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定國(南明永曆政權抗清名將)

李定國(南明永曆政權抗清名將)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3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李定國(1621年—1662年),字寧宇(或雲字一人,初名如靖),南明永曆政權抗清名將,陝西榆林(或作延安)人。

李定國出生於貧苦農民家庭,公元1630年(崇禎三年),張獻忠發動陝北饑民起義,將少年李定國收為養子,改姓張(或雲十歲時為張獻忠所掠,養以為己子)。從此,他跟隨張獻忠轉戰南北。

李定國成年後,勇敢善戰,為張獻忠所鐘愛。張獻忠死後歸順南明政權,公元1652年(永曆六年,清順治九年)初,李定國在經過充分準備之後,出兵八萬攻湖南。先取沅州(今湖南黔陽)、靖州(今湖南邵陽),繼攻廣西桂林,大敗清軍,逼得清軍主帥、定南王孔有德自殺。李定國七月初占領桂林,隨後,直下柳州、衡州等四州,兵鋒指向長沙。清廷聞訊大驚,增派十萬大軍馳援。為避清軍銳氣,李定國暫時撤離長沙外圍,退守衡州。清軍主帥、親王尼堪率軍尾追,李定國設伏將清軍團團包圍,四面猛攻,清軍大潰,尼堪被陣斬,全軍覆沒。李定國取得桂林、衡陽兩大戰役的勝利,使南明的抗清鬥爭打開了一個新局面。

公元1661年(永曆十五年,順治十八年),清軍吳三桂部十萬大軍進入緬甸,逼緬王交出永曆帝,未果。次年,吳三桂在昆明將永曆帝縊殺,南明至此滅亡。李定國聞訊,悲憤成疾,在西南邊陲堅持抗清鬥爭17年的李定國於公元1662年六月在勐臘(在瀾滄江以西)病逝,時年42歲。

當下雲南人仍然視李定國為滇中的脊樑,晚清革命黨人起義,蔡鍔等仍以李定國為榜樣,章炳麟說:“願吾滇人,毋忘李定國!”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李定國
  • 別名:鴻遠、寧宇、霖宇、一純、大綬
  • 國籍:中國
  • 民族:漢族
  • 出生地:陝西榆林
  • 出生日期:1621年6月11日 
  • 逝世日期:1662年6月27日 
  • 職業:軍事家
  • 主要成就:兩蹶名王,天下震動
    擁立永曆,抗清救國
  • 封爵:西寧王→晉王
  • 稱號:民族英雄
人物生平,早期經歷,平定黔滇,聯明抗清,兩蹶名王,孫李內訌,轉戰兩廣,粉碎孫逆,血戰磨盤山,寧死荒外,家庭成員,家世,妻妾,子女,人物評價,軼事典故,史書記載,墓地,後世紀念,漢王廟,詩詞,藝術形象,

人物生平

早期經歷

李定國,字鴻遠(或作寧宇、霖宇、一純、大綬),1621年(天啟元年)六月十一日出生於陝西延安一個貧苦的農民家庭。公元1630年(崇禎三年),年僅十歲的李定國參加了張獻忠起義軍,張獻忠看到李定國相貌不凡,收做養子。張獻忠有四個養子,老大是孫可望,然後就是李定國,老三老四是劉文秀艾能奇。從此,李定國追隨張獻忠。
公元1637年(崇禎十年),十七歲的李定國即率部下二萬人,跟隨張獻忠攻打河南和湖北。公元1641年(崇禎十四年)二月,他又喬裝成明軍差官,同二十匹輕騎連夜飛奔到襄陽城下,後攻占襄陽,明督師大學士楊嗣昌所儲軍資十餘萬,皆為農民軍所得。襄陽大捷是張獻忠起義軍開始走向勝利的轉折點。
公元1644年(崇禎十七年)十一月,張獻忠正式在成都建立大西政權,李定國以戰功卓著被封為安西將軍,監管十六座軍營。這時李定國才二十四歲,而他身高八尺,相貌英俊,做事有度,在軍中以寬容和仁慈而出名,作戰時則一馬當先,英勇無比,被人稱為“小尉遲”或“萬人敵”,是大西軍中智勇雙全的戰將。
自從清軍入關以來,民族矛盾開始上升為社會主要矛盾。公元1646年(清順治三年、明隆武二年)八月,張獻忠率大西軍五十萬北上抗清,定國率部與清軍交戰,陣斬清軍隊長古朗阿、巴揚阿。但是張獻忠卻不幸於十一月二十七日在西充鳳凰山被清軍射中,不久就死了,張獻忠死後軍中大亂,頓時驚潰,傷亡慘重。孫可望、李定國、劉文秀、艾能奇四將軍在危難中收集殘部數千、家口萬餘人,由順慶(今南充市)急速南下,一晝夜馳數百里,才保存下部分有生力量。十二月,大西軍至重慶江北,南明總兵曾英率兵阻擊。農民軍在斷糧十餘日的情況下,搶渡長江,殺曾英,使十幾萬殘明軍頃刻瓦解。在重慶,四將軍處死了唆使張獻忠妄殺兵民,久為軍中積恨的左丞相汪兆麟,乘勝進抵綦江。四將軍傳諭各營:“各宜同心協力,共扶幼主,克成大事”,提高了士氣,“傳諭之後,歡聲滿營……各營帖然”。大西軍又開始從逆境中發展起來。

