連江縣(連江(福建福州市下轄縣))

連江縣(福建福州市下轄縣)

連江(福建福州市下轄縣)一般指本詞條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2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連江縣(古屬福州府連江縣)為福建省福州市轄縣,介於北緯26°07′-26°27′,東經119°17′-120°31′之間,東瀕台灣海峽,東與台灣馬祖列島一衣帶水、西傍省會福州,陸路相距50公里,全縣總面積4280平方公里,其中海域面積3112平方公里、陸域面積1168平方公里(包括待統一的馬祖列島)。

連江縣屬鷲峰山余脈,西北、東北部中低山高丘疊立,地勢高,向東南部傾斜,境內多山。連江縣屬於中亞熱帶海洋性季風氣候,溫暖濕潤,雨量充沛,年平均氣溫16.7─19.4℃。

截至2014年底,連江縣除馬祖列島尚待統一外,共設22個鄉鎮。2015年,連江縣常住人口為58.10萬人,其中城鎮常住人口25.54萬人,實現地區生產總值352.45億元。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連江縣
  • 行政區類別:縣
  • 所屬地區:中國華東
  • 下轄地區:22個鄉鎮(除馬祖列島)
  • 政府駐地鳳城鎮
  • 電話區號:0591
  • 郵政區碼:350500
  • 地理位置福建省東部沿海福州市,閩江口北岸
  • 面積:4280平方公里(包括待統一的馬祖列島)
  • 人口:58.10萬人(2015年)
  • 方言:福州話
  • 氣候條件:亞熱帶海洋性季風氣候
  • 著名景點:青芝山(寺),馬祖島
  • 機場:福州長樂國際機場
  • 火車站連江火車站
  • 車牌代碼:閩A
建制沿革,行政區劃,區劃沿革,區劃詳情,地理環境,位置境域,地質構造,地形地貌,土壤,氣候,水文,自然資源,水資源,生物資源,土地資源,人口民族,人口,民族,政治體制,政府領導,遺留問題,經濟概況,綜述,第一產業,第二產業,第三產業,社會事業,教育事業,科技發展,文化事業,醫療衛生,城市建設,社會保障,交通運輸,歷史文化,特色飲食,風景名勝,文物古蹟,自然景觀,著名人物,

建制沿革

據現代考古發現,連江至少在五千多年前就有先民在此繁衍生息。遠古時代屬揚州的區域,夏至周代為"七閩"地。
春秋戰國時代,與福建毗鄰的于越(或稱"於越",在今浙江省境域)被楚國吞併,大批居民紛紛向福建遷移,逐漸融合成閩越族,建立了閩越國,連江屬閩越國轄地。
秦始皇統一中國後,廢除閩越國,連江隸屬閩中郡。
漢高祖五年(公元前202年),因閩越首領無諸等幫助漢王劉邦反秦滅楚有功,漢封無諸為閩越王,連江歸他管轄。西漢元封元年(公元前110年)漢滅閩越國,讓百姓遷移到江淮一帶,連江改屬會稽郡(郡治在今蘇州)管轄。始元二年(公元前85年),閩越遺民返遷,自立冶縣(今福州),這是福建最早置縣,連江屬它管轄。
西晉泰始年間(265-274年),在伏沙(今敖江鎮白沙村)設定溫麻鎮,建有鎮帥豎旗處和石塔等,後來毀壞無存。太康三年(282年),置溫麻縣時,境域廣闊,從閩江口連江沿海之北一直到閩浙交界,涵蓋連江、寧德(蕉城區)、福安、周寧、壽寧、霞浦、福鼎、柘榮等8個縣(區)以及羅源、政和2個縣的一半區域,直到隋大業二年(606年)隸屬都沒有變化。
隋朝大業三年(607年),大量裁減郡縣,溫麻縣併入原豐縣(治所福州,後改稱閩縣)。在唐武德六年(623年)又從閩縣析出,重置溫麻縣,同年改名連江縣,"以縣治連線江水故名"(宋《三山志》)。
唐朝天寶元年(742年),縣衙所在地從伏沙遷移到今址,因地形似展翅鳳凰,又名鳳城。武德六年(623年),重置溫麻縣,改名連江縣,同時割原溫麻縣土地設定長溪縣(治所在今霞浦縣),不久長溪縣再併入連江縣,境域與西晉溫麻縣相同。唐長安二年(702年),又割連江縣北4個鄉重置長溪縣,治所在今霞浦縣。唐大中元年(847年),割連江縣北1個鄉設定羅源場(繼後改永貞鎮、羅源縣)。
北宋元豐四年(1081年),又割連江縣招賢里5個圖給羅源縣。至此,連江縣境域基本穩定。
1912年(民國元年),廢府設道,連江屬東路道(後改閩海道)。
1925年(民國十四年),道廢,連江為福建省直轄縣。
1933年11月(民國二十二年),國民革命軍第十九路軍發動"福建事變",在福州成立中華共和國人民革命政府,將福建劃分為4個省2個特別市,連江隸屬閩海省。翌年1月事變失敗,連江再度成為省直轄縣。
1934年7月(民國二十三年),福建劃為10個行政督察區,連江隸屬第一行政督察區。
1936年12月(民國二十五年),東引島劃屬連江縣。
1937年2月(民國二十六年),琯頭以西的新道、拱嶼、塘頭、竹岐、陽岐、山兜、塘邊、溪邊等8個鄉及川石、壺江兩島從閩侯縣劃歸連江縣。
1941年2月(民國三十年),連江縣第二區赤石北部之巽(嶼)北(山)鄉劃屬羅源縣
1947年(民國三十六年),福建劃為7個督察區,連江第三次成為省直轄縣。
1949年8月,福州、連江解放後,連江縣隸屬福建省人民政府第四行政督察專員公署。
1950年,福建省人民政府第四行政督察專員公署改名閩侯專員公署。
1956年6月,閩侯專署撤銷,連江第一次改屬福安專署。
1956年5月,羅源縣上杭鄉的漈頭村劃屬連江縣丹陽區文朱鄉。其間琅岐島曾於1956年6-10月、1970年7月-1975年12月劃屬連江縣,後劃屬福州郊區。
1959年8月,恢復閩侯專署,連江歸它管轄。
1961年11月,連江劃歸福州市。
1963年8月,再劃屬閩侯專署。
1970年7月,第二次劃屬福安專署(翌年遷址改名寧德地區)。
1983年7月,連江重歸福州市管轄。
連江縣連江縣

