陽山縣(陽山(廣東省清遠市陽山縣))

陽山縣(廣東省清遠市陽山縣)

陽山(廣東省清遠市陽山縣)一般指本詞條

陽山縣位於廣東省清遠市中部,南嶺山脈南麓,連江中游。戰國時期境內有陽禺國,秦朝末年設陽山關,西漢高祖時置陽山縣,迄今已有2200多年的歷史。全縣總面積3418平方公里,截至2012年,全縣轄12個鎮1個瑤族鄉,總人口54.3萬人。

陽山縣已探明的主要礦產有35種;全縣水力資源蘊藏量達50萬千瓦。是“中國農村電氣化達標縣”、“中國農村水電之鄉”;自然生態條件優越,森林資源豐富。生態公益林面積全省最大,是“中國綠色名縣”、“全國封山育林先進單位”;氣候資源獨特,溫差大,適宜種植不同氣候帶的農作物,是“中國反季節蔬菜之鄉”,反季節蔬菜以質優量大品種多享譽港澳、東南亞;旅遊資源獨具特色,是廣東省旅遊強縣,主要風景名勝有廣東第一峰、神筆山、北山古寺、連江風景帶和南嶺國家森林公園等。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陽山縣
  • 行政區類別:縣
  • 所屬地區:中國華南清遠市
  • 下轄地區陽城 嶺背 青蓮
  • 電話區號:0763
  • 郵政區碼:513100
  • 地理位置南嶺山脈南麓,連江中游
  • 面積:3373平方公里
  • 方言粵語-陽山白話、客家語瑤語惠州話星子話 
  • 行政代碼:441822
  • 地區生產總值:81.73億元(2014年)
  • 書記:余國平 
建制沿革,行政區劃,地理環境,地質,地貌,氣候,自然資源,水資源,森林資源,礦物資源,生物資源,人口民族,人口,民族,經濟,綜述,工業,林業,社會事業,交通,教育,文化,語言,儒學,旅遊,概況,景點,地方特產,陽山雞,洞冠梨,野生靈芝,陽山板栗,陽山酥李,陽山豆腐,

建制沿革

陽山地域,古為南交地,周時屬,戰國時境內有陽禺國,治所在今縣之東,即青蓮峽頭一帶。
陽山縣陽山縣
時為長沙郡南境。
西漢,漢高祖析長沙郡南部設桂陽郡,置陽山縣,屬荊州桂陽郡。漢獻帝建安十九年(214),孫權取桂陽郡地,遂屬孫權。建安二十五年(220),入含洭縣。吳甘露元年(265),析桂陽郡置始興郡,仍屬荊州,以含洭縣之桃鄉置陽山縣,屬始興郡。
晉太康元年(280),始興郡隸屬廣州;永嘉元年(307),始興郡改隸屬湘州,鹹和三年(328),始興郡又改為隸屬荊州。陽山縣皆隨始興郡改屬。
南朝宋時,陽山縣屬始興郡。南朝宋文帝元嘉二十九年(452),始興郡隸屬廣州。元嘉三十年(453)又改隸屬湘州,陽山縣皆隨郡改屬。南朝宋太宗泰始六年(470),析始興郡置宋安郡,隸屬湘州,陽山縣屬湘州宋安郡。南朝宋明帝泰豫元年(472),廢宋安郡,陽山縣仍歸屬始興郡。南朝宋後廢帝元徽四年(476),改始興郡為廣興郡,陽山縣屬湘州廣興郡。南朝齊高帝建元元年(479),又改廣興郡為始興郡,陽山縣屬湘州始興郡。南朝梁武帝天監六年(507),置陽山郡、梁樂郡(今縣境南部,治所失考),屬衡州(治所在含洭)。陽山郡轄含洭、陽山、桂陽、廣德四縣,梁樂郡轄梁樂、洊安兩縣。陳因之。
隋開皇十年(590),平陳,廢陽山、梁樂兩郡,置連州,陽山、梁樂兩縣屬連州。開皇十八年(598),梁樂縣改為宣樂縣。大業三年(607),廢連州,置熙平郡,隸屬荊州,陽山、宣樂兩縣屬荊州熙平郡。大業十三年(617),宣樂縣併入陽山縣,熙平郡屬蕭銑。
陽山夜景陽山夜景
唐武德四年(621),平蕭銑,改熙平郡為連州,陽山縣屬連州。貞觀元年(627),連州屬江西道;天寶元年(742),改連州為連山郡,隸屬嶺南道。乾元元年(758),連山郡復為連州,隸屬湖南道。大曆三年(768),連州改隸嶺南道。陽山縣俱隨州郡改屬。五代南漢時,陽山縣屬連州。
宋開寶四年(971),平南漢,陽山縣屬廣南東路連州。
元至元十七年(1280),置連州路,陽山縣屬連州路。元至十九年(1282),升桂陽縣為桂陽州,初隸屬湖南道,後隸屬廣東道,陽山縣屬桂陽州。
明洪武元年(1368),陽山縣仍屬桂陽州。洪武二年(1369)四月,廢桂陽州,陽山縣併入連山縣,屬韶州府。洪武十四年(1371),復置陽山縣,屬廣州府。洪武十三年(1380)十一月連山縣從陽山縣析出。洪武十四年(1381),復置連州,陽山縣隸屬廣州府連州。
陽山縣“廣東省第一峰”景觀陽山縣“廣東省第一峰”景觀
清初,陽山縣仍屬廣州府連州。雍正七年(1729),改連州為直隸州,陽山縣屬連州直隸州。
民國3年(1914),陽山縣屬廣東省嶺南道。民國15年(1926),屬廣東省北區。民國25年(1936),改屬廣東省第二行政區。
1949年10月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1950年1月,屬廣東省北江區。1952年9月,屬廣東省粵北行政區。1956年3月,屬廣東省韶關專區。1958年11月,陽山縣併入連陽各族自治縣,1960年10月,復置陽山縣,均屬廣東韶關專區。1979年,屬廣東省韶關地區。1983年6月,屬廣東省韶關市。1988年2月屬廣東省清遠市。
2000年第五次全國人口普查,全縣(轄20個鎮、2個鄉)總人口400776人,其中:青蓮鎮18912人、江英鎮32724人、高峰鎮8308人、水口鎮18082人、杜步鎮14986人、七拱鎮27090人、新圩鎮20366人、太平鎮23535人、楊梅鎮4656人、白蓮鎮5459人、大莨鎮11282人、小江鎮20748人、石螺鎮9857人、嶺背鎮13995人、犁頭鎮16654人、黃坌鎮11464人、黎埠鎮20448人、龍埠鎮12880人、鳳埠鎮15173人、陽城鎮73978人、東山鄉4635人、秤架瑤族鄉15544人。
2002年,陽山縣轄陽城 嶺背 清蓮 水口 七拱 太平 黎埠 石螺 小江 鳳埠 黃坌 黎頭 高峰 江英 杜步 楊梅 新圩 白蓮 大良 龍埠20個鎮和東山鄉、秤架瑤族鄉,231個村委會、5個居委會。
2004年,陽山縣區劃調整,由22個鄉鎮撤併為13個鄉鎮,其中:高峰鎮(人口不足萬人)併入青蓮鎮。調整後,陽山縣轄陽城、嶺背、青蓮、七拱、太平、黎埠、小江、黃坌、江英、杜步、楊梅、大崀12個鎮和秤架瑤族1個民族鄉。
2009年末,陽山縣面積3449.1平方千米,轄12個鎮、1個民族鄉,8個居委會、159個行政村。縣政府駐陽城鎮。