平定黔滇

公元1647年(清順治四年、明永曆元年)正月,大西軍向貴州進軍。三月,連克貴陽、定番州永寧州,貴州西部諸郡望風而降。
在貴陽,四將軍對大西軍今後的出路和策略進行了商討。孫可望主張到廣東南嶺一代,若有危機可以出海,李定國則主幫助南明,恢復大明江山。由於清軍入關,張獻忠對明朝的態度已有所改變。他在北上抗清前夕曾對部將說:“三百年的大明是中華正統,他沒有滅亡是天意,我死了以後,你們要歸順大明,不要做不義之事。"大西軍的失利,也使李定國感到自己反明的失誤,此時李定國想要歸順南明,恢復明朝政權,孫、李兩人爭執不下,李定國氣憤地說:”你要是有本事就自己去,不要拉上我墊背“,於是拔出戰刀自刺。眾將奪下戰刀,立即撕破一面戰旗為其裹傷,也一致表示願意聽從李定國的命令。孫可望見狀只得收回己見,四將軍設壇盟誓各自恢復了各自的本來姓氏,尊崇孫可望為首,聯明抗清之勢開始形成。
李定國抗清兵李定國抗清兵
此時雲南正值阿迷州土司沙定洲之亂,明黔國公沐天波逃離昆明。由於副將龍在田早在張獻忠谷城詐降時與孫可望相識,便派人向孫可望求援說:“如果你們興義師來討伐,那么雲南全省可以拿下。”四將軍認為這是擴大農民軍轄地的好機會,便以為黔國公復仇的名義出兵雲南。沙定洲聞訊,驚恐萬狀,棄昆明南逃。
公元1647年(清順治四年、明永曆元年)四月,大西軍開進昆明,城中百姓萬人空巷的出來迎接。四將軍馬不停蹄進行分路平定,說服沐天波與農民軍聯合,宣布:“共襄勤王,恢復大明天下”。
八月,四將軍在昆明共同稱王,孫可望稱平東王,李定國稱安西王,劉文秀稱撫南王,艾能奇稱定北王,仍然保持著農民軍的傳統,每次遇到大事開會,四個人並列坐一起,各營將士的賞罰都有孫可望說了算。
孫可望隨著地位提高,個人野心逐漸膨脹。明御史任僎,投其所好,對孫可望說:“孫將軍不如自己做一國之主,設定百官,發印錢幣,頒布新年號”,孫可望聽到後十分高興,然而李定國十分鄙視這種做法,每次說到這個就十分牴觸。孫可望便與親信王尚禮策劃,欲壓服李定國,樹立個人權威。公元1648年(清順治五年、明永曆二年)四月初一,各部隊同赴演武場集合,李定國部先入武場,軍中按慣例放禮炮,升帥旗。孫可望指責李定國說:“你平日不把我放在眼裡。“然後發令杖責李定國一百軍棍。李定國大怒說:”我和你是兄弟,只是大軍暫時沒有統帥,尊你為主罷了,我何必指望你。“為防止分裂,前軍府都督白文選從身後抱住李定國說:”請李將軍暫時忍讓,如果你離開了,那么大軍就會分裂,我們會被人乘虛而入。“李定國勉強受責,諸將求情才被杖責五十軍棍。打完以後,孫可望假惺惺地抱住李定國痛哭說:”我是為了大義,希望賢弟不要記恨,以後我們同心同德。“李定國為了維護大西軍的團結,忍受了這場侮辱,然後請令去平定沙定洲。“
五月,定北王艾能奇在征討東川的戰鬥中,中毒箭犧牲,所部為孫可望收編。八月,李定國、劉文秀破沙寨,生擒沙定洲,滇東全平。大軍回師時,沐天波“頓首謝”,當地人因為受沙定洲平時殘害恨透了他,聽說他被殺無一不拍手稱快。
由於四將軍在雲南實行了恢復生產有利於民的政策,彝、白、壯、傣等族人民紛紛參軍,大西軍擴大到二十餘萬人,還增加了新武裝——象隊。僅李定國部就有五萬多人。生產也有了很大發展,當年就出現了大豐收,軍民和平相處的景象。

聯明抗清

公元1646年(清順治三年、明隆武二年)十一月,明廣西巡撫瞿式耜擁立桂王朱由榔在肇慶稱帝,年號永曆,建立南明最後一個政權。孫可望不顧”聯明抗清”的大義,妄圖割據云南,獨霸一方。李定國義正辭嚴地對他說:“肇慶已經有了永曆皇帝,你也不看看你有什麼德行,竟敢妄自尊大,難道是想自取滅亡嗎?”礙於李定國、劉文秀實力雄厚,孫可望暫時打消了這個想法,但內心卻耿耿於懷。明雲南副使、孫可望的同鄉楊畏知窺透孫可望的心思,慫恿說:”孫將軍和其他三位將軍地位並列,並不是靠的什麼虛名而服眾,今天永曆帝只是在肇慶,你真的不像成為一方雄主么?“孫可望說:”既然有了皇上,我那就‘挾天子以令諸侯’,想必他們不會反抗我的。“遂於公元1649年(清順治六年、明永曆三年)四月派楊畏知為正使,與永曆帝談判“聯合恢剿”,並要求封為秦王。李定國雖然知道孫可望是怎么想的,但為實現“聯明抗清”的願望,只好默不作聲。但是孫可望的要求卻被永曆帝及其臣屬拒絕,孫可望在任僎的攛掇下,於公元1650年(清順治七年、明永曆四年)八月自稱“秦王”,把雲南稱呼改作雲興省,並且私自鑄造錢幣。李定國對此很不滿。
九月,孫可望率軍入貴州,並分兵規取川南,擴充根據地。李定國被派進攻安順,明威清道黃應運乘機遊說:”如果依靠大明天子的名號,再加上將軍的神武,掃清奸逆,天下有誰敢與將軍為敵。”於是李定國和他歃血為盟,共同輔助明室,表示絕無二心。孫可望得知此事,將黃應運處死,李定國心裡十分厭惡孫可望,二人矛盾愈益加深。
很快貴州被平定,孫可望自往貴州,留李定國固守雲南。李定國加緊練兵,準備東進,劉文秀平定了川南,大西軍又建立起以雲貴為中心的新基地。
然而永曆政權的處境卻江河日下。公元1649年(清順治六年、明永曆三年)清軍攻占湖南,攻占桂林瞿式耜被殺,朱由榔逃到梧州又逃南寧,只得依靠大西軍這唯一的一支力量了。
公元1651年(清順治八年、明永曆五年)初,朱由榔派使臣前往貴州,封孫可望為冀王,但孫“猶不受”。李定國等勸孫可望仍派楊畏知與明談判,孫雖然表面答應,暗地卻派出精兵赴南寧,殺死五大臣,逼迫朱由榔改封他為秦王。年底南寧又陷落,朱由榔逃到瀨湍。公元1652年(清順治九年、明永曆六年)正月,孫可望派人將永曆帝接到貴州安龍所,改名安龍府,答應每年向永曆帝送錢糧,以供皇室開銷,而永曆帝允許孫可望今後的大小戰事,可以先斬後奏。這樣,大西軍與永曆政權的聯合抗清陣線才正式建立。
留在雲南的李定國,為了“聯明抗清”,繼續實行政治和經濟改革,減輕百姓的負擔,使滇南出現一定的安定局面。他終日操練兵馬,製造盔甲,訓練象隊,一年內練就精兵三萬。還舉行了生童考試,對考中秀才者,發給賞錢三百串,鼓勵大家好好讀書,若以後恢復江山,就讓他們去做官。

