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春縣

永春縣

永春縣(古屬泉州府永春縣)福建省泉州市下轄縣級行政區,地處福建省東南部、晉江東溪上游,東鄰仙遊縣,南接南安市安溪縣,西連漳平市,北與德化、大田交界。

永春縣轄18鎮、4鄉,共有27個社區、209個行政村。2015年末,根據計生報表統計,永春縣總人口為618250人,共有30個少數民族成分、3117人,少數民族人口分布呈大分散、小聚居格局。全境呈長帶形狀,東西長84.7千米,南北寬37.2千米,縣人民政府駐地桃城鎮衙口街1號。

2015年,永春縣共實現地區生產總值306.08億元,2015年增長9.5%,高於泉州市平均水平0.6個%。

2015年,永春縣榮膺全國文明縣城國家園林縣城、全國生態保護與建設示範區、全國綠色食品原料(茶葉、永春柑桔)標準化生產基地縣。2018年12月,榮獲第二批國家生態文明建設示範市縣稱號。

2018年重新確認國家衛生縣城(鄉鎮)。2019年1月25日,入選2018年度全國“平安農機”示範縣。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永春縣
  • 外文名稱:Yongchun
  • 別名桃源
  • 行政區類別:縣
  • 所屬地區:中國華東
  • 下轄地區:18個鎮、4個鄉
  • 政府駐地:桃城鎮衙口街1號
  • 電話區號:+86 (0)0595
  • 郵政區碼:362600
  • 地理位置福建省南部泉州市
  • 面積:1451.87平方公里
  • 人口:618250人(2015年) 
  • 方言閩南語泉州話-閩台片
  • 氣候條件:亞熱帶季風氣候
  • 著名景點牛姆林百丈岩魁星岩東關橋
  • 機場:泉州晉江機場
  • 火車站永春站泉州站
  • 車牌代碼:閩C
  • 氣候類型:亞熱帶海洋性季風氣候
  • 境內河流:桃溪(晉江東溪)
建制沿革,行政區劃,區劃沿革,區劃詳情,地理環境,位置境域,地形地勢,氣候條件,水文,土壤,自然資源,土地資源,林業資源,礦產資源,水資源,生物資源,旅遊資源,人口,經濟,綜述,第一產業,第二產業,第三產業,社會事業,基礎設施,教育,科技,文化,醫療,交通運輸,旅遊,景區景點,地方特產,著名人物,城市榮譽,

建制沿革

西周至春秋戰國屬七閩、閩越地,秦代(公元前221年—前207年)屬閩中郡,漢初屬閩越國。漢元鼎五年(公元前112年),廢閩越。
漢元封元年(公元前110年)徙其民於江淮間,以其地屬會稽郡。東漢建安(始於196年)初,屬侯官縣。
三國吳永安三年(260年),置建安郡,增置東安等縣,屬東安縣。
西晉太康三年(282年),析建安郡置晉安郡,改東安縣為晉安縣。
南北朝宋泰始四年(468年),改晉安郡為晉平郡。
齊(479年—502年)復為晉安郡。梁天監(502年—519年)中,析晉安郡置南安郡,直至陳(557年—589年)均屬南安郡。
永春古稱“桃源”,隋開皇九年(589年)析南安縣西北鄉置桃林場(治所在今石鼓鎮桃場村),南安郡改為縣,以其西北二鄉置桃林場,屬南安縣。
唐武德元年(618年)改建安郡為建州,五年(622年),析建州、南安縣置豐州,屬豐州南安縣。
唐貞觀元年(627年)豐州併入泉州(今福州),屬嶺南道泉州南安縣。
唐嗣聖元年(684年),析泉州的南安、莆田、龍溪置武榮州,屬嶺南道武榮州南安縣。
唐景雲二年(711年),改泉州為閩州,以武榮州為泉州(今泉州),屬閩州都督府泉州南安縣。至五代後唐長興三年(932年),均屬南安縣。
後唐長興四年(933年),閩王延鈞稱帝,以其眾水會於桃溪一源,故曰桃源,升桃林場為桃源縣,屬泉州。後晉天福三年(938年,閩通文三年),因與湖南桃源縣重名,遂以境內草木繁盛,四季如春,改名永春縣,治所在上場堡(今桃場村),改桃源縣為永春縣。後漢乾祐二年(949年),南唐升泉州為清源軍,直至後周(951年—960年),永春均屬清源軍。宋屬福建路泉州。元代,屬福建行中書省泉州路。
宋開寶二年(969年)遷大鵬山南今址。歷屬清源軍、平海軍、泉州、泉州路、泉州府。
明洪武元年(1368年),屬福建布政使司泉州府。
清雍正十二年(1734年),福建總督郝玉麟請準,升永春縣為永春州,轄德化、大田二縣,直隸福建布政使司。
民國二年(1913年),廢府、州,仍為永春縣,屬廈門道。民國十六年,廢道,設行政督察區,屬福建省第四行政督察區。
1949年8月,福建省人民政府成立。9月9日,永春縣劃屬福建省第五行政督察區。
1950年3月14日起,屬泉州行政督察專員公署。9月18日起,屬福建省人民政府晉江地區專員公署。
1955年3月12日起,屬福建晉江專區。
1971年6月17日起,屬晉江地區行政公署。
1985年6月起,晉江地區改為泉州市(原泉州市改為鯉城區),屬福建省泉州市。
2019年3月6日,中央宣傳部、財政部、文化和旅遊部、國家文物局公布《革命文物保護利用片區分縣名單(第一批)》名單,永春縣在其中。

