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衛《資本論》

保衛《資本論》

《保衛資本論 》是2014年12月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出版的學術專著,全稱《保衛〈資本論〉——經濟形態社會理論大綱》,許光偉著。作品正式提出“學術保衛”概念,對應中國政治經濟學理論創新之民族取向和實踐化的工作理念。

通過工作涵容中國歷史,其達成對世界歷史之新理解,是重讀和重寫“雙重意義”之《資本論》理論與方法論著作,高度凸顯理論-實踐之結合體式。該著認為:所謂“中國經濟學”,即從中國歷史和文化中出脫而來的經濟理論體系,是用中華語言和中國思維對“經濟學”的再說一遍和改造。因此,其不獨為政治經濟學的“在中國”,亦不是經濟學分支或流派的“在中國”,而要求重新檢視和闡述已有的理論,對原創性方法進行民族“尋根”。歸根結底,此種研究路徑以極高智慧統一了人類生產的“歷史”和“邏輯”,清晰說明了經濟學方法論,尤其政治經濟學方法論

基本介紹

作品目錄,作品緒論,作品思想,藝術特色,作者簡介,修訂版信息,序言及其意義,

作品目錄

寫在前面
第一部分 行動語境
批判建構
[總論]
第二部分 經濟形態社會理論地基:
社會主觀批判
[方法論和思想史批判統一形態]
第一篇 總問題提出的背景、意義和策略
第二篇 馬克思主義工作地基:
經濟形態歷史觀批判
第一章 《資本論》:是“現實的歷史”,還是“現實的歷史”批判?對《“現實的歷史”:〈資本論〉的存在論》的批判
第四章 勞動一般的理論與實踐
“現實的歷史”:《資本論》如何破解“存在的秘密”?
商品和二重性:是存在論,還是存在批判?
價值(形式)
貨幣和等價性:是社會存在論,還是社會存在批判?
剩餘價值(形式)
資本和資本的邏輯:是現實的社會存在論,還是歷史的社會存在批判?
抽象勞
——存在規定抑或存在者的形成
“現實的歷史”批判:《資本論》如何破解“認識的秘密”?
第五章 馬克思主義概念
第二章 《21世紀資本論》缺少了什麼?
楔子
過程分析之一:α→β→r
馬克思主義的元概念
過程分析之二:s→g→β
唯物主義的全概念
過程分析之三:r>g
唯物主義的工作統一
簡短的結語
第六章 政治經濟學的方法
第三章 政治經濟學是怎樣的科學?
楔子
重提二版跋
政治經濟學對象
馬克思如何逾越黑格
——實現哲學
行動主義邏輯
馬克思如何逾越李嘉
——實現科學
歷史學家經濟學家
——工作如何展開
第三篇 資產階級工作地基:
經濟形態社會觀批判
第七章 解釋學及其謬誤性
資產階級二重性
物的解釋學
資產階級解釋結構
第八章 古典主義及其批判
(同盟者·反叛者)
楔子
所謂斯密問題
被歷史難倒的李嘉圖
康德主義的進軍
第九章 新古典主義及其批判
康德主義路線之一 · 立的基礎)
楔子
研究對象的改造
理論繁榮之路
第十章 新制度主義及其批判
(康德主義路線之二 · 破的基礎)
楔子
真實的科斯
虛假的科斯
廢墟中的景觀
第三部分 經濟形態社會理論建築:
社會客觀批判
[客觀邏輯和主觀邏輯統一形態]
第四部分 經濟形態社會理論運用:
中國經濟學提要暨大結局
[歷史和思想統一形態]
第四篇 馬克思的批判邏輯:
歷史批判之導入
第六篇 蘊涵中國歷史規定的批判邏輯:
對馬克思革命的繼承和超越
第十一章 存在的秘密
(對知識論存在論的巧妙一擊·哲學11條)
第十七章 機器金融的發展
馬克思以後時代的客觀邏輯·歷史脈絡)
楔子
楔子
唯物主義客體
工廠的發展
唯物主義主體
金融工廠的發展
二者的結合
——對象(規定)之生成
第十八章 歷史科學的發展
馬克思以後時代的主觀邏輯·舉要刪蕪)
第十二章 認識的秘密
(對知識論或存在論的完美一擊·經濟學8條)
楔子
楔子
辯證法工作原像問題
唯物主義歷史對象
科學(方法)工作原像問題
唯物主義社會對象
第十九章 生產一般的理論與實踐
(人類史前時期發展邏輯總括·市民暨資本批判)
二者的結合
——研究對象(規定)之生成
楔子
第五篇 政治經濟學工作邏輯:
《資本論》究竟怎樣煉成
商品社會工作邏輯問題
第十三章 歷史發生學
(資本的時間與存在·客觀邏輯之一)
產品社會工作邏輯問題
楔子
轉化史I
轉化史II
資本生產史
——資本主義生產的歷史界限
第十四章 系統發生學
(資本的空間與存在·客觀邏輯之二)
楔子
運動史I
運動史II
資本流通
——資本的生產界限和流通界限
第十五章 現象發生學
(時間存在和空間存在的批判實踐結構·客觀邏輯之三)
生活史I
生活史II
資本積累史
——自我再生產和資本的總界限
第十六章 認識發生學
(資本主義的認識·主觀邏輯發展)
楔子
範疇史I
範疇史II
資本批判
——資產階級認識的歷史界限
————
保衛《資本論》
主要參考文獻