兩蹶名王

公元1652年(清順治九年、明永曆六年)春,清廷命定南王孔有德由桂林出河池,進攻貴州,命吳三桂由嘉定(四川樂山)出敘州(四川宜昌)進攻川南。清廷的目的是要用兩路夾擊之策,實現對大西軍抗清基地的包圍。面對緊迫局勢,李定國給孫可望寫信,要求出兵湖廣,粉碎清兵圍剿。孫可望表示同意,決定大西軍兵分兩路出擊,北路軍以劉文秀為主將,白文選、王復臣為副將,進攻四川;東路軍以李定國為主將,馬進忠馮雙禮為副將,進攻湖南。孫可望則統率”駕前軍”留守滇黔,大西軍從此開始與清軍主力正面交鋒。
三月,李定國率步騎八萬和五十頭戰象出征。臨行前訂約法五條:不殺人、不姦淫、不搶財貨、不宰耕牛、不放火,有力地保證了軍紀和部隊戰鬥力。五月,北路軍連克沅(湖南芷江)、(湖南靖縣)、武崗諸州。鎮守寶慶(湖南邵陽)的清將沈永忠急忙向孔有德告急,孔有德從桂林分兵救援。李定國搶在援敵之前,從楓木嶺渡江直取寶慶,消滅清軍五千。
六月,李定國出兵祁陽,準備奪取廣西的門戶全州,消滅桂林孔有德。他兵分三路,由馮雙禮率左路取全州,張勝率右路攻嚴關(廣西興安縣嚴關鄉),自己親率一路攻桂林外圍據點,然後三路合攻桂林。在桂林之役中,大西軍作戰勇猛頑強,速戰速決。左路出奇制勝,很快攻克全州,李定國當機立斷,命令部隊勿入全州,與自己合兵推進,直趨嚴關。這個決策為取得桂林大捷打下了基礎。
嚴關位於桂林以北,搶占它便扼住了桂林的通道。六月三十日,清軍來奪嚴關,大西軍奮勇抵抗,死者不計其數。七月初一,孔有德又率精銳來攻,只見兩軍還沒有交戰,大西軍的戰象就撲來,清軍馬匹都受驚了,孔有德大敗而跑,大西軍趁勢掩殺過去,只有孔有德一人逃回桂林城。大西軍乘勝追至桂林,將城包圍。七月初四,大西軍登雲梯攻城,孔有德額頭已中一箭,他自知走投無路,於是把所有的家產放在一個屋子裡,然後又親自把自己的愛妻們殺掉,最後自焚而死。僅有一女孔四貞逃脫。
桂林大捷後,廣西全境很快被收復,有些地區的百姓,不等大西軍到,便自動將清軍驅逐,李定國下令不要亂殺無辜,先安置百姓,明將胡一青、趙印選、馬寶等相繼歸順李定國。為此,李定國在桂林七星岩擺下酒宴,慶祝勝利。他對明兵部尚書劉遠生說:“文、張諸公(指文天祥、張世傑)其精忠浩氣,固足以光昭青史,為天地生色,然吾儕之對於國家,竊不願有此結果也。”表達了他決心收復被清軍占領的土地,恢復明朝的志向。
八月,李定國以明巡撫徐天佑守桂林,又率軍北上直搗湖南,連取全州永州(湖南零陵)。九月,李定國進攻衡州(湖南衡陽),守將沈永忠再次棄城逃跑,長沙巡撫金廷獻沿長沙逃至郫州,監司以下官員都逃遁一空,清軍還沒有到來,整個湖南的清軍卻都跑光了。李定國在衡州安設官員,休整部隊,準備繼續北進。
同時,李定國又命令馬寶率廣西明軍東取陽山連州,占領廣東西北部,派馬進忠、馮雙禮北取長沙,攻占常德、岳州,命高文貴東進江西,連下永新安福永寧龍泉,圍攻贛西重鎮吉安。李定國自七月出兵以來收復兩個州,十六個郡,大致有三千里的土地重新回到南明政權手裡。取得了史稱“湘桂大捷”的勝利。
李定國的部隊不僅戰鬥力強,而且紀律嚴明。明遺老李寄描述說:“定國兵律極嚴,駐師半載(指在長沙),居民不知有兵,入市輸買。定國所將半為羅倮傜佬,雖其士官極難鈐束,何定國御之有法也。”
清軍在湖廣接連失利,使清政府大為震驚,急忙命洪承疇經略湖廣、雲貴、兩廣,趨長沙。十一月,清廷又派敬謹親王尼堪任定遠大將軍,率領三貝勒、八固山共十五萬精兵朝長沙撲來。面對強敵,李定國進行了周密的布署:大西軍暫退出長沙,引誘清兵渡湘江,將馮雙禮、馬進忠部埋伏白杲市,待清兵過衡山,李定國從蒸水(衡山西南)正面攻擊,馮、馬二將背後出擊,兩軍相夾,合殲尼堪。但這一計畫卻被馮雙禮透露給孫可望,孫可望不想讓李定國立功,卻暗自想著怎么陷害他。密令馮雙禮退出伏擊,馬進忠見狀也撤離了戰場。
十一月十九日,尼堪進抵衡州,李定國在蒸水率軍出擊,接著轉戰到城北香草庵、草街,不分勝負,為此李定國準備採用伏擊戰術。二十四日,雙方再戰,李定國佯裝敗退,尼堪緊追不捨,追至演武亭,一聲炮響,大西軍伏兵四起,團團圍住尼堪,李定國手舉大刀,將尼堪一劈兩半。清軍失去主帥,大敗而逃。李定國繳獲了尼堪的鎧甲、繡旗,正準備乘勝追擊,才發現馮雙禮、馬進忠未到,派人偵察說已走湘鄉。李定國才知自己是孤軍作戰,無法擴大戰果,只得收兵向武崗轉移。衡州戰役後,李定國叫人繪製孔有德、尼堪畫像,刊布粵楚,“露布告捷”。
桂林、衡州兩次大捷,使得清廷朝野震動,一聽到李定國的名字就顫慄不已,甚至還有放棄西南各省與李定國平分天下講和的打算。李定國出征不足一年,縱橫數省,收復湘、桂,擊敗清軍數十萬,掀起了繼1647年第一次抗清高潮後的第二次抗清高潮。黃宗羲贊道:“逮夫李定國桂林、衡陽之戰,兩蹶名王,天下震動。此萬曆戊午以來全盛天下所不能有。”