行政區劃

區劃沿革

連江縣唐以前行政區劃已無從稽考。唐代為上縣(唐代縣的等級分為赤、畿、望、緊、上、中、下七等)。設5個鄉:寧善、永福、太平、名聞、五賢,計轄20個裡。
連江縣區劃圖連江縣區劃圖
宋代,連江為望縣。設7個鄉,轄24個裡。增加2個鄉為:寧善鄉分為東、西寧善2個鄉,永福鄉分為永福和南永福2個鄉。
元代,東、西寧善2個鄉又合併為一,南永福鄉改為永福鄉,原永福鄉分為4個都,全縣仍設5個鄉,轄21個裡、4個都。
明清沿襲舊制,只個別調整。至清末,全縣仍設5個鄉,轄20個裡、4個都,里、都之下共設42個圖,計有500多個自然村落。
民國初沿襲清制。1929年,全縣設8個區,轄149個鄉(附鄉396個)。1935年推行保甲制度,全縣設3個區署,轄55個聯保(後調整為40個)、487個保、4891個甲。1940年,聯保改為鄉鎮公所,全縣設31個鄉鎮、290個保、2951個甲。1941年4月,鄉鎮縮編至15個 。1945年9月,增設荻壺、竿塘、西洋3個鄉,全縣計18個鄉鎮、177個保、2252個甲。 1949年8月,全縣設18個鄉鎮、178個保、2226個甲。
新中國成立後,連江始設6個區,基層保甲暫時不動。1950年,開始基層民主建政,至1952年結束,全縣設10個區、123個鄉鎮。
1956年,擴大區鄉規模,設5個區、69個鄉鎮;1958年,鄉鎮數增加到74個。當年9月,除南竿、北竿、東引3個保留鄉建制暫寄筱埕、黃岐外,其餘71個鄉先合併為17個鄉鎮,然後成立17個人民公社,實行政社合一,取消區、鄉建制。公社下轄生產大隊115個、生產小隊461個。此後,社、隊規模頻繁調整。
1983年,全縣計設18個公社、254個生產大隊、3532個生產小隊。
1984年,撤銷人民公社體制,相繼建立18個鄉鎮人民政府,原農村生產大隊一律改建為村民委員會,城鎮街道改建為居民委員會。
2005年底,全縣除馬祖列島尚待統一外,共設22個鄉鎮、269個村(居)民委員會。鄉鎮分別為:鳳城鎮、敖江鎮、江南鄉、東湖鎮、浦口鎮、東岱鎮、曉澳鎮、琯頭鎮、潘渡鄉、小滄畲族鄉、丹陽鎮、蓼沿鄉、長龍鎮、透堡鎮、馬鼻鎮、官坂鎮、坑園鎮、下宮鄉、筱埕鎮、安凱鄉、黃岐鎮、苔菉鎮。

