荊州(中國漢地九州之一)

荊州(中國漢地九州之一)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5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荊州,是漢文典籍《禹貢》所描述的漢地九州之一。《禹貢》:荊及衡陽惟荊州。荊山在今湖北南漳縣。荊州大體相當於今湖北湖南二省全境,由荊山一帶直到衡山之南地域。是漢族原居地區之一。

荊州“厥上惟塗泥,厥田為下中,厥賦為上下”。這是指出荊州土壤大致類似揚州,惟土壤肥力為下中,比揚州高一級,為九州土壤肥力中的第八級,田賦屬第三級。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荊州
  • 地理位置:湖南北部、湖北東南
  • 氣候類型:亞熱帶季風氣候
  • 占地面積:45萬平方公里
  • 城市:襄陽,宛城,上庸,江陵,江夏
  • 治所:漢壽、襄陽、公安、宛城、新野
  • 民族地區:中國漢地九州之一
轄境,先秦,漢代,晉代,隋代,唐代,宋代,明代,現代,行政區劃史,西漢,東漢,三國,西晉,南朝,東魏,西魏,北周,隋朝,唐朝,五代十國,

轄境

先秦

荊州東與揚州分界,南越衡山五嶺為止,北至荊山。荊州等同於楚國的版圖範圍,境內有衡山雲夢澤
楚簡《容成氏》也有禹貢九州,包括荊州在內的記載。

漢代

西漢有十三州及司隸十三州分別是并州冀州幽州青州、兗州、豫州徐州揚州交州、荊州、益州、朔方涼州,其中的荊州刺史部即是九州之一的荊州
荊州南陽郡南郡、江夏郡、桂陽郡、武陵郡、零陵郡、長沙國
按《漢書·天文志》天上星宿對應地上分野的說法:翼、軫對應荊州。
而《漢書·地理志下》所描述的荊州範圍囊括當今的湖南、湖北全境及河南南部地區。
東漢建安十八年曾經重新分置全國所屬九州州域,荊州地區一度擴大,將廣東全境及越南北部地區都歸屬於荊州州域。

晉代

晉代的荊州州域只轄有全國十九個州中的荊州一州。
荊州:荊州

隋代

按《隋書·地理中》所描述,隋代的荊州範圍如下。

唐代

按《初學記·卷八》所描述,唐代的荊州範圍如下。
山南道:分屬、梁二州之域
淮南道:分屬揚州之域、州之東境
江南道:分屬揚州之域、州之南境

宋代

京西南路:分屬冀、豫、、兗、梁五州之域
京西北路:分屬冀、豫、、兗、梁五州之域
淮南東路:分屬、徐、揚、豫四州之域
淮南西路:分屬、徐、揚、豫四州之域
荊湖北路:分屬荊州之域
荊湖南路:分屬荊州之域
川峽四路(成都府路、梓州路、利州路、夔州路):分屬梁、雍、三州之地
廣南東路:分屬、揚二州之域
廣南西路:分屬、揚二州之域

明代

洪武帝認為“中國封疆”、“中國故土”包括湖湘襄陽(今湖北省湖南省)、贛城(今江西省)、長淮(今江蘇省安徽省北部)在內。
荊州武昌府漢陽府承天府、徳安府、黃州府荊州府岳州府長沙府寶慶府衡州府常德府辰州府永州府郴州、永順軍民宣慰使司、保靖州軍民宣慰使司、韶州府桂林府平樂府梧州府鎮遠府思南府石阡府銅仁府黎平府南康府部分、九江府部分、吉安府部分、襄陽府部分、施州衛軍民指揮使司部分、䕫州府部分、貴陽府部分

