嬰兒疾病

嬰兒期是指兒童從出生到1歲的時期。疾病指的是有礙於身體正常生長、導致身體機能器官新陳代謝紊亂、危及生命安全的的一系列症狀。就育兒的醫學科普書籍來說。應該選擇重視嬰兒餵養與生活護理,疾病預防與疾病家庭護理知識的書,也就是醫學寫給父母在家裡的“這一塊”應該怎么做的書。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嬰兒疾病
  • 對象:嬰兒
  • 危害:有礙於身體正常生長
  • 原因:患有遺傳性疾病
疾病原因,疾病特點,預防,疾病手冊,免疫接種,相關連線,

疾病原因

1.父母或祖輩患有遺傳性疾病。如果父或母是個遺傳疾病患者或病態基因的攜帶者,後代就有可能成為此種遺傳病的患者。因此,遺傳病的預防必須從父母做起。
2.孕期或圍產期母親患病。母親孕期,如患風疹病毒感染,不僅可致畸胎,子女出生後也容易患各種疾病,有些先天性疾病並非一出生就能表現出來。患有嚴重的心、肝、腎等器質性疾病的婦女妊娠,或在孕期患有嚴重的傳染病,所生的嬰兒多體弱,幼兒期間易患多種疾病。
3.分娩時異常或出生時體重過低。新生兒重度窒息、嚴重產傷、早產或出生時體重過低的嬰兒,抗病力較低,易患多種疾病。
4.母乳不足,且人工餵養不當。嬰兒時期如果母乳不足,且餵養不當,易引起嬰兒營養不良、貧血及免疫力低下,易患其他疾患。
5.嬰幼兒時期偏食。較長時間的偏食,易引起營養平衡失調和某種營養素的缺乏,抗病力可因此下降,而易患多種疾病。
6.不按計畫進行預防接種。計畫免疫是預防多種兒童常見傳染病的有效措施,如因故未能進行某種疫苗的接種,兒童則易患此種傳染病。
7.家庭過分溺愛嬌慣。凡受到溺愛與嬌慣的兒童,身心健康都會受到不良影響,尤其是心理狀態易向畸形發展。
8.家庭衛生狀況差。家庭是兒童的主要生活場所,若衛生狀況差,多種病原體就容易在這種環境中生存,從而對兒童健康造成威脅。
9.兒童個人不講衛生。由於父母不能很好教育培養,有些孩童自幼就沾染許多不衛生的習慣,這樣的孩子也易得病。
10.家庭不和、家庭氣氛緊張。有些家庭夫妻不和、婆媳爭吵,或父母沾染不良嗜好,家庭氣氛經常處於緊張或沉悶狀態。在這樣環境中生長的兒童,精神上自然會受壓抑心理上受到摧殘,故極易引起心身性疾病。

疾病特點

嬰兒與成人在解剖生理上有許多不同之處,各器官系統發育和功能上不成熟,免疫力又不同,所以,同一
病原侵入到嬰兒與侵入到成人就可以產生兩種截然不同的反應。嬰兒生病後在許多方面與成人是不同的。
(1)敗血症:嬰兒尤其是新生兒容易得敗血症,可由各種細菌引起。因新生兒及嬰兒的皮膚非常柔嫩、血管豐富,假如大人的手上帶有細菌撫摸孩子或護理孩子時,就能使細菌從皮膚進入體內到血管,由血管到全身而形成敗血症。大孩子或成人的皮膚抵抗力強,細菌進不去,即使細菌進入也只在皮膚上形成一個小小的膿瘡,頂多形成一個膿包。細菌不只是從新生兒或嬰兒的皮膚進入,還可以從黏膜進入,新生兒還可從臍部進入而引起敗血症,這在成人是少見的。
(2)感冒:嬰兒感冒可發高熱,病毒性感冒高熱可持續7~10天;高熱時還可引起抽風;有的嬰兒感冒可引起吐、瀉;嬰兒因感冒引起鼻塞,導致呼吸困難,不能吃奶;大孩子感冒可以引起腹痛象急性闌尾炎。成人感冒時頂多有點不舒服,還可如正常人一樣吃、喝、工作。
總之,嬰兒的病症往往不典型,變化多樣,病情發展快,容易惡化,所以嬰兒有病應及時合理診治,不能延誤。但嬰兒也有有利的一面,因為嬰兒是在生長旺盛時期,有病容易恢復且不易形成慢性過程,這是令人高興的,但不是所有病都如此,仍應引起我們的重視。

