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殿元

周殿元

周殿元(1925.12.06~2012.08.26),男,遼寧瀋陽人,中共黨員,離休幹部,技術一級教授、第一軍醫大學第一附屬醫院原消化內科主任,廣東省學位委員會原委員,軍隊醫學科學技術委員會原榮譽委員,中華預防醫學會微生態學分會原常委兼臨床醫學組組長,《現代消化及介入診療》原主編,廣東省幹部保健委員會專家組原成員,廣州軍區保健領導小組醫療專家組原成員。曾受聘為國務院學位委員會第二、三屆學科評議組成員,中華醫學會廣東分會副會長,《中華消化雜誌》等3家雜誌副主編。2012年8月26日,周殿元同志因病在廣州逝世,享年87歲。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周殿元
  • 國籍:中國
  • 民族:漢族
  • 出生地:遼寧省瀋陽市
  • 出生日期:1925.12.06
  • 逝世日期:2012.08.26
  • 職業:醫生
  • 主要成就:主持研製胃藥“三九胃泰”
  • 工作醫院:南方醫科大學南方醫院
  • 職稱:主任醫師 教授
  • 擅長疾病:消化病、消化系腫瘤及內鏡診療
個人履歷,人物年表,成就榮譽,主要論著,人物軼事,社會評價,

