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菲派

蘇菲派

蘇菲派(al-Sufiyyah)伊斯蘭神秘主義派別的總稱。亦稱蘇菲神秘主義。“蘇菲”(Sufi)一詞系阿拉伯語音譯,其詞源有多種說法。一說是阿拉伯語“羊毛”的意思;

一說源自阿拉伯語“賽法”(Safa),意為“心靈潔靜、行為純正”;一說源自阿拉伯語“賽夫”(Saff),意為“在真主面前居於高品位和前列”;另說,蘇菲派因其品質和功修方式類似先知穆罕默德時代“蘇法”(Suffah)部落的人,故名。蘇菲派賦予伊斯蘭教神秘奧義,主張苦行禁慾,虔誠禮拜,與世隔絕。其足跡遍及全世界。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蘇菲派
  • 外文名:a1-Sufiyyah
  • 性質伊斯蘭神秘主義派別的總稱
  • 別稱:蘇菲神秘主義
名稱由來,歷史演變,哲學思想,功修方式,教團組織,教派分支,

名稱由來

學者們一般認為蘇菲源自“蘇夫”(Saf,即羊毛),因其成員身著粗羊毛織衣,以示其虔誠的信仰和生活上的安貧質樸,故名。
蘇菲派蘇菲派
賈米(1414~1492)說,“蘇菲”作為個人的稱呼,由庫法禁慾主義者艾布·哈希姆(?~778)所首用。另據較晚文獻記載,“蘇菲”最早用於稱呼禁慾主義者、鍊金術家賈比爾·本·哈彥(720~815)。
9世紀中葉,“蘇菲”一詞正式出現在阿拉伯文獻中。11世紀,安薩里將穆斯林中的苦行禁慾主義者通稱為“蘇菲”。阿拉伯伊斯蘭學者稱呼該派成員為“穆泰賽維夫”(Mutasawwif,蘇菲家)。1821年,法國東方學者托洛克用“蘇菲主義”(Sufism)命名該學派。中國伊斯蘭學者將其譯為“蘇菲行知”。

