閩江

閩江

閩江,中國福建省最大獨流入海(東海)河流。發源於福建、江西交界的建寧縣均口鎮。建溪富屯溪沙溪三大主要支流在南平延平區附近匯合後稱閩江。穿過沿海山脈至福州市南台島分南北兩支,至羅星塔複合為一,折向東北流出琅岐島注入東海。以沙溪為正源,全長562千米,流域面積60,992平方公里,約占福建全省面積的一半。

主要支流除三支流外,還有中下游的尤溪、古田溪、大樟溪。閩江洪災較重,幹流上建設安砂水庫水口電站後,災害減輕。水力資源豐富,建有古田溪梯級開發4個電站、沙溪口電站裝機、水口電站,總裝機容量140萬千瓦。

閩江流域是閩越族人的世居地,而上游的三明、南平則是客家人的祖地。閩越人及客家人在依江而居,創造了豐富的歷史文化。進入現代,閩江流域已經成為福建省內重要的機械、商貿、旅遊、水電發達地區。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閩江
  • 所屬水系:福建省東海獨流入海河流
  • 地理位置:福建省東部
  • 流經地區:福建三明、南平、寧德、福州
  • 發源地建寧縣均口鎮台田村嚴峰山西南坡
  • 主要支流富屯溪建溪、尤溪、古田溪、大樟溪
  • 河長:562千米
  • 流域面積:60,992平方公里
  • 入海口:福州市閩江口
  • 河長:張志南 
幹流概況,上游,中游,下游,主要支流,上游,中游,下游,島嶼江州,水文特徵,徑流的空間分布,徑流的時間分布,潮汐,泥沙,水質與河口鹽度,洪水災害,水利概況,水電開發,防洪堤防,航道船運,流域概況,

幹流概況

閩江位置、走向及水系構成閩江位置、走向及水系構成
閩江自西向東流入海,主流上源為沙溪,在沙溪口匯富屯溪後為幹流,至南平長20公里,習慣稱西溪。南平以下稱閩江,至長門口(連江縣)長211公里。南平市延平區以上習慣上稱上游,有沙溪和富屯溪、建溪兩條支流;南平至安仁溪口為中游,右有尤溪支流,左有古田溪支流匯入,安仁溪口以下至長門口為下游。河道至淮安分為南北港,北港經福州流向馬尾,南港右納大樟溪支流後,至馬尾於北港匯合,東流至閩安鎮峽谷後又分南北兩汊,南汊經梅花入東海,北汊經琯頭出長門後分由烏豬水道、熨斗水道、川石水道和壺江水道注入東海。若以連江縣琯頭鎮長門作為閩江長度的量算終點,以建寧縣均口鎮為源頭,則閩江主流全長為562千米。

上游

閩江上游寧化縣翠江段閩江上游寧化縣翠江段
閩江正源確定為水茜溪(寧化縣稱東溪)。水茜溪為主流沙溪的上源,發源於武夷山脈東側建寧縣均口鎮台田村嚴峰山(海拔1016.9米)西南坡。水茜溪源頭呈淺凹地形態,寬30~40米,由東北向西南呈階梯狀延伸。源頭徑流為下降泉,出自第四紀堆積層,水質類型CINa,為中性極軟水。流經張家山盆地(海拔850米)後轉向南東,河谷展寬,第四紀堆積發育,多已闢為梯田;出張家山盆地,河床沿裂點下切,形成200餘米落差;至台四盆谷,流向又轉為南西,河谷拓寬,有階地發育,在北東與北西向兩組構造控制下,寬谷與窄谷相間,多呈串珠狀;流經建寧縣明溪縣,至寧化縣城東納入武義溪(寧化縣稱西溪)轉向南東流,初稱翠江,後稱九龍溪。九龍溪流經寧化縣、清流縣(入安砂水庫),至永安市叉溪口與文川溪匯合稱沙溪,流經三明市三元區梅列區沙縣,至南平市延平區沙溪口納富屯溪始稱西溪,到南平雙劍潭建溪,以下始稱閩江。由源頭至南平雙劍潭,閩江主流長度為351千米。
閩江南平市區西溪與建溪匯合處(雙劍潭)閩江南平市區西溪與建溪匯合處(雙劍潭)
沙溪於沙溪口以上流域面積為11793平方千米,占閩江流域面積19.33%,河道平均坡降0.8‰。
閩江在南平雙劍潭以上稱上游,除沙溪為幹流外,還有富屯溪建溪
閩江上游是山區性河流,其特點是兩岸多高山峽谷,溪流密布,流程短促,河道坡降大,河床岩石裸露,灘多流急,流經山間盆地則形成寬谷,兩者相間排列,呈串珠狀展布。主流沙溪與富屯溪、建溪在南平市延平區匯合,三溪流域面積總計41922平方千米,占全流域的68.7%。

中游

閩江閩清縣水口電站庫區段閩江閩清縣水口電站庫區段
閩江中游是指南平市延平區到閩清縣安仁溪口的峽谷河段。這一段閩江橫切鷲峰山戴雲山脈形成峽谷,長達97千米,比降在0.5‰以上,是福建省最長的河曲深切大峽谷。其最大支流是尤溪,其次為古田溪
中游地段河谷狹窄,灘多水急,不利航行。坡陡加上植被受破壞,在暴雨沖刷下水土流失較為嚴重。但中游地區水力資源豐富,不僅流量大而且水位落差大,又有不少宜建水庫的優良壩址。已建成的水口電站水庫,總庫容23.4億立方米,裝機容量140萬千瓦,年發電量49.5億度,保證出力26萬千瓦,為華東地區最大的水力發電站。水庫正常蓄水位為65米(黃海基面),電站平均水頭50米,改善中遊河道的航行條件。
中游段流經南平市延平區古田縣閩清縣,南平至古田縣水口段長87.5公里,位於閩江中游,古稱劍溪,又名龍津、劍浦、劍江。

