連江縣政府(中華民國連江縣政府)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3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連江縣政府是中華民國南京國民政府時期連江縣的行政機關。民國元年(1912年)1月1日,改連江縣署為連江縣公署;民國18年(1929年),連江縣公署改為連江縣政府。抗日戰爭期間縣政府因縣城淪陷兩度內遷。民國38年(1949年)8月17日,中共領導的連江縣人民民主政府(9月6日改為連江縣人民政府至今)正式接管連江縣政府。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連江縣政府
  • 起止時間:1929年~1949年8月
  • 沿革:1912年連江縣署改為連江縣公署
  • 沿革:1929年連江縣公署改為連江縣政府
  • 沿革:1949年8月連江縣政府廢止
  • 駐地:連江縣城(鳳城)
歷史沿革,建制,行政區劃,組織編制,沿革,機構設定,歷任首長,駐地,

歷史沿革

建制

中華民國元年(1912年)1月1日,中華民國臨時政府南京宣告成立,連江奉令改連江縣署為連江縣公署,屬東路道(民國3年改稱閩海道),知縣改稱知事,陳復良為連江首任知事。
民國2年(1913年)春,趙錫榮接任連江縣公署知事,修葺縣公署大堂。
民國18年(1929年)7月,實施國民政府頒布的《縣組織法》,連江縣公署改為連江縣政府,知事改稱縣長
民國22年(1933年)11月20日,國民革命軍第十九路軍在福建發動“閩變”,成立中華共和國人民革命政府(俗稱“福建人民政府”),十九路軍派諶青為連江縣長。同月下旬,中共連江中心縣委發動全縣總暴動,相繼解放沿海10多個鄉村,建立蘇維埃政權。
民國23年(1934年)1月3日,中共連江中心縣委在透堡召開工農兵代表大會,宣告成立連江縣蘇維埃政府,選舉林孝吉為主席。接著,在143個蘇區鄉村進行土地改革。同月中旬,海軍陸戰隊重駐連江,縣長諶青出走。陸戰隊委派盧振琦為代理縣長。幾天后,海軍第一艦隊又委派邵焯接替。不到兩個月,福建省政府又派王笑峰充任。4月中旬,中共福建省臨時委員會被破壞,代理書記陳之樞和中共連江中心縣委書記練文蘭等被捕叛變。
民國34年(1945年)1月,福建省政府以連江縣長吳暉因在淪陷期間抵抗不力訓令撤職,由黃光裕接任縣長。8月15日,日本天皇裕仁宣布無條件投降,盤踞川石島的日軍兩棲部隊200多人由布川大尉領頭豎白旗,繳械舉手投降,翌日在川石舉行受降儀式,抗戰勝利。
民國38年(1949年)8月13日,中共閩浙贛省委員會決定成立連江縣人民民主政府,劉捷生為代縣長。暫設小滄鄉。16日,中國人民解放軍第九十三師主力分三路向縣城和琯頭推進,在江南橋、鏡路、官岐與國民黨殘軍激戰,殲滅和俘虜國民革命軍第七十四軍軍部及五十一師、二十三師各一部,計2300餘人。解放軍傷亡80餘人。至此,除南、北竿、川石等島外,連江全境解放。17日,連江縣人民民主政府隨軍從小滄遷到縣城,正式接管中國國民黨連江縣黨部、連江縣政府、連江縣參議會等12個機構。9月6日,連江縣人民民主政府撤銷,連江縣人民政府正式成立。

行政區劃

中華民國元年(1912年)1月連江縣署為連江縣公署後全縣曾重新劃為19個自治區,但僅是空架。實際仍沿制,設5個鄉,統20個裡、4都。
民國18年(1929年)7月,改鄉、都為區、鄉。全縣轄8個區,149個鄉鎮,396個附鄉。
民國21年(1932年)3月27日,連江縣17個自治區縮並為8個區,分別為城關、琯頭、浦口、潘渡、丹陽、馬鼻、官坂、黃岐。
民國23年(1934年)8月,按照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南昌行營訓令和《“剿匪”省份各區分區設署辦法大綱》,在全縣強化實行保甲制度,撤銷8個區,改設3個區署,為連江縣政府派出機構,下設55個聯保辦公處(後調整為40個),共轄487個保、4891個甲。
民國24年(1935年)10月1日,撤銷8個區公所,改設琯頭、朱公、官嶺3個區署,全縣共編55個聯保辦公處(後調整為40個)。
民國26年(1937年)2月13日,琯頭的新道、拱嶼、塘頭、竹岐、陽岐、塘邊、溪邊、山兜8個鄉及壺江、川石兩島由閩侯縣劃歸連江縣管轄。
民國29年(1940年)4月,按照國民政府頒布的《縣各級組織綱要》,實行“新縣制”,保留3個區署,41個聯保辦公處改設為31個鄉(鎮)公所,下轄290個保、2951個甲。
民國30年(1941年)4月縣城淪陷後,區署失去作用,縣政府直轄30個鄉鎮公所,但仍保留區署空架。
民國32年(1943年)因財政緊張,鄉鎮公所壓縮到23個(竿塘鄉西洋鄉淪陷未計)。民國33年又壓縮到15個鄉鎮公所(竿塘、西洋、壺川淪陷未計)。
民國34年(1945年)9月,抗日戰爭勝利後,經重新整頓,正式宣布撤銷區署,全縣建立18個鄉(鎮)公所,下轄178個保、2252個甲。民國38年(1949年)8月連江解放時,為18個鄉鎮公所,轄178個保、2226個甲。