行政區劃

區劃沿革

永春縣行政區劃圖永春縣行政區劃圖
宋代,全縣劃為5鄉,下統17里。
元代,設定25都。
明永樂間(403年~1424年),並為14都。
清康熙二十九年(1690年),仍設25都,領以5鄉、17里。
雍正十二年(1734年)縣升直隸州後,所轄鄉、里、都未變,增領德化、大田二縣。
民國初期延用清制。民國18年(1929年)4月,全縣設立6個自治區。榮義駐一都;武陵駐蓬壺;大同駐五里街;和平駐太平;桃林駐岵山;錦繡駐湖洋。區設區公所。
民國二十五年(1936年)5月,設立4個區署。民國二十六年,調整機構,二千戶左右設區署辦事處,裁撤部分聯保。次年,撤銷區署辦事處,充實聯保。民國二十八年,撤銷聯保,設鄉、鎮公所。
民國二十九年六月,全縣仍分4區,下設2鎮、24鄉。
民國三十一年實施新縣制,裁撤4個區署,另立宣和區,駐桂洋;整編鄉、鎮、保、甲,至次年春劃為2鎮、25鄉。下設250保、2675甲。
民國三十二年,縮編為2鎮、13鄉。次年8月,再縮為2鎮、8鄉,另有宣和區轄錦桂、玉坑、榮義3鄉。
民國三十四年八月,廢宣和區,全縣調整為2鎮、13鄉。
民國三十五年,岵山鄉改為岵山鎮,福鼎鄉改為榮義鄉。次年,岵山仍改為鄉,鄉鎮數15不變。
1949年6月,永春縣人民民主政府在達埔成立,全縣劃為4區,區下設13鄉、2鎮。8月23日,永春縣解放。同年11月1日,全縣調整為6區,鄉鎮數不變。
1949年8月23日解放,歷屬泉州專區、晉江專區(地區)、泉州市。
1950年下半年,區人民政府改為區公所,增設第七區、第八區。
1951年,撤銷民國時期所置的144保,全縣初劃為121鄉(鎮),後擴為129鄉、2鎮,仍設8區領之。
1952年2月,根據政務院指示和省人民政府《關於縮小區鄉行政區劃的決定》,全縣增設為12個區、162個鄉(鎮)。這次區劃注重人口數,忽視自然條件及經濟、歷史等基本情況。根據省政府指示,同年9月又調整為141個鄉(鎮)。
1954年下半年,對區域遼闊、村落分散、不便於交通和開展工作的進行再調整,全縣共為12區,下領153鄉、5鎮。
1955年10月,為貫徹中央“精簡機構、緊縮編制、厲行節約”的精神和加強農業合作化的領導,第七區劃出桃東、桃溪、環翠、仰賢4鄉和第十二區歸縣 直轄,劃德風鄉歸第八區,餘9鄉歸第九區。全縣保留10區。
1956年6月,隨著農業合作化的迅速發展和社會經濟的變化,全縣調整為6區,下置73鄉、3鎮。
1999年,永春縣轄15個鎮、7個鄉。
2000年,撤銷蘇坑鄉,設立蘇坑鎮;撤銷桂洋鄉,設立桂洋鎮。
2000年,永春縣轄17個鎮、5個鄉。
2001年,撤銷仙夾鄉,設立仙夾鎮。2001年,永春縣轄18個鎮、4個鄉。
2002年9月,福建省人民政府閩政文[2002]261號批覆同意永春縣橫口鄉政府駐地遷移:橫口鄉政府駐地從福中村遷移到雲貴村。
2003年末,永春縣轄18個鎮、4個鄉,11個居委會、225個村委會。
2005年,永春縣轄18個鎮,4個鄉,共有27個社區、209個行政村。

