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北區

城北區

城北區隸屬於青海省西寧市,位於西寧市西北部,東與城東區交界,西與湟中縣為鄰,南與城中區城西區隔湟水河相望,北與大通回族土族自治縣互助土族自治縣接壤。東西長約23千米,南北寬約5~10千米,總面積為137.7平方千米。

2010年,全區常住人口299002人,有漢族、回族等30個民族。2013年,城北區轄3個街道、2個鎮,區政府駐朝陽街道朝陽西路;全區生產總值193.18億元,同比2012年增長14.2%。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城北區
  • 外文名稱:Chengbei District
  • 行政區類別:市轄區
  • 所屬地區:青海省·西寧市
  • 下轄地區:轄3個街道、2個鎮
  • 政府駐地:朝陽街道朝陽西路
  • 電話區號:0971
  • 郵政區碼:810003
  • 地理位置:西寧市西北部
  • 面積:137.7平方千米
  • 人口:常住299002人(2010年)
  • 方言中原官話-秦隴片-西寧話
  • 氣候條件高原大陸性氣候
  • 著名景點:青海清真大寺、北禪寺
  • 火車站:西寧西站
  • 車牌代碼:青A
  • 拼音:Chengbei Qu
  • 代碼:630105
歷史沿革,行政區劃,區劃沿革,區劃詳情,地理環境,地質特徵,地貌特徵,地形種類,氣候特徵,水文特徵,自然資源,礦產資源,土地資源,生物資源,人口民族,人口,民族,經濟發展,綜述,第一產業,第二產業,第三產業,社會事業,教育事業,衛生事業,婦女保障,基礎設施,交通事業,風土人情,風景名勝,

歷史沿革

城北區現轄地區自清雍正三年(公元1725年)以後長期屬西寧縣。
民國三十五年(公年1946年)西寧建市,原西寧縣地分劃西寧市與湟中縣管轄,小橋、下朝陽等臨城地帶歸西寧市,小橋村以西,毛勝寺、上朝陽村以北歸湟中縣。
湟水湟水
1949年西寧解放後,小橋和朝陽鄉屬西寧市六區(後改為五區),中興鄉(今二十里舖鄉)、三其鄉屬湟中縣一區,吳仲鄉(今大堡子鄉)屬湟中縣五區。
1952年4月,將第四區和第五區的七個鄉劃出,又將一鄉改為一、八兩鄉,設立郊區。當時,朝陽鄉為第六鄉,小橋鄉為第七鄉。1954年7月,郊區又分為東較區和西郊區,朝陽鄉和小橋鄉屬西郊區。
1956年,中興、三其、吳仲及德勝鄉劃歸西寧市,同原西寧市管轄的朝陽、莫家泉灣及小橋街道辦事處均屬新建的城西區管轄。
1958年,城北地區諸鄉分別加入了“東風”(後稱多巴,下同)和“七·一三”(後稱後子河,下同)人民公社。1963年,中共西寧市委設郊區工作委員會,次年與西寧市農牧局合署辦公,對郊區農村和國營農牧企事業實行具體領導和管理。
1960年4月,撤銷城中區,再建縣一級的城東區和城西區。同時,在郊區新建縣一級的通海區和平安區。次年5月,再撤銷城西區、城東區,並且將其合併成立城區。城北地區的村莊(當時稱生產大隊)分屬通海區和城區。
1962年4月,撤銷通海區和城區,原屬兩區的城北地區4個公社(即二十里舖公社、大堡子公社、馬坊公社、小橋公社),改由西寧市人民委員會直接領導。
1963年3 月,再建城中、城東、城西三個市轄區,並成立中共西寧市郊區工作委員會。次年,郊區工作委員會與西寧市農牧局合署辦公,兩個牌子,一套人馬,管轄市郊的7個人民公社(即中莊、十里舖、沈家寨、彭家寨、二十里舖、馬坊、大堡子)。
1965年12月,中共西寧市郊區工作委員會改為中共西寧市郊區委員會,代行郊區政府的職能。
1971年7月,西寧市革命委員會對所屬的行政機構進行調整,新成立郊區革命委員會,與市農牧局合署辦公。
1976年,西寧市革命委員會(簡稱革委會,下同)設郊區辦事處。
城北區城北區
1980年2月,撤銷郊區辦事處,成立郊區人民政府。10月,又改郊區工委為郊區黨委。
1986年6月經國務院批准,西寧市人民政府決定撤銷郊區,新設城北區,管轄原郊區的馬坊、大堡子、二十里舖三個鄉和城西區划過來的小橋、朝陽、三其、大堡子、馬坊、二十里舖六個街道辦事處。區政府駐地仍在原郊區政府辦公的地方,即興海路153號,距西寧市政府駐地1.5千米。
1995年遷入新址朝陽西路。