下游

閩江福州市城區段閩江福州市城區段
閩清縣安仁溪口到閩江口為下游,下長約113.7千米。河床寬度一般由400米到2000米,河床比降小,在0.1‰以下,河水流速緩慢,沉積作用占優勢,河床由中游的岩床轉為沙床為主。下游除了幾小段峽谷外,大部分屬於河漫灘曲流型河流。
安仁溪口至侯官(閩侯縣上街鎮)河段長55千米,流經閩清縣閩侯縣,侯官至長門河段長59千米,流經倉山區鼓樓區台江區馬尾區長樂市連江縣。閩江在侯官處開始分汊兩支:北支穿過福州市區至馬尾港稱北港;南支繞南台島南側,至江口接納大樟溪後出峽兜至馬尾稱南港(烏龍江)。南、北港匯合後折向東北,再穿過閩安峽谷(河寬由1.7千米,再次縮窄為0.6千米)至亭江又分兩支:南支梅花水道繞琅岐島南側至梅花鎮入海,主流北支長門其中被島嶼分割為四支,即烏豬水道、熨斗水道、川石水道和壺江水道分流入海;其中川石水道為主航道。
閩江口壺江島閩江口壺江島
閩江口是一個陸相強潮河口,潮汐為正規半日潮型,平均潮差4.1米(琯頭);潮汐沿江上溯逐漸衰減,潮區界可抵侯官(距長門59千米),潮流界北港可抵洪山橋(距長門51千米)。

主要支流

上游

閩江上游,除沙溪為幹流外,還有富屯溪和建溪。
富屯溪,在順昌縣城以上分為兩支:北支為富屯溪,西支稱金溪。在順昌匯流口以上,金溪長度為253千米,流域面積7201平方千米。富屯溪長度為228千米,流域面積5285平方千米。根據“河源惟遠”原則,富屯溪應是金溪支流,但早已公認富屯溪是閩江上游三大河流之一,因此依歷史習慣,仍稱金溪為富屯溪的支流。富屯溪源(金坑溪源頭)位於武夷山脈東南側邵武市桂林鄉巫山村葉竹隘山北坡,但富屯溪主流長度則宜改為以金溪上游的蘭溪為源頭(即建寧縣客坊鄉元頭村舞雨塘),到沙溪口全長為310千米,流域面積13733平方千米,占閩江流域面積22.51%,河道平均坡降1.2‰。
建溪,上游有崇陽溪、南浦溪、松溪三大支流,其中崇陽溪與南浦溪在建甌長源匯合後稱為建溪。在匯流口以上,南浦溪的長度為199千米,流域面積4018平方千米;崇陽溪的長度為162千米,流域面積5458平方千米。建溪長度應從南浦溪上游海溪源頭算起。松溪在建甌水西(松溪口)匯入建溪,建溪長度又大於松溪。確定南浦溪為建溪的主流,南浦溪源即為建溪溪源,它位於仙霞嶺南側浦城縣忠信鄉關口村將軍山南坡。建溪主流全長295千米,流域面積為16396平方千米,占閩江流域面積26.88%,河道平均坡降0.8‰。
文川溪,屬九龍溪最大支流,源於連城縣曲溪鄉興北村,從小陶花公廟入永安市境,流向西南,經茅坪鄉的吉山叉溪口納入九龍溪,始稱沙溪,總流域面積1161平方公里,境內流域689平方公里,長68公里,平均流量35.47立方米/秒。
東溪(水茜溪,主源):為翠江(九龍溪上游段)第一大支流,發源於建寧縣九縣山麓,流經水茜、武昌、溪口至城關合水口與西溪匯合,流域內植被良好,上游水茜溪至溪口與泉湖溪匯合至飯羅墩再與中沙溪匯合。境內河長54.1公里,流域面積818平方公里,總落差636米,年徑流量8.25億立方米。上游有水茜溪、泉湖溪、中沙溪3條支流。水茜溪,即東溪上游九縣山至溪口段,境內河長36.8公里,流域面積335.4平方公里,上游有上謝溪、蕉坑溪、沿溪、楊城溪4條支流。泉湖溪,發源於泉上鎮聯群村,一路納細流23條,至溪口匯流入東溪主流,河長43.7公里,流域面積273.6平方公里。中沙溪,發源於河龍鄉仙山腦山麓,至飯羅墩匯入東溪主流,河長22.8公里,流域面積130平方公里,其上游和中游有雷家坪溪、樟南源溪、葉坊溪3條支流。
西溪(武義溪):為翠江(九龍溪上游段)第二大支流,發源於方田泗坑,流經方田、禾磜至禾口納石碧溪(後稱禾口溪),至陂下納劉村溪,至分水坳納辛田溪,一路再納村頭溪、古武溪,經陳崗後納磜角溪、雷陑溪,至犁嘴上納武層溪,至城郊合水口與東溪匯合,河長42.5公里,流域面積513平方公里,總落差440米,年徑流量5.14億立方米,流域內植被遭受嚴重破壞,加上紫色頁岩風化強烈,水土流失十分嚴重,含砂量大,每逢下大雨河水即紅濁不堪。主要支流有方田溪、淮土溪、石碧溪、武層溪。方田溪,為西溪上游泗溪至禾口段,一路納小溪澗5條,河長20.9公里,流域面積80平方公里。淮土溪,發源於方田鄉的嶺下,至吳陂納羅坑溪,至石碧與石碧溪匯合,河長20公里,流域面積62平方公里。石碧溪,發源於東華山麓,至禾口匯入禾口溪,河長20公里,流域面積58平方公里。武層溪,發源於長坊,一路納小溪6條,至犁嘴上匯入西溪主流,河長31.6公里,流域面積109.3平方公里。