行政區劃

截至2005年12月31日,陽山縣轄12個鎮(陽城鎮嶺背鎮青蓮鎮七拱鎮太平鎮黎埠鎮小江鎮黃坌鎮江英鎮杜步鎮楊梅鎮、大崀鎮)、1個民族鄉(秤架瑤族鄉)。

地理環境

地質

陽山縣位於褶皺帶與桂粵隆起交界地帶。地層發育齊全,岩性變化大;燕山期的岩漿活動廣泛而強烈;各種構造體系錯綜複雜。
陽山縣
遠古以前,陽山一帶仍屬大海。大約4億年前,隨著地殼變動,南嶺山系出現雛形,形成粵北隆起帶。約2億年前,形成連陽石灰岩地帶,陽山縣大部分區域就在這塊地帶上。約1.5億年前,燕山運動造成褶皺斷裂體系,隨伴花崗岩侵入。約5000萬年前的喜喜馬拉雅運動,形成縣境北、西、南的斷塊山地。300萬年前的地殼運動,形成第四紀的起伏地形。
地層
陽山縣地層分布頗廣,包括寒武系、泥盆系、石炭系、二迭系、三迭系、侏羅系、下第三系丹霞群、第四系。
侵入岩
陽山縣侵入岩比較發育,主要集中於東北部和西南部。岩漿活動均活動伴隨燕山構造旋迴而發育,可分為3個主要侵入期,共有10個岩體,其中以大東山岩體和連陽岩體規模最大,其餘均為大岩體附近的小岩體。它們具有岩基或岩株的產狀,基本都由花崗岩類岩石組成。
構造
陽山縣地質構非常發育,按地質力學觀點,多構造體系在這裡聯合作用,造成了錯綜複雜的構造網路。東西向構造帶以大東山岩體和連陽岩體為代表,它們是南嶺緯向構造的兩個亞帶。華夏構造體系在陽山縣的表現是形成一組北東走向的褶皺和斷裂,出露於縣東北部。新華夏構造體系非常發育,在縣中部和西部翼為代表,出露縣東南部。南北構造以連陽岩體中的斷裂為突出,還有一些南北向的褶皺出露於縣南部。

地貌

陽山縣地形複雜。總體地形為南、北高峻,並以單斜山地不規則地由兩端向腹地傾斜,形成中間低緩,四周較高的船形地貌。山地約占全縣總面積的90%,盆地及沖積平原約占10%。
陽山縣山地陽山縣山地
山地
1.東北部山地
東北部為大東山脈和天井山脈,山地海拔1000~1500米。山勢高峻,北坡陡而完整,南坡緩而破碎,呈北陡南緩的不對稱山嶺。猛坑石(又稱石坑崆)海拔1902米,位於陽山、乳源與湖南宜章三縣交界處,為廣東省最高峰。
2.西南部山地
為猴嶺南廷支脈,經連南伸入縣域西南各地,山地褶皺清晰,不背斜軸部構造,多為砂礫和頁岩構成,山勢也較高峻,海拔1000米以上的高山有石川頂、觀音山頂、雷公球、大霧山等。
3.東南部石灰岩山地
為典型的喀斯特地貌,地表逕流小,地下河多,“只聞流水聲,未見河蹤影”狀況突出,地表見大量的斗淋、落水洞、溶洞等,石灰岩被侵蝕之殘餘部分形成峰叢(孤峰或尖峰),怪石峋嶙,似金雞獨立,似虎豹盤臥,千資百態。
盆地與沖積平原
陽山縣大山深處陽山縣大山深處
1.盆地
太平南部至楊梅一帶為紅色岩系盆地,面積不大,多成條狀分布,為紅色砂岩形成的丹霞地貌。
2.平原
連江自西北向東南橫貫縣中部,洞冠水、扶村河、嶺背水、秤架河、黃坌河、七拱水、沙河、廟公坑等匯入連江,這些河流沿河兩岸形成了小的沖積平原,地勢低平,間有起伏小丘陵。此外,北從黃坌、南到陽城,東起嶺背、西到小江,為谷地平原地帶,在海拔100~800米的地域分布著大小不等的如西嶺、水豆山、夜光坳、猴崗、大陂頂、犁頭、金星頂、崗青、高峰等谷地平原。
3.山峰
全縣海拔1000米以上山峰150座,主要分布在天井山肪和大東山脈,少數分布在六暗山脈、馬丁山脈、觀音山脈和大霧山脈。其中海拔1500米以上的山峰18座,主要分布於北部的天井山脈和大東山脈。

氣候

陽山縣位於北回歸線北側,屬南亞熱帶向中亞熱帶過渡的季風氣候區。其特點:天氣炎熱,夏長科短,雨熱同季;春季溫和潮濕,夏季炎熱雨豐,秋季涼爽乾燥,冬季寒冷少雨。
氣候特徵
按照月平均氣溫14℃~24℃為春秋季,低於14℃為冬季,高於24℃為夏季的標準劃分季節,陽山縣的春季為3~4月,夏季為5~9月,秋季為10~11月,冬季為12~2月。
春季 氣候溫和,潮濕多雨,天氣多變,多低溫陰雨天氣。由於受冷暖天氣交替影響,天氣時冷時暖,常產生南嶺靜止鋒,使縣內常有低溫陰雨,空氣潮濕,陽光缺少,影響春播。季平均氣溫平原17℃~18℃,山區14℃~16℃;季雨量350~400毫米,占全年降水量的21%;總日照時數不127.2小時,日照百分率為17%。
夏季 天氣炎熱,多雷降雨。前期多暴雨,常有洪澇,稱汛期;後期光照充足,常有乾旱,稱旱期。從5月初開始由南方吹來的熱帶海洋風增強,氣溫急劇上升。季平均氣溫平原26℃~27℃,山區22℃~24℃。最熱的7月,其次8月,天氣常受副熱帶高壓控制,天氣悶熱,最高氣溫達37℃以上,極端最高氣溫為39.9℃。5、6月多季風雨,易發生洪澇災害,7月以後以颱風雨為主,對農作物生長有利。季雨量1100~1200毫米,占全年降水量的61%;總日照時數為833小時,日照百分率為52.8%。
秋季 秋高氣爽。由於受北方乾冷空氣影響,天氣轉涼爽,月平均氣溫降至24℃以下,晝夜溫差較大,乾旱少雨。11有下旬常有較強冷空氣侵襲,有時出現初霜。季平均氣溫平原19.5℃~20℃,山區16℃~17℃, 極端最低氣溫為11.6℃;季雨量120~140毫米,占全年降水量的7%;晴天多,總日照時數為316小時,日照百分率為47%。
冬季 天氣寒冷、少雨,常有霜凍,偶有冰雪,為全年最冷季節。由於受北方極地大陸冷氣團控制,氣溫較低。季平均氣溫11℃~11.5℃,山區10℃以下。最冷是1月份,各地平均氣溫6℃~10℃。平均終霜日期;河谷平原2月8日,山區2月下旬後。平均霜日8.7天,山區12天以上。平均雪日3.4天,山區5天以上。季雨量180~200毫米,占全年降水量的10%;總日照時數為300小時,日照百分率為30%。

自然資源

水資源

陽山縣內河系屬珠江流域北江水系,境內小河流眾多,集雨面積100平方公里以上的主、支河流有13條。連江為幹流,青蓮水、七拱水、廟公坑、鐘鼓水、冠洞水為一級支流,桃花水為綏江一級支流。河流大多屬山區型。縣境年均徑流量79.08億立方米(不含過境客水),過境客水徑流量38.6億立方米,水量充足。已建中型水庫3宗、小(一)型水庫11宗、小(二)型水庫38宗,較大的塘壩129宗,總控制集雨面積252.29平方公里,總庫容1.096億立方米。
陽山縣青蓮河陽山縣青蓮河

森林資源

陽山縣林業用地面積2623.88平方公里,占全縣土地總面積的79.85%。全縣森林覆蓋率為72.97%,林木綠化率為76.5%,活立木總蓄積量8247485立方米。陽山縣省級生態公益林居全省之首,面積達1626.69平方公里。占全縣林業用地的62%;其中國家級生態公益林1310.12平方公里,占全縣林業用地的49.9%商品林地997.18平方公里,占全縣林業用地的38%。