預防

⒈吃母乳的嬰兒,生後2~3個月就可吃菜水、果水;4~5個月可吃少量煮蛋黃、米湯,也可少量吃些魚肝油、維生素C等;6~7個月可吃些軟粥、軟面片;8~9個月可吃青菜、肉湯、豆腐、雞蛋羹;10~12個月可吃軟飯、饅頭餅乾等。
⒉每次最好加吃一種食物,吃習慣了再加第2種,每次餵量由少漸多,但不要過量。
⒊餵輔助食物。最好在餵奶以前,這時嬰兒胃裡是空的,容易接受食物,也易於消化
⒋注意小兒消化情況,如消化不良,輔助食物應減量或暫停
5.餵奶期間母親要注意營養,以便讓乳汁充足。嬰兒母親可以多吃些新鮮蔬菜類等食物,不可偏食。
6.乳母要經常保持乳頭衛生,勤擦洗,勤換衣,餵奶前要洗奶頭。
7.餵奶次數,一般隔3~4小時餵1次,夜間最好不餵。每次餵奶20分鐘,體弱的嬰兒餵奶時間可稍長一些,但不要超過30分鐘。
8.每次餵奶後,將小兒放在肩頭,輕輕拍打嬰兒脊背,使吞進去的空氣從胃裡排出來,以免吐奶。
9.白天每餵兩次奶的中間餵1次水,但不要過多。每天給嬰兒餵水時,可加少量食鹽
10.嬰兒3個月後,應有意識地讓嬰兒養成吃東西習慣,為斷奶打下基礎。嬰兒滿周歲時應斷奶,最遲不超過1歲半。如果斷奶過遲,乳汁稀薄,不能滿足嬰兒發育的需要,容易發生營養不良或貧血。斷奶最好在秋季春季。採取逐漸減少餵奶次數,以輔助食品代替母乳的辦法斷奶