區劃詳情

截至2017年,永春縣轄桃城鎮下洋鎮蓬壺鎮五里街鎮岵山鎮湖洋鎮一都鎮坑仔口鎮玉斗鎮錦斗鎮達埔鎮吾峰鎮石鼓鎮東平鎮東關鎮桂洋鎮蘇坑鎮仙夾鎮18個鎮,橫口鄉呈祥鄉介福鄉外山鄉4個鄉,共有27個社區、209個行政村,政府駐地駐衙口街1號。
永春縣行政區劃一覽表
鄉鎮面積代碼政府駐地管轄村鎮
72平方
350525100
東嶽
轄14個社區、8個行政村
111.5平方
350525103
下洋村
轄10個行政村
81.3平方
350525104
陳坂
轄22個行政村
42.66平方
350525101
真武殿
轄5個社區、6個行政村
54.3平方
350525108
東山園
轄11個行政村
143平方
350525110
溪口
轄17個行政村
191平方
350525102
中坂
轄14個行政村
76平方
350525111
坂中
轄8個行政村
53.8平方
350525112
玉斗村
轄9個行政村
41平方
350525113
五美
轄6個行政村
121平方
350525105
院前
轄21個行政村
32.2平方
350525106
橋頭鎮
轄8個行政村
48.28平方
350525107
中洋
轄5個社區、8個行政村
40.53平方
350525109
太平街
轄9個行政村
59.73平方
350525110
東華社區
9個行政村
78.25平方
350525115
桂洋村
轄8個行政村
29.2平方
350525116
大溪坂
轄7個行政村
31.8平方
350525117
杜宅垵
轄8個行政村
55.9平方
350525200
雲貴村
轄10個行政村
19.33平方
350525201
村仔尾
轄3個行政村
33.8平方
350525202
大草埔
轄3個行政村
35平方
350525204
松溪
轄4個行政村

地理環境

位置境域

永春縣地處福建省東南部、晉江東溪上游,東鄰仙遊縣,南接南安市安溪縣,西連漳平市,北與德化、大田交界。介於東經117°41′55″~118°31′9″,北緯25°13′15″~25°33′45″之間。全縣總面積1456.87平方米。
永春縣

地形地勢

永春縣地勢由西北向東南傾斜,西部系戴雲山脈主體部分,海拔千米以上山峰58座,雪山(海拔1366米)為最高;東部地勢呈階狀。永春境內山多地少,地勢趨西北高東南低,著名的戴雲山脈綿延全境。
境內以蓬壺馬跳為界,分為東西兩部分。西部多山,有1000米以上山峰58座,地貌資源豐富,分布有火山岩地貌、石灰岩地貌、花崗岩地貌以及丹霞地貌等,東部屬閩東南沿海隆起地區,呈階梯狀,以丘陵和河谷為主,沿桃溪散布著串珠狀的山間小盆地,是永春縣重要的經濟文化帶。

氣候條件

永春縣屬亞熱帶季風氣候區,處於南亞熱帶和中亞熱帶兩個過渡性氣候帶上,內半縣多為中亞熱帶氣候區,外半縣多為南亞熱帶氣候區,而千米以上高山呈北亞熱帶氣候,全縣氣候溫和,濕潤多雨,素有“萬紫千紅花不謝,冬暖夏涼四序春”之稱。全年無霜期320天,平均初霜期在12月20日,平均晚霜期在2月7日終結。年平均氣溫20.4℃,兩個氣候帶平均氣溫相差2.7℃。一月份平均氣溫11.9℃,七月份平均氣溫28.2℃,極端最低氣溫零下7℃,極端最高氣溫38.4℃。全縣≥10℃年活動積溫5373.4℃-7479.5℃。年降水量1600—2100毫米。全年日照平均時數4422.4小時,平均年實照時數1907.6小時,日照百分率為43%。年平均相對濕度為77%。年平均蒸發量為1595毫米。全縣以東南風為主導,冬季偏北風。

水文

永春縣境主要溪流有桃溪、一都溪坑仔口溪、湖洋溪等4條溪流,在境內總長度168.9公里,流域面積1652.85平方公里。永春水資源主要有境內年降水、山塘水庫蓄水和地下水組成,年降雨量1600-2100毫米,平均年產水總量為14.43億立方米。永春縣流域面積1652.85平方,境內流域面積達50平方以上的溪流有12條。主要溪流有5條,即晉江東溪上游的桃溪、湖洋溪;晉江西溪上游的坑仔口溪、一都溪和岵山溪。多年平均徑流深度1050毫米,其年產水:枯水年8.85億立方米,偏枯水年10.45億立方米,平水年12.95億立方米,豐水年18.73億立方米,截止2015年,全縣平均地下水資源為1.49億立方米。

土壤

永春縣土壤以磚紅壤和紅壤為主。磚紅性紅壤主要分布在中部、東南部沿桃溪、湖洋溪兩岸的低丘地帶,紅壤主要分布在東部低山、高丘陵地帶;黃紅壤多分布在西部海拔700~1230米的中山地帶;黃壤主要分布在西部的山峰上部。2015年年末,行政區域總面積1456.87平方,其中耕地面積18482.93公頃,人均耕地0.03公頃,山地面積106666.67公頃。

