遺傳性

遺傳性

遺傳性又稱繼承性,指抽象的、較大的對象所具有的包括靜態屬性及動態操作的性質自然地成為其子類的性質,即類與子類之間屬性的傳遞。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遺傳性
  • 外文名:transmissibility
  • 範圍:有性繁殖有機體
概念,遺傳現象,遺傳性與心理發展,遺傳在人的身心發展中的作用,發生實例,

概念

微生物學上:親代生物的性狀在子代得到表現,親代生物傳遞後子代一套實現與其相同性狀的遺傳信息。

遺傳現象

一般體現為生物前後代的相似,也就是子代按照親代所歷經的同一過程和方式,把從環境中攝取的物質組織起來,產生類似其親代複本的一種自身繁殖的過程。不論哪一種生物,從最簡單的原核生物象病毒和細菌等,到真核生物象各種低等的和高等的動植物,藉助於遺傳,才能“物生其類’’,保持物種的相對穩定。在農業實踐上,任何優良的栽培植物和家畜、家禽品種,藉助於遺傳,也才能繼續發揮其穩產高產的作用。

遺傳性與心理發展

在個體發育中,一定的基因在一定的條件下,控制著一定的代謝過程,從而體現了一定的遺傳特性和特徵。因而人的親代能夠繁殖與自己性狀類似的子代。人的機體的構造、形態、感官和神經系統的特點等,都是由遺傳而來的。因此遺傳論者,極力強調遺傳對人的心理發展的作用,把遺傳的影響看作心理發展的獨一因素。
在人的心理發展中,遺傳的影響不可忽視,但它不是唯獨的決定性的因素。儘管近代分子生物學有重大的發現,認為基因控制著遺傳性狀,染色體是基因的載體。但是從 DNA所得到的,並沒有什麼東西能有效地幫助理解人的本性和人的心理發展。它只是提供了人的心理發展的自然前提和可能性,決不能預定或決定人的心理發展。辯證唯物主義歷史唯物主義提出,遺傳、環境和教育對人的心理發展都是起著一定的作用的。它們是辯證的統一。
只有由遺傳而來的可能性,而無適宜的環境和教育;或者,只有環境和教育而無遺傳而來的前提,同樣,人的心理是無從得到各方面發展的。例如,蘇聯心理學家Л.С.維果茨基指出:3歲、7 歲、11~12歲是兒童的轉變年齡,或者說關鍵期,以及兒童某些心理發展的成熟期,都受到遺傳的影響;而環境和教育,卻在這些時期起著巨大的推動作用。

遺傳在人的身心發展中的作用

遺傳素質是有差異的,這種差異對人的發展也有一定的影響。但是遺傳素質不能預定或決定人的發展。一個人人的發展除了遺傳給他的可能性外,主要還取決於他所處的社會條件、所受的教育和個人的努力程度,即遺傳素質具有可塑性。遺傳素質的個別差異性有限。除2%左右的天才與白痴外,一般人之間的差異都是比較小的。
正如馬克思所指出的那樣:“搬運夫與哲學家之間的原始差別要比家犬和獵犬之間的差別小得多,他們之間的鴻溝是分工掘成的”天因素在人發展的不同階段上產生影響的大小是變化的,其總趨勢是減弱。在嬰兒時期,在人體發育過程的質的飛躍階段,先天因素的影響相對較大。但隨著遺傳素質在人的發展過程中由潛在的因素部分地逐步轉化為現實因素,隨著機體成熟度和身心發展水平的提高,尤其是隨著人的自我意識和自我控制能力以及人的活動水平的提高,先天因素的影響就會相對減弱。

發生實例

1. 遺傳性心臟病;
2. 遺傳性血液病;
3. 遺傳性大腸腫瘤。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