衡陽漁溪王氏

衡陽漁溪王氏

衡陽漁溪王氏的王姓起源於姬姓,遠祖源流可溯至黃帝時期。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衡陽漁溪王氏
  • 起源:姬姓
  • 遠祖源流:可溯至黃帝時期
  • 位置:漁溪王氏宗祠
淵源,漁溪王氏源流,字輩聯歌,開戶,宗祠,

淵源

衡陽第一家
衡陽漁溪王氏
追根溯源——
編輯:王曉鐘
:
1、 黃帝,少典之子,有熊氏本姓公孫,名軒轅。生於壽丘,長於姬水,故又以姬為姓。黃帝與蚩尤戰於涿鹿,蚩尤伏誅,諸侯尊軒轅為天子。黃帝即位後,會諸侯於釜山,經略四方,融炎、黃為一爐,開中華一統之局面,遂被尊為中華民族的共同始祖。黃帝居軒轅之皇,娶西陵之女嫘祖,是為正妃。嫘祖生二子,長子玄囂遂為堯、商、周之祖
2、玄囂,即少昊,黃帝之子,嫘祖所生。居於江水
3、蟜 (jiao) 極,玄囂之子。
4、帝嚳(ku),即高辛氏,娶陳鋒氏之女,生堯;娶有戎氏 女簡狄。生契,商族祖。
5、姬后稷(ji),帝嚳之子,邰氏女姜原所生,名棄。棄好農耕,懂稼穡,帝堯舉以為農師,封於邰,號后稷,別姓姬氏,是為周之祖。約生於公元前1450年。
6、姬不窟,后稷之子。太康時失官,竄於戎狄之間。
7、姬鞠 ,不窟之子。
8、姬公劉,鞠之子。率族人遷居 (今陝西彬縣境內)。開荒治水, 發展農業,周室之興由此 始。《詩經·大雅》有專章頌之。
9、姬慶節,公劉之子。
10、姬皇仆,慶節之子。
11、姬差弗皇仆之子。
12、姬毀隃,差弗之子。
13、姬公非,毀喻之子。
14、姬高圉[yǔ] ,公非之子。
15、姬亞圉,高圉之子
16、姬公叔祖,亞圉之子。(從慶節至公叔祖這八位首領都是父死後子繼位)
17、姬亶父,公叔祖之子,即周太王。為避戎狄侵擾,他率族遷到岐山下的周原。此處土地 肥美,宜農稼。亶父率族人在此築城邑,建房舍,設宗廟,奠定了周室強盛的基礎。
18、姬季歷,亶父幼子,周室開國之祖,亦稱王季,臣屬於殷。屢伐戎狄,戰功卓著。後被殷王文丁所殺。
19、姬昌季歷之子,繼父位為周族領袖。商紂時為西伯,亦稱伯昌。一度被紂囚於羑里(今河南湯陰),後率族從周原遷都至豐(今陝西西安境內),享國五十年,史稱周文王。(在位從公元前1182年——公元前1133年。)
20、姬發,姬昌之子。周王朝建立者,史稱周武王。姬發繼承父志,聯合諸侯在牧野(今河南淇縣)大敗商軍,終於滅商建周,定都於鎬(今陝西西安境內)。在位從公元前1133年至公元前1116年。
21、姬誦,姬發之子。姬發滅商後在位二年而死,姬誦繼位,是為周成王。因成王年幼,叔父周公旦執政。成王時期開始推行分封制,並營建東都成周(今河南洛陽)。在位從公元前1116年至公元前1079年。
22、姬釗,姬誦之子,繼父位,史稱周康王。在召公畢公輔佐下使天下大治,史稱“成康之際天下安寧,刑錯四十餘年不用”。在位從公元前1079年至公元前1053年。
23、姬瑕,姬釗之子,即周昭王。多次率兵伐楚,最後溺於漢水。在位從公元前1053年至公元前1002年。
24、姬滿,姬瑕之子,即周穆王。曾西征犬戎,南伐九江,相傳曾“周行天下”,《穆天子傳》即寫他西遊故事。在位從公元前1002年至公元前947年。
25、姬伊(翳)扈,姬滿之子,即恭王,一作共王。在位從公元前947年至公元前935年
26、姬囏(jiān),姬伊扈子,即周懿王。從鎬遷都犬丘(今陝西興平境內)。戎狄入侵中原,周王室漸衰。(註:姬故世後,其弟姬辟方繼位,在位5年,是為孝王,孝王過世後,姬囏禧之子姬燮繼位)在位從公元前935年至公元前895年
27、姬燮,姬囏之子,即周夷王。對諸侯恩威並施,對戎狄重兵攻剿。在位從公元前895年至公元前877年
28、姬胡,姬燮子,即周厲王。實行虐政,遭國人反對,公元前842年被逼奔彘(今山西霍州),十四年後病死。在位從公元前877年至公元前841年
29、姬靜,姬胡之子,即周宣王,公元前828至前782年在位。濫殺無辜,頻頻對戎狄用兵,人力物力耗費頗巨。共和(一說為皇君姬和攝行天子政)前841年—前828年
30、姬宮涅,姬靜之子,即周幽王,公元前782至前771年在位,周諂臣,寵褒姒,廢太子,攻戎狄,最後被殺於驪山下,西周滅亡。
31、姬宜臼,姬宮涅之子,即東周第一個國王周平王,公元前771至前720年在位。他東遷洛邑(今河南洛陽),靠晉、鄭支持立國,史稱東周。
32、姬孤,姬宜臼之子,曾在鄭國作人質,未即位而死。