孫李內訌

然而,北路軍由於主將劉文秀由於輕敵,於公元1652年(清順治九年、明永曆六年)十月,在保寧(四川閬中)被吳三桂擊敗,副將王復臣犧牲。孫可望不僅削去劉文秀的爵號,又拆散其部隊,引起大西軍將領的不滿,大西軍人心渙散。孫可望看到李定國立下赫赫戰功之後,更引起他的嫉恨。對李定國他不僅扣發犒銀和制止永曆帝封其為西寧王,而且千方百計想加以謀害。公元1653年(清順治十年、明永曆七年)正月,孫可望怕李定國日後擁兵自重,對自己不利,便率“駕前軍”東進沅州。此時李定國屯寶慶,偵知清兵放牧湘江東岸,在道路中設伏奪其馬匹,孫可望三天中來信七封,催李定國前來議事。李定國只好放棄奇襲前往。行至紫陽渡口,劉文秀之子秘密派人來告:”孫可望讓你回去就是想殺了你“。李定國聽罷流著淚說:”孫可望仍有盜賊的心態,不可和他共事,但是我還是要真誠對他。“並致書孫可望:”今天好不容易取得這么好的局面,成敗就在眼前,我們應該齊心協力,共同努力恢復大明江山,請你不要聽信讒言,使我們自相殘害,希望你能夠三思呀。”孫可望接信後惱羞成怒,領兵前去攻打。李定國為顧全大局,避免自相殘殺,迫不得已決定離開湖南赴廣西全州。他對部下說:“今天我們取得這么大的勝利,然後卻遭到別人的猜忌,況且我和劉文秀同時起兵於雲南,戰功俱在,一旦有誤,就前功盡棄了,但是為了大局,我們這么能半途而廢呢?”諸營中跟隨其南下的部隊約有五萬,未跟隨者都說失去這次戰機太可惜了。
公元1653年(清順治十年、明永曆七年)二月,清軍已得知孫、李內哄,派貝勒屯齊再入湖南,與追趕李定國的“駕前軍”在寶慶相遇。由於“駕前軍”驕傲輕敵,被清兵殺得大敗,孫可望急忙逃往峒江,衡州武崗靖州辰州沅州黎平等州郡均陷於清軍之手,民死者將百萬,定國精銳亦挫者殆半。清平南王尚可喜也派舟師奪取了梧州和桂林。李定國和大西軍將士取得的大好局面,被孫可望破壞殆盡。

轉戰兩廣

清軍對李定國也緊追不捨,二月底,永州被攻陷,李定國移駐龍虎關(湖南桃川西)。三月,廣東義師羅錦鼐迎接大西軍入粵,廣東再次掀起抗清運動。李定國連破開建(廣東封開)、德慶,直抵肇慶城下,又分兵攻克四會、廣寧、三水,完成對肇慶城的包圍。三月二十六日,大西軍三面圍攻肇慶,但由於清軍拚死抵抗,圍攻一月未破,清將耿繼茂發鐵騎兵來救,農民軍被迫撤圍退軍柳州。洪承疇聞其敗,曾派人招降,李定國置之不理。
李定國深感自己的力量不足以平定廣東,便於六月主動致書鄭成功,邀他會攻廣州,但由於聯絡不便,鄭成功誤期,鄭、李第一次聯合行動未能實現。
李定國不僅在廣東失利,在廣西的進展也不順利。七月十三日,他率兵兩萬進攻桂林,圍攻七晝夜未克,只得退回柳州,然而孫可望仍要置他於死地。八月,派馮雙禮偷襲柳州。李定國早有準備,暗地伏兵於江口蘆荻中。當馮雙禮來攻,便以精銳抵擋。馮連忙退兵,伏兵四起,馮只得自投水中。李定國傳令勿殺,曉以大義,從此馮雙禮投順李定國。
公元1654年(清順治十一年、明永曆八年)初,南明魯王政權定西侯張名振率海艦攻入長江,直抵鎮江。鄭成功也遣兵攻崇明,清廷沿海一帶告急。形勢的好轉,使李定國再度東征。三月,他率領數萬農民軍和十三匹戰象,連破廉州(廣東合浦)、雷州(廣東海康),並占領羅定、新興、石成電白、陽紅、陽春等縣。五月,進攻高州,清守將張月舉兵來歸。六月,再攻梧州,雖因清兵有備,不克,但廣東、廣西各地義師群起回響。李定國控制了廉、雷、高一帶,各地的百姓紛紛回響,抗清形勢再度出現高潮。李定國準備約鄭成功合攻廣州,平定全廣,再擴大到全國。於是他題字“一匡天下”,自比管仲復出,產生了驕傲情緒。
李定國明白,要想攻克廣州,首先要打開廣州的門戶新會。這一計畫必須要有鄭成功的配合才能完成。七月,李定國再次致書鄭成功,邀他合攻新會。信中指出:“會城兩酋(尚可喜、耿繼茂)恃海攖城,尚稽戎索。茲不穀已駐興邑,刻日直搗五羊;然逆虜以新會為鎖鑰樞牖,儲糧悠資,是用悉所精神,援餉不絕。不穀之意,欲就其地以芟除,庶省城可不勞而下。”信中註明援兵不得遲於十月以後。同時,李定國又聯絡了粵東水陸義師王興陳奇策等部,號稱二十萬大軍,將新會包圍得水泄不通。
十月十四日,攻城開始,農民軍採用炮擊,掘地道、伐木填壕等戰術均被擊退,連攻兩月,未能奏效。這時李定國輕信了間諜城中糧盡的謊言,命令罷攻,採用圍困戰術,並且建造行宮,設定官倉,向諸縣徵收鹽米,使清軍有了喘息之機,大西軍中也遭受了瘟疫,士氣不振,處於不利的境地。
十二月,尚可喜耿繼茂及清廷靖南將軍朱瑪喇率十萬滿漢兵趕來,清軍以鐵騎兵衝垮李定國左軍,李定國依恃的戰象也被驚散,致使大西軍全線崩潰。清軍乘勝追殺二十里,屍橫遍野。李定國只得渡橫江焚浮橋解新會之圍。
李定國撤出新會後,沿途六、七十萬百姓跟隨撤退,李定國安撫百姓跟隨大軍撤退,連夜退走南寧。從此,廣東高、雷、廉三府,肇慶、羅定所屬三州十八縣及廣西橫州、鬱林一帶全部淪入清軍之手,廣東義師也隨之失敗。新會慘敗,從主觀上講,與李定國的驕傲輕敵不無關係;從客觀上講,鄭成功此時正與清廷議和,拖延了援粵之師,等十二月議和失敗,鄭成功才派林察率舟師赴粵,李定國早已敗退,貽誤了戰機。同時,孫可望又切斷了滇黔的物資援助,這一切終於導致了新會之戰的失敗。當李定國退抵南寧時,身邊僅剩下六千人,從此他企圖恢復兩粵的事業終於化成了泡影。