疾病手冊

嬰兒疾病的種類很多,有從胎裡帶來的先天性畸形或遺傳性疾病,有分娩過程中發生的產傷,但大部分還是出生後由細菌或病毒感染引起的疾病。
第1周—第4周
第一周
關注熱點:新生兒臍炎
寶寶出生後的第一周,新手父母們就要接受來自寶寶的第一個考驗:新生兒臍炎。有些孩子因為家庭護理不當造成新生兒臍帶炎症,嚴重的臍炎甚至可能造成敗血症危及生命。
症狀:正常情況下,生後3至7天新生兒臍帶的殘端就會脫落,護理不好會發生炎症。輕度發炎時,父母可以在孩子的脫落傷面看見少量粘液或膿性分泌物,周圍皮膚發紅,在比較嚴重的情況下會出現臍部膿腫,並波及大部分腹壁,同時還會出現發熱、哭鬧、嘔吐、拒食等現象。父母在發現輕度炎症症狀時,就應該及時請求醫生的幫助,千萬不要以為是小事忽視拖延,最終導致病情迅速發展。
媽咪呵護:
1.保持孩子臍部乾燥。新生兒臍帶脫落之前,不要把孩子放在水盆中洗澡,最好採用擦浴的方式,因為將臍帶浸濕後會導致延期脫落且易致感染。
2.選擇質地柔軟的衣褲減少局部摩擦
3.新生兒洗澡後塗用爽身粉時應注意不要落到臍部,以免長期刺激形成慢性臍炎。
4.不要用臍帶粉龍膽紫,因為粉劑撒在局部後與分泌物粘連成痂,影響傷口癒合,也增加感染機會,而龍膽紫只能起到表面乾燥作用。
5.尿布不宜過長。避免尿濕後污染傷口。有條件可用消毒敷料覆蓋保護臍部。同時可以用95%酒精擦臍部,每日4—6次,促進臍帶及早乾燥脫落。
6.臍帶脫落後,如果臍窩處仍有分泌物,可用1.5%碘酒塗在臍窩處,每日2次。臍周被碘酒塗著處可用75%酒精脫碘,以免妨礙觀察周圍皮膚顏色。
第二周
關注熱點:新生兒黃疸
正常的生理性新生兒黃疸一般在出生後的3—5天出現,到10天左右就基本消退,最晚不會超過3周。大部分的新生兒黃疸都會在第二周消退。假如在第二周,父母依然發現孩子出現比較明顯的黃疸,這個時候就需要多留心,及時區分生理性黃疸與病理性黃疸對孩子治療大有幫助。
症狀:生理性黃疸—黃疸色不深,媽媽會發現寶寶的食慾依然很好,精神也不錯,沒有過多的吵鬧現象。在7—10天的時候就會自然消退。
病理性黃疸—寶寶出現黃疸時間過早,或者症狀過重、延續時間長,這個時候就要懷疑是病理性的黃疸。
病理性黃疸通常有這樣一些症狀:
在新生兒出生後24小時內黃疸就非常明顯;
黃疸遍及全身,為桔黃色,且在短時間內明顯加深;
黃疸減輕消退後又加重或重新出現;
黃疸出現後2—3周仍不減輕甚至更明顯;
寶寶的大便顏色淡或呈白色,尿呈深黃色;
黃疸同時伴隨有發燒、拒奶、精神不好、嗜睡、兩眼呆滯等症狀。
媽咪呵護:
1.生理性黃疸:生理性黃疸通常是由於嬰兒的肝臟功能不成熟而造成的。隨著新生兒肝臟處理膽紅素的能力加強,黃疸會自然消退,所以生理性的黃疸,家長一般不需要額外的護理,在孩子黃疸期間可以適量多餵溫開水或葡萄糖水利尿。
2.病理性黃疸:嚴重的病理性黃疸可並發腦核性黃疸,通常稱“核黃疸”,造成神經系統損害,導致兒童智力低下等嚴重後遺症,甚至死亡。父母需要仔細觀察孩子的黃疸變化,當出現特殊情況時,應及時送往醫院,請求醫生的幫助。
第三周
關注熱點:新生兒鵝口瘡
第三周時,很多新手父母們都會在心裡暗暗舒口氣:最手忙腳亂的時間過去了。不過要提醒大家的是,假如衛生工作不夠到位,孩子可能會患“鵝口瘡”。
症狀:孩子的口裡,出現白顏色的東西,看起來有點像奶塊,開始是一小片一小片,慢慢地融合成一大片。一般的奶塊很容易擦掉,但是鵝口瘡則不易擦掉。有的父母會用手強制扣掉,被剝落的部位會出血,沒有多久,你會發現在原來的部位又出現了新的白片。
