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刻文

骨刻文

骨刻文是指在獸骨上刻畫的符號——象形文字或圖形文字,在山東集中發現(赤峰關中等地也有發現),是我國最早的以記事為主的可識文字。2005年,著名考古學家、山東大學美術考古研究所所長劉鳳君教授發現並命名,始稱“東夷文字”,後稱“骨刻文”,並認定刻畫工具為瑪瑙等銳角寶石,形成約在4600~3300年之間,是龍山文化時期流行的文字。自2010年底開始,著名東夷文化學者、山東省旅遊行業協會專職副會長丁再獻研究員將骨刻文成功系統破譯,從文字的起源和構造等方面較全面的論述了與甲骨文及現代漢字的傳承關係,論證是漢字的源頭。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骨刻文
  • 外文名:Bone carving paper
  • 所屬文化:龍山文化
  • 發現地區:昌樂
  • 發現命名:劉鳳君
早期文字,發現研究,出版物,意義,相關,

早期文字

發展過程

自20世紀七八十年代開始,山東濰坊至濟南一帶和關中地區、內蒙古赤峰地區及淮河流域古文化遺址經常出土刻劃文字的骨頭,還有刻字的滑石器、陶器和陶片等,以骨頭為多。但並沒有引起學術界重視。
2005年,劉鳳君發現一塊上面有刻劃的小骨頭,認定這些刻劃應是中國早期文字。2007年,劉鳳君又鑑定了一批有刻劃的骨頭,進一步確認這些刻劃也是中國早期的圖畫象形文字。2008年和2009年,劉鳳君又相繼在關中地區和赤峰地區發現,並於2009年將這種早期文字定名為“骨刻文”。
主要根據
劉鳳君之所以肯定骨刻文是中國早期的一種文字,主要根據:
1.這些刻劃的字元很多,應該是一種文字記事現象;2.這些刻劃多數像人物、動物和植物的圖象形符號,“書畫同源”在這裡得到了很好的解釋;3.這些刻劃符號的布局和結構有規律可尋,有些偏旁多次出現;4.許多骨刻文成行刻幾個字,有的十幾個字甚至達到幾十個字,辭章已經出現;5.近些年在山東、江蘇、西安等地都已發現過龍山文化岳石文化時期的文字,只是沒有引起應有的重視。
章法布局
骨刻文多數一塊骨頭上刻1—5個字,刻10個字左右的也占一定數量,刻20個字以上的骨頭為數較少,但也有刻100多字的。其章法布局應是一種順其自然又初步形成共識的自由舒適型,約有三種:第一種是在一塊骨頭上只刻一個較大的字,或有的雖在一塊骨頭上發現數個字,但其中有的字單獨刻在一個空位上,與周圍其他字缺少密切聯繫,這是一字一局;第二種是在一定空位上,中間刻一至幾個字元,周圍再刻一些字元,這是一種組合字群的布局,可稱為散落組合型;第三種是自上而下或橫向成行的布局,有的五六個字一行,有的幾十個字分列成數行,這種布局發展成書法藝術的主要布局形式。這種成行布局的出現,更能說明骨刻文已經是具有辭章意義的文字了。
字型造型分類及其解讀法探討
黃河流域淮河流域和赤峰地區1000多塊骨刻文和屬於骨刻文時期的8件刻字玉石器、7件刻字陶片,約計3000個字元。
自右向左骨刻文-甲骨文-金-篆-隸自右向左骨刻文-甲骨文-金-篆-隸
其字型造型大體可分為寫實物象型、主幹分枝型和中心圓型或近似圓型三大類。
第一類,寫實物象型。骨刻文的字型造型大多屬於寫實型,主要有人物和動物造型。可能主要是記錄人們和各種動物的行動,也可能延伸到人類的思維活動以及與自然界的各種關係。第二類,主幹分枝型。這種造型很特殊,主要由一根粗長主線為基礎,然後在粗線的左右兩側分刻出一些短細線,類似於樹枝形。可能主要與記錄數字和植物有關。第三類,中心圓型或近似圓型。其基本造型有三種:一種是中間有一個圓形或近似圓形的中心,周圍向外輻射幾根彎曲的線;另一種是中間有一個較大的近似於圓形或方形的中心,周圍向外刻有很多較密集的線,有的線上還刻細線;再一種是中間刻劃類似眼睛一樣的橢圓形,兩頭尖長較粗,橢圓形的左右兩側僅刻劃幾根細短線。這種骨刻文多出現在晚期,如果和甲骨文混放在一起,很難分辨。