個人履歷

周殿元(1925.12.06~2012.08.26),男,1925年12月6日生於遼寧省瀋陽市。家境清貧,父親因失業,貧病交加50歲逝世,家庭生計多靠母親做零工維持。他從小跟父親熟讀詩書古文。1937年秋在其姐姐的關懷資助下插班入大南關兩極國小三年級,他很珍惜學習機會,加之天資聰慧、記憶力強,只用三年時間就學完了六年的課程,他用廢瓶蓋製成的擦鞋板,獲市小學生發明獎。1940年12月以全班第一的成績畢業並考入奉天省立第二國民高等學校(原第二工科學校,開英語課)機械專業。1944年12月又以全專業第一的成績畢業並考取兩所大學(放棄建國大學),1945年2月就讀於哈爾濱醫科大學醫學部預科。八一五光復後轉入本科學習。1946年3月當了青年軍207師獨立營的二等兵,1個月後同學們被調往野戰醫院、衛生大隊及團衛生隊當軍醫或看護。他利用3個月的看護期在蘇家屯鐵路醫院跟隨富永一郎院長等學習內外科和常規化驗。但1946年7月在任職軍醫獨立診療工作後才體會到,未系統學習臨床課是當不了合格醫生的。於是,他下定決心自修學校規定的必修基礎課和臨床課。他從舊書攤和舊貨市場上收集了參考書;還幸運的買了一台日本軍用摺疊顯微鏡,一直帶在身邊用它作常規化驗和微生物檢查。1947 年夏至1948年,他利用午休、午夜和閒暇時間,在一年多的時間內基本上自學完了所有的基礎和臨床理論。這期間,曾畢業於國防醫學院的和世壁(大隊長)院長,成為他的良師益友。不僅為他答疑解惑,而且還指導他掌握正規的物理診斷技術和診斷治療性技術操作。此時,他已成為和世壁的得力助手,主持內科和化驗室。
周殿元周殿元
周殿元雖整天陶醉在醫療、學習的氛圍中,但他卻身關國事、家事和天下事。在耳聞目睹了國民黨政府、官員和軍隊的貪贓枉法、腐敗墮落,走私販毒,苛捐雜稅等導致民不聊生的情景以及共產黨領導下的解放區人人平等的幸福生活、人民子弟兵官兵平等的光榮傳統和八年抗戰的豐功偉績後,1948年11月遼瀋戰役一結束他便回響號召參加了解放軍,任東北軍區第五後方病院內科軍醫。當即帶領1名護士接收82名內科病員,他為了儘快地熟悉病情,寫好病歷,做好診療工作,前一個月他吃睡在病房,日以繼夜地工作。兩周內完成了82份合格的病歷,受到軍區衛生部檢查組的表揚。他連續4個月獨立承擔100餘名內科病員的診療工作,顯著提高了常見內科疾病的理論水平和診療技術的動手能力。1949年3月被調往綏化第六後方病院,診治了50餘例黑熱病,積累了豐富資料。此間他撰寫出第一篇論文—《以休克為主要表現的大葉性肺炎一例報告》,在全院大會上受到院領導表揚。
1949年8月他被調至齊齊哈爾第一後方病院,由於當時所有科室主任都是留用的日本醫生,所以他除診療病人外還為中日醫護人員間溝通信息、翻譯講稿及外文資料。從那時起50多年來他一直不睡午覺,經常工作學習到深夜,忙時就通宵達旦。1950年春他為一位椎管阻滯病人成功地作了“小腦延髓池穿刺造影”,震動了全院日本專家,時年僅24歲。
1950年夏日本醫護人員回國後,他被任命為代理主治軍醫,負責90多張病床的病區診療工作。1951年春上海醫療隊進駐醫院,周殿元先後師從著名內科學及熱帶病學家錢惪教授、著名內科學消化系病學家林兆耆教授學習他們查房、會診時的診療思維方法。又跟隨著名內科學血液病學家(後任上一醫病理生理教研室主任)朱益棟教授學習血液病;聽完專為醫院醫生講授的物理診斷學、實驗診斷學及放射線診斷學課程。上海醫療隊進駐的兩年多時間裡造就了一大批南方醫院的技術骨幹;周殿元是其中佼佼者之一。由於接受了上海第一醫學院老專家教授的醫風、學風和積極進取、趕超先進的學術思想,1951年他藉助綏化六院黑熱病的資料和診治瘧疾血吸蟲病的經驗,在東北軍醫雜誌發表了第一篇論文—《瘧疾、黑熱病、日本血吸蟲病的鑑別診斷》。1951年,齊齊哈爾市流行性感冒流行,波及醫院,他受命負責組織隔離診治任務並於1952年在人民軍醫發表了第二篇論文—《流行性感冒之臨床觀察》。