作品緒論

寫在前面(緒論),實際上是該著2014年初版時的“序言”(作者初序)。該緒論2017年再版後,更名為“寫在前面:歷史之經濟學總說”。
作者寄語:本書歷數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批判之重要條目,全面檢閱這些條目的工作邏輯,以之為“史眼”,管窺諸種經濟形態之“得失成敗”。此為中國工作用語之方法論著作。
2004年中文版《資本論》2004年中文版《資本論》
似乎對於一般讀者而言,這總是一本“看不懂”的書,忝為方法論著作。因為它確實沒有通常那些作品慣有的體式(“款式”、“體例”、“形式”、“格式”),不僅書名中缺乏“方法”字眼,而且,內容全不由有關方法論的“知識”所組裝。於是乎,該書作者難免要預前題錄,權作“畫蛇”。 
1.研究問題應該從歷史的分析開始
首先,歷史和關於真實生活的構境始終是研究的根據,授人以魚,不若授人以漁。凡一國之經濟落後必導致一國經濟思想之長久落後,並非必然之事實,至少是缺乏歷史眼光的看法。馬克思以19世紀的德國作為比證,說明歷史學派不足以和當時的古典政治經濟學匹敵,是就資產階級內部工作體系而言的。德國社會特殊的發展排除了對資產階級經濟學進行任何獨創的可能。
相反的情況出現在東方世界。東方社會從對資產階級經濟學的批判中發掘出了本民族歷史的特殊規定,在發展上反超資本主義社會。此為《資本論》在東方思想界的橫空出世。《國富論》遲至20世紀初始為國人注意,當其被注意時,《資本論》旋即為國人所注意。其說明當日中國並不欲照搬歐洲資本主義制度,相反欲圖走俄國布爾什維克式的勞工發展道路。
《資本論》德文第一版《資本論》德文第一版
要之,所謂勞工自主,於中國思想文化傳統原是有充足根據的,且不論孫中山三民主義》稱“民生主義”就是中國之社會主義,又名共產主義,即是大同主義。今人復鼓吹勞動主義,或者就是勞動社會主義。從歷史發展的實際看,勞工關係涵養於族民關係。中國的漫長古代社會恰是利用的這種關係體式,安排廣泛性的社會生產和進行勞動剝削。此處的“族民”,究其實質,乃是對馬克思所說依賴關係的人格範疇鎖定。中國的族民關係不僅限制了現代意涵勞工概念的成長,更為主要的是限制市民關係作為社會經濟主體之成長和規定的獨立化。中國社會勞工成長路徑是族民市民 · 資本勞工。內蘊的“市民·資本”是工作複合體,指認出中華商品生產體系以及以之為基礎的有限資本主義的發展規定。如族民→市民·資本的線索,即是對中國古代“士農工商”特殊主體發展關係的工作刻畫。
作為預先的交代,該書末章論及的社會要素歷史模型不過是說發生在“族民”、“市民”、“資本”、“社會勞工”諸者之間的發展關係的轉化,認定它們是一相生相剋的歷史總體。其母體性質的工作關係皆是由對於勞工自主的發展指向性所構成的。如一種社會要素模型說的是生產要素“所有權條件”的單一類型,是“市民”與族民關係相伴生髮展的階段。而其作為獨立的小生產者之人格範疇鎖定,乃是專指價值規律的領導範疇,是為“簡單商品社會”。所對應之古代產品社會的領導範疇則是“族民”。
保衛《資本論》
再就兩種社會要素模型而言,其是說市民→資本的發展轉化關係。此刻,“所有權條件”已經分化,於生產領域內社會對立化。“資本”專指剩餘價值規律之領導範疇。這是一特殊的社會經濟規定,可視為獨立發展關係上的生產者(大生產者)之物格範疇鎖定。三種社會要素模型闡明資本 → 社會主義勞工(人力資本)的發展轉化關係。從“所有權條件”重新趨向社會一統的角度看,“社會勞工”可視為現代產品社會的工作領導範疇。這是對聯合發展關係的一個社會確認,是生產者和勞動者重回社會人格範疇之過程。
以上是“舶來品的政治經濟學”在中國的成長。要之,它兼顧了中國的歷史條件和國情背景。而中國無純粹之市民社會這一發展特點也寫就了中國政治經濟學獨有的邏輯內涵,塑造並繼續要求得到不斷革新的發展環境。
————
其次,誠如孫中山先生所言,對中國來講,這是“知難行易”的轉折時代。科學的內容是事實和歷史,指向了批判。與緊隨那些先進資本主義國家的商品和資本輸入而當作完成的舶來品的經濟學體系不同,現今所論之“中國經濟學”則是我國改革開放以來興起的新議題。蓋言“新”,特指其是由實踐之追溯形成的理論議題。顯然,這一含意是特定的,工作批判鎖定了經濟學成熟時期的發展航向。
1975年中文版資本論1975年中文版資本論
