湯水文化

湯水文化

湯,是人們所吃的各種食物中最富營養、最易消化的品種之一。一般是指以水為傳熱介質,對各種烹飪原料經過煮、熬、燉、氽、蒸等加工工藝烹調而成的汁多的、有滋有味的飲品。不僅味道鮮美可口,且因為營養成分多半已溶於水中,故極易吸收。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湯水文化
  • 外文名:soup
  • 特點:最富營養、最易消化
  • 傳熱介質:水
湯水歷史,北方湯水,南方湯水,四季湯水,春季,夏季,秋季,冬季,美容湯水,

湯水歷史

湯"(soup)這個詞的來源有兩種說法,一種說法是喝湯時要發出"咕嘟咕嘟"的聲音,呷湯時則發出"絲絲"的聲音,"絲絲"的聲音和"soup"這個詞的發音很相似。另一種說法是"soup"這個詞可能起源於德文"sop",即一種澆有肉湯或濃湯的麵包。在英語中,"晚餐(supper)"這個詞來自"輟飲(sup)",意思是請坐下喝一碗湯。在美國,喊一聲"soup is coming"(湯來了),表示家人可坐下來用餐了。
湯的歷史悠久。根據考古學家所發掘的文物表明,近東地區是世界上最早做湯的地方。約在公元前8000到7000年間,近東地區的人就已學會了"煮湯"。由於當時陶器還沒有產生,人們煮食物時,在地上挖一個坑,鋪上獸皮,使之凹下一個坑,放入水和要煮的食物,然後在坑的附近燃起柴火,將兩塊石頭燒燙了投入坑內,至水煮開食物煮爛成湯喝。同時,國外歷史學家在考古研究中發現,人類曾製作了一種蔬菜庇肉濃湯,裝在皮水袋中,喝前投入燙石子加熱。這種奇特的喝法在美州印第安人中也曾長期存在過。據記載,在古希臘奧林匹克運動會上,每個參賽者都帶著一頭山羊或小牛到宙斯神廟中去,先放在宙斯祭壇上祭告一番,然後按照傳統的儀式宰殺掉,並放在一口大鍋中煮,煮熟的肉與非參賽者一起分而食之,但湯卻留下來給運動員喝,以增強體力,說明在那個時候,人們已經知道在煮熟的食物中,湯的營養最為豐富這個道理。
烹飪屬於文化範疇,它是我們中華民族的一份寶貴文化的遺產。作為這一文化遺產的組成部分--湯,和中華民族的古老文化有著密切的關係。
歷史學家考證世界上最古老的一本食譜是在公元2700年前在中國發現的,這本古代食譜上載有十幾種湯,其中有一道湯一直沿用至今,那就是“鴿蛋湯”,食譜中把它稱之為“銀海掛金月”。《呂氏春秋·本味篇》記載了煨湯的真諦:凡味之本,水最為始,五味三材,九沸九變,則成至味。大文人李漁在《閒情偶記》中稱:湯即羹之別名也……有飯即應有羹,無羹則飯不能下。中國的帝王家的食譜可算是集中國菜與中國湯之大成。慈禧太后是中國歷史上最有名的美食家。有8名御廚為她做湯,她最喜歡喝的湯是"雞茸鴨舌湯",作料是雞、鴨舌、火腿絲、鮑魚、干貝等。德齡公主在她的《瀛台喋血記》中曾寫到"這位老佛爺一生似乎與鴨舌湯結下了不解之緣"。