組織編制

沿革

民國初,連江縣公署行政人員僅10餘人,未分設科室,縣內主要政務由知事統理,縣佐協理。民國7年始設2個科:第一科掌民政,第二科司財政。民國11年設勸業所(後改實業局)。民國12年增設教育局(前身為勸學所)、市政局。民國17年增設建設局(實業局、市政局併入),建立警衛隊。民國18年,實施《縣組織法》,縣公署改為縣政府,行政人員逐漸增多,職能機關日趨健全。是年增設公安局(警衛隊併入)。民國22年,教育局改為教育科。民國23年公安局改為警察所。民國24年,縣政府內設民政、財政、教育、建設、軍事5個科,秘書、會計、警佐3個室和3個區署派出機構。民國26年,連江核定為二等縣,縣政府僅設一、二、三科和秘書室。民國28年為適應抗日戰時需要,建立抗敵自衛團。民國29年改名國民兵團,軍事科併入,並增建縣警察局。同年為統制糧食市場,設立糧食管理委員會和公沽局,翌年初公沽失敗,兩個單位隨之撤銷,另設糧政科,後與田賦經征處合併成立田賦糧食管理處(簡稱“田糧處”)。民國30年4月19日,連江縣城被日軍占領,縣政府遷到丹陽,並在蓼沿蒲邊設行署,9月3日縣城收復後遷回。是年底,縣政府內設民政、財政、教育、建設4個科,秘書、軍法、會計3個室,加上3個區署,計有員役61人。民國31年增設社會科(由民政科社會股擴充分立)和戶政室。民國32年恢復軍事科(國民兵團保存編制)。民國33年9月,日軍第二次侵占連江,縣政府機關內遷蓼沿溪東、蒲邊,僅存一、二兩科,秘書、會計兩室及警察局、國民兵團、田糧處等直屬機構。民國34年5月日軍潰退後,縣政府機關於6月中旬全部遷回縣城,並逐步恢復戰前設定,年底有民政、財政、教育、建設、軍事、社會6個科,秘書、會計、軍法、戶政、電話5個室及警察局、田糧處、農業推廣所、衛生院、縣立國中等直屬單位。國民兵團撤銷。民國35年,增設統計室和地政科,同年底,國民黨發動內戰後,建立縣防護團和18個鄉鎮分團。民國36年4月成立黨政軍特種聯席會報(時稱“特秘室”)。民國37年2月,成立縣民眾自衛總隊部(縣長兼總隊長)。同年,政府各科改為序號命名,社會科併入第一科(民政)。到民國38年解放前夕,縣政府內設第一科(民政)、第二科(財政)、第三科(教育)、第四科(建設)、第五科(軍事)及田糧科、地政科、稅捐處、秘書室、會計室、統計室、特秘室、戶政室、無線電班、農業推廣所等共有員役130人,警察局94人,鄉鎮公所154人。

機構設定

  • 民國24年(1935年)機構設定
  • 內設機構(5科3室):
  1. 民政科
  2. 財政科
  3. 教育科
  4. 建設科
  5. 軍事科
  6. 秘書室
  7. 會計室
  8. 警佐室
  • 派出機構(3個區署):
  1. 琯頭區公署
  2. 朱公區公署
  3. 官嶺區公署
  • 民國38年(1949年)7月機構設定
  • 內設機構
  1. 第一科(民政)
  2. 第二科(財政)
  3. 第三科(教育)
  4. 第四科(建設)
  5. 第五科(軍事)
  6. 田糧科
  7. 地政科
  8. 稅捐處
  9. 秘書室
  10. 會計室
  11. 統計室
  12. 特秘室
  13. 戶政室
  14. 無線電班
  15. 農業推廣所等
無派出機構。