1957年校黨委推薦他參加協和醫學院舉辦的為期三個月的血液病研修班學習,此間接受到了正規、嚴格的臨床與科研訓練。為儘快培養這方面的相關人才,他回院後立即組建了消化、血液實驗室及胃腸內鏡檢查室,在國內較早地開展了Schindler半可曲軟式胃鏡。
1959年8月校黨委批准他到上海第二醫學院廣慈醫院進修。在上海的13個月期間,他除以主治醫師身份負責20 張病床診療帶教工作外,還在唐振鐸講師的指導下做了50 多例胃鏡,跟隨龔蘭生講師學習動靜脈導管技術,又跟隨孫桐年教授閱讀X線胸片及胃腸片。1961年被任命為齊齊哈爾醫學院內科教研組副主任兼附屬醫院內科副主任。
1962年全軍消化內科專業組成立。作為成員之一的他在會上做了《阿米巴肝膿腫60例臨床分析及分型探討》的專題報告,受到老專家們的矚目,同時也解除了為什麼在寒冷的北方地區有如此多的阿米巴肝膿腫的疑念。
1969年10月遷校長沙,1970年春再遷至廣州。當時他屬“牛鬼蛇神”類,被隔離審查。7月解除隔離,他深感共產黨的偉大,決心跟黨走,以報答黨和人民培養之恩。工作不久全國掀起開門辦學的洪流。當時他患肺結核還在注射鏈黴素;又是重症黃疸型肝炎恢復期,肝功時有反覆,經常發生低血糖。他不顧同志、家人勸阻,帶領4名教員1名技術員日以繼夜的工作,在一個多月時間,圓滿完成了六個教學連隊近千名學員的實驗診斷講課實習任務。
1971~1972年他被委任第八學員隊教學副組長,在隊領導支持下進行了多種教學改革,不僅出色地完成了教學任務,還幫助柳州市三所醫院提高了診療水平,緩解了醫生短缺的困難。柳州的醫護同仁到現在還懷念著八隊的領導和老師們。
1973年為了重建規章制度和彌補鬧革命期間漏學的新知識,他主持制訂了《第二內科常見病診療常規》、《軍醫工作須知》;編寫了45個消化、血液、內分泌、中毒疾病及最新診療儀器、藥物的新進展專題。三年間每周三個下午或晚間開展講座。並於1972年恢復了文化大革命前建立的“三室”(消化血液實驗室、胃腸內窺鏡室、超音波檢查室)業務,其中結腸內鏡在當時已處在國內領先和國際先進水平。1979年獨立設科的消化內科被總後批准為“全軍消化專科中心”,他也實現了30年的夙願,光榮地參加了中國共產黨。同年,中心獲碩士學位授予權,1986年又獲博士學位授予權,是第一軍醫大學第一個博士點,並成為第一位博士生導師。
20世紀70年代以來由於他率領全科在內窺鏡、大腸癌幽門螺桿菌與海爾曼螺桿菌、胃腸道疾病診治、研究中取得了突出的成就,1995年“中心”升格為“全軍消化內科研究所”;1998年被評為“廣東省五個一科教興醫重點專科”;2000年被評為廣東省重點學科;2002年第一軍醫大學內科學(消化系病)被教育部批准為“國家重點學科”。
20世紀80年代以來周殿元曾擔任總後第三~六屆醫學科學技術委員會委員及榮譽委員兼第三、四屆消化內科專業組組長;中華醫學會消化系病學會第一~三屆委員、第一屆消化內鏡學會常委;中華預防醫學會微生態學會第一~三屆常委兼臨床學組組長;中華醫學會廣東分會常務理事、副會長兼消化系病學會副主委、主委。曾任中華醫學雜誌第三~五屆編委;中華消化雜誌、內鏡雜誌及解放軍醫學雜誌副主編。
1985~1997年他被聘為國務院第二、三屆學位委員會學科評議組成員;1994~2002年被聘為廣東省學位委員會委員。現任廣東省醫學會名譽會長;現代消化病及介入診療雜誌主編。1998年軍委批准晉升為技術1級教授並暫緩離退。
2012年8月26日,周殿元同志因病在廣州逝世,享年87歲。

