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山鄉

外山鄉

外山鄉位於永春縣最東部,省道三郊線貫穿境內達15公里,距永春縣城25公里,東與仙遊縣龍華鎮接壤,西與東關鎮毗鄰,南與南安市向陽鄉交界,北與湖洋鎮相連,其地理坐標為北緯25°19′、東經118°28′。全鄉行政區域總面積35平方公里(其中9平方公里屬國有碧卿林場經營區),現轄雲峰、墘溪、草洋、福溪4個行政村,有27個自然村落,全鄉1688戶,總人口6502人。現有耕地4200畝,林地面積27550畝,茶果面積9800畝。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外山鄉
  • 外文名稱:Waishan Township
  • 行政區類別:鄉
  • 所屬地區:泉州市永春縣
  • 下轄地區:墘溪村、福溪村等
  • 地理位置永春縣東部
  • 面積:35平方公里
  • 人口:6502人
  • 方言:閩南語-泉州腔-泉府音
  • 氣候條件:亞熱帶濕潤季風氣候
  • 著名景點:天竺山、雲河谷
  • 車牌代碼:閩C
  • 耕地:4200畝
自然資源,歷史沿革,基礎設施,旅遊資源,天竹山,雲河谷,人文歷史,經濟發展,鄉鎮建設,

自然資源

外山鄉境內群山連綿,峰高嶺峻,屬低山丘陵地形,主要峰12座,主峰天竹山海拔913米,鄉政府駐地海拔240米。主要溪流外山溪橫貫東西,流經東關鎮後匯入山美水庫。這裡屬南亞熱帶濕潤季風氣候,年平均溫度19.5℃,年降水量在1700-1900mm之間,無霜期達330天以上。全鄉森林覆蓋率高達71%,生物多樣性特徵明顯,分布有南方紅豆杉、杪欏、雲豹、小靈貓等珍稀物種;主要礦藏有高嶺土、輝綠岩、泥炭土、錳等,其中已被正式命名為“永春青”的輝綠岩可作為中、高檔建築裝璜板材及工藝雕刻原料,已探明的輝綠岩礦體體積達172萬立方米、荒料儲量81萬立方米,潛在經濟價值達3.2億元以上。

歷史沿革

外山之名,取山外有山之意,北宋起至清末分屬善政鄉桃源里十七都,民國期間屬第六區、雲赤鄉。新中國成立後,先後屬第六區、第十區、湖洋區、外山鄉。1958年劃歸湖洋公社,1961年劃出成立外山公社。1984年改為外山鄉,鄉人民政府駐地墘溪村松溪。

基礎設施

隨著經濟實力的增強,外山鄉社會各項事業得到了全面的發展,教育被放在優先發展的地位,全鄉1所中學(2006下半年撤拼到永春八中)、3所國小、3所幼稚園,全面實施素質教育,不斷改善辦學條件,提高教育質量,紮實推進“雙高普九”目標。中國小實現了“校校通”工程,配備了電腦室和多媒體教室,全鄉所有國小分類達到省定的辦學條件標準,教育普及程度不斷提高。農村幼稚園學前一年入園率達到100%,學前3年入園率達到84.93%;小學生入學率達到100%,國小畢業生升國中比率達到97.56%,國中畢業生升高中比率達到54.86%。健全了科技網路建設,加大科技扶持力度,科技對經濟的貢獻率不斷提高。全面貫徹《人口與計畫生育法》,穩定低生育水平,積極推進計生“三結合”工作。農村衛生醫療設施進一步完善,鄉衛生院、村衛生所標準化、規範化建設程度不斷提高。農村社會保障體系不斷完善,弱勢民眾得到扶助,全鄉有95戶、232人被納入農村最低生活保障範圍。精神文明創建活動深入開展,民眾文化體育生活更加豐富。

旅遊資源

天竹山

雄踞於東部的天竹山是外山最高峰,猶如一道天然屏障,阻擋著從東部沿海平原吹來的強風,由於海洋氣候與山區氣候交匯,這裡終年雲霧繚繞,仿佛蓬萊仙境。據傳在山峰中部早年建有“天竹寺”,僧眾多時達99人,清朝後期不知何故寺廟遭損毀,僧人從此遣散殆盡,如今,寺廟早時香火鼎盛的情景後人已無從考證,只有在原址上散落於荒草叢中大小不一的石構件記憶著當年曾經建寺的歷史。天竹山往南地勢平緩處有一隘口名叫“大埔隘”,是外山雲峰通往南安向陽和仙遊龍華的一公路交叉點。此隘口由於地處洛江、南安、仙遊、永春的交界地帶,歷史上曾是一處重要的軍事關隘。1998年勘測縣界時,就在此處的山間小道邊發現一古界碑,由於歷史久遠,此碑已埋沒於荒草叢中,2000年縣政府重新在此處立了南安與永春的分界碑。據縣誌記載,清鹹豐五年(1855年)六月,農民起義軍首領林俊帶領起義大軍進駐處於仙遊、南安、永春交界的雲峰山中,據守大埔隘;同年12月,清軍前往“圍剿”,血洗了雲峰村。

雲河谷

永春雲河谷景區位於福建省永春縣外山鄉境內,距永春縣城23公里。主景區面積350公傾,縱深3.5公里。景區內群山如黛,峽谷幽深,奇石林立,瀑布層疊,原生植被茂盛,生態環境原始自然,集奇、險、雄、秀、野、幽於一體,自然景觀獨具特色,素有“桃源仙境”、“閩南九寨”之美譽。