粉碎孫逆

自從永曆帝被孫可望接到安龍後,一直過著寄人籬下的生活。孫可望自居貴州省城,大造宮殿,設立文武百官,開始的時候還遵守永曆帝的名號,後來的行為和皇帝無異。朱由榔為了保住帝位,與大學士吳貞毓密謀,派使臣往廣西召李定國護駕。公元1653年(清順治十年、明永曆七年)十一月,李定國接密敕後,表示:“只要我李定國活一天,就不會讓陛下受到屈辱,希望陛下暫時忍受,我這就去救駕,我寧可背負孫可望,也不會背負陛下。”並告知俟恢復粵東,即來迎駕。不料文安侯馬吉翔為討好孫可望,將此事具告。孫可望便以“欺君誤國,盜寶矯詔”的罪名,處死吳貞毓等十八名大臣。從此,孫可望更加跋扈,為防備李定國返滇,派劉鎮國、關有才屯兵田州(廣西田陽),加以阻止。
新會之戰的失敗,也使李定國無法在兩廣發展。中書金公趾(即金維新)便以《三國演義》中諸葛亮翦除奸雄的故事,勸他回師滇黔。公元1655年(清順治十二年、明永曆九年)永曆帝又一次派使臣赴南寧告孫可望“僭逼”之事。李定國接血字詔書,伏地痛哭不能起,表示誓死為永曆帝剷除奸逆,恢復江山。此時洪承疇正用“兩粵合剿”之策,全力壓縮南寧,李定國備受威脅,於是他決計回黔。第二年正月,李定國火速赴田州,守軍聽說大西軍來了,要不逃跑,要不歸降,關有才、劉鎮國逃跑。孫可望為長期控制永曆帝,又立即派出白文選遷永曆帝於貴陽。白文選不滿此舉,便以“輿徒不集”為理由,拖延移蹕時間。正月二十二日,李定國至安龍,於永曆帝相見,君臣相抱持痛哭,李定國密誓效命,背出所刺“盡忠報國”四字給南明朝廷大臣,大臣們都說道李定國是大忠臣。經商議,決定遷朝廷入滇。
當時,劉文秀和孫可望親信王尚禮、王自奇、賀九儀等均駐雲南,兵力合共五萬。二月十一日,李定國抵曲靖,雲南守將議論要以兵拒。劉文秀私下會李定國說:“我們認為孫可望是董卓那樣的人,但是就算誅殺了孫可望,也難免會出現像曹操那樣的。”李定國指天為誓,決不學孫可望。於是兩人合計,迎駕本來是孫可望的意思,現在要單獨去做了,瞞住孫可望親信,平安入滇。永曆帝改昆明為”滇都”,封李定國為晉王,劉文秀為蜀王,白文選為鞏國公,所有大事都歸李定國處理。
李定國雖掌兵馬大權,但是十分尊重永曆帝,而且給永曆帝的錢糧也頗為豐富,但是用人不當,金維新被授予吏部侍郎兼都察院,導致內訌四起,馬吉翔則大力拍李定國的馬屁。永曆朝的腐敗之氣已在腐蝕著李定國。
但對待孫可望,李定國仍從抗清大局出發,希望和解。他曾請劉文秀拿著敕書請孫可望回來,遭拒絕,又送孫可望妻子歸黔,仍未達和解。他還不甘心,公元1657年(順治十四年、明永曆十一年)五月,派白文選入黔議和,孫可望竟扣押了白文選,而且把他的部隊也給扣住了。又派孫可望舊部張虎去說情,臨行永曆帝賜虎金簪給張虎,令張虎從中開導孫可望。張虎兩面三刀,見孫可望謊稱道:”永曆帝賜給我金簪,讓我殺你。“孫可望大怒,聯絡王自奇、王尚禮、關有才為內應,內戰終於由孫可望挑起。
大西軍絕大多數將士反對內戰,孫可望部將馬進忠、馬寶、馬惟興密謀幫李定國,一致要求還白文選兵權。孫可望不知是計,便任命白文選為征逆招討大將軍,馬寶為先鋒,自己另率一軍隨其後,合兵十四萬,以“清君側”之名出師。
九月,孫可望部隊抵交水(雲南霑益),李定國、劉文秀領五萬人抵擋,因兵力懸殊,人心浮動。這時白文選來告訴李定國:“趕快去出兵迎戰,他們已經都準備好了,遲了我們會吃虧的。“李定國才下了交戰決心。孫可望估計昆明空虛,又派馬寶、張勝前往偷襲,與王尚禮裡應外合,馬寶又告李定國。九月十九日,雙方在交水河畔會戰,白文選率鐵騎直衝馬惟興營,馬軍卻掉頭沖向孫可望營。孫可望大驚失色喊道:“怎么諸將都叛變了”,然後落荒而逃。李定國揮師前進,孫可望的各營將士都大喊“迎晉王”,孫可望大敗。劉文秀、白文選追孫可望潰卒,李定國還師昆明,結果馬寶反正,張勝被擒,王尚禮自盡,內戰平息。
孫可望倒行逆施,眾叛親離,從者僅數十騎,所過鎮將皆閉門不納。時馮雙禮守貴州,佯裝追兵到,孫可望攜妻子財寶投降洪承疇。清廷封他“義王”,但又戒備他,於公元1660年(順治十七年)十一月,借圍獵之機,將他射死。