人物年表

1925年12月6日 出生於遼寧省瀋陽市。
1945~1946年 在哈爾濱醫科大學醫學部學習。
周殿元周殿元
1946~1948年 國民黨二○七師士兵、衛生隊看護、衛生大隊及野戰醫院軍醫。
1948~1949年 任東北軍區第五、第六後方病院內科軍醫。
1949~1950年 任東北軍區第一後方病院內科軍醫。
1950~1954年 任第二陸軍醫院代主治軍醫、第十一軍醫學校助教。
1954~1957年 任第十一軍醫學校講師、主治醫師;在北京協和醫學院協和醫院血液病研修班學習。
1958~1959年 任齊齊哈爾醫學院講師、主治醫師。
1959~1960年 在上海第二醫學院廣慈醫院進修。
1960~1962年 任齊齊哈爾醫學院內科教研室副主任,講師;附屬醫院內科副主任,主治醫師。
1962~1975年 任解放軍軍醫學院內科教研室副主任,講師;附屬醫院內科副主任,主治醫師。
1975~1979年 任第一軍醫大學內科教研室副主任;第一附屬醫院(南方醫院)消化內科主任、副教授、副主任醫師。
1979~1995年 任全軍消化醫學專科中心主任;內科教研室主任、教授、主任醫師。
1995~1996年 任第一軍醫大學全軍消化內科研究所所長。
1996年~2012年去世前 任第一軍醫大學全軍消化內科研究所名譽所長,第一附屬醫院教授、主任醫師,專家組成員。