中游

閩江中游最大支流是尤溪,其次為古田溪。
尤溪,發源於戴雲山西北麓(即大田縣屏山鄉),源頭為屏山溪。紅湖至白馬寨稱均溪,白馬寨至尤溪縣城關稱坂面溪,尤溪縣城關以下稱尤溪,有文溪、湆頭溪等匯入。尤溪自南向北於尤溪口注入閩江,流域面積5436平方千米,河長202千米,河道平均坡降2.0‰。
古田溪,位於閩江幹流中段北側,發源於鷲峰山(屏南縣嶺下鄉),源頭稱長橋溪,在平湖附近匯入長潭溪後稱古田溪,全長123千米,流域面積1794平方千米,河道平均坡降6.6‰,已建成古田、龍亭、高洋、寶湖四級水電站。
安仁溪,在閩清縣縣之東面,發源於閩侯縣洋里雪峰山西側,納新橋、杉村小溪流之水,流經閩清縣東橋鄉的7個村,至安仁溪村注入閩江。全長39公里,總落差1080米,流域面積327.65平方公里。其中縣境內為222.9平方公里,年流量3.1億立方米。
梅溪,位於閩清縣縣境南部,舊時坂東車墘至鹿角稱演溪,潭口將軍潭至閩清口稱梅溪,今統一改稱梅溪。發源於省璜鄉谷洋溪里蓮花山麓,向北流經省璜、塔莊、坂東、白中、白樟、梅溪、梅城等7個鄉鎮的56個村,沿途納嶺寨溪、濂溪、文定溪、芝溪、金沙溪、下爐溪、曇溪諸支流之水,繞縣城出溪口匯入閩江。主流全長78.6公里,總落差1077米,流域面積956.1平方公里。其中縣境內854.78平方公里,年流量8.03億立方米。
麻坑溪尤溪縣稱高洲溪,位於閩清縣縣境西部,發源於尤溪縣山兜、香林等地,流經縣內金沙的天洋村和美菰林場,為閩(清)尤(溪)兩縣界河。縣境內長10.35公里,天然落差290米,流域面積131.58平方公里,向北流經尤溪王宅,在古田縣彎口匯入閩江。
大雄溪,位於閩清縣縣境北部雄江鄉境內,長17公里,流域面積78.73平方公里,出大雄村匯入閩江。
石潭溪,位於閩清縣縣境北部,發源於白樟鄉鳳凰湖山麓,流經梅溪鄉石鄭、安下,出石潭溪口匯入閩江。長12.6公里,流域面積29.84平方公里。
松源溪,又稱大溪,其上源有二:一源於百山祖南麓,流經百山祖鄉、五大堡鄉、松源鎮、屏都鎮,至菊水與安溪匯合;一源於舉水鄉風崗尖西北麓,經門林、楊樓、?淤至新橋外與來自百山祖南麓之水匯入蘭溪橋水庫。松源溪到達馬蹄岙後入福建省松谿縣境。沿途納大小支流202條,與竹口溪在福建省松谿縣六墩坑下橋附近匯合稱松溪,經松谿縣境,在建甌與崇陽溪合稱建溪,到達南平後匯入閩江。松源溪河道總長59公里,流域面積454平方公里。多年平均流量17.77立方米/秒,天然落差756米,水力資源理論蘊藏量5.528萬千瓦,可開發裝機容量2.157萬千瓦。
安溪,又稱芸洲溪,發源於舉水鄉風崗尖南麓,經龍井面入福建省政和縣上場、翁村、後山胥入本縣安南鄉安溪,至洋坪與小安溪匯合,經蒲潭、淤上、菊水入松源溪,沿途納大小支流87條。安溪河道總長16公里,流域面積323平方公里,多年平均流量15.08立方米/秒,水力資源理論蘊藏量2.069萬千瓦,可開發裝機容量0.115萬千瓦。
竹口溪,發源於黃田鎮根竹山,經姚村、李村到柏渡口與西邊溪匯合,至楓堂接納雙港潭支流,至竹口阜梁橋頭與下濟溪匯合,經黃壇、新窯入福建省松谿縣境,沿途納大小支流164條,在六墩坑下橋附近與松源溪匯合後入松溪。竹口溪河道總長29公里,流域面積284平方公里,多年平均流量10.57立方米/秒,天然落差585米,水力資源理論蘊藏量1.862萬千瓦,可開發裝機容量0.601萬千瓦。

下游

下游,主要支流有大樟溪。
大樟溪,在閩江幹流南側,發源於戴雲山(德化縣赤水鄉),源頭為國寶溪。德化至南埕稱滻溪,南埕以下稱大樟溪,有後亭溪、潼關溪等匯入;至閩侯縣江口注入閩江下游南港,大樟溪流域面積4843平方千米,河長234千米,河道平均坡降2.1‰。
起步溪,發源於羅源縣北部飛仙岩山,由西向東流經洪洋、起步、鳳山注入羅源灣,全長28.6公里,流域面積222.48平方公里。主要支流有護國溪和南門溪。上游流經山地、丘陵,落差大,水流急,水能儲藏量達2.67萬千瓦;下游流經起步河谷平原和城關,土壤肥沃,灌溉便利,是羅源縣糧食作物和經濟作物的主要產區。

島嶼江州

南台島,位於福州市倉山區,為閩江中第一大島,位於閩江福州段南北兩港之間。島北一段水域叫“南台江”,簡稱“台江”,南台島因此而得名。南台島東西長(淮安到林浦)、南北相對較窄(螺洲到煙臺山),總面積118.2平方千米,現為福州倉山區轄區。高蓋山為全島最高點,海拔為202.6米。倉山區四面以閩江南、北港分別與鼓樓區、台江區、晉安區、馬尾區、長樂市、閩侯縣為界,總面積142平方千米,呈西北——東南向,為半岩半沙島連島。島上高蓋山、鰕蟆山、煙臺山等原為江中岩島,後由閩江泥沙淤積其間連線而成。地表起伏大,以平原、丘陵為主,平原地面高程5米以下;丘陵分布在中、西北、東南部,海拔在150米以下,最高點高蓋山海拔202米。
琅岐島,該島位於閩江口,西、北、南三面臨江,東面瀕海,是閩江的門戶。全島東西長14.6公里,南北寬9.1公里,面積95.9平方公里,其中灘涂面積19.8平方公里。平原面積大,占36.3%,在福建島嶼中平原所占比重最大。琅嶼島原系岩島,由於閩江泥沙堆積,島的面積不斷擴大。丘陵占31.3%,多由花崗岩組成,最高點白雲山,海撥275米,景色秀麗。為鄉級島,水產業、種植業、畜禽業較發達,是福州市副食品供應基地。
粗蘆島,該島屬於連江縣管轄。位於閩江之北側,扼閩江北支港要衝。南隔川石水道與琅岐島對峙,西臨烏豬水道與連江相望,東以熨斗水道與川石島為界,北瀕東海。東西長6公里,南北寬3.3公里,面積19.6平方公里。地貌以丘陵為主,最高點九龍山,海拔244米。

