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描寫柳的古代詩文)

柳是描寫柳的古代詩文。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柳
  • 作者:賀知章等
  • 類型:詩詞
  • 時代:唐代 宋代等
詩歌,賀知章,羅隱,李商隱,鄭谷,寇準,吟柳古文,姜朝暉,柳俗柳,

詩歌

賀知章

碧玉妝成一樹高,
萬條垂下綠絲絛。
不知細葉誰裁出,
二月春風似剪刀。
賞析
此詩借柳樹歌詠春風,把春風比作剪刀,說她是美的創造者,讚美她裁出了春天。詩中洋溢著人逢早春的欣喜之情。比擬和比喻新奇貼切是此詩的成功之處。《唐詩箋注》云:“賦物入妙,語意溫柔。”這是一首詠物詩,寫的是早春二月的楊柳。寫楊柳,該從哪兒著筆呢?毫無疑問,它的形象美是在於那曼長披拂的枝條。一年一度,它長出了嫩綠的新葉,絲絲下垂,在春風吹拂中,有著一種迷人的意態。這是誰都能欣賞的。古典詩詞中,借用這種形象美來形容、比擬美人苗條的身段,婀娜的腰支,也是我們所經常看到的。這詩別出新意,翻轉過來。“碧玉妝成一樹高”,一開始,楊柳就化身為美人而出現:“萬條垂下綠絲絛”,這千條萬縷的垂絲,也隨之而變成了她的裙帶。上句的“高”字,襯托出美人婷婷裊裊的風姿;下句的“垂”字,暗示出纖腰在風中款擺。詩中沒有“楊柳”和“腰支”字樣,然而這早春的垂柳以及柳樹化身的美人,卻給寫活了。《南史》說劉悛之為益州刺史,獻蜀柳數株,“條甚長,狀若絲縷。”齊武帝把這些楊柳種植在太昌雲和殿前,玩賞不置,說它“風流可愛”。這裡把柳條說成“綠絲絛”,可能是暗用這個關於楊柳的著名典故。但這是化用,看不出一點痕跡的。
“碧玉妝成”引出了“綠絲絛”,“綠絲絛”引出了“誰裁出”,最後,那視之無形的不可捉摸的“春風”,也被用“似剪刀”形象化地描繪了出來。這“剪刀”裁製出嫩綠鮮紅的花花草草,給大地換上了新妝,它正是自然活力的象徵,是春給予人們美的啟示。從“碧玉妝成”到“剪刀”,我們可以看出詩人藝術構思一系列的過程。詩歌里所出現的一連串的形象,是一環緊扣一環的。
也許有人會懷疑:我國古代有不少著名的美女,柳,為什麼單單要用碧玉來比呢?我想這有兩層意思:一是碧玉這名字和柳的顏色有關,“碧”和下句的“綠”是互相生髮、互為補充的;二是碧玉這個人在人們頭腦中永遠留下年輕的印象。提起碧玉,人們就會聯想到“碧玉破瓜時”這首廣泛流傳的《碧玉歌》,還有“碧玉小家女”(肖繹《採蓮賦》)之類的詩句。碧玉在古代文學作品裡,幾乎成了年輕貌美的女子的泛稱。用碧玉來比柳,人們就會想像到這美人還未到丰容盛鬋的年華;這柳也還是早春稚柳,沒有到密葉藏鴉的時候;和下文的“細葉”“二月春風”又是有聯繫的。