吾道悠悠,憂心悄悄。居高而思,我們須得承認:迄今為止,人類對自身歷史結構的內在了解,全靠《資本論》給其打下基礎。一次次的理論對接與實踐的接合使中國人逐漸認清一個道理:“主張把歐美資本主義制度當作理想移植過來的國家,當然沒有產生政治經濟學的可能。”決定構建中國經濟學,必須認真消化《資本論》,如在王亞南基礎上前進一步,徹底消除“四分主義法式”和“三位一體公式的模本”積澱良久的病疴與沉重影響,創出完全新的理論道路來。
華夏一統,是歷史、思維、語言、文化養成了的大一統國度。
扼要而言:
  • 這是以中國人的資格——經濟學人的工作身份完成的一部作品;
  • 這是遵照中國人閱讀之習慣和用語之習慣寫就的經濟理論鴻篇;
  • 這是照顧國人書寫歷史的習慣、與中國人思維體式契合的方法論巨製;
  • 總括起來說,本書獻給中國經濟學建構!
————
最後,回到上面的主題:中西方關係的深化。《資本論》來到中國,委實與東方經濟學不斷深化之歷史步伐同步。這以後,國人一直努力探求在中華語境中讀懂和如何運用好這一偉大著作,尤其恰當領略埋藏其中的深邃性語言。直截了當地說,這是伴隨了思想直接撞擊的一次歷史閱讀,是一次氣勢磅礴、力量宏大的思維對接。改革開放以來的中國理論實踐是晚近的一個工作外顯。在這一歷史高地與思想制高點之下,問題不在於為什麼要保衛《資本論》,問題在於:保衛什麼以及如何保衛。
中西方在發展關係上的深入交流開顯了中國經濟學理論出場的必要性。是因為:中國經濟學不獨對中國歷史和經濟進行理論反映,同時是對於世界歷史和經濟之全部內容(它們在歷史時間上是通透的),從民族工作語言角度採取的一個深刻性書寫。例如,中國社會國家的經濟細胞是家庭(或家庭式的單位),不獨是商品單元,乃是商品和產品,從而具有產品社會和商品社會的兩重生長張力。其理論彰顯經濟形態社會發展總體:所謂的中國經濟的內在特質(中國特色),說到底,還在於反映和以歐美為代表的西方經濟的“同”與“不同”。
保衛《資本論》
從這種意義上說,“走中國人的路,讓美國人去說”,絕不是一句毫無內容的虛妄之語。
中國經濟學具有豐富歷史內涵、文化折射力和現實涵容性,乃是馬克思主義經濟學發展含義上的最為新近的形式,是內容多姿多彩的時代的實踐形態、民族創新工作形態。對中國經濟學人而言,正確的方式固然是通過歷史,在實踐交匯中,復經由中華史和世界史的對接來完成這項光榮神聖的偉大任務。如此,社會主義資本主義紐結關係將會得到求解與有效澄清。
2.經濟學書架尚有幾本書刊可看
“名者言語文字也。言語文字,思之器也;以之窮理,以之喻人,莫能外焉。於是乎有界說之用,亦於是乎有分類之學。”可是如今,在計量和數學的大潮之下,經濟學書架之上,所擺放的時新讀物之中,尚有幾本書刊可供青年學生讀看?裡面的語言文字和數理邏輯,萎靡不振,又有幾位看家解得其中味?
如果說《資本論》時下備受人們關注、追捧,那一定是自欺欺人之語。這裡可以旋即舉出時下誤讀誤解《資本論》的三種態度或工作現象:一是不能準確理解其作為歷史之學,二是使批判之學=批評之學,三是將之庸俗化為自由競爭資本主義之學。前者的問題在於沒有能力提升歷史之學為方法之學,而妄自陷入一域之學的歷史經驗主義;中者的問題在於一味教條地對待批判,工作墮落為單一語義的思想批判;後者的問題則在於把研究話語當行動,以文本尺度歷史,結果,既脫離《資本論》文獻群,亦塞入了空想者的種種論調,主觀通過死的文本藉以製造歷史發展上的對立。中國邏輯所求者“方法”也,實質規定乃是語言生產。中國人當中,近代西學先驅嚴復率先說明了語言生產的此種規定和性質:“邏輯此翻名學。其名義始於希臘,為邏各斯一根之轉。邏各斯一名兼二義,在心之意、出口之詞皆以此名。引而申之,則為論、為學。故今日泰西諸學,其西名多以羅支結響,羅支即邏輯也。如斐洛邏支之為字學,唆休邏支之為群學,什可邏支之為心學,拜訶邏支之為生學是已……是學為一切法之法,一切學之學……姑以名學譯之。蓋中文惟‘名’字所涵,其奧衍精博與邏各斯字差相若。”新學運動巨擘和先驅嚴復的話至今讀來震人耳目。名不正,則言不順。經濟學的語言如果皆由數學生產,經濟學隸屬於理科或自然學科意義的硬科學,那么其事將不成,其行將不正。
中西文化研究開拓者嚴復中西文化研究開拓者嚴復
但如果據此悲觀沉淪,說出一些自絕於《資本論》向前發展的話,那又是一葉蔽目,不見泰山,看不清人們“逃避”《資本論》的實質所在。一味地“解讀”和“捍衛”,使《資本論》的精神早已失去顏色,空留下科學皮囊。
一個不懂《道德經》、《史記》和《紅樓夢》的中國人,稱其“熟諳”《資本論》,如果不是專指對以英國為代表的16~19世紀歐洲史,特別是西歐發展史的了解這一點而言,那一定充分暴露出其對於歷史作品和科學作品的工作統一性及其結合方式的“高度”無知。對其而言,《資本論》從來就是死的文本。
保衛《資本論》