筆者總結前人的解讀經驗,初步認為解讀骨刻文的方法主要有五種:考古類比直讀圖像解型法、歷史考據法、指事組合破譯法、與甲骨文金文比較順讀法和彝文比較解讀法。以上五種方法很少單獨運用,經常是以某一種方法為主,配合其他一種或幾種共同解釋一個字或一個詞組,這是科學的解讀法。
科學確定的年代
2008年以後,筆者在重點調查濟南至濰坊一帶古文化遺址時發現三種情況值得重視:一是大汶口文化龍山文化岳石文化及商代遺址才有這種骨刻文;二是發現在幾十萬平方米以上的大遺址中;三是並不是全部遺址都有骨刻文,而是只在生活區邊長100米或200米範圍內才發現。這說明骨刻文雖主要流行於龍山文化時期,但可能大汶口文化晚期已經開始產生並使用,一直延續到岳石文化和商代。
2010年,筆者將在壽光市城東北角聖城古文化遺址龍山文化晚期灰坑出土的“壽骨60”骨刻文進行碳十四年代測定。檢測結果為3363±24BP,樹輪校正年代為1690BC(68.2%)1625BC。根據各方面分析,筆者認為骨刻文年代距今約3300—4600年。其使用年代的下限和甲骨文直接銜接。
對骨刻文年代的科學認識,可以確立骨刻文是繼承雙墩文化大汶口文化等陶器符號發展起來的,而它又是甲骨文的主要源頭。甲骨文主要是繼承了骨刻文的造字規律和物質媒介以及雕刻技法而發展起來的,特別是象形和指事兩書對甲骨文的影響更大。這就確立了陶器符號和骨刻文—甲骨文—金文的遠古符號與文字發展脈絡。
發現的意義
甲骨文的發現和研究,把人們對中國文字的認識提前到商代。但又有疑問:甲骨文已是成熟的文字,早期文字在哪裡?骨刻文的發現,為這一歷史問題找到了答案。骨刻文的發現將我國文字產生和使用的歷史提前了1000多年,用事實證明中國是世界上最早的文明古國之一。
骨刻文的發現,把長期以來關於東夷西夏文明的研究和爭論引向了深入,也把長期以來關於中國文明起源和產生問題的爭論,從文明起源時間和產生文明的主要內容作了實實在在的詮釋,並把遠古的傳說歷史實證為有文字記載的歷史。
中國文字自骨刻文起,甲骨文、金文……楷書,一脈相承,是研究人類思想文化發展的唯一一份歷史最長、發展序列最完善的文字。

發現研究

納入叢書
劉教授經過一年多的進一步野外調查和綜合深入研究,並與許多師友同仁進行過多次討論,認為這種早期文字直接稱“骨刻文”更科學。這樣可以把2008年12月出版的《昌樂骨刻文》和今後即將出版的有關發現和研究成果,都納入“骨刻文發現與研究叢書”中。其理由主要有以下兩點:
早期象形文字
自上世紀80年代以來,山東省濰坊至濟南一帶的章丘鄒平、桓台、淄博青州壽光和昌樂等地的古文化遺址經常出土刻劃文字的骨頭、滑石器、陶器和陶片等,它們是中國早期文字,距今4000—4500年左右。上世紀90年代開始,有些文物愛好者就從當地民眾手裡蒐集這些資料,骨刻文和甲骨文主要有以下3個方面的區別:其一、兩者年代不一樣,骨刻文主要是龍山文化時期產生和流行的文字,也可能延用到岳石文化前期,主要有指事和象形的圖畫象形文字。甲骨文是商周時期流行的文字,是六書具備的成熟文字;其二、兩者所用骨頭也有區別:骨刻文主要用牛肩胛骨肋骨和肢骨,也有少數鹿骨和象骨等。甲骨文主要用牛肩胛骨和龜底甲板;其三、骨刻文是遠古居民的記事文字,而甲骨文有鑽灼的痕跡,是占卜文字。
自右向左骨刻文-甲骨文-金-篆-隸自右向左骨刻文-甲骨文-金-篆-隸
日前,劉鳳君教授認為有一個較困惑的問題,就是骨刻文和安陽甲骨文在時間上相距較遠。按山東龍山文化測定的下限算,距今3900年。骨刻文有的地方一直沿用到岳石文化前期。既然是這樣,骨刻文與甲骨文之間相隔仍有300--400年左右。這中間雖有桓台史家遺址岳石文化祭祀坑出土的刻字骨頭和首陽山岩書二期文字相連,但也有商代早中期近200年左右的空白期。
