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虎關

龍虎關

五嶺山脈的都龐嶺逶迤南來,形成一道天然屏障,將廣西東北部與湖南隔開,只在廣西恭城縣和湖南江永縣之間留下一個孔道——這便是聞名遐邇的龍虎關。

龍虎關,又名鎮峽關桂門關、厲門,位於廣西桂林恭城縣龍虎鄉,與湖南省江永縣交界。屬於五嶺之一的都龐嶺。是湘桂的重要通道之一,歷來為兵家必爭之地。1931年,恭城縣民國副司令吳錦源奉命駐防龍虎關,在距龍虎關東北一公里之獅子嶺和塞水嶺之嶺頂,各建立碉堡一座,在兩嶺北面腳下峽口處,建立關門一座,並親筆題名“桂門關”於門端,以此為湘桂兩省省界。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龍虎關
  • 別名:鎮峽關、桂門關
  • 所屬地區:廣西桂林市恭城縣
  • 電話區號:0773
  • 郵政區碼:542513
  • 地理位置:廣西桂林恭城縣龍虎鄉
  • 流經的河流:桃水河
介紹,歷史,人文價值,

介紹

龍虎關,得名於關南的龍頭嶺和關北的虎頭嶺,兩嶺南北對峙,形成龍爭虎鬥之勢,其間僅有一個隘路連線恭城縣和江永縣。龍虎河從關下流過,天然一條護城河,歷來為兵家必爭之地。龍虎關前的一副對聯“小梧州荊峽鎮住,大門戶龍虎關立”,生動地道出了“龍虎關”桂北大門戶的地位。
龍虎關關口兩側高山林立,形成峽谷,今恭(城)江(永)公路(省道s325)從中穿越,西漢時曾有駐兵設防。明代副總兵曹志建領兵3萬據守此關。清代初期,清軍與大西農民軍李定國部在這裡發生戰爭。日本侵略軍南移及國民黨軍敗退均由此過境。
龍虎關原名鎮峽關,明朝洪武二十六年(公元1393年)設鎮峽寨巡檢司戍守。崇禎末年改名龍虎關。位於湘桂邊界的江永縣西南端,是五嶺山脈中的一處隘口。龍虎關關南是廣西恭城瑤族自治縣龍虎鄉龍頭嶺,萌渚嶺的層層峰巒。關北是湖南江永縣粗石江鄉虎頭嶺,龍虎二嶺南北對峙,形同龍爭虎鬥,山勢雄偉。一道埡口分開湘桂,兩邊是一大片平坦的開闊地,便於行兵布陣,因此龍虎關自古以來就是兵家必爭之地。千百年來,古關硝煙時起,烽火連綿。發源於江永縣境內的桃水河穿關西流,幾經曲折迴環,瀉入珠江。桃水河流經龍虎關的2000多米河道,水流湍急,礁石嶙峋,漩渦密布,歷史上不知撞翻了多少漁舟木排,加之兩岸石峰突兀,岩交錯,真有“一夫當關,萬夫莫開”之勢。

