薩迪(波斯詩人)

薩迪(波斯詩人)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3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薩迪(Sa'di,Moshlefoddin Mosaleh,1208~1291)全名為謝赫 ·穆斯利赫丁·阿卜杜拉·薩迪·設拉子,是中世紀波斯(今伊朗)詩人。薩迪作品保存下來的抒情詩約600多首,作品通過對花鳥、山水、美女、靜夜的描寫,寄託了詩人對大自然的熱愛和對美好人生的嚮往。他的詩結構嚴密,語言凝鍊、流暢,韻律抑揚有致,是波斯文學史上的一枝奇葩。薩迪的成名作有《果園》和《薔薇園》。薩迪的作品風格幾百年來一直是波斯文學的典範。他被譽為“波斯古典文壇最偉大的人物”,其作品對後世影響很大,被譯成幾十種外國文字,受到讀者的盛讚。薩迪在波斯文學史上占有崇高地位,他是公認的支撐波斯文學大廈的四根柱石之一。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薩迪
  • 外文名:Sa'di
  • 國籍:伊朗
  • 民族:波斯人
  • 出生地:伊朗設拉子
  • 出生日期:1208
  • 逝世日期:1291
  • 職業:詩人
  • 信仰:伊斯蘭教
  • 代表作品:《果園》、《薔薇園》等
生平,成就榮譽,創作特點,影響,名句,名作賞析,

生平

1208年生於波斯西南部法爾斯(今伊朗一省)的設拉子城一下層傳教士家庭。早年在家鄉求學。14歲喪父,成為孤兒,飽嘗了生活艱辛。青年時代前往巴格達,進入當時著名的內扎米耶學府,刻苦鑽研文學和伊斯蘭教神學。同時開始用波斯文和阿拉伯文創作抒情詩。後因不堪忍受學校的束縛而輟學,並離開巴格達。當時正值蒙古人入侵,加上地方王朝之間混戰,以致社會動盪不安。故薩迪的前半生幾乎是在顛沛流離中度過的。此間,他以伊斯蘭教達爾維什(遊方者)的身份,沿途布道講學,足跡遍及敘利亞埃及摩洛哥衣索比亞印度阿富汗斯坦和中國新疆的喀什噶爾等地,當過苦工雜役,並多次去麥加天房朝覲。待返回故鄉時已兩鬢蒼白。近30年雲遊四方的經歷,使他廣泛接觸了社會各階層人物,親身體驗了窮苦大眾的悲慘生活,對他世界觀的形成和日後的文學創作產生了深刻影響。
薩迪
當時的設拉子因被地方統治者以重金購買,故未遭到蒙古軍的破壞,社會秩序比較安定。此後,薩迪隱居故里,潛心寫作。

成就榮譽

《果園》,《薔薇園》兩部作品內容大同小異,基本上都是自己流浪生活的總結和思考,充滿了人道主義精神。前者是敘事詩集,共8章,由200個故事組成;但風格上後者卻明顯占優勢,它有詩有文,詩文相間,共分為8篇227個小節,堪稱一部佳作。作品雖然訓諭意味很濃,但讀起來卻引人入勝、趣味盎然。
薩迪薩迪
除了上述兩部傳世佳作外,薩迪還以頌詩、輓歌、抒情詩、短詩和魯拜詩等不同形式,創作了大量詩歌,其中以抒情詩的成就最高。
他以優美典雅、獨具風采的抒情詩作,開創了波斯古典詩歌的新局面,提高了抒情詩的地位,從而成為抒情詩泰斗哈菲茲的先行。他的散文作品如《論文五篇》、《帝王的規勸》、《論理智與愛情》等,也是傳世的佳作。故他又被譽為波斯古典文學“四大支柱”之一。1291/94年12月在故鄉去世。

創作特點

薩迪最有名的作品是《果園》和《薔薇園》。《果園》是他結束漫遊返回故鄉後的第一部作品,寫成於1257年,最初以《薩迪集》問世。所涉及內容十分廣泛,大至治國安邦的方針策略、道德修養的準則規範,小到待人接物的禮節及生活起居經驗,還涉及到天文、鬼神、哲學、歷史、倫理、醫學、兵法等方面的問題,應有盡有。全書160個故事所描寫的多是帝王、聖哲、教徒、雲遊者的生活,既有歷史人物故事,又有詩人漫遊生活中的親身經歷和見聞。在對這些事件的評判中,詩人表現了自己的理想、願望和愛憎情感,充滿對善良 、純潔、赤誠、正義、光明與真理的禮讚,堪稱是薩迪的理想國。
中文版的薩迪作品集中文版的薩迪作品集
《薔薇園》用無韻散文、韻文並間有短詩寫成,題材和《果園》相仿。包括記帝王言行、記僧侶言行、論知足常樂、論寡言、論青春與愛情、論老年昏愚、論教育的功效、論交往之道,共8卷。全書運用娓娓動聽的敘述與以事喻理的教諭,使人受到啟發和教育。
《果園》和《薔薇園》大量引用了民間的諺語、格言、警句等,許多名言至今仍交口傳頌。書中的散文尾韻自然,對仗工整。書中的詩用詞平易,句式簡練。作品中明白曉暢、清新自然、質樸流暢的語言,數百年來始終是波斯文學的典範。
薩迪還寫有許多短詩、頌詩、魯拜詩和抒情詩等。

