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州府

泉州府

泉州府是明清時期福建省下轄的一個府。明洪武初年,泉州路改為泉州府,到清代,泉州府隸屬於福建省布政使司,轄晉江惠安南安同安安溪五縣,轄區範圍大致相當於今日的泉州市、廈門市和金門縣全境。

基本介紹

歷史沿革,府城介紹,歷任知府,志書,

歷史沿革

泉州府是明清時期福建省下轄的級行政區,範圍大概是今日福建省泉州市大部分、廈 門與台灣地區控制的金門 縣。明
泉州府志泉州府志
洪武初年,泉州路改為泉州府,隸屬福建行中書省,轄晉江南安同安惠安安溪永春德化七縣。洪武九年,福建行省改為福建布政使司,泉州隸之。洪武二十年,撤澎湖巡檢司
明洪武二十五年(1392年)九月,置漳泉道。福建按察分司置寧武道、延汀道、漳泉道三道,泉州府屬漳泉道,漳泉道管轄泉州、莆田、漳州。
明洪武二十九年(1396年),福建按察分司調整合併為建寧道、福寧道二道,泉州府屬福寧道, 福寧道管轄福州、寧德、泉州、莆田、漳州。
嘉靖四十二年(1563年),重設澎湖巡檢司
南明永曆九年及清順治十二年(1655年),鄭成功同安縣的廈 門島置思明州
據《聖祖實錄》卷三十三、乾隆《福建通志》卷二十 記載:
康熙九年(1670年)四月改置興泉道,領興化、泉州二府。
清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從興泉道管轄下設台廈兵備道
清康熙二十五年(1685年)以泉州府海防同知改駐廈門,是為廈門廳
雍正五年(1727年)起屬於興泉永道,興泉永道轄今泉州、莆田、廈門,永春州、大田縣,道台自泉州移駐廈門。
清雍正六年即1728年台灣府改為台灣道,和興泉永道都屬於福建省,
清雍正十二年(1734年),升永春縣為興泉永道永春直隸州,劃德化縣延平府大田縣歸其管轄。
乾隆四十年(1775年),從同安縣析置馬巷廳,駐馬家巷(今翔安區馬巷)。
光緒二十九年(1903年)廈門鼓浪嶼淪為“公共租界”。
民國元年(1912年)廢。
清代福建本土行政區劃,淺藍色為泉州府清代福建本土行政區劃,淺藍色為泉州府

府城介紹

泉州府位於泉州市鯉城區中山路泮宮內。 唐開元末年在衙城右建有"魯司冠廟",五代改為宣聖廟,宋太平興國初(976-983)移建今址。南宋紹興七年(1137)重建左學右廟,嘉泰元年(1201)建欞星門,規制逐步完整。歷代屢經修葺,達十九次之多,清乾隆間大修,殿、廡、庭、池悉皆一新。1998年政府撥資重修兩廡大成門,續整治建築群環境。主體建築大成殿為典型的宋代重檐廡殿式結構,面闊7間,35.2米,進深5間,20.8米,空間高度約9米。抬梁式木結構,以48根石柱承托,正面有浮雕盤龍檐柱6根,風格古樸,為全國現存孔廟中所罕見。殿前砌露台,須彌座嵌仰蓮,覆蓮、扶桑山茶牡丹、芙蓉等輝綠岩石浮雕。台下為拜庭,兩旁古榕垂蔭。庭外為半月形泮池,上有元至正九年(1349)建的泮橋,梁式石構,中部拱起,兩邊有石構護欄。大殿前東西側築有東廡和西廡。大成門左為金聲,右為玉振,三門聯為一體。大成殿東為明倫堂和西廡。明倫堂面闊7間,36.6米;進深5間,22.8米,重檐歇山頂,堂前有露庭,庭外築方池,上建石橋,直抵育英門。堂之東有寧淳熙八年(1181)建的文昌閣,樓閣式全木結構,惜已毀,僅存閣頂整個屋蓋移建於百源川池亭。廟之東西兩側建有鄉賢、名宦祠15座,專祠5座,現存6座。南有夫子泉井、海濱鄒魯亭、洙泗橋等勝跡。欞星門西側有北宋大觀元年(1107)建的泮宮門(亦稱聖賢門)。占地面積8000多平方米,規模為江南較大的文廟建築群。現今廟中陳列有整套清代祭孔的禮器、樂器、舞具,在泉州琳琅的文物中獨放異彩。1986年8月闢為泉州市博物館
泉州府泉州府
泉州府泉州府

