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本論(卡爾·馬克思創作經濟政治學著作)

資本論(卡爾·馬克思創作經濟政治學著作)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2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資本論》(全稱《資本論:政治經濟學批判》)是德國思想家卡爾·海因里希·馬克思創作的政治經濟學著作,1867—1894年分為三卷出版。

《資本論》全書共三卷,以剩餘價值為中心,對資本主義進行了徹底的批判。第一卷研究了資本的生產過程,分析了剩餘價值的生產問題。第二卷在資本生產過程的基礎上研究了資本的流通過程,分析了剩餘價值的實現問題。第三卷講述了資本主義生產的總過程,分別研究了資本和剩餘價值的具體形式。這一卷講述的內容達到了資本的生產過程、流通過程和分配過程的高度統一,分析了剩餘價值的分配問題。

馬克思在《資本論》中以唯物史觀的基本思想作為指導,通過深刻分析資本主義生產方式,揭示了資本主義社會發展的規律,並使唯物史觀得到科學驗證和進一步的豐富發展。《資本論》跨越了經濟、政治、哲學等多個領域,是全世界無產階級運動的思想指導。

基本介紹

  • 作品名稱:資本論
  • 外文名稱:Das Kapital
  • 作品別名:資本論:政治經濟學批判(全稱)
  • 作者:【德】卡爾·海因里希·馬克思
  • 類別:政治經濟學
  • 首版時間:1867年—1894年
  • 字數:約230萬
內容簡介,作品目錄,創作背景,作品思想,後世影響,作品評價,出版信息,作者簡介,

內容簡介

《資本論》第一卷是整個《資本論》的基礎部分。《資本論》第一卷通過對直接生產過程的分析,揭示了資本主義的一般基礎(商品經濟)、剩餘價值的秘密、資本的本質、資本主義的基本矛盾及其發展的歷史趨勢,因而從根本的層次上闡明了資本主義經濟中的最主要、最基本的問題,並且有始有終、首尾呼應,具有邏輯和歷史的相對完整性。
《資本論》第二卷考察的是廣義的資本流通過程;即除了直接生產過程外,把交換過程加進來了。這一卷主要分析單個資本的再生產(資本的循環和周轉)和社會總資本的再生產,揭示資本主義的微觀經濟和巨觀經濟的運行過程。這些分析,一方面是對《資本論》第一卷的補充和展開,由此使人們進一步認識到,資本不僅是帶來剩餘價值的價值,而且是一個不斷運動(再生產)的過程,它只有在這種連續的運動中才能實現增殖;另一方面是向《資本論》第三卷的過渡,或者說是第三卷的引言,因為第二卷考察的產業資本、商業資本、借貸資本等獨立化的資本形式,是以第二卷對資本循環的分析為基礎和出發點的。
資本論
《資本論》第三卷是對資本運動總過程的分析,既是理論分析的高潮,又是理論分析的完成。因為這裡的分析不再停留在本質的層次上。而是上升到社會的表面。由此,把資本主義這個龐然大物從裡到外清楚地再現在人們面前。同時,前兩卷暫時存而未論的問題在這裡得到了回答,前面做過的許多分析(如價值、貨幣等)在這裡又得到了更加深入、更加豐富、更加具體的論證。

