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太極新政

皇太極新政

皇太極新政是指皇太極天聰年間(第一階段)和崇德年間(第二階段)在政治制度、軍事制度和經濟方面的封建化改革。

皇太極繼位之後,針對努爾哈赤晚年以來的弊端,不滿足於守成,決心要開創嶄新的局面。他執政後,躊躇滿志,從面臨的內政出發,採取了一系列有效的措施,取得了明顯的成果。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皇太極新政
  • 主導者:皇太極
  • 時間:天聰、崇德年間
  • 範圍:社會、政治、軍事、經濟
政治方面,中央集權,社會矛盾,行政改革,經濟方面,戰略方面,軍事方面,變革八旗,轉向蒙古,派兵入塞,吸引明將,

政治方面

中央集權

努爾哈赤時代的後金帶有濃厚的民族原始特色。皇太極當了大汗以後,傾心仿照明朝大搞專制集權。他上台伊始,設了八大臣管理國務,稱八固山額真,在旗內總管一切事務,國家有事,與諸貝勒“偕坐共議”,狩獵出師,各領本旗兵行,還負有稽察責任。固山額真的設立,削弱了諸貝勒的權力,卻加強了汗權。更有過之者是廢除三大貝勒“值月”制度。天命六年(1621)努爾哈赤命四大貝勒“按月分直”,皇太極即汗位,四去其一,其餘三大貝勒仍“分月掌理”,這是一種分權制度。天聰三年(1629)完全改為由以下諸貝勒代行直月之事。皇太極的權力便高高在上了。努爾哈赤創建的後金國,直到皇太極為汗的第五年,政府機構還不大完善。為了強化統治,皇太極根據漢官寧完我的建議,仿照明朝的政體,正式設立了六部,並以多爾袞等貝勒分管各部,貝勒以下,每部設滿、蒙、漢承政三員,參政八員,啟心郎一員。只有工部省設蒙古、漢軍參政六員。後來證明,由於六部的設立,“各司其事,事不留行”。
天聰六年(1632年)標誌著皇太極集權統治加強的革新措施是,原來國人朝見時,皇太極與三大貝勒俱南面坐受,從本年正月始,由皇太極一人南面獨坐。過去諸貝勒率大臣朝見,不論旗分,惟以年齒為序,從此也按旗分,依次朝見了。
皇太極新政

社會矛盾

努爾哈赤晚年,境內的人民反抗如火如荼。皇太極繼位後提出:“治國之要,莫先安民”。他知道漢官漢民備受虐待是禍亂之源,因此規定,凡國內漢官漢民即使從前想逃跑的及令“奸細”往來的,事屬已往,不再追究,結果“逃者皆止,奸細絕跡”。皇太極非常強調滿洲漢人“均屬一體”,審罪、服役,不要有差別。他了解到從前按滿官品級分配被掠的漢人為奴,編莊服役,漢人常受欺凌,就改革為每個備御止給壯丁八人,牛二頭,其餘漢人,分屯別居,編為民戶。他還禁止諸貝勒大臣屬下私至漢官家勒索財物及進行騷擾。這使漢人得到安定,感到後金統治下的地方是一塊“樂土”。
為使國家統治久遠,皇太極雖沒有改變掠奪財富的手段,但卻更注意發展本地區的生產了。他稱帝後立刻把保護土地牲畜作為法典規定下來,地里莊稼不準偷損,母豬不許殺,這是為了繁殖。也不準殺馬、牛等作犧牲或出賣。以後幾乎每年都把督促耕種作為重要活動,提出“農時不可失”,“廢農事者罪之”。他知道五穀乃萬民之命所關,因此一再強調搞好農業生產,入關前清朝的糧食不太缺乏,與這種努力分不開。手工業生產也大有進步。崇德三年(1638年)十二月,一次賞給察哈爾固倫公主瓷器一千七百件,可以反映制瓷業有所成就。盛京(今瀋陽)宮殿大部分為皇太極時所建,其規模和工藝技術都標誌後金手工業的水平很高。盛京城西實勝寺,鑄大鐘千斤,是冶鑄業的發展象徵。商業貿易在境內有之,與明及朝鮮也均有之。皇太極曾命令大學士希福帶領八家商人及公以下牛錄章京以上家人的龐大代表團赴張家口貿易。後來又命人到歸化城(今呼和浩特市)買馬。個人遠走貿易的也不乏其例。
崇德年間,雖然不再發生大批漢人被殺,或漢人投毒、攔路劫殺等反抗事件了,但皇太極卻仍然注意緩和清朝的社會矛盾。他命令臣下做好“養人”的事情,尤其是對新掠取或來降的滿洲、蒙古、漢人做好安置。皇太極晚年,他的子侄們在他面前發牢騷說太祖時誅戮漢人,而今漢人有為王者矣,有為昂邦章京者矣,而滿洲宗室卻有為官者,有為民者,“時勢顛倒,一至於此!”但這位遠見卓識的大清帝並未因此動搖其國策。