再說,桓台史家岳石文化祭祀坑刻字和首陽山二期文字與骨刻文差距較大,它們是一種什麼關係有待今後研究。所以,骨刻文和甲骨文之間還缺乏內在的直接聯繫。但細分析兩者的藝術風格,仍能看出骨刻文對甲骨文有著明顯的影響。為什麼會這樣,劉鳳君教授認為可能有三個方面原因:一是發現的有關早期文字資料還不全面,還有待繼續做更全面和更深入的考古工作;二是對骨刻文和首陽山岩書以及相關早期文字資料的研究才剛剛開始,對這些資料的系統分析和年代推斷還應該進一步深入;三是可以理解為這是一種文化自然傳承現象。所以,骨刻文應是甲骨文的主要源頭。骨刻文、甲骨文、金文等都是中國文字發展史中不同時期的代表文字,它們一脈相承,共同凝聚了中國文字的輝煌歷史。日前骨刻文發現的範圍越來越大,發現的地點也越來越多。除山東和關中地區外,很可能在不久的將來其它地區也會發現這種骨刻文,骨刻文是中國早期的圖畫象形文字,可與古埃及象形文字相互映輝。
文字標誌
今後叢書中的每本書名“骨刻文”前冠以出土地名或更醒目的文字標誌,如《昌樂骨刻文》、《壽光骨刻文》等。這樣可以使讀者知道出土地點,進行分區研究,探討各地區之間早期文字產生和發展的相互關係。如果是其它地區出土的骨刻文,再冠以“昌樂”出版,就容易造成混亂。正如學界朋友們給劉鳳君教授來信所說:“這樣與已成慣例的商周甲骨文、金文所對應,以便順利地被納入國內古文字研究體系。”
發現定名
2005年春天山東大學美術考古研究所所長劉鳳君教授在濟南見到一片刻字的骨頭,他肯定的說:“這是新石器時代的遺物,上面刻劃的應該是早期文字。”這一發現,得到了許多人的重視和關注。特別是2007年7月劉鳳君教授見到了昌樂縣收藏的一批刻字骨頭,經過認真分析研究,他首先並及時公開宣布這是山東龍山文化時期產生和使用的一種早期文字 ,是甲骨文的源頭。當時稱“東夷文字”或“東夷甲骨文”。並初步認為距今約4000年至4500年。自2007年7月30日起,許多新聞媒體都及時報導劉鳳君教授的發現與研究以及相關信息。
劉鳳君教授又根據考古工作者田野調查和發掘出土的資料,同時對許多古文化遺址進行反覆調查,對全國的許多收藏愛好者所藏的相關資料進行認真觀察分析和綜合研究,更確定了他自己的發現。在2008年7月30日,山東大學美術考古研究所邀請北京和山東的5位專家對昌樂收藏的骨刻文進行觀察座談,入會專家一致同意劉鳳君的意見,認為:“這是一種比甲骨文更早的原始文字”。並一致同意叫“昌樂骨刻文”。2008年12月山東畫報出版社出版了劉鳳君教授編著的《昌樂骨刻文》。
《昌樂骨刻文》一書出版後,劉鳳君教授除向有關政府部門匯報外,繼續做以下幾個方面的工作;第一、經常在野外進行考古調查,獲取了大量第一手實物資料和相關科學信息,進一步證實了骨刻文的真實性和它的年代問題;第二、開始解讀骨刻文,配合各家媒體,加強宣傳,擴大影響;第三、研究和編著壽光出土的骨刻文;第四、認識了全國範圍內的一些收藏界朋友,掌握了更多地方的骨刻文實物資料和相關信息,分別在2009年和2010年發現了“關中骨刻文”和“赤峰骨刻文”。並進一步認為骨刻文的年代距今約3500年—4600年。
2009年下半年,劉鳳君教授經過進一步野外調查和綜合深入研究,並與許多師友同仁進行過多次討論,劉鳳君教授將這種早期文字定名為“骨刻文”,得到了學術界和社會上的認可。
出版《骨刻文發現與研究叢書》
2009年下半年劉鳳君教授開始編著《骨刻文發現與研究叢書》 。叢書中的每本書名“骨刻文”前冠以出土地名或更醒目的文字標誌。《昌樂骨刻文》出版後,已經產生了很大影響,再版時繼續把它放在骨刻文發現與研究叢書中保持書名不變。這樣做不但對今後骨刻文的研究不會造成混亂和麻煩,而且其研究結果會更接近中國早期文字產生和發展的進程。
自右向左骨刻文-甲骨文-金-篆-隸自右向左骨刻文-甲骨文-金-篆-隸
2009年12月劉鳳君教授再版《骨刻文發現與研究叢書·昌樂骨刻文》,2010年5月山東畫報出版社出版了劉鳳君教授編著的《骨刻文發現與研究叢書·壽光骨刻文》。學術界評價:“ 兩部專著,已初步奠定了骨刻文學的理論框架基礎。”
壽骨60”的科學年代測定,為骨刻文的斷代提供了科學根據
2010年1月7日,劉鳳君教授將山東壽光聖城遺址龍山文化晚期灰坑出土的“壽骨60”(見劉鳳君編著《骨刻文發現與 研究叢書·壽光骨刻文》壽骨60)送交中科院考古研究所碳十四實驗室進行碳十四年代測定。2010年11月8日中科院考古研究所碳十四實驗室出具碳十四年代測定報告,經樹輪校正年代為1690BC(68.2%)1625BC,距今近3700年。隨著調查和研究的不斷深入,劉鳳君教授認為骨刻文的年代 應為距今3300年—4600年 ,“壽骨60”檢測結果雖然不能全面證明骨刻文的歷史,但它已處在推斷年代的中間位置,為骨刻文年代確立奠定了科學的基礎,具有重要意義。這件“壽骨60”出自龍山文化晚期灰坑中,它的年代應該是處在山東龍山文化年代的下限,對研究龍山文化的年代也提供了直接依據。