現代

荊州
湖北省、湖南省、桂林市

行政區劃史

西漢

荊州在漢朝為十三刺史部之一,轄境相當於湘鄂二省及豫桂黔粵一部分;漢末以後轄境又逐漸減小。東晉定治江陵,為當時及南朝長江中游重鎮。
漢武帝元封五年(公元前106年),設立荊州刺史部。
南陽郡】治宛縣(今河南南陽)
下轄:宛縣西鄂博望雉縣魯陽犨縣葉縣,堵陽,舞陰,比陽,平氏復陽,隋縣,章陵襄鄉蔡陽鄧縣湖陽朝陽新野棘陽涅陽穰縣安眾,酈國,析縣,丹水順陽南鄉,冠軍,酇縣陰縣,筑陽,山都,武當。
江夏郡】治西陵(今湖北新洲城河西)
下轄:西陵,邾縣鄂縣沙羡,下雉,蘄春,西陽,黽縣,平春,安陸,南新市,雲社,竟陵。
南郡】治江陵(今湖北江陵)
下轄:江陵,華容,州陵,枝江,夷道,夷陵,當陽宜城,中盧,襄陽,編縣,臨沮,秭歸,巫縣。
武陵郡】治臨沅(今湖南常德)
下轄:臨沅,沅南,漢壽零陽,孱陵,充縣酉陽遷陵沅陵辰陽
長沙郡】治臨湘(今湖南長沙)
下轄:臨湘益陽羅縣,下雋,醴陵湘南攸縣,容陵,茶陵安城連道昭陵
零陵郡】治泉陵(今湖南永州)
下轄:泉陵,重安,湘鄉,昭陽,烝陽,夫夷,都梁,洮陽,零陵,始安,營浦,營道,泠道。
桂陽郡】治郴縣(今湖南郴州)
下轄:郴縣漢寧便縣耒陽陰山南平臨武桂陽曲江,湞陽。

東漢

東漢時的荊州,轄郡七,縣一百一十七。治所漢壽(今湖南漢壽縣北)。漢末移治襄陽(今湖北襄陽市)。建安十四年,劉備領荊州牧,移治公安(今湖北公安西北)。“借荊州”後,移治江陵。轄境相當於湖北、湖南大部,及河南、貴州、廣東、廣西等省的一部分。
東漢時期荊州刺史部地圖東漢時期荊州刺史部地圖
東漢荊州原轄七郡:南陽郡、南郡江夏郡、零陵郡、桂陽郡武陵郡、長沙郡。東漢末年,從南陽郡、南郡分出一部分縣,設定襄陽、章陵二郡, 於是荊州共轄九郡,這就是後世稱“荊襄九郡”的來歷。
領36縣:宛縣、西鄂、博望、堵陽、雉縣、葉縣、犨縣、魯陽、酈國、析縣、丹水、南鄉、順陽、武當、冠軍、鄼縣、陰縣、筑陽、山都、蔡陽、章陵、襄鄉、湖陽、朝陽、鄧縣、新野、安眾、穰縣、涅陽、棘陽、育陽、舞陰、比陽、平氏、復陽、隨縣。
江夏郡治西陵(今湖北新洲城河西岸)。
領14縣:西陵、邾縣、鄂縣、蘄春、下雉、沙羡,安陸、南新市、雲杜、竟陵、西陽、軑國[dài]、鄳縣[méng]、平春。
南郡治江陵(今湖北江陵)。
領17縣:江陵、華容、州陵、枝江、夷道、夷陵、當陽、鄀國、編縣、宜城、邔國[qǐ]、中盧、襄陽、臨沮、秭歸、巫縣、佷山。
長沙郡治臨湘(今湖南長沙)。
領12縣:臨湘、湘南、益陽,羅縣、下雋、連道、昭陵、醴陵、安城、茶陵、攸縣、容陵。
武陵郡治臨沅(今湖南常德)。
領12縣:臨沅、沅南、漢壽、作唐、孱陵、零陽、充縣、酉陽、遷陵、沅陵、辰陽、鐔成。
零陵郡治泉陵(今湖南永州)。
領13縣:泉陵、營浦、營道、泠道、重安、湘鄉、昭陽、燕陽、夫夷、都梁、洮陽、零陵、始安。
桂陽郡治郴縣(今湖南郴州)。
領11縣:郴縣、漢寧、便縣、耒陽、陰山、臨武、南平、桂陽、曲江、湞陽、含洭。