歷任首長

民國時期連江縣歷任知事、縣長:
姓 名
職 務
性別
別名
籍 貫
任職時間
任命機關
楊起鏞
代理知事


連江鳳城
民國元年1月
(民眾公推)
陳復良
知事

訪芝
福建閩侯
民國元年1~12月
省督軍任命
趙錫榮
知事

相友
連江琯頭
民國2年1~7月
省府任命
高 彤
知事



民國2年7月至民國3年春
省府任命
鄭祖榮
知事



民國3年3月

史鑑清
知事



民國3年3~5月
省府任命
蔡 樞
知事


廣東東莞
民國3年5~6月
省府任命
姚有則
知事

達之
安徽桐城
民國5年6~8月
省府任命
談國政
知事


河南潢川
民國5年8~11月
省府任命
曹 剛
知事


貴州定番
民國5年11月至民國9年7月
省府任命
張景良
知事

鏡源
江西奉新
民國9年7月至民國11年3月
省府任命
沈恆華
知事


浙江嘉興
民國11年3~12月
省府任命
陳天尺
知事



民國11年12月至民國12年1月
東路軍許崇智委派
楊 潼
知事

梓田
連江
民國12年
許崇智部陸學文
旅長委派
黃允燊
知事



民國12年
粵軍旅參謀長兼任
張克庸
知事

善和
連江毗田屯
民國12年

林心恪
知事

坦西
福建福州
民國12年至民國13年3月
省府任命
張利榮
知事

蘭敦
福建長樂
民國13年3月至民國14年6月
省府任命
高時駕
知事


福建閩侯
民國14年6月至民國17年3月
省府任命
沈秉鍇
知事

叔凱
福建閩侯
民國17年3月至民國18年7月
省府任命
林成獻
縣長


福建閩侯
民國18年7月至民國19年7月
省府任命
林緝鐸
縣長


福建閩侯
民國19年7月至民國20年8月
省府任命
劉弼亮
縣長

克師
福建閩侯
民國20年8月至民國21年6月
省府任命
徐城維
縣長

挽蒼
福建閩侯
民國21年6月至民國22年4月
省府任命
康 瀚
縣長


福建長汀
民國22年4~10月

張克庸
縣長

善和
連江毗田屯
民國22年10~11月

諶 青
縣長



民國22年11月至民國23年1月
十九路軍“閩變”
政府委派
盧振琦
縣長

又瑋
連江江南
民國23年1月
駐連海軍團長
何志興指派
邵 焯
縣長

伯鏡
浙江蘭溪
民國23年1~3月
海軍第一艦隊委派
王笑峰
縣長


江蘇豐縣
民國23年3月至民國24年5月
省府任命
毛應章
縣長

仲文
浙江江山
民國24年5~6月
省府任命
張國鍵
縣長

用中
安徽宿松
民國24年6月至民國27年2月
省府任命
莫潤薰
縣長

樹聲
浙江蕭山
民國27年2~11月
省府任命
陳蔭祖
縣長

載基
四川宜賓
民國27年11月至民國28年9月
省府任命
何 震
代縣長

醒民
福建閩侯
民國28年9月至民國29年3月
省府任命
謝 真
縣長

率卿
福建龍巖
民國29年3月至民國30年4月
省府任命
俞鳴鶴
代縣長

羽健
浙江蕭山
民國30年4月
省府任命
陳拱北
縣長

之樞
福建建陽
民國30年4~8月
省府任命
謝 真
縣長

率卿
福建龍巖
民國30年8月至民國32年8月
省府任命
黃鎮中
縣長


廣東文昌
民國32年8月
省府任命未到職
吳 暉
縣長

石廷
福建莆田
民國32年8月至民國34年1月
省府任命
黃光裕
縣長

鴻鈞
福建閩侯
民國34年1~5月
省府任命
林震聲
縣長


福建閩侯
民國34年5月至民國35年5月
省府任命
李仕銓
縣長


福建連城
民國35年5月至民國36年3月
省府任命
宋慶烈
縣長

誠齋
福建莆田
民國36年3月至民國37年7月
省府任命
黃以燾
縣長

碩庵
福建永泰
民國37年7月至民國38年5月
省府任命
陳明經
縣長

知緯
福建閩侯
民國38年5~7月
省府任命
林今生
縣長

炳瓊
連江鳳城
民國38年7~8月連江解放
省府任命

駐地

連江縣政府駐地位於連江縣城,抗日戰爭期間因縣城淪陷等原因曾兩度遷址。民國30(1941年)年4月19日凌晨3時許,日軍1500多人分別從曉澳、東岱、琯頭等海岸登入。縣城及琯頭等地相繼淪陷,縣政府內遷丹陽、蓼沿等地。同年9月3日,縣城收復,縣政府等機構從丹陽等地遷回。民國33年(1944年)9月28日,日軍2000多人從琯頭、曉澳、官嶺、浦口同時登入,縣城第二次淪陷。日軍委任黃善華(又名黃冠群)為連江縣偽縣長。連江縣政府內遷蓼沿溪東、蒲邊。同年9月3日,縣城收復,縣政府等機構從丹陽等地遷回縣城。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