劉鳳君教授認為骨刻文年代下限的確定,可以更加證明骨刻文是甲骨文的主要源頭,骨刻文、甲骨文是一脈相承的。在商代中晚期骨刻文和甲骨文交替使用了一段時間,慢慢地甲骨文取代骨刻文。但有個別地區,如在膠東半島骨刻文一直延續使用到西周時期。
骨刻文發展到後期已是比較成熟的文字
根據近幾年對山東地區和甘肅、陝西、河南以及內蒙古等地的骨刻文調查研究,劉鳳君確定骨刻文發展到後期已是比較成熟的文字。
劉鳳君教授稱,在骨刻文存在的1000多年的時間內,大體可以將其分為前後兩個時期。前期大約距今3700年--4600年。對山東遠古文化而言,這時期的骨刻文處在大汶口文化晚期和龍山文化時期。
前期骨刻文的特點是,骨片上的字數少,難有超過10個字的骨片,字的造型圖畫性很強,有的字很複雜接近繪畫。如果按照文字六書劃分,應該僅有指事字和象形字,處於文字產生的初始時期。
後期骨刻文大約距今3300年--3700年,處在岳石文化時期和商代早中期。後期骨刻文逐漸增多,一片骨頭上十幾個字常見,多的有50--60個字,形成一篇篇文章。這時期可能出現了會意字。字型的圖畫性逐漸減弱,符號性增強,與甲骨文造型相似,證明後期骨刻文已發展成較成熟的文字。

出版物

昌樂骨刻文》一書出版後,劉鳳君教授除了向有關政府機關匯報外,繼續做以下幾個方面的工作:第一、和國內外有關專家進行交流,傾聽他們的意見,認真思考相關問題;第二、經常在野外進行田野考古調查;第三、認識了全國範圍內的一些收藏界朋友,掌握了更多地方的骨刻文實物資料和相關信息;第四、開始解讀骨刻文,配合各家媒體,加強宣傳,擴大影響;第五、研究和編著壽光出土的骨刻文。即將出版劉鳳君教授編著的《骨刻文發現與研究叢書·壽光骨刻文》一書所用骨刻文,是於文水先生自2002年以來在壽光市古文化遺址採集的。

意義

2010年2月25日,山東大學歷史文化學院邀請山東省的有關專家圍繞骨刻文進行座談討論,入會專家都一直同意劉鳳君的發現和研究。專家們都認為:“骨刻文的發現與研究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這是具有國際意義的發現與研究。”
美麗中國、好客山東美麗中國、好客山東
骨刻文的發現是古文字研究史上的一個重要里程碑。著名東夷文化學者丁再獻評價:“關於甲骨文的發現,一般認為是一百多年前的王懿榮老先生,但也有一些爭議,因為在王懿榮發現之前就已經有了一些關於甲骨文的記載了。筆者認為,幾百年前就有農民在殷墟遺址上挖出甲骨到藥鋪賣錢的,也有拿到京城去賣錢的,但是他們都沒有發現甲骨文的真正價值,因而他們都不是甲骨文的真正發現者。就如同人人都知道蘋果熟了就要落地,而萬有引力定律的發現者卻只能歸功於牛頓一樣。骨刻文也有類似的經歷,但它的真正發現者是劉鳳君教授,這應該是沒有異議的。因此說,劉鳳君教授對於東夷骨刻文的發現,是繼100多年前王懿榮發現甲骨文以來,中國文字發展史上的又一次重大發現,是古文字研究史上的重要里程碑。劉鳳君教授可稱得上當代王懿榮了。”(丁再獻著《東夷文化與山東·骨刻文釋讀》第十九章第一節第662頁,中國文史出版社2012年2月北京第1版第1次印刷)
骨刻文的重大意義是多方面的:首先,骨刻文的發現將我國文字產生和使用的歷史提前了1000多年,用事實證明了我們中國是世界上最早的文明古國之一;其次,骨刻文產生和流行使用的時間,正是文獻記載中的黃帝、炎帝蚩尤和他們的繼承人堯、舜、禹等時期。骨刻文的發現,把這段傳說歷史,實證為有文字記載的歷史;再就是,骨刻文和兩河流域楔形文字古埃及象形文字同為世界上最古老的三大文字型系。但前兩種文字早在公元三世紀前就消失了。而中國文字骨刻文演變起,與甲骨文、金文……楷書,一脈相承,是研究人類思想文化發展的唯一的一份歷史最長、發展序列最完善的文字。