成就榮譽

開闢了纖維內鏡臨床套用的新領域
周殿元1957年開展半可曲式胃鏡,1966年開展纖維胃鏡。1973年研究纖維結腸鏡插鏡技術,他在螢光屏下描繪了260多例次進鏡全過程的結腸鏡走行圖;結合成功或失敗病例與充氣量多少,與手法輔助、變換體位的關係等,系統地總結出“少充氣、循腔進鏡結合滑進、去彎取直結合結圈、急彎變慢彎、銳角變鈍角”的插鏡基本原則及“尋腔、跟腔、滑進、定位、鉤拉、旋鏡、結圈及防袢”等八項基本技術。1980年纖維結腸鏡送達回盲部成功率達到98%以上,每例平均不足10分鐘,達到國際最高水平,大大提高了大腸疾病的檢出率。他還創立了對不能懸空於腸腔的長蒂大息肉,根據電流密度與截面積相關原理創建了“密接”切除法,使原為切除禁忌的大息肉避免了手術。他最早利用纖維結腸鏡開展結腸鏡下插管闌尾造影術、乙狀結腸扭轉復位術及內鏡下鉗取膽道蛔蟲等診斷、治療技術,使大量胃腸疾病患者免除了手術之苦。主編出版了國內第一部以自己資料為主的結腸鏡診療專著《纖維結腸鏡臨床套用》,奠定了結腸鏡技術在臨床上廣泛套用的基礎,並先後為全國580多家醫療單位培訓了1000多名內鏡診療技術人才。
創造性地開展了慢性胃腸疾病病因學的研究
周殿元長期從事慢性胃腸疾病病因學的研究,在胃腸致病菌的微生物學、流行病學致病性、診斷方法與治療方案等方面開展了一系列創造性的工作。1984年作為臨床學科,他在國內率先建立了微生態實驗室,不僅培養腸道致病菌、菌群分析,而且能進行厭氧菌分離培養。對偽膜性腸炎病原菌—艱難梭狀芽孢桿菌培養方法、致病機制、及臨床診治,預防等進行了全面的研究,並為華北製藥廠驗證去甲萬古黴素,其成果獲軍隊科技進步二等獎;他繼上海第二醫科大學微生物教研室之後從病人胃黏膜分離出幽門螺桿菌(H.pylori)首先從Barrett食管上皮,又從柱狀上皮化生的十二指腸黏膜分離出H.pylori,從而證實了H.pylori是親胃黏膜的細菌;在國內最早從胃黏膜中檢出海爾曼螺桿菌(H.heilmannii),證明了它與H.pylori的同源性,並建立了其動物轉染模型,豐富了慢性胃炎病因學的內容;發現貓是H.pylori的自然宿主,推翻了該菌不存在於非靈長類動物宿主的觀點;結合家族流行病學調查,發現H.pylori 存在口-口傳播、糞-口傳染機制,為H.pylori感染的預防提供了重要依據;主持了國內第一、二兩屆全國性幽門螺桿菌研討會,1992年主編出版了國內第一部《幽門螺桿菌與胃十二指腸疾病》專著。其系列研究成果“幽門螺桿菌與海爾曼螺桿菌感染的流行病學、致病性及診治研究”獲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現正在進行幽門螺桿菌疫苗的研究。
創立了大腸癌早期診斷的多種篩檢新方法
周殿元結合自己多年來的臨床研究,積極探索大腸癌早期診斷篩檢的新方法。主要表現在:①最早開展了特異性強、敏感性高的人血紅蛋白抗血清包被的富含A蛋白的葡萄球菌免疫便潛血試驗和直腸粘液T抗原檢測,對大腸癌的早期診斷與防治具有重要的臨床意義,該方法已成為我國大腸癌早期篩檢的最主要方法之一。②建立更為特異的基因篩檢方法,成功地從糞便中提取DNA,並在糞便中檢出p53、APC及MCC等三種抑癌基因的突變。在國內首次發現具有家庭背景的大腸癌錯配修復基因突變微衛星DNA 不穩定性增加是高危人群篩檢的一項重要指標;率先建立了對大腸黏膜癌變的計算機診斷模式,提出了提高內鏡活檢確診率的影響因素。這些結果對確定大腸癌普查篩檢方案具有重要的參考價值。③發現大腸癌變有多基因的改變,腺瘤階段不典型增生與多基因產物表達有相關性,這對判斷腺瘤有無惡變傾向有參考意義,同時為“腺瘤-癌演續學說”提供了重要依據。④確定了與原發癌轉移潛能密切相關的一些新的生物標記物,建立了預測大腸癌轉移潛能的新方法,對使用內鏡活檢標本綜合評價腫瘤病變及預測病變進展有重要意義。⑤最早揭示了薑黃素綠茶等提取物的抗癌機制主要是誘導腫瘤細胞凋亡,為抗腫瘤藥用植物的開發利用提供了理論依據。
治學嚴謹,勤於著述,成績斐然
周殿元熱愛祖國、治學嚴謹、學風正派,具有很強的學術開拓意識和創新精神,並善於總結經驗教訓,自1951年起先後以第一、二作者發表論文246篇(第一作者101篇)。主編出版專著7部(計775萬字)。翻譯專著1部(11.7萬字)。參加編寫12部(總計35萬多字),主要有:李益農陸星華主編的《消化內鏡學》;陳敏章主編的《中華內科學》;彭文偉主編的《現代感染性疾病及傳染病學》;王吉甫主編的《胃腸外科學》等。
獲得省部級以上科技成果獎25項。其中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1項,軍隊及省科技進步二等獎7項。1983年被評為總後先進個人,1988年榮獲廣東省優秀園丁獎,1978、1982、1983、1985、1994年分別榮立三等功各1次。1999 年江澤民主席簽署通令為他記二等功。2001年獲總後伯樂獎及全國優秀科技工作者稱號。

