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隱(晚唐詩人)

羅隱(晚唐詩人)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3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羅隱(833年~909年),字昭諫,杭州新城(今浙江杭州市富陽區新登鎮)人,晚唐詩人。

大中十三年(公元859年)底至京師,應進士試,歷七年不第。鹹通八年(公元867年)乃自編其文為《讒書》,益為統治階級所憎惡,所以羅袞贈詩說:“讒書雖勝一名休”。後來又斷斷續續考了幾年,總共考了十多次,自稱“十二三年就試期”,最終還是鎩羽而歸,史稱“十上不第”。黃巢起義後,避亂隱居九華山光啟三年(公元887年),55歲時歸鄉依吳越王錢鏐,歷任錢塘令、司勛郎中、給事中等職。公元909年(五代後梁開平三年)去世,享年77歲。

著有《讒書》及《太平兩同書》等,思想屬於道家,其書乃在力圖提煉出一套供天下人使用的“太平匡濟術”,是亂世中黃老思想復興發展的產物。

基本介紹

  • 本名:羅隱
  • 字號:字昭諫
  • 所處時代:唐末五代
  • 民族族群:漢族
  • 出生地:杭州新城
  • 出生時間:公元833年
  • 去世時間:公元909年
  • 主要作品:《甲乙集》《讒書》《太平兩同書》
  • 主要成就:諷刺小品
  • 職業:詩人、文學家、思想家
簡介,生平,簡介,羅隱堵河,吃豬肉,酸死了,路鋪茶,羅隱轉世,故事傳說,天降麵粉與落雪,羅隱戲秀才,出眾的才學,後世紀念,個人作品,文集,詩作,散文,詩詞鑑賞,《鸚鵡》,《西施》,《雪》,《籌筆驛懷古》,

簡介

羅隱(833—910年1月26日),字昭諫,杭州新城(今浙江杭州市富陽區新登鎮)人,唐代著名詩人,著有《讒書》、《太平兩同書》等。羅隱的思想屬於道家,其書乃在力圖提煉出一套供天下人使用的“太平匡濟術”,是亂世中黃老思想復興發展的產物。
羅隱羅隱
大中十三年底到達京師,應進士試,歷七年不第。鹹通八年乃自編其文為《讒書》,益為統治階級所憎惡,所以羅袞贈詩說:“讒書雖勝一名休”。後來又斷斷續續考了幾年,總共考了十多次,自稱“十二三年就試期”,最終還是鎩羽而歸,史稱“十上不第”。有《歌詩集》十四卷,《甲乙集》三卷,《外集》一卷,今編詩十一卷。
黃巢起義後,避亂隱居九華山,光啟三年55歲時歸鄉依吳越王錢鏐,歷任錢塘令、司勛郎中、給事中等職。後梁開平三年十二月十三日(910年1月26日)去世。羅隱小時候便在鄉里以才學出名,他的詩和文章都很出眾,為時人所推崇,他和同族另外兩個有才的被合稱“三羅”。
在唐朝末年,羅隱和許多人一樣也想藉助科舉考試踏入仕途,一展宏志。但羅隱雖然名氣很大,卻六次沒有考中,於是改名為羅隱。羅隱的才學確實出眾,就連當時的宰相鄭畋和李蔚都很欣賞他,但由於他的試卷里的諷刺意味太強,人也很狂妄,這使他在講究謙虛的中國古代社會裡非常孤立,考官們對他很反感。有次他投考時,正遇上大旱,皇上下詔求雨做法,羅隱便上書進諫,說水旱災害是和天地一樣共存的,無法立即消除,他勸皇上應該用心祈禱,那么百姓的莊稼受災再重也會感激陛下的。最後說,先皇和大臣們都不能為陛下出力,何況做法的又是幾個無名之輩,他認為此法不可取。羅隱的話太直率,有些諷刺的意味,最後皇上也沒有聽他的。