相關

2005年春天劉鳳君教授在濟南收藏家手裡發現一片有刻劃的骨頭,他認定上面的刻劃是“中國早期文字”;2007年7月劉教授又發現昌樂縣收藏的一批骨頭,他也認定上面的刻劃是“中國早期文字”,開始稱“東夷文字”,後來稱“昌樂骨刻文”。2008年12月出版劉教授編著的第一本骨刻文書《昌樂骨刻文》。2009年春天以後劉鳳君教授又相繼發現壽光骨刻文、龍山骨刻文,以及關中骨刻文和赤峰骨刻文等,並將其定名為“骨刻文”,開始編著《刻文發現與研究叢書》。
好客山東好客山東
劉鳳君糾正西安鐵一中試題中昌樂骨刻文內容
日前,西安鐵一中給骨刻文的發現者和命名者——山東大學美術考古研究所所長劉鳳君發來公函,稱已在學校網站上對於2011屆高三摸底考試語文試卷現代文閱讀試題“昌樂骨刻文”相關不準確內容進行了刪除。
劉鳳君教授給西安鐵一中詳細介紹了骨刻文的有關情況。
2005年春天,劉鳳君在濟南文物愛好者手裡發現一塊上面有刻劃的小骨頭,當時他認定:“這是史前的一塊骨頭,上面刻劃的應該是字,這是一件很重要的文物,是中國早期的文字。” 2007年7月他又發現和鑑定了昌樂縣收藏的一批有刻劃的骨頭,當時劉鳳君也認定是早期文字,並及時公開宣布,這是“山東龍山文化時期的遺物,距今約4000—4500年,屬東夷文字,是中國早期的圖畫象形文字。” 2007年7月30日《濰坊日報·昌樂新聞》和2008年7月13日《齊魯晚報》等都及時報導了劉鳳君的發現和認定。
中國夢(硃砂書)中國夢(硃砂書)
經過一年的努力,劉鳳君進一步肯定了自己的發現和認定結論。2008年7月30日,山東大學美術考古研究所在昌樂縣政協的協助下,邀請北京和山東的5位專家對昌樂收藏的部分骨刻文進行考察座談,與會專家一致同意劉鳳君的認定意見。《大眾日報》《光明日報》等許多媒體對這一具體過程做過詳細報導。2008年9月5日《大眾日報 》發表記者卞文超長文《劉鳳君:解碼昌樂骨刻文》,文中說:“這場專家研討會的發起者劉鳳君,是這批刻字骨頭的發現者和鑑定者。他認為,骨片上的文字是比安陽甲骨文更早的一種原始文字。研討會上,經過長時間的仔細觀察和深入討論,這個鑑定意見得到了專家的一致認可。這意味著,有關中國文字起源的歷史可能從此改寫。”2008年12月12日《光明日報》發表記者趙秋麗長文《昌樂骨刻文被破譯出哪些信息》,文中說:“作為昌樂骨刻文的發現者和鑑定者,劉鳳君正全力進行著對這批文物的解碼和破譯工作。”“ 這意味著中國古文字的出現時間將大大向前推進,甚至已知的中國文字發展史也有可能發生改變。” 2008年12月劉鳳君編著出版《昌樂骨刻文》,同年12月9日新華網山東頻道發出《研究早期文字的奠基之作<昌樂骨刻文>》一文,稱:“昌樂骨刻文的發現者和鑑定者、山東大學美術考古研究所所長劉鳳君教授編著的《昌樂骨刻文》……是一部融文字學、考古學和藝術學於一體的力作,是一部昌樂骨刻文學的奠基之作。”
通過更廣泛的考古調查和綜合研究,劉鳳君進一步推斷骨刻文是距今3300—4600年間黃河流域遼河流域和淮河流域使用的一種早期文字。2009年下半年劉鳳君在“昌樂骨刻文”基礎上將這種早期文字定名為“骨刻文”。2010年2月24日《中國文物報》發表劉鳳君“《骨刻文發現與研究叢書》出版的前生與後世”一文,文中對此做過詳細說明。“骨刻文”這一名稱在使用過程中變得越來越科學。
鳴謝西安鐵一中校網站刪除試題昌樂骨刻文
近兩年網上出現了較多的高中摸底考試語文試題“昌樂骨刻文”,該試題有些內容不屬實。為了深入研究和正確宣傳骨刻文,2012年8月我們首先和較早使用這一試題的西安鐵一中取得聯繫。劉鳳君所長在給貴校校長信中詳細說明了其內容不屬實之處,並“請在網上刪除這一內容(試題‘昌樂骨刻文’),或作修改,請用‘骨刻文’這一名稱。”今年元月9日劉鳳君所長接到西安鐵一中公函,函中說:“接到您的來信,有關教師上網查閱相關資料,對骨刻文有了一些新的認識。”“尊重您的意見,我校網站已將相關內容(2011屆高三摸底考試語文試卷現代文閱讀試題‘昌樂骨刻文’)刪除。”我們甚為感動,特致鳴謝!