行政改革

在機構設定上也作了相應的改革和進一步完善。清初決策的重要機構是議政王大臣會議。崇德二年(1637年)四月對這個機構作了調整:一、成員除令固山貝子尼堪、洛託、博洛等與議國政外,每旗各設議政大臣三人;二、規定他們啟迪主心,救濟貧乏,撫養新人三項任務;三、議政大臣奏事必先通過他們各自的固山額真,公議之後上奏。議政王大臣會議從此有了固定的程式,也更成了專制主義皇權的工具了。天命、天聰年間沒有監察機關,崇德年間皇太極成立了都察院,給他們稽察一切官員的大權。有清一代,滿蒙的結合,早比滿漢更緊密。為了處理蒙古事務曾設蒙古衙門,崇德三年(1638年)六月又改為理藩院。合原有的六部、都察院,構成了有名的八衙門。皇太極任命滿洲、蒙古、漢人擔任承政,每部三人,以下皆參政。崇德三年(1638年)七月更定八衙門官制,每衙門只設滿洲承政一人,以下酌設左右參政、理事、副理事、主事等官,由二等變成五等。這就強化了以他為首的國家統治權力。
清軍入關前沒有內閣的名稱。但是皇太極統治下的大清已初具內閣性質的內三院。天聰十年(1636年)三月,皇太極改文館為內國史院、內秘書院、內弘文院。從文館到內三院,雖任職者均為大學士、學士,但分工更明確了,有的負責編考歷史,有的起草敕諭及注釋古今政事得失,還有的向皇帝進講。崇德以後內三院的大學士、學士們對皇太極的決策有了更大的影響。

經濟方面

後金進入遼瀋以後,不僅當地漢人從事農業,連滿族也把農業作為本業了。皇太極愛惜民力,停止修城築牆,為的是“專勤南畝,以重本務”。他下令,所有村莊田土,八旗既已穩定,以後就不要變更了。對莊民的財產及所養牛羊雞豬等,都不準任意妄取。

戰略方面

清朝的發展,皇太極構想為三個步驟,第一步是統一東北,第二步擴大到黃河以北,第三步才是統治全中國。這時他想從第一步向第二步跨越。崇德二年(1637年)在征朝鮮、征皮島獲得大勝之後,皇太極做了一個夢。夢中他到了明朝,在宮中,仿佛看見了萬曆皇帝,仔細一瞧,原來是金代神像給了他一冊金史。第二天早晨反覆向年院大學士及諸王貝勒說夢並徵求意見。大家都說是得國吉兆。但是從夢中所反映的皇太極的志向就是重建第二個金朝。崇德三年(1638年)六月皇太極對喀爾喀蒙古達爾漢囊蘇喇嘛說的一番話,有同樣的意思。他說:“昔遼、金、元三國之主,當征戰時,西伐厄訥忒黑,東抵朝鮮,北及黑龍江,南至於海,無遠弗屆。朕今日正與相等也。”第二年皇太極致書明朝皇帝,一方面說自古以來未有帝之裔常為帝;另方面又說遼、金、元亦曾君臨天下,暗指他也要像歷史那樣,以另一個少數民族取代大明的統治。崇德七年(1642年),他又用金朝曾占領中原為例,示意將像他們那樣入主中原。但是明朝派兵部職方司員外馬紹愉到清朝講和,清朝只提出以寧遠雙樹堡中間土嶺沿海至黃城島以西為界,黃城島以東屬清朝。這只是一種權宜之計。
皇太極是位傑出的軍事家和統帥。他稱帝之後,或親自領兵,或坐鎮指揮,其軍事活動,是他帝業的重要組成部分。這時他親自領兵打的第一個大仗是征朝鮮。自從十年前與朝鮮結為兄弟以來,朝鮮仍與明朝藕斷絲連,對後金要求政治上尊重,經濟上開市貿易,軍事上借兵等都尋找藉口不肯應允。皇太極每有勝利,都不厭其詳地告訴朝鮮,極力想把朝鮮從明朝一邊拉過來,但收效甚微。皇太極登帝位的典禮上,最令人掃興的是朝鮮使臣不拜,這使皇太極非常惱怒,促成了征伐韓戰(丙子之役)的爆發。