區劃詳情

截至2014年底,連江縣除馬祖列島尚待統一外,共設22個鄉鎮、269個村、社區,政府駐鳳城鎮
2014年連江縣鄉鎮基本情況一覽
鄉鎮轄地面積(平方公里)社區(村)(個)
6.19
14
41.54
14
75.18
16
45.85
10
52.40
14
24.73
9
20.08
7
61.09
28
142.87
14
65.24
5
111.53
19
124.57
23
66.51
7
25.81
8
38.82
15
49.44
16
39.33
8
32.36
9
32.99
11
13.43
11
30.87
11
8.30
8
資料來源:

地理環境

位置境域

連江縣地處福建省東南沿海、閩江口北岸,東與台灣馬祖列島一衣帶水,西傍省會福州。南部琯頭重鎮與琅岐島隔江相望,西部與福州市馬尾區長安村毗連,是閩江口金三角(福州市區、連江縣、長樂縣)的北翼。介於北緯26°07′-26°27′,東經119°17′-120°31′之間。東北與東南臨海,東為東引島,距縣陸地最近點42公里,東南為馬祖列島,距大陸最近點9.25公里,北與西北同羅源縣毗連,西與西南同福州市晉安區緊鄰,南隔閩江與琅岐島相望,極南為壺江島,總面積4280平方公里,其中海域面積3112平方公里、陸域面積1168平方公里(包括待統一的馬祖列島)。

地質構造

連江縣處於新華廈系構造體系之第二條火山岩隆起褶帶中,新華廈構造表現形跡主要為北東東向和北北西向兩組壓扭性和張扭性斷裂。出露有中生界株羅繫上統南國組、小溪組和下白堊統石帽山群火山系。以及燕山晚期花崗侵入岩。新華廈系的派性構造-棋盤格式構造是縣境內主要的構造體系。此外,還有新華廈系構造火山噴髮帶(火山隆起帶)以及其他方向的構造。

地形地貌

連江縣西北、東北部中低山高丘疊立,地勢高,向東南部傾斜,境內多山,山地丘陵面積達850平米公里,占陸地總面積72.8%, 平原谷地面積達318平方公里,占陸地面積的27.2%。 最高山峰為缺鼻峰海拔1029米,境內有敖江平原、琯頭平原以及馬透平原三大平原。
連江縣海灣連江縣海灣
鷲峰山余脈從北部延伸入境。山體由並列的兩組山嶺構成;一列主峰鼓頭山在東北部。蜿蜒至長龍形成高丘低山地帶。後折北向直迫海,形成黃岐半島;另一列主峰缺鼻峰在西北部、向南斜伸到琯頭,也形成高丘低山地貌,同樣亦折北東向,與海岸線平行,到曉澳入海。這兩列上半段山嶺之間,構成丹陽、蓼沿、潘渡一帶和東湖北半部低丘河谷小平原。這兩列山嶺下半段平行的轉折弧形地貌,分別構成東部的羅源灣,並發育為馬鼻、官坂一帶海積平原和南部的敖江、琯頭、浦口、東岱沖積海積平原,這明顯表現地面起伏大。兩條並列而行的山嶺,具有北寬南窄、北高南低、南向又大致與海岸平行的特點。構成地勢西北部、東北部高,向東部、東南部傾斜。橫剖面看,自西至東兩起兩伏,呈馬鞍形格局、縱向由北向南成三級階梯降落。
連江縣按地貌成因可分為流水地貌和海成地貌兩個類。流水地貌以山、丘陵、河谷平原、沖海積平原、山間盤谷為主。海成地地貌在海積平原和海灘岸線上。其物質以花崗岩為主。山間盆谷錯落於丘陵山地之間,河谷平原、沖洪積平原主要見於敖江中上游和丹陽、蓼沿地區;海積平原和沖海積平原則連片分布於閩江口北岸、敖江下游兩岸和馬鼻、官坂一帶,物質是砂質粘土、細砂、礫石層、海積淤泥以及泥沙等。

土壤

連江縣內土壤屬華南紅壤、磚紅壤區。土壤母質是中酸性的侵入岩和火山岩的風化物。土壤類型多樣性,初步分為紅壤、水稻土沖積土風沙土鹽土5個類型。紅壤土是地帶性土壤,分布最廣,面積9.33萬公頃,占陸地面積的79.9%,水稻土外之,占陸地面積的9.5%,其他土類占10.6%。

