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堡鎮

透堡鎮

透堡鎮位於連江縣的東北沿海,北靠爐峰山脈,面臨羅源灣,懷抱平坦肥沃的馬透平原。全鎮土地面積25.1平方公里,耕地面積9133畝,沿海灘涂面積4995畝,森林面積5000畝。全鎮茶花果面積1.2萬畝,戶均面積2.5畝,居全縣首位。轄8個行政村,人口2.06萬人,是著名革命老區、省級歷史文化名鎮。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透堡鎮
  • 外文名稱:Toubao Town
  • 別名:煌堡
  • 行政區類別:鎮
  • 所屬地區:連江縣
  • 下轄地區:轄8個行政村
  • 政府駐地:北街村
  • 電話區號:0591
  • 郵政區碼:350518
  • 地理位置:福建省連江縣東北部
  • 面積:25.1平方公里
  • 人口:2.06萬人
  • 方言:閩語—閩東話—福州話
  • 氣候條件:亞熱帶季風海洋性氣候
  • 著名景點:楊家溪,大溪里,三井塘,爐峰
  • 機場:福州長樂國際機場
  • 火車站:福州站
  • 車牌代碼:閩A
鄉鎮概況,歷史沿革,建置區劃,居民人口,村落介紹,交通概況,經濟建設,地理區位,

鄉鎮概況

透堡鎮透堡鎮位於福州市連江縣境東北羅源灣畔,鎮駐地透堡,海拔10米,距縣城43公里。透堡鎮是宋末愛國詩人鄭思肖的故鄉。明嘉靖間建有城堡,副總兵戚繼光曾駐屯這裡進剿倭寇。清初遷界有不少居民被迫遷徙內地。清末辛亥革命時透堡是革命黨人重要活動基地,民國時期是閩東土地革命策源地之一。透堡鎮自宋至清均屬五賢鄉安德里。民國初屬第六區。民國24年編查保甲設透堡聯保。民國29年為拱透鄉。民國33年6月與馬赤鄉合併成立馬透鄉。民國35年改稱所南鄉。新中國成立後屬第六區,曾為區委駐地。1952年後為區屬鎮,1958年屬馬鼻人民公社。1984年6月撤銷公社建制仍屬馬鼻鄉。1990年9月從馬鼻析出成立透堡鄉,1992年8月改為鎮建制。1995年透堡鎮陸地總面積25.1平方公里,設8個村民委員會,67個村民小組,計4560戶,20143人,分布12個自然村。
透堡鎮透堡鎮

歷史沿革

1952年後為區屬鎮。
透堡鎮透堡鎮
1958年屬馬鼻人民公社。
1984年6月撤銷公社建制仍屬馬鼻鄉。
1990年9月從馬鼻析出成立透堡鄉。
1992年8月改為鎮建制。
1995年透堡鎮陸地總面積25.1平方公里,設8個村民委員會,67個村民小組,計4560戶,20143人,分布12個自然村。