北方湯水

地域氣候不同,湯品的選擇也不同。北方以北京為例,秋季氣候乾燥,空氣中的水分含量很少,潤肺、解燥、氣血雙補的“豬肺湯”、“老鴨湯”、“魚湯”等是不錯的選擇.
都說廣東人喜歡喝湯,其實河南人也毫不遜色。但河南人所說的喝湯,往往指帶湯的飯菜,是主食性質的。在河南,許多人的食譜都是兩湯一飯:早飯和晚飯喝湯,中午吃飯。所以見面打招呼,有時就不問“吃了么?”,而是問“喝湯了沒?”
河南人在自己家喝湯,一般是米湯、甜湯(白麵湯)、玉米磣湯,配饅頭、油條和小菜。若是在外面喝,就有胡辣湯丸子湯羊肉湯羊雜湯、豆腐湯等多種湯可供選擇了。最通俗、最深入民心的湯,當數胡辣湯胡辣湯內容物很多。最常見的有麵筋海帶絲冬粉、千張絲、花生米、香菜、薑末、榨菜、胡椒粉等,根據節令和地域的不同,還會有牛(羊)肉、黃豆、木耳、黃花菜菠菜蘿蔔條、蔥花等。做法很繁瑣,先用淡鹽水和面,揉成麵團,然後不斷加水“洗”出麵筋。水燒開後下麵筋,麵筋熟後將洗麵筋的水倒入鍋內,小火燒至湯汁粘稠,再放入其他配料,旺火燒沸。盛到碗裡後,加榨菜,淋香油、香醋等,喝著粘乎乎,香噴噴,酸辣可口,經濟實惠,為許多河南人的固定早餐。羊肉湯也很有名,特別是開封羊肉湯。以羊骨、羊肉熬煮數小時,湯呈乳白色,除羊肉外,有木耳、金針、冬粉點綴其間,可隨意加湯,免費。江湖傳聞,開封有位豪傑,外號“來五碗”,因每次喝湯都要加五次湯而得其名。此人是個鐵匠,夾著百十斤重的鐵塊來回翻動,就像翻燒餅一樣輕快。據說全得益於羊肉湯
河南洛陽的水席湯菜為大成,與洛陽牡丹、龍門石窟並稱“洛陽三絕”。此水席已有千餘年歷史,洛陽民間紅白大事都要以水席待客,接待貴賓也會饗以水席。1973年,周恩來總理陪同加拿大總理參觀龍門石窟後,就品嘗了水席,給予很高評價。水席一般有24件,4犖4素8個冷盤,其餘為熱菜,均有湯有水,以酸辣為主,清利爽口。水席頭道大菜為燕菜,其實是用蘿蔔做的,相傳武周年間,洛陽城東長出了一個巨大的蘿蔔,民間把它作為“祥瑞”進獻給了武則天女皇。為了處理這個大蘿蔔,御廚著實動了一番腦筋,將蘿蔔切成細絲,經過多道工序精細加工,配以山珍海味做成一道羹餚。武則天品嘗後讚不絕口,便重賞御廚,並賜菜名為“假燕菜”。後來人們把民間把“假燕菜”經過改良,改名為“洛陽燕菜”。
河南人喝湯,是因為舊時河南瓜果蔬菜較少,多湯汁便容易下咽;更因為河南歷史上天災人禍較多,常遇災荒年,湯湯水水的,比較節省糧食,容易糊弄肚皮。舊時河南人留客吃飯,客人推辭,主人往往會說:“不過是多加一瓢水。”
飲食誤區
愛喝“獨味湯”
每種食品所含的營養素都是不全面的,即使有些食材本身的味道足夠鮮美。因此,煲湯時不妨選用多種葷素食物混合搭配,不但可使鮮味互相疊加,營養也會更全面。
喝太燙的湯
喜歡喝較燙的湯的人,其口腔黏膜易被燙傷。雖然燙傷後人體具有自行修復的功能,但反覆損傷極易導致上消化道黏膜惡變。調查顯示,喜吃燙食者多高發食道癌。一般情況下,喝湯以50℃以下為宜。