礦物資源

陽山縣地下礦產主要有24種。分別為:鐵、錳、銅、鉛、鋅、鋁、鎢、錫、鈮、鉭、滑石、石灰岩、白雲岩、螢石、瓷土、重晶石、磷、硼、水晶、硫鐵礦、高嶺土、石棉、毒砂、煤。縣內鐵礦礦點30個,其中磁鐵礦25個,褐鐵礦4個,菱鐵礦1個。大部分礦點鐵礦蘊藏量在幾萬噸至幾十萬噸之間,白蓮沿坑點蘊藏量達300萬噸。大多數鐵礦品位45%~64%。
縣內除青蓮、水口、白蓮3個鄉鎮外,其餘19個鄉鎮均有煤資源分布。地質儲量約1.7億噸,可開採量3763萬噸。有礦點9個,礦化點2個。2006年開始陽山全縣禁止挖煤。

生物資源

陽山縣屬粵北地重點石灰岩山區縣,海拔40—1902米,地貌複雜多樣,氣候屬中亞熱帶濕潤季風氣候,一年四季受季風影響,冬冷夏熱,平均氣溫20℃,陽山縣降水量充沛,年平均降水量1800㎜。陽山縣地處中亞熱帶以及石灰岩地區,地形變化複雜,母岩種類較多,在熱帶、亞熱帶季風氣候條件生物因子的長期作用下,形成了陽山豐富的土壤類型,土壤類型主要有山地紅壤、山地黃壤、高山草甸土、石灰土才紫色土。
由於陽山縣地貌、氣候、土壤的複雜多樣性,形成了陽山獨特以森林為主體的動植物共生竟長的生態系統,構成了中國南方珍稀動植樹物的物種基因庫,經初步調查,我縣共有植物271科,1031屬,2678種。其中苔蘚類53科,115屬,206種。蕨類43科,94屬,180種;被列入國家保護的植物有銀杏、柏樂、紅豆杉、蘇鐵、莎蘿、報春苣苔、傘花木、廣東松、紅椿、樟樹、毛果木蓮等。動物有:陸棲類25科,58屬,86種;兩棲類7科,19屬,33種;爬行類動物74種,鳥類217種,魚類143種,被列入省或國家保護的動物水鹿、大靈貓、小靈貓、狗熊、短尾猴、白鷗、虎紋蛙、貓頭鷹、老鷹、蟒蛇、山瑞等。

人口民族

人口

陽山縣自西漢置縣,對唐以前的姓氏人口如何傳入無考。宋元兩代的人口也甚少,僅知道新圩鄉岩口管理區鴉山湖村的陳、謝兩姓於宋代從福建傳入,水口鎮新風村何姓於元代從南海傳入。大部分姓氏人口是明清時期傳入繁衍的,且多為省內傳入,少數為外省傳入。明清時期傳入的姓氏人口主要:1.從粵東地區傳入,多為客籍,通用客家話,如廣東省梅州市梅縣區(李、鄧、張、劉、楊、吳、馬等)、興寧縣(李、鄧、王、劉、吳、朱等)、豐順縣(鄧)、大埔縣(梁)、連平縣(王)、惠陽縣(張、楊、鐘、林、江等)、龍川縣(鄒、黃、葉、唐、駱、袁、朱、邱、胡、徐、塗、李、歐、王、馮、江等);2.從珠江三角洲地區傳入,如廣州(鐘、李)、南海縣(梁、林、蘇等)、三水縣(蔡、陳、錢等)、順德縣(莫);3.從粵西地區傳入,如懷集縣(黃、龐、黎等)、四會縣(李、唐等)、廣寧縣(伍、楊、王、謝、江等);4.從粵北地區傳入,如英德縣(陳、黎、成、曾、莫、朱、黃、梁、何、伍等)、新豐縣(邱、胡、陳、張、劉、葉、羅等)、清新縣(李)、佛岡縣(曾)、翁源縣(張)、始興縣(張)、南雄縣(胡、鄧、羅、莫等)、樂昌縣(鄧)、乳源縣(何、鄧、鄒、鐘、林等)、連縣(馬)、連南縣(謝);5.從外省傳入。如江蘇省南京市(馮、毛等),福建省上杭縣珠璣巷(葉、沈、陳、鄧、張、馮、黎、羅、蘇、孔等),福建省其他(李、鐘、鄧、林),江西省(歐陽、謝),四川省(楊),湖南省(胡、歐)。各種姓氏傳入陽山後,隨著朝代的更替而不斷播遷,人口不斷繁衍。全縣人口從明崇禎十五年(1642)6364人,發展到1995年的48.26萬人,到2011年的54萬人。
陽山縣中心圖陽山縣中心圖

民族

縣境主要為漢族聚居區,也有少許瑤族等少數民族居住。漢族居住各鄉鎮,瑤族主要居住秤架鄉,其他少數民族為參加工作而散居在工作單位。
明、清及民國時期,縣內人口民族構成無考。1964年第二次人口普查,全縣普查人口287093人,漢族人口285994人,占普查人口的99.62%,少數民族人口1099人(瑤族1061人,回族12人,壯族22人,白族1人,黎族3人),占普查人口0.38%,其中瑤族占普查人口的0.37%。1982年第三次人口普查,全縣普查人口405886人,漢族404044人,占普查人口的99.55%,少數民族1842人(瑤族1759人,回族、白族各22人,壯族21人,彝族5人,朝鮮族、僳僳族各4人,黎族2人,苗族、滿族、侗族各1人),占普查人口的0.45%,其中瑤族占0.43%。隨後,貫徹國家民族政策,對符合條件的可以改民族成分,少數民族人口增多。1990年第四次人口普查,全縣普查人口450308人,漢族447386人,占普查人口的99.35%,少數民族2919人(瑤族2806人,壯族82人,回族15人,苗族4人,白族、滿族、黎族、蒙古族、土家族各3人),占普查人口的0.65%,其中瑤族占0.62%。

經濟

2014年陽山縣地區生產總值(GDP)81.73億元,增長7%;地方公共財政預算收入4.79億元,增長7.02%;固定資產投資15.3億元,增長29.3%。
2016年,全縣完成生產總值93.44億元,增長4.7%;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19.11億元,增長9.9%;完成固定資產投資20.97億元,增長14.1%;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36億元,增長9.5%;外貿進出口總額2.03億元,完成市下達年度任務的112.9%。縣級財政一般公共預算收入4.11億元;城鄉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5880元,增長10.5%。銀行存款餘額114.58億元,增長8.9%;各項貸款餘額50.32億元,增長14.3%。
2017年全縣實現生產總值96.99億元,比上年增長3.1%,分產業看:第一產業增加值31.78億元,增長5.6%;第二產業增加值19.23億元,下降3%(其中工業增加值12.21億元,下降7%,建築業增加值7.02億元,增長6.5%);第三產業增加值45.98億元,增長4.4%。三大產業增加值占生產總值的比重為32.8︰19.8︰47.4。按常住人口計算的人均GDP為26168元,增長2.7%。

綜述

陽山縣古代的經濟,晉代以前沒有史料記載。唐貞元十九年(803),監察御史韓愈被貶任陽山縣令,曾感嘆“陽山,天下之窮處也”,可見陽山經濟之落後。陽山隨著歷史變遷,境內作坊式的手工業有一定的發展。宋代同官開銀鉛場,牛鼻開鐵務。明洪武七年(1374),陽山鐵冶所是全國13個鐵冶所之一。清代,縣內種植業有水稻、玉米、甘蔗、黃豆、花生、木薯、棉花、黃麻等;工業有冶金、礦采、榨糖、釀酒、陶瓷、造船、竹木器、磚瓦、石灰、榨油、造紙等。全縣有大小圩阜43個,交通以水路為主。
陽山縣陽山縣
民國初期,縣內礦采業較為活躍,先後有利民、天錫、富粵等21家公司競相開採銅、鉛、煤、鐵等礦。抗日戰爭時期,因廣州淪陷,水陸路交通受阻,礦產品無法外運而停采,全縣經濟日趨衰落。民國34年(1945),縣內遭受特大洪水襲擊,縣城水位高達65.997米,連江兩岸受災失收,加上土匪橫行,民不聊生,經濟更為蕭條。民國38年(1949),縣內僅有農業總產值4500萬元(按1990年可比價計算,以下各章類同),地方財政收入46.3萬元,商品零售總額600萬元。
建國後,縣內各業大為發展,尤其是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後,經濟成長速度更為迅速。1995年,全縣工農業總產值達9.36億元,財政收入3017萬元,社會商品零售總額4.87億元。國內生產總值7.31億元(其中第一產業3.71億元,第二產業2.21億元,第三產業1.39億元),人均值1517元,分別比1949年增長15.6倍和5.4倍。