行政區劃

區劃沿革

據甘、青舊志書記載,清代的西寧縣有村寨305個。
民國初期為324個村寨。其中,屬現城北區管轄範圍的有十五個村寨,即馬鹽莊(馬家莊與鹽莊)、西杏園(附張小莊、祁家莊、宋小莊、韓小莊)、郭家莊(附小泉兒莊)、上朝陽圖(“圖為清朝鄉與自然村之間的一級行政建置,即行政村。附魏家莊、郭家塔兒莊)、下朝陽圖(附寺台莊、林家莊)、陶家寨、三其堡(附魏小莊、楊小莊、新莊)、宋家寨(附魏家莊)、陶大堡(附晉家莊)、陶小堡、汪家寨(附乙其莊)、吳忠(仲)堡、八郎(巴浪)堡、雙蘇堡(附田家莊、楊家灣莊)、下孫堡(附小寨、孫家溝、小莊)。
民國三十五年(公元1946年)西寧建市時,將北川和西川的大片地區劃歸湟中縣。城北地區屬西寧市管轄的是朝陽鄉和小橋鄉,下轄下朝陽、寺台子、小橋爾、劉家河灣4個村。當時,實行保甲制度,兩個鄉共編4個保36個甲。
1954年5月,湟中縣的藥泉鄉、中興鄉的毛勝村和德勝鄉的上朝陽村正式移交給西寧市。之後,毛勝寺村劃入小橋鄉,上朝陽村劃入朝陽鄉。
1956年7月,西寧市又增加了湟中、大通、互助三個縣分出的23個完整鄉和17個鄉的部分村莊。隨著市轄區的擴大,城北地區的範圍也由原兩鄉六村變為四鄉和一個街道辦事處。35個村莊分別是:三其鄉的大堡子村、三其村、西杏園、馬坊村、鹽莊村和晉家灣村;莫家泉灣鄉的北杏園村、陶家寨、石頭磊村、二十里舖村、莫家莊、莫家泉灣村、小寨、下孫家寨和花園台村;吳仲鄉的巴浪村、吳仲村、汪家寨、乙其寨、陶南村、陶北村、朱家寨、鮑家寨和嚴小村;朝陽鄉的雙蘇堡、郭家塔村、九家灣村、魏家莊、祁家城村、上朝陽村、下朝陽村和寺台子村;小橋辦事處的小橋爾村、劉家河灣村和毛勝寺村。
1957年至1962年,西寧城區和郊區行政區劃變動頻繁,1963年後才穩定下來。從此,城北地區的三個公社(後改為鄉),一直為郊區管轄,其管轄村莊大體與1956年管轄的村莊一致(後增加了由城中區劃入的北園、南園、新民三個村),但在區劃上有所調整,即將原三其、朝陽和小橋鄉臨近城區的各村劃歸馬坊公社,原朝陽鄉、莫家泉灣鄉所屬的西寧北川各村劃歸二十里舖公社,原三其鄉、吳仲鄉所屬西川的各村劃歸大堡子公社。
1963年至1979年,隨著工礦企業的不斷增加和城市建設的擴展,城北地區一躍成了工廠、機關、商店、學校和城市居民較集中的新市區。為了加強城市管理,先後在這些新市區成立了6個街道辦事處,即小橋街道辦事處、馬坊街道辦事處、三其街道辦事處、朝陽街道辦事處、大堡子街道辦事處和二十里舖街道辦事處。
1986年6月,撤銷郊區人民政府,成立城北區人民政府。將城西區所轄的小橋、朝陽、三其、大堡子、二十里舖、馬坊6個街道辦事處和原郊區所轄的馬坊、二十里舖、大堡子3個鄉劃歸城北區管轄。與此同時,原郊區人民政府所轄的7個鄉和市農牧事業單位及國營農牧場,分別劃給城東、城西兩個區和西寧市農牧局。
2000年,城北區轄4個街道、2個鎮。
2004年7月,西寧市城北區區劃調整,街道由4個調整為3個:撤銷三其街道,併入馬坊街道。