水文特徵

徑流的空間分布

閩江流域多年平均年徑流深變化在500~1900毫米之間,一般是隨著流域高程的增加而增大,年徑流深高值區都分布在河源地帶。全流域大體上有兩個高值區:一是閩北高值區,多年平均年徑流深大於1100毫米,以光澤、武夷山為中心,主要受武夷山脈影響,在武夷主峰附近,平均年徑流深可達1962毫米,為全流域最高值;二是閩中高值區(僅少部分在流域內),多年平均年徑流深大於1000毫米,以仙遊、德化為中心,主要受戴雲山脈的影響,在本流域內的最大值為1300~1400毫米。全流域多年平均徑流深的分布,呈現兩起兩伏,與地勢相一致。兩大山帶的迎風坡是本流域徑流最豐富的地區;兩大山帶之間的山間盆谷地是徑流的中值區,其多年平均徑流深在800~900毫米;河口平原沿海是徑流的低值區,其多年平均徑流深大部分都小於700毫米。
閩江幹流竹岐水文站(控制面積54500平方千米)50年(1936~1985年)實測資料統計,最大年徑流量842億立方米(1937年),最小年徑流量268億立方米(1971年),平均年徑流量為561億立方米。大樟溪永泰水文站(控制大樟溪流域面積4032平方千米)34年(1951~1985年)實測平均年徑流量為48億立方米。閩江口未控區(面積2460平方千米)平均年徑流量約為11億立方米。因此,閩江多年平均徑流量為620億立方米。
竹岐站實測最小洪峰流量為9530立方米/秒(1945年),實測最大洪峰流量為30300立方米/秒(1992年),實測最大一日洪量23.4億立方米,最大三日洪量為58.2億立方米。竹岐站洪峰流量均值為17800立方米/秒。
竹岐站歷年最小年徑流量為268億立方米,平均流量為850立方米/秒。最小日平均流量為200立方米/秒,實測最小流量為196立方米/秒(1971年8月30日)。最小10日平均流量為256立方米/秒。

徑流的時間分布

在全流域同步期年徑流量系列中,最大值為1975年的896億立方米,次大值為1973年的853億立方米;最小值為1971年的314億立方米,次小值為1963年的358億立方米。根據各站實測資料,最大年徑流量與最小年徑流量之比,一般為2.3~4.0倍。年徑流變差係數為0.30,各分區CV值變化在0.26~0.33之間,沙溪流域最大為0.33,大樟溪流域最小,為0.26。
徑流量年內分配不均勻,汛期(4~9月)多年平均徑流量占年徑流量的71%~80%,枯季(10月至翌年3月)多年平均徑流量只占年徑流量的20%~29%。四季分配情況:春季占35.7%,夏季占40.8%,秋季占13.4%,冬季占10.1%。最大3個月為5~7月,占50.9%,最大水月份為6月,占22.6%,最小水月份為1月,占2.8%,最大月份與最小月份之比為8.07。閩江竹岐站斷面來水主要依靠上游三大溪,占全流域71.1%。竹岐站反映情況與上游大體相符。僅是三大溪最大水3個月提前為4~6月,所占比例提高到52%~53%。
閩江下游支流大樟溪流量的季節變化是春水多於秋水,秋水占全年的18.1%(閩江主流和上游支流均在15%以下)。大水月5~7月占48.1%,而春季為29.7%,夏季為44.6%,秋季為18.1%,冬季為7.6%。最大水3個月5~7月占48.1%,最大月份為6月占20.6%,最小月為12月占1.9%,最大水月與最小月份之比為10∶55。
山區河流與沿海河流對比,山區河流春季水量比例大,秋季比例小,冬季又稍大。沿海河流由於受颱風雨影響最大,洪峰流量有時出現在9月,最大水3個月出現時間,有從山區逐步向沿海推遲的趨勢。

潮汐

閩江口為半日潮區,屬於強潮河口。枯水期大潮的潮區界可抵侯官,一般的只到北港觀音亭和南港的科貢,潮流界可抵洪山橋。閩江口潮型為正規半日潮,最大潮差達7.04米,平均潮差大於4米。潮波沿河上溯,潮差不斷減少,徑流影響增強,落潮歷時不斷加長。白岩潭(馬尾)以上河段歷史最高水位是由洪水造成的,白岩潭及以下河段歷史最高水位是由颱風暴潮造成的。1969年9月27日第8號強颱風在晉江登入。颱風引起的增水:梅花1.6米,琯頭1.5米,白岩潭1.5米。
枯水期魁岐以下以潮流為主,中水期竹岐流量4060~6990立方米/秒,魁岐已無漲潮流,洪水期竹岐流量大於8000立方米/秒,馬江便無漲潮流。閩江口段潮流為往複流,流向大致與河岸平行。平均潮流周期為12小時29分,漲潮流歷時5小時20分,落潮流歷時7小時9分鐘。

泥沙

全流域多年平均含沙量為0.138公斤/立方米(1956~1985年),枯水期一般河水清澈。沙溪含沙量0.13公斤/立方米,富屯溪0.072公斤/立方米,建溪0.11公斤/立方米,尤溪0.28公斤/立方米,大樟溪0.14公斤/立方米。全流域含沙量最小是建溪洪尾站,多年平均含沙量為0.054公斤/立方米,最大為梅溪潭口站,多年平均含沙量0.315公斤/立方米。竹岐站多年平均輸沙量233公斤/秒,年輸沙量735萬噸,平均輸沙模數136噸/平方千米。最大年輸沙量為2000萬噸(1962年),最小年輸沙量為272萬噸(1971年)。全年輸沙主要集中在汛期5~7月,這期間來水量占全年來水量的51%,來沙量卻占全年輸沙總量的76%。1952年7月17~23日發生洪水期間,輸沙量為446萬噸,占該年輸水量1070萬噸的41%。枯水期10月至第二年2月5個月來水量占全年來水量的14%,來沙量只占全年的4.2%。