我們請西安鐵一中“在網上刪除這一內容(試題‘昌樂骨刻文’),或作修改,請用‘骨刻文’這一名稱。” 其理由主要歸納為以下三點:
一、2005年春天劉鳳君在濟南文物愛好者手裡發現一塊上面有刻劃的小骨頭,2007年他又發現和鑑定了昌樂縣收藏的一批有刻字骨頭,當時劉鳳君也認定並及時公開宣布:這是“山東龍山文化時期的遺物,距今約4000—4500年,屬東夷文字,是中國早期的圖畫象形文字。 ” 2007年7月30日《濰坊日報·昌樂新聞》和2008年7月13日《齊魯晚報》等都及時報導了劉鳳君的認定與發現。試題昌樂骨刻文”對2008年7月30日以前劉鳳君對骨刻文認定與發現的過程一字不提,這是不符合歷史事實。
中國旅遊(硃砂書)中國旅遊(硃砂書)
2008年7月30日,我們山東大學美術考古研究所在昌樂縣政協的協助下,邀請北京和山東的5位專家對昌樂收藏的部分骨刻文進行觀察座談,與會專家一致同意劉鳳君的認定意見。2008年9月5日《大眾日報》“劉鳳君:解碼昌樂骨刻文”一文和許多媒體對這一具體過程做過詳細報導。2008年劉鳳君出版《昌樂骨刻文》,許多媒體又進一步公開報導了劉鳳君的發現和認定結論。所以,高中摸底考試語文試題“昌樂骨刻文”中說是中國社科院王宇信研究員“認定:這些獸甲骨上有刀刻的痕跡,主筆、輔筆明顯,為人工刻畫。”這也不符合歷史事實。事實是劉鳳君早在2005年就認定是早期文字。
2009年夏天以後,王宇信又公開反對劉鳳君對骨刻文的認定。2010年10月28日在《中新網》說:昌樂骨刻文“是骨頭上刻一些花,那絕對不是文字!”(見《古文字專家:山東昌樂骨刻文並非文字》)
二、通過更廣泛的考古調查和綜合研究,劉鳳君進一步推斷骨刻文是距今3300—4600年間黃河流域遼河流域和淮河流域使用的一種文字。它是甲骨文的主要源頭。它充分證明我們中國是世界上最早的文明古國之一,中華文明五千年不容質疑。2009年下半年劉鳳君將這種早期文字在“昌樂骨刻文”基礎上定名為“骨刻文”。2010年2月24日《中國文物報》發表劉鳳君“《骨刻文發現與研究叢書》出版的前生與後世”,文中對此做過詳細說明。所以,今後希望用“骨刻文”這一更科學的名字。
三、 高三摸底考試語文試題“昌樂骨刻文”,其內容主要來源自2008年10月24日新華社的報導:《昌樂骨刻文早於甲骨文,山東出土重大考古發現》,其報導有些內容不屬實。該報導發表後,有關不屬實的內容劉鳳君曾向新華社山東分社提出過意見,他們誠心認識到有些內容不屬實。在2008年12月9日新華社發稿:《研究早期文字的奠基之作<昌樂骨刻文>》,2012年2月4日新華社記者劉寶森發表《新華社專訪劉鳳君教授:骨刻文是甲骨文的主要源頭》,對骨刻文的發現和研究給於科學的評述。高度評價劉鳳君“他不但發現了骨刻文,而且把骨刻文的一些相關理論研究已闡釋清楚,為今後骨刻文的研究提供了可遵循的較為系統的理論指導思想。”
(原題目:鳴謝西安鐵一中校網站刪除高三摸底試題“昌樂骨刻文” )
山東大學美術考古研究
2013年3月18日
2011年05月28日新華社報導
東夷文化學者初解骨刻文“密碼”
東夷文化學者初解骨刻文“密碼”中國考古人員幾年前在山東省東部發現的130多塊獸骨上所刻的數百個神秘圖文一部分已獲得“破解”。山東東夷文化學者丁再獻通過研究比對,找出了其中110多個圖文所對應的現代漢字。
骨刻文
丁再獻根據漢字演變規律,並結合史料對獸骨上的所有圖案進行解析已解出包括“炎”“黃”“蚩”“頡”“昊”“禹”等在內的110多個漢字,並依照骨刻文、甲骨文、金文、篆書、隸書的順序書寫出不同時期文字的演變過程。