33、姬林,姬孤之子,即周恆王,共在位23年。在位從公元前720年公元前697年
34、姬佗,姬林之子,即周莊王,共在位15年。在位從公元前697年至公元前682年
35、姬胡齊(僖),姬佗之子,即周厘王,在位5年。在位從公元前682年至公元前677年
36、姬閬,姬胡齊之子,即周惠王,在位25年。在位從公元前677年至公元前652年
37、姬鄭,姬閬之子,即周襄王,公元前651至前619年在位,曾一度失國於叔帶,後在晉文公幫助下復位。
38、姬壬臣,姬鄭之子,即周頃王,在位6年。(註:姬壬臣故世後,長子姬班繼位,是為匡王。公元前607年匡王故世,姬壬臣之子姬瑜繼位。)在位從公元前619年公元前613年
39、姬喻,姬壬臣之子,即周定王,在位21年。在位從公元前607年至公元前586年
40、姬夷,姬喻子,即周簡王,在位14年。在位從公元前586年至公元前572年
41、姬泄心,姬夷之子,即周靈王,在位27年。在位從公元前572年至公元前545年

漁溪王氏源流

42、太子晉,東周靈王姬泄心長子,被立為太子,人稱“太子晉”。後因直言敢諫觸怒靈王,廢為庶人。但晉深受百姓擁戴,雖然最終沒能登上王位,人們仍尊稱其為“王子晉”,稱其家族為“王家”。後來,晉的後人便以王為姓,尊晉為系姓始祖。
43、王宗敬,子晉之子,曾任周司徒。因周室衰微,天下大亂,宗敬遂告老致仕,避居太原,成為太原王氏始祖。宗敬死後,葬於晉陽城北五里,人稱“司徒冢”。配妻姜氏系司隸校尉姜元女,生子鳳,一名仕蠲。
44、王仕蠲[juān](一名鳳),宗敬長子,封彭城開國男。配妻太原守郭顯女,生子覃、石,覃生渠;石生詡(戰國時期著名的縱橫家,號“鬼谷子”)。
45、王知瑜(王智),(一名覃,鳳之子)曾任周司徒,娶溫氏。
46、王 恙,(一名渠,覃之子)曾任周司徒,娶劉氏。
47、王 昱,(一名豐,渠次子)家譜載:為智伯家臣,智伯滅,隨入東都,為封人。
48、王 穎(王碩),(一名芝,豐之子)家譜載,任東都城守,娶鐘氏,生子億。
49、王 榮,(一名億,芝之子)曾任周司徒,娶戴氏。
50、王 錯 周赧王時任大將軍,封於魏。後仕魏為上將軍,官至上軍大夫。
51、王炃 (墳)錯之長子,宰相世系表作賁,家譜云:魏中大夫,配范氏,子渝。
52、王 渝 炃之子,魏上將軍,配妻上官氏,生子息、景。
53、王 息 渝之長子。仕秦,官至司寇,卒封忠烈侯。生子恢、憤。
54、王 恢 息之長子。仕秦,娶劉氏,封伊陽君。
55、王 亢(王永、王瓦),字典羽,恢之子。仕秦,官至中軍大夫。後辭官退隱,屢召不就。
56、王 頤,亢之子。素有才志,累召不仕。
57、王 翦,頤之子。仕秦,為大將軍,北征燕,東平楚,南擊百越,攻無不克,戰功顯赫,始皇時與蒙恬齊名。武城侯。《史記》中有《王翦、白起列傳》。
58、王 賁,字典武,翦之子。仕秦,為大將軍,封典武侯。生子離、武。
59、王 離,字文明,王賁之子,娶孫氏。秦末蒙恬失兵權,王離任大將軍,與項羽戰於巨鹿 ,兵敗自殉。稱陵武侯。生子元、威。
60、王 元,離長子,因避秦末之亂,遷居琅邪皋虞城(今山東即墨),為琅邪王氏始祖。王元之弟王威留居晉陽,漢代曾任揚州刺史,子孫散居各地。(時間段處在公元前206年左右)
61、王 諄,元之子。
62、王 淵,諄之子。仕漢,為兵部侍郎。家譜云:“漢武帝時為秋官,拜中書舍監。元封二年出守太原,加後將軍,卒於官,葬晉陽,許詳志其銘。配許氏,侍中太常許毗之女,生子二:廣、吉。
63、王 吉,淵次子,字子陽,家譜云:“漢明經,舉賢良方正,為臨邛令,後舉孝廉,為昌邑尉,漢昭帝時任太師。漢宣帝時為博士,後至諫議大夫。其家自身皋虞遷至臨沂,其後為臨沂之祖。元帝繼位,復遣使征之,道病。卒年八十七,時初元(疑為始元)元年三月也,葬即墨縣東皋虞社。琅琊諸葛豐志其墓,崇祀名宦鄉賢。吉《漢書》有傳。配劉氏,生子二:崧、駿。生女一,適槐里令朱雲。崧早世。
64、王 駿,字偉山,王吉次子,以孝廉舉為郎,後任京兆尹、御使大夫。家譜云:“受易於梁邱,賀以孝廉。為郎左曹,拜司隸校尉,遷諫議大夫,為幽州刺史,歷京兆尹,代薛瑄為御史大夫,漢之左右相也。崇祀鄉賢。”駿《漢書》有傳。配貢氏,生子二:崇、游。
65、王 崇,王駿長子,字慶安,又字德禮,歷任刺史、郡守、大司空,封平陽侯,以清廉聞名。家譜云:“以父任為郎,歷任刺史、郡守。治有能名,代彭宣為大司空,封扶平侯,時王莽攝政,謝病歸。為傅婢所毒,薨年六十三,葬虞社祖塋之右,崇祀鄉賢。”崇《漢書》有傳。配解氏,生子遵。(時間段為公元23年之前)