氣候

連江縣屬於中亞熱帶海洋性季風氣候,溫暖濕潤,雨量充沛,年平均氣溫16.7─19.4℃,大於0℃的年積溫7000℃,平均年日照時數達1688小時,無霜期達288天,年降水量在1000─1740毫米。主要災害性氣候有颱風、沿海大風、旱災、洪澇、寒害等。
連江縣累年平均氣溫19.1℃,年最高平均氣溫20.4℃,年最低平均氣溫18.5℃,極端最高氣溫38.7℃,極端最低氣溫-3.8℃,相對濕度平均值82%,日照年平均1604,5小時,七月份最多為331,9小時,二月份最少為14.1小時。
降雨量多年平均1551.5毫米,最多2131.1毫米,最少為905.8毫米。全縣全年雨量集中在3-9月,3-4月為春雨季,5-6月為梅雨季,7-9月為颱風季,占年降水量的81.32%。枯水期在10月至次年2月,降水量占年降水量的18.68%最長連續無降水日數達37天,最長連續降水日數達21天。
連江縣年平均風速1.9米/秒,一年之中7-9月平均風速較大,12-3月平均風速較小。風速自沿海向內陸減弱,島嶼和海岸突出部為最大。北茭年平均風速6.4米/秒,內陸地區為最小。年平均大風日達4.9天。全年風向多為東北東和東,但北西北、北風的風向頻率以10月、11月、12月份為最多,南西南、南風的頻率以5月、6月和7月為最多。全月年平均霧日8.1天,北地區年平均霧日32.7天,無霜期年平均304天,有雪日年平均0.5天。

水文

連江縣水系發育有閩江、敖江兩大河流,六大溪流(流域面積在10平公里以上)和73條小溪流,境內總長348公里,網布全境。
連江縣境內主要的河流為敖江,是省內第六大河流,也是縣內最大的河流,幹流經縣內小滄、潘渡、敖江、風城、浦口、東岱等6個鎮。敖江發源於鷲峰山東南麓。自東南流經連江城關後,折向東北,從東岱百勝村流入東海,其支流牛溪發源於羅源,經丹陽由潘渡流入敖江,敖江西北與閩江幹流毗連,流域呈狹長形,水流從西北折向東海。
閩江閩江
敖江流域面積44.5平方公里,敖江幹流長度(從塘坂到河口)共44.8公里,平均坡降2.6%。敖江的鹹淡水交界面在枯水期時可達到浦口鎮,潮水可頂托到舊連江大橋,豐水期可達蔗尾村。歷年平均水位10.49米,平均最低水位4.9-5.1米,中秋大潮水位為37.38米,塘坂段最大流量為5270立方米/s。最小流量為4.86立方米/秒,多年平均流量為57.84立方米/秒。
閩江徑流隨季節而變化,根據閩江竹岐水文站資料,閩江多年平均徑流量552.7億立方米,多年平均流量為1750立方米/秒,洪水期平均流量為178000立方米/s,枯水期平均流量為了15立方米/秒,最小流量為264立方米/秒。
閩江口是強潮陸相河口,潮型為規則半日潮。據白岩潭潮位站30年觀測資料,最高潮位為6.38m,最低潮位為-0.49米,平均潮差3.77米,平均高潮位4.51米,平均低潮位0.74米。受閩江徑流和外海潮流的控制,本區潮流為穩定的往復型潮流。潮流作用大於徑流作用,只有在上游閩江流量大於13000立方米/秒時,河段才呈單向河流特徵。據資料,漲潮表層流速為1.08-1.70米/秒,落潮表層流速為0.8-1.29米/秒。

自然資源

水資源

連江縣境內分布有兩大河流,十三條大溪流(流域面積大於10平方公里以上)七十三條小溪流(總長348公里),其中敖江是福建省第六大河流,境內幹流長63公里,年平均徑流量為18.9億立方米,全縣內陸水域總面積約4460公頃,其中墾區2780公頃,淡水1680公頃,可養用面積2690公頃,占總面積的60.3%。全縣水庫67座,庫容2億立方米。地下水的總量達1.42億立方米,占水資源4.6%。有兩點(貴安、岱雲)地熱水資源,水溫均在62─82℃,日可出水量達5000噸。

生物資源

連江縣海岸帶植被分別屬於熱帶、亞熱帶和溫帶的植物區系。主要有針葉林、常綠闊葉林、竹林、灌叢、草叢、濱海鹽沼和海濱海沙植被等8個類型。地帶性植被一常綠闊葉林分布在官坂一帶。紅樹林只有一個秋茄群落,分布在羅源灣內。防護林樹種以木麻黃和台灣相思樹最為普遍。

土地資源

截至2016年,連江縣有土地總面積 11.68萬公頃,其中耕地面積14180公頃,占13.2%,分布在海拔400米以下;園地4533公頃;林地71883公頃,海域面積3112平方公里,淺海灘涂面積7.5萬多公頃。