自然資源

土地資源

截至2015年,永春縣林業用地面積105906.06公頃,其中有林地100710.18公頃、疏林地149.51公頃、灌木林地667.31公頃、未成林造林地1915.04公頃、苗圃地50.19公頃、無立木林地2413.83公頃,有林地中防護林23281.08公頃、特用林5798.24公頃、用材林41828.33公頃、薪炭林1022.43公頃、經濟林20953.73公頃、竹林7826.37公頃,非規劃造林地1049.44公頃,其中成林485.89公頃。

林業資源

截至2015年,森林覆蓋率69.5%,永春縣森林蓄積量512.1萬立方米,其中防護林169.8萬立方米、特用林65.1萬立方米、用材林249.6萬立方米、薪炭林3.8萬立方米、疏林地1.0萬立方米、散生木19.3萬立方米、四旁樹3.5萬立方米;竹類總株數2362.72萬株,其中毛竹2085.31萬株、雜竹277.41萬株。全縣生態公益林面積32064.07公頃,占林地面積的30.3%。其中防護林25892.32公頃、特種用途林6171.75公頃。

礦產資源

截至2015年,永春縣已發現各類礦產資源30種。其中煤炭保有儲量9024.44萬噸,水泥用灰岩探明儲量39017.33萬噸,高嶺土資源儲量1722.41萬噸,明礬石資源儲量31.3萬噸,脈石英資源儲量29.31萬噸,鉛+鋅金屬量60184.56噸,地熱能遠景資源量1.6636×1014千焦,礦泉水探明總儲量為743立方米/天。

水資源

截至2015年,永春縣水資源總量18.21億立方米,2015年全縣總供水量為27253萬立方米,其中地表水源供水量為26793萬立方米,占總供水量的98.3%;地下水源供水量460萬立方米,占總供水量的1.7%。全縣總用水量27253萬立方米。工業用水量最多,為11066萬立方米,占總用水量的40.6%;其次是農業用水量為12061萬立方米,其中農田灌溉用水量為10775萬立方米,占總用水量的39.5%,林牧漁畜用水量為1286萬立方米,占總用水量的4.7%;城鎮公共用水量為320萬立方米,占總用水量的1.2%;居民生活用水量為2373萬立方米,占總用水量的8.7%;生態與環境補水量為1484萬立方米,占總用水量的5.4%。用水指標如下:工業增加值用水量為78.66立方米/萬元。

生物資源

  • 植物
樹種:永春屬南亞熱帶向中亞熱帶過渡的濕潤季風氣候區,屬海洋性氣候和大陸氣候並存。由於東南季候風的影響,雨量充沛,氣候溫暖濕潤,其複雜的地形和豐富的水熱資源,使永春成為生物多樣性豐富區。
截至2015年,永春縣已查明有維管束植物193科817屬1583種。其中蕨類植物35科58屬97種;種子植物158科759屬1486種。種子植物中裸子植物10科21屬35種;被子植物148科738屬1451種。被子植物中雙子葉植物129科578屬1176種;單子葉植物有19科160屬275種。境內分布的國家Ⅰ級保護樹種有水松水杉銀杏南方紅豆杉鐘萼木等5種;國家Ⅱ級保護樹種11種:金毛狗黑桫欏刺桫欏櫸樹樟樹閩楠、半楓荷、花櫚木、紅豆樹鵝掌楸、福建柏;省級保護樹種16種:油杉、青錢柳沉水樟紅錐華南桂細柄半楓荷紅楠福建懸鉤子、絨毛小葉紅豆、短柱樹參多毛羊奶子刨花潤楠福建酸竹、鱗苞錐、烏岡櫟白桂木
古樹名木資源:截至2015年,全縣有古樹22科、34屬、39種,總株數為700株。其中散生古樹297株,古樹群5群,403株。其中一級古樹23株,二級47株,三級630株。全縣千年以上的古樹有4株,其中圓柏2株,位於蓬壺鎮觀山村芹菜庵和桂洋鎮文太村宮邊;桂花1株,位於石鼓鎮桃場社區觀音閣;南方紅豆杉1株,位於橫口鄉福中村宮角。2015年,永春縣綠化辦根據《福建省綠化委員會 福建省林業廳關於開展第三批福建省樹王評選活動的通知》(閩綠委[2015]2號),組織技術人員對縣內符合條件的古樹名木參與第三批福建省樹王評選活動,經評選,蓬壺鎮南幢村竹柏獲得福建省竹柏樹類第二名稱號。
  • 動物
截至2015年,永春縣有獸類6目10科20種;鳥類13目34科114種;兩棲類1目4科18種;爬行類1目4科19種,其中獵人訪問1目2科2種。國家Ⅰ級重點保護野生動物有豹、蟒等2種;國家Ⅱ級重點保護野生動物有穿山甲、大靈貓小靈貓金貓白鷳紅隼紅腳隼游隼鹰鵰烏雕普通鵟、黑冠鵲隼、赤腹鷹黑鳶松雀鷹雀鷹、草號鳥、領角號鳥、鷹號鳥、虎紋蛙等20種;省級重點保護野生動物有棕鼯鼠黃腹鼬黃鼬豪豬豹貓畫眉滑鼠蛇火斑鳩黑斑蛙白鷺大白鷺眼鏡蛇眼鏡王蛇戴勝金腰燕毛腳燕家燕小山蛙戴雲湍蛙等19種。