建置區劃

透堡歷史上始終隸屬連江縣轄。連江建縣於晉太康三年(282年),始稱溫麻縣。至隋大業三年(607年)併入閩縣,唐武德六年(623年)重設溫麻縣,同年改名連江縣至今。透堡在唐以前的建置區劃己無考。唐代,連江共設5鄉,轄24里,透堡屬五賢鄉之安德里。里下又設2個圖,為德一、德二。據清乾隆版和嘉慶版《連江縣誌》記載,安德里有24個村,即:透堡、隴柄、拱頭、田端、透堡半街、尖墩、龍頭、東鄉、後田、月峰寺前、淨安寺前、盧家巷、狀元坊兜、晝繡坊兜、魚市、財嶺兜、葉舍頭、後溪、王塢、廬山下、白雲隴、童井、葫蘆門、三墩。除東鄉(即今東灣)、拱頭今屬馬鼻鎮外,其餘均屬透堡鎮。還有館讀村清以前則屬保全里。
民國初,縣內曾劃為19個自治區(只是空架子),透堡屬馬透赤自治區(“馬”即馬鼻,“透”即透堡,“赤”為赤石)。
民國17年(1928年),國民政府實施《縣組織法》。以5戶為鄰、25戶為閭、百戶以上集鎮為里,透堡復名安德里,其餘鄉村為村,約20個裡(村)為一個區。民國18年,里(村)均改為鄉或鎮。據民國22年連江縣長康瀚編的《三個月之連江縣政》載:全縣共設8個區、轄149個鄉(鎮),鄉鎮之下有附鄉(即自然村)397個。透堡屬第六區,轄23個鄉鎮、22個附鄉(以下括弧為附鄉數)。今透堡轄內設南靖鄉(l)、西安鄉(1)、尚仁鄉、尚德鄉、尚義鄉、館讀鄉(1)。
民國24年8月,連江土地革命時建立的蘇區己全部淪喪。國民黨中央軍委南昌行營訓令強化保甲制度,福建省政府隨即頒布《福建省各縣分區設署辦法施行細則》,連江縣被列入重點“剿匪”縣,第一批編查保甲,於同年10月編完。全縣設3個區署,計編55個聯保(後調整為40個聯保)、487保、4891甲。透堡編為一個聯保,下轄7~8個保,歸第三區署轄。
民國29年,福建實行所謂“新縣制”,撤銷聯保,改編為鄉鎮公所。原保長辦公處亦改為保辦事處。全縣計31個鄉(辛勤,透堡與拱頭等合編為拱透鄉,計轄12個保,即:透堡東堡、透堡西堡、透堡南堡、透堡北保、隴柄保、嶺塘保、龍頭保、尖墩保、館讀保、拱頭保、半塘保、東灣保。
民國31年4月,東灣保、半塘保劃屬馬赤鄉。拱透鄉剩下10個保,下設115個甲。
民國33年,因日本侵略軍第二次攻陷連江,縣財政拮据,裁撤區署,縮減鄉鎮,全縣僅編15個鄉(鎮)(竿塘、西洋仍在淪陷之中未編)。拱透鄉與馬赤鄉合併為馬透鄉。
抗日戰爭勝利後,全縣鄉(鎮)複查整理保甲,民國35年初編查結束,全縣設18個鄉鎮,馬透鄉改為所南鄉(紀念南宋愛國詩人鄭思肖,字所南)。直至1949年連江解放。據民國36年5月連江縣政府《戶口編查表》載,所南鄉轄13個保、169甲,計4873戶,18741人。透堡境內設5個保:橫西保,14甲、357戶、1457人,保駐地設透堡馬頭頂:泗洲保,14甲、353戶、1510人,設透堡寺廳街;隴柄保,12甲、314戶、1147人,設透堡大王宮:館讀保果,15甲、388戶、1478人,設東村(包括館讀、鯉溪、東灣、灣頭、中頭澳、大皂、後曲等);拱頭保,21甲、541戶、2199人,設尖墩(包括尖墩、拱頭、田牆、上澳、講橋墩等)。
1949年8月16日連江解放。9月,宣布建立6個區,區之下暫時保留原有保甲,原所南鄉及所屬改為第六區,區駐地初設官坂,後遷馬鼻。1950年3月開始分批建立基層鄉鎮政權,廢除保甲。至同年年底,全縣計設8個區,己組建81個鄉鎮。透堡設鄉,屬第六區(區公所設馬鼻,透堡一度為區委駐地),1952年4月,透堡鄉改為透堡鎮(區屬鎮)。第六區增設館讀鄉和尖墩鄉等。
1955年9月全縣調整區劃,區序號取消,以駐地名稱命名,原第六區改為馬鼻區。1956年3月,擴大區鄉規模,尖墩鄉和館讀鄉被撤銷,透堡仍為馬鼻區屬鎮。
1958年7月,撤銷區建制,全縣71個鄉(鎮)合併成立16個鄉和2個縣直轄鎮。透堡鎮改為鄉(村級鄉),仍隸屬馬鼻鄉(科級鄉)。同年9月,全縣以鄉鎮為單位成立17個人民公社,實行政社合一。馬鼻鄉撤銷,成立躍進人民公社(不久改馬鼻人民公社),下轄l0個大隊,內有透堡大隊、尖墩大隊等。此後社隊體制曾多次變動。1961年6月後基本穩定下來。馬鼻公社計轄23個大隊管委會,其中有8個大隊今屬透堡,直至1984年初。
1984年6月,全縣經過普選,依法建立18個鄉鎮人民政府,撤銷了延續26年的人民公社政社合一體制。馬鼻人民公社隨之撤銷,建立馬鼻鄉人民政府,原所屬大隊管委會一律改稱村民委員會,原生產隊改為村居小組。
1990年9月20日,從馬鼻鄉析分出西門、北街、南街、龍頭、塘里、隴柄、館讀、尖墩8個村民委員會,新建透堡鄉人民政府(科級)。1992年8月29日改為鎮建制。至2000年,透堡鎮仍轄8個村民委員會,下設141個村民小組。
透堡鎮