區劃詳情

截止2013年,城北區轄3個街道、2個鎮。區政府駐朝陽街道朝陽西路。

地理環境

城北區位於西寧市西北部,東與城東區交界,西與湟中縣為鄰,南與城中區城西區隔湟水河相望,北與大通回族土族自治縣互助土族自治縣接壤。東西長約23千米,南北寬約5~10千米,總面積為137.7平方千米。
區界最東面的村莊是朝陽街道的寺台子村,一條大寺溝將城東區與城北區分開;最西面的村莊是大堡子鎮的巴浪村;最西北面的村莊是大堡子鎮鮑家寨村,大堡子鎮的朱家坪和馬坊街道的大有山成為城北區與湟中縣的分界線;最南面以西川河為界;最北面的村莊是廿里舖鎮的花園台村;最東北的村莊是廿里舖鎮的雙蘇堡村。
西寧市城北區

地質特徵

“西寧盆地“屬祁呂山字型西翼構造帶上的一個中新生代斷陷盆地。古老(震旦系)的變質岩層受到強烈的構造力作用至第三紀初期以老岩層為層底的斷陷盆地形成,即形成一個內陸湖以後,由於氣候乾燥炎熱,氧化作用強烈,盆地內接受了一套很厚的紅色岩系的沉積。後來,又受喜馬拉雅造山運動的影響,一個南南西—北東東的緩狀背斜。同時,地殼上升,遭到後期地表水系的侵蝕,到第四紀初期,地殼又曾下降(以上升為主),伴隨著河流的侵蝕一堆積,從而奠定了城北區的地質基礎
地質岩性
  • 元古代的變質岩、結晶岩、震旦系的矽質石灰等一套老地層分布在盆地邊緣
  • 第三紀紅色岩系,僅出露與河谷平原兩側陡峻的斜坡地帶,谷底的階地基座亦由它組成。主要的為紅色粘土、頁岩、夾泥層、石膏層,整個厚度在800米以上
  • 第四季沉積層遍布各階地之上,上部為粘性土,下部為沙礫石層,構成階地的二元結構,是建築物的持力層。二、三級階地為濕陷性黃土
特殊地質現象
  • 土石流:湟水北岸和大寺溝一帶,暴雨或大雨時常伴有土石流出現。
  • 淤泥層:西川三其附近及北川小寨、莫家泉灣一帶,一米以下分布有厚度為1~2.4米的淤泥層。多含腐殖質,顯黑色,為較軟地層。
  • 沖溝:海子溝、劉家溝、溝壁陡立,為活動沖溝。
  • 滑坡:北山地帶自大寺溝以西道雙蘇堡一帶,據記載常有山體滑坡。

地貌特徵

城北區是西寧市的一個組成部分,位於西寧古盆地的西北角。地勢北高而東南低,由西向東平緩傾斜,明顯地呈倒“人“字行,境內東北部和西南部邊緣山地海拔2400~2750米,最低海拔(大寺溝橋南)2215米,最高海拔(大墩嶺)2755米,平均海拔2275米。
地貌類型
  • 低山丘陵區,通稱淺山地區。多為小山包形,破度較大,沖溝發育,前緣分布有沖積扇或坡積裙,大部分地表覆蓋著厚達幾十米的第四紀黃土,黃土呈中期侵蝕狀。丘陵起伏,溝壑密度1.07千米/平方米,沖蝕溝深達10米至幾十米,25度以上的坡地占該地面積的47.2℅,水土流失嚴重。
  • 河谷沖積平原區,通稱川水地。地勢平坦而略向河道傾斜,是山區向河漫灘的過度地質,土質肥沃,灌溉便利,坡度小於5度的土地占該帶的90℅以上,適宜發展農林牧業,也是城區擴展之地;
  • 河漫灘區,多為河床變遷形成的灘地,離水面很近,大多由沙礫石組成。

