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棘魚(一種魚)

空棘魚(一種魚)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2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空棘魚起源於三億六千萬年前,活躍於三疊紀的淡水及海水中。令人訝異的是這種始祖魚仍存在於印度洋的深海中,體長約1.5米,體重約50千克。

基本介紹

  • 中文學名:空棘魚
  • 拉丁學名:Coelacanth
  • 別稱:蘭絲瑪麗亞
  • :動物界
  • :脊索動物門(Chordata)
  • 亞門脊椎動物亞門(Vertebrata )
  • :硬骨魚綱(Osteichthyes)
  • 亞綱:肉鰭魚亞綱(Sarcopterygii)
  • :總鰭魚目(Crosopterygii)
  • :空棘魚科(Latimeridae)
  • :空棘魚
  • 分布區域印度洋的深海中
簡介,形態特徵,生活習性,種群分布,

簡介

古魚類。硬骨魚綱,總 鰭魚亞綱,空棘魚目。通常個體不大,個別者體長可達1.5米。身體細長呈梭形。背鰭兩個,前背鰭位於身體中點前方,鰭條與內骨板直接相連。後背鰭和臀鰭為葉片狀。胸鰭高位,葉片狀。腹鰭小,前位。各鰭的輻狀骨非常集中,形成遠端短而分節的中軸和大而不分節的基端。尾鰭圓形,呈三葉狀。其上下葉每一鰭條與一輻狀骨相連,脊索存在,神經弧和血管弧具長棘。有骨化肋骨。鰾鈣化。體被有覆壓狀的圓形薄鱗。膜質骨和鱗片上缺少齒鱗質層,但表面飾有齒質構成的細嵴或小疣突。有兩個外鼻孔,無內鼻孔。腦顱間有一活動的顱關節。生存時代很長,從泥盆紀到白堊紀。各大洲均有發現,中國發現於廣西、浙江等地海相地層內。
空棘魚空棘魚

形態特徵

空棘魚(Coelacanth)
此中型食肉魚類起源於三億六千萬年前,活躍於三疊紀的淡水及海水中。令人訝異的是這種始祖魚仍存在於印度
洋的深海中,體長約1.5米,體重約50千克。
1938年12月22日,在世界科學史上是一個不平凡的日子,因為這一天發現了陸上四腳動物的“老祖宗”—一向被認為早已絕滅的空棘魚。這一天,在南非東倫敦港附近查倫馬河口外5.6公里處的印度洋里,漁民們從80米深的海水中捕撈到條長1.5米左右、重57公斤多的奇異海魚這條魚全身被覆著粘滑的大圓鱗片,發出美麗的藍艷艷的光澤。當它被捕獲後,在甲板上竟頑強地掙扎了3個多小時才斷氣。漁民們誰也沒有見過這種奇異的怪魚,他們立即把怪魚送到當地的博物館,請專家來認定。
空棘魚空棘魚
博物館館長考拉希奈·蘭絲瑪女士看到這條已經斷氣的怪魚時,不禁驚訝地喊了起來:“啊,上帝!這究竟是一條什麼樣的魚呀?”這條怪魚除有特殊的棒錘形的尾巴外,還有胸鰭、腹鰭尾鰭。這是怎么回事?這種總鰭類魚不是早在1億多年前就已絕跡了嗎?蘭絲瑪女士無法解答。她預感到事件的緊迫性和重要性,立即給南非阿扎尼亞大學的美國科學家尼·史密斯教授打了一個緊急長途電話,請求給予幫助。
空棘魚空棘魚
史密斯教授由於另有急事處理,遲到幾天才趕到。這時,那條海魚已經開始腐爛了。史密斯一看到那條奇異的怪魚,立即意識到自己來遲了:如果能早來幾天,將能看到這條珍稀海魚完整的外貌和內臟,史密斯教授一邊記著筆記,一邊清理出內臟腐肉,用魚皮作了一個標本。他經過周密的研究,得出了一個驚人的結論:這是生活在5000萬至6000萬年前的總鰭類魚。這種魚一向被人們認為早已絕跡,可現在仍然活著在大海里的品種。史密斯的結論轟動了世界生物學界,使許多閱歷深頗深的學者名流都感到震驚。是啊,生活在五六千萬年前的總鰭類魚,不是早就絕跡了嗎?它怎么會活到今天呢?難道歷史上曾出現過某種奇蹟,而使這個哺乳動物最早的祖先存活至今?這一個個有趣的問題,引起古生物學家的濃厚興趣。
空棘魚空棘魚
史密斯為了紀念這次重大發現的發現人,特地把這條魚命名為“蘭絲瑪麗亞”。這條“蘭絲瑪麗亞”不是別的,正是英國著名進化論學者赫胥黎根據化石所命名的空棘魚。