南方湯水

南方人喝湯的代表首當其衝是廣東人。廣東人喝湯的歷史由來已久,廣東湯水亦為廣東菜的一大特色。廣東人之所以喜歡喝湯,與當地濕熱的氣候有關。在廣東人看來,湯與藥的意義相當,大病初癒或夏季體虛燥熱時,要喝氣血雙補、潤肺去燥的霸王花煲豬骨或花旗參煲生魚;天氣轉涼時則換上一煲海底椰川貝母燉冰糖。廣東人既要取藥之功效,又要取入口之甘甜,於是在中藥的煎熬中悟出了老火靚湯。所謂的老火靚湯指熬制時間長、火候足、味鮮美的湯食,傳統上是用瓦煲來煲,水開後放進湯料,煮沸,將火調小,慢慢熬制2-4小時而成。另外,廣東人為求美味,也以新鮮的材料替代一些乾藥引,比如豬肺,就是廣東人常用的清肺湯料,常用的還有霸王花、菜乾、瘦肉、豬骨等,輔料則常見北芪、黨參沙參、淮山、杞子、紅棗、人參、花旗參等藥材和薑片。至於酒家更講究,常採用烏龜、甲魚、乳鴿烏雞、蛇、魚翅鮑魚干貝或其他山珍海味。廣東湯水的內容很豐富,南方人喝湯也比較講究。
江西也十分講究喝湯,且很會做湯。據說當地人每天從早餐開始就喝湯,早點店一二元錢一小盅,以此開始了一天的生活,老百姓在家也都會自己煲湯,健脾補胃、助陽強身要煲豬腳黃豆煨湯,清熱消痰、潤肺利尿要煲野生菌王煨湯,美容養顏則要常喝老雞煨魚翅八珍煨湯。江西省南昌市的民間瓦罐煨湯堪稱“中華一絕”,被譽為“湯中之王”。正宗的瓦罐煨湯是完全採用民間傳統的煨湯方法,以土質陶器為瓦罐,精配食物,加以天然礦泉水為原料,置入1米方圓的巨型大缸內,以硬質木炭火恆溫傳統式六面受熱,煨制達7小時以上,過程是160℃煨2 到3小時,接著降溫到120℃煨2個小時左右,再用文火慢慢煨。湯館每天一大早就選用上好原料現煲的小罐湯在一人高的大缸中,慢火煨一天后就變成了又濃又香的滋補品。瓦罐的妙處在於土質陶器,秉陰陽之性含五行之功效,久煨之下原料鮮味及營養成分充分溶解於湯中,其味鮮香淳濃。製作出來的瓦罐煨湯不僅味鮮美,而且大多具有藥補功效,美食家感嘆:“民間煨湯五千年,四海賓客常留連。千年奇鮮一缸收,過了此店無此主。”
上海人的湯不講究內容。山珍海味、家禽家畜、時令蔬菜,甚至一把蔥花,都可以做出一鍋可口的湯。 其中較受歡迎的有番茄蛋湯紫菜湯。另外,上海,蘇州等部分南方地區愛用湯泡飯
此外,南方名湯還有湖南黃古魚燉豆腐,湖北土雞湯等。
說到喝湯,南方人首先想到的是家,是家裡的媽媽或老婆一邊耐心煲湯,一邊坐在滿屋飄香的家裡等自己回家。尤其是炎熱的夏季,無論怎樣的食欲不振、精神萎靡,喝上家裡的女人們親手煲制的一碗湯水,既補充了身體流失的水分、鹽分和養分,立即收到最佳滋補功效;更帶來家人關愛的滿足和溫馨,忘記一天的勞累,一碗湯所帶來的幸福有時勝過千言萬語。
飲食誤區
老火靚湯的營養
飲湯可以補充因出汗而丟失的水分,是一種好的飲食習慣。但“飲湯棄湯渣”的飲食習慣及“湯比渣有營養”的觀點,則缺乏充分的科學根據。
"老火湯”的製法,通常是冷水下料,煮沸後煲數小時。 傳統以為,煲的時間越長,湯的味道越好。其實不然。首先,我們看一看煲湯溫度對食物的影響。動物性食物中的鮮味物質即低分子含氮化合物(如肌酸、肌酐、嘌呤鹼及少量胺基酸)在較低溫度下即蛋白質尚未變性之前就能溶於湯中,這些含氮浸出物可使湯的味道鮮美,並能刺激人的食慾,故飯前飲適量的湯應是一個好習慣。至於食物中的水溶性維生素(B和C)及少量的無機鹽(鈉、鉀等),在煲湯過程中可溶於湯中,但數量不多。最後,我們看看湯渣。一鍋湯水中的固形物約占湯的2%~5%,是所用煲湯材料食物中的極少部分;煲湯原料中的蛋白質遇熱即凝固變性,變性後的蛋白質不溶於水而保留於煮熟的湯渣中。根據以上分析,我們不難看出,喝湯不吃肉(湯渣),是完全得不到蛋白質的營養的,是一種錯誤的飲食習慣。
另外,長時間地烹煮食物,食物中的維生素,尤其是水溶性維生素(維生素B族及維生素C)會被破壞,這是“老火靚湯”又一個不科學的方面。
湯泡米飯
南方有些地區的人喜歡用湯泡飯,也稱燙飯,其實這種飲食習慣並不好,日久天長,可能造成消化功能減退,甚至導致胃病。這是因為人體在消化食物中,需咀嚼較長時間,唾液分泌量也較多,這樣有利於潤滑和吞咽食物;湯與飯混在一起吃,食物在口腔中往往沒有被嚼爛,就與湯一起進到胃裡。這不僅使人“食不知味”,而且舌頭上的味覺神經沒有得到充分刺激,胃和胰臟產生的消化液不多,吃下去的食物不能得到很好的消化吸收,時間長了,便會導致胃病。

四季湯水

春季

材料:
無花果 八粒(切半) 瘦肉 半斤
南北杏 四錢 蜜棗 六粒
做法:
1. 將瘦肉和南北杏放入滾水煲1小時。
2. 接著把蜜棗和無花果同時放入,再煲多兩小時即成。
3. 慢火煮滾調味料,放入排骨拌勻至汁液略為收乾,伴上莞荽即成。
功效:
清甜潤肺,清熱消腫,治咽喉腫痛和具養顏作用。
2. 黨參桂圓豬心
材料:
豬心 1個 準山 6錢
防黨參 5錢 枸杞 4錢
桂圓肉 3錢 湘蓮 6錢
做法:
1. 洗淨材料,放於煲內,加入適量清水,用大火煲滾後,改以中煲2小時即成。
功效:
可治療神經衰弱和貧血。