工業

陽山縣工業有悠久的歷史。據舊縣誌載:宋開寶五年(972),陽山同官開銀鉛場,牛鼻開鐵務。至明洪武七年(1374),陽山的鐵冶業是全國13個鐵冶所之一,也是廣東唯一鐵冶所,鐵產量占全國的7.8%。清朝時期,境內黎埠鄉有糖寮30餘間,且改牛車為水車榨糖。清末至民國期間,冶金、礦采、榨糖、釀酒、陶瓷、食品等手工業時有發展。尤其是採礦業較為活躍,先後有利民、天錫、富粵等21家公司競相開採境內的礦藏。抗日戰爭時期,礦產等工業產品銷路受阻,導致陽山的地方工業日趨衰落,至民國38年(1949),縣內僅有3家鑄鍋廠和零星的採礦業及少量的鐵匠坊,地方工業幾乎處於崩毀。
建國後,經過近半個世紀的艱苦創業,陽山的工業從無到有,從小到大,逐步形成以化工、建材、能源、機械、輕紡、食品等六大支柱產業為主導的地方工業體系。縣內的“鏡山牌”酥李和富力奶、“Y山牌”、“連江牌”水泥,“連江牌”粉粹機、“山迪牌”變壓器、“鋒旭牌”輕鈣、“韓公酒”等產品曾先後獲市、省、國家級名優產品稱號。天陽集團公司、連江機械總廠、飛鳶公司、變壓器廠、將軍山化工廠和水電行業,曾多次被評為國家、省、市的先進企業。
1950~1952年經濟恢復時期,縣政府先後接收何影興(連縣人)在陽山創辦的印刷所和由12名鐵匠聯辦的鐵器社,分別辦起了陽山縣印刷廠和農具廠。1953年,縣農具廠購置第一台舊式皮帶小車床,生產一些鐵制農具,拉開了縣內現代工業的序幕。
1953~1957年“一五”時期,縣內相繼興辦了沙沖煤礦、生粉廠、石棉礦、砒礦場等國營工業企業。同時按自願互利的原則,組織個體手工業成立手工業生產合作社。1955年2月成立“陽山縣手工業集體企業聯社”下轄44個手工業生產合作社,有社員1080人。主要從事鐵器加工,機縫、陶瓷、木器、造船、建築等行業。1957年,全縣工業企業12戶,工業產值1300萬元(按1990年不變價計算,以下各章類同),比1952年的7萬元增184.7倍。其中國營工業企業9戶,職工605人,工業產值761萬元,占全縣工業總產值的58.5%。
1958~1965年,縣內地方工業經受挫折後在調整中鞏固發展。1958年在“大躍進”浪潮的推動下,工業企業從1957年的12戶增加到53戶,各公社相應辦起了糧油加工廠、煉鐵廠、肥料廠、農機修配廠等企業。“全民大辦鋼鐵”期間,縣內興辦130多個小礦山,興建500多座煉鐵爐,但生產效率低,年生產鐵產量只有0.35萬噸,工業效益連續3年虧損。1961年貫徹“調整、鞏固、充實、提高”的方針,撤銷鹿牯煉鐵廠、小江煤礦、陶瓷廠、天井山紙廠及鋼鐵廠附屬的耐火材料車間等縣屬國營、集體企業。公社企業除保留少數糧油加工業外,農具修配、造船、肥料等工業也相應調整。是年,全縣工業產值858萬元,比1958年的2675萬元下降了1817萬元。隨著國民經濟的恢復,1962年縣農械廠籌建水泥車間;1963.年興辦食品廠;1964年興辦官陂電站、烏石崗煤礦等企業。社隊企業的農具製造、五金、磚瓦、服裝和農副產品等傳統手工業生產有了一定發展。1965年,縣內工業企業發展到74戶,工業總產值上升到1949萬元,比1961年增長1.3倍,上繳國家利潤和集體積累100多萬元。全縣實現了技術革新119項,機械設備由50年代的4台,增至113台(套)。主要工業產品澱粉、白酒、水輪泵和打禾機,產量均居韶關地區之冠。
1966~1976年,由於“文化大革命”的衝擊,工廠管理陷入混亂,工人隊伍分裂成兩大派,工業發展勢頭減弱,工業總產值在2000~2300萬元上下徘徊。1970年, 北煤南運受阻,廣東燃料發生困難,“陽山煤”吃香,縣內掀起民眾性大辦小煤窯熱潮。是年5月,省小煤窯現場會在陽山召開,肯定了“全省有陽山、陽山有小江、小江有船洞”的經驗,推動了縣內煤炭業的發展。當年,全縣有18個公社,148個大隊辦小煤窯,煤炭產量28.63萬噸,相當於前10年的總產量(1976年煤產量達40.05萬噸,1977年產煤最高峰達55萬噸)。為緩和廣州等地用煤緊張的矛盾起到積極的作用。煤炭業的發展,推動了縣內工業和社隊工業的發展。1970~1975年,省在陽山興辦北江鋼鐵廠、光明機械廠(715廠);縣新辦選礦廠、煉銅廠、煉鋁廠、配件廠、氮肥廠、金子坳銅礦、吉古煤礦、炸藥廠、微生物廠等工業企業。社隊礦采、小水電、農機修配等工業陸續興起。1976年,縣內工業企業201戶,人員6067人,工業總產值(不包括省屬工廠)8727萬元,占工農業總產值2.19億元的39.806。其中國營工業26戶,職工2956人,工業產值5093萬元。其間全縣年均工業產值為4494萬元。
1977~1980年,第二次國民經濟調整時期,縣內對企業“鬆綁”,允許企業利潤提成,提取工業基金,調整職工工資,調動了企業幹部、職工的積極性,經濟效益明顯上升。1980年,工業總產值7695萬元,其中國營工業產值3561萬元。其間全縣年均工業產值為9940萬元,比“文化革命”期間增長1.2倍。
1981~1985年“六五”時期,先後分三批對工業企業進行整頓,建立健全各種制度,使企業從單純的生產型轉到生產經營型上來,.達到提高經濟效益的目的。隨後,縣政府批轉了經委提出的《關於進一步擴大國營工業企業自主權的意見》,把人、財、物、產、供、銷權下放給企業,進一步擴大企業的自主權和經營權,加快縣內外引內聯工業發展。1981春,縣水泥廠以補償貿易方式引進外地資金1080萬元,分兩期技改擴建,使年產3萬噸水泥,提高到20萬噸。1982年,縣磷肥廠引進省化肥企業公司的資金58萬元,擴建磷肥、硫酸車間。1983年,縣礦產公司引進韶關八寶山礦200萬元資金,聯營開發水口牛岩的鉛鋅礦。1984年,縣農機廠生產的9FZ - 15、9FZ - 37爪式粉碎機評為廣東省優質產品。“六五”期間,工業總產值50828萬元,年均產值首次突破億元。年均稅利716.2萬元。
1986~1990年“七五”時期,陽山以小水電、水泥和礦產為龍頭,帶動縣內其他工業行業發展。1986年,縣政府籌措3200萬元資金加快“摘帽”工程建設,其中投放1825.46萬元開發立德粉、沉澱硫酸鋇、輕質碳酸鈣、水泥廠礦山、大理石、精幹麻球和繅絲等七項工程。新建了青蓮立德粉廠、石粉廠、大理石廠、麻廠、絲廠、陽山發電廠。至1990年,全縣工業企業4176戶,從業人員2.03萬人,工業總產值1.82億元,占全縣工農業總產值4.73億元的38.6%。“七五”時期,工業總產值8.04億元,年均產值1.61億元,比“六五”期間增長58.1%;稅利8414萬元,年均稅利1682.8萬元,比“六五”期間增長1.35倍。
1991~1995年“八五”時期,縣內工業發展走內涵改造與外延發展並舉之路,通過外引內聯,多種渠道籌集資金,固定資產投資達6.62億元,占歷年投資比重的77.66%。其中1991年投資1.24億元興辦新建裝機容量2×12500千瓦的秤架一級電站,1992年投資7114萬元興建水泥分廠和投資8718萬元興建陽山電廠二期工程,從而以“兩水一礦”為龍頭的地方工業得到較快的發展,初步形成了門類比較齊全,布局比較合理,初具規模和有一定技術水平的基礎工業。1995年全縣工業企業3652戶,從業人員2.7萬人,工業總產值3.94億元。其中國營工業75戶,工業產值1.97億元;集體工業企業135戶,工業產值6107萬元;其他經濟類型工業企業61戶,工業產值3860萬元;合作經營、私營和個體工業3381戶,工業產值9770萬元。“八五”期間,全縣工業總產值15.26億元,稅利2.41億元。年均產值3.05億元,比“七五”期間增長89.9%;年均稅利4813.4萬元,比“七五”期間增長1.86倍。