羅隱

灞岸晴來送別頻,
相偎相倚不勝春。
自家飛絮猶無定,
爭解垂絲絆路人?
賞析
這首詠柳七絕是寫暮春晴日長安城外、灞水岸邊的送別情景的。不過它不是寫自己送別,而是議論他人送別;不是議論一般的夫妻或親友離別相送,而是有感於倡女送別相好的纏綿情景。而這一切,又不是以直寫的方式出現,而是運用比興的手法,托物寫人,藉助春柳的形象來表現,因而較之一般的送別詩,這首詠柳詩在思想和藝術上都很有新意。
詩題曰“柳”,即是詠柳,因而通篇用賦,但又有比興。它的比興手法用得靈活巧妙,若即若離,亦比亦興。首句即景興起,賦而興,以送別帶出柳;晴和的春日,灞水橋邊,一批又一批的離人,折柳送別。次句寫柳條依拂,相偎相倚,比喻顯豁,又興起後兩句的感慨。“相偎相倚”,寫出春風中垂柳婀娜姿態,更使人想見青年男女臨別時親昵、難捨的情景。他們別情依依,不勝春意纏綿。然而他們不象親友,更不類夫妻,似乎是熱戀的情侶,還仿佛彼此明白別後再無會期,要享盡這臨別前的每刻春光。明眼人一看便知,這是倡女送別相好客人。後二句,感慨飛絮無定和柳條纏人,賦柳而喻人,點出暮春季節,點破送別雙方的身份。詩人以“飛絮無定”,暗喻這種女子自身的命運歸宿都掌握不了,又以“垂絲絆路人”,指出她們不能、也不懂得那些過路客人的心情,用纏綿的情絲是留不住的。“爭”通“怎”末句一作“爭把長條絆得人”,語意略同,更直截點出她們是青樓倡女。總起來說,詩意是在調侃這些身不由己的倡女,可憐她們徒然地賣弄風情,然而詩人的態度是同情的,委婉的,有一種難名的感喟在其中。
在唐代,士子和倡女是繁華都市中的兩種比較活躍的階層。他們之間的等級地位迥別,卻有種種聯繫,許多韻事;更有某種共同命運,類似遭遇。《琵琶行》里那位“老大嫁作商人婦”的長安名妓和身為“江州司馬”的長安才子白居易,有著“同是天涯淪落人”的類似遭遇和命運。在這首《柳》中,羅隱有意無意地在嘲弄他人邂逅離別之中,流露一種自我解嘲的苦澀情調。詩人雖然感慨倡女身不由己,但他也懂得自己的命運同樣不由自主,前途“可能俱是不如人”(羅隱《贈妓雲英》)。所以在那飛絮無定、柳絲纏人的意象中,寄託的不只是倡女自家與所別路人的命運遭遇,而是包括詩人自己在內的所有“天涯淪落人”的不幸,是一種對人生甘苦的深沉的喟嘆。