66、王 昇,(?尚待考究)
67、王 遵,字伯業,娶翟氏,東漢時為中軍大夫,封義鄉侯。家譜云:“ 後漢中大夫,封義鄉侯。薨年六十一,葬沂州神峰山。”配師氏,大司空師丹次女。封鄉君。生子二:時、音。
68、王 音,王遵次子,字少元。家譜云:“後漢永平初舉明經,為大將軍掾。元國中卒,年八十六。”配譚氏,生子:仁。生二女,長適樂安任照;次適北海滕延。”(有說:王音之子王書,王書之子王仁。)。
69、王 仁,王音子,字周望。曾任青州刺史。家譜云:“少修清節,漢元嘉初舉茂才,歷青州刺史。葬神峰山。” 娶茂才鄭元女,有賢行。生子四:誼、睿、典、融。生女一,適山陽滿寵。仁《山東省志》有載。
70、王書,(?尚待考究)
71、王 融,王書四子,字巨偉(一作景彰)辟公府不就,官至散騎侍郎。家譜云:“博涉經史,公府拜不就。卒年五十八,葬沂州抱瀆崗。”娶高平薛氏,生子祥。繼娶蘆江朱氏,生子覽。
72、王 覽,王融次子,字玄通(一作元通),生於東漢建安十年(205)卒於晉武帝鹹寧四年(278)。初為鹹陽令,有廉名。後歷任刑曹、光祿大夫,封即丘子。晉武帝時為太傅,卒謚貞榮。“臥冰求魚 ”的大孝子王祥是其異母兄。祥生五子,三個早世,兩個官為太守,第三四代官五品。家譜云:“(覽)性至孝,名亞於兄,及兄仕進遂應本郡之召,稍遷司徒西曹掾,歷清河太守、五等建封即邱子,拜宗正卿、光祿大夫。年七十三,晉鹹寧謚曰貞。葬沂州北鄉,高平虞菁薄志其墓,崇祀鄉賢。”配金氏,封鄉君。生子六:裁、基、會、正、彥、琛。世稱“臨沂六房”覽《晉書》有傳。正子曠,曠子王籍之、王羲之(右將軍)。
73、王 裁,王覽長子,字士初,史稱覽後人“奕世多賢才”裁本人官至六品,曾任撫軍長史,襲即丘子爵。生子三:導、穎、敞。次幼早卒,導為琅琊王氏家族史上的重要人物。
74、王 導,王裁長子,字茂宏,小字阿龍(276-339)。晉元帝司馬睿為琅琊王時與王導友善,司馬睿即位後王導任宰相,王氏族中人多任要職,握重兵,故當時有“王與馬,共天下”之說。王導曆元、明、 成三帝,皆居宰輔,是調節南遷士族與江南士族關係,穩定東晉統治的重要人物。鹹和五年 (330)卒,諡號文獻。生子六:悅、恬、洽、協、劭、薈。《中國歷代名人辭典》、《王羲之家世》詳載。
75、王劭,字敬倫,小字大奴,琅邪臨沂(今山東臨沂)人,丞相王導第五子。東晉大臣書法家。歷官東陽太守、吏部郎、司徒左長史、丹楊尹。因受到桓溫器重,遷升吏部尚書,後轉尚書僕射,領中領軍。後調外任建威將軍吳國內史。王劭去世後,贈車騎將軍諡號
76、王穆(?-387),仕前秦,為長史、長水校尉。苻秦末年,王穆起兵酒泉,敦煌人郭瑀、索嘏起兵五千,運粟三萬石予以回響。後敗於呂光,王穆單騎逃走,在騂馬(甘肅省玉門市東北騸馬鎮)被騂馬令郭文斬首送給呂光。
77、王僧朗 穆之子,南朝宋尚書右僕射,左光祿大夫,子三:楷、或、粹。
78、王 粹 僧朗之子,南朝宋黃門侍郎,子三:奐、仙、份。
79、王 份 粹之子,(446-524年),南朝宋大司農,入梁任尚書。初任車騎將軍主簿,出為寧遠將軍、始安內史,遷太子中舍人、太尉屬、晉安內史、中書侍郎大司農、零陵內史、秘書監。梁武帝天監初年,授散騎常侍,領步兵校尉,出為宣城太守,轉吳郡太守、蘭陵太守,遷尚書左僕射,加侍中。普通五年(524)卒,年七十九,謚曰胡。
80、王 琳 份之子,初舉南徐州秀才,釋褐建安王蕭偉法曹、司徒東閣祭酒,南平王文學。尚義興公主蕭令嫕,拜駙馬都尉,累遷中書侍郎,衛將軍謝朏長史,員外散騎常侍。出為明威將軍東陽郡太守,征司徒左長史。齊司徒左長史,子七:銓、錫、僉、通、勱、質、固。
81、王 固 琳之子,(字子堅,513—575),梁元帝外甥,封莫口亭侯。因疾梁朝政腐敗,於552年隨從叔王肅北奔至鄴郡,入仕西魏,拜侍中,金紫光祿大夫。589年陳亡於隋後,王固率子孫徙居河北鄴郡。
82、王 寬 固之子,南朝陳附馬都尉,侍中。(按:據太原王氏總譜資料載:王寬 子王誨之,王誨之子王知道,王知道子王同皎。又據一些王氏研究文獻載:王同皎為王知道孫。但對王同皎是王寬四世孫沒有異議。)
83、王誨之 寬之子。
84、王知道 誨之之子。
85、王同皎 (王寬四世孫)唐中宗李顯附馬。既為鄴郡王氏祖,又為真定王氏祖。
86、王 繇 同皎之子,贈太子太傅。
87、王 訓 繇之子。
88、王支阝訓之子。