主要論著

1、周殿元.瘧疾黑熱病、日本血吸蟲病的鑑別診斷.東北軍醫雜誌,1951,(7):374~376.
2、周殿元.流行性感冒之臨床觀察.人民軍醫,1952,(4):27~30.
3、周殿元,劉郁文,孫華蘊.阿米巴肝膿腫60例臨床分析及分型探討.總後論文彙編,1962.
4、周殿元,劉郁文.急性白血病45例臨床分析.天津醫藥雜誌輸血及血液病副刊,1965,(4).
5、周殿元,馮福才,黃愛潯,等.提高纖維結腸鏡插入成功率的體會.中華內科雜誌,1979,18(3):180~183.
6、王哲生,周殿元等.經肋間肝穿刺膽道造影的體會.中華內科雜誌,1980,19(5):350~352.
7、周殿元,黃愛潯,馮福才,等.纖維結腸鏡高頻電凝息肉切除術-81例電切體會.中華內科雜誌,1981,20(2):67~70.
8、周殿元,李淑文,孫華蘊等.1%聯苯胺隱血試驗實用價值的探討.中華消化雜誌,1981,1(2):130~132

人物軼事

周殿元在學術上造詣很深,具有精湛的醫術和豐富的臨床經驗,為人正直,醫德高尚,卓有成效地解決了消化系疾病防治工作中的大量實際問題。長期擔任中央及軍地領導的保健工作,多次參加了疑難雜症的診治工作,一次次制定出科學、及時的診治方案,使許多危重病人轉危為安。
周殿元周殿元
1982年3月,他奉命赴京為某領導同志進行纖維結腸鏡檢查,並先後為數十位中央及高級首長做結腸鏡檢查及息肉切除,其精湛的診療技術受到首長們的讚譽。1986年原空軍某領導同志患全身動脈硬化心肌梗死腦出血後遺症、肺功不全,住院中突發急性乙狀結腸扭轉。在外科專家不能開腹手術情況下,他甘冒穿孔的風險,用纖維結腸鏡完成了乙狀結腸扭轉復位,使這位井岡山時代的老將軍延長壽命一年余。錢信忠部長代譚家述寫了一首海岩詞:“醫德好,好個闖關人,一片丹心紅似火,臨深履薄送瘟神,正氣自脫塵。”贈給他。類似的例子還有很多,簡介三例如下:
1976年某省委書記突然腹痛、血水樣便,他堅持先做十二指腸鏡,後做結腸鏡的檢查方案,發現脾曲及乙狀結腸兩處出血病灶,確診為國內首例缺血性結腸炎,經過詳細的會診治療,成功治癒。
1993年某全國政協常委(69歲)曾患膽囊結石冠心病;突發持續性“心絞痛”,心律失常,伴高燒、腹水,按心臟病治療率無效。周殿元會診(他又請普外周正端教授同來)認為膽囊穿孔膽汁性腹膜炎,在二聯律,肺功、腎功減損情況下堅持開腹手術,搶救成功。
2001年某女幹部李凡同志,5年來反覆便血,輸血40 多次,三次住某大學附屬醫院未能確診。來院後在結腸鏡血管造影聯合檢查下診斷為升結腸始段動靜脈畸形,外科手術切除後迄今未再出血。
他注重開發利用傳統中醫藥治療胃腸疾病,主持研製的“三九胃泰”曾為當時國內治療慢性胃炎的主要藥物,取得了巨大的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是三九集團成功發展的主要經濟支柱;是獲國家教學一等獎的“一體兩環辦學模式”形成的基礎。中西藥結合的“生胃寧”,因含呋喃唑酮,成為殺滅幽門螺桿菌的良藥。當年為配合生胃寧治療消化性潰瘍研製的調節中樞神經系統功能的“潰瘍靜”,現已成為治療功能性胃腸病的重要佐藥。這些藥物為解除廣大患者的病痛作出了積極貢獻。
周殿元教授特別注重人才培養,強調學生綜合素質的培訓,堅持教學中理論與實踐的結合及科學研究與臨床技能的培養。目前已培養碩士34名,博士36名,博士後1名。同時參與培養國內訪問學者5名,人才班學員17名以及培訓來自全國各地的消化病進修生300餘名。在他的推薦下,一些研究生畢業後在國內已享有一定的學術地位:分別成為中華醫學會消化學會和內科學會委員、內鏡學會常委;中華預防學會廣東微生態學會副主委;廣東醫學會常務理事、消化學會副主委、內鏡學會主委等。在他的精心培養和指導下,部分學生已獲得了較高的榮譽:中國青年科技獎主委1名、做出突出貢獻的博士學位獲得者1名、全國首屆中青年醫學科技之星1名、廣東省丁穎科技獎2名、衛生部吳階平醫學研究獎1名、楊森科學委員會獎1名、全國中西醫結合優秀中青年人才1名、南粵優秀研究生7名。先後選派了13人赴美國、日本、德國、澳大利亞、香港進修研究。已有6人成為博士生導師,12人成為碩士生導師。
周殿元自學成材的秘訣是:帶著臨床(科研)中的問題去學習,堅持走學習-實踐-改革-創新之路,不斷積累資料,不斷總結經驗教訓,使之升華到新的見解再來指導實踐。
他堅持每周臨床查房和病例討論式的教學查房。教學查房前他先列印出包括:病情概括、病情特點、診斷分析、印象診斷及診療處理方案等內容的資料,在各級醫生髮言後發給大家;最後作總結性發言。
這種臨床教學方式有利於提高臨床思維方式和綜合分析能力,深受各級醫生的歡迎。由於他注重醫德和臨床技能的全面培養,在本學科已形成了一定的臨床特色,特別是在消化疾病的內鏡診療、超聲引導下的介入診療,以及腸道炎症性疾病診斷與治療等方面已達國內一流或領先水平。有幾位副教授在廣東省內已小有名氣;所長張振書被聘為廣東省醫療保健專家組成員,現又被聘為中央保健專家組成員。