生平

簡介

天祐元年(904年),羅隱奉吳越王錢鏐命,從瑞安乘木船而上溯江口,步行至莒江滌頭村(今屬泰順縣新浦鄉)尋訪寓賢吳畦(原平章事諫議大夫)出山輔政。此為飛雲江瑞安至泰順江口航運最早一次記載。
羅隱半身像羅隱半身像
羅隱的諷刺散文的成就很高,堪稱古代小品文的奇葩。收在《讒書》里的諷刺小品又都是他的“憤懣不平之言,不遇於當世而無所以泄其怒之所作”(方回《讒書》跋)。羅隱自己也認為是“所以警當世而戒將來”的(《讒書》重序)。如《英雄之言》通過劉邦項羽的兩句所謂“英雄之言”,深刻地揭露了那些以救民塗炭的“英雄”自命的帝王的強盜本質。最後更向最高統治者提出了警告(意彼未必無退遜之心、正廉之節,蓋以視其靡曼驕崇,然後生其謀耳)。類似這樣的光輝思想在羅隱的雜文中是不時流露的。《說天雞》、《漢武山呼》、《三閭大夫意》、《敘二狂生》、《梅先生碑》等篇,也都是嘻笑怒罵涉筆成趣,顯示了他對現實的強烈批判精神和傑出的諷刺藝術才能。魯迅在《小品文的危機》一文中對晚唐小品文唐代文學史上的地位有非常精闢的見解。他說:“唐末詩風衰落,而小品放了光輝。但羅隱的《讒書》,幾乎全部是抗爭和憤激之談;皮日休陸龜蒙,自以為隱士,別人也稱之為隱士,而看他們在《皮子文藪》和《笠澤叢書》中的小品文,並沒有忘記天下,正是一榻糊塗的泥塘里的光彩和鋒芒。”
羅隱在唐末五代詩名籍甚,有一些精警通俗的詩句流傳人口,成為經典名言。如“時來天地皆同力,運去英雄不自由”、“家財不為子孫謀”、“今朝有酒今朝醉”、“任是無情也動人”等等。又如諷刺小詩《》:“盡道豐年瑞,豐年事若何?長安有貧者,為瑞不宜多!”瑞雪兆豐年,但對貧苦的人民說來,卻成了災難。他的詠史詩《西施》一首也寫得比較好:“家國興亡自有時,吳人何苦怨西施。西施若解傾吳國,越國亡來又是誰?”第一句多少有一些宿命論的意味,但他反對把吳王夫差的亡國歸罪於西施,的確是對傳統成見的有力翻案。許多人喜歡他的《贈妓雲英》一詩。《唐才子傳》中有一段故事,原文如下:(羅)隱初貧來赴舉,過鐘陵,見營妓雲英有才思。後一紀,下第過之。英曰:“羅秀才尚未脫白”隱贈詩云:“鐘陵醉別十餘春,重見雲英掌上身我未成名卿未嫁,可能俱是不如人。”羅隱才高,雲英色藝兼美,如何是不如人呢?只是社會沒有給他們機會吧?每次讀此詩都會感動,可能是遭遇與他們也相似吧。明代屠中孚說:“若《答雲英見誚》及《題新榜》二絕,真堪為之涕落。”(《刻羅江東集序》
傳說,地仙羅隱是“真龍天子”。玉皇大帝怕他當了皇帝,會搗亂乾坤,就派天兵天將換了羅隱的仙骨。當時羅隱咬緊牙關,渾身的仙骨都被換掉了,只有牙床骨沒換得去,雖做不成皇帝,卻留下了一張“聖賢嘴”。說來也怪,羅隱說什麼就靈驗什麼,大家既想討他說好話,又怕惹他講壞話。關於羅隱的神奇故事,水地民間流傳不少。

羅隱堵河

玉林有條南流江,北流有條北流江,據說從前是同一條大河的。後來為什麼又分成兩條江呢?提起這南北流向的二條江來,跟羅隱大有關係呢!
羅隱羅隱
羅隱從廣東來到廣西,見一條滔滔不絕的大河,像條兇猛的蛟龍,從大容山頂向南海流去。河床很高,每逢大雨河水上漲,常淹沒兩岸田園,沖毀村莊;若遇天旱,河水低落,又很難把水汲上來澆灌莊稼。因此,沿河一帶的百姓生活困苦,向來厭惡這條大河。羅隱了解到百姓這一疾苦,決心把大河堵截起來,改變它的流向,讓兩岸的人們過上好日子。羅隱向山神要一座石山,挑過來連夜趕路,走走歇歇,歇歇走走。走了七七四十九里路,過了八八六十四個彎,終於來到大河將要入海的地方。他試探著把石山往河裡一堵,覺得河水的來勢兇猛,難以改變流向。於是又提起山挑著往回走,想揀個合適的地方再堵截起來。走著走著,突然聽到“喔喔喔”的雞啼聲,羅隱急忙將石山往河灣一塞,河水被堵截起來了,溢起來的一股繼續向南流去,另一股卻轉往北流去了。從那時候起,這大河便分成了南流和北流的兩條江。水患減少了,沿岸百姓的生活也從此一天天好起來。
再說羅隱聽到雞啼,知道石山再也不能挑走了,堵在那河灣處又感到不大適當,心裡很是不樂。望著夜空,他掐指算算。子時還沒有到,怎么雞就啼了?羅隱感到奇怪,就找來附近村子的社壇伯公問:“剛才是誰家的雞啼?”社壇伯公回答:“誰家的雞也沒有啼呀!”“那是什麼怪聲?”羅隱追問著。社壇伯公“噗嗤”一聲笑了,說:“是我學雞啼的”。羅隱十分生氣,給他嘗了兩個耳光,喝道:“你平日作威作福,白要百姓供奉祭,卻不為村里積點功德,反而酒醉飯飽之後,陰陽怪氣亂叫,幾乎壞我大事。聽著!從今起,村中無你食宿地,村頭路尾你棲身。”
後來社壇伯公總算有了悔改,他日夜巡遊村莊,為百姓驅邪扶正,保佑平安。村民念他這些積德,就在村邊建了一座社壇,逢年過節供奉三牲酒醴,可始終沒有給社壇伯公蓋廟宇。羅隱還為社壇伯公寫了一副對聯:
社殿有塵風自掃
壇門無鎖月來關

吃豬肉

一天傍晚,有一群村民正在閒淡吃喝,忽然見羅隱走過來,一些人怕惹禍招災,都四散跑開了。羅隱感到奇怪,上前問一個還沒有走的伯爺公:“剛才你們談論些什麼?”伯爺公說: “連年歉收,大家很久都沒有吃肉了。剛才我們閒談,想吃一頓足夠的豬肉。”羅隱笑笑說: “這有什麼難,你叫各位明天等著。”
羅隱造像羅隱造像
伯爺公走後,羅隱走到路邊拐彎的地方拉屎:偏巧縣太爺打遭回府,路過轉彎處見有人竟敢拉屎擋道,不禁大怒,立即喝令衙役捉住重責四十大板。羅隱爭辯說:“我拉屎關你屁事,吃了再走!”衙役氣得暴跳如雷,舉棒就打羅隱。羅隱往旁邊一蹲,衙役直撲了個空,一個趔趄,跌了個“餓狗搶屎”。羅隱見衙役啃了滿嘴屎,笑道:“真沒用,竟吃不完我羅隱一泡屎。”縣太爺一聽說是羅隱,慌忙下轎上前賠不是,點頭哈腰地說:“羅隱相公,剛才我們有眼不識泰山,請別見怪,望多多包涵!”羅隱板起臉說:“限你明天送五頭大肥豬到村里來,不然……”還沒讓羅隱說完,縣太爺就搶著說下去:“哎喲,我求求你別說了,區區小事,一定照辦。”
縣太爺回去後,老怕羅隱會說他壞話,第二天一早,就差人送去了五頭大肥豬。就這樣,村裡的男女老少,都美美地吃上了一頓豬肉。