89、王貞素 支阝之子(按:王貞素有兄弟王貞鎰,又有一說認為王貞鎰子王宣)
90、王 宣 貞素之子,後梁荊南節度使。
91、王 孜 宣之子,後唐信州刺史。
92、王 鑒(鏗)孜之子,後晉封開國侯。
93、王志松 鑒之子,後周青陽令。
94、王定忠 志松之子,宋奉政大夫。
95、王紹冕 定忠之子,宋太祖建隆元年(960)進士。
96、王萬莊 紹冕之子,宋太宗雍熙三年(986)進士,湖廣寶慶府邵陽令。致仕後舉家定居衡陽長平鄉漁溪村,開漁溪王氏,為漁溪王氏始祖。生三子,載興、載文、載武。
太子晉直諫觸怒了靈王,被廢為庶人,郁疾而終。太子晉之子、周靈王之孫姬宗敬長大成人,官至司徒,見周室衰落、天下大亂,心灰意冷請辭官位、避居太原,改姬姓為王姓,開創了中華大地上龍興一支太原王氏
王宗敬第二十代孫王離,封秦二世時大將軍。秦二世三年(公元前207年)鉅鹿之戰,王離失敗被俘,軍營副將遭敵軍殺害,家族親人受朝廷追殺。王離的兒子王元得到訊息後,深夜起程,舉家逃遷至山東半島琅琊郡(今山東省膠南),並在此落腳開基,被後世尊稱王氏琅琊祖。經秦漢兩晉、歷南北朝,一千多年的歲月長河中,琅琊王氏一族于山東、河北、河南一帶開枝派葉,繁衍生息。隋唐以後,琅琊王氏不斷往南遷徙,開戶蔭槐,遍及安徽、江蘇、江西、福建、湖南各地,衡陽王氏均系琅琊王氏的後裔。
“一源正派分燕北,百世宗枝衍楚南”,至北宋,琅琊王氏真定系後裔王紹冕,北直真定靈壽(河北正定靈壽)人,世代為官,祖父王志松,字繼周,後周授安徽青陽縣令。父親王定忠,字邦靖,宋正五品奉政大夫,王紹冕本人宋建隆元年進士。紹冕公長子王萬莊,字敬齋,北宋太宗雍熙三年(公元九八六年)科取進士,授文林郎,宋涥化四年(公元九九三)任湖廣寶慶邵陽縣令來到湖南。曾因公事往返於邵陽和衡陽,並娶衡陽長平鄉周姓女子為妻,親眼所見衡岳巍巍、丘壑連綿、水重山復,乃鐘靈毓秀之地,因早就仰慕“漁舟唱晚,響窮彭蠡之濱;雁陣驚寒,聲斷衡陽之浦”的詩家化境,一顆“暮天飛旅燕,故國在衡陽”的歸心,油然而生。
萬莊公請風水先生即刻前往衡陽長平鄉,堪察地相,遴選佳址。
穿山渡水擲金輪,八卦周易測乾坤。風水先生不負所托,踏破鐵鞋,終於覓得一吉祥之地。此地背山有靠,山青發秀接衡岳之神韻;面水有照,水環泉抱聚湘支之靈氣。山水之間平野寬闊,氣清雲儀,為有福之貌。而站在遠處城基峰上瞭望,九道水口向外奔涌,竟似倒流回歸,呈“九龍捧聖”之勢,實帝王天相。萬莊公激動不已,當即北上真定靈壽縣,接來父親紹冕公和胞弟萬濱與萬韜。父子四人仔細校察。雖無意帝王之說,但見這裡山可狩獵、水可捕撈,漁米皆豐,適宜子孫生存,確乃藏積萬金、發人振業、光宗耀祖之吉地也,萬莊公非常高興,買下此地——這就是當時的衡陽府長坪鄉大漁塘,現在的衡南縣栗江鎮大漁村
萬莊公任邵陽縣致仕(退休)後遷家帶小定居大漁塘樅楊堂。大弟王萬濱也慕名而來,選了一塊好地,定居衡陽太平鄉沙塘(今衡南縣近尾洲鎮義仁村); 小弟王萬韜追隨二兄,遷居衡陽懷節鄉荷葉坪(今衡南縣松江鄉荷葉坪村)。衡陽漁溪王氏自北宋王萬莊卜居大漁塘,至嘉祐六年(公元一零六一年)永賢公始建祠堂,大門懸掛“楚南第一家”橫匾,稱“崇本堂”。尊王萬莊父親王紹冕為衡陽琅琊王氏始祖。三宗謂稱:漁溪王氏,沙塘清溪王氏,荷溪王氏。三兄弟合祠通譜,定子孫班輩歌,三宗後代照此排序,不得更改,四世之後各宗立祠,分修譜箋。“後烏衣巷而興秀鐘南嶽,繼黑頭公以起望重東山”,衡陽歷史不可替代的家族從此興起——漁溪王氏。

字輩聯歌

志定紹萬載,邦永思汝德,宗原仕伯添,文世大夢寧,朝端啟嘉慶, 俊秀繼芳誠,一元余運會,安本樂寬平,厚道傳典訓,顯揚集華英, 昌隆才必貴,順迪吉恆盈,承祖聯科第,崇儒肇盛名,楚良開泰景,遠代信豐亨

開戶

至宋仁宗時期,皇帝趙禎重文抑武、寬容治國,開創了國富民強的“仁宗盛治”。仁宗時期人才輩出,留芳百世的有包青天包拯、歐陽修、范仲淹、蘇軾、蘇轍、曾鞏、王安石、司馬光、柳永等等,全是些文章千古、忠肝義膽的名士。漁溪王氏不落窠臼,也出了文化名人——王永賢(王萬莊公第四代孫),永賢進士出身,謙虛恭謹,為觀文殿學士,得皇帝、宰輔以及同僚的賞識。有一次,他參加御史林悅組織的筆會,仁宗駕臨,寫了一首這樣的詩贈給林氏家族,詩曰:長林派出下邳先,移入閩邦遠更延。忠孝有聲天地老,古今無數子孫賢。故家喬木盤根大,新出猗蘭奕葉鮮。上下相承同紀載,三千年所萬千年。這首詩讚美林氏家族忠孝門第,子孫賢能,並表達了殷殷祝福。