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譜

修譜

長久以來,客家人有編纂譜牒的習俗。民間稱為“修譜”。譜牒,舊稱家乘、家譜。它是以記載一姓或族、一房世係為中心內容的表冊文書。蘊藏著豐富的人口學、社會學、民俗學、地名學、經濟史、人物傳記及地方史資料。是珍貴的客家文化遺產。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修譜
  • 別稱:家譜
來源,樣式,特色,

來源

客家人對家譜視為“傳家之寶”。寧都最早修譜始於唐武則天時代(整姓譜),宋代已有許多客家姓氏開始修譜,至明清兩代,修譜之風甚盛,尤其是清代修譜達到頂峰,至今逾萬人的20多個姓氏基本上都在宋代有了家譜。縣內各氏族平均50多年為一屆修譜期。寧都130多個客家姓過去姓姓有譜。新中國成立後,由於政治環境的原因,尤以文化大革命的動難,收繳、焚毀了許多家譜。但在八十年代地名普查中,縣地名辦想方設法查到保存於民間的宗譜、通譜、族譜、房譜、祭譜等計有1053部,其數量之多在全贛南地區乃至全省也屬首位。這是寧都頗有價值的歷史文化遺產。值得一提的是,《桴源賴氏初修族譜》是寧都最早的家譜,為唐長安二年(702年)所修。墓碑和族譜均記載其始祖賴忠誠是迄今有文字依據遷入寧都的最早漢人,西晉永嘉年間,自潁川徙居桴源(今肖田鄉美佳山村委會桴源村)。裔孫賴靖,號雪溪,十二歲能文,習業五經,注重教育,唐嗣聖間,守令薦於朝,雪溪固辭不就,潛心編纂宗譜,成為寧都客家修譜的首創者。
修譜

樣式

境內所存家譜一般為八開、六開,也有四開本,版式基本上都是豎排,多採用木刻活字排版,有的是石印版。大都用本地土紙(毛邊紙、玉扣紙)印刷。唯有四十年代《陳氏三八太祖位下聯修宗譜》是鉛字排版,白報紙印刷。
古代家譜內容大同小異,記述族姓來源、世系、遷徙、婚姻、名人、經濟狀況、喪葬祀典、族規家法等方面的文獻資料,是中國傳統宗族文化的百科全書。

特色

族譜的特色之一是譜序,它是極有價值的綱領性內容。用極具概括的文字,論述修譜意義、修譜歷史、本族源流。大都由本族名流官宦或請著名學者、政界要人撰寫。經查閱寧都各姓族譜,發現作序的文壇巨匠和歷史名人有歐陽修、朱熹、蘇軾、王安石、曾鞏、黃庭堅、文天祥、解縉、吳澄、趙孟頫、董越、陳勉、魏禧、邱維屏等。有的家譜連續幾屆都請名人寫序,比如《璜溪中壩清河廖氏族譜》第二、第三、第四、第五屆譜序,分別由歐陽修、朱熹、文天祥、陳勉撰寫。
族譜的特色之二是字派。即制訂字輩、派名、派行。是民間一種獨白的傳統取名方法,其功能是同族人走啟蒙天下,都能區別長幼世序輩份的大小。每屆修新譜時,老譜中的字派必印載譜內,若老字派使用接近末尾,則又要續增新字派,體現綿延不斷,長衍吉祥。
族譜的特色之三是立有家規。這是家譜中必不可少的,而名稱有族規、族約、家范、家訓、祖訓、族戒等不同稱謂。其內容大都相同。將遵守國紀、團結宗族、孝敬父母、友愛兄弟、尊崇師長、重教興學、和睦鄉鄰、見義勇為、勤勞節儉、嚴戒賭淫等為人處事、傳統禮制的道德規範和行為準則形成條文,刊印譜中,以此來約束、教育、激勵族人。這是客家人傳統美德和家都文化的集中體現。
寧都客家姓氏族譜,曾為研究社會歷史問題起來重要作用。比如孫中山先生的先祖孫誗,是贛、閩、粵及海內外客家孫氏的始祖,其傳代世次、源流軌跡就是依據《寧都富春孫氏伯房族譜》,再考證《孫誗墓》得到證實的。又台寧都古代縣治雪竹坪(今梅江鎮)開始建村的年代為南朝元嘉間(424—453年),是以《寧都松陽賴氏族譜》為線索,再查勘《賴仲方墓》獲得的,與《寧都直隸州志》“詞廟志”相吻合,證實雪竹坪得名的歷史有1500多年,比設縣治的時間早500多年。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