居民人口

透堡倚山面海,土地肥沃,早在3000年前就有居民在這片土地上繁衍生息。1987年福州市和連江縣文化部門在全縣開展地面文物普查時,曾在透堡館讀村的後門侖、碗窯坪發現並採集到印紋陶瓷殘片等歷史文物,經初步鑑定,屬於青銅器(商周時代)產物。這是古代閩越族先民在此篳路襤褸、艱苦開拓的陳跡。漢、晉,尤其唐代以後,隨著中原漢族相繼南移,閩越族逐漸被漢族所同化。建於南朝的淨安寺,就是中原佛教文化南移的一個重要標誌。據1994年的初步調查,居住透堡境內的居民19965人,分別屬於37個族姓。其中18個姓保存著族譜28冊。各姓族譜記載的祖先,幾乎都是從河南、河北、江蘇等中原地區南遷的移民。是年人口在900人以上的有黃、林、王、楊、劉、陳、鄭7個姓。這7個姓都是在唐代前後入閩,經輾轉遷徙而卜居透堡境內的,其後裔亦有相當部分遷居全國各地乃至世界各國。上述7姓迄今仍居透堡的共有17848人,占全鎮總人口的89.4%。其中黃姓最多,為3655人(1994年調查數,下同),聚居西門的1900人、北街的1500人,余散居各村;林姓3644人,聚居北街的2000人、南街的600人、尖墩的400人、西門的300人、龍頭的202人、塘里的110人、隴柄的32人;王姓3481人,聚居尖墩的3336人,占96%,余分居各村;楊姓3403人,聚居南街的1500人、隴柄的1000人、西門的500人、塘里的300人、北街的100人,餘零星散居各村;劉姓1515人,聚居龍頭的1400人,占91.8%,余散居各村;陳姓1225人,聚居館讀的775人,占63.6%,余分居塘里、北街、西門等村;鄭姓925人,聚居塘里的350人、北街的300人、龍頭的100人、館讀的90人、西門的50人、南街的30人、隴柄的5人。
人口在100人以上至500人的有6個姓,依次為:李430人、許334人、顏305人、吳296人、蔡166人、廖141人。人口不上100人的24姓依次是:賴66人、江56人、郭50人、孫49人、何48人、邱46人、張31人、謝28人、瞿25人、章11人、鐘6人、鄧5人、藍5人、曾4人、雷3人、阿2人、熊2人、戴2人、彭、莊、宋、賀、程、羅各1人。24姓人口計415人,僅占全鎮總人口的2.1%。
到2000年,透堡鎮有5171戶、20678人。