歷任知府

知府任期備註
洪武年間(1368~1398年)
洪武年間
洪武年間
洪武年間
永樂年間(1403~1424年)
方圓
永樂年間
姚恕
永樂年間
魏文昭
宣德年間(1426~1435年)
曾恪
宣德年間
宣德年間
蔡錫
宣德年間
正統年間(1436~1449年)
正統年間
正統年間
熊尚初
正統年間
胡志和
景泰年間(1450~1456年)
景泰年間
景泰年間
舒瞳
天順年間(1457~1464年)
歐陽復
天順年間
李宗學
成化年間(1465~1487年)
成化年間
成化年間
成化年間
成化年間
毛埕
成化年間
弘治三年(1490年)
弘治五年
弘治十一年
弘治十六年
包溥
正德元年(1506年)
正德三年
正德四年
年月無考
正德九年
向一陽
正德十一年
葛恆
正德十二年
高越
嘉靖二年(1523年)
嘉靖五年
嘉靖十一年
嘉靖十三年
嘉靖十九年
程秀民
嘉靖二十四年
方堯
嘉靖二十七年
一作方克
嘉靖三十二年
熊汝達
嘉靖三十五年
嘉靖四十年
周道光
嘉靖四十一年
嘉靖四十五年
隆慶三年(1569年)
汝亮
隆慶六年
姚光泮
萬曆元年(1573年)
萬曆三年
萬曆九年
萬曆十三年
萬曆十六年
萬曆二十年
程朝京
萬曆二十三年
萬曆二十六年
萬曆二十九年
萬曆三十二年
萬曆三十四年
陽思謙
萬曆三十九年
萬曆四十三年
趙士許
萬曆四十六年
天啟元年(1621年)
陳敏吾
天啟年間(1621~1627年)
殷之輅
年代無考
天啟年間
崇禎年間(1628~1644年)
崇禎年間
崇禎年間
崇禎年間
崇禎年間
崇禎年間
朱朝熙
崇禎年間
順治三年(1646年)
景世英
順治五年
高聯興
順治七年
申偉抱
順治十年
順治十四年
順治十六年
劉象震
康熙二年(1663年)
陳象乾
康熙六年
王者都
康熙十年
康熙十六年
康熙十八年
升興泉道道員
劉駿名
康熙二十四年
康熙二十五年
康熙二十九年
許延邵
康熙三十三年
康熙三十四年
康熙三十五年
梁允潔
康熙四十一年
時騰蛟
康熙四十五年
康熙四十九年
康熙五十六年
雍正二年(1724年)
雍正六年
郭朝鼎
雍正七年
雍正九年
葉祖烈
雍正十年
高元崐
雍正十年
呂大雲
雍正十一年
雍正十三年
乾隆元年(1736年)
乾隆二年
王廷諍
乾隆三年
乾隆五年再任
姜順龍
乾隆四年
張宗純
乾隆八年
乾隆十二年
乾隆十二年
伊靖阿
乾隆十二年
乾隆十四年
朱禮陶
乾隆十四年
乾隆十五年
高霔
乾隆十六年
乾隆十九年
顧彝
乾隆十九年
懷蔭布
乾隆二十一年
乾隆二十七年再任
嘉漠
乾隆二十六年
李浚原
乾隆二十九年
乾隆二十九年
乾隆三十四年再任
乾隆三十年
陳之銓
乾隆三十一年
奇龐格
乾隆三十三年
吳鏞
乾隆三十五年
乾隆三十六年
郭世汾
乾隆四十一年
乾隆四十二年
張朝縉
乾隆四十三年
朱蕪會
乾隆四十三年
乾隆四十四年
乾隆五十年再任
邱之棻
乾隆四十四年
述德
乾隆四十五年
乾隆四十七年
安汛
乾隆四十八年
張家琰
乾隆四十八年
鄭一桂
乾隆五十年
乾隆五十三年
乾隆五十三年
德泰
乾隆五十四年
乾隆五十五年
乾隆五十六年再任
全士潮
乾隆五十六年
乾隆五十八年
張采五
乾隆五十八年
元克中
乾隆五十九年
牆見羹
乾隆五十九年
乾隆五十九年
乾隆六十年
嘉慶三年(1798年)
錢學彬
嘉慶三年
彥布
嘉慶五年
嘉慶五年
嘉慶六年
嘉慶七年
嘉慶十二年再任
房永清
嘉慶十一年
嘉慶十二年
郭正誼
嘉慶十五年
盛安
嘉慶十七年
富信
嘉慶十九年
嘉慶二十年
岳山
嘉慶二十三年
誠安
嘉慶二十五年
王楚堂
道光元年(1821年)
周慎苯
道光元年
道光三年
姚觀
道光七年
劉炳
道光七年十一月
再任
道光九年
劉炳
道光十一年四月
三任

志書

泉州府志》最初於南宋嘉定(1208年-1224年)年間編撰。現存最早的一部泉州志書是明朝萬曆四十年(1612年)泉州知府陽思謙聘請原禮部尚書黃鳳翔行省解元李光縉所編修。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