血戰磨盤山

交水大捷後,李定國犒賞將士,厲兵秣馬。但是論功行賞的時候,把原來孫可望的部隊稱為“秦兵”,而他跟隨他的部下稱為“晉兵”,招致不少原來孫可望部下的不滿。同時對劉文秀收編孫可望潰卒三萬練以備邊之事,也不高興,於是後來召回,使的劉文秀鬱郁不自得志而死,嚴重削弱了戰鬥力。
孫可望投降後,向洪承疇獻出了西南地區的地圖,並且告訴了大西軍的具體情況,使清軍摸清了底細。公元1658年(清順治十五年、明永曆十三年)二月,清廷決定分三路大軍攻貴州:平西將軍吳三桂同都統李國翰領北路軍從四川進攻,征南將軍卓布太領南路從廣西進攻,靖寇將軍羅托同大學士洪承疇領中路,從湖南進攻。本來大西軍應針鋒相對,可此時李定國正在永昌鎮壓王自奇、關有才叛亂,無暇反擊,致使吳三桂陷遵義,羅托克貴陽,卓布太占獨山,構成對雲南的嚴重威脅。
七月,永曆帝任命李定國為招討大元帥,他才開始部署反擊。首先他致書李來亨,讓夔東十三家圍攻重慶,牽制湘楚,然後派馮雙禮、祁三升據貴陽附近雞公背,拒敵中路,派李承爵壁壘普安黃草壩(貴州興義),拒敵南路,派白文選據遵義孫家壩,拒敵北路。這一部署純屬消極防禦性質。當時形勢是,清軍初入貴州,力量分散,如果李定國能集中兵力,攻破一路,戰局可以扭轉。在指揮上,李定國也中了洪承疇的計。當馮雙禮要求增兵入黔,出擊貴陽時,李定國曾接到洪承疇的來信,稱:“某本待罪先朝,志切同舟,惟俟吳王(指三桂)之至,合兵以聽指揮,無煩王師遠出也。”李定國不知道真假,延緩增兵,貽誤了戰機。八月,李定國才率師東進,又趕上雨季,日行止一二十里,士氣低落。相反清兵得到喘息之機,實力增強,開始攻滇。
九月,清廷增派信郡王多尼為三路統帥,進趨雲南。至十一月,中路多尼部敗馮雙禮於雞公背,陷安慶、曲靖。北路吳三桂都敗白文選於七星關。南部卓布太部逼涼水井,陷安隆,李承爵戰死。定國聞訊,親率主力三萬人與卓布太決戰。雙方在炎遮河雙河口擺開戰場,激烈的盤江大戰開始了。農民軍英勇阻擊,初戰告捷。第二天,清軍傾巢出動,大西軍疏於防備,又颳起北風,金槍失火,燃起山茅野草,清軍乘火勢猛射,致使農民軍全線崩潰。清軍攻破了李定國的羅炎、涼水井大營,然後大肆屠殺大西軍和當地百姓,軍民被殺的不下三、四十萬人,李定國的妻子家屬均被卓布太抓獲處死,大西軍精銳部隊受到致命損失。但是,這並未使李定國氣餒,他說:“事已至此,還有什麼說的呢,我就這一顆忠心獻給大明,死而後已。”
十二月十三日,李定國退回昆明,永曆帝召開御前會議,研究今後出路。講官劉范主張按劉文秀遺表行事,入巴蜀,依靠夔東十三家,經營陝洛地區;李定國提出撤入湖南地區,如果獲勝六詔可以攻下,如果不勝可以進入越南,召集東南亞諸國反清義士,航海到廈門和鄭成功匯合,共同進行抗清。劉范、李定國均主張先轉移,再圖恢復。但永曆帝的臣僚多為滇人,不願離開家鄉,勛臣沐天波、權臣馬吉翔便力主退守滇西,一旦事急則逃入緬甸,永曆帝表示同意。李定國軍行進止,一以詔敕從事,並不敢堅持己見,只是對沐天波說:“公其努力,願無生後悔而終憶余言也。”
十五日,永曆政權西逃。事先李定國發布文告:“本藩在滇多年,與爾人民,情均父子,今國事顛危,朝廷移蹕……爾等宜乘本藩未行之時,各速遠遁,毋致自誤”,勸百姓疏散。並命令各營”不得毀其倉廩,恐清至此無糧,徒害我百姓”。一路上他還收撫難民。
公元1659年(清順治十六年、明永曆十三年)正月初三,清兵會師昆明,又立即緊追不捨。為了保護永曆帝脫離險境,李定國命總兵靳統武領兵四千護永曆帝奔騰越(雲南騰衝),自己則率精兵六千留永昌(雲南保山)阻擊。二月,吳三桂又在大理敗白文選,氣勢洶洶追來。李定國決心打掉敵人的銳氣,全殲追兵,策劃了他生前最後一次激烈的戰鬥——磨盤山戰役
永昌境內的磨盤山“內箐深屈曲,僅容單馬”,“定國築柵數道,左右設伏,大營屯山後四十里橄欖坡,炊食餉伏,令毋見煙火”。他估計吳三桂必無戒備,便以竇民望為初伏,高文貴為二伏,王國璽為三伏,清軍進入三伏,“首尾橫擊之,片甲不令其逃也”。果不出料,二月二十一日,吳軍追來,其先鋒已進入二伏,卻節外生枝,南明光祿寺少卿盧桂生潛出告密。吳大驚,急令後撤,並炮擊左右伏兵。農民軍出伏作戰,“短兵相接,自卯至午,殭屍堵疊”。
磨盤山戰役有三分之二的戰士戰死,清軍也死傷大半,後退三十里,包括固山額真沙里布在內的十八名將官都統被擊斃。南明遺民劉彬詩曰:“凜凜孤忠志獨堅,手持一木欲撐天,磨盤戰地人猶識,磷火常同日色鮮”。由於李定國率領的大西軍作戰勇猛,使清軍再不敢驕橫窮追。