一般情況下,孩子出現“鵝口瘡”,不痛、不影響吃奶,也不會出現其他症狀;但是如果鵝口瘡特別嚴重,整個口裡都被覆蓋住,這個時候孩子可能會出現嘔吐、吞咽困難、聲音嘶啞或呼吸困難等症狀。
媽咪呵護:
1.鵝口瘡在新生兒中很多見,最重要的原因在於嬰幼兒抵抗力差,易通過食具、奶頭等途徑受黴菌感染。
2.預防鵝口瘡的最好方法就是做好哺乳時的清潔衛生:
對於母乳餵養的孩子,媽媽在讓孩子進食前,要做好個人的清潔衛生,用清水輕輕擦洗孩子的入口部分,媽媽的內衣要保持清潔、乾燥,注意洗手;
吃配方奶或者是混合餵養的寶寶,要注意奶瓶的清潔衛生,使用前用開水煮一下,一般以20分鐘為宜;
寶寶進食過後,可以給孩子餵點清水,使黴菌不易生長和繁殖。
3.發現寶寶已經患有鵝口瘡,媽媽應該這樣做:
不要用手去孩子的口裡硬扣;
可用消毒棉簽沾2%蘇打水清洗患處,然後塗點2%龍膽紫,每天大約3—5次。不嚴重的情況下,2、3次就有明顯效果。同時給患兒口服維生素C和複合維生素B
如果症狀比較嚴重,最好還是到醫院,在醫生的指導下進行處理。
第四周
關注熱點:新生兒嘔吐
嬰兒嘔吐並不是這一周出現的新情況,但是如果一直延續到本周,並且有症狀加重的表現,這樣的嘔吐多半是不正常的,新媽媽需要多加重視。
症狀:說起新生兒的嘔吐,很多媽媽會將溢乳與新生兒嘔吐混淆起來,兩者的差別在於:溢奶一般是從孩子的口角邊自然流出,孩子的表情很安詳,不會有明顯的異常表現;嘔吐則不同,通常在嘔吐之前可以發現孩子情緒不好、煩躁不安,嘔吐時可見到孩子表情痛苦,嘔吐物是從胃中衝出來。
媽咪呵護:
1.仔細觀察孩子嘔吐物的性質,如果不是咖啡色或帶血絲的(母親奶頭有傷口的除外),也不是草綠色或糞質樣物,孩子表現正常、反應靈活、膚色紅潤、肚子不脹、沒有發燒、大便正常、吐後仍然想吃東西就不要緊。
2.為了減少嘔吐發生,一般在餵奶後將孩子豎著抱起來,伏在媽媽肩上輕拍小兒背部讓其將吞入的空氣噯出來,再輕輕放平向右側臥即可。
3.在出現下列症狀時,需要帶寶寶去醫院:把寶寶豎立抱起後沒有明顯效果;孩子嘔吐時,精神不好,伴有發燒現象,也有些孩子雖然體溫沒有上升,但是出現拒絕進食,孩子明顯消瘦,或者是腹瀉水樣大便或血性大便、大便不通等,只要出現任何一種現象,就應該立刻帶孩子去醫院就診
第5周—第8周
祝賀每一位新手爸爸媽媽們度過生命中最重要的一個月,經過了第一個月的考驗期或者說適應期,許多新手媽媽們已經開始喜歡三口之家的生活。滿月之後的寶寶們也開始有更多驚人表現,他們在吃飽喝足之餘會把小嘴巴彎成一個小月亮,對著你傻笑;對媽媽的溫柔表情也有更多的回應。這個月爸爸媽媽可以享受到更多的親子樂趣,不過寶寶依然很弱小,爸爸媽媽應該細心照護弱小的寶寶。
第五周
關注熱點:生理性貧血
生理性貧血是孩子在生長發育過程中的一種自然現象,主要是因為胎兒期相對缺氧,紅細胞生成增多。出生後進入正常氧環境,機體生成紅細胞減少而造成的,主要表現在嬰兒出生後1—8周以內,血紅蛋白可逐漸下降到低於正常值,直至8周后停止。嬰兒生理性貧血在保證正常營養的情況下,一般不需治療。等到嬰兒滿百天后,機體內紅細胞生成素的生成增加,骨髓造血功能逐漸恢復,紅細胞數和血色素又緩慢增加,至6個月時恢復到正常值範圍內。
症狀:初生的嬰兒血紅蛋白可高達150-230克/升,紅細胞計數可達5-7×1012 /升。足月兒血紅蛋白生理性下降極少低於100克/升;未成熟兒由於代謝及呼吸功能較低,體重增長快,所以生理性貧血出現時間早,貧血表現更為嚴重,生後3-6周內可下降至70-90克/升。
媽咪呵護
1.堅持母乳餵養,母乳中的比牛乳中的鐵質生物效應高,易被吸收,只要沒有特別的情況堅持給孩子母乳餵養;