這首詩句句賦柳,而句句比人,暗喻貼切,用意明顯,同時由比而興,引出議論。所以賦柳,喻人,描寫,議論,筆到意到,渾然融合,發人興味。在唐人詠柳絕句中,亦自獨具一格。(倪其心

李商隱

曾逐東風拂舞筵,
樂遊春苑斷腸天。
如何肯到清秋日,
已帶斜陽又帶蟬!
賞析
詩寫的是寫秋日之柳,但詩人不從眼前寫起,而是先追想它在春日的情景,然後再回到眼前的柳上來。你看,在仕女如雲的樂游苑上,在繁華似錦的春日,婀娜多姿的春柳和飄然起舞的舞女在熱鬧的舞筵上結合了起來,分不清誰是舞女,何為柳枝,意境是何等的優美!而眼前的秋柳,卻是完全相反的另一種景象。“清秋”“斜陽”“秋蟬”點染了環境的淒涼,春日之柳的繁盛,正反襯出秋日之柳的枯凋;春日愈是繁華得意,愈顯出秋日之柳的零落憔悴。詩人正是通過這種強烈的對比,表達了對秋柳稀疏衰落的悲嘆之情。全詩句句寫柳,卻不著一個“柳”字。句句寫景,又句句抒情。詩人年輕時充滿幻想和信心,懷有遠大抱負,正如洋溢著勃勃生機的春柳。然而由於黨爭傾軋,詩人一直過著一種沉淪的生活,詩中經歷榮枯懸殊變化的秋柳,正是詩人自傷遲暮、自嘆身世的真實寫照。
作者以柳自喻,借春柳之榮,寫秋柳之衰,構成強烈的反差。嘆己之少年得志,老來沉淪失意。
“逐”有隨著之意,用了擬人手法。本來是東風吹動柳枝,用一“逐”字,說柳枝追隨東風,變被動為主動,形象更加生動可愛,表現了柳枝的生機可愛。
春日柳長,迎風擺動,但詩人並沒有直接描寫,而是賦一“逐”字,把柳人格化。本是風吹柳動,卻偏要寫成柳逐風起,再加上“拂舞筵”三字,更易讓人聯想到那迎風而動的柳條就是一位酒筵之上翩翩起舞的美女,翠袖綠裙,左擺右搖,煞是好看。可謂將擬人手法運用得深入無痕。
第四句兩個“帶”字也分明是將柳寫作人。兩句連起來讀,我們可以這樣來解釋:你怎么願意在清秋之日,既帶著昏黃的斜陽,又帶著淒鳴的寒蟬呢?詩人把斜陽照柳,秋蟬鳴柳反說成“帶斜陽又帶蟬”,這一反,卻將柳的形象凸現出來了。
中心思想
作者以柳自喻,借春柳之榮,寫秋柳之衰,構成強烈的反差,嘆己之少年得志,老來沉淪失意。