王永賢從中感知宋仁宗是多么仰先賢遺風、愛忠孝子民。想到自己王氏家族自古以來皆滿門忠孝,賢才輩出,是時候也該修譜正史,以勵後人奮發圖強,報效國家。見賢思齊,王永賢開始啟動王氏宗祠修譜工作,譜序請上司恩師兩部尚書(兵部、刑部)、大文豪、翰林學士歐陽修撰寫,歐陽修在序中言:乎文學如王君,心津津乎循理,文浸浸乎躋華,則夫亢宗昭祖而光啟後人,蓋有日矣。讚美王永賢文章燦爛、才華超群,足可以光宗耀祖並啟迪後人。又言:昔漢名儒系譜以賢傳;唐宰相系表以貴傳。斯譜也安知不若昔之貴且賢者而並傳歟。 這是歐陽修在預言,王氏家族將不斷湧現賢達顯貴並代代相傳。王永賢效法林悅,也組織了一場筆會,邀請狀元、榜眼、探花,文壇才子、名流大家,題聯作詩,書贈墨寶。永賢自己也題一序,一併將這些珠璣文墨送回家鄉,交族人刻於宗祠、印在譜上。光華燦爛的衡陽漁溪王氏第一譜成時, 正是宋嘉佑六年,公元1061年。
“培根深百尺,槐蔭庇千秋。”話說王萬莊公生有三子,名王載興、王載文、王載武。長子王載興又生二子,名叫王邦甸、王邦勻,從始祖紹冕公算起,邦字輩正是第四代,按族規可以立支祠了,王邦甸在衡陽江東酃湖立了祠堂,稱載興戶,在此娶妻生子、定居傳後。他的弟弟王邦勻隨父親王載興回到祖籍地河北真定去了,在北方生根開花也不忘源出衡陽漁溪一脈,1999年,王邦勻的後裔回來認宗祭祖。王萬莊的第三個兒子王載武,因官任江蘇,婚配江南,定居在蘇州吳縣洞庭山。清同治十一年,王載武的後人、吳縣縣令、一個叫王昌期的子孫,來王氏宗祠認祖歸宗,並敬匾一塊,曰“世德昭垂”。萬莊公第二個兒子王載文,一直留守漁溪,耕讀傳家,王永賢就是他的嫡孫子。王載文之後分祠開戶:
宗福戶、宗壽戶、宗瑞戶、宗堯戶、庶叔戶、慶叔戶、宗志戶、才叔戶、忠叔戶、雍和戶、銘孫戶、嗣孫戶、勝夫戶、通叔戶、順夫戶、隆叔戶、寶叔戶、慶夫戶、祥夫戶、立夫戶、壽夫戶、寧夫戶、益叔戶、汝富戶、庚叔戶、榮甫戶等。

宗祠

衡陽第一家
衡陽漁溪王氏
追根溯源——
編輯:王曉鐘(系漁溪王氏後裔誠字輩、塘家沖)
漁溪王氏宗祠,這座號稱“衡陽第一家”的湘水名宗,地處九水瀠洄,山色空明的栗江鎮大漁村。因進村來有9條壠口的水流往祠堂前的月牙塘里,故當地有“九龍捧聖”之說。
祠堂由青磚灰瓦組成的二進五間建築群,並排屹立,整個建築長62.5米,寬31.5米,高12米,總面積1950平方米。中軸線由南至北,分為前後廳,前廳是正堂戲台,後廳是崇本堂。東西設廂房,左為賢達堂,右為節孝堂。培槐閣、羹梅閣分布於兩側。48根石柱支撐著懸山頂,氣勢雄偉壯觀。
檐下是如意拱,變異斗拱、雲縫斗拱、罩井斗拱、螺絲斗拱,風格迥異的斗拱撐起整個瓦檐。檐邊浮刻異花,鮮明活現。正門是衡州知府史中所書的 “衡陽第一家” 祠匾 ,白底黑字,渾厚沉雄,奇偉秀拔。匾額是漢白玉石,雕有二龍戲珠,昂首舞爪,生動活潑。兩旁石獅上配有一對漢白石鼓,正麵塑媲是丹鳳朝陽。另一面,或野鹿含花,或喜鵲含梅,或鷺鷥采連,或白鶴含書。下方是雙麒麟親昵的引頸相視,似竊竊私語。屋檐微微上翹,勢如飛騰。
祠內雕刻彩繪皆是戲劇人物、飛禽走獸、奇花異草之類。石雕遍於門框、門額、石柱、柱礎,有浮雕陰刻陽刻、線刻等多種形式,連瓦檐瓦都是雕刻,圖案典雅,刀工純熟。牆上100餘處彩繪、彩塑形神兼備,有神工鬼斧的八仙過海;有呼之欲出的麻姑獻壽;有窮形盡相的桃園結義;有活靈活現的古城會。天花板和粱架上的彩繪美輪美奐,巧奪天工,龍鳳欲飛,虎豹猶鳴,花鳥蟲魚,栩栩如生。裝飾木刻300餘處,技藝精湛,玲瓏剔透。戲台八角樓魁星點斗,多彩多姿。柱聯“歷朝甲第,累世文明”是明代尚書湛若水題寫的陽刻,字與字之間都刻有奇花異草,色彩繽紛。木刻兩邊的圖案打破了對稱的格局,無一同處,呈現多樣的藝術美。木質裝飾全是雕刻,施以彩繪,神態逼真。置身祠內,猶如進入一座花的藝術殿堂。王氏宗祠前後修建時間歷400餘年,整體構思貫穿始終,長計遠慮,獨具匠心。
衡陽漁溪王氏
王氏宗祠不僅保留窮工極巧的古建築藝術,書法亦可謂異彩紛呈。配以“古今忠孝門第,世代耕讀人家”的楹聯,更添光彩。“子姓星繁,百里奎光聚處;寢堂雲淨,四郊野色入來”、“春草池塘,一派漁溪新綠水;畫堂燕子,千年王氏認烏衣”等20多副柱聯均出自明清以來尚書、狀元、內閣中書刺史、知府等名流之手,是上乘的書法藝術精品。
王氏宗祠堂至今尚保存93卷有學術研究價值的《王氏族譜》,記錄了歷代社會賢達大量的詩文和地方民俗,折射出中華民族文化的燦爛光輝。
衡陽漁溪王氏