人口民族

人口

2014年,連江縣常住人口為57.6萬人,比2013年末增加0.6萬人,其中城鎮常住人口24.77萬人,占總人口比重為43.0%,比2013年末提高2.1個百分點。全年出生人口9011人,出生率為13.2‰,其中男4615人,女4396人,出生性別比為104.98:100;死亡人口3722人,死亡率為7.7‰;自然增長率為5.5‰。
2015年,連江縣常住人口為58.10萬人,比2014年末增加0.5萬人,增長0.9%。其中,城鎮常住人口25.54萬人,占總人口比重為44.0%,比2014年末提高1.0個百分點。出生率13.07‰,死亡率5.11‰,自然增長率7.96‰。年末全縣戶籍總戶數192347戶,戶籍人口665101人,其中城鎮戶籍人口283161人。

民族

連江縣境內主要少數民族以畲族為主。1990年第四次人口普查,全縣畲族人口12249人,占總人口2.10%。

政治體制

政府領導

職務姓名
縣長
縣委常委、副縣長
副縣長

遺留問題

國共內戰遺留問題,1956年台灣當局實際控制的原分屬福建省連江縣、長樂縣、羅源縣馬祖列島島嶼政區合併為“連江縣”。根據中國大陸行政區劃,其全境屬福建省福州市連江縣馬祖鄉,是海峽兩岸分治的一個縣。截至2012年,台灣當局連江縣(馬祖鄉)劃分為4個鄉:南竿鄉北竿鄉東引鄉莒光鄉
連江縣總面積4280平方公里,其中海域面積3112平方公里、陸域面積1168平方公里,包括待統一的馬祖列島約20平方公里。

經濟概況

綜述

2015年,連江縣地區生產總值352.45億元,比2014年增長8.8%。其中,第一產業增加值119.73億元,增長4.8%;第二產業增加值141.49億元,增長11.4%;第三產業增加值91.23億元,增長8.7%。人均地區生產總值60925元,增長7.8%。第一產業增加值占地區生產總值的比重為34.0%,第二產業增加值比重為40.1%,第三產業增加值比重為25.9%。
2016年,連江縣實現地區生產總值387.43億元,比2015年增長6.5%,其中第一產業增加值138.37億元,增長5.5%;第二產業增加值149.01億元,增長8.7%;第三產業增加值100.05億元,增長4.5%。三次產業結構調整為35.7:38.5:25.8。

第一產業

2015年,連江縣農林牧漁業總產值212.09億元,比2014年增長5.1%,“十二五”期間年均增長5.2%。其中,農業產值13.09億元,下降6.7%;林業產值0.43億元,增長29.3%;牧業產值4.31億元,下降8.4%;漁業產值190.21億元,增長6.3%;農林牧漁服務業產值4.05億元,增長5.4%。
2015年,連江縣糧食播種面積14.38萬畝,比2014年增加0.34萬畝;糧食產量5.13萬噸,比上年增產0.34萬噸。蔬菜產量13.45萬噸,減產0.92萬噸;油料產量1481噸,增產184噸;茶葉產量7118噸,增產641噸;水果產量3.12萬噸,減產0.18萬噸。
2015年,連江縣肉類總產量11503噸,比2014年下降9.8%。其中,豬肉產量9342噸,下降11.3%;牛肉產量218噸,增長7.9%。禽蛋產量10247噸,增長18.2%;奶產量110噸,下降32.1%。
2015年,連江縣水產品總產量94.68萬噸,比2014年增長6.7%。其中,淡水產品產量0.69萬噸,海水產品產量93.99萬噸。
2016年,連江縣實現農林牧漁業總產值249.97億元,比2015年增長5.6%。

第二產業

2015年,連江縣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148.31億元,比2014年增長12.0%,“十二五”期間年均增長18.0%。131家規上工業企業共實現產值522.05億元,比2014年增長12.8%。實現規上工業銷售產值511.64億元,產銷率98.0%,比2014年下降0.9個百分點。
2015年,連江縣國有企業產值下降17.5%,集體企業增長27.1%,股份制企業增長5.0%,外商及港澳台商投資企業增長23.0%。分輕重看,輕工業產值增長27.9%,重工業下降4.9%。分門類看,製造業產值增長18.6%,電力、熱力、燃氣及水生產和供應業下降24.9%。
2015年,連江縣27個行業產值“20升7降”,其中化學纖維製造業增長7.6倍,增速居各行業之首。七大重點行業實現產值396.99億元,占全縣規上工業產值76.0%。製鞋業增長19.5%、農副食品加工業增長24.0%、電氣機械製造業增長39.2%、非金屬礦物製造業增長13.4%;黑色金屬冶煉業、運輸設備製造業、電力生產和供應業產值分別同比下降41.6%、25.6%、25.3%。
2015年,連江縣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實現利潤64.53億元,比2014年增長0.5%。其中國有企業0.17億元,比上年下降29.2%;集體企業0.58億元,增長26.1%;股份制企業28.78億元,下降3.6%;外商及港澳台商投資企業33.21億元,增長2.4%。
2016年,連江縣實現規上工業增加值151.51億元,增長9.2%。