地形種類

城北區內有兩座山,即北山和西山;兩個坪,即晉宋坪和朱家坪。
  • 北山
    位於區境的東北部,因在西寧市的北面而得名,距市區約3千米,海拔2612米,北界大墩嶺與互助縣相鄰,西延北川河東岸把這座山地稱東山,南鄰湟水河,東接泮子山,地質構造為第三紀紅色岩系北山的山前有一座小山,名為土樓山,因樣子像一座土樓而得名。
  • 西山
    即大有山、小有山,因山脈走向,人們把西川河北的山也稱北山,把北川河西南的山也稱西山。位於西寧市城北區的西北部,海拔2655.2米,北接湟中縣劉家溝,南坡到馬坊鄉西杏園,西至馬家溝。山體岩層年代為第三紀沉積岩,地表有黃土覆蓋。
  • 晉宋坪
    大堡子鄉的晉家灣、宋家寨兩個行政自然村及其所轄地區的合稱。位置在大堡鄉的北部山頂,西面連結雲谷川一自然段帶,東接海子溝一自然斷帶,北面和湟中縣的楊庫托村接壤,南面山腳下是晉家灣與宋家寨村,總面積4平方千米,實用土地約2065畝,海拔在2600~2650米之間,距西寧市中心15千米。
  • 朱家坪
    位置在大堡子鎮的西北部山頂,東面連結雲谷川一自然斷帶,西面連結湟中縣的西納川一自然斷帶,北面與湟中縣的毛兒茨溝和大掌溝為鄰,南面山根是朱南、朱北、吳仲和巴浪村的土地。該坪海拔2500~2750米,距市中心約17千米。

氣候特徵

境內氣候特徵是氣壓低,降雨量少,蒸發量大,冰凍期長,無霜期短,晝夜溫差大。
氣溫
歷年日極端最高氣溫為33.9℃,發生日期在1972年8月10日;歷年日極端最低氣溫為—26.6℃,發生日期在1954年12月11日;歷年月平均最高氣溫為26.1℃,發生日期在1975年8月;歷年月平均最低氣溫—19.5℃.發生日期在1955年1月。歷年逐月平均氣溫1月—8.52℃;2月—5.02℃;3月1.94℃;4月7.82℃;5月11.93℃;6月15.10℃;7月17.23℃;8 月16.48℃;9月12.11℃;10月6.29℃;11月—1.00℃;12月—6.84℃.年積溫在2564.9℃左右。月日較差13.6℃,白天氣溫比日均溫高2至3℃。
日照
年平津日照時數2748小時,日照率為62.8%,年輻射總量612.5千焦/平方厘米,其中光合有效輻射占43%.光源充足,全年無霜期161天。氣溫和日照能滿足一年一季農作物生長的需要。
氣壓
歷年平均氣壓773毫巴。歷年平均最高氣壓在775.7毫巴,發生日期1978年;歷年平均最低氣壓774.6毫巴,發生日期在1969年;歷年月最高氣壓789.7毫巴,發生日期在1963年9月;歷年月最低氣壓759.5毫巴,發生日期在1964年4月;歷年極端最高氣壓在790.2毫巴,發生日期在1955年3月12日;歷年極端最低氣壓753.3毫巴,發生日期在1955年4月14日。
降水量
年平均降水量345毫米。歷年最大年降水量541.2毫米,發生日期在1967 年;歷年最小降水量196.4毫米,發生日期在1966年;歷年最大一日降水量62.2毫米,發生日期在1964年8月19日。歷年逐月平均降水量1月1.1毫米;2月1.8毫米;3月5.1毫米;4月20.9毫米;5月46.7毫米;6月50.3毫米;7月77.3毫米;8月82.0毫米;9月56.1毫米;10月26.7毫米;11月3.7毫米;12月0.9毫米。7.8.9三個月,降水量占全年降水量60~70%,夜雨較多。冬季降雪,歷年日最大積雪厚度18厘米,發生在1960年4月19日。
蒸發量
歷年最大全年蒸發量2095.8毫米,發生日期在1966年;歷年最小全年蒸發量1535.9毫米,發生日期在1959年;歷年月最大蒸發量323.7毫米,發生日期1966年6 月;歷年月最小蒸發量28.5毫米,發生日期在1957年元月,月平均蒸發量1月42.9毫米;2月65.9毫米;3月145.9毫米;4月214.8毫米;5月238.5毫米;6月235.9毫米;7月231.5毫米;8月212.9毫米;9月150.5毫米;10月108.8毫米;11月60.8毫米;12月40.4毫米。
風速與風向
月平均風速,1月1.5米/秒;2月2.1米/秒;三月2.6米/秒;4月2.6米/秒;5月2.3米/ 秒;6月2.0米/秒;7月1.9米/秒;8月2.0米/秒;9月1.9米/秒;10月1.7米/秒;11月1.7米/ 秒;12月1.4米/秒。年平均風速1.7米/秒,最大風速27米/秒。大風多發生在春季。年大風日數達27.2天,北川河谷的風速小於西川河谷的風速。春夏兩季多吹東南風,秋、東兩季多吹西北風,年沙塵暴日數為8.1天,最多達19天。