生活習性

大家都知道,人類的進化經歷了極其漫長的歷史進程:先由魚類登上陸地進化為兩棲類動物;然後完全脫離水域進化為陸地上的爬行類和哺乳類動物;最後才發展到人類。兩棲類是由魚類進化而來的,確切地說,兩棲類是由總鰭類魚兩支當中的一支—骨鱗魚類進化來的。當它向前進化發展後,最終進化為人類;另一支(空棘魚類)則相當保守,始終沒有離開過水。而所捕到的“蘭絲瑪麗亞”與空棘魚類相似程度非常大。空棘魚為什麼經歷了幾千萬年的漫長曆程,仍能繁衍生存下來呢?原來這種魚是一種生活在深海里的魚類,而深海處的水溫和水流幾萬年來基本上沒有多大變化,因此它也沒有必要進化,一直保持了原來的形態,並且僥倖地生存了下來。
空棘魚空棘魚
繼1938年12月22日第一次發現存活的空棘魚後,1952年12月和1954年11月,人們又在馬達加斯加島西北方向的葛摩群島安朱安島附近的深海中,捕撈到好幾條活的空棘魚。
空棘魚空棘魚
空棘魚的發現,為人們研究生物進化,尤其是四腳動物的進化提供了一份極其寶貴的活化石。通過對這種史前活化石的研究,不僅可以幫助人們了解這種運動各個部分結構的功用,更可以在它們活著的時候來觀察它們的生活情況,從而為了解整個生物進化過程提供更有力的科學依據。

種群分布

空棘魚科(Latimeridae)總鰭魚目(Crosopterygii)的一科。尾鰭一般為原型,除上、下葉外,尚具一中軸葉,鰭條不分叉,且數目少於扇鰭魚的相應鰭條。不具上頜骨、鰓條骨及喉板骨。具鈣化的鰾。
空棘魚空棘魚
空棘魚類繁盛於中泥盆世至早三疊世,僅一種拉蒂邁魚存活至今。第一條現生標本捕自南部非洲東海岸查盧姆納河口附近的印度洋水域。50年代以後又陸續在葛摩群島附近水深150~400米處採獲近70條。體表呈淡藍色,被以圓鱗。有些體重達80千克。為肉食性魚類,腸內具螺旋瓣。除前、後外鼻孔外,尚具一位於吻部中央的囊狀吻器,受三叉神經淺眼支支配,以3對開口通向吻部表面,其功能尚不明了。拉蒂邁魚為卵胎生,卵的直徑可達9厘米,重330克。曾在一條65千克重的雌體泄殖腔中發現5條30厘米長的胚胎期幼魚,但具大部成體性狀。
使空棘魚類存活至今的原因尚不清楚,根據捕獲數目推測,現存居群可能較小,但亦可能在更深水域中存在尚未發現的更大居群。拉蒂邁魚的發現,推動了對空棘魚類的深入研究,但對拉蒂邁魚形態、生理和生化特性的研究,不僅加大了它和現生四足動物的距離,而且使總鰭魚類作為一個自然類群的地位發生動搖。中國發現的空棘魚化石包括長興魚和中華空棘魚等。
空棘魚空棘魚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