第三產業

2015年,連江縣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114.61億元,比2014年增長23.4%,“十二五”期間年均增長21.1%。分規模看,限上零售額53.34億元,增長44.5%;限下零售額61.27億元,增長9.4%。
2015年,連江縣交通運輸及郵政倉儲業完成增加值23.32億元,比2014增長7.4%。
2015年,連江縣完成郵政業務總量2788萬元,比上年下降17.1%。郵政業務收入4567萬元,增長8.8%。電信業業務收入47024萬元,下降2.7%。年末全縣固定電話用戶11.13萬戶,比上年減少1.53萬戶;行動電話用戶51.99萬戶,比上年減少3.19萬戶。
2015年,連江縣金融機構本外幣各項存款餘額343.97億元,比2014年末增加55.77億元,增長19.4%,其中個人存款餘額206.63億元,比上年末增加24.48億元,增長13.4%。各項貸款餘額263.81億元,比2014年末增加62.92億元,增長31.3%。
2015年,連江縣保險行業實現保費收入5.85億元,比2014年增長7.0%;賠付支出0.63億元,增長12.5%。
2016年,連江縣實現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130.60億元,增長16.5%。

社會事業

教育事業

2015年,連江縣各類中等職業教育招生911人、普通高中招生2828人、國中招生5325人、國小招生8515人,學齡兒童入學率100%、國中升學率100%、高中升學率90.7%。
2015年,連江縣有職業技術學校2所,專任教師124人,在校生1987人,畢業生766人;普通中學35所,專任教師2329人,在校生23866人,畢業生8158人;國小55所,專任教師2339人,在校生42660人,畢業生5309人;特教學校1所,專任教師58人,在校生203人,畢業生29人;進修校1所,專任教師40人。幼稚園115所,專任教師1093人,在園幼兒數26310人。
境內主要中學

科技發展

2015年,連江縣有省級技術企業5家,省、市級企業技術中心8個,院士工作站1個,專家工作站6個。全年專利申請量為436件,其中:發明專利28件,實用新型專利286件,外觀設計專利122件;全年專利授權量為345件,其中:發明專利14件,實用新型專利227件,外觀設計專利104件。

文化事業

2015年,連江縣擁有影劇院1個;公共圖書館1個,藏書量17萬冊;青少年校外體育活動中心1個,縣體育公園1個,農民體育公園3個;博物館1個,縣級文物保護單位51個,省級文物保護單位13個;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5個,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13個,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2人;網咖33家、電子遊戲室31家、卡拉OK廳36家、出版物經營單位48家。
2015年,連江縣共接待各類地方文獻(包括政府信息公開資料)查詢615件次,接待讀者70423人次,流通圖書125012冊次,接待讀者信息資料諮詢(包括政府信息公開查詢)1487件次;專場播放“弟子規”、“唐詩”、“三字經”、科技知識卡通片、“閱讀改變人生”等系列片,全年共舉辦播放專場29場43片次,觀看讀者881人次;舉辦專題書展14期;舉辦各類圖片展11期;舉辦“4.23世界讀書日”、“圖書館服務宣傳周”等一系列民眾文化活動10餘場。縣閩劇團共演出260場,觀眾人數達到13萬人次。
2015年,連江縣實施文化服務“百千萬”工程,編撰出版第一套《連江歷史文化叢書》,舉辦“陝西渭南華陰老腔來連文化交流”、“首屆連江十番古樂展演”等民俗文化活動30餘場。完成有線數位電視整體轉換3萬多戶。縣體育公園建成,完成建設23個鄉村文體公園,配套健身路徑49套。成功承辦全國首屆青運會武術套路比賽、全省青少年武術套路錦標賽等重大賽事。運動健將陳思怡獲得全國體操錦標賽暨青運會測試賽女子全能第3名,參加世界體操錦標賽獲得女子團體亞軍;楊志峰、陳景峰獲首屆青運會男子花劍團體冠軍。