旅遊資源

永春,古稱“桃源”,地處泉州市東南部,晉江東溪上游。永春擁有國家4A級旅遊區牛姆林、國家3A級旅遊區百丈岩、魁星岩、烏髻岩、仙洞普濟寺、雪山旅遊區、北溪文苑旅遊區,全國農業旅遊示範點北溪、觀山,中國鄉村旅遊模範村大羽村、茂霞村,省級鄉村旅遊休閒集鎮呈祥鄉、五里街鎮、省級鄉村旅遊特色村大羽村、茂霞村、觀山村、東溪村,省四星級鄉村旅遊經營單位東溪大峽谷、北溪文苑,省三星級鄉村旅遊經營單位百丈岩,省級旅遊觀光工廠永春老醋公司、彬達制香廠有限公司,還有雪山東溪大峽谷、雲河谷、中國最古老的風雨橋東關橋、閩南丹霞船山岩、朱子聖跡岱山岩、閩南土樓巽來莊等風景名勝以及北溪村、三嶺村等鄉村旅遊景點。

人口

  • 人口總數
永春各姓的祖先大多數來自中原,宋朝始有人口記載。明洪武間(1368年—1398年)全縣丁口21000多人。至永樂間(1403年—1424年)銳減為6600多人。此後100年間保持在5000至6000左右,明末為7000多人。清乾隆間(1736年—1795年)全縣有28000多丁口,道光九年(1829年)激增至297341人。民國23年(1934年)為18萬多人。中間起伏較大的有:明洪武到永樂不過40年左右,減少14337口,即下降68%;從萬曆到清乾隆約150年間,增加20703口,即增長2.84倍;從乾隆到道光九年不足100年,激增近27萬人(即使丁口與人口的比例為1∶2,也激增24萬人);從清道光九年到民國二十三年共105年,又減少11萬多人。總之,從明初至民國期間永春人口數大起大落,是不穩定的,但原因難以查清。
新中國成立初期,永春人口自然增長率偏高。從50年代到70年代初,一般年增長30—50‰。70年代中期開始實行計畫生育,年增長率一般在10—20‰之間。
2015年末,根據計生報表統計,永春縣總人口為618250人,出生人口10681人,出生性別比112.18,出生水平17.41‰,比上一年下降1.17個千分點,死亡人口5728人,死亡率9.34‰,自增人口4953人,自然增長率8.07‰。
  • 民族構成
截至2010年,永春縣普查登記的戶籍人口為568205人(含縣轄區內居住的戶口待定人口)。全縣常住人口為452217人,同第五次全國人口普查2000年11月1日零時的516781人對比,十年共減少64564人,年平均遞減1.33%。全縣常住人口中,漢族人口為449386人,占99.37%;各少數民族人口為2831人,占0.63%。同2000年第五次全國人口普查相比,各少數民族人口共增加331人,增長1.24%。
截至2017年,永春縣共有30個少數民族成分、3117人,少數民族人口分布呈大分散、小聚居格局。其中,東關鎮南美回族村590人(回族),金城畲族村367人(畲族),吾峰鎮吾西村橫山角落341人(畲族),坑仔口鎮福地村皇古角落126人(畲族),達埔鎮新溪村岱山角落92人(畲族),達埔鎮漢口村後溪寨角落64人(回族),一都鎮黃沙村水尾角落26人(畲族)。2017年3月,東關鎮南美回族村被國家民委確定為第二批中國少數民族特色村寨。

經濟

綜述

2015年永春縣共實現地區生產總值306.08億元,2015年增長9.5%,高於全市平均水平0.6個百分點。2015年三次產業對經濟成長的貢獻率分別為2.0%、68.6%、29.3%,2015年分別拉動經濟成長0.2、6.5、2.8個百分點。2015年三次產業結構比為7.4︰56.4︰36.2。