水質與河口鹽度

閩江水質屬於低礦化度地表水,以重碳酸鹽類水為主,總硬度低,為極軟水區。據《全國河流水化學分區》,本流域屬於“潮濕區”,多年平均年降水量大於1700毫米,含沙量變化範圍在0.05~0.32公斤/立方米,離子總量小於100毫克/升,硬度小於2.5度,pH值為6.0~7.0,水的類型為[CIca]型。
閩江水體污染來源於工業廢水,生活和醫療污水以及農藥化肥的使用,而以工業廢水為主,約占廢水總量的70%。
閩江口區是鹹淡水交匯部位,河口區的鹽度隨徑流、潮流相互消長而變化。洪水期(徑流量4942立方米/秒)大潮高潮憩流時,長門以外表層鹽度為6.2‰~14.5‰,中、底層鹽度15.1‰~27.6‰;長門以內鹽度向上游沿程遞減,琯頭英嶼斷面以上河段鹽度小於2‰。洪水期大潮低潮憩流時從表層到底層均被淡水所占據,各站鹽度均小於1.2‰。枯水期(徑流量360立方米/秒)高鹽度海水從長門水道、梅花水道湧入。大潮高潮憩流時表層鹽度熨斗水道最高達28.7‰,亭江斷面達8.5‰;中、底層熨斗水道達30‰,亭江斷面達11.9‰;漲潮時2‰鹽度等值線侵入亭江以上河段,馬尾羅星塔斷面表層鹽度達2.61‰,底層鹽度最高達3.2‰(1986年10月20日枯水大潮)。枯水期,大潮低潮憩流受洪水影響,鹽度比高潮時低得多,表層及中、底層鹽度變化在1.0‰~14.3‰之間,2‰鹽度等值線可退到亭江以下河段。

洪水災害

閩江上游是暴雨區,下游平原洪水主要由沙溪、建溪、富屯溪三大支流的洪峰匯成。還有一部分區間徑流,如尤溪、古田溪、梅溪等。三大支流洪水匯集南平再奔流至福州市區。大洪水多呈雙峰型,起伏明顯,峰形肥胖,峰高量大,歷時較長,洪水過程5~10天。而內陸山區的山洪暴發大都來勢兇猛,對溪河兩岸居民的生命財產安全及水利工程設施帶來很大威脅。自民國23年(1934年)設水文測站以來,閩江幹流竹岐站洪水,大都超過警戒水位2~3米。據《福州府志》等史志記載,在明萬曆三十七年(1609年)、明崇禎十四年(1641年)、清順治三年(1646年)、清康熙五十二年(1713年)、清康熙五十九年(1720年)、清光緒二年(1876年)、清光緒三年(1877年)、清光緒十四年(1888年)、民國37年(1948年)及1952年的屢次閩江大洪水中,福州城均受淹,水深達1~5米。

水利概況

水電開發

閩江流域(省境內)水能理論蘊藏量為631.69萬千瓦,占全省理論蘊藏量的60.3%。理論蘊藏量在1萬千瓦以上的支流62條。裝機容量500千瓦以上可開發的水電站址566處,可能開發的裝機容量462.71萬千瓦,年發電量205.82億度,占全省可開發資源的65.7%。已建成的古田溪梯級開發4個電站,總裝機容量25.9萬千瓦,沙溪口電站裝機容量30萬千瓦,華東最大的水口電站,總裝機容量140萬千瓦。
古田溪水電站,位於中國福建省,由古田、龍亭、高洋、寶湖等4座水電站梯級組成,其一、二級電站屬古田境內,三、四級電站在閩清縣境內。古田溪系閩江支流,全長90 km,流域面積1799 km2,河道天然落差約360 m。全梯級4座水電站共利用水頭316.2 m,為天然落差的87.8%。梯級裝機12台,原總裝機容量25.9萬千瓦。經對機組的增容改造,總裝機容量已達27.6萬千瓦,設計多年平均發電量7.41億千瓦時,在福建電網中擔負著調峰、調頻、調壓和事故備用任務,除發電外,還有造林、養殖和通航效益。古田溪水電廠素有“北有豐滿,南有古田”之稱的是新中國建設的第一座地下水力發電廠(但不是我國第一座地下水力發電廠,1939年-1945年建成於貴州省桐梓縣的天門河水力發電廠是我國第一座地下水力發電廠)。古田溪梯級水電站從1951年3月一級電站主體工程引水隧洞破土動工,到1973年12月最後一台機組併網發電,工程歷時22年。
古田溪水電站古田溪水電站
沙溪口水電站,位於福建省南平市上游的西溪上(即沙溪與富屯溪匯合口處之下游約5.5km),距市區14km。該電站距福州市13.5km,距三明市95km。電站建成後供電福建省電網。壩址控制流域面積25562平方公里,占閩江流域總面積的42%。沙溪口水電站水庫呈“丫”型,當正常蓄水位88m時,水庫面積為17.5平方公里。電站以發電為主,兼有航運、過木效益。總裝機容量30萬kW,單機容量7.5萬kW。電站設300t級船閘,除通航外,兼作放竹木用,年運輸能力為329.1萬t。電站樞紐由攔河(閘)壩、河床式發電廠房、開關站和通航建築物等組成。溢流壩位於河床中間偏左岸,最大壩高40m,電站於1980年列入國家基建計畫,1983年3月正式籌建,於1987年12月第一台機組投產發電。
水口水電站,位於福建省閩清縣境內的閩江幹流上,上游距離南平市94km,下游距離閩清縣城14km,距福州市84km。電站建成後向華東電網和福建電網供電。水口水電站壩址控制流域面積52438平方公里,占閩江全流域面積的86%。水口水電站是一座以發電為主、兼有航運效益的工程。水庫正常蓄水位65m,汛期(4~7月)運行限制水位61m。本電站裝機容量140萬kW,保證出力26萬kW,多年平均發電量49.5億kW·h,是華東地區最大的水電站。其發電效益相當於一座100萬kW的火電廠和與之配套的年產原煤240萬t的大型煤礦。樞紐由大壩、廠房、過壩建築物和溢洪道組成。主要建築物按千年一遇洪水設計,萬年一遇洪水校核。大壩為混凝土重力壩,最大壩高100m,壩頂長783m。於1985年列入國家基本建設項目,開始進行施工前期準備工作。主體工程於1987年3月9日開工。
大目溪水電站,位於閩江下游支流大目溪的閩侯縣大湖鄉大坑村,距福州市區56公里,總裝機容量1.46萬千瓦。大目溪一級水電站,集雨面積132平方公里,年均流量4.98立方米/秒,最枯流量0.3立方米/秒。壩址以下可利用的天然落差460米。1957年,福州市建設局和省工業廳電業處聯合進行勘測。1958年10月,省水利電力廳設計院負責設計。大目溪水力發電分二級開發,第一級大壩建於大湖鄉大坑村,為徑流開發引水式電站,設計安裝4台2160千瓦水輪發電機組,年發電量2600萬千瓦時,設備利用2800小時,保證出力560千瓦。1959年,工程動工興建。大壩和廠房分別於1959年11月、8月建成。1969年9月安裝完工投入運行。二級水電站位於白沙鎮大目溪村,設計水頭220米;安裝4台3000千瓦機組。一、二級總裝機14640千瓦,實際投資1582萬元,平均每千瓦造價1080.6元。二級電站於1983年5月經過驗收,認為工程項目符合質量要求,同意移交生產。1985年全廠發電量達6525萬千瓦時,設備利用4454小時。至1990年底累計發電9億千瓦時。
玉山水電站,位於閩江建溪支流小橋溪的建甌縣玉山鄉下陽村,總裝機容量2.4萬千瓦,由建甌縣興建和管理。1965年,興建。主體工程有漿砌塊石攔河壩1座,壩高5.3米,頂長40米,引水渠道長6.53公里,壩址上游集雨面積188平方公里,為徑流開發的水電站。廠房建在小橋壩頭村上游1公里處,主廠房面積520平方米,安裝2台2160千瓦水輪發電機組。該電站由建甌縣自行組織施工,1969年12月建成發電。
安砂水電站(又名九龍湖),位於閩江支流九龍溪中游的永安市安砂鎮境內,距永安市45公里。1978年建成投產,裝機容量11.5萬千瓦,是福建電網的主力廠。1957年,上海勘測設計院對沙溪流域進行規劃,1960年提出開發九龍溪的規劃。水庫大壩1座、採用鋼筋混凝土寬縫重力壩,高92米,頂長168米,設4個溢流孔泄洪(施工中改為3孔),安裝鋼質弧形閘門,溢洪道按千年一遇設計最大泄洪量為6840立方米/秒。大壩基礎建2米厚的混凝土防滲牆,最大水平深度達50米。水庫集雨面積5184平方公里,總庫容6.4億立方米,調節庫容4.4億立方米,屬季調節水庫。
池潭水電站,位於福建省泰寧縣,是閩江支流金溪幹流的龍頭電站,也是開發金溪水能資源的第一期工程。工程以發電為主,兼有防洪、航運、養魚等綜合效益。電站裝機容量10萬千瓦,年發電量5億度。以一回220千伏和兩回110千伏電壓出線接入閩北電網。池潭工程由華東勘測設計院設計,福建省閩江水力發電工程局施工。工程於1976年5月進點籌建,1978年主體工程施工,1980年5月第一台機組發電。池潭水電站壩址地處峽谷,建築物有混凝土重力壩、壩後溢流式廠房、開關站及過木筏道等。壩頂全長253米,最大壩高78米。
蘆庵灘水電站,為池潭水電廠擴建工程,電站廠房位於泰寧縣池潭水庫大壩下游左岸約300m處,工程利用原有的池潭大壩擋水發電。水庫壩址以上流域面積4766 平方公里,原樞紐建築物主要包括混凝土寬縫重力壩、壩後溢流廠房、壩內輸水系統、泄水底及開關站等。大壩最大壩高78 m,水庫正常蓄水位275.0 m,調節庫容6.6億立方米。蘆庵灘水電站新建樞紐建築物主要包括輸水系統、地麵廠房及升壓開關站等,引水系統由豎井式進水口、引水隧洞和壓力鋼管等組成,進水口位於壩上游約160 m左岸沖溝下游側,引水隧洞長507.41m。電站擴建裝機容量50MW,年發電量10871萬kW·h。