社會評價

變醫學奇蹟為惠民絕技
50年代初期,纖維內鏡技術作為消化學科的一種劃時代創舉在西方已開發國家興起。然而,這項被稱為醫學奇蹟的技術,由於其插鏡技術難度非常大,直至70年代初,已開發國家送達回盲腸的成功率僅80%左右,我國對此技術更只能“望洋興嘆”。
周殿元周殿元
1957年,正在北京協和醫學院進修的周殿元,在舊書店裡買到一本日文的《胃鏡診斷學》,回院後不久便在國內率先開展了纖維結腸鏡的攻關。
人的大腸像一座迷宮,纖維結腸鏡要順利穿過迷宮到達回盲部,才能準確診斷疾病。周殿元像一個正在穿越雷區的工兵,緊張而又小心地探索著。尋找插鏡的最佳途徑,繪製了數百例成功和失敗的圖形,終於找出規律,並系統總結出“四項插鏡基本原則”和“八項基本技能”。1978年,纖維結腸鏡送達回盲部成功率達98%,達到國際先進水平。
為了讓腸胃病患者都能享受這種良好的新技術,周殿元將1000冊飽含心血的《纖維結腸鏡檢查法》單行本從廣州免費寄往全國各地醫院,南方醫院內鏡培訓班辦了一期又一期,1000多名學員遍及全國各地的568家醫院。到70年代末,結腸鏡技術已成為我國廣泛使用的消化病診療技術。此後,周殿元又率先在國內介紹了纖維結腸鏡下高頻電凝切除大腸息肉的經驗,他採用的長蒂大息肉的緊密切除法和內窺鏡
下鉗取膽道蛔蟲術,都早於國內外報導。
把病人的利益放在首位
周殿元始終認為,病人的利益是為醫者最根本的利益。
美國某型電子內鏡是世界上最先研製成功的電子胃腸鏡,1984年,公司代理商找到周殿元:產品要打入中國市場,希望由他來試用推廣。5萬美元一台的電子胃腸鏡,對於經費緊缺的周殿元來說,好比雪中送
炭。然而一試用,他卻發現這種鏡子質量有問題。周殿元要求這種鏡子在改進前不要在中國賣,對方卻提出把它免費送給他。周殿元明白,只要自己收下這個鏡子,就等於在中國為這種劣質洋貨簽發了通行證,
他堅決拒絕了對方的“好意”。
一種治療胃病的新藥上市後,經銷公司找到周殿元,希望借他的聲望辦一個學習班。周殿元發現此藥療效不錯,但價格昂貴,廣泛推廣不適合中國的醫療消費國情,拒絕出面作宣傳。為此,有人說周殿元不是現代腦子,不會變通。周殿元理直氣壯地反駁道:“我對現代非常了解和理解,現代人很多思想觀念要轉變,但公與私的界限沒有變,為人民服務的宗旨不能變。”此後,凡是醫藥公司來推銷新藥,只要是病人認同的,不給一分錢他也熱誠宣傳;療效不好或價格昂貴的,給再多的好處也休想得到他一句好話。
為民育英才不悔青絲白
今年7月7日早晨六點鐘,在美國攻讀博士後的王繼德剛從廣州白雲機場走下飛機,就從迎接他的人群中一眼認出了滿頭白髮的導師周殿元教授。他頓時眼眶一熱,還沒等他開口,周殿元已經快步走到他跟前,緊緊握住王繼德的手深情地說:“我們大家都歡迎你回來啊!”原來,周殿元擔心王繼德同機攜帶的價值5萬多元的實驗試劑不好過關,同一位院領導早晨5點多鐘就趕到機場,和有關部門協商,終於使這批
試劑安全順利運回醫院。
周殿元正是這樣畢生致力於祖國醫學人才的培養。他要求學生把老百姓放在自己的心坎上。他有兩位獲得博士學位的學生先後到西藏和青藏高原代職工作。第一位是當時的消化科副教授楊希山。這位在迴腸黏膜研究方面卓有建樹的青年學者,在周殿元的支持和鼓勵下,1995年成為我軍第一位志願到西藏工作的博士。在西藏工作的一年中,他把導師的內鏡技術傳遍雪域高原,為無數藏民解除病痛。第二位是現在的消化科副教授姜泊博士,在艱苦的青藏線上,他把自己所學全部套用到服務邊防軍民之中,並想辦法為邊疆人民引進廠家贈送的價值50多萬的先進設備。談到自己的成長進步,現在已是南方醫院院長的楊希山教授深情地說:“我雖然也是農民的兒子,但如果沒有周教授的言傳身教,就不可能有我的今天。在對待病人的感情上,導師給了我深刻的影響。”
周殿元影響的是一代人,是一個學科。在他培養的69名研究生中,先後有16人次在國家、軍隊和廣東省獲得科技成果獎,21人次獲“做出突出貢獻的博士學位獲得者”、“百名醫學科技之星”等稱號。在
他科里,年青人個個有課題,中青年骨幹人人有成果,教授們全部有專著。1998年,周殿元帶領學生完成的“幽門螺桿菌與海爾曼螺桿菌感染的流行病學、致病性及診治研究”,獲得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