第一產業

綜述
2015年永春縣第一產業增加值22.79億元,增長3.1%。
農業
2015年永春縣實現農業總產值38.37億元,增長3.3%,高於全市平均水平1.3個百分點。一是農作物生產平穩。全年糧食播種面積為37.3萬畝,下降0.01%;蔬菜播種面積17.57萬畝,增長5.0%。二是主要農產品生產平穩。肉蛋奶產量2.34萬噸,下降17.0%;茶葉產量1.44萬噸,增長5.3%;水果產量22.1萬噸,增長2.6%;食用菌產量5.13萬噸,增長8.6%;春夏收糧食產量5.84萬噸,下降0.02%;第一、二季度蔬菜產量15.0萬噸。

第二產業

綜述
2015年永春縣第二產業增加值172.61億元,增長10.6%。
工業
2014年全縣實現工業增加值134.15億元,比增15.5%,高於全市平均水平2.9個百分點。其中,規上工業增加值118.53億元,比增16.9%。規模以上工業經濟的運行特點:一是輕重工業一增一減。實現輕工業產值261.17億元,比增30.6%。由於受環保、行業景氣等因素的影響,水泥、鉛鋅、煤礦等行業停產或限產,重工業產值增速繼續下降,重工業產值87.34億元,下降10.3%。二是大部分企業生產經營情況良好。在211家規上工業企業中,有158家企業實現正增長,共實現產值300.29億元,拉動規上工業增長47.15個百分點。三是輕紡鞋服產業集群效應明顯,對工業的拉動作用大。全年實現產值143.64億元,拉動規上工業增長14.9個百分點,對規上工業增長貢獻率達86.4%。四是工業用電量略有增長。在鉛鋅、造紙等高耗能行業減少用電量的情況下,工業用電量增速減慢,累計工業用電量79453萬千瓦時,比增0.7%。
永春交通區點陣圖永春交通區點陣圖
2015年永春縣實現工業增加值154.12億元,增長10.7%,高於全市平均水平2.0個百分點。其中,規上工業增加值140.76億元,增長11.2%;規下工業增加值5.68億元,增長7.5%。從工業產值看,全縣實現規上工業產值464.29億元,增長14.5%;實現規下工業產值19.29億元,增長8.7%。

第三產業

綜述
2015年永春縣第三產業增加值100.67億元,增長8.6%。
商品貿易
2015年永春縣共實現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93.55億元,增長12.4%,高於全市平均水平0.1個百分點。從地域來看,城鎮實現銷售額60.80億元,增長12.1%;鄉村實現銷售額32.75億元,增長13.0%。從規模來看,限額以上實現銷售額37.08億元,增長15.4%;限額以下實現銷售額56.46億元,增長10.5%。
2015年完成外貿出口額(海關數據)54894萬美元,同比下降2.4%,低於全市平均水平3.0個百分點。從出口的主要分類來看,輕紡鞋服類產品仍是永春縣最主要的出口商品,出口41529萬美元,增長7.8%,占永春縣出口比重達75.7%;蘆柑及其他農副產品出口7149萬美元,增長0.5%,占永春縣出口比重13.0%;陶瓷樹脂出口2012萬美元,同比下降53.2%,占永春縣出口比重3.7%。從出口的主要產品來看,香、傘等產品保持較大增長,增速分別為61.1%、33.7%。

社會事業

基礎設施

截至2013年,永春縣縣城自來水廠日供水能力2.3萬噸。全縣行動電話、固定電話、泉靈通、寬頻網、廣播電視已覆蓋到各鄉鎮、村。縣城建成區面積17.2平方公里,並將不斷擴大到20平方公里,完善了道路、供排水、排污、綠化等市政配套工程建設,城區綠化覆蓋率達41.3%,人均公共綠地面積達12.3平方米,建設了人民公園、留安山公園、街心公園、溪濱公園、人工湖、中心廣場、文化廣場、體育場、夕陽紅大廈、青少年活動中心等娛樂休閒場所,實施了城區立面景觀改造和夜景提升工程,加強城市建設管理,大縣城呈現“新、潔、綠、美”新風貌。

教育

截至2014年,永春縣有幼稚園(班)137點,完小131所,特教學校1所,初級中學23所,完中8所,職專1所,電大教學點1個,教師進修學校1所,鄉鎮文技校22所。有教職員工5253人,其中幼稚園336人,國小(含特教)2274人,中學2501人,職專100人,教師進修學校42人。有學生76228人,其中幼稚園18622人,國小31118人,特教107人,國中15518人,普通高中8755人,職專2108人。

科技

截至2014年,永春縣科技計畫項目17項,縣級65項,新增省智慧財產權管理規範貫標試點企業2家,省級工程技術研究中心1家,市級工程技術研究中心1家,市級行業技術開發中心2家,泉州市新型科研機構1家,科技小巨人企業7家,泉州市科技創新創業領軍人才1名。全縣專利申請681件,同比增長16.0%,其中發明專利申請31件;專利授權401件,其中發明專利授權6件。