寧死荒外

可是永曆帝在馬吉翔挾持下,從騰越逃入緬甸,從此與李定國、白文選失去聯繫。三月,李定國、白文選相會於木邦(緬甸新維),商議今後去向。李定國認為:“緬甸地區貧苦,大軍進入緬甸日後必回發生禍亂,況且緬甸只是但是你我二人,但是皇帝單獨去那裡說不定到安全了,”白文選則說:”現在內地都已經被清寇占領,繼續在內地會危險,不如,我隨皇帝去緬甸,你主持外部軍務大事。“兩人意見不和,便各自行動。
磨盤戰役後,李定國餘眾不過數千,勢力窘迫。不久,賀九儀從廣南率萬人來會合,祁三升、魏勇等均率部投歸,軍勢稍振。李定國將大營移孟璉(雲南瀾滄),多造印敕,遍結土司,號召共同抗清。沅江土司那嵩起兵回響。李定國部堅持數月,被清軍攻破,又移營孟艮,招安頭人,耕種納糧如郡縣例。
吳三桂見無法撲滅大西軍,又採取招降措施,一時農民軍中不堅定分子紛紛投降。公元1660年(清順治十七年、明永曆十四年)三月,吳三桂用賀九儀妻子勸降,賀九儀剛要去投降竟被李定國殺了,從此無人敢言降字。
李定國曾連續上疏三十餘封給永曆帝都石沉大海。直到七月,白文選強攻緬都阿瓦失利回來,白、李才了解真相,原來緬甸扣住了永曆帝,二人決定攻緬搶出永曆帝。九月,兩人分別入緬。至十一月,定國大敗緬軍,提出送還永曆帝,在退兵的的條件。緬則回答:”你們要攻城,我也不怕,你們大軍來這裡,水土不服,將士會的病而死。“第二年二月,白、李又合兵入緬,緬集眾十五萬,巨象千餘頭來戰。二人奮力苦戰,大敗緬軍,渡錫箔江臨金沙江窺緬城,緬甸仍不交出永曆帝。李定國只得派兵造船渡江,五月又被緬兵搗毀船廠。李定國大怒,圍困緬城,不料軍中老幼累累,軍飢疫作,死亡相繼,不得已移軍亦渺賴山下。八月,兩人又分兵攻緬,但出師不利,十六舟有五舟被擊沉。在緬甸他們亦得知吳三桂已大舉攻緬,緬殺害永曆從官四十餘人,白文選部情緒低落。是月中旬,張國有、趙得勝劫持白文選欲降清,離開李定國。李定國子嗣興準備堵截,李定國不忍雙方自相殘殺,命放還,率本部獨進洞烏。
十二月,李定國又準備再度攻緬,忽聞緬王已獻永曆帝於吳三桂憤懣欲絕說道:‘勢既不敵,追無能為’”。移營景線。但到公元1662年(清康熙元年、明永曆十六年)四月,他又抵勐臘,遣官入車禮(西雙版納)借兵,企圖東山再起。五月,禮部侍郎江國泰說服暹羅(泰國)與定國聯姻,幫助象馬,恢復雲南。蜀人馬九功也從古剌返回,雲南已集四千人,願為掎角之勢。正當李定國欲圖大舉,不幸軍中瘟疫流行,人馬病死甚多。李定國修表告天,祈求說道:“如果大勢已去,希望老天讓我李定國一人去死,不要再連累軍民。”
六月十一日,李定國正逢四十二歲生日,突然發病,接著又傳來永曆帝於四月初八被吳三桂絞殺的訊息。李定國慟哭並命人為永曆帝發喪,全軍將士穿白衣,李定國披髮徒跣,號誦搶地,兩目皆血淚,大哭道:“我對不起大明,也對不起皇帝,我該怎么面對天下。“六月二十七日夜,李定國死於勐臘(一說景線),臨終前還囑咐兒子及部下:“寧可死到荒郊野外,也不可投降。”
李定國死後,部下有數千人不降,聚於阿瓦河東百里,稱為“桂家”。勐臘各族人民亦奉李定國為神,過晉王墓均膜拜。並於後山復建“漢王廟”,每年春節進行隆重祭祀。

家庭成員

家世

  • 高祖父:晉宣王李公
  • 曾祖父:晉英王李公
  • 祖父:晉光王李公
  • 父:晉紹王李公
    以上四王為李定國四世祖先,永曆十年三月定國封晉王,追贈。

妻妾

  • 劉氏

子女

  • 長子:李溥興,遮炎河之敗為清兵執獲殺之,娶妻鄭氏。
  • 次子:李嗣興,降清後曾任陝西寧夏總兵官。
  • 幼子:李潤興,傳聞為其部將許姓者潛奉之入騰越,改姓段氏。
  • 養子:李遠
  • 女:李海岳