作品目錄

第一卷 資本的生產過程
第一篇 商品和貨幣第二篇 貨幣轉化為資本第三篇 絕對剩餘價值的生產
第一章 商品
第四章 貨幣轉化為資本
第五章 勞動過程和價值增殖過程
第二章 交換過程
第六章 不變資本和可變資本
第三章 貨幣或商品流通
第七章 剩餘價值率
第八章 工作日
第九章 剩餘價值率和剩餘價值量
第四篇 相對剩餘價值的生產第五篇 絕對剩餘價值和相對剩餘價值的生產
第十章 相對剩餘價值的概念
第十四章 絕對剩餘價值和相對剩餘價值
第十一章 協作
第十五章 勞動力價格和剩餘價值的量的變化
第十二章 分工和工場手工業
第十六章 剩餘價值率的各種公式
第十三章 機器和大工業
第六篇 工資第七篇 資本的積累過程
第十七章 勞動力的價值或價格轉化為工資
第二十一章 簡單再生產
第十八章 計時工資
第二十二章 剩餘價值轉化為資本
第十九章 計件工資
第二十三章 資本主義積累的一般規律
第二十章 工資的國民差異
第二十四章 所謂原始積累
第二十五章 現代殖民理論
第二卷 資本的流通過程
第一篇 資本形態變化及其循環第二篇 資本周轉第三篇 社會總資本的再生產和流通
第一章 貨幣資本的循環
第七章 周轉時間和周轉次數
第十八章 導言
第二章 生產資本的循環
第八章 固定資本和流動資本
第十九章 前人對這個問題的闡述
第三章 商品資本的循環
第九章 預付資本的總周轉、周轉的周期
第二十章 簡單再生產
第四章 循環過程的三個公式
第十章 關於固定資本和流動資本的理論。重農學派和亞當·斯密
第二十一章 積累和擴大再生產
第五章 流通時間
第十一章 關於固定資本和流動資本的理論。李嘉圖
第六章 流通費用
第十二章 勞動期間
第十三章 生產時間
第十四章 流通時間
第十五章 周轉時間對預付資本量的影響
第十六章 可變資本的周轉
第十七章 剩餘價值的流通

第三卷 資本主義生產的總過程
第一篇剩餘價值轉化為利潤和剩餘價值率轉化為利潤率第二篇 利潤轉化為平均利潤
第一章 成本價格和利潤
第八章 不同生產部門的資本的不同構成和由此引起的利潤率的差別
第二章 利潤率
第九章 一般利潤率(平均利潤率)的形成和商品價值轉化為生產價格
第三章 利潤率和剩餘價值率的關係
第十章 一般利潤率通過競爭而平均化。市場價格和市場價值。超額利潤
第四章 周轉對利潤率的影響
第十一章 工資的一般變動對生產價格的影響
第五章 不變資本使用上的節約
第十二章 補充說明
Ⅰ.概論
Ⅰ.引起生產價格變化的原因
Ⅱ.靠犧牲工人而實現的勞動條件的節約
Ⅱ.中等構成的商品的生產價格
Ⅲ.動力生產、動力傳送和建築物的節約
Ⅲ.資本家的補償理由
Ⅳ.生產排泄物的利用
Ⅴ,由於發明而產生的節約
第六章 價格變動的影響
Ⅰ.原料價格的波動及AE對利潤率的直接影響
Ⅱ.資本的增值和貶值、游離和束縛
Ⅲ.一般的例證:1861—1865年的棉業危機
第七章 補充說明
第三篇 利潤率趨向下降的規律第四篇 商品資本和貨幣資本轉化為商品經營資本和貨幣經營資本(商人資本)
第十三章 規律本身
第十六章 商品經營資本
第十四章 起反作用的各種原因
第十七章 商業利潤
第十五章 規律的內部矛盾的展開
第十八章 商人資本的周轉。價格
第十九章 貨幣經營資本
第五篇 利潤分為利息和企業主收入。生息資本第六篇 超額利潤轉化為地租
第二十章 關於商人資本的歷史考察
第三十七章 導論
第二十一章 生息資本
第三十八章 級差地租:概論
第二十二章 利潤的分割。利息率。“自然”利息率
第三十九章 級差地租的第一形式(級差地租工)
第二十三章 利息和企業主收入
第四十章 級差地租的第二形式(級差地租Ⅱ)
第二十四章 資本關係在生息資本形式上的外表化
第四十一章 級差地租Ⅱ——第一種情況:生產價格不變
第二十五章 信用和虛擬資本
第四十二章 級差地租Ⅱ——第二種情況:生產價格下降
第二十六章 貨幣資本的積累,它對利息率的影響
第四十三章 級差地租Ⅱ——第三種情況:生產價格上漲。結論
第二十七章 信用在資本主義生產中的作用
第四十四章 最壞耕地也有級差地租
第二十八章 流通手段和資本。圖克和富拉頓的見解
第四十五章 絕對地租
第二十九章 銀行資本的組成部分
第四十六章 建築地的地租礦山地租土地價格
第三十章 貨幣資本和現實資本I
第四十七章 資本主義地租的發生
第三十一章 貨幣資本和現實資本Ⅱ(續)
第三十二章 借貸資本
第三十三章 貨幣資本和現實資本Ⅲ(續完)
第三十四章 信用制度下的流通手段
第三十五章 通貨原理和1844年英國的銀行立法
第三十六章 資本主義以前的狀態
 第七篇 各種收入及其源泉
第四十八章 三位一體的公式
第四十九章 關於生產過程的分析
第五十章 競爭的假象
第五十一章 分配關係和生產關係
第五十二章 階級