水文特徵

城北區內有河流、山溝、泉水、地下水。
  • 河流三條:西川河、北川河、雲谷川河。
  • 十條山溝:大寺溝、小寺溝、深溝、背後溝、郭家溝、王家山溝、海子溝、吳仲溝、巴浪溝、劉家溝。
  • 泉水:有較大泉水25處,主要分布在北川和西川靠近河岸的地方,淺山地區分布很少。水溫一般在6~19℃,酸鹼度通常是PH7.625~8.35之間。
  • 地下水:區內地下水含水層可分半岩質岩層間含水型和鬆散岩石孔隙水含水型兩個類型。

自然資源

礦產資源

截止2008年,境域內有石英石、石膏、石灰石、芒硝等十種礦石。其中石灰石、石膏可開採。

土地資源

截止2008年,城北區總面積為129.3平方千米,其中,農業可耕地87726畝,占總面積的42%;林地可用地50100畝,占總面積的25.6%;草地可用地16374畝,占總面積的7.9%;暫時不能用的土地18370畝,占總面積的8.71%;其它用地,如道路、住宅等33175畝,占總面積的15.8%。

生物資源

截止2008年,城北區生物資源種類如下。

人口民族

人口

根據城北區第六次全國人口普查數據顯示,以2010年11月1日零點為標準時間,常住人口299002人,其中,戶口登記在本區的有188345人,占常住人口的62.99%;戶口登記地在外區縣的有108719人,占常住人口的36.36% ,出國及戶口待定人口1938人,占0.65%。外區縣來北區人口中(除常住人口外),另有暫住人口4221人,其中省內2416人,省外1805人。
在2010年常住人口中,0-14歲少年兒童人口為40849人,比重從“五普”的17.83%減少到13.66%,下降4.17%;15-64歲人口為233480人,占78.09%,同“五普”的76.88%相比,上升了1.21%;65歲及以上老年人口為24673人,占8.25%,比重比“五普”上升了2.96%。
在2010年常住人口中,男性人口為155066萬人,占51.86%;女性人口為143936人,占48.14%,總人口性別比(以女性為100,男性對女性的比例)107.73,比西寧市高1.68。“五普”總人口性別比為110.26,10年間我區人口性別比下降2.53。

民族

截止2008年,城北區民族以漢族為主,還有回、滿、藏、蒙古等29個民族。

經濟發展

綜述

2013年,全區生產總值193.18億元,按可比價格計算,同比2012年增長14.2%。分三次產業看,第一產業增加值1.58億元,同比2012年下降9.3%;第二產業增加值137.67億元,同比2012年增長16.6%,其中工業增加值127.82億元,同比2012年增長16.5%;第三產業增加值53.93億元,同比2012年增長8.2%;三次產業比為0.81:71.27:27.92。
2013年,全年公共財政預算收入47052萬元,同比2012年增長20.5%。稅收收入43389萬元,同比2012年增長20.74%。
2013年,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為17850元,同比2012年增長9.3%;農民人均純收入為13643元,同比2012年增長14.59%。