歷史演變

7世紀末8世紀前期
蘇菲派於7世紀末8世紀初產生於伍麥葉王朝統治時期的庫法巴斯拉等地,是穆斯林虔誠信仰與宗教熱情的產物。早期蘇菲派反對伍麥葉王朝和阿拔斯王朝的腐敗奢靡,主張虔誠、節儉、守貧、苦行和禁慾為特徵的個人修行方式。他們嚴格遵奉經訓、教法和宗教功課,效法先知穆罕默德及門弟子早年的簡樸生活,以表達對伍麥葉王朝和阿拔斯王朝腐敗奢靡行為的抗議,求得內心的純淨和精神上的慰藉。
早期蘇菲身著粗毛織衣,不貪圖現世物質享受,注重個人宗教功修,清心寡欲,沉思冥想,長期誦經、祈禱、齋戒和坐靜,徒步朝覲,隱居獨修,或出家漫遊四方,沿途宣教,依靠別人施捨和個人勞動為生。
早期蘇菲派主要代表人物有庫法的哈桑·巴士里(?~728)、巴里赫的易卜拉欣·本·艾扎姆(?~約777)、巴格達的麥爾盧夫·克爾黑(?~816)等。後該派逐漸傳播到敘利亞、希賈茲、葉門、埃及和波斯等地,在一些學者和下層穆斯林中奉行。但被當局和遜尼派教義學家視為“異端”。
8世紀後期
8世紀後期起,蘇菲派由苦行禁慾主義逐漸發展為神秘主義,並以宗教理論的形式出現。阿拔斯王朝時期,隨著翻譯運動的興起,古希臘、波斯、印度的各種哲學和宗教思想滲入伊斯蘭教,其中新柏拉圖主義印度瑜伽派的修行理論對蘇菲派神秘主義的形成以很大影響。
該派的學者以《古蘭經》某些經文為依據,又吸收各種外來思想,著書立說,以神秘主義哲學闡述其教義及功修,提出以對安拉的愛為核心的神智論、泛神論和人主合一論等,形成一種諸說混合的蘇菲主義。
8世紀末以女神秘主義者拉比爾·阿德維婭(約717~801)為代表,提出了神秘愛主的主張,認為安拉是永恆愛的對象。人類的靈魂最主要的本質是愛。愛能使人與安拉相接近。引導人們達到安拉的道路是全神貫注的愛,而不是敬畏,也不是希望。人生的最大幸福就是與安拉合二為一。
9世紀
9世紀中葉,艾布·蘇萊曼·達拉尼(?~850)提出通過神秘的直覺認主的觀點。他認為人們對安拉的認識,是憑藉個人靈魂的閃光所獲得的一種神秘的直覺,而不是通過理性和公認的聖訓。後埃及禁慾主義者左農·米斯里(?~860)提出神智論(Ma‘rifah)的觀念,使蘇菲派教義趨於完善。左農·米斯里認為人生的目的是最終與安拉合一,只有通過沉思冥想,全神貫注想往安拉,使個人純淨的靈魂與安拉的精神之光交融合一,才能真正認識真主,除此而外,別無他途。接著,以波斯神秘主義者比斯塔米(?~875)為代表,又提出“萬有單一論”(Wahdatal-Wujud)的泛神論觀點,認為安拉的本體包容萬有,而萬有歸於獨一的安拉。人通過不同階段的修煉,達到“無我”(fana)的最高精神境界,最後被安拉所吸收並與安拉合二為一。
9世紀後期起,遵奉遜尼派教法的蘇菲派學者力圖將蘇菲教義與正統派信仰相協調,逐漸使蘇菲神秘主義發展成正統教義思想的組成部分。為維護伊斯蘭信仰的統一,蘇菲派著名學者穆哈西比(781~857)、哈拉茲(?~899)、祝奈德(?~911)、卡拉巴基(?~995)、薩拉吉(?~988)、侯吉維里(?~1071)和庫薩伊里(?~1074)等,從《古蘭經》和聖訓中為神秘主義尋求理論根據,用遜尼派教義和教法觀點系統闡釋蘇菲的學理和功修方式,主張認主獨一論,反對早期蘇菲離開伊斯蘭基本信仰的異端言行,提出穆斯林應在遵循教法、履行宗教功課的基礎上從事道乘修持,並宜稱蘇菲派是伊斯蘭真正的正統派。
10世紀初~13世紀
10世紀初,波斯蘇菲派著名學者哈拉智(858~922)提出了“人主渾化”的觀點。他在詩中寫道:“我即我所愛,所愛就是我;精神分彼此,同寓一軀殼,見我便見他,見他便見我。”因自稱“我就是真理”,被阿拔斯王朝宗教法庭處以磔刑,成為蘇菲派的著名殉教者。從此,蘇菲派受到當局迫害。這一時期,蘇菲神秘主義的理論雖已形成,但思想龐雜,觀點各異,未形成統一的學說和組織形式。從10世紀末起,該派以伊拉克和敘利亞為中心,逐漸在北非、西班牙、波斯、中亞和南亞次大陸得到廣泛傳播和發展。
11世紀末,伊斯蘭權威教義學家安薩里(1058~1111)把蘇菲派的觀點綜合歸納,將神秘主義的愛主、直覺的認識論和人主合一的思想納入伊斯蘭教正統信仰,摒棄了蘇菲派漠視履行宗教功課和泛神論的主張,其學說成為伊斯蘭教義學的最終理論形式,為官方所接受。
13世紀,西班牙神秘主義哲學家伊本·阿拉比(1165~1240)將蘇菲神秘主義發展成以“萬有單一論”為核心的泛神論哲學思想體系,給神秘主義賦予哲理和思辨的性質。這一時期,蘇菲派在伊斯蘭思想文化領域十分活躍,出現了阿卜杜勒·卡迪爾·吉拉尼(1078~1166)、葉海亞·蘇哈拉瓦迪(1153~1191)、伊本·阿塔爾(約1142~1220)、伊本·法里德(1181~1235)、魯米(1207~1273)、薩迪(約1203~1292)、哈菲茲(1320~1389)、納格什班迪(1314~1389)、賈米(1414~1492)等著名的思想家和詩人,他們在教義學、經注學、聖訓學、教法學、倫理學、文學、詩歌等領域作出了貢獻,享有盛名,以至發展成為蘇菲主義文學和思想運動,在伊斯蘭世界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哲學思想