山東昌樂縣民間收藏愛好者在昌樂縣袁家莊古遺址上採集陶器標本時,看到當地正在施工挖掘的農民丟棄了許多亞化石狀遠古獸骨。經過清理,可見骨腔內、骨臼頭上有許多刻劃痕跡明顯的圖案符號。此前類似獸骨在中國其他地區也曾被發現。
2008年,來自北京和山東的考古專家對這些符號進行專門研討,與會專家一致同意:劉鳳君發現並定名的“骨刻文”應為中國早期文字的認定。
這些圖文符號屬於陰線刻,筆畫婉轉曲折,多為弧筆和曲筆。曾任國際摩擦學會副主席的薛群基院士認為,“骨刻圖案的形成,應是人工所為。”
山東大學美術考古研究所所長、山東省文史書畫研究會副會長劉鳳君教授最早認定骨刻文為一種早期文字。他說,骨刻文在山東昌樂、壽光、桓台、章丘鄒平淄博青州諸城等地比較集中,內蒙古赤峰、關中等地也有不少發現。
為確定獸骨的年代,中科院考古研究所碳十四實驗室,不久前對在壽光聖城遺址龍山文化晚期(屬於骨刻文晚期)灰坑出土的“壽骨60”,進行了碳十四年代檢測。報告顯示,“壽骨60”的年代距今有3700年歷史。
“目前全國已經有一些感興趣的專家,開始對這一神秘的圖形文字進行解讀,但解讀方法各異,主流的解讀方式是直譯,即看圖解字。”劉鳳君說。
有著東夷文化基礎的丁再獻研究骨刻文發現,漢字不僅依據動物、飛禽及物體形象而創造了象形文字,就連炎、黃、蚩、頡、昊、顓、堯、舜、彭翦和大禹等東夷人文始祖的形象也成為漢字的原型,甚至還發現了一些半象形、半會意字。
根據史料記載,生活在山東以及附近土地上的古人類,最早被稱作東夷人。東夷文化從距今8300年前的後李文化起,歷經北辛文化大汶口文化龍山文化岳石文化
丁再獻以“壽骨2”的骨臼照片為例說,他在上面相繼發現了“炎黃結盟”圖、“顓頊師昊”圖、“顓頊誨嚳”圖和“倉頡待沮”圖等,多位人文始祖同鐫一塊骨臼上。在其餘的骨頭上,他還解讀出以鳳為首的群鳥圖、歡慶圖、彭翦拜祖圖、東夷盛世圖、黃帝耕作圖、占卜記事圖、戰場圖、人獸賓士圖、狩獵圖、春遊圖等。
他認為,“書畫同源”,中國繪畫和書法關係密切,兩者的產生和發展相輔相成,中國漢字很可能是由圖畫演變而成。
丁再獻說,這些研究成果都將收錄到其所著的《東夷文化與山東——骨刻文舉要》一書中。《舉要》表述通俗易懂,以文字解讀配圖的方式,自右向左依次為骨刻原圖、骨刻文、甲骨文、金文、篆書、隸書,展示文字的演變過程。
但對於研究成果的鑑定,丁再獻認為,首先應接受民眾評價,“文字人們普遍常用,如果連一般讀者都看不懂,即便與會專家們都簽字給予肯定,也沒有太大意義。”
迄今為止,中國已發現的時代最早、體系較為完整的文字,是在河南安陽出土的商朝王室用於占卜的殷墟甲骨文,這一發現使中國與以紙草、泥板、石板為文字載體的古埃及、古巴比倫古印度並列世界文明古國。
21世紀10年代,中國各地先後發現了一系列較殷墟甲骨文更早、與漢字起源有關的出土資料,包括原始社會晚期及有史社會早期出現在陶器刻畫或彩繪符號,還有少量刻寫在甲骨、玉器、石器等上面的符號。其中骨刻文相比較,應為當時最成熟、最規範的文字。
劉鳳君丁再獻等學者對骨刻文的破譯持肯定和鼓勵態度,但他表示,由於是新發現的事物,沒有經驗可以借鑑,當年甲骨文的發現和破譯也有著類似經歷。
2012.03.05 人民網
山東社會科學院山東省旅遊局等單位聯合舉辦的
《東夷文化與山東·骨刻文釋讀》發行儀式暨座談會在濟南舉行
記者:蓋雙
人民網濟南3月5日電 2012年3月3日,山東省旅遊行業協會專職副會長丁再獻新著《東夷文化與山東·骨刻文釋讀》發行儀式暨座談會在濟南舜耕山莊會見廳成功舉行。山東省原政協副主席、山東省文史書畫研究會會長王宗廉,考古學家、骨刻文發現者、骨刻文學科創始人、山東大學美術考古研究所所長劉鳳君教授等領導和學者50餘人參加會議。與會領導、學者對丁再獻取得的東夷文化研究和骨刻文破譯成果給與充分肯定和高度評價。