村落介紹

早期入遷透堡的居民大多聚族而居,逐步形成大小不等的村落,但比較分散。由於歷史上遷徙頻繁,村落亦興廢無常。透堡地理位置相對較好,背山面海,地勢平緩,發源於爐山的大溪,從西南向東北蜿蜒穿越透堡境內,歷來是居民生產生活的水利命脈,不少村落即沿溪而建。隨著人口增加和住宅區擴大,部分村落已連成一片,形成一條約1華里長的直透的街道,俗稱“透街”,其外形頗似鳳鳥,故又稱“鳳城”,傳說曾與連江縣城爭奪縣治。明嘉靖四十年(1661年),為防倭寇侵擾,在透堡營建城堡,周310丈,設4道門,此後遂改稱透堡,沿用至今。據清代《連江縣誌》載,透堡轄內有名稱的村落計24個(詳見本章第一節),透堡逐漸成為附近村落居民的政治、經濟、文化活動的中心,一些居住偏僻小村的居民也逐漸向透堡及附近遷移,從而使村落規模逐步擴大。到民國後期透堡境內的自然村僅剩下15~11個。但部分歷史村名仍流傳至今。
新中國成立初,透堡曾作為第六區區委所在地,不久移駐馬鼻。透堡是區屬鎮,至1958年9月公社化後歸屬馬鼻公社,透堡境內有11個自然村,分設8個大隊。1958年年底因興辦小型發電廠需要,爐山下自然村遷移到透堡。1992年和1996年,大溪里和上澳2個自然村,也相繼搬遷到透堡與尖墩之間的三叉路旁定居。到2000年,全鎮只有透堡、尖墩、龍頭、塘里、隴柄、館讀6個自然村,共設8個村民委員會。其中透堡是全鎮最大村落和中心集鎮,為鎮政府所在地,有3個村民委員會(北街、西門、南街),總人口10834人,計30個姓氏。其中林、黃、楊、鄭、李姓的占86%。
(一)北街村
2000年,人口4393人,23個姓氏。林、黃、鄭3姓近占90%。其餘20個姓僅占10%。全村耕地面積1937畝,糧食總產1635噸,水果產量403噸,肉類禽蛋產量119噸,蔬菜產量1297噸。社會總產值3844萬元,其中,工業產值2128萬元,農業產值830萬元,商業飲食業產值706萬元,交通運輸業產值180萬元。村財政年收入26.5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4750元。
(二)西門村
2000年,人口3613人,19個姓氏。其中,黃姓2000餘人,約占55%,楊、林、顏約1200人,占33%。其餘15個姓僅占12%。全村耕地1751畝,糧食總產1359噸,水果產量462噸,肉類禽蛋產量104噸,蔬菜產量1125噸。社會總產值2944萬元,其中,工業產值1770萬元,農業產值694萬元,商業飲食業產值248萬元,交通運輸業產值232萬元。村財政年收入25.6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4761元。
(三)南街村
2000年,人口2828人,28個姓氏,楊姓1600人,占57%,林姓600多人,占21%,李姓300多人,占11%,其餘25姓僅占11%。全村耕地1299畝,糧食總產1180噸,水果產量310噸,肉類禽蛋產量88噸,蔬菜產量968噸。社會總產值3171萬元,其中,工業產值1835萬元,農業產值571萬元,商業飲食業產值550萬元,交通運輸業產值215萬元。村財政年收入24.6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4730元。
(四)尖墩村
為透堡鎮第二大村落,在透堡東北部近1公里,緊靠羅源灣。原有田墘、上澳2個自然村已與尖墩連成一片。只設1個村民委員會。2000年,人口3873人,只有7個姓氏,其中,王姓3400多人,占88%,次為林姓400餘人,占11%,其他5姓僅占1%。全村耕地面積1770畝,糧食總產1400多噸,水產品產量1394噸,水果產量80噸,肉類禽蛋產量106噸,蔬菜產量954噸。社會總產值2469萬元,其中,農業產值1779萬元,交通運輸業產值593萬元,商業飲食業產值70萬元,工業產值27萬元。村財政年收入19.7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4712元。
(五)龍頭村
在透堡鎮東部,距鎮1公里多,緊臨羅源灣。因山形象龍頭而得名。2000年,總人口1729人,主要聚居劉、林、鄭3姓。其中,劉姓1400多人,占全村總人口81%。全村耕地512畝,糧食產量500多噸,水產品產量1004噸,水果產量40噸,肉類禽蛋產量63噸,蔬菜產量339噸。社會總產值2491萬元,其中,農業產值1699萬元,交通運輸業產值414萬元,工業產值359萬元,商業飲食業產值19萬元。村財政年收入11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4705元。
(六)隴柄村
在透堡鎮西南部,距鎮不到1公里。因在龜山麓之後壟頭而得名。歷史上又稱阪頭、西安。現設1個村民委員會。2000年,人口1191人,25個姓氏,其中,楊姓1000餘人,占全村人口的84%。其餘黃、林、陳等24個姓只占16%。全村耕地575畝,糧食總產546噸,水果產量205噸,肉類禽蛋產量59噸,蔬菜產量328噸。社會總產值2396萬元,其中,工業產值1617萬元,農業產值357萬元,商業飲食業產值301萬元,交通運輸業產值121萬元。村財政年收入8.8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4639元。
(七)塘里村
在透堡鎮的東部,距鎮約0.5公里。古名東里,亦稱東導、東陽。因“東”與“塘”音近,習慣稱為塘里。古時羅源灣海域曾延伸至塘里口,可供通航。一度成為港口和貨物集散地,後來逐漸淤積成陸。該村右邊是嶺兜自然村,90年代後,居民住宅已與塘里連成一體。因而也有合稱為“塘嶺”。只設1個村民委員會,叫塘里。2000年,人口1391人,有11個姓氏,以鄭、楊為主,各有300多人口,陳、蔡、林、廖各有100餘人。以上5姓占80%,其他6姓僅占20%。全村耕地632畝,糧食總產754噸,水果產量171噸,肉類禽蛋產量62噸,蔬菜產量406噸。社會總產值1853萬元,其中,工業產值1060萬元,商業飲食業產值430萬元,農業產值347萬元,交通運輸業產值16萬元。村財政年收入15.3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4683元。
(八)館讀村
在透堡鎮的西北部,緊倚爐山,距鎮約2公里。古時村口是羅源灣海域,經長期淤積成陸。1987年文物普查時發現有青銅器及石鏃、石斧等文物。在金雞座地方地層中尚有堆積的牡蠣殼。傳說古時該村有一位林氏官員棄官回鄉設館收徒教讀,故名館讀。現設1個村民委員會,2000年,人口1344人,主要聚居陳、許、黃、鄭、吳、鄧等6個姓。其中,陳姓為元末遷來,現有人口近800人,占一半多,其次許姓330多人,黃姓120多人,鄭姓近100人。全村耕地657畝,糧食總產700多噸,水果產量179噸,肉類禽蛋產量65噸,蔬菜產量448噸。社會總產值856萬元,其中,農業產值381萬元,工業產值213萬元,商業飲食業產值150萬元,交通運輸業產值112萬元。村財政年收入9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4620元。