蘇菲派的宗教哲學思想,主要以《古蘭經》和聖訓的有關經文為依據,吸收新柏拉圖主義和其他宗教神秘主義功修理論及禮儀而形成的龐雜思想體系,事實上未形成統一的教義和學說。根據該派著名學者的基本理論,其有共同性的主要哲學思想觀點是:
安拉與萬物的關係
在安拉與萬物的關係上,蘇菲派主張“萬有單一論”。認為,安拉是獨一的、絕對的真實存在,宇宙萬物源自安拉的統一。安拉通過外顯或外化為宇宙萬物才得以表現他的絕對存在,安拉是自然界存在的本質,除獨一永恆的安拉外,沒有其它的永恆存在。宇宙(即大世界)和人(即小世界)是安拉萬能創造的外顯,它們是幻象的、暫短的存在,終將歸向獨一的安拉。
在安拉與人的關係上,主張以無限熱愛安拉為核心的人主合一論。該派認為,愛是安拉的一種完美德性,安拉以它普遍的愛創造了人類,並賦予人以愛的屬性。對安拉的絕對信仰是至尚的愛,而不是敬畏和希望。無限喜愛安拉是認識安拉的根本前提,只有時刻想往、贊念和喜愛安拉,通過精神修煉和靈魂的淨化,才能與安拉合一。
認識論
在認識論上,蘇菲派主張直覺認主的神智論。該派否認理性認識的作用。認為人的智力和知識是安拉賦予的。人的認識來源和對象是獨一的安拉,人生活的意義是認識安拉的神智(即關於安拉的知識),人們只有藉助直覺的內心靈性感受才能獲得知識。認識的方式是通過沉思冥想,啟開靈知之門,進入“無我”的精神狀態,與真主之光交融,才能達到認主的目的。
兩世觀
在兩世觀上,蘇菲派主張出世主義。該派認為現實世界和人生猶如旅途,是短暫的、即逝的;而後世是人生的歸途,是永生的、長存的,故不要貪圖今世的榮華,應從心靈中摒棄今世的浮利和私慾,抑惡揚善,苦行禁慾,使靈魂得到磨練。對現實生活的苦難,主張忍耐、屈從,與世無爭。

功修方式

蘇菲派的宗教功修方式分為肉體的和精神的兩個層面。肉體的修行指節食、苦行、禁慾等。精神的修煉一般分為3個階段:教乘、道乘和真乘,即在履行法定功課的基礎上,通過長期的內心沉思冥想,淨化靈魂,達到“無我”精神狀態,與真主合一。
蘇菲派分為虔修者和普通信徒兩部分。虔修者穆里德出家到道堂,在導師穆爾希德的指導下學習教義的神秘奧義和接受功修的秘傳,進行集體或單獨的功修,循級而進;一般信徒過世俗生活,按規定進行定期的宗教活動。有的教團將道乘修持分為懺悔、禁慾、斷念、守貧、堅忍、信心和滿足7個階段,有的將精神修煉分為冥想、近主、愛慕、畏懼、希望、渴望、親密、穩靜、凝視、確信10種狀態。
蘇菲派的主要宗教儀式是念誦“迪克爾”,內容包括“清真”、“作證詞”、《古蘭經》文及讚頌安拉、先知的詩文等,旨有“打開心靈之門,獲得真主的光明”。念誦“迪克爾”形式可分高念、低念和默念。有的教團將音樂、舞蹈、詩歌引入念“迪克爾”儀式,並伴以各種動作,以增強念誦者的宗教感情。據傳,該派最早使用贊珠(即蘇卜哈)。