醫療衛生

2015年,連江縣共有醫療衛生機構352個,其中醫院5個,鄉鎮衛生院21個,社區衛生服務中心1個,診所(衛生所、醫務室)57個,村衛生室248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1個,衛生監督所1個。衛生技術人員1465人,其中執業醫師和執業助理醫師517人,註冊護士515人。醫療衛生機構床位1062張,其中醫院620張,鄉鎮衛生院442張。
連江縣醫院連江縣醫院

城市建設

2015年,連江縣新增建成區綠地面積22.42公頃,綠地率36.4%。新增公園綠地面積16.8公頃,人均公園綠地面積14.96平方米。全縣生活垃圾無害化處理率100%,污水處理率92.9%。
污水處理廠污水處理廠
2015年,連江縣開展敖江流域水環境綜合整治,敖江流域飾面石材礦山全面退出。全縣造林綠化2.1萬畝,順利通過國家生態縣技術評估。全縣20個鄉鎮獲得省級生態鄉鎮命名,其中10個鄉鎮通過國家級生態鄉鎮驗收並命名,8個鄉鎮通過國家級生態鄉鎮省級考核並上報環保部待命名,國家級生態鄉鎮完成率達81.8%。全縣共221個通過市級以上生態村,其中梅洋村通過國家級生態村考核並命名,20個村莊獲得省級生態村命名,市級以上生態村完成率達90.9%。

社會保障

2015年,連江縣參加城鎮職工基本養老保險人數43710人,參加城鄉居民基本養老保險人數283046人,參加城鎮基本醫療保險人數114382人,其中,參加職工基本醫療保險人數55704人,參加城鎮居民基本醫療保險人數58678人,參加失業保險人數26380人。年末領取失業保險金人數739人。參加工傷保險人數65016人,其中參加工傷保險的農民工21935人。參加生育保險人數39462人。
2015年,連江縣城鎮新增就業3486人,新增農村勞動力轉移就業6463人,提供就業崗位4273個。年末城鎮登記失業率為1.39%。
2015年,連江縣新增城鄉低保對象254戶502人,其中城鎮8戶14人;新增“五保”對象15戶15人,調整提高補助水平30戶44人;全年共脫貧、註銷、減員城鄉低保對象666人,其中農村低保563人,“五保”51人,城鎮低保52人。
2015年,連江縣養老機構床位數增至468張,每千名老人擁有養老床位5張。全縣建立社區服務中心(站)32個。

交通運輸

截至2005年,連江縣境內有“三灣”(羅源灣黃岐灣、定海灣)、“三口”(可門口、閩江口、敖江口),七條通道(溫福鐵路、瀋海高速、瀋海高速複線、104國道、201省道、福州東南繞城高速、福州西繞城高速)貫穿全境,已開通城關、貴安、琯頭、丹陽、馬鼻、浦口六個高速互通口,並設有連江火車站、透堡鐵路貨物中轉站。
洋門互通樞紐洋門互通樞紐
2015年,連江縣公路貨物運輸周轉量28536萬噸公里,增長14.6%。水路貨物運輸周轉量2520705萬噸公里,增長12.8%。連江縣兼得河口港與海港之利,有1個國家級漁港(黃岐漁港)、2個二級漁港、9個三級漁港、10多個天然漁港,重點開發利用的有閩江口的粗蘆島河口港和可門深水海港。

歷史文化

連江縣定居境內的畲族,自稱槃瓠後裔。有雷、藍、盤、鐘4姓。幾戶或數十戶聚居成村,有自己單獨語言,兼曉地方語言,通用漢字,無本族文字。
畲族民間有關槃瓠圖騰的傳說,多以長篇敘事詩歌的形式代代傳唱。其歌名各地不盡相同,有《祖宗歌》、《高皇歌》、《槃瓠歌》、《麟豹王歌》、《龍麒王歌》、《金龍歌》、《龍皇歌》、《槃瓠王歌》等。