鑒於此種情形,我無論如何沒有想到把本書處理成純科學作品:按照文獻綜述的工作體例,或計量經濟學的組織程式編排思想,形成“廢料進、廢料出”投入產出機制。以貫通的方式處置對象,即是設法給讀者更多思考空間,而不阻止“二度創作”。這種行文方法看似不規範,實則可算本書的一個極為可取之處。於此,該書在實效上可作為《資本論》之提高讀本,以“中級或高級政治經濟學”身份作為中國經濟學之研究導航;寫作特點:辯駁式,以回答“疑問”為謀篇布局,以解決“問題”為設計宗旨。這因應了國人的百年遺憾:儘管焚膏繼晷,前仆後繼,但在探索《資本論》邏輯方面其實並未獲得預想的——真正中國化的結果。這或許也並不能全部歸結於實踐的不成熟性,畢竟,對理論思維和民族工作內涵的雙重的重視不足不夠,足以掩殺對一切批判工作的正確認識,而執迷於盲目的科學語言王國。
相反,在中國語境下重整馬克思主義的各個工作組成,則需要在歷史和實踐的基礎上真正恢復它的大寫化的規定——方法和批判,以睿智的語言生產檢視政治經濟學批判科學社會主義的建設行動,審視之,使之重新達成工作統一性。因此之故:
  • 選題基於此歷史文化沉積和正值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進入深航期這一偉大發展時刻,以探求馬克思主義經濟學暨中國經濟學工作邏輯為宗旨和目標。整體藉助這一歷史洪流,以切近社會主義實踐之工作決心,賦予馬克思主義經濟學中國歷史蘊涵和中國工作內容,使之最終成為涵容人類全史之發展的“一塊歷史整鋼”和“一塊理論整鋼”。
  • 思想價值鎖定在以切實可行的方式解決思想史與歷史本身之工作統一問題,在於對社會主義批判的大力倡導,並不遺餘力地踐行之,取得初步工作成效。
  • 總之,奢望單純通過文本和馬克思交流,此路從來不通!回看和書寫歷史,乃是為了更好地指示發展,逾越知識盲點和現實盲點。
因此,對於從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建設的中國人來說,《資本論》的寶貴財富乃是永不停息的前進,在於永遠的歷史指向性和對於實踐的貫通。
保衛《資本論》
3.破除“現代唯識論”
吾人看歷史,須將自己放在歷史裡面,把個人生命與歷史生命通於一起,是在一條流裡面承續著;又須從實踐的觀點看歷史,把歷史看成是一個民族的實踐過程史。把自己放在歷史裡面,是表示:不可把歷史推出去,作為與自己不相干的一個自然對象看;從實踐看歷史,是表示:歷史根本是人的實踐過程所形成的,不是擺在外面的一個既成物,而為我們的‘知性’所要去理解的一個外在體。歸於實踐,所以區別‘理解’;置身歷史,所以區別置身度外。”若認可經濟學是一歷史科學分支,是由歷史學科轉化而來,上述話語需要遵守。事的科學源於物的科學,而高於物的科學。這是歷史的進路。
此種不良的理論傾向性可稱之為“現代唯識論”。而我們主張摒除知識論之至上主義主張,求發生學方法和工作邏輯。
要之,“事實是,西方現代文明在理論層面上具有強烈的二元對立傾向,一再把認識推向非此即彼的選擇……要么完全信賴‘理性’演繹邏輯,要么完全信賴經驗歸納,要么完全依賴形式主義理論,要么完全依賴實證主義經驗積累。而那樣的(同是科學主義的)傾向則引發了後現代主義懷疑一切的反應,走到相反的虛無主義極端。客觀主義與主觀主義的對立同樣(如此)。要么是像實證主義那樣完全信賴客觀性,以為事實絕對客觀,要么是像後現代主義那樣完全信賴主觀性,懷疑所有經驗證據。但是,西方本身的實踐的歷史並不像其理論傾向那么偏激,所體現的是客觀與主觀的雙向互動。”
自然科學的低的層級的研究是物的科學,確認物的客觀。自然科學高級別的研究是承認事的科學,確認物和事統一的客觀規定。實證主義把自然科學社會科學予以混同了,在對象上把物理之物混淆為事理之事,進一步,又在研究對象上把事理之理歪曲為物理之理。在創建中國經濟學階段,到了重提事的科學的時候了。這不過是強調,學術研究要擺脫認識論的意識形態:以為人文社會科學完全可能具有數學物理學那樣的普適性知識和絕對性理論。例如按照GDP增長知識觀察中國歷史,古代時期是遲滯不前的。可事實是,“中國以往由特殊自然條件與歷史條件所造成的專制主義、官僚主義封建主義混合統治形態,根本就從本質上、從它內部的相互制約上永遠不許由它自身孕育出一個新的社會機能。這個結論是荒謬無稽的。‘遲滯發展’並不可理解為永不前進。中國由秦到清2000餘年中的社會經濟狀況,儘管還是停滯在同一社會史的階段上,然而,以秦漢的社會經濟生活與明清的社會經濟生活相比較,我們就容易發現後者無論在哪一方面,都向著近代化大大跨進了一步。”
保衛《資本論》