林業

陽山縣全縣有山地面積29.2萬公頃,其中石灰岩山地達15.13萬公頃,占山地面積的51.8%。林業用地22.57萬公頃(含岩石裸露地),有林地8.9萬公頃,其中:杉樹2.48萬公頃、松樹2.38萬公頃、闊葉林3.23萬公頃、經濟林0.72萬公頃、竹林0.09萬公頃等,活立木蓄積量為477.8萬立方米,森林覆蓋率68.2%,是粵北重點林區之一。北部山脈連綿,屬南嶺之餘脈,林木以天然林為主;中部以喀斯特地形為主,林木以灌木居多;南部山地則以人工用材林為主。縣內有1個市屬國營林場、2個縣屬國營林場、6個林業站和1個國營苗圃場。
陽山縣屬中亞熱帶季風氣候區,一年四季受季風氣候影響。冬涼夏熱,無霜期長,冬偶降雪,雨量充沛,山高霧多,適宜各種林木生長,尤以速生樹種生長迅速,一般10~15年可成材。林區主要分布於楊梅、黃坌、秤架、七拱、大良、白蓮等鄉、鎮,尤以秤架瑤族鄉為重點。秤架瑤族鄉內設廣東南嶺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有秤架和龍潭角兩個管理站,面積11.7萬畝,是廣東省七個國家級自然保護區面積最大的一個保護區。
建國前,陽山縣森林主要是天然林,林業基礎極為薄弱。林區交通閉塞,保存原始闊葉林較多,單株材積大。部分純針葉林或近居民耕作區的林木,則常遭山火為害,加上生產水平低、工具落後,勞動強度大,木材產量少,利用率低,森林資源得不到保護及合理開發利用。
建國後,廢除了幾千年來的封建土地所有制,農民通過土地改革分得了山林土地,縣委、縣政府十分重視林業生產,組織全縣人民大力開展植樹造林、綠化荒山的活動。林業生產大體經歷了四個階段:
第一階段,1950~1957年,為創辦林業階段。建國後,通過土地改革,農民分到了山林土地,縣人民政府開始建立林業機構,組織林業生產隊伍。1954年創辦了縣屬國營苗圃場,並在大崀鄉創辦了第一個林業生產合作社,翌年發展成17個林業生產合作社,並創辦第一個縣屬國營楊梅林場。1957年,又建成了天門嶺、五元坑、黃坌、水井、城北、魚沙坑、大坪、六衝、大洲塘等10個縣屬國營林場,有林場職工265人,生產經營面積1.61萬公頃。8年中,全縣人工造林面積為8859.3公頃,年均造林1107.4公頃。
第二階段,1958~1978年。這20年間,林業生產幾經起伏,並遭受了三次嚴重破壞。第一次是1958~1959年,在“大躍進”全民大煉鋼鐵運動中,組織“社會主義建設大軍”到林區大規模砍伐林木,用木材燒炭煉鋼、煉鐵等,大放“財經衛星”不僅縣內組織人砍伐,廣州、台山、鶴山等地也組織數百人前來砍伐,楊梅、鳳崗、孟山一帶林木遭到洗劫,全縣公路旁、村旁及小江、大良、七拱、太平、青蓮等公社沿河兩岸林木幾乎被砍光。青蓮公社河上幾個沙洲的茂密林木全被砍光。民眾造林、護林的積極性因此而受到嚴重損害。1961年後,貫徹執行中共中央頒發的《農村人民公社工作條例》(草案)和《關於確定林權保護山林和發展林業的若干政策的暫行規定》(試行草案),縣委也據此制定了《1966~1970年陽山縣農村發展工作規劃綱要》,決心讓陽山成為:“遠山高山松杉山,近山矮山花果山,河岸兩旁皆綠竹,油茶油桐滿山間”。全縣實行以營林為基礎,采育結合,造管並舉,綜合利用,多種經營的方針,堅持“誰種誰有”的營造政策,並對杉木育苗、撫育、造林給予錢、糧補助,同時也進行了第二次山林發證。林業生產得到逐步恢復。1964~1967年,縣興辦黃坌林場萬畝油桐場、楊梅萬畝杉林場和水口、東山萬畝棕林場,江英公社辦起了3000畝茶場和300畝優質果園。全縣有123個社隊林場,有固定場員1200多人,經營面積3.2萬公頃。4年間,全縣人工造林2.1萬公頃(其中杉木造林6446.3公頃),年均造林5241.9公頃。1966年春,進行了陽山縣有史以來的第一次飛播造林,在附城元江、黎埠水井、大崀坑塘等地飛播1.7萬公頃,是年,還開辦了秤架采育場,面積5333公頃。第二次是1968年“文化大革命”期間,無政府主義思潮泛濫,使剛剛恢復的林業和各項管理制度又被衝掉,加上實行大隊核算,林業所有權全部收回大隊,不允許社員有“自留山”、“自留樹”,大割“資本主義尾巴”,藉口“靠山吃山”,大部分社隊林場的林木被砍光,林場解體。1973年後,縣林業局重新恢復建制,林業生產得到恢復和發展。是年,全縣造林7212.5公頃,其中杉樹造林3486.7公頃,成為陽山縣歷史上杉樹造林最多的一年。第三次是1975~1978年,由於強調大造林,實行“高標準人工造林”,出現盲目毀掉殘次林、闊葉林去造杉林的現象,尤其是1978年,在秤架、白蓮、黃坌、楊梅等林區公社,大辦采育場,作為公社、大隊、生產隊聯營企業,強調“砍伐一把刀”,實行集中砍伐,只付低微山價,便可平調大隊、生產隊的林木,嚴重損害了大隊、生產隊育林、護林的積極性。因此,出現了社、隊、私人競相“亂砍濫伐”的情況,使“大造林、造大林”變成了“亂砍伐、大毀林”。這4年,全縣人工造林面積僅有6000公頃,比1973年一年的人工造林面積還少。
第三階段,1979~1985年,是林業恢復和發展時期。1979年4月,國務院公布實施《中華人民共和國森林法(試行)》,林業生產有了保障。1981年,縣委、縣政府制訂了《關於穩定山林權屬,劃分自留山的決定》,首先在大崀公社搞林業“三定”試點,然後在全縣鋪開第三次山林發證工作,建立了林業生產家庭承包責任制,明確集體、私人在林業生產上的責、權、利,湧現出一批林業專業戶、重點戶和聯合體,調動了農民發展林業生產的積極性。1982~1985年,全縣人工造林面積3.23萬公頃,年均造林8066.8公頃,其中僅1982年就造林9124.7公頃。
第四階段,1986~1995年,為林業生產迅速發展階段。1985年冬,為貫徹廣東省委、省政府《關於加快造林綠化步伐,儘快綠化全省的決定》,陽山縣委、縣政府隨即作出“五年消滅荒山,八年綠化陽山”的決定。1986年,縣委書記、縣農辦主任、林業局長分別在七拱鎮的塘坪、大崀鄉的茶坑、水口鎮的婆逕率先創辦造林點,面積314.1公頃。1987年,縣五套班子領導成員帶領部、委、辦、局117個單位到全縣各鄉鎮共辦造林點86個,面積達15.73萬公頃,實行單位包點,領導負責,限期消滅荒山,實現綠化,從而全面掀起造林綠化高潮。1990年冬,省委書記林若到陽山檢查造林綠化工作,要求陽山在石灰岩山地造林綠化。翌年春,縣舉辦造林綠化、治山致富圖片巡迴展覽,進一步推動造林綠化工作。1986~1993年,全縣實際人工造林面積13萬公頃,飛播造林4萬公頃,封山育林10萬公頃,培育各種苗木6000萬株,推廣種植適合石灰岩山地生長的任豆樹約5000公頃。全縣機關、廠礦、學校、住戶改燒柴為燒煤、燒氣的3842戶,農村中:改燒柴為燒草3.9萬戶,占農村總戶數53%;改燒柴為燒煤3655戶,占農村總戶數5%;用沼氣2190戶,占農村總戶數3%。1993年9月,經廣東省綠化委員會組織驗收,陽山縣實現綠化達標。1994年5月,經廣東省林業廳驗收,陽山縣石灰岩山地實現綠化達標。1995年,全縣有林業用地面積22.57萬公頃,活立木蓄積量477.28萬立方米,林木蓄積總生長量20.52萬立方米,森林資源年消耗量7萬立方米。