鄭谷

半煙半雨溪橋上,
映杏映桃山路中。
會得離人無限意,
千絲萬絮惹春風。
【簡注】
半煙半雨:雲霧夾雜著細雨。
映杏映桃:與杏樹和桃樹相映。
會得:懂得,理解。
離人:遠離故鄉的人。
無限意:指思鄉的情感。
絮:柳絮。
惹:招引,挑逗。
【賞析】
前兩句意思是:柳樹種植在溪橋邊和山路旁,與杏樹和桃樹相映。後兩句是說:柳樹好像懂得離人思鄉的無限情感,千萬條柳絲飄下無數柳絮去招引迷人的春天。
這首詩通過描寫春天的柳樹輕柔多姿,抒發了作者濃濃的思鄉之情
文學意象:
自《詩經·小雅·採薇》“昔我往矣,楊柳依依”起,柳,就與中國詩歌結下了不解之緣。僅在西崑詩人所宗尚李商隱集中,以柳命題者,就有近二十首之多。其他諸如李頎聽安萬善吹觱篥歌》“變調如聞楊柳春,上林繁花照眼新”,王維洛陽女兒行》“畫閣朱樓盡相望,紅桃綠柳垂檐向”,杜審言這《和晉陵路丞早春遊望》“雲霞出海曙,梅柳渡江春”,岑參和賈至舍人早朝大明宮之作》“花迎劍佩星初落,柳拂旌旗露未乾”,王昌齡閨怨》“忽見陌頭楊柳色,悔教夫婿覓封侯”,韋應物《東郊》“楊柳散和風,青山澹吾慮”,周志蕙《柳》“絲絲愁緒隨風亂,濯濯丰姿著雨妍”……無不寄託著歷代詩人個人情感經歷和生命體驗。
離情別怨的依依楊柳
“柳”者,“留”也,“柳”、“留”二音相諧,因而古人“折柳”相留,言朋友分別時依依不捨之意。最早見於《詩經》,首開詠柳寄情借柳傷別的先河。
羅隱的《柳》:“灞岸晴來送別頻,相偎相倚不勝春。自家飛絮猶無定,爭解垂絲絆路人?”就是運用比興手法,藉助春柳的形象,寫暮春晴日長安城外、灞水岸邊娼女送別相好的纏綿情景。
一般詩人以“柳”為意象入詩,皆從折枝相贈上著想,如施肩吾《折楊柳》“傷見路旁楊柳春,一重折盡一重新。今年還折去年處,不送去年離別人”;戴叔倫《堤上柳》“垂柳萬條絲,春來織別離。行人攀折處,是妾斷腸時”;白居易《憶楊柳》“曾栽楊柳江南春,一別江南兩度春。遙憶青青江岸上,不知攀折是何人”等等。而雍裕之的《江邊柳》:“裊裊古堤邊,青青一樹煙。若為絲不斷,留取系郎船。”構思新穎,想像奇特而切合情景, 詩中女主人公不僅沒有折柳贈別,倒希望柳絲綿綿不斷,以便把情人的船兒系住,永不分離,真是別具匠心。
春意盎然的碧玉春柳
南朝蕭繹的《綠柳》:“長條垂拂地,輕花上逐風。露沾疑染綠,葉小未障空。”詩人集中筆墨於柳的花、色、葉,抓住一個“綠”字,描繪了柳樹剛剛抽葉飛花大好春天的之情,明白曉暢,形象鮮明。清人高鼎村居》:“草長鶯飛二月天,拂堤楊柳醉春煙。兒童散學歸來早,忙趁東風放紙鳶。”寫出了一幅充滿生活氣息的鄉村春景圖。
以柳寫春的古典詩歌中,當數賀知章的《詠柳》詩最為著名:“碧玉妝成一樹高,萬條垂下綠絲絛。不知細葉誰裁出,二月春風似剪刀。”詩歌一反前人以楊柳的形象形容美人身段苗條的寫法,而使楊柳化身為美人“碧玉”而出現,用擬人的手法形象地刻畫出楊柳那曼長披拂的枝條、嫩綠的新葉在春風吹拂中的迷人的姿態。
年華易逝的人生感慨