防洪堤防

閩江下游修建江海堤防160多千米,保護耕地2.2萬公頃,人口105萬人。
閩江是福建省第一大江,流域面積占全省面積的一半,閩江全流域內如遇3天平均降雨250~300毫米,下游就會發生大洪水。民國6年(1917年),曾有有識之士提出築堤浚河的構想,但未能實施。1951年,人民政府開始著手治理閩江下游水患,在閩江下游北港的幫洲、南港的南通興建丁壩和護岸工程;烏龍江的峽兜拓寬了行洪斷面。1952年7月21日,閩江下游發生大洪水。洪水過後,省委、省政府發出“關於搶救水災的緊急指示”,福州市首先回響,從9月1日起動工興建保護城區的北港北岸防洪堤、南台島的建新南北堤和蓋山防洪堤,僅用9個月的時間基本建成。閩侯縣荊溪、上街、南嶼、南通防洪堤亦相繼於1953~1954年建成。甘蔗和竹岐防洪堤在1956年4月建成。1965年,蓋山防洪堤進行改擴建,分成蓋山南、北堤。1969年,由於北港北岸防洪堤堤線外移,改為修建鰲峰洲至魁岐九孔水閘。同時南台島的城門南、北堤和北港北岸的魁岐防洪堤相繼建成。至1970年,福州閩江下游防洪堤工程體系基本完成,共建14條防洪堤,總長107.39公里,其中:土堤103.07公里,石(砼)堤4.32公里,水閘52座93孔,涵洞40座40孔,旱閘133座166孔。據1990年統計,防洪堤工程保護區內,有人口118.18萬人,耕地20.17萬畝,鄉以上工業企業10640個,工農業總產值為83.65億元,此外,還有倉庫、大專院校用房、鐵路、機場、黨政和部隊機關用房等。