酸死了

有個財主得了一個孫子還不滿足,他想再要幾個,以圖“兒孫滿堂”。為孩子辦“對歲酒”的時候,財主想討羅隱講一句“孫多”的應驗話,就三邀四請他來赴宴。這一天,財主家賓客盈門,大擺筵席。財主特地叫廚師給羅隱辦一席,做了滿桌的“酸菜”。什麼甜酸鯉魚、甜酸排骨、鹵酸扣肉等,真是五花八門,樣樣關酸。財主親自陪羅隱入席。菜上來了,財主說:“小孫周歲,承蒙各位光臨,特備水酒一杯,不成敬意。請!”眾賓客舉杯動筷,狼吞虎咽。老財主頻頻勸酒,滿面春風,可是羅隱卻酒肉不嘗。財主問:“羅相公,這幾道菜難道不合你的口味?”羅隱笑而不答,財主夾了一塊甜酸鯉魚送到他面前,羅隱不便推辭,夾起來就咬了一口,就皺眉噴鼻,嘴巴吸得嘖噴地響。財主忙問: “這味道是不是酸(孫)多?一眾賓客還不等羅隱回答,七嘴八舌地就答到:“酸(孫)多!酸多!”財主一聽這阿諛奉承的吉利話,直樂得眉開眼笑,又夾一塊鹵酸扣肉送到羅隱面前,滿以為他吃了也說句“酸(孫)多”。誰知羅隱一咬那塊鹵酸扣肉,大叫道:“哎喲!酸死了!”
真怪,宴席還沒有散,財主的孫子果真死了。一場慶喜的“對歲酒”,竟變成了晦氣的“喪家酒”。

路鋪茶

挑擔趕圩的人,常在途中的路鋪(茶水店)歇息喝茶水。有時候即使喝了沒有燒開的茶水,也不致於壞肚子,為什麼呢?傳說是羅隱的“聖賢嘴’說了這樣的話:“路鋪茶水不燒開,喝了肚子也不壞。”
羅隱羅隱
一次,羅隱經過一個路鋪,當時天氣十分炎熱:他走進鋪內歇息,向店主人討碗茶水解渴。店主正往灶內添柴加火,說:“茶水還沒燒開呢,請等一會兒。”眼看柴草快燒完了,可水還沒燒開,急得店主團團轉。他東找一些,西挪一點,但始終都沒有把茶水燒開。羅隱見店主急得滿頭大汗,又加上自己渴得很,就說:“別找柴草燒了吧!”店主說:“茶水若不燒開,過往行人喝了,豈不壞肚子?”羅隱再也忍不住口渴,用木勺往鍋里舀了一大碗,盪了幾下,咕咚咕咚地喝了下去。店主擔心地說:“等一會肚子痛,你可別埋怨我。”羅隱抹了抹嘴,笑著說:“放心,路鋪茶水不燒開,喝了肚子也不壞。”
說也奇怪,從此途中的路鋪茶水,有時即使沒燒開,過往行人喝了,也是不會壞肚子的。有些路鋪的店主索性設定一桶生水,免費讓過路人喝。

羅隱轉世

羅隱那張“聖賢嘴”,說話靈驗的事,終於被玉皇大帝知道了。他想凡間有這樣的奇人,怎么得了?於是派雷公電母,風神雨神四處捉拿,一定要把羅隱殺掉。
一日,羅隱從一個村莊經過,忽然大風大雨。他指著天說:“指指風,指指雨,羅隱避在瓦窯里。”羅隱邊說邊走進附近的一個破瓦窯里去,風不颳了,雨也不下了。可是接著又是雷聲隆隆,電光閃閃,羅隱隨口說:“好在瓦窯是我藏身之地。”他把“藏”說成“葬”,話音剛落,一聲霹靂震天響,雷電把羅隱擊昏了過去。不久,又是大風大雨,破瓦窯崩塌了,羅隱就這樣被埋葬在窯里。
再說村裡有個員外,員外家有一位千金小姐。這小姐生得聰明伶俐,才貌出眾,雖年方十八,但尚未嫁人。員外把這個獨生女視為掌上明珠,愛不釋手。一天,員外發現小姐面容消瘦,神思恍惚,請來醫生給她看病。醫生診完脈悄悄對員外說:“你家小姐有喜啦!”員外慌了手腳,急忙找夫人商量。夫人責罵女兒行為不軌,小姐放聲大哭。夫人又追問丫環,丫環說:“小姐一向行為正直,深閨未出,從未乾過見不得人的勾當。”夫人再三扒根問底,小姐把想起來的事,一五一十說了出來。
原來,在兩個月前,有一天,小姐讀書睏倦,想放鬆放鬆,就隨丫環到後花園遊玩。小姐見園中柑桔滿枝頭,一股香味惹得口水直流,怎么也止不住。丫環揀了一隻又熟又大的摘給小姐。說來也怪,吃了那隻柑桔後,小姐不知不覺的就有了身孕,並常在夢中與一個書生同床共枕。
夫人聽了,感到怪事就出在那棵柑桔樹。她叫員外派人把樹連根扒起來。那棵柑桔樹的根很長,一直挖到牆外一里多的破瓦窯里,發現一具屍體。死屍還沒腐爛,像一個喝了酒熟睡的人一樣,滿面紅光。員外叫人把屍體挖起來,置了棺材,重新安葬在後花園內。
過了幾個月,小姐生下了一個男孩,嬌小活潑,員外和夫人見了,十分喜愛,當成小孫撫養。後來,員外打聽到破瓦窯那具屍體是羅隱,而小姐又是吃了柑桔懷孕的,就給小孫取名“甘羅”。