社會事業

交通

陽山水陸交通和通信便利,縣城距廣州170公里,至清遠110公里。清連高速公路、107、323國道和省道206、114線貫穿全縣東西南北。縣到鄉鎮通二級水泥路,已實現村村通公路。水運以小北江為主,水上運輸直通清遠、廣州等地,長年可通航150噸左右貨輪。通信方便快捷,開通了程控電話、行動電話、傳真、光纜等現代化通訊設施配套完善,行動電話、無線尋呼全國聯網,還開通了ADSL寬頻網業務,大大提高網路服務質量和信息傳送速度。
陽山縣
水路經小北江可達珠江三角洲各地。陸路沿清連高速公路、廣清高速公路到廣州160公里,車程約2.5小時;從縣城沿323國道至韶關169公里。陽山與毗鄰的連州、連南、連山、懷集、乳源、清新、英德等縣(市)均有公路直達,遊客前來陽山觀光旅遊十分方便。縣城開通專線巴士前往主要旅遊景區,60輛出租小汽車投放市場,至廣州及珠江三角洲等地均有空調客車直達。

教育

據舊志載:陽山為唐代監察御史韓愈舊治,德澤風聲,千載鹹仰。元、明、清時代,陽山縣有學宮1所,書院2所,社學10間。
清光緒三十二年(1906)七月,始辦陽山縣速成師範。翌年七月,速成師範改為縣官立國小堂。
民國時期,陽山縣陸續增辦國小、中學。民國38年(1949),陽山縣有國小98間,小學生1699人;中學3間,中學生182人。
建國後,1952年秋,縣人民政府全面接管縣內各中、國小,把私立學校轉為公辦。
1953~1957年,陽山縣貫徹中共中央對學校“整頓鞏固、重點發展、提高質量、穩步發展”的方針,執行政務院關於“整頓和改進國小教育工作”的指示,對學校進行改革和整頓。適當配備校長、教師,廢除舊的不科學的管理制度,開設政治思想教育課程,改革教學內容,開始掃除文盲,有計畫、有步驟發展學前教育,中、國小教育和成人教育。 “文化大革命”期間,教育事業遭受嚴重破壞,學校秩序混亂,教育質量下降。
1984年,陽山縣因地制宜,分類指導,實現普及國小教育,受到廣東省人民政府表彰。1995年,陽山縣有中學(含職中)、國小、幼稚園及電視大學共281所、2840個教學班,在校學生12.5萬多人,其中中、國小在校生9.74萬人(國小7.56萬人,中學2.18萬人)。中、國小畢業生1.47萬人(國小9790人,中學4952人)。教職員工5109人。適齡兒童入學率99.3%,在校學生鞏固率98.03%,小學生畢業率100%,12~15周歲少年兒童普及率99.1%。嶺背職業中學有4個教學班,學生156人,設定畜牧、果菜專業班,結合實際,舉辦食用菌、葡萄、沙田柚栽培技術培訓班。全縣中學生中有共青團員4855人,小學生有少先隊員近4.95萬人。與此同時,陽山縣青壯年非盲率98.18%,基本掃除全縣青、壯年文盲,是全國掃除文盲先進縣,還舉辦各類技術學校,發展函授、廣播電視教育和高等教育自學考試。初步形成初等、中等至高等的成人教育體系。
陽山縣陽山中學陽山縣陽山中學

文化

語言

陽山縣境內使用的方言主要有兩種:一種是陽山白話(屬粵語),使用者占全縣總人口的55%;一種是客家話,使用者占全縣總人口的35%。此外,還零星分布著瑤話、惠州話、星子話方言點,使用人口約占全縣總人口的10%。縣城與某些大集鎮同時兼用廣州白話和帶有地方口音的國語。相比較而言,陽山白話在全縣的影響最大,客話方言區、瑤語區的居民進城一般都能操縣城白話,境內普遍存在雙語雙方言兼用現象。
【陽山白話】在粵語中有一定的代表性,主要分布於陽城、高峰、江英、青蓮、水口、杜步、東山、大莨、犁頭、嶺背、黃坌、小江、石螺、白蓮、楊梅等鄉鎮,使用人口26.6萬。
【陽山客家話】陽山講客家話的人,大部分祖先從粵東的梅州、河源、惠州和韶關的新豐遷來,主要分布於縣境西部的黎埠鎮和西南部的七拱鎮太平鎮杜步鎮等鄉鎮。此外,青蓮鎮的南山、楊梅鎮的河皮、大車,秤架鎮的秤架、大陂,黃坌鎮的北部等地都有一些講客家話的村寨。全縣講客家的人口近20萬。陽山各地的客家話各有細小的差別,大體一致。以使用的人口多少而言,可以黎埠客家話為代表。
【陽山湖廣話】 陽山縣湖廣話方言分布在陽城鎮元江村委會蕉逕村,全村的的近四百人,據《歐陽氏族譜》記載,從湖南省郴州市宜章縣麻田鎮麻田村移居蕉逕村已有十三代,約二百多年全村都說“湖廣話”方言。

儒學

韓愈是唐代唯一一位一生曾三次入粵,兩次在粵擔任地方長官的大文學家、詩人。韓愈十歲時,曾隨兄嫂謫居韶州兩年。韓愈36歲時,曾因諫旱飢為民請命貶陽山令,第二次入粵,治陽一年兩個月。韓愈52歲時,因諫迎佛骨貶潮州刺史,第三次入粵,刺潮八個月。韓愈在令陽和刺潮過程中,施政以仁,為政以廉,輕徭薄賦,關心民瘼,興修水利,辦校興學,盡責盡力,為人民辦好事,做實事,大大促進了陽山、潮州乃至整個嶺南的開化、開發和開放,贏得陽山人民“生子名韓”,潮州“一片山水盡姓韓”的美譽。從這個意義上說,韓愈是唐代開發嶺南的先驅,為嶺南的社會發展和進步作出了重大貢獻。就陽山來說,韓愈是陽山歷史上第一位有名字,史跡記載的縣令。陽山自西漢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設縣,至韓愈803年貶陽山令,之前913年的縣令無一記載,可以說,陽山有名字記載的縣令自韓愈始。韓愈是陽山文化史上由蒙昧走向文明的一位里程碑式的人物。韓愈還是唐代第一位把陽山縣名冠入詩文的大文學家、詩人。他804年在陽山寫的《送區冊序》,第一句是“陽山,天下之窮處也”。同樣,他在陽山寫的《劉生》詩,第一句是“陽山窮邑唯猿猴”。陽山縣名便遂他的詩文聞名天下,走向世界。後人稱,世人先知有韓愈,然後知有陽山矣。從這一點說開去,陽山、潮州乃至廣東弘揚韓愈文化就更具有獨特的意義和優勢。