衡陽漁溪王氏自北宋王萬莊卜居大漁塘,至嘉祐六年(公元一零六一年)永賢公始建祠堂,大門懸掛“楚南第一家”橫匾,稱“崇本堂”。元代毀於戰亂。明永樂十二年(1414年)於舊址重建,易名王氏宗祠,明成化十四年(1478年)擴建大修,經衡州知府史中題名改為“衡陽第一家”。清康熙五十年(1711年)、清雍正二年(1724年)均有修葺。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重修中堂,增建賢達祠和節孝祠。嘉慶二十四年(1819年)復修。光緒十八年(1892年)建培槐閣,二十年(1894年)建羹梅閣。王氏宗祠經多次擴建堂、祠、閣五棟聯為一體而成現在的規模。
1992年,王氏宗祠進行了局部修繕。《湖南省建築志》將其列為湖南“三大名祠”之一,1996年王氏宗祠定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2014年王氏宗祠定為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
宗祠
漁溪王氏宗祠漁溪王氏宗祠
衡陽王氏宗祠,位於衡南縣栗江鎮大漁村(栗江鎮東北方向約7公里,原隆市區內),始建於北宋嘉裕六年(1061),時稱崇本堂;元代毀於戰亂;明永樂十二年1414)重建,易名王氏宗祠。清康熙至光緒年間先後六次維修和擴建,建築面積達1950平方米。民國29年(1940)再次修聾後改稱王家祠堂。1988年8月被公布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1996年1月被公布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王氏宗祠保留了明、清時期的建築特點和風格,部分構件系明代原物;石構件上的雕刻和木構件上的彩繪豐富精美;門聯、柱聯保留了明代尚書湛若水曾朝節、清代狀元羅洪先等賢達名流的書法真跡。
王氏宗祠書法亦可謂異彩紛呈。“衡陽第一家”五個大字為衡州知府史中所書;“古今忠孝門第,世代耕讀人家”的楹聯,更添光彩。“子姓星繁,百里奎光聚處;寢堂雲淨,四郊野色入來”、“春草池塘,一派漁溪新綠水;畫堂燕子,千年王氏認烏衣”等20多副柱聯均出自明清以來尚書、狀元、內閣中書刺史、知府等名流之手,是上乘的書法藝術精品。
王氏宗祠堂還保存93卷有學術研究價值的《王氏族譜》,記錄了歷代社會賢達大量的詩文和地方民俗,折射出中華民族文化的燦爛光輝。說王氏宗祠是衡陽境內的一座極其豐富的藝術寶庫是毫不誇飾的。
宋衡陽漁溪王氏譜歐陽修序
宋代大文學家歐陽修(公元1007——1072)曾為衡陽漁溪王氏修族譜作序。其文集中未見收集,現錄於後:(原文無標點符號)
衡陽漁溪王氏
嘉右五年,歲在辛丑七月初吉,予坐六一堂適長沙,之湘東,有文學士曰王永賢者來謁,出基譜囑予序之,且曰:"吾王氏系出琅邪王之後,其族顯於真定而支衍於江南,飄華纓、鳴佩玉者累世不絕,匪直萬慶君已也。"今揭閱厥譜,良非虛也。又曰:"吾宗人家於湘東者不可指數,其初一本也,源流而未益分,於是乎有期功之屬焉,有緦麻之屬焉,有袒免無服之屬焉。世之薄者,於其疏屬視如塗人,由無譜以稽之也。使有譜焉,等而上之,則出於一本,旁而推之則分為群支,雖百世之遠而祖考不忘、宗族不散,尊祖敬宗之心將油然生矣,此吾譜所以修也,君其為我序之。"
予惟族譜之作,所以推其本,聯其支,而尊尊親親之道存焉。世之譜其族者往往有之,然誕者上推古昔以為博,夸者旁援他族以為榮,不幾於誣其族乎?今王氏之譜,據所可知而不失之誣,缺其不可考而失之夸。推其祖之所自出,有尊尊之義焉;詳其族之所由分,有親親之義焉。其得古人作譜之法,而有合於東晉孫氏之譜矣。乎文學如王君,心津津乎循理而文寢寢乎躋華,則夫亢宗昭祖而興起後人,蓋有日矣。
昔漢名儒系譜以賢傳,唐宰相系表以貴傳。斯譜也安知不若昔之貴且賢者而並傳與?
衡陽漁溪琅琊王氏家訓
宗祠遠觀圖宗祠遠觀圖
1、凡為人子必孝其父母,為人妻必敬重其夫,為人兄姐必友愛其弟妹,為人弟妹必恭事其兄姐.再遵訓:不要有私藏以傷了大義,不要學懶惰以消了家業,不要習奢華以招取天刑,不要聽婦人言以間了和氣,不要為非禮以橫擾家門,不要好飲酒以亂了情性.凡此六者若有一件,必壞了汝身家,折了汝陰騭.此前人有家者之良規,予今直錄以訓汝等,若肯依著行家道必興,子孫必昌;若不肯依著行家道必消,子孫不昌.聆茲訓辭,其應如響言之痛心,各宜深警.