中國摩擦學最高成就獎和國際摩擦學領域最高獎獲得者、國際摩擦學會副主席、中國科學院研究員、薛群基院士,著名史前文化學者、考古學家、民族學家、中國國家博物館宋兆麟研究員向丁再獻發來賀電錶示祝賀。
該書由中國文史出版社出版,是我國第一部全面論述東夷文化是中華文化源頭的力作,對深入挖掘齊魯文化、追溯中華文化文明發展脈絡將發揮重要的作用,被專家稱為東夷文研究和骨刻文破譯“不可缺少的引領者和導航儀”。
《東夷文化與山東·骨刻文釋讀》一書體系規模宏巨,共分19章,93節,約90萬字。作者依據中華民族史前文化的遺存、考古的成果和史籍的記載,涵蓋了文明起點、文化史祖、文化融合、和諧社會、政治、經濟影響、軍事兵學、文學藝術、教育傳承、醫學科技、禮儀旅遊、經史宗教、文字釋讀等諸多領域。特別是在東夷文化的重要遺存----骨刻文的系統破譯和讀解方面獨具創新,史無前例,為大汶口文化龍山文化人類文明發展史的研究提供了有力的新佐證,堪稱一部劃時代的文化巨著和東夷文化的百科全書。
丁再獻從事旅遊工作30多年,工作之餘勤耕不輟,著作頗豐,著有《山水平仄》《旅遊禮儀》《旅遊小百科》,為我國旅遊研究做出了貢獻。他獨家創立的東夷骨刻文書法藝術自成一派,高古、典雅的藝術風格充分體現了東夷民族創造文字的智慧和文化領先地位,因此被稱為“中國骨刻文書法藝術第一人”。
以下為丁再獻破譯出的部分骨刻文字,題為漢字演變(骨刻文演變)過程。自右向左為:骨刻文原圖-骨刻文-甲骨文-金文-篆-隸書寫五體。
2013年7月23日第一旅遊網
山東省旅遊局通報東夷骨刻文字研發立項情況
中國第一旅遊網 2013年7月23日 中國文化傳媒網2013年7月30日
記者從山東省旅遊局獲悉,山東省旅遊局舉行記者會,省旅遊局市場處處長王春生主持記者會並就《東夷骨刻文字研發與利用》重點課題正式立項情況進行了通報,該項課題負責人、山東省旅遊行業協會專職副會長丁再獻接受媒體採訪,隨後揮毫書寫了“中國夢”骨刻文書法,表達了一位旅遊工作者的中國夢。
。此項重點課題組成員已於2012年2月完成了90多萬字的《東夷文化與山東·骨刻文釋讀》(中國文史出版社2012年2月出版)科研論證任務,這部專著的主要觀點為:東夷文化是中華文化的源頭,東夷骨刻文是漢字的源頭。
據丁再獻介紹,東夷骨刻文是指在獸骨上刻畫的符號——象形文字或圖形文字,會意、指事皆有,在山東集中發現。據東夷骨刻文的發現和命名者、山東大學劉鳳君教授考證,骨刻文距今4600~3300年,比距今3300~3100年的甲骨文早1300年。丁再獻首先破譯出100多字之後,又與其兄丁再斌一起進行了系統的破譯並解讀,到目前為止已經破譯出300多字。
丁再獻成功臨摹之後用骨刻文、甲骨文、金文、篆書、隸書五種字型書寫成文,為使讀者更加直觀,每字均附有骨刻原圖。為讓人們更容易辨認和欣賞這一古老的書法藝術,自2012年初開始,丁再獻在對骨刻文字臨摹的基礎上進行了再次創作,其創立的骨刻文書法藝術獨成一派。
丁再獻通過對骨刻文字破譯研究和臨摹,再現了這一古老的藝術風貌。憑其四十多年的書法藝術功底,再次創作的骨刻文書法達到了一個新的藝術高度,有力的推動了開發和運用,得到了業內專家的高度評價,認為:就臨摹和運用骨刻文進行書法及藝術創作來說,丁再獻是最早的成功實踐者。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