歷史

龍虎關歷史悠久,西漢時稱謝沐關,宋時稱荊峽鎮……從名稱上可看出,其為軍事重鎮的含義。龍虎關作為歷代兵家必爭之地,千百年來,硝煙烽火時起。
清朝
清鹹豐三年(1853年)五月初九,廣西“天地會”義軍攻占龍虎關,守關清軍不堪一擊,潰逃四散。“天地會”義軍由龍虎關攻入湖南永明(今江永),並攻占蘭山、臨武、嘉禾、寧遠等縣,震動清廷。
清末至民國時期
1859年8月,太平天國翼王石達開率部轉戰湖南寶慶(今邵陽一帶),與清軍苦戰兩月余,久戰兵疲,大軍無糧,決定回師廣西。駐防湘桂兩省的清軍準備在桂北黃沙河一線圍殲石達開部。湖南巡撫駱秉璋派湘軍悍將劉長佑率軍一萬多人在後猛追,駐桂林的清軍則派兵迎頭攔擊,正是前有阻敵,後有追兵。為了擺脫被動局面,石達開命令一支精銳部隊,出其不意攻占龍虎關,然後經恭城北上灌陽、興安,在全州迎接大軍入桂。桂林清軍不敢出擊,石達開率軍安抵慶遠(今宜山)。
1931年,恭城縣民國副司令吳錦源奉命駐防龍虎關,在距龍虎關東北一公里之獅子嶺和塞水嶺之嶺頂,各建立碉堡一座,在兩嶺北面腳下峽口處,建立關門一座,並親筆題名“桂門關”於門端,以此為湘桂兩省省界。
第一次國內革命戰爭時期
龍虎關最著名戰事要數近代紅軍與桂系在龍虎關的鬥智鬥勇。1934年10月,中國工農紅軍長征突破敵人第三道封鎖線,從江西轉戰至湘桂邊界。蔣介石薛岳率領中央軍隨後一路追擊,同時令桂系李宗仁白崇禧在湘江一線堵擊,形成夾攻之勢,企圖消滅紅軍於湘江兩岸。
有“小諸葛”之稱的桂系名將白崇禧既怕紅軍進入廣西在他的地盤建立根據地,又怕與紅軍拼得魚死網破兩敗俱傷蔣介石乘機以“剿匪”為名侵入桂系勢力範圍,兩頭都惹不起,兩頭都不願惹。白崇禧親自到桂北視察地形,決定實施“關門拒客”戰略,對採取紅軍“送客式的追擊,敲梆式的防堵”的戰術,將總預備隊置於龍虎關,表面上大張旗鼓作出全力阻擊模樣,實際上虛張聲勢,西北方向網開一面,好讓紅軍西行川滇。白崇禧的戰略意圖是阻止紅軍和中央軍乃至湖南何鍵的湘軍等一切非桂系部隊進入廣西。
詭計多端的蔣介石洞察白崇禧的用意,嚴令白抽調兵力馳援桂北興安全州設防堵截。為使紅軍突出困境,紅九軍團於1934年11月21日、25日攻占江華、永明(今江永),兵臨龍虎關下與桂系第十九軍平樂民團展開戰鬥,似乎要突破龍虎直搗平樂賀縣,同時紅八軍團從永明南下進逼桂北另一古關謝沐關,威脅富川,大有十萬紅軍入廣西之勢。桂東北形勢危急。
白崇禧看勢頭不對,也顧不得老蔣的嚴令,急令興安全州的桂軍星夜回防龍虎關,這樣從全州至興安、灌陽一帶百里湘江防線的正規軍全部撤走,只剩民團布防,拉出了一個空檔。紅軍主力部隊抓住這一有利時機,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挺進永安關雷口關要塞,占領灌陽文市和水車兩地渡口,搭浮橋渡過灌江,控制了湘江兩岸。佯攻龍虎關、進逼謝沐關的的紅九、紅八軍團完成調動敵正規軍的任務後,也立即回師道縣西進與主力會合,隨即紅軍在興安展開慘烈的湘江戰役……
抗日戰爭時期
抗日戰爭時期,日軍攻占湖南衡陽,重兵南侵廣西。時國民黨第九戰區在龍虎關處囤集存放有軍糧300萬公斤。為免軍糧落入敵手,1944年8月26日,美軍轟炸龍虎關,將所囤軍糧全部炸毀,一時關隘炮聲隆隆,火光沖天。不久,日軍第十一軍第三和第三十七師團由道縣進擊龍虎關,意圖突破關隘南下,與由南部入侵的日軍夾擊桂林。10月31日,日軍三十七師團二二七聯隊與黃浦軍校六分校學生軍激戰龍虎關龍頭嶺。由於漢奸帶路迂迴攻擊,學生軍不支而被迫撤退。
龍虎關一戰重創了進犯之日軍。戰鬥結束後,《廣西日報》、《掃蕩報》、《雲南日報》等報刊皆以頭版頭條大字標題報導“龍虎關大捷”,訊息稱:侵犯龍虎關的日寇遭到我軍校師生英勇阻擊,3天共殲滅敵人300餘人。

人文價值

龍虎關不僅僅是古戰場,它還是古代中原文化和嶺南文化傳播交匯的重要通道。巍巍五嶺逶迤南來,形成一道天然屏障,隔阻了中原和嶺南。古往今來,五嶺之間的一個個埡口關隘就成了連線楚越溝通南北的通道,中原的道德觀念、文明思想、文化藝術、建築技術、農耕知識從這些通道傳入嶺南。
“雄關漫道真如鐵,而今邁步從頭越。”那鐵馬金戈刀光劍影的日子已經一去不復返了。當年紅軍戰士的鮮血沒有白流,革命先烈浴血奮戰,換來了今天人們安居樂業的和平年代。
如今的龍虎關,過去那僅一米餘寬的通道已變成寬敞的坦途,一條平整的公路連通南北對接湘桂,每日車水馬龍川流不息絡繹不絕,歡聲笑語,生機昂然。只是那經歷過多少“鐵打的關隘流水的兵”的古關雄嶺,仍然讓人肅然起敬。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