創作背景

隨著資本主義生產方式在歐洲社會的迅猛發展,資本主義社會形態下的固有矛盾愈發明顯地暴露出來。無產階級反對資產階級,他們之間的鬥爭日益尖銳,呈現複雜化的趨勢。馬克思為了給無產階級提供強大的理論武器,開始著手研究政治經濟學。
1857年,爆發了世界性的經濟危機。馬克思認為,隨著經濟危機而來的可能是革命,在這之前要用科學理論武裝工人階級。因此,馬克思在給恩格斯的信中說:“我現在發狂似地通宵總結我的經濟學研究,為的是在洪水之前至少把一些基本問題搞清楚。”
為了寫作《資本論》,馬克思20年如一日,每天堅持到英國博物館去看書,查閱資料,被圖書館員稱為最勤奮的讀者。馬克思在閱覽室里埋頭讀書的時候,常常情不自禁地用腳來回擦地,天長日久之後,竟然把他的固定座位下堅硬的水泥地磨出了一道凹下去的印子,被人們傳頌為“馬克思的足跡”。
對於馬克思孜孜不倦的研究精神。保爾·拉法格回憶說:“工作變成了馬克思的一種癖好,他是如此地專心工作,以致廢寢忘食。他常常要被呼喚好幾遍才下樓到餐室去,而且幾乎不等咽下最後一口飯就又回到他的書房去了。”
據不完全統計,馬克思在寫作《資本論》的過程中,閱讀了2000多冊有關的經濟學著作,收集了4000多種報刊雜誌,研究了大量的英國官方會議的有關檔案和藍皮書。他寫的各種摘錄、手稿、提綱、札記等達100多本。

作品思想

資本主義分析
政治經濟學是研究生產關係的,而生產關係是生產、交換、分配、消費四個環節的關係的總和。《資本論》正是系統地分析資本主義的全部生產關係,而且這種分析是辯證的,由簡單到複雜,由局部到整體,由本質到現象。《資本論》第一卷重點研究資本主義直接生產過程中的關係,揭示資本主義剝削關係的一般本質。《資本論》第二卷分析作為生產和交換的統一的廣義的資本流通過程,進一步揭示資本主義剝削關係在流通中的表現。《資本論》第三卷分析了作為生產、流通、分配的統一的資本主義生產的總過程,進一步重點揭示了接近社會表面的分配領域的資本主義剝削關係。至於資本主義的消費關係,一、二、三卷都作了有關的分析。
勞動價值論是《資本論》科學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資本論》的理論基礎和出發點。而勞動價值論的核心是勞動的二重性學說。這是資產階級經濟學家“處處都碰到不能解釋的現象。實際上,這就是批判地理解問題的全部秘密”。勞動二重性的原理是“理解政治經濟學的樞紐”。正是由於《資本論》的全部分析都建立在這個堅實的基礎上,所以《資本論》具有高度的科學性。
資本論(卡爾·馬克思創作經濟政治學著作)
剩餘價值是資本主義生產的唯一目的和動機,是資本主義生產的實質。剩餘價值規律是資本主義經濟的基本經濟規律。全部《資本論》都是以剩餘價值為中心展開分析的。《資本論》第一卷著重闡明剩餘價值的生產,第二卷著重闡明剩餘價值的實現,第三卷著重闡明剩餘價值的分配,第四卷著重闡明剩餘價值學說的歷史。所以,剩餘價值是貫穿在整個《資本論》中一條主導的紅線。正因為這樣,四卷《資本論》構成一部全面反映資本主義剝削關係的完整的剩餘價值理論。
《資本論》通過對剩餘價值這個資本主義的核心問題的分析,揭示了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基本矛盾及其發展的歷史趨勢,從而科學地證明了一個真理,這就是:資本主義制度只是與生產力發展的一定階段相適應的特殊歷史性的制度,它必將隨著生產社會化的進一步發展而趨於滅亡。這是一個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鐵的必然性。正如恩格斯所說:馬克思在《資本論》中,“根據以無可懷疑的知識所作的絕對認真的研究,得出了這個結論:整個‘資本主義生產方式’必定要被消滅。”
儘管馬克思破解了資本主義社會中人的“存在秘密”,但是為了徹底克服抽象的統治,必須從對政治經濟學的批判過渡到對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批判,實現人類解放。所以,雖然《資本論》的“最終目的”是“揭示現代社會的經濟運動規律”,但是,作為“政治經濟學批判”,它並不僅是一種“純粹的科學認識”,更是一種“縮短和減輕分娩的痛苦”的武器,是“一種關於人類解放的學說”。所以,馬克思在亞當·斯密、李嘉圖等人認為已有答案的地方,發現了問題所在,他不是“簡單地確認一種經濟事實”,而是“把理解全部資本主義生產的鑰匙交給那個知道怎么使用它的人”,“使現存世界革命化”。在這一意義上闡釋《資本論》的“科學性”,不僅彰顯了其批判性和革命性,而且論述了它在何種意義上超越了古典政治經濟學。