航道船運

閩江上游水力資源豐富,不少河段利於航行,尤其是下遊河段,航行之利冠於福建省諸河。閩江乾支流通航里程1940千米,占乾支流總長2600千米的74.6%。位於閩江河口段的馬尾港及新港區,可停泊萬噸輪船,是福建省對外貿易的重要港口。
閩江流域各河段是福建重要的交通運輸線。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初期,閩江幹流可通20~30噸機船;沙溪枯水可全線通航3~5噸木帆船。1949年通航里程為1992公里,其中通輪里程437公里;1960年發展到2959公里,其中通輪里程687公里。鐵路、公路交通的發展,水利水電閘壩礙航,到1979年,通航里程下降至1946.7公里,其中通輪只645.8公里;1985年又回升至1977.7公里,其中通輪里程736.8公里。1950年,閩江流域水運量1500噸,周轉量29.57萬噸公里;1959年增至1015萬噸和38537萬噸公里,占全省運輸總量26.1%和12.2%,以後又逐年減少。1985年,全流域水運量已達38100萬噸。
閩江幹流南平至古田水口段長87.5公里,航道枯水水深1.2~1.5米,寬度15~20米,可通航50~60噸級輪船,葫蘆山以下可晝夜通航。下游北港為閩江主航道,設定內河二等航標(南港灣邊至馬尾段亦同),常年可通航300噸級輪、駁船,台江至馬尾段可乘潮通航1000噸級沿海貨輪。南港淮安至灣邊段,設內河三等航標,只能季節通航。
支流沙溪通航里程,從寧化縣的禾口起至南平,全長324.4公里,1965年寧化縣境內的橫鎖以上修建了水利閘壩,使40公里河段不能通航,通航里程橫鎖至南平為276.2公里。
建溪主航道崇安至南平全長197.5公里,河床系岩石、卵石,水面平均比降0.85‰。其中崇安至建甌129.1公里,枯水航道水深0.3米,航道寬度5~6米,由於修建了多處水利閘壩,將河流斬成幾段,分段通航3.5噸木帆船(現基本上不通航)。建甌城關至南平68.4公里,航道水深0.6米。1985年以後,對該段航道進行分期整治,達到了全年通航20~30噸機動船,季節性通航50噸機動船的要求。
尤溪主流從大田城關至尤溪口160公里,航道寬度8米,通4~8噸木帆船;尤溪城關至尤溪口枯水深0.8米,通3~20噸木帆船和機動船。河段上建有坂面水輪泵壩和坪寨水電閘壩。坂面水輪泵壩建有排筏道勉強可通1~4噸木帆船。坪寨水電閘壩建有船閘,可通2艘150~100噸船隊,現通8噸木帆船。
古田溪建成古田、龍亭、高洋、寶湖四級水電站。1990年,庫區航道平湖至高頭嶺、沂洋至高頭嶺,通航里程38公里,航道枯水期水深2米,寬度15~20米,通航80噸船舶。
福州港,地處福建省海岸線的中點,閩江下游的河口段,北距沙埕港125海里,南距泉州港157海里、廈門港200海里。港域自閩江口向內陸逶迤。口外與白犬、馬祖島相對,口內有川石、粗蘆、琅岐三島為天然屏障。兩岸山巒夾峙,地勢險要,上可溯閩江溝通閩江水系,下可泛海至省內外各港和世界上許多港口,自古以來便是閩江流域貨物的集散地。是中國18個樞紐港之一。
南平港,地處南平市,位於閩江上游,西溪(沙溪和富屯溪匯合後至南平段)和建溪的匯合處,是閩北交通樞紐,鐵、公、水運輸中轉站,是閩西、北物資集散地和通向福州的門戶,也是福建省最大的河港。鷹廈鐵路通過境內,外福鐵路經過港區,公路至建陽119公里,至三明87公里,至福州253公里。
蒼霞港,是福州市區的內河港,位於閩江下游北港中部、解放大橋上游的左岸,是閩北地區物資經過閩江下運的終點,外地、沿海物資進福州再水運閩江上游的起點,是福建省主要的集散中轉港。上行171.3公里至南平,下行51.4公里至閩江口。
芝城港,地處建甌縣芝城鎮,位於閩江支流建溪上游,南浦溪和松溪的匯合口,是閩北物資轉運的主要港口之一,鄰省江西、浙江交界的部分地縣物資,也由此轉運福州出口。由於陸運發展,水運基本上只剩下建甌至南平至福州的單向出口。
閩江吞吐量在1萬噸(萬人次)以上的其他河港還有:武夷港、水北港、南雅港、西濱港、雍口港、梅仙港、沈城港、坂面港、高頭嶺港、塘前港、埔上港、雙溪港、池潭港、官江港、杉城港、風崗港、溪口港、安砂港、橫口港、龍津港、嵩口港、梅溪口港、小箬港、白沙港、灣口港、水口港、莪洋港、黃田港、下雙坑港、漳湖坂港、太平港、沅口港、尤溪口港、侯官港、洪山港、灣邊港、南通港;