至此,該著作者能夠用更扼要的語言,精闢地指出中國工作體式概貌:(1)用老百姓能懂的話說——母子體例。母子相扣,不惟時間,也涵括空間,在理解性上可達及每一位中國人及其工作單位。(2)與馬克思的工作成果進行接合——從學科術語方面指認,即歷史的思維、語言、方法。歷史者,生長也,釀造主體規定——它的生成、生長的無始無終的發展過程(發生學)。(3)按中華大人文學科口徑,那就是行動的邏輯——實踐的路徑和行知的方法。(4)與辯證法成果及其語言體例進行接合——相生相剋的系統作用路徑或認知方法,是矛盾系統的多方面因素的協同共進。這是對馬克思所說的“我的辯證方法”(辯證法)的中國表達(母子發生學的思維語言,以及行知相生相剋的行動路徑)。
這種方法即統一之歷史科學工作方法(自然史和人類史的方法),即是指歷史實踐方法——批判方法,包括了對歷史本身及其生成運動的表達方式和諸般表現形態。毫不誇張地說,此種方式為中華工作系統所特有。“中華科學”從行動語境中生髮出來,消除了知識的神秘主義和不可知論的形而上性。這亦是消除“辯證法神秘化”之中國歷史用語,其在工作取向上去除認識的神秘主義認識論至上主義,徹底走歷史理解之路。
在中國化的馬克思主義的整體工作語境中,在進行發生學研究意義上,這些方法和思維形式仍應歸結為實踐態的理論與行動之方法。其經歷數千年文明演化和養成之後,在現代思維體式薰陶之下,於當代中國重又激活,綻放出瑰麗的、獨特性的工作魅力來。中國化的理解與工作體系標識出:該著所充分展示之中華傳統方法的歷史沉澱,已然和馬克思所倡導的本真的工作批判方法進行了時代性融合,《資本論》已同時成為“中國化的《資本論》”。
據之,該書寫給那些正在思索著的人,並且人們願意思考歷史,即能夠用歷史進行思考!從一味著眼於“解讀”的文本學路徑的毅然走出旨在破除抽象囈語,尤其是關於抽象個體理性的種種說辭;而以歷史為一以貫之的工作線索,就在於紐結個體的政治單元與集體的政治單位,以此方式查明社會歷史的經濟行動。此乃歷史為根、馬克思主義為本、國情為鑑基礎上的“中學為體西學為用”。這需要大寫化的理論工作與之對應。
要之,全書宣揚以下的主題,並在經濟領域內認真做好這些工作:
  • 回家——國學和馬克思主義的時代結合;
  • 回歷史——回到馬克思的本真的工作批判方法,即堅持歷史生產認識;
  • 回中國——中華歷史和世界歷史的接合中的生產語言和認識。
中國有禮儀之大,故稱夏;有服章之美,謂之華。中國歷史中國思維中國語言具有強大的文化養成性,故而需要從發展的多面性特質上生產科學語言和認識。故而一方面,我們承認現代科學——作為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之分化發展——屬於西方社會特別是資本主義文明的產物,相較而言,中國古代社會屬於各學科尚未分化且統一於大人文科學之發展階段。另一方面,又須勇於站在中國歷史之甲板,眺看西方科學之海洋。在新時代背景下,我們需要努力推出內涵豐富、形式多樣、別具一格、工作針對性強的具有濃烈中華文化氣息和國際化發展氣場之本土性質作品來。是為“新中學為體、西學為用”。
保衛《資本論》
總之,以實踐化的系統邏輯生成為紐帶,全面兌現政治經濟學批判的工作主旨,以此指導經濟形態社會特別是中國經濟形態社會之理論建構。該書的最終旨趣毋寧說在於書寫歷史,工作目的即在於在廣大化的路徑上揭露經濟學的真相,乃還原事實,呼籲行動!該著以這一工作和行動獻給中國政治經濟學建構!
吾道悠悠,文心忡忡。中國人果真能正確地閱讀與運用好《資本論》嗎?作為一種努力方向,本當知難而進。魔高一尺,道高一丈,愈進愈阻,愈阻愈進,永無止息。可見,作為該選題上的寫作,想做好做精,實為不易。如上交代,“居高而思”約束條件恐怕就是工作體例和內容,所以我們亦不能不就其“特色”做出正面澄清,給出恰當說明。按照王亞南的看法,既有的作為舶來品的經濟學如果不加以改造,對民族、國家委實是當作一種文化侵略或思想麻醉的武器,以阻止該國的社會經濟改造按照自己民族的意願進行。
《中國經濟原論》作者:王亞南先生《中國經濟原論》作者:王亞南先生
因此,儘管科學無國界,“但如果把我們所要求創立的政治經濟學,解釋為特別有利於中國人閱讀,特別能引起中國人的興趣,特別能指出中國社會經濟改造途徑的經濟理論教程,那又當別論了……在這裡所規定的供中國人研究的政治經濟學的內容,實際無非就是一個比較更切實用的政治經濟學讀本。”凡此種種研究目的,皆為盡最大可能掃除觀念之塵霧和行動之障礙而設定。在求中國表達方面,該著鋪設的理論架構是“大象無形”的,方法論線索則至為明確。