後世影響

在馬克思主義以前,已經有了政治經濟學,不過那是資產階級的政治經濟學。資產階級政治經濟學把“國民財富”作為研究對象,只講物與物的關係,不講人與人的特殊社會關係,把資本主義生產關係看成自古有之,永恆存在的東西。馬克思通過創作《資本論》,實現了政治經濟學的根本革命,為政治經濟學的發展作出了劃時代的貢獻。
《資本論》明確把資本主義生產關係作為研究對象,並以唯物辯證法作指導,運用科學抽象法進行研究,從而第一次科學地確立了政治經濟學的對象和方法。
《資本論》在批判資產階級古典政治經濟學的價值論的基礎上,創造性地分析了勞動的二重性,建立了科學的勞動價值論,從而為政治經濟學奠定了理論基礎。

作品評價

習近平《習近平在紀念馬克思誕辰200周年大會上的講話》:1867年問世的《資本論》是馬克思主義最厚重、最豐富的著作,被譽為“工人階級的聖經”。

出版信息

原版出版
1867年9月,《資本論》第一卷在德國漢堡正式出版。
關於該書結構的構想,馬克思在1866年他給庫格曼的信中有過描述:“全部著作分為以下幾部分:第一冊,資本的生產過程。第二冊,資本的流通過程。第三冊,總過程的各種形式。第四冊,理論史。”但《資本論》第一卷出版後,由於馬克思身體狀況的惡化。第二、第三卷未及出版,馬克思就與世長辭了。馬克思逝世後,恩格斯整理了《資本論》第二卷和第三卷,分別於1885年和1894年出版。恩格斯曾打算整理出版《資本論》第四卷,可惜未能如願。這部分後來被考茨基整理為《剩餘價值學說史》,於1904年、1905年、1910年分三卷出版。
中譯本
1930年3月,上海崑崙書店出版馬克思的主要經典著作《資本論》的第1卷,第1分冊(即第1卷的第1篇),由陳啟修(陳豹隱)根據德文版參照日文版翻譯。
1932年8月、1933年1月,在北平東亞書店出版《資本論》的第2、3、4分冊,包括第1卷的全部,由潘冬舟翻譯。1932年9月,北平國際學社出版《資本論》的上冊,由王慎明(思華)、侯外廬譯。
1934年5月,商務印書館出版《資本論》第1卷第1分冊(即第1卷第1、2篇),吳半農譯,千家駒校。
1936年6月,北平世界名著譯社出版《資本論》第1卷中冊(即第3篇第8章至第4篇第13章)。世界名著譯社出版《資本論》第1卷下冊(即第5篇第14章至第7篇第25章),右銘、玉樞譯。
1938年,《資本論》全譯本問世。
2018年1月,《資本論》首次出少兒彩繪版。

作者簡介

卡爾·海因里希·馬克思(Karl Heinrich Marx,1818~1883),猶太裔德國人,馬克思主義的創始人,哲學家、政治家、經濟學家、社會學家、革命理論家。馬克思知識淵博,留下了很多著作,他的知識領域涉及哲學、宗教學、邏輯學、美學、經濟學、政治學、文學、史學、法學以及自然科學。代表作有《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共產黨宣言》《資本論》等。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