李商隱是歷代愛用“柳”意象的詩人,他的《柳》:“曾逐東風拂舞筵,樂遊春苑斷腸天。如何肯到清秋日,已帶斜陽又帶蟬。”以春柳作比,來寫秋日之衰柳,春日之柳的繁盛,正反襯出秋日之柳的枯凋;春日愈是繁華得意,愈顯出秋日之柳的零落憔悴。李商隱青年時就中進士,懷有“欲回天地入扁舟”的遠大抱負,然而由於黨爭傾軋,長期沉淪下僚,此時悼念亡妻,悲嘆前路,其心情之慘苦可想而知,詩中經歷今昔榮枯懸殊變化的秋柳,不正是詩人自傷遲暮、自嘆處世的生動寫照?
白居易的《勤政樓西老柳》:“半朽臨風樹,多情立馬人。開元一支柳,長慶二年春。”用簡括的筆觸勾勒了一幅自我畫像――“臨風立馬圖”。他的另一首詩《楊柳枝詞》:“一樹春風千萬枝,嫩於金色軟於絲。永豐西角荒園裡,盡日無人屬阿誰。”寫一株枝條繁盛、舞姿優美的柳,卻是荒涼冷落的處境,這分明就是對當時政治腐敗、人才埋沒的感慨。此中之柳,分明也是身處朋黨傾軋的詩人自己的寫照。
明詩人高啟秋柳》:“欲挽長條已不堪,都門無復舊毿毿。此時愁殺桓司馬,暮雨秋風滿漢南。”描寫乾枯的柳枝,失去了往日那種青翠柔軟、長條低垂的姿色,從而憶及人物,抒發了年華易逝、世事頻更的感慨。
歷來詩人以“柳”入詩,但很少有人寫到冬柳,而唐人陸龜蒙則不然,他的《冬柳》:“柳汀斜對野人窗,零落衰條傍曉江。正是霜風飄斷處,寒鷗驚起一雙雙。”寫的是在寒風中零落枯槁的冬柳,寄寓了詩人自傷的情懷。
風流韻致的夢中情人
李商隱的《贈柳》詩描繪春柳風姿:“章台從掩映,郢路更參差。見說風流極,來當婀娜時。橋回行欲斷,堤遠意相隨。忍放花如雪,青樓撲酒旗。”全詩全用白描,“掩映”“參差”寫柳色或明或暗、柔條垂拂的繁茂景象,“風流”“婀娜”寫柳的體態輕盈,花飛似“雪”則把春柳的繁華寫到極致;仔細玩味,又會發覺它們既是寫柳,又像是在寫人,字裡行間,仿佛晃動著一位窈窕女郎的倩影,風流韻致,婀娜多情。詠柳即詠人,對柳之依依不捨,實對其所愛之人的依戀。
李商隱的另一首《離亭賦得折楊柳》(其一)“暫憑尊酒送無憀,莫損愁眉與細腰。人世死前惟有別,春風爭擬惜長條?”寫與情人惜別時勸慰情人,你本來已是眉愁腰細的了,哪裡還再經得起損傷?而在這令人痛苦的惜別前,又怎能因為愛惜長長的枝條,而不讓那些滿懷著離別痛苦的人們去儘量攀析呢?“惜”與“損”互相呼應,因為愁眉細腰,既是正面形容這位姑娘,又與楊柳雙關,以柳葉比美女之眉,柳身比美女之腰。此詩先用暗喻的方式教人莫折,然後轉到明明白白地說出非折不可,把話斬釘截鐵,充滿了悲觀情調。
邀寵取媚的奸佞之徒
唐朝詩人詩人唐彥謙的《垂柳》詩又別有寓意:“絆惹春風別有情,世間誰敢斗輕盈。楚王江畔無端種,餓損纖腰學不成。”這首詩不僅寫出垂柳的婀娜多姿、纖柔輕盈、妖媚多情,而且聯想到楚靈王“愛細腰,宮女多餓死”的故事,托物寄興,諷刺矛頭直指無恥的邀寵取媚的小人及腐敗的朝政,於柔情中見犀利,於含蓄中露鋒芒,堪稱“詠柳”詩一絕。宋代詩人曾鞏的《詠柳》:“亂條猶未變初黃,倚得東風勢便狂。解把飛花蒙日月,不知天地有清霜。”詩人則以亂條狂舞、柳絮紛飛的柳的意象諷刺了攀附權貴、得勢猖狂的奸佞之徒。
“含煙惹霧每依依,萬緒千條拂落暉”(李商隱《<離亭賦得折楊柳>其二》,佇立在中國詩壇中的風姿可愛的柳,已成為一種文化符號、一種情感媒介,令無數文人為之陶醉。