第一產業

2013年,完成農林牧漁業總產值23625.20萬元,按可比價格計算,同比2012年下降9.33%。其中農業產值15107.06萬元,同比2012年下降0.13%;林業產值191.50萬元,同比2012年下降93.38%;畜牧業產值7345.10萬元,同比2012年增長6.29%;農林牧漁服務業總產值981萬元,同比2012年增長13.31%。
2013年,農林牧漁業增加值為15778.14萬元,按可比價格計算,同比2012年下降9.34%。其中農業增加值11401.11萬元,同比2012年下降1.16%;林業增加值39.09萬元,同比2012年下降97.41%;畜牧業增加值3778.04萬元,同比2012年增長2.16%;農林牧漁服務業增加值559.9萬元,同比2012年增長8.82%。
2013年,全年農作物總播種面積31321畝,同比2012年下降13.56%。其中:糧食作物面積7309畝,同比2012年下降15.72%;油料作物種植面積7259畝,同比2012年下降25%;蔬菜種植面積14239畝,同比2012年下降10.69%;其他農作物播種面積2144畝,同比2012年增長80.78%。
2013年,糧食總產量2326噸,同比2012年下降20.15%;油料產量1358噸,同比2012年下降21.59%;蔬菜產量26090噸,同比2012年下降24.69%;瓜果類產量716噸,同比2012年下降36.8%。
2013年,補植補栽當年完成造林面積185公頃,育苗面積30公頃,零星植樹2049百株。
2013年,全年完成肉類產量1670噸,同比2012年增長15.01%。其中:豬肉產量1230噸,同比2012年增長39.93%;牛肉產量134噸,同比2012年下降21.64%;羊肉產量230噸,同比2012年增長13.86%;禽肉產量76噸,同比2012年下降62%;蛋產量1074噸,同比2012年下降14.35%;牛奶產量1063噸,同比2012年下降41.91%。出欄牛1165頭,同比2012年下降18.82%;出欄羊13622隻,同比2012年增長9.30%;出欄豬15489頭,同比2012年增長32.85%;出欄家禽72719隻,同比2012年下降43.97%。季末牛存欄1321頭,同比2012年下降48.05%;豬存欄14333頭,同比2012年下降38%;羊存欄26465隻,同比2012年增長56.23%。

第二產業

2013年,實現工業總產值441.10億元,同比2012年增長15.56%,實現工業增加值127.82億元,同比2012年增16.54%,實現工業銷售產值423.28億元,同比2012年增長13.23%,產銷率為95.96%,同比2012年下降1.98%。其中: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完成工業總產值363.42億元,同比2012年增長12.54%,實現工業增加值106.52億元,同比2012年增長12.31%,規模以上工業產值占全部工業產值比重為82.39%;規模以下工業企業完成工業總產值77.68億元,同比2012年增長32.14%,實現工業增加值21.30億元,同比2012年增長39.11%,占全部工業產值比重為17.61%。
2013年,資質以上建築企業達56家,同比2012年增長3.6%。完成建築業總產值34.99億元,同比2012年增長23.65%。 其中,建築工程產值18.05億元,同比2012年增長10.69%,建築工程產值占總產值的比重為51.58%。全年完成竣工產值15.06億元,比2012年同期增長53.4%;全年資質內建築業企業簽訂契約額75.42億元,同比2012年增長37.7%;建築企業房屋建築施工面積69.58萬平方米,同比2012年增長10.8%。其中,新開工面積52.46萬平方米,同比2012年增長14.6%。

第三產業

2013年,全年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達到399980萬元,同比2012年增長35.45%。全年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62.56億元,同比2012年增長14.45%。

社會事業

教育事業

2013年,在園幼兒人數達到8285人。國小兒童淨入學率、國小五年鞏固率都達到100%,國中三年鞏固率達99.52%。15歲以上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達到9.45年。