文化

截至2014年,永春縣共有公共圖書館1個,文化館1個,博物館1個。各級公共圖書館組織各類講座14次,書刊文獻外借11.23萬冊,總流通人數12.61萬人次;各級文化館組織舉辦展覽11個,組織文藝活動28次、培訓班10期和公益性講座14次,共有9.23萬人次參加;博物館共舉辦1個基本陳列和6個展覽,共有3.45萬人次參觀,其中:未成年人參觀2.15萬人次。
永春縣文化館永春縣文化館

醫療

截至 2014年,永春縣共有各類醫療衛生機構379個,其中縣直醫療衛生單位5所,鄉鎮衛生院21所,社區衛生服務中心2所,天湖山能源實業公司醫院1所,安康醫院(精神病院)1所,民營醫院2所,村衛生所269所,個體診所43所,社區衛生服務站16所。縣、鄉鎮兩級醫療衛生機構(含民營機構)實際開放床位1804張。永春縣共有在編人員967,其中衛技人員823人,占總數92.3%,非衛生專業技術人員77人,占總數7.7%。按職稱結構分類,具備高級職稱80人,占總數9.0%,具備中級職稱236人,占總數26.4%,具備初級職稱510人,占總數57.1%;未定級的67人,占總數的7.5%;醫生390人,護士307人。

交通運輸

永春縣擁有交通泉(州)南(寧)高速公路、莆(田)永(定)高速公路、廈(門)沙(縣)高速公路(在建)、國道355線福州-巴馬(待升級)、國道356線湄洲-西昌(待升級)、漳泉肖鐵路長泉鐵路(待建)、石德城際軌道(規劃)等重要道路、鐵路穿境而過。
截至2013年,永春縣距泉州80公里、廈門143公里。全縣公路通車總里程達到2936公里/1200條,公路密度達193.6公里/百平方公里,實現鄉鄉水泥或瀝清路面硬化,村村通水泥路,新規劃國省幹線橫七線、縱四線、聯二線、聯三線、聯四線共255公里,漳泉肖鐵路天湖山支線逕入本縣腹地,泉州至三明高速公路和莆田至永定高速公路貫穿全縣,有多個出口,形成了以縣城為中心,外連機場、港口、鐵路,內向各鄉鎮輻射的交通網路。全縣擁有各種機動車輛14.65萬輛,其中營運車輛4402輛、客運車輛163輛、出租客運100部、城市公交10部。