2.胎兒從母親那裡接受鐵,多在母妊娠期進行,故早產兒從母體中接受的鐵很少,過六周就差不多用完了。早產兒,尤其是吃牛奶的早產兒雙胞胎或者是懷孕期間媽媽患有缺鐵性貧血的足月兒,從2個月起就要補充鐵劑。
第六周
關注熱點:嬰兒腸絞痛
在不會說話之前,哭是孩子自我表達的一種重要方式,哭聲不同表達的含義也不同,經驗欠缺的父母要弄懂孩子究竟為什麼哭,並不是容易的事情。哭的原因除了常見的餓了、濕了,有時候還是孩子生病的一種表現,比如腸絞痛。嬰兒腸絞痛並不是一種病,它只是一種症狀,隨著孩子的長大,神經生理逐漸發育健全,大約在3個月左右,這樣的情況會慢慢減少,有大約30%的嬰兒要延續到4、5個月大時,這種情況才消失。
症狀:一般接近滿月的嬰兒比較容易發生腸絞痛,典型的大約在3周大的時候開始,高發期在6周。它通常的症狀是:原本活潑的孩子忽然變得喜歡尖聲哭叫,每次發作都在差不多的時間,尤其是傍晚,甚至是黑夜;一般一個星期有3次以上的啼哭,每次哭的時間持續在兩三個小時,連續3個星期都會出現這樣的情形,哭的時候無論怎樣安撫都沒有作用。有的寶寶還會出現腹部鼓脹,臉色紅脹的症狀,大多寶寶是因為哭的時候,吞下了氣體到肚子裡面引起腹脹,而不是由於腹脹不舒服才哭鬧;這樣的哭鬧一般不伴隨有發燒、嘔吐腹瀉的症狀,哭過一段時間後又會若無其事。
媽咪呵護
1.孩子哭鬧的時候,尤其是有腹絞痛的症狀時,家長可以坐著,讓嬰兒趴在家長的手上或者腿上,輕輕壓迫嬰兒的腹部和背部;也可以做按摩,用濕毛巾或者溫水袋敷在嬰兒的腹部,這些對減輕疼痛有一些幫助;
2.如果家長無法判斷孩子腹痛究竟是由什麼原因引起,是否是單純的嬰兒腹絞痛,最好的方法是帶孩子上醫院,請醫生做全面的檢查
第七周
關注熱點:濕疹
濕疹也叫奶癬,是最常嬰兒過敏性疾病,通常在孩子2個月左右開始出現,一般吃牛奶的孩子身上比較多見,絕大多數孩子的濕疹多起始於生後6個月內。
一般認為過敏體質是發病的主要原因,外界因素,如飲食花粉等都有可能引發濕疹,甚至有些孩子衣服穿得過多也會出現,濕疹一般在春冬季比較多見。
症狀:濕疹好發在嬰兒的面頰、外耳部,皮膚表面出現紅斑、米粒樣丘疹、皰疹、糜爛、滲液和結痂,炎症反應明顯,局部皮膚有灼熱感和癢感。可遍及整個顏面部和頸部,嚴重的和胸腹部可見到。有些孩子可能反覆發作從而轉為慢性,病程會延續幾個月甚至幾年。
媽咪呵護
1.母乳餵養的孩子出現濕疹,首先要從媽媽開始,媽媽不要吃過於辛辣的食物,不要喝酒,一些易引起過敏的食物,例如蛋、等儘量少吃或者不吃;
2.哺乳要定時定量,切勿過飽;
3.孩子患了濕疹後,應儘量避免小兒用手搔抓,將孩子的指甲剪短;
4.勤洗澡,不要用香皂或其他刺激性物品,用溫水洗淨;勤換內衣和尿布,預防細菌的感染;
5.冬天室內開空調,溫度不要調得太高,不要過度追求暖和每給孩子穿很多衣服。
第八周
關注熱點:嬰兒大便乾結
一轉眼孩子已經要滿兩個月了,將近兩個月的孩子最容易出現的問題是便秘,尤其是牛奶餵養的孩子更容易出現,母乳餵養的孩子則比較少。嬰兒便秘與他們的消化道肌肉發育不健全,對蛋白質消化不完全有關。
症狀:2—5天排大便一次,每次排便非常費力,孩子往往一邊排便一邊哭鬧,排便結束之後才會停止哭鬧,排出的大便通常很堅硬,有時還有肛裂的現象。
媽咪呵護
1.在牛奶中添加5—10%米湯;
2.在兩次餵奶之間,適量地餵些果汁、菜水、蜂蜜等;每次餵奶後,輕輕按摩孩子的腸部;
3.不要隨便給孩子吃瀉藥,實在要服用藥物,可以在醫生的囑咐下口服石臘油;
4.給孩子做嬰兒操,幫助增加寶寶的腹肌收縮力。