2、凡人家之興與不興,在乎人之積善與不積善而已.如何謂之積善,內則孝父母敬兄長,外則和親族睦鄰里,凡利濟人物之類皆是也.如何謂之不積善,恃己之強欺人,騙人之財以肥己,驕矜放肆,欺心瞞人,利己害物之類皆是也.書去惟上帝作善降之百祥,作不善降之百殃.鄭氏雲能愛子孫者,遺之以善,不愛子孫者,遺之以惡.斯言至切,各宜服膺.
3、女訓:雲大凡和睦和人家,皆由內有賢婦人所助;忤逆的人家,亦皆由內有不賢的婦人所擾.何謂賢:事舅姑奉祭蔫敬夫子,睦姻戚,無故不出門庭,不妄笑語,如此之類皆是也;如何謂之不善,多言無恥,邪僻妒嫉,恃強凌弱,擾是非,飲酒亂性,徇私蔽公,如此之類是也.
鄭氏曰:天道甚近,福善禍淫,為婦人者不可不畏.
4、吾族自始祖萬莊府君以來,宗枝繁盛,子孫眾多,雖有遠近親疏,實同一氣,如水之千流萬派而同一源,如木之千枝萬葉,而同一本.其間不能無貧富貴賤,居富貴者,安可視宗族如路人,見貧賤而不恤哉,范文正公曰:於吾固有親疏,於吾祖宗則均是子孫,固無親疏也.若獨享富貴而不恤宗族,異日何以見祖宗於地下,今何顏入家廟乎.鄭氏雲:彼病則吾病,彼辱則吾辱.凡吾子孫有富貴者,不可不恤宗族,宗族中有孤窮者,當隨力周濟,勿使失所,不可恃勢相凌,而為一義有失木本水源之禮也,若有違之,天實鑒之.
5、崇本堂之設肇自我先人也,自元季兵燹之後,子孫散處不能複合,先人乃率宗人創屋一所,於其上題曰崇本堂,以奉祖宗祭祀,且一宗族使之知其所自.以漁溪祖業大塘為祭塘,歲久廢墜吾等復其地而重新之.刊族譜以明昭穆之次,修家訓以遺子孫.則無非所以繼先人之志也,為子孫者當謹遵教戒,繼繼承承無替引之,庶可以無忝先人之意也.
6、吾族子孫頗多,須擇年高行尊有德者一人為族長.為族長者,當致公無私,謹守禮法,以馭宗親.不可循私,苟合取事乖方,鄭氏雲:一言不可妄發,一行不可妄為.庶合古人以身教之之意也,又須有容人之量,臨事時勿察察而明,勿汶汶而暗,常視宗族如一家,忻戚如一人,斯能任其責矣.若其有失,家佐當明陳其事,以諫之,諫若不聽,則會眾以諫之,務盡愛敬勿失和氣,若其果不能任事,則以次族長佐之.
7、設家佐二人以助族長行事,不拘年之少長,擇言而有信行而有恆,可為眾人之儀表者為之.凡一族大小之事無不與焉,若有大故然後別擇以代之.
8、族長當正已,率下務存公道,不可少有偏私,有財物必聚為一處,明立文簿,命廉謹子弟掌之.凡有吉鹵費用日用衣食等項,必量入為出,適可而止,勿得習尚奢華,自速貧賤,尤宜竭力教養子孫,使之讀經史,學仁義崇禮讓,士農工商各量其材而受之,如此則家道自昌。無忝於先世矣。
9、族有大宗小宗,宗子之責最重,上奉祖考下一宗族。為族長家長者,當竭力教養,多讀經史,通曉禮義,使子弟有所矜式而後可也。鄭氏曰:如其不肖當遵橫渠張子之說,擇次賢者立之。
10、擇讀書子弟通曉禮義七八人,專習冠婚喪祭之儀。凡有事焉,預先稟於家長,宗子卜日行事.
11、族長宗子每歲仲春仲冬擇日率子孫齋沐灑室堂滌器具饌,至日清晨奉祖先神主於崇本堂,致祭其誠並遵文公先生家禮祝文
12、凡為吾子孫者,當竭力以事父母,孜孜焉如日不足。孟子曰:事親若曾子可也。夫曾子之孝,後世莫能加焉,而猶言可者,蓋以孝者子職之所當為也。豈以曾子之孝為有餘哉。禮云:父母之所愛亦愛之,父母之所敬亦敬之。至於犬馬亦然而況於人乎。然孝豈獨怡顏奉養而已哉,必如舜使瞽叟底豫閔損使繼母慈愛而後始可謂之孝也。先儒曰:無不是底父母斯言至切爾,其身體力行以追先哲。
13、凡為吾子孫者當謹守禮法,居鄉曲當要謙卑退遜不可傲驕曲禮。曰:年長一倍則父事之,十年以長則兄事之,五年以長則肩隨之。見父之執,不謂之進不敢進,不謂之退不敢退,不問不敢對。又曰:父之齒隨行,兄之齒雁行,任輕則並之,任重則分之。古之人居鄉曲如是,所以鄰里和睦禮義興仁而成至治爾,等其尚體之。
14、凡為吾子孫不論富貴貧賤皆當竭力教養子孫,使之識道禮,顧廉恥,擇交遊,毋為非禮,勿犯國法。居則為良民,出則為良臣,而後可也。若孤寒不能教者,族長於崇本堂延師以教之,毋使陷於輕薄下流,以忝祖宗之德。
15、子孫當以懶惰為戒,以勤儉為本,二者勢必並行。尚勤儉則家必富,身必榮;習懶惰,則家必傾,身必辱。此必然之理也。列女傳曰:不可忘者,勤儉。不可恃者,懶惰。勤儉之習一移禍福之應向至女戒尚如此,男子其可不知所務乎。
16、子孫凡與祭行禮之時,務在嚴恭寅畏,盛衣冠,謹言語,常如祖考在上,毋得色笑浪語,破衣欠伸,若有失儀,家長責之。