軍事方面

變革八旗

他使八旗通過變革越發充滿生機。一是對滿洲八旗不斷補充新的成員,二是完善和擴大蒙古八旗漢軍八旗。努爾哈赤時的滿洲被稱為“佛滿洲”,即舊滿洲。皇太極對黑龍江等地多次用兵,帶來大批少數民族加入滿洲共同體,被稱為“伊徹滿洲”,即新滿洲。皇太極把新滿洲編入八旗。崇德五年一次就把征索倫俘獲的新滿洲壯丁並家小五千六百七十三人編為牛錄,隸於八旗了。同時把征庫爾喀俘獲的新滿洲壯丁四十二人補充了各旗披甲的缺額。滿洲八旗之外,蒙古八旗早於漢軍八旗建立。崇德年間漢軍八旗發展最快。崇德二年,照滿洲例,漢軍分為兩旗,四年擴大為四旗,每旗設牛錄章京十八人,固山額真一人,梅勒章京二人,甲喇章京四人,但內部仍分正黃鑲黃兩旗,正白鑲白兩旗,正紅鑲紅兩旗,正藍鑲藍兩旗。崇德七年六月正式完成了漢軍八旗的建制。皇太極說:“我國出則為兵,入則為民,耕戰二事,未嘗偏廢。”這種擴大滿洲八旗和建立蒙古八旗與漢軍八旗,既增強了清朝的武裝力量,也對滿蒙漢的廣大人民實行了深一層的控制。尤其是為了奪取全中國統治權,皇太極創立的漢軍八旗有重要意義。

轉向蒙古

皇太極在總的戰略上要與明朝爭衡,這是不可改變的。但在遼西受阻,一時不得不另找出路。他決定向蒙古進軍,一方面征服尚未統一的蒙古餘部,另方面也是尋找從蒙古向明朝進攻的道路。皇太極對蒙古是有所了解的,當時他已參加過與喀爾喀科爾沁等部的結盟,也曾領兵馳援過科爾沁,還娶了兩位蒙古女子為妻。然而蒙古方面的最大勁敵是察哈爾林丹汗。他在對付蒙古問題上要有所進展,必須制服這個勁敵。