寇準

曉帶輕煙間杏花,晚凝深翠拂平沙。長條別有風流處,密映錢塘蘇小家。

吟柳古文

柳貴於垂,不垂則可無柳。柳條貴長,不長則無裊娜之致,徒垂無益也。此樹為納蟬之所,諸鳥亦集。長夏不寂寞,得時聞鼓吹者,是樹皆有功,而高柳為最。總之,種樹非止娛目,兼為悅耳。目有時而不娛,以在臥榻之上也;耳則無時不悅。
鳥聲之最可愛者,不在人之坐時,而偏在睡時。鳥音宜曉聽,人皆知之;而其獨宜於曉之故,人則未之察也。鳥之防弋,無時不然。卯辰以後,是人皆起,人起而鳥不自安矣。慮患之念一生,雖欲鳴而不得,鳴亦必無好音,此其不宜於晝也。曉則是人未起,即有起者,數亦寥寥,鳥無防患之心,自能畢其能事。且捫舌一夜,技癢於心,至此皆思調弄,所謂“不鳴則已,一鳴驚人”者是也,此其獨宜於曉也。莊子非魚,能知魚之樂;笠翁非鳥,能識鳥之情。凡屬鳴禽,皆當呼予為知己。
種樹之樂多端,而其不便於雅人者亦有一節;枝葉繁冗,不漏月光。隔嬋娟而不使見者,此其無心之過,不足責也。然匪樹木無心,人無心耳。使於種植之初,預防及此,留一線之余天,以待月輪出沒,則晝夜均受其利矣。
(選自李漁閒情偶寄》)
【譯文】柳樹貴在柳枝下垂,柳枝不下垂就寧可沒有柳樹。柳枝貴在長,柳枝不長就沒有裊娜景致,只是下垂沒有什麼益處。這種樹是招納蟬的處所,各種鳥也往往棲息在上面。漫長的夏天不讓人感到寂寞,能時時聽到蟬唱鳥鳴,這樹都有功勞,而高高的柳樹是功勞最大的。總之,種樹不只是讓眼睛娛樂,還能使耳朵愉悅。眼睛有時卻不能娛樂,因為人躺在臥榻上;耳朵就沒有什麼時候不愉悅。
鳥鳴中最可愛的,不在於人坐著的時候,卻偏在於人睡著的時候。鳥音適宜在早晨聽賞,人們都知道這個情況;然而正是它單單適宜於早晨聽賞的緣故,人們就沒有察覺它。鳥兒防備射獵,沒有哪個時候不是這樣。過了卯時辰時之後,人們都起床了,人們起了床而鳥就不能自在安寧了。憂慮擔心的念頭一萌生,雖然想要鳴叫都不能,鳴叫起來也一定沒有動聽的聲音,這是它(聽賞鳥鳴)不適宜在白天的原因。早上人們卻都沒起床,即使有起床的,人數也是寥寥無幾,鳥兒沒有防患的想法,自然能盡情表現它(善於鳴唱)的本領。況且舌頭憋了一夜,心裡痒痒的只想一展唱技,到這時都想擺弄歌喉了,所說的“不鳴則已,一鳴驚人”的情況就是這樣,這是它(聽賞鳥鳴)適宜在早晨的原因。莊子不是魚,能知道魚兒的快樂;笠翁不是鳥,能懂得鳥兒的心情。凡是啼鳥鳴禽,都應當把我當作它們知己呀。
種樹的樂趣有多種,但是它對於高雅的人不便的情況也有一個:枝葉繁茂,不透月光。阻隔著月亮而不使人看到(月光),這是它無意而造成的過錯,不值得責備它。然而不是樹木無心,而是人無心罷了。假使在種植樹木的當初,預防到這一點,留下一線閒余的天空,用以等待明月(在樹木之間)出沒,那么白天晚上就都能得到它的好處了。
【試題】
1.對下列句子中加點的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
A.不長則無裊娜之致 致:獲得
B.得時聞鼓吹者 鼓吹:此指蟬唱和鳥鳴
C.鳥之防弋,無時不然 弋:用系有繩子的箭射鳥
D.隔嬋娟而不使見者 嬋娟:指月亮
2.下列對原文有關內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確的一項是
A.文章從垂柳之可愛寫到蟬附鳥集,因而能讓人“時聞鼓吹”,“耳則無時不悅”,於裊娜重柳的蟬唱鳥鳴中產生一片悅情,尋覓到一種生活的樂趣。
B.文章寫鳥在白天有“虛患之念”,故“欲鳴而不得,鳴亦必無好音”,清晨則無“防患之心”,故“自能畢其能事”“一鳴驚人”,兩相對比,突出“鳥音宜曉聽”的觀點。
C.文章由“悅耳”引出一段關於“鳥聲”的探幽發微的議論,句句寫鳥,又似句句非止於寫鳥:曉時鳥鳴,一無所慮,其聲清月越明澈,自由透脫,此間豈無寄歟?
D.文末由“種樹之樂”寫到種樹之“不便”在於“枝葉繁冗,不漏月光”,這是“樹木無心”與“人無心”造成的。看似閒筆,實則體現了事物都有兩面性的辯證思考。
【答案】
1.A(致:此指景致、情態,名詞。)
2.D(此項有兩錯:一是作者認為種樹之“不便”不是由於“樹木無心”,而是因為“人無心”,如果“種樹之初”“留一線之餘天”則可避免;二是並非著意體現所謂“事物都有兩面性的辯證思考”。)
名人與柳

