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鵟

普通鵟

普通鵟(學名:Buteo buteo)屬中型猛禽,體長50-59厘米。體色變化較大,上體主要為暗褐色,下體主要為暗褐色或淡褐色,具深棕色橫斑或縱紋,尾淡灰褐色,具多道暗色橫斑。飛翔時兩翼寬闊,初級飛羽基部有明顯的白斑,翼下白色,僅翼尖、翼角和飛羽外緣黑色 (淡色型)或全為黑褐色 (暗色型),尾散開呈扇形。翱翔時兩翅微向上舉成淺‘V’字形。

主要棲息于山地森林和林緣地帶,從海拔400米的山腳闊葉林到2000米的混交林和針葉林地帶均有分布,常見在開闊平原、荒漠、曠野、開墾的耕作區、林緣草地和村莊上空盤旋翱翔。以森林鼠類為食。分布於歐亞大陸,往東到遠東、朝鮮和日本;越冬在繁殖地南部,最南可到南非和馬來半島。

(概述圖片參考資料來源:)

基本介紹

形態特徵,淡色型,暗色型,棕色型,大小量度,棲息環境,生活習性,遷徙,習性,食性,分布範圍,繁殖方式,亞種分化,種群現狀,保護級別,

形態特徵

普通鵟體色變化較大,有淡色型、棕色型和暗色型3種色型。

淡色型

上體多呈灰褐色,羽緣白色,微綴紫色光澤;頭具窄的暗色羽緣;尾羽暗灰褐色,具數道不清晰的黑褐色橫斑和灰白色端斑,羽基白色而沾棕色。外側初級飛羽黑褐色,內翈基部和羽緣污白色或乳黃白色,並綴有赭色斑;內側飛羽黑褐色,內翈基部和羽緣白色,展翅時形成顯著的翼下大型白斑,飛羽內外翈均具暗色或棕褐色橫斑;翅上覆羽通常為淺黑褐色,羽緣灰褐色。下體乳黃白色,頦和喉部具淡褐色縱紋,胸和兩脅具粗的棕褐色橫斑和斑紋,腹近乳白色,有的被有細的淡褐色斑紋,腿覆羽黃褐色,綴暗褐色斑紋,肛區和尾下覆羽乳黃白色而微具褐色橫斑。

暗色型

全身黑褐色,兩翅與肩較淡,羽緣灰褐;外側5枚初級飛羽羽端黑褐色,內翈乳黃色,其餘飛羽黑褐色,內翈羽緣灰白色。尾羽棕褐色,具暗褐色橫斑和灰白色端斑。眼先白色,頦、喉、頰沾棕黃色,髭紋和整個下體黑褐色,翼下和尾下覆羽乳白色,覆腿羽黃白色。

棕色型

上體包括兩翅棕褐色、羽端淡褐色或白色,小覆羽栗褐色,飛羽較暗色型稍淡,尾羽棕褐色,羽端黃褐色,亞端斑深褐色,往尾基部橫斑逐漸不清晰,代之以灰白色斑紋。頦、喉乳黃色,具棕褐色羽乾紋;胸、兩脅具大型棕褐色粗斑,體側尤甚、腹部乳黃色,有淡褐色細斑。尾下覆羽乳黃色,尾羽下面銀灰色,有不清晰的暗色橫斑。 幼鳥上體多為褐色,具淡色羽緣。喉白色,其餘下體皮黃白色,具寬的褐色縱紋。尾桂皮黃色,具大約10道窄的黑色橫斑。

大小量度

體重♂575~950g,♀750~1073g;體長♂500~590mm,♀482~560mm;嘴峰♂21~24mm,♀21~25mm;翅♂365~408mm,♀363~419mm;尾♂220~288mm,♀235~250mm;跗蹠♂70~76mm,♀73~78mm。(註:雄性—♂;雌性—♀)

棲息環境

繁殖期間主要棲息于山地森林和林緣地帶,在中國東北長白山,從海拔400米的山腳闊葉林到2000米的混交林和針葉林地帶均有分布,有時甚至出現在海拔2000米以上的山頂苔原帶上空,秋冬季節則多出現在低山丘陵和山腳平原地帶。

生活習性

遷徙

部分遷徙,部分留鳥。在中國大小興安嶺及其以北地區繁殖的種群為夏候鳥,在吉林省長白山地區部分夏候鳥部分留鳥,遼寧、河北及其以南地區部分為冬候鳥、部分旅鳥。春季遷徙時間3-4月,秋季10-11月。

習性

常見在開闊平原、荒漠、曠野、開墾的耕作區、林緣草地和村莊上空盤旋翱翔。多單獨活動,有時亦見2-4隻在天空盤旋。活動主要在白天。性機警,視覺敏銳。善飛翔,每天大部分時間都在空中盤旋滑翔,寬闊的兩翅左右伸開,並稍向上抬起成淺‘V’字形,短而圓的尾成‘扇’形展開,姿態極為優美。