人文歷史

在革命戰爭時期,和所有老區人民一樣,外山人民為革命的勝利做出犧牲和貢獻。1944年1月,福建省委部署打通交通線和籌款兩大任務。2月,閩中特委派洪瑞英(女)到永春雲峰、石城一帶活動,開闢交通線,建立秘密交通要道,發展革命力量。4月,閩中特委游擊小分隊由特委委員蔡文煥帶領,從仙遊北山進入永春雲峰,游擊隊在雲峰一帶生產自救,積聚力量,發展武裝。1946年6月,祝增華、高祖明、毛票帶領部分閩中游擊隊從德化經湖洋到雲峰一帶活動,把洪瑞英開闢的活動區域聯接起來,並發展雲峰林壬水等人入黨,擴大革命隊伍。1947年2月,游擊隊攻打墘溪鄉公所,籌集經費,收繳槍枝,壯大游擊武裝力量。1947年7月3日,閩中游擊隊在向戴雲山進軍時,遭敵截擊,偵察排長林壬水等人犧牲。10月,省保全團進駐外山雲峰,抓捕老區民眾,游擊隊員林智雛、林從燕、林裕秋、林源來被抓到雲峰大埔隘殺害。解放後,為緬懷英烈事跡,縣政府特在大埔隘建烈士墓,供後人憑弔瞻仰。

經濟發展

由於地處偏遠山區,交通不便,信息閉塞,經濟基礎薄弱,多年以來一直戴著貧困鄉的帽子。1997年省道三郊線外山段建成通車,給外山帶來了前所未有的發展機遇,沉寂的山鄉從此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2003年全鄉實現工農業總產值4020萬元,比2002年增長11.6%;其中農業總產值2305萬元,比增10.8%;工業總產值1715萬元,比增18.5%;鄉鎮企業總產值2280萬元,比增14.6%;財政總收入313萬元,比增18%;農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045元,比增11%。
歷年來,外山鄉黨委、政府高度重視農業生產,圍繞“農業增效、農民增收、農村穩定”這一主線,堅持多予、少取、放活方針,按照“鄉抓龍頭、村抓基地、農戶抓種養、部門抓服務”的工作思路,走“公司+農戶”的發展路子,努力擴大規模、突出特色,紮實推進農業結構調整。2003年度發展蔬菜種植4200畝,其中常年性蔬菜基地1100畝,通過發展蔬菜種植,農民一年從中增收近百萬元。擴大名優水果的種植規模,形成了以蘆柑、黃陳李、青梅、黃花梨、枇杷為主的面積達8500畝的名優水果基地。加大了低產林改造力度,大力發展速生豐產林,2003年春季新種的500畝巨尾桉速生豐產林被列入省級速豐林示範基地,2年生平均樹高達7.5米,平均胸徑達5.1厘米,基本可達到7年主伐的預期目標。努力推進“良種工程”,引進了“水陸高優稻”和“巴西陸稻”兩個新稻種,其中“巴西陸稻”在旱地試種後畝產可達900斤以上,化解了部分缺水地段農業靠天吃飯的難題。同時,以豐富的農副產品生產為依託,引導、培育了一批蔬菜、水果、茶葉、禽畜經銷戶,增進了生產與市場的聯繫,拓展農副產品的銷售渠道,提高農產品的附加值,增加農民收入。
以前的外山是一個典型的農業小鄉,工業經濟發展起步晚,雖經十幾年的扶貧攻堅,經濟基礎仍然十分薄弱。近幾年來,外山鄉把發展、創辦鄉鎮企業作為振興外山經濟的戰略任務來抓,緊緊抓住沿海發達城市產業結構調整升級需向山區輻射、擴散、轉移勞動密集型和資源開發型產業的歷史機遇,落實“安商、幫商、親商”的優惠政策和措施,廣開門路,興辦企業。2003-2004年9月,全鄉就新辦企業8家,總投資額1810萬元,其中投資超500萬元的2家,100-500萬元3家,50-100萬元3家,落戶縣榜德工業區企業2家。僅2004年1-9月份,全鄉規模以上工業經濟完成產值1900多萬元,完成全年任務的190%,工業經濟成為拉動全鄉經濟成長的主導力量。

鄉鎮建設

在省道“三郊線”建成通車之前,外山的基礎設施極其落後,出入外山的通道是一條60年代修建的30多公里的簡易公路,路窄彎多,坑坑窪窪,出入十分不便,“三郊線”的開通,拉近了山區與城市的距離,外山的區位優勢頓時凸顯。鄉黨委、政府以此為契機,著力構建公路經濟繁榮帶,加快舊村改造新村建設步伐,擴大小城鎮建設規模,帶動了沿路餐飲、汽修、供水、供油、商品零售等服務行業的發展,提高中心鎮區聚集效應。1998年以來,在鎮區周圍,投入資金1400多萬元,新建店面200多間,建築面積達4.2萬平方米,完成集鎮區的亮化、綠化工程建設,成立集鎮區文明安全管理理事會,加強環境整治,使集鎮區成為人流、物流和資金流的交匯點。與此同時,全鄉上下共同努力,多渠道籌集資金投入交通、通訊、水利、電力等基礎設施建設。先後投入480萬元完成3條通村公路12公里的硬化任務;投入250萬元,建設外山水庫電站並順利併網發電;投入30萬元,完成鎮區人口飲水工程建設;投入35萬元,完成農業水利設施建設。全鄉電網改造任務全部完成,實現了城鄉同網同價;擴大通訊網路覆蓋率,全鄉各村均能接收到移動、聯通及電信網路信號,固定電話入戶率達到94%;實現了縣、鄉、村廣播電視網路光纜聯網,電視信號覆蓋率達到100%,外山鄉的交通、通訊落後的面貌得以徹底改變。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