17、卑幼凡事必稟於家長,允則行否則止。毋得恣意專行,平居不得牴觸尊長,其出言不遜有乖於禮者,姑誨之,不悔者會眾於家長前決之,若屢惡不悔者,黜之於譜上削去其名。子侄年未六十,不可與伯叔連坐,違者家長責之,私膳不拘。
18、子孫當竭力以奉尊長,為尊長者不可挾此以自尊,揚掌苗袂使人無容身之地,甚非教養之道。若其有過,當反覆諭之,必不得已,會從以撻之使之羞恥。
19、子孫於尊長務守名分,不許假名易字。鄭氏云:兄弟相稱,各以字冠兄弟之上,伯叔之命侄亦然。侄稱伯叔,則以行稱繼之以父,夫婦則當以行字相稱,如此尊卑不率禮樂自生。
20、子孫有居官者,隨其職分大小,務要各盡乃職,以忠君報國,為心不許屍位素餮,欺公壞法,若剝民膏以肥己,惰己之職業以負君命,致有斷罪除名貽辱祖宗者,族長會眾數其過惡,於譜上削去其名。
21、子孫有居官守者返於家必須謙遜,見族長當執子弟禮,不可以富貴加於父兄宗族,若自高大矜己傲物者,族長會族人深罪切責之。
22、凡吾子孫者本分差役,聞命即赴,夏秋稅糧依期送納,不得推諉避違,自取恥辱。
23、子孫有家富身榮者,必須愛敬宗族,周濟孤貧,不能嫁娶者,為嫁娶之,不能埋葬者,埋葬之,不能教養者,教養之,勿事沽名勿希報答斯為善行矣。此吾祖宗平昔所為,爾當服膺以繼其志。
24、凡為吾族子孫者,當以忿怒至爭為戒。怒忿至爭,其初甚微,其禍甚大。語曰:一朝之忿忘其岙以及其親此之謂也。
25、凡為吾子孫,若與有小忿,不得念其舊惡.但以直報怨,則仇忿可改.若公報私仇,亦非君子之道.黃石公雲:聞善忽略記過不忘者,歸宜深志之.
26、喪禮近時多有流於異端惑於妖妄,子孫當一切禁絕之,毋得混於流俗,其衣衾棺槨衰麻哭踴葬齋貢禮,依周文公家禮.
27、各小宗每歲別行春秋二祭,其儀並遵文公先生家禮.家長宗子至期率眾齋沐,為執事倡才力克足者,自當入儀,貧乏不能者,亦稱家之有無,但不可廢弛.不行以物言之.豺獺獸也猶知報本,而於人乎,況於人子孫乎.
28、祖宗墳墓子孫依時拜掃,每歲歲節,及寒食七月十五,十月朔日,子孫須親展省.近塋竹木不可剪伐,至於作塋制度,宜依文公先生家禮,不必奢華,年久更立石碑,深刊名氏,毋使湮沒難考,其有平塌淺露者以土益之.
29、凡吾子孫當深念祖宗創立之艱難,保守之不易,兢兢業業,如執圭奉皿洞洞屬屬臨深履薄.為子孫則事父母以孝,為父母則待子孫以慈愛,待鄉曲則睦和,交朋友以信義,奉祭祀則虔誠,待賓客則遜讓,凡日用之事務,循規矩不溺流俗。果如此庶幾不墜先業矣。
30、子孫若有違犯教令被黜者,譜上削去其名。不許再以名分相稱,凡遇會之時,不得行拜跪禮,違者家長責之。若有犯輕三年能改過自新者,復之,不念其舊。
31、治家之法,門戶垣牆務加嚴固,男女貴賤當分內外,家長主婦時常撿點,不得昵於私愛及墮於防閒,以致男女混雜,遺笑於人,以忝吾祖宗。
32、昔先人常定議以漁溪祖業大塘為祭塘,除本塘每歲夏秋稅糧出於其中,其餘所得鈔物專充崇本堂祭祀之用,若有餘利當買祭田,廣積谷粟,遇饑荒則以濟閭里之饑饉。平居設義學以教宗族之孤窮,仍命廉謹子弟收掌,族長置關防文簿給與書識出入之數,歲終以憑稽考。
33、凡為吾子孫,士農工商各事其事,不得惑於僧道巫妖妄邪術,及與眾迎神賽會,褻瀆神祗。違者家長責之,不悔者會眾以撻之,不爾則國法有在。
34、遇疾病災厄當求醫服藥竭力調治,不得妄請師巫假降邪神。違者家長責之。
35、崇本堂內外屋宇牆垣,族長家佐常加撿視,遇有經理重修隨即率眾用式,毋使損壞,以墮先業
36、奴僕當謹內外,男不得入內室,女不得出外戶,主母主父時常關防,恐有意之外事。尤當均其衣食使不至於饑寒,其中有可用者,男為之婚,女為之嫁,其不可者逐之。
名人選錄
王萬莊 宋朝雍熙時期,文林郎 任湖廣寶慶府邵陽令。漁溪王氏開祖。太公王志松,安徽青陽縣令;爺爺王定忠,正五品奉政大夫;父親王紹冕,任永州府尹。
王永賢 宋朝仁宗時期,觀文殿學士
王昭 明朝憲宗時期,工部尚書
王大韶 明朝嘉靖時期,學者。官至御史,耗十年之功參與編篡《石鼓書院志》
王啟暹 進士及第,清朝文林郎,仕致文閣學士,晚年致仕還鄉,朝廷賜予文閣山莊房及東南四鄉良田百畝,定居塘家沖
王球 革命先烈。一九二六年正式成立衡陽總工會,當選委員長,省總工會第一屆執行委員
王聲溢 陸軍少將。黃埔陸軍軍官學校第四期步兵科
王秀鏗 茶學專家
王威廉 茶學專家
(……望補充……)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