故事傳說

天降麵粉與落雪

傳說有一年冬天,羅隱又京試落第了,他的心情十分沮喪,再加上囊中羞澀,只得在長安街市上賣字餬口。一天,他連買墨條的錢也沒了,於是就到處溜達。到了晌午,肚子實在餓得堂不牢了,就走進店家討口飯吃,可是,進了好幾家店,店老闆都像是前世欠他多還他少的說:“朝廷俸祿天天加,自己都吃得上頓沒下頓了,年紀輕輕的懶漢骨頭,出去出去!”羅隱走出第四家小吃店後,仰首對天吶喊道:“天哪,我前世作了什麼孽了呀,老天爺,你就下點麵粉給我吃吧。”話音剛落,但聽得北風呼嘯,灰濛濛的天上,驟然漫天飄下了白茫茫的麵粉。一時間,長安大街上的人們紛紛拿著畚箕和掃把,走出家門在搶奪上天賜予的麵粉了。那些個老闆都手執衛身棒,指揮著他們各自的傭人,“快點!快點!”還沒過十幾分鐘,搶麵粉的人們就開始大動干戈了,霎時,街面上呈現出一片打鬧的混亂局面。正在這當口,一隊騎著白馬的官兵來了,他們手中揮舞著馬鞭,對著雜亂的人群猛抽過去。其中為首的對大家大聲喝令:“所有的人聽著,天上落下的麵粉就是皇糧,你們必須全部交給我們。否則,格殺勿論。”看到這些,羅隱後悔自己開了金口,即將釀成慘禍。於是,又對著蒼天大喊道:“蒼天哪,我寧願自己餓了,落麵粉快好落歇了”。說來真神奇,羅隱的這么一句話,天上落下的麵粉,馬上變成了會融化的雪了。原來是上天把羅隱的“好落歇了”,聽成了“好落雪了”。
羅隱羅隱

羅隱戲秀才

據傳,羅隱年青時就很有文才,能夠出口成詩,但由於家裡窮,不得不經常外出做短工度日。清明邊的一天,他幫東家種田,天上飄起了濛濛細雨,便跑回東家屋裡吃點心,東家就捧來一壺酒和一盤米粿,就在這時,東家來了三個秀才,於是,東家就招呼他們一同就餐。秀才們瞧不起眼前這位種田的小夥計,故意七嘴八舌地對羅隱提出刁難的話題說:“面對此時此景,不妨各人做一首詩,表示自己的心情,才能動手動口——做得出,有得吃,做勿出,只能幹瞪眼。可否?”羅隱心裡暗暗好笑,卻有意為難的說:“這恐怕不容易吧。”
羅隱石刻像羅隱石刻像
三個秀才得意地放肆大笑說:“這是我等用餐前的規矩,反正有話在先,做得出,飽口福,做勿出,流口涎。”於是,其中一位立馬拂袖先吟:“清明時節雨紛紛,秀才下鄉覓詩文。吃個米粿喝杯酒,來年一定登龍門!”
羅隱聽罷,點點頭又搖搖頭說:“貴人倒胸有大志,可惜志大才疏。”沒等羅隱說完,第二位又迫不及待的吟上了:“清明時節雨淋淋,秀才下鄉祭祖墳。磕頭乾嚎多辛勞,黃酒米粿解煩悶。”
羅隱失聲笑道:“原來是個假孝子!”此時,第三位秀才早按捺不住了,就擺擺手搶著高聲念道:“清明時節雨飄飄,秀才下鄉訪姣姣。吃飽喝足轉一圈,覓得佳麗藏金屋。”
羅隱像羅隱像
羅隱嗤地笑道:“失敬失敬,足下原來是位登徒子。”秀才們卻不理會羅隱的奚落,一個勁地催他作詩。羅隱揮揮手說:“莫急——莫急,我的詩長著呢,諸位可要耐心聽著噢,勿要中間打斷,不然,我就要做不下去的。”秀才們以為羅隱做不出,故作託詞,便一齊說道:“不打斷,不打斷,你儘管往下做!”羅隱輕咳一聲,從容吟道:“清明時節雨滴答,種田老倌肚餓煞。喝杯老酒潤潤喉,吃個米粿填肚角”——羅隱一仰脖子喝完了酒,嚼著米粿繼續往下念:兩個三個不夠飽,再加四、五、六、七、八”……他邊念邊吃,沒等秀才們反應過來,就把一盤米粿吃得淨光,爾後,打個飽嗝,續了最後兩句:“填飽肚子下田去,哪有閒空瞎搭白!”說罷揚長而去,剩下三個秀才坐在那兒乾瞪眼。