派兵入塞

皇太極改變了進攻明朝的策略和路線。他大力利用蒙古,並且繞過山海關,從長城各口入邊。天聰三年六月,皇太極明確提出,征伐明朝新的部署是:一、此次行師不能獨往,要諸蒙古合師並舉;二、為保證供應,必先採木造舟;三、滿漢蒙古凡有善謀,各以所見入告,擇善而從。大軍出發前又遣使諭蒙古諸貝勒率所部兵來會。十月初二日,皇太極親統大軍征明,首次繞過山海關,攻向內地。歷史上稱此為清兵入塞。十一日後金兵到遼河,沿途蒙古各部紛紛來會。但是徵詢對察哈爾與明朝先征哪個時,出現了兩種分歧意見。皇太極贊成先征明朝,所以繼續向明朝邊境進軍。二十日,抵喀喇沁的青城,皇太極突然遇到來自兩大貝勒代善莽古爾泰的壓力,二人至皇太極住處,“密議班師”,舉出“勞師遠襲”、“糧匱馬疲”、“眾寡不敵”、“恐無歸路”等等為由,但是岳託濟爾哈朗等堅決支持皇太極的行動。最後,皇太極裁定,繼續進軍。這是皇太極在軍政集權上的一次巨大勝利。意見統一以後,以濟爾哈朗、岳託統右翼四旗,阿巴泰阿濟格領左翼四旗,迅速攻破大安口、龍井關。皇太極繼後攻克洪山口城,入內駐師。明山海關總兵趙率教領兵援遵化,兵敗被斬。十一月三日後金兵攻占遵化。皇太極特別表揚了正白旗小卒薩木哈圖奮勇先登的英雄行為。入遵化城後,他還大加宴賞功臣,用“膺顯榮,獲富厚”,激發他們“克勤厥職”。二十日,後金兵又進逼北京城,明大同總兵滿桂、宣府總兵侯世祿率兵來援,至德勝門。原來皇太極一直在遼西派一部分兵力以守為攻,不斷騷擾,明朝不敢絲毫放鬆警惕,大兵皆集於寧遠,山海關以西很空虛。此時為保衛北京,只得調邊兵入援。連袁崇煥祖大壽也領兵進山海關入援了。
對北京的威脅使皇太極得到的巨大收穫就是他的對手袁崇煥崇禎皇帝清洗了。袁崇煥在遼西的頑強抵禦曾使皇太極父子受阻,逼得皇太極繞過山海關的正是袁崇煥。但是這位大明忠臣竟在內外夾攻之下含冤而死。災禍起於崇禎元年的平台召見。那時袁崇煥被升為兵部尚書兼右副都御史,督師薊遼兼督登萊天津軍務,入都,崇禎於平台召見他,他對皇帝說,“計五年,全遼可復”。當時就有人認為他說了空話,要惹禍的。第二年,他又到皮島親自斬殺了毛文龍。時毛為遼東總兵,雖有跡象表明他與後金暗中媾和,但袁的行動畢竟有些冒失。在後金兵迅猛向北京進發時,袁崇煥、祖大壽的入援兵都沒有狙擊,到了廣渠門之戰中才重創後金兵。但此時滿城都在傳袁崇煥引敵協和,將為城下之盟。特別是後金兵攻北京城南時,袁崇煥擁兵不戰,獨滿桂以五千人一日二十戰。傳說滿桂身中五箭,拔出來,皆袁兵字號。崇禎和明朝統治集團中一些人對袁崇煥產生了懷疑。就在這時,皇太極巧施了一個反間計。他從進攻北京作戰中捉了明朝兩個太監,故意向二人泄露後金撤兵是與袁崇煥有密約。再把這兩個太監放回去。他們到了北京,以重大軍情奏報崇禎,性多猜疑的崇禎皇帝,認為不能再留著袁崇煥了。這就導致了十二月一日逮捕袁崇煥,祖大壽在旁見此情景,戰慄失措,立刻逃回錦州。第二年八月,以酷刑處死袁崇煥。這是一樁歷史冤案,袁崇煥對後金的鬥爭是堅決的,崇禎殺他是中了皇太極的反間計。從此明朝“邊事益無人,明亡征決矣”。

吸引明將

作為後金國家的統治者皇太極這時期的又一個成功是以“善養人”擴大了影響。天聰六年正月,管兵部貝勒岳託向皇太極建議改變原來屠戮遼東及關內四城的做法,以對待大凌河之役歸降的漢人為榜樣,重新樹立“善養人”的形象。他主張無論官民都給家室和莊屯,不要使一個人失其所在。天聰七年六月初二日,皇太極在一次講話中諭令將士對新附之眾,“一切勿得侵擾”。在皇太極這種政策影響下,明將孔有德耿仲明尚可喜等紛紛歸降了後金。孔、耿皆遼東人,在明為登州參將,因內部矛盾,發動兵變,占領登州。明朝發兵來攻,他們難以自存,航海歸金。天聰七年六月三日,皇太極率諸貝勒出迎至渾河,行抱見禮,以示優隆。這是後金髮展史上的大奇蹟,孔、耿不僅帶了一萬二千多精壯官兵及紅夷大炮等,而且促使明朝的遼東海防很快崩潰了。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