三國

赤壁之戰後,曹操劉備孫權三家分荊州:曹操占據南陽、南郡二郡,劉備占據長江以南的零陵、桂陽 、武陵、長沙四郡,孫權則占據江夏郡。建安十四年(209年),周瑜打敗曹仁,奪南郡,孫權拜周瑜為偏將軍,領南郡太守,駐江陵(南郡治所)。建安十五年(210年),周瑜死後,孫權納魯肅之議,把自己所據部分(僅指南郡)“借”給劉備,於是劉備占有荊州絕大部分地盤。建安二十四年(219年),孫曹聯合打敗關羽,瓜分荊州。
南陽郡治宛縣(今河南南陽)。
荊州下轄郡
劉備
曹操
孫權
曹魏
蜀漢
註:本表列出曹魏景元四年(263年)、蜀漢炎興元年(263年)、孫吳天紀四年(280年)所有可考證出的郡、國。帶 * 號者為曾建置,但後來廢除郡、國。地望大致相同但名稱不同的郡、國,以其最後使用的名稱為準,並在( )中註明曾用名稱。

西晉

荊州下轄郡·國:江夏郡南郡襄陽郡南陽國順陽郡(順陽國) 、 義陽郡(義陽國) 、 新城郡魏興郡上庸郡建平郡宜都郡南平郡武陵郡(武陵國) 、 天門郡長沙郡長沙國) 、 衡陽郡湘東郡零陵郡 、 邵陽郡 、 桂陽郡武昌郡安成郡隨郡# 、 新野郡# 、 竟陵郡# 、 成都郡#
註:帶#者為太康年間以後設定的州、郡;地望大致相同但名稱不同的州、郡,以其最後使用的名稱為準,並在(括弧 )中註明曾用名稱。

南朝

晉永和八年(352年),荊州定治江陵。南北朝時,齊和帝梁元帝後梁蕭銑皆以荊州為國都。

東魏

北荊州

伏流城(今河南嵩山)
3郡

泌陽(今河南泌陽)

西魏

荊州

鄧縣(今河南鄧州

北周

荊州

(今河南鄧州

隋朝

荊州刺史
計22郡122縣。地域相當於今湖北、湖南、江西、河南、廣西、廣東、貴州等各一部分
南郡
江陵縣(今湖北江陵縣)
夷陵郡
夷陵縣(今湖北宜昌市西平善壩)
竟陵郡
長壽縣(今湖北鐘祥市)
沔陽郡
沔陽縣(今湖北仙桃市沔城鎮)
沅陵郡
沅陵縣(今湖南沅陵縣)
武陵郡
臨沅縣(今湖南常德市西)
清江郡
鹽水縣(今湖北長陽土家族自治縣招徠河)
襄陽郡
襄陽縣(今湖北襄陽市)
春陵郡
棗陽縣(今湖北棗陽市)
漢東郡
隋縣(今湖北隨州市)
安陸郡
安陸縣(今湖北安陸市)
永安郡
黃岡縣(今湖北武漢市新州區)
義陽郡
義陽縣(今河南信陽市)
九江郡
湓城縣(今江西九江市)
江夏郡
江夏縣(今湖北武漢市武昌區)
澧陽郡
澧陽縣(今湖南津市市新洲鎮)
巴陵郡
巴陵縣(今湖南嶽陽市)
長沙郡
長沙縣(今湖南長沙市)
衡山郡
衡陽縣(今湖南衡陽市)
桂陽郡
郴縣(今湖南郴州市)
零陵郡
零陵縣(今湖南永州市)
熙平郡
桂陽縣(今廣東連州市)
開皇二年(582年),因與後梁聯姻,罷總管府;開皇七年並後梁,又置江陵總管;二十年改為荊州總管。大業初,復稱南郡

唐朝

唐貞觀元年(627年)屬山南道;開元二十一年(733年)山南道分為東、西道,屬山南東道江陵府,設荊州大都督府,至德後置荊南節度使。上元元年(760年),以江陵為南都,改荊州為江陵府;次年(761年)罷都。

五代十國

五代十國時(925年),荊南節度使高季興割據荊、歸、峽三州,稱南平王,國都設江陵。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