出眾的才學

羅隱的才氣還是非常出眾的,也被當時的人所推崇,當初認他為叔叔的羅紹威,就很喜歡羅隱的詩,他自己還寫詩,而且將自己的詩謙虛地命名為《偷江東集》。割據青州王師範經常派人送信送財物給羅隱,求他贈詩,等得到後,大喜不已,愛不釋手。有個朋友中了進士,羅隱寫詩祝賀,朋友的父親卻說:“兒子及第我並不高興,高興的是得到羅公詩文一篇。”可見羅隱在當時的名氣之大,但這名氣也成了他及第的大障礙。羅隱一生作品很多,著作有《讒書》、《淮海寓言》、《湘南套用集》、《江南甲乙集》、《靈壁子》等。 羅隱的詩很有境界,對人生的認識也很深刻,如《孟浩然墓》批判了當時社會對書生的冷遇:“數步荒榛接舊蹊,寒郊漠漠雨淒淒。鹿門黃土無多少,恰到書生冢便低。”墳墓的高低顯示了人死後禮遇的高低。
羅隱的詩集和文集羅隱的詩集和文集
還有比較出名的《自遣》,對他和當時一些有才華而不能報國的志士的無奈心理做了描述,有的句子至今還被一些人引用,但已經是斷章取義了。羅隱在《自遣》中寫道:“得即高歌失即休,多愁多恨亦悠悠。今朝有酒今朝醉,明日愁來明日愁。”
其他的詩中也常有佳句出現,如《》中“採得百花成蜜後,為誰辛苦為誰甜。”《籌筆驛》的“時來天地皆同力。
除了詩外,羅隱的文章也很出名,主要是《讒書》中的小品文,在序言中羅隱自嘲地寫道:“我來到京城七年,饑寒交迫,幾乎不像一個正常人了。丁亥年的正月,拿過這本書來自己罵自己:‘他人用書得榮譽,你卻拿它自取其辱;他人用書取富貴,你卻因此得貧困。’所以,我的書不過是自己讒媚自己罷了,就叫讒書吧。”羅隱的兒子塞翁,官至節度使推官,擅長畫羊,當時人視為一絕。羅隱的《讒書》中有一篇《題神羊圖》估計就是在兒子的畫上寫的,他對當時的不良風氣進行了諷刺,大意是:“堯的時候有神羊,是觸不直辨是非的。後人卻將羊角的形狀畫得怪異,以為這樣才是神羊。哼!堯的羊和今天的羊本來就是一樣的。原來的羊純樸,現在純樸之風已經敗壞了,羊也變得貪婪狠毒,人也墮落了。所以現在的羊角歪了,就不能像原來那樣觸不直辯好壞之人了。” 羅隱有才,但他初期的失敗主要是因為他太狂妄了,不知“人外有人天外有天”,好像天下除他之外再無有才之人,但失意使他的詩才朝著另一個諷刺的方向有了大發展。假如他稍微收斂一些,恐怕在當時會有更大的作為,但這樣,那個有才氣有傲氣的羅隱就不會出現了。朱溫也久聞羅隱盛名,用右諫議大夫的官職召他去,被羅隱回絕。同時他還建議錢鏐討伐後梁,滅掉叛逆唐朝的朱溫。他說:“王是唐朝之臣,發兵北伐義不容辭,縱使不能成功,也能保住杭州越州之地,稱帝於東方。怎么能向北稱臣,做羞辱之人呢?”錢鏐以為羅隱被唐朝長期壓制,會怨恨唐朝,這時見他並不計較個人得失,而是以道義為重,對他的人品很是欽佩,雖然沒有聽從他的建議北伐,但對羅隱更器重了。
《蜂》《蜂》

後世紀念

羅隱碑林,位於浙江省富陽區新登境內。為弘揚中化民族文化,追念先賢,示教後人,一九九五年,富陽市政府擇址新登鎮葛溪賢明山北山腰興建羅隱碑林,碑廊內樹立一批花崗岩碑,鐫刻當代著名書法家劉海粟等題寫的書法藝術精品。 碑林裡面有兩個露天的院子,分上下兩個台階,四周鐫刻著當代著名書法家劉海粟等題寫的四十多塊書法藝術精品。走廊牆壁上有十幾塊黑色大理石分別雕刻著我國當代書法家篆寫的羅隱詩句。沿院子兩邊走廊往上走四十多個台階,便是羅隱紀念廳。紀念廳內有一座兩米多高的羅隱石雕像,雕像旁邊有一塊黑色大理石碑,上面雕刻著由全國人大副委員長蔣正華篆寫的羅隱詩句。
羅隱碑林羅隱碑林

個人作品

文集

羅隱著述甚豐,但散佚嚴重,今存詩歌約500首,有詩集《甲乙集》傳世,散文名著《讒書》五卷60篇(殘缺2篇),哲學名著《兩同書》兩卷(10篇),小說《廣陵妖亂志》《中元傳》等,另有書啟碑記等雜著約40篇(見《全唐文》)。
羅隱羅隱