旅遊

景區景點

永春縣城區有宋代以來所建的“五星井”(金井、銀井、五井、龍井、虎井)。西郊許港為宋代石鼓碼頭遺址。西部帽頂山寨是清代林俊農民起義軍根據地,大鵬山有垂雲寺。美魁堂為民國十七年(1929年)朱德紅四軍進駐橫口鄉福鼎村時舊址。東關鎮東關橋(通仙橋)是始建於宋代的長廊屋蓋梁式橋。康山、九兜山、大宗山等有商周文化遺址,蓬山(五斑山)有普濟寺,陳岩山有仙洞。名勝古蹟還有桃溪惠明寺、壺永村崇真宮、百丈岩馬氏廟、留安塔、魁星岩、烏髻岩、文廟、東溪大峽谷、雪山等一系列生態景區。
  • 牛姆林
牛姆林又稱姆林山,因“勢若牛姆,孕崽懷寶”而得名。它位於永春縣下洋鎮境內。1958年劃為森林禁伐區,1984年建立省級自然保護區,1998年規劃建設生態旅遊區,面積1000公頃。牛姆林是在閩南地區保留最完好、最具特色的原始森林群體,被譽為閩南的西雙版納
牛姆林牛姆林
  • 仙洞普濟風景旅遊區
仙洞山(福建話:sian tong)坐落在永春縣蓬壺鎮,是泉州道教名山福建省唯一的炎帝廟。山上覆蓋著一片亞熱帶常綠闊葉林掩映著一座古廟--炎帝廟,其建於五代南陳末年,有1400多年歷史。山頂無極殿是供奉神農氏的另一所在,居此可鳥瞰蓬壺勝境,南宋理學家朱熹遊覽後寫下"千潯瀑布如飛漣,一簇人煙似畫圖"的絢麗詩句。仙洞山石奇樹秀,移步即景:來鶴台、仙人指、藤門、虎關、鳥道、蝠地洞天、神農洞府、靜林聽蟬等十八景。
仙洞山仙洞山
  • 百丈岩風景旅遊區
百丈岩風景旅遊區為國家AAA級旅遊區,位於福建省永春縣蓬壺鎮境內的白鸛山脈南端。山峰稱馬德山,峰巔的寺廟俗稱馬氏、馬寺。寺前有五彩巨石,酷似向天燭火,因而亦稱百丈岩,相傳為馬氏仙姑修道坐化之所。寺廟初建於宋代,主奉馬氏女,俗稱馬氏仙媽。百丈岩景區位於桃源洞的南部與其相鄰。是國家重點風景名勝區桃百丈岩源洞的重要組成部分。 景區中心面積26.60平方公里,蘊藏著30餘處的名勝古蹟。 因這裡山峰峻拔,懸崖百丈而得名。素有“小泰山”之譽。景區內主要景點有姑嫂峰、武士岩、益群橋、駱駝峰、鐘鼓峰、步瀛亭、老君岩、新庵洞、天池、三聖殿、劍門關、幽谷、七疊泉、百丈梯田、千年古柏、慈峰毓秀、向天燭、掏蜜洞、公主殿、中殿、前殿、攬勝亭台及蠟像館等。
  • 烏髻岩風景旅遊區
烏髻岩又名“ 靈應岩”,為國家AAA級旅遊區,位於永春縣城西北40公里的錦斗鎮飛鳳山。岩稱“烏髻”,因岩石有烏石形似古代仕女美髻而得名。初建於唐開元年間,距今1300年,是泉南佛國獨具特色的著名古剎,又是縣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市級對外開放宗教活動場所。
  • 魁星岩風景旅遊區
魁星岩為國家AAA級旅遊區、省級森林公園、省級文物保護單位,位於永春縣石鼓鎮的奎峰山麓,為全國僅有的兩處供奉魁星的寺廟之一。 魁星岩寺始建隋開皇九年,南宋乾道四年名僧圓覺重建,尚存有重檐懸山式的大雄寶殿、魁星殿、琢於五代的三尊摩崖造像以及歷代文人墨客留下的書法篆刻等。
魁星岩魁星岩
  • 大鵬岩
大鵬岩,又名垂雲寺,位於大坪村正中,建設於唐宣宗大中三年(850年),傳說系大鵬神鳥栖息之所,故建大鵬岩,供奉釋迦,該地形稱為“雲梯”,寺後有“犀牛望月”,“蜘蛛結網”為伴,寺內有奉憲示禁石刻二塊,分為清宣宗道光二十八年(1848年)07月,12月所立,寺外有“滌塵”石刻,清同治七年十二月(1868年)12月所立的修築永春大鵬山龍脈原碑記的碑文,寺邊有座清朝國師墓,該岩摩崖石刻被永春縣人民政府批准為第二批文物保護單位。
大鵬岩大鵬岩
  • 雪山生態旅遊區
雪山生態旅遊區位於永春“群山之宗”雪山腹地,是泉州市母親河晉江東溪的源頭。距離泉三高速公路蓬壺出入口僅10公里,距離縣城35公里,交通條件便利。旅遊區面積19.33平方公里,平均海拔800米,年平均氣溫19.3攝氏度,年平均相對濕度78%,屬於中亞熱帶氣候,終年氣候涼爽,是休閒避暑的勝地。雄踞於雪山之上海拔1366米的千年古剎雪山岩寺,始建於唐代,規模宏大,殿宇壯觀,為佛家勝地。
雪山生態旅遊區雪山生態旅遊區

地方特產

  • 永春老醋
永春老醋是中國四大名醋之一,選用優質糯米、紅曲、芝麻、白糖為原料,按一定配方精心釀製,其釀造技術獨特。既是質地優良的調味品,產品遠銷50多個國家和地區,同江蘇鎮江香醋、四川保寧醋、山西老陳醋齊名媲美。此醋舊時是民間富戶秘傳自釀食用,些許作為珍品饋贈親朋好友。家中一壇老醋往往經年不斷地添加陳釀,歷經百年,為吉祥如意之象徵。
永春老醋永春老醋
  • 永春佛手茶
永春佛手茶成品條索緊結肥壯捲曲,色澤砂綠烏潤,香氣濃郁,滋味醇厚,湯色橙黃明亮,具有獨特果香,當地民眾常用以製作鹽茶和柚米茶。
  • 永春蘆柑
永春蘆柑始種於五十年代初,是愛國華僑尤揚祖先生出資率先引種,僅三、四十年間,它已經成為一種遍植於千家萬戶的大宗產品。

著名人物

城市榮譽

永春縣榮譽一覽表
榮譽名稱授予時間
國家衛生縣城
2000年
中國紙織畫之鄉
2000年
福建省烏龍茶生產出口基地縣
2012年
全國最大的陶瓷燈飾生產縣
2012年
全國最大的神香生產出口基地和全國重點地方產煤縣
2012年
國家園林縣城
2015年
中國蘆柑之鄉
2015年
第二批國家生態文明建設示範市縣稱號
2018年12月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