旅遊

概況

陽山是典型的喀斯特地貌,孕育了陽山縣豐富而奇特的旅遊資源,這裡人文古識文跡眾多,自然風光秀美。人文資源方面,有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賢令山摩崖石刻”,有“讀書台”,“遠覽亭”,“千岩表”,有富麗堂皇、莊嚴氣派的“北山古寺”,有氣勢不凡的“廣東布達拉宮”——“學發公祠”,有古人類生活遺址“七拱三山寨”,有清乾隆年間建造的“莫氏鑊耳樓”,有享譽國內外的“四驅車賽場”等;自然資源方面,有省內最高峰、原始生態保存良好的“廣東第一峰”,有“洞中張家界”美譽的“神筆洞”,有依山傍水、景色優美的“石螺森林溫泉”,有“廣東灕江”之稱的“魚水風景區”,數不勝數。陽山物產豐饒,馳名特產有陽山雞、山水豆腐、淮山、玉米、冬茹、生態茶、酥李,反季節疏菜;佳果有板栗、洞冠犁、沙田柚、奈李等,其中傳統貢品洞冠犁更是特有珍果;小北江河鮮、地方風味特色小食深得遊客喜愛;民風淳樸,民間藝術、非物質文化遺產豐富多彩,舞龍、舞獅、鳳舞、唱春牛、少數民族舞蹈等遠近聞名,民間習俗和鄉村風情獨具特色。
主要旅遊景點有廣東第一峰旅遊風景區、賢令山風景區、水口魚水旅遊風景區、石螺森林溫泉、連江山水風光、玉龍宮溶洞、北山古寺、摩崖石刻、神筆洞等,其中廣東第一峰旅遊風景區以其雄、奇、險、秀、曠、奧、幽而著稱。
2017年共接待遊客490.35萬人次,比上年增長0.6%,其中:廣東第一峰旅遊風景區接待遊客45.87萬人次,下降20.6%。全年旅遊收入總計29.18億元,增長4.74%。全縣擁有星級酒店8家,客房總數1138間。

景點

玉龍宮
玉龍宮位於陽山縣西北面8公里處的冷水黎洞村,旁有連江黃燕灘大壩,總面積2200平方米,遊覽路程1280米,是粵北的一處洞府旅遊勝地。相傳,玉龍宮曾是南海龍王三太子玉龍的棲身之所。其時,玉龍被貶,偕夫人歷盡艱辛、飽受折磨,幸得村民李氏夫婦熱情相助。為謝恩人,玉龍夫婦在洞中盛宴李氏夫婦,並授以耕作及工藝訣竅,陽山從此風調雨順、五穀豐登。玉龍宮因此而得名。玉龍宮坐南朝北,洞門“人間常雲桂林好,只緣未到陽山來”的條幅格外引人注目。洞內分由“寶蓮”、“八仙”、“玉龍寶庫”、“王母娘娘聖殿”和“世外桃園”五個洞組成,走進洞裡,映入眼帘的是一個大石筍,有7米之高,兩人之圍,一副欲沖雲天的架勢。據地質學家考證,該石筍已經有3萬年的歷史。在大石筍周圍,布滿了許多大小不一、形似神佛的鐘乳石,有坐落有致、排列井然的十八羅漢,構成了一個奇妙無窮的“神佛世界”。
玉龍宮玉龍宮
北山古寺
北山古寺坐落於陽山縣城之賢令山麓,座北朝南,依山構築,飛檐翹角,體態堂皇。始建於明嘉靖年間,距今已有460多年歷史。古寺占地26萬4千平方米,其四周群山擁抱,樹木蔥蘢,環境幽靜秀美,是連陽地區唯一一間佛教寺院。
北山古寺北山古寺
北山古寺始建於明嘉靖年間(1522年——1566年),之後歷代屢經增修。寺前禹門疊浪,馨瀉而下;寺為四楹大院,首楹右為鄭仙翁祠,左為韓大仙祠,中為大門,橫眉上刻“北山古寺”四字,一雙石獅雄居山門左右。門內設放生池,清撤的九曲水,從寺後“古洞韻泉”處徐徐而注;池上築金水橋,過橋即為二楹的元帝殿,殿右為三元祠,左為七賢祠,祠內牆嵌有宋書法家米蒂草書:“且看山齋”等唐宋明清的八件碑刻,筆意精勁,世所罕見。三楹右為文昌祠,中為觀音閣,左為讀書松桂林,牆壁上嵌有清陽山令蕭炳??韓愈真跡:“鳶飛魚躍”等碑刻,並存放著宋文天祥手書:“忠孝廉節”。清陽山令符翕手書《謁韓文公祠》和清簡朝亮《登賢令山詩》等碑刻,這些碑刻,書法精妙,件件珠璣,令人嘆為觀止。四楹為大雄寶殿,內列三寶佛像及十八羅漢,雕工細膩,各具其姿,神態逼真。新建的羅漢廣場,宏偉壯觀,108尊羅漢與諸佛菩薩形態各異、栩栩如生;重建後的大雄寶殿供奉著釋迦牟尼等三尊菩薩,寶相莊嚴,金碧輝煌。寺院珍藏的唐宋明清書法家多塊碑刻,字型遒勁,件件珠璣,頗具欣賞價值。登臨寺門,放眼遠眺,山巒披綠錦,湟川穿銀帶;城郊田塊整然,城區樓房矗立,勃勃生機,一覽無遺。
2008年6月,北山古寺二期工程“西方極樂世界”廣場建成,整個工程占地面積4400平方米,新增了三聖殿、藏經閣、方丈室、觀音殿、佛教文化迴廊和蓮花音樂噴池等景點,其中富麗堂皇的音樂水景噴池規模宏大,是廣東省寺廟中唯一的、在全國獨具特色的佛教文化景觀。
學發公祠
位於陽山縣七拱鎮大禾崗,距四驅車場3公里,背山面水、座南朝北,由愛國華僑朱海均先生為紀念其先父朱學發而建造。因其外形酷似拉薩布達拉宮以及“其宏壯之規模為北江數府州所未有”,故而稱之“廣東布達拉宮”。公祠建成於1935年,共分前座、后座及東西兩廂三部分;后座又分為主樓及東西兩附樓。建築面積達5659平方公尺。公祠屬中西結合宮殿式的巨型建築,中西合璧,同時也具有鮮明客家建築風格。公祠前后座的石門框,共刻有十一匾十三聯。十一匾中,國民黨黨政軍要員余漢謀、李漢魂、陳濟棠、鄧澤如的手筆各占其一,餘下七匾及十三聯均為清末科舉榜眼朱汝珍所作。題寫人身份與匾聯水準之高,在粵北實屬罕見。
學發公祠學發公祠
賢令山風景區
按國家4A級標準規劃建設的賢令山,是陽山縣人文景觀旅遊區。位於陽山縣城北面,原名牧民山,因韓愈任陽山縣令時,把中原文化和先進的農耕技術帶到陽山,促進了當地人知識的開化和經濟的發展。賢令山,就因韓愈是“賢令”而得名,而具有宋代建築風格的賢令山牌坊就建在入口處。
賢令山風景區賢令山風景區
賢令山旅遊風景區乃自然景觀和人文景觀的最佳結合,此處石奇洞幽、樹木蔥鬱、水秀山青、風景如畫,峰巒起伏,曲徑洄環,潺溪縱流,魚躍於淵,松濤蔽日,雀鳥喧天,是休閒度假的好去處。自唐以來,名賢留題于丹崖翠壁間,使韓文公讀書台、游息洞、朝陽洞、打字崖、“千岩表”等千古陳跡成為當今名勝。那神奇的朝陽洞、蜿蜒的一線天、歡騰的水簾洞,乃是天造地設,令人神往。
著名景點“摩崖石刻”歷經八百多年仍保存良好,有唐至清代石刻36題,其中尤以打字岩的石刻最為珍貴。打字岩高約7米,寬約13米,上有韓愈“鳶飛魚躍”草書題刻,每字長0.50米、寬0.40米,筆力遒勁;另有宋紹熙元年(1190年)陽山令張本中的楷書《皇宋聖傳頌詩並序》,刻面寬4米、高3米,全文28行,每行兩字至18字不等,共396字,每字長0.13米、寬0.10米,古勁遒秀,是廣東傑出的宋刻。是為廣東省罕見的珍稀古蹟,在中國摩崖石刻中也占有一席之地,它與潮洲葫蘆山、肇慶七星岩和英德南山並列為廣東四大摩崖石刻。
石螺森林溫泉
溫泉掩影在繁茂翠綠的森林之中,四周遍布杜鵑 野花,恍若人間仙境,樂也逍遙。溫泉水 富含礦物質較低的重炭酸根、硫氫化物、氯離子等多種微量元素,對風濕、類風濕、心臟病、大腦皮層疲勞、婦科病等320多種疾病有輔助 療效, 還可收到舒筋活絡,解除疲勞,美容美白,光潔皮膚之功效。
石螺森林溫泉石螺森林溫泉
魚水旅遊風景區
魚水旅遊風景區位於陽山縣杜步鎮境內,距離縣城約10公里,因其與灕江山水有異曲同工之妙,故此素有“廣東灕江”之稱。風景區四面環山,沿河兩旁奇峰林立,綠樹掩映,翠竹婆娑,乘竹排漂游於江上,碧水藍天,意境盎然。這裡曾是第四屆全國金雞獎最佳故事片《鄉音》的外景拍攝基地。風景區不僅風光秀麗,景色怡人,歷史悠久,民間流傳著許多膾炙人口的美麗傳說,更為它蒙上神奇的色彩。
魚水旅遊風景區魚水旅遊風景區
魚水風景區地理位置優越,交通方便,是珠三角洲旅遊團隊以及外賓、港澳台同胞前往三連一陽旅遊的門戶。新增添的高架橋高達100多米,在景區側畔橫空而過,有如雙龍出海,氣勢非凡,與秀美的景區互為映襯,相得益彰。
景區開設有竹筏漂游、竹林燒烤場、鄉土風情餐廳、休閒酒廊露天吧、垂釣、農家樂、帳蓬露營、國際標準高爾夫球練習場等項目。