詩作

盡道豐年瑞,豐年事若何?
長安有貧者,為瑞不宜多。
《雪》
細玉羅紋下碧霄,杜門顏巷落偏饒。
巢居只恐高柯折,旅客愁聞去路遙
撅凍野蔬和粉重,掃庭松葉帶酥燒。
寒窗呵筆尋詩句,一片飛來紙上銷。
不論平地與山尖,無限風光盡被占。
採得百花成蜜後,為誰辛苦為誰甜?
鸚鵡
莫恨雕籠翠羽殘,江南地暖隴西寒。
勸君不用分明語,語得分明出轉難。
西施
家國興亡自有時, 吳人何苦怨西施。
西施若解傾吳國, 越國亡來又是誰?
自遣
得即高歌失即休,多愁多恨亦悠悠。
今朝有酒今朝醉,明日愁來明日愁
江頭日暖花又開,江東行客心悠哉。
高陽酒徒半凋落,終南山色空崔嵬
新地也知無棄物,侯門未必用非才
一船明月一竿竹,家住五湖歸去來。
皇陂
皇陂瀲灩深復深,陂西下馬聊登臨。
垂楊風輕弄翠帶,鯉魚日暖跳黃金。
三月窮途無勝事,十年流水見歸心。
輸他谷口鄭夫子,偷得閒名說至今。
夫子門前數仞牆,每經過處憶游梁。
路從青瑣無因見,恩在丹心不可忘。
未必便為讒口隔,只應貪草諫書忙。
別來愁悴知多少,兩度槐花馬上黃。
《牡丹花》
似共東風別有因,絳羅高卷不勝春
若教解語應傾國,任是無情亦動人
芍藥與君為近侍,芙蓉何處避芳塵。
可憐韓令功成後,辜負穠華過此身。
黃河
莫把阿膠向此傾,此中天意固難明。
解通銀漢應須曲,才出崑崙便不清。
高祖誓功衣帶小,仙人占斗客槎輕。
三千年後知誰在,何必勞君報太平
《汴河》
當時天子是閒遊,今日行人特地愁。
柳色縱饒妝故國,水聲何忍到揚州。
乾坤有意終難會,黎庶無情豈自由。
應笑秦皇用心錯,謾驅神鬼海東頭。
進乏梯媒退又難,強隨豪貴滯長安。
風從昨夜吹銀漢,淚擬何門落玉盤。
拋擲紅塵應有恨,思量仙桂也無端。
錦鱗赬尾平生事,卻被閒人把釣竿。
投所思
憔悴長安何所為?旅魂窮命自相疑。
滿川碧嶂無歸日,一榻紅塵有淚時。
雕琢只應勞郢匠,膏肓終恐誤秦醫。
浮生七十今三十,從此悽惶未可知。
《經張舍人舊居》
行塵不是昔時塵,謾向朱門憶侍臣。
一榻已無開眼處,九泉應有愛才人。
文餘吐鳳當年詔,樹想棲鸞舊日春。
從此恩深轉難報,夕陽衰草淚沾巾。
雒城作
大鹵旌旗出洛濱,此中煙月已埃塵。
更無樓閣尋行處,只有山川識野人。
早得鑄金范蠡,旋聞垂釣哭平津。
舊遊難得時難遇,回首空城百草春。
水蓼花紅稻穗黃,使君蘭棹泛回塘。
倚風荇藻先開路,迎旆鳧鷗盡著行。
手裡兵符神與術,腰間金印彩為囊。
少年太守勛庸盛,應笑燕台兩鬢霜。
多病無因棹小舟,闔閭城下謁名侯。
水寒不見雙魚信,風便唯聞五袴謳。
早說用兵長暗合,近傳觀稼亦閒遊。
須知謝奕依前醉,閒阻清談又一秋。
苹鹿歌中別酒催,粉闈星彩動昭回。
久經罹亂心應破,乍睹昇平眼漸開。
顧我昔年悲玉石,憐君今日蘊風雷。
龍門盛事無因見,費盡黃金老隗台
焚書坑
千載遺蹤一窖塵,路傍耕者亦傷神。
祖龍算事渾乖角,將謂詩書活得人。
潮水平來見鯉魚,偶因烹處得瓊琚。
披尋藻思千重後,吟想冰光萬里餘。
漳浦來情轉薄,赤城吟苦意何如?
錦衣公子憐君在,十載兵戈從板輿
往年進士趙能卿嘗話金庭勝事見示敘
會稽詩客趙能卿,往歲相逢話石城
正恨故人無上壽,喜聞良宰有高情。
山朝佐命層層聳,水接飛流步步情。
兩火一刀罹亂後,會須乘興雪中行。
其一
雙魚迢遞到江濱,傷感南陵舊主人。
萬里朝台勞寄夢,十年侯國阻趨塵。
尋知亂後嘗辭祿,共喜閒來得養神。
時見齊山敬亭客,不堪戎馬戰征頻。
其二
曾逐旌旗過板橋,世途多難竟蓬飄。
步兵校尉辭公府,車騎將軍憶本朝。
醉里舊遊還歷歷,病中衰鬢奈蕭蕭。
鷺鷥
斜陽淡淡柳陰陰,風裊寒絲映水深。
不要向人夸潔白,也知常有羨魚心。
鐘陵醉別十餘春,重見雲英掌上身
我未成名卿未嫁,可能俱是不如人
籌筆驛
拋卻南陽為主憂,北征東討盡良籌
時來天地皆同力,運去英雄不自由
千里山河輕孺子,兩朝冠劍恨譙周
余岩下多情水,猶解年年傍驛流。

散文

物之所以有韜晦者,防乎盜也。故人亦然。
夫盜亦人也,冠屨焉,衣服焉。其所以異者,退遜之心、正廉之節,不常其性耳。
玉帛而取之者,則曰牽於寒餓;視家國而取之者,則曰救彼塗炭。牽於寒餓者,無得而言矣。救彼塗炭者,則宜以百姓心為心。而西劉則曰:“居宜如是”,楚籍則曰“可取而代”。意彼未必無退遜之心、正廉之節,蓋以視其靡曼驕崇,然後生其謀耳。
為英雄者猶若是,況常人乎?是以峻宇逸游,不為人所窺者,鮮也。