姜朝暉

春到柳先翠。柳,是春天的象徵。自古以來我國民間就有植柳、愛柳、詠柳之習俗。古往今來,不少名人與柳結下了不解之緣,留下了許多軼事趣聞。
晉代才女謝道韞對柳懷有深情。某年的一個下雪天,她的叔父謝安問道:下雪時像何樣?當場有人答曰:撤鹽空中差可擬(像銀白細鹽自空中撒下)。而謝道韞則答云:未若柳絮因風起(似柳絮被風吹之紛紛揚揚)。謝安嘆服。後人稱才女為“柳絮才”就出於此典。
大詩人陶淵明既嗜菊如命,又十分愛柳。他在自家宅前栽柳五株,自稱為“五柳先生”。
公元605年開封至揚州段的汴河開通,河堤種柳數以千萬。隋煬帝姓楊,御賜垂柳姓楊,並張榜告示民眾:種活柳樹一株,賞細絹一匹。百姓聞之,爭而植種,使柳得寵一時。
唐代文學家柳宗元在任柳州刺史時,既親自種柳,又大力倡導民間百姓在柳江和城周圍廣植柳樹。當翠柳成行、綠蔭展姿、民眾雀躍、風光勝昔之時,他興致勃勃,作詩自嘲:“柳州柳刺史,種柳柳江邊。”
貞觀15年(公元641年),文成公主吐蕃贊普松贊乾布聯姻時,親自從長安帶去柳樹,栽植於拉薩大昭寺門前,這些柳樹被後世稱為“唐柳”。
宋朝詩人蘇東坡在杭州任知州時,曾在主持實施疏浚西湖之際順築長堤,繼而在長堤上栽植柳樹若干株。數年後柳煙籠紗,使西湖倍增秀色,這就是西湖十景之首——“蘇堤春曉”。
宋代文學家、史學家歐陽修愛柳如寶。他任揚州太守時曾在平山堂掘土栽柳,並在一首詞中寫道:“手栽堂前垂柳,別來幾度春風。”後人每當綠柳成蔭、遊人雲集之時,均譽稱垂柳為“歐公柳”。
明末清初名作家蒲松齡在淄州滿井莊時臨泉而居,並在宅前泉邊植柳,自號“柳泉居士”。
著名畫家豐子愷在浙江上虞春暉中學任教時,曾在居室牆邊栽種柳樹一株,當小樹生機盎然、展現風采時,他歡愉地為其居室題名為“小楊柳屋”。
1943年春,賀龍同志與警衛員一道在司令部所在的大院裡種垂柳六棵,並在柳樹中間空地上安放石桌石凳,賀老總幽默風趣地稱其為“六柳亭”。

柳俗柳

春風和煦,柳枝飄搖。唐代大詩人杜甫詩曰:“漏泄春光是柳條”,說的是柳是報春的使者。自古以來,柳樹以其婀娜多姿的風采,深受人們的喜愛,形成了許多與柳有關的風俗和逸聞趣事。
插柳遊春之俗。我國古代有寒食節那天家家門前插柳枝的風俗。到宋代時,這種習俗更盛,不僅門前插柳枝,而且還在頭上戴個柳條帽圈,取生機勃勃之意。民間早就有“清明不帶柳,紅顏成皓首”的諺語。頭上戴上柳條帽圈,坐著插滿柳條的車子、轎子,到郊外踏青遊春,柳色把春天帶到了人們的心裡。
折柳贈別之俗。這裡有兩個寓意:一是柳極易生長,用它送友比喻無論漂泊何處都能枝繁葉茂;二是“柳”與“留”諧音,折柳含有“挽留”之意。史載,折柳贈別之俗,始於漢代。唐代詩人王維在“渭城曲”中寫道:“渭城朝雨浥輕塵,客舍青青柳色新;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這首送別名作,千百年來為人們傳誦不衰。
贈柳示愛之俗。春柳婆娑裊娜,萬縷柔絲,自古就被視為綿綿愛情的象徵。贈柳既能傳情,亦表示忠貞之愛。“系春情短柳絲長,隔花人遠天涯近”。自古以來,春柳就成為文人墨客筆下讚美愛情的題材。唐人孤獨及“官渡柳歌”詩云:“遠客折楊柳,依依兩含情”,寫出了情人在柳下相贈柳枝,傾吐內心的纏綿戀情。
楊柳尚有一奇,即與眾多歷史典故擁有不解之緣。公元605年,隋煬帝下旨開鑿濟渠,在大堤兩岸栽植柳樹楊廣詔令庶民百姓每栽活柳樹一株,欽賜細絹一匹,並御封柳樹姓楊。白居易在“隋堤橋”一詩中,專詠此事道:“大業年中煬天子,種柳成行傍流水,西自黃河東接淮,綠影一千五百里。”
有趣的是,古代軍營對柳竟也情有獨鐘。“戰國策”載,楚國射手養由基身懷絕技,能“去柳葉百步而射之,百發而百中”。於是,“百步穿楊”,威名遠揚。漢文帝時,太尉周亞夫駐軍鹹陽細柳,從此軍營泛稱“柳營”;晉陶侃駐守武昌,營寨到處植柳,一都尉盜柳移植私苑,陶侃知後責問其“此是武昌西門之柳,何因來此?”都尉只得原璧奉還。自此柳又多了“官柳”這一別名。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