影響

薩迪的作品不僅在伊斯蘭世界享有崇高的聲譽,在世界文壇上也有一席之地,成為人類共同的精神財富。《果園》早已被譯為英、法、德、俄、拉丁、土耳其等多國文字。《薔薇園》也被譯成幾十種外國文字。
他以文筆,以及對社會和道義精神的思考而為人所稱道。他的名言“亞當子孫皆兄弟”已被聯合國奉為闡述其宗旨的箴言。
薩迪墓薩迪墓
薩迪的作品很早就傳入中國。《薔薇園》早已成為中國穆斯林經堂教育的教材。1958年出版了《薔薇園》中譯本。1989年出版了《果園》中譯本。
2009年美國時任總統歐巴馬也引用了薩迪的著名詩句的原文。在他錄製的致伊朗人民的新年(Eid-e Nowruz ,保佑節)祝辭中說: "There are those who insist that we be defined by our differences. But let us remember the words that were written by the poet Saadi, so many years ago: 'The children of Adam are limbs to each other, having been created of one essence.'" 。可譯為:有些人會堅持說我們的特點就是我們的不同,但是請讓我們記住詩人薩迪在久遠的年代前寫下的文字:'亞當子孫皆兄弟,兄弟猶如手足親,造物之初本一體’。

名句

你雖在困苦中也不要惴惴不安,往往總是從暗處流出生命之泉。——薩迪
事業常成于堅忍,毀於急躁。 —— 薩迪
誰若想在困厄時得到援助,就應在平日待人以寬。 —— 薩迪
你在兩個仇人之間說話要有分寸,以免他們和好後你將無地自容。 —— 薩迪
誰在平日節衣縮食,在窮困時就容易渡過難關;誰在富足時豪華奢侈,在窮困時就會死於饑寒。 —— 薩迪
講話氣勢洶洶,未必就是言之有理。 —— 薩迪
不論你是一個男子還是一個女人,待人溫和寬大才配得上人的名稱。一個人的真正的英勇果斷,決不等於用拳頭制止別人發言。 —— 薩迪
富人如果把金錢放在你手中,你不要對這點恩惠太看重;因為聖人曾經這樣教誨:勤勞遠比黃金可貴。 —— 薩迪
誰沒有耐心,誰就沒有智慧。——薩迪
有知識的人不實踐,等於一隻蜜蜂不釀蜜。—— 薩迪

名作賞析

薩迪的《薔薇園》 (瞿光輝)
薩迪十三世紀初出生於波斯(今伊朗)的設拉子,青年時代在巴格達求學,受著波斯和阿拉伯文化的薰陶。不久,蒙古人入侵中亞,薩迪被迫背井離鄉,作為一名行腳僧過著顛沛流離的生活。他到過埃及、衣索比亞、阿富汗、印度,甚至到過我國的喀什噶爾。在旅途中目睹侵略者的擄掠燒殺,統治者的橫徵暴斂,他對苦難中的人民充滿同情。到了十三世紀中葉,侵略者被打退後他回到故鄉安定下來。這時他已五十多歲了,他深悔自己虛度了許多時光。他深居簡出,過著沉思默想的生活。一位友人時常來訪,他雖然婉言謝絕,家人也將實情相告:他已執意選擇了沉默,決心在餘年里緘口不語。然而來者是患難之交,多年摯友,他還是接待了老友,並且在花園裡散步。一天,見這位友人離開時用衣襟兜滿了薔薇、風信子和紫蘇,打算帶回城裡,薩迪就說:“你知道這些鮮花總要凋謝,花園的許諾並不可靠;哲人有言:‘不長久的東西不值得留戀’。”朋友嘆道:“那有什麼辦法呢?”於是薩迪答應創作一部《花園》,使秋風不能凋謝它的綠葉;使時光的流逝不能讓新春的歡樂變成秋天的蕭條:
托盤裡的花兒能夠鮮艷幾時?
不知摘采我園中的花葉一枝。
那些花朵五六天就會枯萎,可我的花園卻永遠春光明媚。聽了這番話,朋友倒出了衣襟里的花朵,抓住薩迪的衣襟:“君子言而有信!”薩迪遵守諾言,於1258年完成了《花園》。
1958年是《花園》創作700周年,我國人民回響世界和平理事會的號召曾隆重紀念他。我就是在此時第一次讀到水建馥先生從英文譯出的《薔薇園》(此前讀過吳興華片斷譯文《玫瑰園》),過了四十二年,我又讀到我國穆斯林學者從波斯文譯出的全譯本《真境花園》(寧夏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真是喜出望外!我很喜歡這顆東方的瑰寶,我曾賦詩《開不敗的薔薇》讚美它:
一朵鮮花會訴說一個美麗的故事;一顆蓓蕾
包含著一串閃光的啟示。譯本書名叫《薔薇園》也好,《真境花園》也罷,譯名都已經作了增飾,以符合漢語讀者的閱讀心理。原書名波斯語為golestan,直譯即《花園》。如今譯作《花園》顯得太平淡,難在讀者中叫響,而名為“薔薇”則使人聯想到鮮艷的顏色,馥郁的芬芳,而玫瑰一詞系疊韻詞,在漢語中富有聲韻之美,至於《真境花園》頗具伊斯蘭教色彩,真主、真理、真光、真境、清真對穆斯林而言有很強的親和力,讀薩迪此作原就是我國伊斯蘭教經堂教育的必修課。
薔薇、玫瑰,還有月季,在植物學上雖同科同屬卻並非一種花卉,前兩者一年只在春天開花一次。與薩迪詩中一年四季都“春光明媚”的花相符的似只有月季,然而譯為《月季園》詩學魅力又要差得多了。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