食性

森林鼠類為食,食量甚大,曾在1隻胃中發現6隻老鼠。除嚙齒類外,也吃蛙、蜥蜴、蛇、野兔、小鳥和大型昆蟲等動物性食物,有時亦到村莊捕食雞等家禽。捕食方式主要通過在空中盤旋飛翔,通過銳利的眼睛觀察和尋覓,一旦發現地面獵物,突然快速俯衝而下,用利爪抓捕。此外也棲息於樹枝或電線桿上等高處等待獵物,當獵物出現在眼前時才突襲捕獵。

分布範圍

原產地:阿富汗、阿爾巴尼亞、阿爾及利亞、安道爾、安哥拉、亞美尼亞、奧地利、亞塞拜然、巴林、孟加拉國、白俄羅斯、比利時、不丹、波士尼亞和黑塞哥維那、波札那、保加利亞、蒲隆地、高棉、中非共和國、中國、剛果民主共和國、象牙海岸、克羅地亞、賽普勒斯、捷克共和國、丹麥、吉布地、埃及、厄利垂亞、愛沙尼亞、衣索比亞、芬蘭、法國、加彭、喬治亞、德國、直布羅陀、希臘、匈牙利、印度、伊朗伊斯蘭共和國、伊拉克、愛爾蘭、以色列、義大利、日本、約旦、哈薩克斯坦、肯亞、韓國、朝鮮、科威特、吉爾吉斯斯坦、寮國人民民主共和國、拉脫維亞、黎巴嫩、賴索托、賴比瑞亞、利比亞、列支敦斯登、立陶宛、盧森堡、馬其頓、馬拉威、馬爾他、茅利塔尼亞、摩爾多瓦、摩納哥、蒙古、黑山、摩洛哥、莫三比克、緬甸、納米比亞、尼泊爾、荷蘭、北馬里亞納群島、挪威、阿曼、巴基斯坦、波蘭、葡萄牙、羅馬尼亞、盧安達、沙烏地阿拉伯、塞內加爾、塞爾維亞、斯洛伐克、斯洛維尼亞、南非、南蘇丹、西班牙(加那利群島)、斯里蘭卡、蘇丹、史瓦濟蘭、瑞典、瑞士、阿拉伯敘利亞共和國、塔吉克斯坦、坦尚尼亞聯合共和國、泰國、突尼西亞、土耳其、土庫曼斯坦、烏干達、烏克蘭、阿拉伯聯合酋長國、英國、烏茲別克斯坦、越南、西撒哈拉、尚比亞、辛巴威。
旅鳥:汶萊達魯薩蘭國、喀麥隆、查德、法羅群島、甘比亞、加納、冰島、印度尼西亞、馬來西亞、馬爾地夫、馬里、奈及利亞、菲律賓、卡達、獅子山、新加坡、索馬里、多哥。
產地不確定:關島、帛琉。
普通鵟分布圖普通鵟分布圖

繁殖方式

繁殖期5-7月。通常營巢於林緣或森林中高大的樹上,尤喜針葉樹。通常置巢於樹冠上部近主幹的枝椏上,距地高7-15m。也有營巢於懸岩上的,有時也侵占烏鴉巢。巢結構較簡單,主要由枯樹枝堆集而成,內墊有松針及細枝條和枯葉,有時也墊有羽毛和獸毛。巢的大小為外徑60-90cm,內徑20-30cm,高40-60cm,深10cm。5-6月產卵,每窩產卵2-3枚,偶爾也有多至6枚和少至1枚的,卵為青白色、被有栗褐色和紫褐色斑點和斑紋,大小為50-61mm×41-48mm。第一枚卵產出後即開始孵卵,由雌雄親鳥共同承擔,以雌鳥為主,孵化期約28天。雛鳥晚成性,孵出後由雌雄親鳥共同餵養,經過40-45天的巢期生活後,雛鳥即能飛翔和離巢。

亞種分化

普通鵟(12亞種)
中文名稱學 名命名者及年代
1
Buteo buteo arrigonii
Picchi, 1903
2
Buteo buteo bannermani
Swann, 1919
3
Buteo buteo buteo
Linnaeus, 1758
4
普通鵟馬德拉亞種
Buteo buteo harterti
Swann, 1919
5
Buteo buteo nsularum
Floericke, 1903
6
Buteo buteo japonicus
Temminck & Schlegel, 1844
7
Buteo buteo menetriesi
Bogdanov, 1879
8
Buteo buteo oshiroi
Kuroda, 1971
9
普通鵟撒丁島亞種
Puteo buteo pojana
Savi, 1831
10
Buteo buteo rothschildi
Swann, 1919
11
Buteo buteo toyoshimai
Momiyama, 1927
12
Buteo buteo vulpinus
Gloger, 1833

種群現狀

該物種分布範圍廣,不接近物種生存的脆弱瀕危臨界值標準(分布區域或波動範圍小於20000平方公里,棲息地質量,種群規模,分布區域碎片化),種群數量趨勢穩定,因此被評價為無生存危機的物種。

保護級別

列入中國國家重點保護野生動物名錄,屬國家二類保護動物。
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 2016年瀕危物種紅色名錄ver 3.1——低危(LC)。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