夏季

1.赤小豆老黃瓜煲豬展
材料:
老黃瓜 1斤 赤小豆 3兩
扁豆 2兩 豬展 1/2斤
做法:
1. 將老黃瓜洗淨去瓤。
2. 把全部材料洗淨,加水一齊放入煲內,用大火煲滾後,收慢火3小時,加鹽調味。
功效:
夏日天氣又熱又濕,這湯正是祛濕清熱的最佳妙品。
材料:
合掌瓜 1斤 西施骨 1斤
蜜棗 3粒
做法:
1. 所有材料洗淨。西施骨放大滾水內片刻盛起,再以清水沖洗備用。
2. 合掌瓜去瓤。
3. 然後把全部材料放於煲內,加入適量清水,用大火煲滾後,改以慢火煲2小時即成。
功效:
夏天出汗較多,口乾舌燥,此湯可補充水份,清潤喉嚨。

秋季

1.木瓜生魚湯
材料:
木瓜 1個 生魚 1條
(切片) 2片 紅棗 8粒
做法:
1. 木瓜去皮、去籽,洗淨後切成大塊。紅棗洗淨去核。
2. 生魚洗淨抹乾。燒熱適量的油爆香 片,放下生魚以慢火煎至兩邊微黃,瀝去油分,放於煲湯袋內備用。
3. 燒滾適量的清水,放入所有材料,用大火燒滾後改用慢火煲約兩小時即可。
心得:
1. 魚先煎香才煲可去除腥味。同時煎魚前可在其腹部撒下少許胡椒粉,這亦有助去除腥味。
2. 如用一般的鐵鑊煎魚可先將鑊放於火爐上以 片來回拭擦才再下油和 片煎魚可避免魚身容易燒焦(如用易潔鑊則可省卻這工夫)。記著要先煎好一邊才翻轉煎另外一邊喔!
3. 可用其他魚代替生魚
4. 要選用較生的木瓜來煲湯。
功效:
此湯補而不燥、潤膚養顏、健脾開胃,適合全家於秋風初起時飲用。
2.合桃花生雞腳湯
材料:
合桃 40g 花生 40g
紅棗 10粒 冬菇 8隻
雞腳 8隻 果皮 1/4片
做法:
1. 冬菇浸軟、去腳、擠乾水份。果皮浸軟、去瓤洗淨。
2. 紅棗浸軟、去核。合桃、花生洗淨瀝乾備用。
3. 雞腳洗淨,以大滾水煮5分鐘(出水),隔去水份,以清水洗淨瀝乾備用。
4. 燒滾約8杯清水,放入所有材料。待滾後改以慢火煲約2小時,以適量的 調味即成。
功效:
1. 雞腳有豐富的膠質,老少皆宜。
2. 冬菇不但有助抑制膽固醇增加,亦有抗癌的效用。
3. 合桃除可補腎狀腰外,更可潤肺。所以此湯最適宜秋涼開始飲用

冬季

1.排骨薏米煲豬橫利
材料:
排骨 1/2斤 生薏米 1兩
豬橫利 2條 蓮子 1兩
準山 1兩 姜 1片
做法:
1. 洗淨材料。排骨、豬橫利放大滾水內片刻盛起,再以清水沖洗備用。薏米於滾水內煲分鐘盛起。
2. 另煲一滾水,將全部材料放下,再滾後改以慢火煲3小時即成。
功效:
健脾開胃,對於乾咳肺虛尤其有效。

美容湯水

1.蘆薈桂圓燉萬壽果
原料:蘆薈30克、鮮桂圓10顆、木瓜30克。
調料:冰糖5克。
做法:1.蘆薈木瓜去皮切成菱形塊,鮮桂圓剝殼待用。2.涼水中放入冰糖一同煮開,再放入木瓜蘆薈、桂圓,大火燒開,轉小火燉15分鐘即成。
原料:芒果2個、血柚半個、西米10克、檸檬1/4個、橙子半個、牛奶10克。
調料:冰糖5克、清水500克。
做法:1.冰糖用清水化開, 芒果檸檬橙子去皮切塊。2.將檸檬、橙子塊以及3/4的芒果塊放進榨汁機,倒入化好的冰糖水、牛奶,一同打成汁,盛碗。3.西米冷水下鍋,小火煮約15分鐘,過一遍冷水使之更加透明,撒在碗上。4.血柚去皮剝粒,與剩餘1/4芒果也一同撒在碗上即成。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