人物評價

李定國是明末清初最傑出的民族英雄抗清將領之一,作為農民義軍領袖,他在民族危難之際,毅然捐棄前嫌,與南明朝廷合作,並且矢志不渝;面對同一陣營中孫可望的多方挑釁,他顧全大局,多方避讓;他曾經”兩蹶名王,天下震動”,令清廷一度準備放棄西南七省,若非叛徒泄密,更幾已令吳三桂全軍覆滅。
明清之際各方面人物當中,李定國是明末是反抗壓迫的民族英雄;清初是抗擊滿洲貴族武力征服和暴虐統治的傑出統帥
李定國用兵如神,有小諸葛之稱。而且紀律嚴明,秋毫無犯,時人記載”凡士伍破衣敝絮,皆送入後營,紉織為襯甲、快鞋之用,無棄遺者。或傳定國兵當以夜至,比曉則已過盡矣。故所至有功”。連清朝也不得不承認李定國有五伯之大仁大義、謙恭下士。
其人與百姓息息相通,在鎮守雲貴之時,愛民如子,當下雲南人仍然視定國為滇中的脊樑!(雲南人最為崇拜的就是武侯和李定國--郭影秋語)定國的忠義節烈知道近現代依然被人們稱讚不絕,晚清革命黨人起義,蔡鍔等仍以定國為榜樣,章炳麟說:“願吾滇人,毋忘李定國!”
白壽彝在《中國通史》中稱讚道:“李定國是明末清初傑出的農民領袖和抗清英雄,他寧死不屈的氣節,聯合西南各兄弟民族共同反抗民族壓迫的動人事跡,三百多年來一直為人們所稱頌。”

軼事典故

雨神李定國
在一個乾旱的年頭裡,五月間還栽不下秧,人們萬分焦急,成群結隊到龍王廟求雨,但日子一天天過去了,還是求不下雨來。李定國知道後,到龍王廟上了一道義正辭嚴的表文,斥責龍王:“你身為龍王,掌管降雨,現在久旱無雨,黎民受難,你卻拒不下雨,有虧職責!我是人間的將軍,擔負著保國安民大任,不忍看到農人受難,因此特令你大降甘霖,否則我將搗毀龍王廟,代天懲罰你!”龍王又害怕,又慚愧,但沒有玉皇大帝和雷部的“雲符雨牌”,實在無能為力,於是託夢給李定國說:“老將軍要水,可我沒有玉帝雷部的敕令.不敢私降大雨,只能教你一個法子:快叫你的兵丁和農人,把花甸水潭和十八溪水道挖出來,我保你溪溪出水,讓三百六十村寨都有水用。”李定國醒來,發動軍民台力,挖開水潭,疏通溝道,終於出水了,蒼洱壩子解除了旱象。
在雲南,定國一直被當作神靈受到祭祀在雲南,定國一直被當作神靈受到祭祀
後來,玉皇太帝知道了這件事,他本來是用乾旱來懲罰黎民百姓的,卻被龍王用變相降雨的辦法搭救了,一氣之下,就把龍王囚到東海,另派一條母豬龍來掌管降雨。
這條母豬龍到任後,滴雨不下,反而在蒼山裡面拱來拱去,拱斷了十八溪的水脈,還讓房子大的石頭和沙子泥巴像條龍似的從山裡直衝出來,沖毀田地房屋,在灣橋村上面,衝出了方圓十五六里的大沙壩,五台峰北面彌勒山等不少地方也衝出一個個小沙壩,大理壩子又遭到了大旱!
這時,李定國已經死了,他死後也成了神。他聽說母豬龍作亂,大理又遭乾旱,便提著神劍來驅趕母豬龍。追來追去,母豬龍掉頭逃進車邑村,終於被李將軍追上,一劍斬了他除了大患代行龍王職權,不時行雲布雨,搭救蒼生。人們為了感謝他的恩德,奉他為雨神和車邑村本主。

史書記載

  • 張廷玉,《清史稿·卷二百二十四·列傳十一·李定國傳》
  • 王夫之,《永曆實錄·李定國列傳》

墓地

李定國死後原葬雲南旅遊景點西雙版納州勐臘縣,因李定國子嗣興自李思茅率眾來降後,清廷為了防備南明餘部借李定國墓聚眾反清,因此特將李墓遷到北京,乃改葬順天蘆溝橋西湖家港。順天即今北京,順天蘆溝橋西湖家港。

後世紀念

漢王廟

傣族人民為紀念李定國,捐資建李定國祠,稱漢王廟,每年春節,殺豬宰雞去祭祀。原祠1960年被毀,但當地民眾依然前往祭拜。1988年,勐臘縣政府撥款15萬元重建,被雲南省政府定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在縣民族博物館保存有李定國使用過的鐵炮5件(座炮3,手炮2)。
大理市下雞邑村的白族也奉李定國為“本主”,建有本主廟。

詩詞

屈大均為其作詞:
《李六處女》
六處女者,皆李氏,番禺茭塘都宏福鄉人。癸巳,晉王帥師至新會,茭塘諸鄉治戰船應之。晉王敗績,敵攻宏福,六女登樓皆縊。
雙燕歸何處?樓台久不春。雲疑飛髻女,月是弄珠人。玉佩捐湘浦,羅衣絕塞塵,琵琶彈馬上,嗟彼去和親。
小姑彈寶瑟,大姊織流黃,獨立朝霞里,雙流日月光,何曾窺宋玉,不肯做王嬙。一代紅顏盡,當樓恨未央。
《許二烈女》
二處女皆許氏,番禺潭山鄉人,父明宗,某縣知縣。癸巳,晉王帥師至,”兵”以潭山鄉與晉王交通,攻之,二處女從母某氏及庶母某氏,投井死。
雙雛隨阿母,遊戲在芝田,正鼓湘靈瑟,俄驚老土弦,銀瓶齊墜井,玉鏡不當天。百尺寒漿里,連枝產白蓮。
雉子斑斑好,同樓春隴旁,一朝矜意氣,雙翼碎文章。蔡琰何能俠?明妃實不祥,可憐龍塞去,眉黛拂秋霜!

藝術形象

  • 1955年”新美術“出版了《李定國抗清兵》連環畫。
  • 2005年《長河東流》李明飾演李定國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