詩詞鑑賞

《鸚鵡》

莫恨雕籠翠羽殘, 江南地暖隴西寒。
勸君不用分明語, 語得分明出轉難。
賞析:
三國時期的名士禰衡有一篇《鸚鵡賦》,是托物言志之作。禰衡為人恃才傲物,先後得罪過曹操劉表,到處不被容納,最後又被遣送到江夏太守黃祖處,在一次宴會上即席賦篇,假借鸚鵡以抒述自己託身事人的遭遇和憂讒畏譏的心理。羅隱的這首詩,命意亦相類似。“莫恨雕籠翠羽殘,江南地暖隴西寒。”“隴西”,指隴山(六盤山南段別稱,延伸於陝西、甘肅邊境)以西,舊傳為鸚鵡產地,故鸚鵡亦稱“隴客”。詩人在江南見到的這頭鸚鵡,已被人剪了翅膀,關進雕花的籠子裡,所以用上面兩句話來安慰它:且莫感嘆自己被拘囚的命運,這個地方畢竟比你的老家要暖和多了。話雖這么說,“莫恨”其實是有“恨”,所以細心人不難聽出其弦外之音:儘管不愁溫飽,而不能奮翅高飛,終不免叫人感到遺憾。羅隱生當唐末紛亂時世,雖然懷有匡時救世的抱負,但屢試不第,流浪大半輩子,無所遇合,到五十五歲那年投奔割據江浙一帶的錢鏐,才算有了安身之地。他這時的處境,跟這頭籠中鸚鵡頗有某些相似。這兩句詩分明寫他那種自嘲而又自解的矛盾心理。“勸君不用分明語,語得分明出轉難。”鸚鵡的特點是善於學人言語,後面兩句詩就抓住這點加以生髮。詩人以告誡的口吻對鸚鵡說:你還是不要說話過於明白吧,明白的話語反而難以出口呵!這裡含蓄的意思是:語言不慎,足以招禍;為求免禍,必須慎言。當然,鸚鵡本身是無所謂出語招禍的,顯然又是作者的自我比況。據傳羅隱在江東很受錢鏐禮遇。但禰衡當年也曾受過恩寵,而最終仍因忤觸黃祖被殺。何況羅隱在長期生活實踐中養成的憤世嫉俗的思想和好為譏刺的習氣,一時也難以改變,在這種情況下,詩人對錢鏐產生某種疑懼心理,完全是可理解的。這首詠物詩,不同於一般的比興托物,而是借用向鸚鵡說話的形式來吐露自己的心曲,勸鸚鵡實是勸自己,勸自己實是抒泄自己內心的悲慨,淡淡說來,卻耐人咀嚼。
羅隱塑像羅隱塑像

《西施》

家國興亡自有時,吳人何苦怨西施。
西施若解傾吳國,越國亡來又是誰?
賞析:
歷來詠西施的詩篇多把亡吳的根由歸之於女色,客觀上為封建統治者開脫或減輕了罪責。羅隱這首小詩的特異之處,就是反對這種傳統觀念,破除了“女人是禍水”的論調,閃射出新的思想光輝。 “家國興亡自有時,吳人何苦怨西施。”一上來,詩人便鮮明地擺出自己的觀點,反對將亡國的責任強加在西施之類婦女身上。這裡的“時”,即時會,指促成家國興亡成敗的各種複雜因素。“自有時”表示吳國滅亡自有其深刻的原因,而不應歸咎於西施個人,這無疑是正確的看法。有人認為這裡含有宿命論成分,其實是出於誤解。“何苦”,勸解的口吻中含有嘲諷意味:你們自己誤了國家大事,卻想要歸罪一個弱女子,真是何必呢!當然,挖苦的對象並非一般吳人,而是吳國統治者及其幫閒們。
“西施若解傾吳國越國亡來又是誰?”後面這兩句巧妙地運用了一個事理上的推論:如果說,西施是顛覆吳國的罪魁禍首,那么,越王並不寵幸女色,後來越國的滅亡又能怪罪於誰呢?尖銳的批駁通過委婉的發問語氣表述出來,絲毫不顯得劍拔弩張,而由於事實本身具有堅強的邏輯力量,讀來仍覺鋒芒逼人。