流域概況

閩江水系位於東經116°23′~119°35′,北緯25°23′~28°16′之間,閩江是全省最大河流,發源於閩贛、閩浙交界的杉嶺、武夷山、仙霞嶺等山脈,乾支流流經38個縣市(浙江省境內有龍泉和慶元兩縣,福建省境內有福州、三明、永安、邵武、南平、莆田6個市和建寧、寧化、清流、長汀、連城、明溪、沙縣、泰寧、將樂、光澤、順昌、崇安、建陽、建甌、浦城、松溪、政和、大田、尤溪、漳平、屏南、古田、德化、永泰、仙遊、福清、閩清、閩侯、長樂、連江等30個縣),流域面積60992平方公里,其中福建省境內59922平方公里,約占全省面積一半,水系河流總長6107公里。
上游主要在三明市,主要流經建寧縣明溪縣寧化縣清流縣永安市三元區梅列區沙縣,及南平市延平區
三明市地處福建省中部,三明境內以中低山及丘陵為主,北西部為武夷山脈,中部為玳瑁山脈,東南角依傍戴雲山脈。峰巒聳峙,低丘起伏,溪流密布,河谷與盆地錯落其間,全境地勢總體上西南部高,北東部低,海拔最高(建寧白石頂)1858米,最低50米。氣候屬亞熱帶季風氣候,多年平均降水量1519~2044毫米,溫暖濕潤,雨量充沛。三明是閩江源頭,河流密布,主要河流有沙溪、金溪、尤溪。境內水源充沛,人均水資源擁有量是全國的3.5倍,全省的1.7倍。資源豐富。擁有全國唯一的海峽兩岸現代林業合作實驗區,是全國南方集體林區綜合改革試驗區,享有福建“綠色寶庫”的美譽,林木品種繁多,森林覆蓋率達76.8%,是全國四個活立木蓄積量超過1億立方米的設區市之一;享有福建礦產“聚寶盆”之美稱,現已發現金屬和非金屬礦種79個。三明山川秀麗,風光獨特,旅遊資源豐富,全市擁有泰寧世界自然遺產地、世界地質公園2個世界級品牌和國家級、省級旅遊品牌各50多個,數量和等級名列全省前茅。主要旅遊景區有泰寧金湖,將樂玉華洞,永安桃源洞、鱗隱石林,閩湖(尤溪、大田),寧化天鵝洞,清流九龍湖,沙縣淘金山,三明市區格氏栲自然保護區、萬壽岩舊石器時代文化遺址、大佑山、瑞雲山,尤溪九阜山,建寧金饒山、閩江源等。三明是福建省的重要工業基地,集聚了我省最大的鋼鐵、化肥、化纖、人造板、造紙、重型卡車等生產企業。路面機械、環保機械、橡塑機械等產品在國內市場占有領先地位,已形成冶金、林產加工、汽車及機械製造、礦產加工、化工、建材、紡織、生物醫藥及生物產業八大產業集群。三明已成為海峽西岸經濟區先進制造業的重要發展區域。是福建省唯一全國加快流通產業發展試點城市,擁有汽車、林竹、農產品、金屬製品、農資等專業市場,擁有全國最大的花卉電商物流中心和海西三明現代物流園、三明城市物流園、三明“陸地港”等區域輻射力強的物流網路,初步建成連線沿海、聯動周邊的商業繁榮帶,成為海峽西岸經濟區輻射內陸的重要節點。
閩江上游沙溪段的三明市閩江上游沙溪段的三明市
延平區,前身是縣級南平市,地處福建省中部,東西長83公里,南北寬69公里,地貌特徵為丘陵山地,屬中亞熱帶季風氣候,境內有一江三溪(閩江、建溪、沙溪、富屯溪),七十二支流縱橫交織,水電理論蘊藏量居福建省首位。延平區“山圍八面綠,水繞兩江青”是座美麗的山城,境內有被譽為“福建廬山”、“避暑勝地”的省級風景區茫盪山、九峰山、明翠閣、雙石塔、溪源峽谷、茶洋宋窖遺址,古道三千八百坎等名勝古蹟,令遊客流連忘返。名揚中外的武夷山風景區距市區僅180公里。水口電站建成後的今天,已形成延平至水口96平方公里的人工湖,湖面寬闊,水平如鏡,島嶼眾多,湖光山色,景色宜人,是不可多得的有待開發的旅遊資源。
閩江本乾起點南平市延平區閩江本乾起點南平市延平區
中游主要在寧德市古田縣境內,古田是千年古縣。古田人民勤勞創業,歷史上以產鐵、鑄鍋、造曲、制茶而出名,又因朱熹流寓而稱為“先賢過化之鄉”。解放前,這裡是閩東遊擊區,在這片紅色土地上留下了許多可歌可泣的革命史跡。食用菌生產居世界第一,出口量為全國之冠;水力資源人均占有量居全國之首,古田溪水電站為全國第一個地下電站;縣治歷代均在翠屏山南玉屏鎮。1958年國家建古田溪水庫,治所淹沒,遷至距舊城西南9公里的羅華鄉莊洋里另建新城鎮。境內山巒起伏,嶺谷相間,山、丘、崗、壠、盆谷、河谷錯綜複雜。石塔山雄踞西北部,天湖山綿亘於北東部,土滿山縱貫中部,形成西部、中部、北部高地和東西兩大谷地。自西向東依次為:西溪、舊鎮中山山地,平湖、湖濱、松吉古田溪谷地,炭洋、張洋、崑山中山地,鶴塘、杉洋霍口溪谷地。呈兩高兩低地勢特點。閩江沿西南部急劇下切,江畔溪流多挾澗懸瀑。其出口處在水口鎮的渡口,海拔僅10米,為全縣地勢最低點。氣候屬中亞熱帶型,夏長冬短,春秋對峙,海洋性、大陸性氣候兼之。出現榮獲全國金杯獎的湖濱密柚、名聞遐邇的西洋油柰、大橋柿丸和遍及城鄉的水蜜桃等名優特水果。
下游在福州市境內,幹流流經閩清縣、閩侯縣、倉山區、台江區、馬尾區、長樂市、連江縣。福州市是福建省省會,位於福建省中部東端,南部為福州盆地的大部分;北部為山地,從西南向東傾斜;西部為中低山地;東部丘陵平原相間。鷲峰、戴雲兩山脈斜切南北,閩江橫貫市區東流入海。福州新石器時代晚期為閩族聚居地。青銅器時代,隸屬於商周;戰國為閩越諸侯國封地;秦為閩中郡;漢為閩越國都城,後立為冶縣;三國屬吳;晉為晉安郡;五代十國為閩國都城;南宋景炎元年(1276年),益王趙昰登基於福州,定為行都。元設路,明改路為府。明末,朱聿鍵即帝位,定都福州。清為府,民國為省會所在地。1933年,十九路軍發動“閩變”,於福州成立“中華共和國人民革命政府”。1946年10月,正式設立福州市。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成立福州市人民政府。6福州經濟形成了電子信息、紡織化纖服裝、冶金、塑膠、汽車及配件等一批年產值過百億元的重點產業集群,優勢產品逐步向高附加值的終端產品發展,產業鏈不斷延伸拓展。縣域經濟不斷發展壯大,所轄的福清、長樂兩市均躋身全國百強縣(市)行列,所轄的六縣中已有閩侯、連江、羅源等三個縣曾被評為全省經濟實力十強縣或全省經濟發展十佳縣。福州軟體園已經成為福建省規模最大的軟體產業園區,產值超億元的企業17家,年內五期產業區將完成建設,加快打造“海峽軟體新城”,形成產業集聚群。作為全國最大的化纖、混紡紗生產基地和錦綸民用長絲切片生產基地,長樂市產能居亞洲之首。福州茉莉花茶、長樂漳港海蚌、連江官塢海帶、永泰李果等在全國享有盛譽。福州的葉臘石、花崗石、矽砂等礦產資源較為豐富,其中葉臘石儲量居全國首位,著名的壽山石即為高品質葉臘石。閩江河砂是世界知名的高等級建築用砂。分布廣、水質好的優質溫泉也使福州成為全國罕有的溫泉城市。福州依山傍海,風光秀美。全市現有鼓山、平潭海壇風景區、十八重溪、青雲山等4個國家重點風景名勝區和青雲山、石竹山、福州國家森林公園等3個國家4A級旅遊風景區。
閩江河口的福州市城區閩江河口的福州市城區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