作品思想

1.工作內容 · 體例 · 結構安排
該著全名是《保衛〈資本論〉——經濟形態社會理論大綱》(中國經濟學方法論作品),內容主旨乃是指向了副標題。工作體例:以發生學方法寫“解釋學批判”和“發生學建構”。結構安排:簡單說,就是“1+19”結構,即寫在前面和十九章正文。
該著追求研究工作的實踐化和敘事風格的中華化,深刻揭示中國政治經濟學的基本問題。其貢獻是:第一,嚴格區分政治經濟學的對象和政治經濟學的研究對象;第二,從政治經濟學方法論上界分“物”和“事”,相應“物的科學”和“事的科學”;第三,實現工作邏輯上的歷史研究和過程研究、辯證敘事和批判敘述的統一。
全書由5個工作單元構成:寫在前面(代序言)和第一、二、三、四部分。題錄在前面的話可謂是“解題”。開局的第一章為和哲學界“對話”專門設定。第二章因應了暢銷書《21世紀資本論》。這樣設定的目的在於突出批判的整體性、系統性和工作的立體交叉性,體現由方法論批判衍生出理論和理論批判的方針。批判歸根結底集中於“本體論批判”。最高意義的批判(主推哲學批判)指向了馬克思主義=各種形上學這個公式,以杜絕各種非法的作為預設前提的“本體論”、“存在論”、“知識論”。
革命導師馬克思革命導師馬克思
鑒於當前的研究已達到了“各種學說”迷人眼的地步,從馬克思主義經濟科學文獻的根部予以清理,徹底澄清事實是實屬必要的。開局的論證在首篇尾章得以實質性地展開,即第三章可謂是“破題”。整體看,這是面向實際和為了未來的閱讀。第一部分旨在明確經濟學:其一,說明“保衛”何以是方法或指方法論(主旨在志史),而“經濟形態”何以是指理論或建構行動(主旨在批判);其二,說明“學術保衛”和“經濟形態”的相互銜接;其三,說明保衛《資本論》行動,對於經濟形態理論的工作轉化。
全書主題在於實寫“運動”和“構造”兩方面內容之鉚合,妥善安排它們的結合。第二、三、四部分安排具體論證:經濟形態社會理論地基——經濟形態社會理論建築——經濟形態社會理論運用。前者總括了社會主觀批判,中者總括了社會客觀批判,後者致力於在《資本論》的基礎上,通過上述架構成功地內生出“中國經濟學建構”理論行動。
2.扉頁題詞
前不見古人,後不見來者。念天地之悠悠,獨愴然而涕下!
——陳子昂
人類不是在開始一件新的工作,而是在自覺地從事自己的舊工作。
——馬克思
熊十力先生熊十力先生
雖說馬克思沒有遺留下“邏輯”(大寫字母的),但他遺留下《資本論》的邏輯,應當充分地利用這種邏輯來解決這一問題。
——列寧
凡一國之歷史,其對於民族思想之指示,與民族力量之啟發,恆於不知不覺之間,隱操大柄。
——熊十力
1962年第4期《哲學研究》,發表了吳傳啟同志的《由抽象上升為具體是辯證的認識方法》。這個標題的提法,是沒有什麼值得懷疑的。問題是該文開頭的這句話:“這種邏輯的認識方法,就是由抽象上升為具體的辯證的認識方法,也就是馬克思套用於《資本論》中的基本的邏輯方法……”於是有些青年政治課教師同志,看到這種提法,再把他們從《資本論》中學到的馬克思自己的說法聯繫起來,提出這樣一些問題:1.馬克思在《資本論》中套用的基本方法,不是辯證的方法么?2.由抽象上升到具體的方法或抽象分析的方法,是否就等於辯證的方法呢?3.有人說,由抽象上升到具體的方法是基本的方法;又有人說,抽象分析的方法是基本的方法,是一回事么?究竟哪個對……(我)有兩個主要論點,其一是說,在《資本論》中,套用的基本方法是辯證方法,不是抽象分析,也不是由抽象上升到具體的方法,或其他什麼方法;即使說,後面這兩者比較重要,在《資本論》中也套用得比較廣泛,那也不能這樣去理解。我的另一個主要論點是和前一個論點相聯繫的,那是把辯證方法看為總的方法、基本的方法,其他一切的方法則是從屬於辯證方法的,在辯證方法的指導下,對所研究的總的對象的某些方面、某些場合,作著較為具體的處理的。
——王亞南
3.作品主旨和價值
全書內容緊扣歷史,力求以“中國人的資格”研究政治經濟學,工作涵容中國歷史規定,得出對世界歷史尤其馬克思之後的世界歷史的新理解。這種運思和釀造以極高的智慧統一了人類生產的“歷史”和“邏輯”。從中得出創造性的結論:中國經濟學的主要對象是社會主義經濟。或寧可說,這種對象規定不過是經濟形態的人的規定,不過是客觀史上的生產的發展(邏輯),——通過對現代資本主義發展規定的批判,其由初級產品社會的相應規定內化而來。
該著推斷出:政治經濟學不過是對不同歷史形態的“生產關係和交往關係”進行研究。從而,根據馬克思的闡述,政治經濟學的對象是生產關係,政治經濟學的研究對象是“一定歷史發展形態的生產方式以及與之相適應的社會生產關係和人們之間的交往關係”。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的研究對象按馬克思的說話方式,乃是社會主義生產運動以及和它相適應的生產關係和合作交往關係。
歸根結底,《保衛資本論》可謂是一本極富有內涵邏輯的書!其原因就是和“計量版《資本論》”、“國際版《資本論》”(所謂21世紀資本論)恰成鮮明對照!!
以致產生如下之評議:
探索“事的科學”(讀《保衛資本論——經濟形態社會理論大綱》)
可謂是綱舉目張的一個簡潔闡述。“十二部史”進一步被處置為連貫的系列發生學研究。這種邏輯化的處理,是中國人特有的。但是,秉持了馬克思“書寫歷史”的固有習慣,可謂“善讀、善用”,“善於中華轉化”。對歷史過程進行創造性的研究,是進行“歷史認識”的前提,這是任何解剖學的方法所達不到的,解決途徑只能夠是馬克思的“我的辯證方法”意義的研究方法。該方法的實質內容是歷史過程研究。該著價值在於恰當地提出“呼籲”,同時,把“保衛行動”的學術內涵恰當地確定為“重新研究全部歷史”。
八卦圖與《資本論》八卦圖與《資本論》
以上可以看作是《保衛資本論》具有的內在學術價值。總結起來,其特點是多方面的。例如,1.廣博的學科視野,不同知識的融為一爐;2.堅持以文馭理,議論往往發人深省,語言活潑生動,文采飛揚;3.能夠依託國內外尚未為人注意的“流派”,以史的進路,大膽改造傳統馬克思主義,無論風格還是研究手法上,均顯得新穎;4.儘管強調多學科研究路徑並舉並進,思考問題亦採用多路向方式,但核心的要件仍然是“批判”和“解構”;5.最為難能可貴之處:立足國學,不拘泥於國學,於中國語境中徹底恢復了馬克思的批判傳統。
這些都說明:歷史從來是主角,邏輯才是真正的配角!!
以致有了如下的判詞:
《保衛資本論》封底《保衛資本論》封底
世人怎道阿賴耶真理亦比邏各斯!堪憐。曲曲彎彎史不通,彎彎曲曲行不通。誰人識得主義面?俱往矣,物不語,心不指。毋意乎?毋必乎?毋固乎?毋我乎?嗚呼哀哉,尚饗
——————
催人讀,催人奮進。《保衛資本論》的要義是引導中國人如何讀《資本論》和確實運用好具有民族工作內涵和中國化的《資本論》。
一言以蔽之,以中國人的資格讀;結合《道德經》、《史記》、《論語》、《紅樓夢》讀;先歷史、後邏輯,作為歷史書來讀。這是典型的閱讀的發生學。同時,運用好發生學方法和工作邏輯。閱讀的目的貴在用,回家回歷史回中國!它是建立“辯證敘述”的條件。
閱讀《資本論》需要注意強調“兩個前沿”的統一:國際學術潮流和中國國學傳統。總之,是善讀,善用,善於中華轉化!!為此,必須採用特殊的時代寫法。踏實做好這些研究工作,我們可以上下五千年,縱橫八萬里。於是在領略“中國經濟學ABC”中,歷史,傳統,文化,思維,語言,就被高度結合起來了,它們填補科學邏輯的空白。