免疫接種

嬰兒免疫接種表
出生滿24小時後卡介苗(一劑)
出生滿3-5天B型肝炎疫苗(第一劑)
出生一個月B型肝炎疫苗(第二劑)
出生二個月白喉百日咳破傷風疫苗(第一劑);
小兒麻痹口服疫苗(第一劑)
出生滿四個月白喉百日咳破傷風疫苗(第二劑);
小兒麻痹口服疫苗(第二劑)
出生滿六個月白喉百日咳破傷風疫苗(第三劑);
小兒麻痹口服疫苗(第三劑);
b型肝炎疫苗(第三劑);
出生滿九個月麻疹疫苗(一劑)
出生滿一年三個月麻疹腮腺炎德國麻疹疫苗(一劑);
日本腦炎疫苗(第一劑);
日本腦炎疫苗(隔二周第二劑);
出生滿一年六個月白喉百日咳破傷風疫苗(追加);
小兒麻痹口服疫苗(追加);
出生滿二年三個月日本腦炎疫苗(第三劑)

大多數疫苗接種後是不會引起嚴重反應的,但是由於每個孩子的體質不同,在進行預防接種後,可能會出現一些輕重不同的反應。主要的有局部反應和全身反應,發生過敏反應也是很少的。
為了保證安全,減少反應,各種預防接種必須在孩子身體健康的時候進行。如果孩子有病,就暫時不要接種。例如,發熱時不要打白喉、百日咳、破傷風三聯疫苗;腹瀉時不要口服小兒麻痹症糖丸;空腹飢餓時不宜打預防針,以免發生低血糖等嚴重反應。打針前做好孩子的工作,讓勇敢的孩子先打,以消除膽小孩子的緊張害怕心理。打針後二至三天內應避免劇烈活動,注意注射部位的清潔衛生。暫時不要洗澡,以防局部感染。
哪些孩子不能接種疫苗?

預防接種不是對所有兒童都能進行的,有些兒童終身或暫時不能進行預防接種,如果忽略了這一點,在預防接種過程中常常會出現一些嚴重的異常反應,甚至可產生嚴重的後果。那么到底哪些情況的兒童不宜進行預防接種呢?
一般來說有免疫缺陷病的兒童,如先天性缺丙種球蛋白血症;
有過敏史及變態反應性疾病的兒童,如風濕熱、哮喘等;
有急性傳染病接觸史而尚未過檢疫期的兒童,如麻疹或百日咳接觸後來滿21天、白喉或流行性腦脊髓膜炎接觸後未滿7天的;
患有急性傳染病和恢復時期未滿1個月的兒童;
目前有發熱,腹瀉等一般不適的病兒;
有肝,腎、心、肺臟器慢性疾病的兒童;
目前仍長期服用激素等免疫抑制劑的兒童。
上述情況沒有解除之前,均不能進行預防接種。此外有活動性結核病、皮膚疾患或接種部位有濕疹者不宜接種卡介苗;有嚴重變態反應及驚厥歷史者不宜接種百日咳菌苗。因此在預防接種前家長應說明孩子有無上述情況,以免發生意外。
其餘的看相關連線

相關連線

[1]
[2] ;ContentId=126123
[3]
[4]
[5]
[6]
[7]
[7]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