期結群到港灣、河口、灘涂港汊等處產卵。在6月初至7月底,黃海、渤海沿岸梭魚幼魚十分豐富,並進入江河入口處成群覓食,此時是人工捕撈野生魚種的最佳時期。

人工繁殖

人工繁殖用的親魚以雄魚3齡以上,雌魚4齡以上為好。適當多選些體重0.5~1千克的個體,親魚要求體質健壯,無傷無病。選留親魚應在秋季成魚起捕時進行。親魚放養前,應清除池底過多的淤泥和野雜魚。每畝放養親魚50~80尾。
培育池應適當施入有機肥料,保持水質一定肥度,透明度25厘米左右,同時需投餵各種精飼料,保證親魚有充分的營養。親魚培育池鹽度一般以10‰左右為宜。在淡水或3‰之下低鹽度水中養成的梭魚,催產之前必須經過“鹽水過渡”。在春季強化培育期間,必須定期向池中加注新鮮海水,有利於親魚的性腺發育。
雄魚選擇以輕壓腹部近生殖孔處有濃稠乳白色精液流出為好。雌魚應選擇腹部膨大柔軟而富彈性感,生殖孔紅潤略突出者。並用取卵器插入生殖孔從卵巢取卵進行肉眼和顯微鏡觀察,如卵呈米黃色,飽滿而有光澤和周圍有1個半透明的圈,卵徑0.60毫米以上,卵粒間粘連鬆弛,放入水中攪動能散開的,可選作催產用的親魚。催產親魚的雌雄比例一般為1:1.5,如雄魚成熟較差,可適當提高比數。
梭魚的人工催產,首先要選擇生殖孔處有濃稠乳白色精液的雄魚,而雌魚則以腹部膨大柔軟而富強力彈性感、生殖孔紅潤略突出者最為理想。用取卵器插入雌魚生殖孔從卵巢取卵進行肉眼和顯微鏡觀察,如卵呈米黃色,飽滿而有光澤,周圍有個半透明的圈,卵徑0.6毫米以上, 卵粒間粘連鬆弛,放入水中攪動能散開,即可選擇為催產用親魚。
催產親魚的雌雄比例一般為1:1.5,水溫應掌握在15-22℃之間。
梭魚催產使用的激素主要為魯魚或梭魚的腦垂體,每公斤體重劑量為15-30毫克;或使用絨毛膜促性腺激素3000-3500國際單位; 也可以用黃體素釋放激素類似物100-300微克。上述催產劑可單獨使用,也可混合使用。一般注射1-2次即可。
用以人工授精的成熟卵子, 在顯微鏡下觀察為圓潤飽滿、晶瑩透明、有1個油球。
在成熟的精液上放1點海水,在顯微鏡下觀察,精子急劇竄游的質量最高。
靜水孵化鹽度應在15‰以上, 流水孵化鹽度在7‰-13‰,酸鹼度7-9,水溫14-24℃。孵化時用的水應過濾,防止雜物及敵害生物進入。一般採用靜水孵化、流水孵化及充氣孵化。梭魚在14-24℃時,孵化時間一般為35-56小時。

魚種培育

初孵化出的仔魚,經4-5天,卵黃囊已縮小,魚體能平游,並可開口覓食, 此時可將魚苗移入育苗池內培育。每0.067公頃可投放魚苗7萬-8萬尾。初期, 以施肥和潑灑豆漿為主,後期用豆餅糊直接投喂,每天投餵2次,飼料潑灑在池周邊的淺水處。飼養1個月後,梭魚苗達3-3.5厘米時,可進行拉網鍛鍊,並及時分塘進行魚種培育。
魚種培育, 一般每0.067公頃可投放魚苗6000-7000尾,捕撈的自然梭魚苗當年可培育成12-18厘米的魚種。梭魚可與對蝦、基尾蝦、青蝦等甲殼類動物混養,低鹽度海水或淡水池內可與淡水魚混養,但切勿與烏鱧等兇猛的肉食性魚類混養。
梭魚飼料,可因地制宜投餵米糠、麥麩、豆餅、花生餅、棉仁餅以及菜餅或雞糞等,有條件的也可投餵配合飼料。投餵飼料要求做到“四定”:一是定位,要在養殖池塘內搭建與放養密度相適應的飼料台,飼料台面積50平方米左右,或選擇硬底處定位投放;二是定時,一般在每天早上8-9時、下午3-5時投喂,糠與餅混合投放時先投粗料;三是定量,投放飼料的數量需依據魚的數量、水溫、溶氧等因素而定,通常精料的投量為魚體重的1%-1.5%,粗料為10%左右,最多不要超過15%;四是定質,投餵的飼料要優質、新鮮、無污染。
梭魚的日常管理非常重要,要經常保持交換水的暢通和進出水口的安全,防止老鼠咬壞攔網。汛潮和大風前後要注意對池塘設施的檢查。
梭魚抗病能力很強,大面積養殖很少發現生病現象。為了防止病害的發生,平時主要以預防為主。在投放魚種時,應進行消毒和加強早期水體的管理,控制其他淡水魚病的發生。每年4-10月每個月用生石灰20公斤,在魚覓食台附近潑灑1次,可有效地預防體表性魚病;7月初至8月上旬分別按每100公斤魚用土黴素1克或磺胺脒10克,拌在飼料中餵魚,每天1次,連餵5天,可有效預防體內性魚病。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