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韭菜(海韭菜)

海韭菜(海韭菜)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2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海韭菜,別名那冷門,為眼子菜科多年生草本,植株稍粗壯。根莖短,著生多數鬚根,常有棕色葉鞘殘留物。葉全部基生,條形;頂生總狀花序,無苞片。生長於高海拔的濕砂地或海邊鹽灘上 或山坡濕草地。分布於東北、華北、西北、西南各省區,在北半球和南美洲也有分布。全草、果實可入藥,也可作為飼用植物。

基本介紹

  • 中文學名:海韭菜
  • 拉丁學名:Triglochin maritimum
  • 別稱:那冷門
  • :植物界
  • :被子植物門 Angiospermae
  • :單子葉植物綱 Monocotyledoneae
  • :沼生目 Helobiae
  • 亞目:眼子菜亞目 Potamogetonineae
  • :眼子菜科 Potamogetonaceae
  • :水麥冬屬Triglochin
  • :海韭菜Triglochin maritimum
  • 分布區域:產東北、華北、西北、西南各省區
  • 是否引種栽培:非人工引種栽培
  • 是否中國特有:否
形態特徵,生長環境,分布範圍,主要價值,飼用價值,藥用價值,繁殖方法,

形態特徵

多年生草本,植株稍粗壯。根莖短,著生多數鬚根,常有棕色葉鞘殘留物。葉全部基生,條形,長7-30厘米,寬1-2毫米,基部具鞘,鞘緣膜質,頂端與葉舌相連。
海韭菜
花葶直立,較粗壯,圓柱形,光滑,中上部著生多數排列較緊密的花,呈頂生總狀花序,無苞片,花梗長約1毫米,開花後長可達2-4毫米。
花兩性;花被片6枚,綠色,2輪排列,外輪呈寬卵形,內輪較狹;雄蕊6枚,分離,無花絲;雌蕊淡綠色,由6枚合生心皮組成,柱頭毛筆狀。蒴果6棱狀橢圓形或卵形,長3-5毫米,徑約2毫米,成熟後呈6瓣開裂。花果期6-10月。

生長環境

生長於海拔700米~5150米的濕砂地或海邊鹽灘上,也生於海拔達3900米的山坡濕草地。

分布範圍

中國:分布於東北、華北、西北、西南各省區。
國外:在世界廣泛分布於北半球和南美洲。

主要價值

飼用價值

羊和山羊喜食。在四川阿壩藏族自治州,藏族牧民對海韭菜及其同屬水麥冬評價甚高。他們統稱這兩種草為“活魯”草。當地牧民有一條放牧經驗叫“趕活魯草"。春季牧民都很喜歡趕羊群到海韭菜和水麥冬分布多的地方去放牧,讓羊採食海韭菜和水麥冬,他們認為羊吃,也證明藏綿羊的確很喜歡採食海韭菜和水麥冬。據有的資料記載海韭菜屬多鹽的或有鹹味的植物,分析資料也證明海韭菜的租蛋白質含量很高。這些都可能是它對藏綿羊適口性特別好的原因;海韭菜含粗蛋白質及粗灰成分均較高。在沼澤及其他低濕草地中,是飼用價值較高的野生飼用植物。

藥用價值

1、藥用部位:全草、果實。
2、功效套用:清熱生津,解毒利濕,健脾止瀉。用於熱盛傷津,胃熱煩渴,小便淋痛,脾虛泄瀉,眼痛。
3、化學成分:花含氰苷類:水麥冬苷(triglochinin)…。
注評:本種藏族藥用,果實治療眼痛、神經衰弱、腹瀉;蒙古族用果實治療久瀉腹痛。暖氣

繁殖方法

海韭菜能行種子繁殖,也能行營養繁殖。春季返青較早,夏季開花結實。結實後僅花莖變粗老堅硬,而葉片仍較柔軟並保持綠色,海韭菜性喜潮濕環境,生於沼澤、半沼澤、濕潤沙地、海邊及鹽灘等處。在川西高原沼澤和半沼澤草地中,海韭菜常與本里苔草(Carexmuliensis)、華扁德草(Blysmussinompressus)、四川蒿草(Kobresiasetchwanensis)、花葶驢蹄草(Cafthascaposa)、水麥冬(TriglochinPalustres)等植物伴生或結合組成群落。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