衛生事業

2013年,擁有衛生機構76個,衛生機構床位數達到1753張,衛生技術員1781人,為民眾健康提供了有力保障。

婦女保障

2013年,城鎮單位就業人員51836人,其中女性17462人。2013年,城鎮婦女登記失業率由2012年的3.33%下降到3.19%,婦女參加城鎮職工基本養老保險人數、城鎮居民基本養老保險人數、失業保險參保人數、工傷保險參保人數、生育保險參保人數、農村社會養老保險參保人數和新農合醫療保險人數分別達到14508人、2097人、9982人、1429人、1381人、14826人和32835人。

基礎設施

2013年,建城區綠化面積853.71萬平方米,同比2012年增長4.42%;農村自來水普及率60.53%,較2012年提高5.23%。

交通事業

城北區是西寧市的交通樞紐。青藏鐵路、寧大公路橫貫區內,寧大公路、寧湟公路、蘭西高速公路、海湖路立交橋與市區和郊縣相連。截止2008年,區內有20餘條公交路線。
青藏鐵路青藏鐵路

風土人情

城北區有豐富的人文和自然景觀。各種人文景觀十三處,有北禪寺、河湟古羌族人的聚落村、“土樓觀”、“九窟十八洞”、“吳仲漢墓群”、“西杏園古人類遺址”、“花園台遺址”充分體現出北區旅遊文化深厚的底蘊。

風景名勝

青海清真大寺
聞名遐邇的西寧東關清真大寺是西寧市十多萬穆斯林進行宗教活動的中心,在青海省內規模最大,歷史悠久,與西北地區著名的西安化覺寺、蘭州橋門寺、新疆喀什艾提卡爾清真寺並稱為西北四大清真寺。其建築風格也是典型的中國殿堂式建築,它位於西寧市繁華的東關大街南側的鬧市區,每天來往人群川流不息,行人莫不為這座伊斯蘭建築藝術的獨特風格,恢宏的氣勢和肅穆的氛圍所吸引。
北禪寺北禪寺
北禪寺
位於西寧湟水北的土樓山峭崖間,歷史上稱為土樓山寺、永興寺、北禪寺,現又稱為土樓觀。始建於北魏,已有1500多年的歷史。《水經注》中說:“上有土樓,北依山原,峰高三百尺,有若削成樓,下有神祠,雕牆故壁存焉”。
大佛寺
大佛寺位於西寧西大街。藏傳佛教史上被稱為“後弘期”“三賢哲”的藏·饒賽、餚格迥、瑪爾·釋迦牟尼從西藏輾轉到青海,曾一度在位於今西寧教場街一隅建寺修行,三賢哲均圓寂於青海,其中餚格圓寂於西寧。後來,信教民眾對該寺大加擴建。在佛殿內塑有三賢哲巨大塑像,故取名大佛寺,被看作藏傳佛教“後弘期”的祖庭。
大佛寺大佛寺
柳灣墓地
位於樂都縣東17千米柳灣村一帶,也稱樂都柳灣墓地。總面積11萬平方米,是中國迄今已知的規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原始社會墓地之一。按照原始社會不同文化類型的墓葬可分為馬家窯文化半山,齊家文化與辛店文化等類型,其中以馬家類型為主。墓內多有木棺,葬法既有單身葬,又有兩人以上的合葬。一般都有隨葬品,既有石制的斧、錛、鑿、刀等生產工具,又有陶製的各種生活用具。
柳灣墓地柳灣墓地
西寧植物園
坐落在西寧西山灣,是一座天然公園,原來只是西山林場的一個苗圃,1980年擴建為西寧植物園,占地面積1000餘畝,以台地為主,分山上、山下兩個旅遊區。山上為林區,有樹種1000餘畝,主要樹種是雲杉、油松等。
西寧植物園西寧植物園
孟達自然保護區
以孟達天池為中心的孟達保護區位於青海省循化撒拉族自治縣東北,總面積9300多公頃,平均海拔2500米以上,主峰高4178米。
南佛山
南佛山,俗稱南朔山, 又叫西源山,南佛山地處魯沙鎮和塔爾寺西南15千米處,海拔3265米。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