地方特產

陽山雞

陽山雞是廣東省八大優良雞種之一,飼養歷史悠久,其體形優美、肌肉豐滿和肉質嫩滑鮮美,並具有抗病力強、適應性好等特點。共有兩種類型:一種是以黎埠鎮為代表的平原型;另一種是以江英鎮為代表的山區型。前者屬小型雞種,後者屬中型雞種。飼養方式以放牧為主,飼料以玉米為主,故具有毛黃、腳黃、皮黃“三黃”和胸、腿肌豐滿等特點,製成的白切雞肉質幼嫩、皮薄、味香、骨細、軟脆,久嚼不膩、風味獨特,是酒樓宴會的高級菜餚和送禮佳品。
陽山是全省最大的生態公益林縣,農業資源十分豐富,地或遼闊,氣候平和,充分利用山區良好的自然環境發展山地養殖,對於大力打造優質陽山雞的品牌非常關健和重要。2011年,陽山雞年出欄量300萬隻左右、商品量150萬隻左右,主要銷往韶關、清遠、廣州、佛山、深圳、珠海和出口香港、澳門。

洞冠梨

洞冠梨是陽山縣稀有的珍貴果品,其特點:一是果實碩大,單果一般有0.75—1.5千克,重者可達2.5—3千克;果實直徑10—16厘米,高10—12厘米;二是果皮薄、光滑,肉嫩多汁,味道蜜甜,甘香襲人;三是果芯細,肉質潔白,剖開後存放數天不會變色。據《陽山縣誌》記載:“洞冠梨大於常梨數倍,邑中佳果也。”1986年洞冠梨被評為廣東省優質水果品種。
洞冠梨稀有珍貴,歷史上就是名貴貢品。漢朝時,趙佗曾將此梨送給樊噲將軍,故亦稱“將軍梨”。後來樊噲將軍又將洞冠梨送給皇帝。清朝鐵筆御史鄭土超,每年也購洞冠梨進貢皇帝,故又稱為“皇帝梨”。清末著名學者每年也購洞冠梨進貢皇帝,故又稱為“皇帝梨”。清末著名學者簡朝亮品嘗後詩興大發,作《洞冠梨》一首:“ 韓公昔來游,雖因詩不少,當有梨花樹,坐吟聽春鳥,至今得遺實,遙想意可曉,重逾七百銖,其大斯矯矯,幸以歸君子,釘座清氣饒, 苟為熱中人,何以濟時了。” 中央、省市有關果樹專家、園藝教授以及植物學紛紛前來考察, 並把洞冠梨稱為“我國第一寶”。

野生靈芝

靈芝(野生靈芝),有“仙草”、“瑞草”之稱,是陽山土特產之一,一般在五、六月份有采。東漢時期的《神農本草經》中將靈芝列為上品,認為“久食,輕身不老,延年神仙”。李時珍的《本草綱目》中記載:靈芝味苦、平、無毒,益心氣,活血,入血充血,肋心充脈,安神,益肺氣,補肝氣,補中,增智慧,好顏色,利關節,堅筋骨,祛痰,健胃。靈芝對治療心臟病、慢性氣管炎、癌症等有很大的療效。

陽山板栗

陽山地處廣東省西北部,是一個典型的石灰岩山區縣,有大面積的低山、丘陵、谷地等較為豐富的板栗種植資源,是廣東省最大的板栗生產基地之一,現全縣13個鄉鎮種有板栗7萬多畝、年產量達1萬多噸。
據史料記載,陽山人種植板栗已有100餘年的歷史,民眾有種植板栗的傳統和經驗。改革開放以來,當地各級黨委、政府進一步把種植板栗作為山區民眾致富的一件大事來抓,從而加快了生產發展的步伐。陽山除了本地品種大油栗、小油栗、糠栗外,還引進了華農大1號、桂花香、鐵粒頭、雙季栗和韶栗18號等一批新品種,因此陽山板栗的生產久負盛名。
陽山板栗絕大部分都是人工種植,較好地保持了天然品質風味,且營養豐富、味美可口和含有大量的蛋白質、澱粉、脂肪、糖、維生素、胺基酸及礦物質,被譽為高熱量、低脂肪、蛋白質豐富、不含膽固醇的健康食品。由於陽山板栗果實含有豐富的有益物質,產品遠銷廣州、珠三角地區及香港、澳門。

陽山酥李

採用鮮李果,經科學方法加工製作而成,曾獲廣東省旅遊產品三等獎、清遠市涼果評比一等獎。
陽山酥李陽山酥李
陽山縣盛產李子,每年通過收購的鮮李可加工酥李60—100噸。由於陽山酥李甜、酸、甘、香、鹹五味俱全,十分爽口,開胃消食,素為客戶所推崇。包裝有6種,重量分別為400克、300克、200克、40克,主要銷往韶關、清遠、中山、佛山廣州以及港澳地區,供不應求。

陽山豆腐

陽山盛產大豆,當地農民曆來善於製作豆腐。水是制豆腐之關鍵,陽山縣山泉潔淨,因而製作出來的豆腐特別嫩滑、鮮美。陽山豆腐主要有“酸水豆腐”和“石膏豆腐”兩種,尤其七拱豆腐,又鮮又白。如果用油炸成油炸豆腐的話,燜、煮、燴均美味可口,這是陽山各賓館酒樓的招牌菜。
陽山豆腐陽山豆腐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