教團組織

9世紀時,蘇菲派出現了以導師為核心的小團體。
10世紀時在各地建立了小規模的聚會場所或道堂(即扎維葉),後發展成建築規模較大的清真寺式宗教學校和修道的中心。
12世紀後,在道堂的基礎上各地形成了常設性的教團組織(即互助會、兄弟會),首領由德高望重的大蘇菲擔任長老,各自規定了宗旨和修煉方式。蘇菲派在各地的教團互不隸屬,各行其是。
15世紀起各教團進一步擴大,有的建立了分支組織,道堂擁有大量的瓦克夫土地和宗教公產。師承傳系由早期傳賢制演變為導師世襲制,形成了等級制度,成員對長老要絕對服從。長老逝世後其墓地成為信徒拜謁的中心。各教團多以其創始者的名字命名。各教團的師承傳系(即道統),由各自的首領生前指定繼承者給予秘傳,並賜予師傳憑證(即道譜、印章、證書、經典、遺物等),以繼承道統。
在伊斯蘭教史上,蘇菲派在世界的主要教團組織大約有200個。著名的如卡迪里教團里法伊教團沙茲里教團毛拉維教團巴達維教團納格什班迪耶教團提加尼教團蘇哈拉瓦迪耶教團契斯提教團薩法維教團賽努西教團等。上述教團,除薩法維教團奉什葉派信仰外,其餘均為遜尼派蘇菲團體。
蘇菲教團的活動曾遍及整個伊斯蘭世界,迄今在大多數伊斯蘭國家和地區仍有活動。蘇菲派的神秘主義思想在伊斯蘭文學、詩歌、哲學著作及廣大穆斯林的宗教、社會生活中具有一定的影響。

教派分支

伊斯蘭教蘇菲派在中亞與中國新疆地區有其分支。因其首領被尊稱為“依禪”(Ishan)而得名。
中亞蘇菲派
中亞蘇菲派納格什班迪耶教團創始者白哈烏丁(1318~1389)去世後即被尊奉為“哈茲拉特依禪”(哈茲拉特,即閣下、大師)。
15世紀以來,蘇菲派在中亞有很大發展,一些蘇菲主義教團創傳者的“凱拉瑪特”(奇蹟)成為吸引民眾的一種力量,聖徒崇拜與聖墓朝拜的儀式十分盛行,蘇菲派對穆斯林社會生活的影響日益顯著;教團首領作為精神領袖和導師的地位與世俗政治有了密切的聯繫。
在納格什班迪耶教團發展到第三代大依禪和卓阿赫拉爾(?~1490)時,他以宗教領袖身份參與中亞海珊王朝宮廷政治活動,獲得很高聲望,擁有有眾多的土地和財富。
第五代大依禪和卓麥赫杜姆·阿扎姆(1461~1543)時,以納格什班迪耶教團為主的依禪派巳成為中亞占統治地位的宗教組織力量.從阿赫拉爾開始,該教團通過加強與東察合台系王朝的政治關係打開了向中國新疆傳教的大門。
麥赫杜姆·阿扎姆於1533年後親自到新疆喀什葉爾羌等地宣教,獲得成功,從而為依禪派在新疆的傳播打下了基礎。麥赫杜姆·阿扎姆去世後,其後嗣為爭奪宗教繼承權發生分裂。
依禪派
麥赫杜姆·阿扎姆的幼子伊斯哈格(?~1599)另立門戶,稱“伊斯哈格耶”,於1580年來到新疆,在葉爾羌汗國馬哈茂德汗支持下擴大本派勢力,逐漸取代了原亞薩維教團與烏瓦伊西耶教團的優勢地位。同伊斯哈格相對立的是其長兄依禪卡朗,其追隨者稱為“依禪卡朗派”,原詞為“伊沙尼耶”(Ishaniya,即依禪的勢力範圍),漢譯“依禪派”。該派在中亞布哈拉撒馬爾罕以及阿富汗均有傳播。
1620年,依禪卡朗之第四子穆罕默德·優素福進入中國新疆喀什噶爾傳教,從此開始了依禪卡朗與伊斯哈格兩系和卓及其領導的白山派黑山派在新疆長達300年之久的宗教政治鬥爭,對新疆社會歷史影響巨大。至近代以來,黑山派與白山派間的教權角逐方告平息。由於早期教團紐帶的鬆弛,導致各個有實力的依禪形成各自獨立的蘇菲主義分支組織,通稱為依禪派,分布於南疆和北疆部分地區。
蘇菲派的主要修道會有∶ Suhrawardiyya ( 由 as-Suhrawardi 創立)、Qadiriyya (歸因於蘇菲派著名人物 Abdul Qadir al-Jilani )、 Chishtiyya (它的大師 Mu'iniddin Chishti 葬在印度的 Ajmer )、Shadhiliyya 和 Mawlawiyya (由 Jalaluddin Rumi 創立的一個土耳其修道會,他被葬在土耳其 的 Konya )以及 Naqshabandiyya (它在伊朗和亞洲其他國家聲名顯赫) 。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