藝術特色

新世紀,我們確實迎來了保衛《資本論》的時代。這些工作的啟航,是作者的博士學位論文《馬克思企業理論:現代範式》(中國人民大學經濟學院,2007年)。
善讀善用《資本論》善讀善用《資本論》
如果從該文的運思之始(2004年)算起,那么恰好是十年,醞釀了十年整。作者當時的想法,可能就是把馬克思的生產組織勞動過程理論,加以延展,用以在歷史路徑上分析中國國有企業。其演繹勞動價值論到企業理論的內在理路。由於這個研究更多是從歷史向度做出的,以致成了“思想原型”,作為了“保衛《資本論》”之前身。
對《保衛資本論》的深層次內涵進行發掘,可以發現:取學術保衛之道(保衛乃繼承發展之義,黑格爾術語是“揚棄運動”),通過保衛《資本論》學術傳統,其目的乃是促成經濟理論構築體系的從解釋學的謬誤中的走出,強化歷史過程分析。
該著運用條目體,它從大文科的角度說明了文學經濟學的深層關係,命名為“四段論法”。這是對西式“三段論法”的工作超越。
經濟學和文學的相通經濟學和文學的相通
例如,歷史發生學白日依山盡)——系統發生學黃河入海流)——現象發生學欲窮千里目)——認識發生學更上一層樓),等等。
再如,李清照的一首《浣溪沙》被認為和《資本論》誕生的工作邏輯是同構的。它們巧妙說明了《資本論》的“如何煉成”(如下,分別對應馬克思創作《資本論》的幾個主要階段)。
繡面芙蓉一笑開。斜飛寶鴨襯香腮。眼波才動被人猜。
一面風情深有韻。半箋嬌恨寄幽懷。月移花影約重來。
可見,文以載道民族語言對研究《資本論》具有重大的嚮導作用。
這樣看起來,《保衛資本論》是馬克思《資本論》之中國本土化運用和改造。於是,對其中擁有眾多“判詞”這么個似乎是奇怪的事,讀者自然就見怪不怪了。
為彰顯《保衛資本論》運用詩文的意境,再看兩首:
《保衛資本論》之詩文意境《保衛資本論》之詩文意境
君問歸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漲秋池。
何當共剪西窗燭,卻話巴山夜雨時。
王維的《相思(江上贈李龜年)》
紅豆生南國,春來發幾枝。
願君多採擷,此物最相思。
像這樣的詩詞,皆能作為全書謀篇布局之用,顯示了作者的匠心獨運。其發揮巨大作用,生出藝術效果。

作者簡介

許光偉,1971年8月出生,漢族,安徽滁州人。
許光偉老師校園生活照許光偉老師校園生活照
當下一位寫作風格特立獨行的歷史經濟工作者、研究者。現工作於江西財經大學,經濟學研究員。211和985學校學業經歷:管理工程專業本科(畢業院校:合肥工業大學);國際貿易專業碩士研究生(畢業院校:安徽大學);政治經濟學專業博士(畢業院校:中國人民大學);南京大學理論經濟學博士後。
長期從事基礎理論研究。具有文理兼容、中西貫通、亦理論亦實務之研究專長。涉獵《資本論》、當代中國經濟和企業理論等多個研究領域與專業方向;目前主要從事中國經濟學研究。由於信奉中華歷史和世界歷史“和而不同”,致力於書寫“學術整史”邏輯,於是演繹出“國學馬克思主義+中國經濟學”的相生相剋經濟思維來,使學術呼籲成為了實實在在的話語行動