《雪》

盡道豐年瑞, 豐年事若何?
長安有貧者, 為瑞不宜多。
賞析:
題目是“雪”,詩卻非詠雪,而是發了一通雪是否瑞兆的議論。絕句長於抒情而拙於議論,五絕篇幅極狹,尤忌議論。作者偏用其短,看來是有意造成一種特殊的風格。瑞雪兆豐年。辛勤勞動的農民看到飄飄瑞雪而產生豐年的聯想與期望,是很自然的。但眼下是在繁華的帝都長安,這“盡道豐年瑞”的聲音就頗值得深思。“盡道”二字,語含譏諷。聯繫下文,可以揣知“盡道豐年瑞”者是和“貧者”不同的另一世界的人們。這些安居深院華屋、身襲蒙茸皮裘達官顯宦、富商大賈,在酒酣飯飽、圍爐取暖、觀賞一天風雪的時候,正異口同聲地大發瑞雪兆豐年的議論,他們也許會自命是悲天憫人、關心民生疾苦的仁者呢!
正因為是此輩“盡道豐年瑞”,所以接下去的是冷冷的一問:“豐年事若何?”即使真的豐年,情況又怎樣呢?這是反問,沒有作答,也無須作答。“盡道豐年瑞”者自己心裡清楚。唐代末葉,苛重的賦稅和高額地租剝削,使農民無論豐歉都處於同樣悲慘的境地。“二月賣新絲,五月糶新谷”,“六月禾未秀,官家已修倉”,“山前有熟稻,紫穗襲人香。細獲又精舂,粒粒如玉璫。持之納於官,私室無倉箱”。這些詩句對“事若何”作出了明確的回答。但在這首詩里,不道破比道破更有藝術力量。它好像當頭一悶棍,打得那些“盡道豐年瑞”者啞口無言。 三、四兩句不是順著“豐年事若何”進一步抒感慨、發議論,而是回到開頭提出的雪是否為瑞的問題上來。因為作者寫這首詩的主要目的,並不是抒寫對貧者雖處豐年仍不免凍餒的同情,而是向那些高談豐年瑞者投一匕首。“長安有貧者,為瑞不宜多。”好像在一旁冷冷地提醒這些人:當你們享受著山珍海味,在高樓大廈中高談瑞雪兆豐年時,恐怕早就忘記了這帝都長安有許許多多食不果腹、衣不蔽體、露宿街頭的“貧者”。他們盼不到“豐年瑞”所帶來的好處,卻會被你們所津津樂道的“豐年瑞”所凍死。一夜風雪,明日長安街頭會出現多少“凍死骨”啊!“為瑞不宜多”,仿佛輕描淡寫,略作詼諧幽默之語,實際上這裡面蘊含著深沉的憤怒和熾烈的感情。平緩從容的語調和犀利透骨的揭露,冷雋的諷刺和深沉的憤怒在這裡被和諧地結合起來了。
雪究竟是瑞兆,還是災難,離開一定的前提條件,是很難辯論清楚的,何況這根本不是詩的任務。詩人無意進行這樣一場辯論。他感到憎惡和憤慨的是,那些飽暖無憂的達官貴人們,本與貧者沒有任何共同感受、共同語言,卻偏偏要裝出一副對豐年最關心、對貧者最關切的面孔,因而他抓住“豐年瑞”這個話題,巧妙地作了一點反面文章,扯下了那些“仁者”的假面具,讓他們的尊容暴露在光天化日之下。
詩里沒有直接出現畫面,也沒有任何形象的描繪。但讀完全詩,詩人自已的形象卻鮮明可觸。

《籌筆驛懷古》

拋擲南陽為主憂,北征東討盡良籌。
時來天地皆同力,運去英雄不自由。
千里山河輕孺子,兩朝冠劍恨譙周。
唯余岩下多情水,猶解年年傍驛流。
賞析
李義山同題前後賦詠,義山贊諸葛之才智,昭諫嘆諸葛之運命,各有所指,各極其妙。其頷聯“時來天地皆同力,運去英雄不自由”,為一篇之主旨。亦俗所謂“謀事在人,成事在天”也。清孫原湘《霸王之墓詩後》頸聯“時來雉亦烹功狗,事去人爭笑沐猴”,亦擬其意旨仿其句法。似皆出於項羽所謂“此天之亡我,非戰之罪也”(《史記·項羽本紀》)。結聯寄情於流水,餘韻無窮。余成教《石園詩話》謂:“昭諫《籌筆驛》詩,亦七律中最佳者,議論亦頗似義山。”似不為過。 《籌筆驛》的“時來天地皆同力,運去英雄不自由。”將思想和藝術完美地結合起來,詩藝達到了極高的水平。
羅隱是唐末著名作家,他本來希望能夠為國為民有所建樹,自信終有一日會“執大柄而定是非”,達到“佐國是而惠殘黎”的目的,但是當時社會現實極端黑暗,一般知識分子根本沒有出路,羅隱也不例外,他“十上不中第”,一生窮愁潦倒。 羅隱到是個可以警世、醒世的大師,一個人有一個人的秉性,個性凸現也未必是個壞事,但是,過了就不好了,引以為戒好。籌筆驛,在今四川廣元縣北,相傳諸葛亮出兵攻魏,在這裡籌劃軍事。一開頭就聯繫諸葛亮,再聯繫籌筆驛作出高度的總括 :“拋擲南陽為主憂,北征東討盡良籌 。”諸葛亮因劉備三顧茅廬去請他,他拋棄了在南陽的隱居生活,為主公劉備分憂,出來輔佐劉備建功立業。北征東討的運籌帷幄,他的計謀都是好的。這裡主要是北征,籌筆驛是為伐魏運籌,是北征;東征是陪襯,不是指打東吳。劉備去打東吳,諸葛亮是反對的,他沒有東討。這裡實際上是“南征北伐”,不說“南征北伐”而說“北征東討 ”,因為上句已用了“南”字,為避開重複,所以這樣說。
二聯“時來天地皆同力,運去英雄不自由 。”時來句當戰赤壁之戰,當時孫權、劉備兩家的兵力,聯合起來也不能與曹操大軍相比。只是倚靠了長江之險,曹操北方的軍隊不習水戰。又靠了東風,好用火攻來燒毀曹軍的戰船取勝,這是利用天時地理來獲勝,所以說“天地皆同力”。時運不濟,像李商隱詩里說的:“關張無命欲何如?”關羽張飛都早死了,不能幫助諸葛亮北伐,英雄也不由自主。三聯 :“千里山河輕孺子,兩朝冠劍恨譙周 。”諸葛亮死後,魏將鄧艾率軍攻蜀,譙周勸後主投降。後主聽了他的話投降了。蜀國千里山河 ,孺子阿斗輕輕地斷送了。兩朝冠劍:指在劉備和後主兩朝的文臣武將,主要是指諸葛亮,他既管政事,又管軍事,是兩朝冠劍。他如有知,一定是恨譙周的。末聯歸結到籌筆驛 :“唯余岩下多情水,猶解年年傍驛流 。”在驛亭的岩下水,還在傍驛流著,好像在懷念諸葛亮。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