交通概況

透堡交通便捷。福溫鐵路橫貫鎮區,可門鐵路支線穿越全鎮,與可門港口直線距離僅15公里,即將建設的瀋海高速複線在透堡設立互通口。

經濟建設

透堡鎮西南部群山環抱,東北部為沖海積平原,氣候溫和,雨水充沛,土地肥沃,物產豐富,是縣內重要農業區。1990年後增加農業投入,不斷改善生產條件,最佳化農業結構,初步形成以農業經濟為主體,多種產業齊頭並進的格局。1995年透堡鎮耕地面積9133畝,糧豆總產量7307噸;山林面積16435畝;果園3200畝,年產1280噸;蔬菜產量4982噸;茶園3800畝,年產250噸;茉莉花2800畝。透堡鎮茶葉多產在爐山,色質皆佳,久負盛譽,遠銷國內外,建有茶、花專業市場,現有精製茶廠15家,在北京、上海等城市設有茶莊。鄉鎮企業已發展到378家,產值8700萬元。建築、服裝、食品加工已初具規模。透堡鎮農村社會總產值1.24億元。鎮財政收入48.2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2590元。
透堡鎮透堡鎮
2010年工農業總產值35859萬元,其中工業產值14210萬元,農業產值21649萬元;固定資產投資5000萬元,超額完成財稅收入795萬元,水產品產量3275噸,農民人均純收入6764元。

地理區位

透堡鎮位於連江縣的東北沿海,北靠廬峰山脈,面臨羅源灣
透堡鎮在連江縣的位置透堡鎮在連江縣的位置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