修訂版信息

保衛《資本論》:經濟形態社會理論大綱,由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初版於2014年,作者許光偉。2017年5月,該社推出修訂版。該著歷數政治經濟學批判之重要條目,檢閱歷史工作邏輯,以之為“史眼”,管窺經濟形態“得失成敗”。
《保衛資本論》修訂版(2017)《保衛資本論》修訂版(2017)
所謂保衛者,繼承發展也!
所謂保衛者,中西結合也!
所謂保衛者,原創創新也!
保衛《資本論》:經濟形態社會理論大綱(修訂版),以馬克思主義工作精神之布道看,此乃《資本論》之重寫和續寫,理論意義不足道也。以中華歷史和世界史規定的貫通看,此則為中國工作用語之方法論著作。具體而言:(1)承接《資本論》學術傳統,立足漢學國學馬克思主義工作關係域,深掘以中國人為資格研究之特質邏輯與時代內涵,以世界學科對接中國學科,以馬克思主義方法對接中國方法,遂接通了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現實過程。在歷史-思維-語言工作路線下,此學術實為“新漢學”(謂為“新中學為體、西學為用”)之踐行,並實為一次深度性中西思想“學術對話”。學術保衛因而有了最為直接的意義:繼承發展、引領未來。扼要而言:這是以“中國人的資格”之經濟學人身份完成的一部作品;這是遵照中國人閱讀和用語習慣寫就的經濟理論巨製;這是照顧國人書寫歷史的慣常做法且與中國人思維體式契合的方法論長卷。(2)回家,回歷史,回中國!經濟形態社會理論唱響了“中國政治經濟學”的遠航之路:身份二重性與勞動二重性的規定性“攜手並進”,產品和商品的經濟形態“相互拱衛”!此為政治和經濟的最為深遠意義的“歷史組裝”。因此總括起來說,此書獻給中國經濟學建構暨教科書體系建設!保衛者,學術保衛也!
《資本論》重在保衛:《保衛資本論》修訂版2017的主攻方向
保衛資本論-宣傳名片保衛資本論-宣傳名片
1.馬克思思維的發生學
2.中華所有制
3.主體批判與客體批判的關係
4.對“物的科學”邏輯的反思
5.對“事的科學”邏輯的探索
6.中國經濟學原論
7.闡述與套用“經濟文學”
8.實踐《資本論》條目體之偉大的體例
9.全方位踐行“中國人資格”的《資本論》學術保衛之道
10.開創中國政治經濟學批判研究路徑

序言及其意義

《保衛資本論》初版時的“作者自序”,由緒論(即寫在前面)充當。本書2017年修訂時,加了一個修訂版序言,定名為:《資本論》為什麼需要保衛。該文載於《湖北經濟學院學報》2017年第4期。
《資本論》為什麼需要保衛?這不是一般的詰問,此為《保衛資本論》修訂版(2017)的特別增設的序言,為該著綱領性文字。蓋因闡明了修訂的動機和新增內容的研究著力點,使以下三層關係得以顯露,即繼承和發展、原創和學術創新以及中西方學術的工作關係。修如舊,訂如新。但顯然,這是具有民族蘊涵特徵的“學術坐標系”的研究升級。
馬克思和資本論馬克思和資本論
編者按認為:《資本論》是我國政治經濟學研究的一塊基石。2017年適逢《資本論》首版150周年,在國內業已掀起一股“熱研《資本論》”的浪潮。其中最有價值的一點恐怕就是,通過還原馬克思的學術精神,以達到“為我所用”之研究目的,又由於中國方法、中國智慧、中國學科,這些“中國元素”最大程度地集成了“馬克思主義中國化”之原創性工作內涵,可以深切感受到此項工作所實現者“經濟學的回家,回歷史,回中國”也!研究時代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價值取向域內的“《資本論》新思想”,因而具有極其強烈的時代感召力。並且,惟其強有力,必能推動理論研究向深處進軍。希望順應這一形勢,適時推出專家學者的高質量“專文”,以期達到因時所需的拋磚引玉作用。
序言提出了《資本論》的中國語境與中國運用,即史書工作意蘊,提出“重新研究歷史”。包含三種含義:重新研究全部歷史;逾越抽象歷史觀,把握具體社會歷史類型;以“歷史”為總的工作本位。這印證了該著的《致讀者》:本書把《資本論》視作“科學作品意義的史書”,同時,追求史書意義的科學作品表述,保衛的是“《資本論》”,並非“資本”;從工作立場看,所破除者,恰恰是“資本的以太”——作為“永恆之流”和“永恆的時間”的規定性。必須重新研究全部歷史。這樣,“商品”不僅僅是範疇,同時是歷史發展的過程;而作為“範疇”,它以內容和形式的“矛盾性”集中展示了人類社會總過程對於這個發展過程的整體制約性。然則,“資本的以太”的認識功能就被創造性轉化:事物的時間性與事物的社會發展被設定為本身是同一的東西。在我們看來,立足“原創”的創新,正是社會主義運動湧泉之流……,而當此時,歷史又不能超出時間的界限。可見,此乃對社會主義經濟學研究“湧泉之流”工作規定的指示。
《保衛資本論》修訂版全景圖(2017年5月)《保衛資本論》修訂版全景圖(2017年5月)
“學術保衛”是《資本論》研究的應有之義。我們的結論是:沿著“學術保衛”工作路徑,《資本論》應視為“科學作品意義的史書”。然則,政治經濟學批判必須作為特別的學科方法(規定)予以處理,從中引出人類經濟形態的認識論議題,即主體批判和客體批判。從客體的歷史世界的發展角度,馬克思《資本論》演繹了方法論上的“唯物主義”與“辯證法”,並抓住了政治經濟學批判的工作邏輯(形式)。同時整體要求將政治經濟學批判作為“學科方法”看待,以歷史—思維—語言的體式具體把握學科發展邏輯,從中升華出“邏輯科學”。歸根結底,魯迅先生有言:“我想:希望是本無所謂有,無所謂無的。這正如地上的路;其實地上本沒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錢鐘書先生則強調:“對症亦知須藥換,出新何術得陳推。”該研究創造性提出“雙向感召”概念,為多學科路向研究奠定了基礎,乃“國學馬克思主義”之工作踐行。思想取材於《保衛資本論——經濟形態社會理論大綱》(2017,修訂版),實際是和它同步的一個作品。中國方法、中國智慧、中國學科,這些“中國元素”最大程度地集成了“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原創性工作內涵。研究固然還局限在方法論的層面上,但實質內容已提出“重新研究全部歷史”之要求。這是“時代的感召”,因為它是強有力的,就必然能夠推動我們的理論研究向深處進軍,並使得我們的學習在正確處理繼承發展關係條件下與時俱進。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