特色飲食

連江縣風味小吃豐富多彩。主要有魚丸扁肉(餛飩)、肉燕、肉麵、拌麵、牛雜、滷味、油餅、馬蛋、蠣餅、鍋邊糊、炸芋糅、春卷、煎包等上百種。

風景名勝

文物古蹟

  • 文化遺址
連江縣發現古人類使用過的石刀、石斧標本380多件,經福建省文物部門專家分類鑑定,確認是新石器晚期和青銅器時代的文化遺址。這些文化遺址主要分布敖江、丹陽、蓼沿、潘渡、東岱、透堡等6個鄉鎮沿江、溪兩岸30個村莊的荒山、嶺地。其中東岱鎮的雲居山文化遺址面積最廣,分布範圍約10萬平方米,是連江先民最多的聚居地。
  • 古代窯址
連江縣各地較出名的有江南鄉的魁岐、己古窯址,官坂的塘里窯址,長龍鎮的真茹窯址,透堡鎮的館讀窯址和浦口鎮的浦口窯址。規模比較大的為魁岐村南山窯址,分布五個山丘,範圍4000多平方米,陶瓷場地堆積層厚度達3米。
浦口窯址,以龍窯為主,共有36個窯,號稱"三十六"龍窯。
  • 古沉船遺址
據文物管理部門考察,先後在黃岐鎮長沙村西南方1200米海域、筱埕鎮蛤沙村東南方3500米海域和定海村250米海域發現11處古沉船遺址。從沉船點相繼發掘陶瓷製品碗、壺、缽、杯、罐,端硯,鐵炮,銅銃等水下文物3000多件,經鑑定系宋、元、明、清時期的沉船遺址。
  • 古塔
連江縣古塔主要有唐代天王寺瑞光塔、元代雲居寺普光塔和明代斗門寺含光塔
  • 古橋
據縣誌記載,連江有古橋149座,後隨歷史變遷,或毀於水火,或毀於戰亂,或為現代公路橋所替代。倖存下來的46座古橋中,建於宋代的有8座,元代的有2座,明代的有6座,清代的有19座,年代失考的有12座。較為有名的有縣城的通濟橋、蓼沿的朱公橋以及官坂的塘邊橋。
  • 摩崖碑刻
據舊版《連江縣誌》記載自宋代至清代題刻就有51幅,未記載的明代至清代以及琯頭青芝山景區題刻近20幅。連江縣發現的摩崖題刻已超出140幅。
  • 名山古剎
連江縣有名山16座,古剎148座,有青芝山(寺)、覆釜山(寺)、金福寺、斗門寺、雲居山(寺)、寶華山(寺)、中岩寺、後岩寺、荷山寺、寶林寺、九龍山(寺)等。
  • 後岩寺
唐大中年間始建,寺前有"太極岩"、"橄欖岩"諸勝,後有"蝙蝠"、"水仙"兩洞。火焰山、象山、獅山、文筆山隔江相望,青峰倒映,滿目蒼翠。

自然景觀

  • 敖江攬勝
敖江,為福建省獨流入海的第六大河流,幹流全長137公里,其中連江境內流程63公里,自小滄流經縣城,到東岱注入東海。以"敖江十二景"最為著名。
  • 半島勝地
黃岐半島有著著名的定海灣和黃岐灣。由於面對馬祖列島,地理位置獨特。明代全國建12座城堡,黃岐半島占7座。
  • 馬祖風光
馬祖列島是連江縣最大的島嶼,由高登、北竿、南竿等28個大小島嶼組成,以最大島嶼馬祖得名。在連江縣東部海域中,與黃岐半島遙遙相望,從東北向西南略呈斜形。其中高登島離大陸(黃岐島)最近,僅5海里。

著名人物

林群: 福州人連江縣,中科院院士、數學家、中國科學院數學與系統科學研究院研究員,博士生導師。主要從事泛函分析計算數學的研究 。
陳哲人: 美國太空總署特派研究員博士。
趙恢:字汝弘,號文峰,連江縣江南人。 明代著名學者、文學家 。著有《國史拾遺》、《正集》、《出使錄》。
陳第: 字季立,號一齋,晚號溫麻山農,別署五嶽遊人。連江(今福建連江)人。明代音韻學家、著名藏書家。主要著述有《一齋集》、《東番記》、《兩粵游草》、《毛詩古音考》等。
李彌遜:字似之,晚號筠溪真隱,連江縣人。宋大觀三年進士,曾任簞州司戶 江東轉運使判官 、安撫司事 、淮南副轉運使、左司員外郎 、戶部侍郎等。著有《奏議》、《外製》、《筠溪集》等。
吳適:字任之,號蘭園 ,福建連江人,中國近代民主革命家。曾任 省鹽政監督、 孫中山大元帥府內政部僉事、 總統府秘書 。新中國成立後,吳適被聘為省文史館館員 、省政協委員福州畫院名譽院長等職。
吳文華:字子彬,號小江,晚更號容所。福建連江學前鋪義井街人(今連江城關人)。 嘉靖二年進士, 曾任兵部武庫清吏司署郎中、湖廣按察司提學僉事、 四川右參議、河南左布政司、江西右布政司、南京工部尚書、南京兵部尚書等職。
董應舉:字見龍,號崇相,連江琯頭龍塘人。明萬曆間 進士,曾任吏部主事、文選主事、大理寺丞、太僕卿河南道御史等職。
鄭思肖:字憶翁,號所南,連江(今福建省福州市連江縣)人。宋末詩人、畫家。有詩集《心史》、《鄭所南先生文集》、《所南翁一百二十圖詩集》等。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