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兆韋氏

京兆韋氏是唐代最重要的士族家族之一。在唐朝共有20位宰相,其影響由京兆遍及全國,民間有俗語“城南韋杜去天尺五”。現韋氏主要分布於廣西,從韋景岱至韋述勛世襲土司866年。

基本介紹

  • 中文名:京兆韋氏
  • 俗語:城南韋杜,去天尺五
  • 國家:中國
  • 朝代夏朝現代
  • 源起地豕韋國、京兆杜陵、廣西賓陽
  • 始祖:韋元哲、韋孟、韋山濤
  • 分布地:中國及世界各地
  • 典故:遺子黃金滿贏,不如教子一經
來源,世系,名人,西漢,南朝齊,隋唐,祠堂楹聯,學術研究史,早期,大陸新時期,研究論文,

來源

京兆韋氏是唐代最重要的士族家族之一。在唐朝的京兆地區很有影響,民間有俗語“城南韋杜,去天尺五”。漢元帝任命韋玄成少傅,又升任為太子太傅,直至御史大夫,位列三公,封侯。韋玄成舉家遷居京兆杜陵,子孫繁衍繁盛,在西安的士族中聲名顯赫。其族姓源於黃帝姬姓後裔大彭氏,產生於商代末期,定型於戰國末期。其家族誕生於西漢中葉,至曹魏時期成為關隴士族之一員。十六國和南北朝時期,京兆韋氏逐漸擺脫區域性的限制而質變為具有全國影響的士族家族。
關隴地區在漢魏以來,一直是漢族傳統文化只淵藪所在,特別是自晉末喪亂以來,許多文人志士多避難於此,北方少數民族入主中原,人數亦較少,為維護其長期統治不論是軍事上還是在政治上都依靠占人口多數的漢族,他們都必須而且首先要在文化上與關隴地區的地主階級取得認同,必須同他們建立起牢固的政治軍事同盟。正是在這種歷史背景下,產生了所謂的關中四姓。“關中四姓”是韋裴柳薛,是唐代中期關中地區的主要士族領袖,在關中地區擁有很大的名望。主要是京兆韋氏、河東薛氏河東裴氏河東柳氏,這四姓被習慣成為“關中四姓”。關中四姓是中國隋唐時期關中地區的士族代表,關中四姓的發展也是整個關中地區士族發展的方向標。
永嘉之亂之後,大量京兆韋氏因思想文化方面的因素留居關中,也有不少韋氏族人為避亂南下,開始向南播遷。西晉末年永嘉喪亂之初,已有來自京兆韋氏者參與東晉政權《晉書》卷七十《應詹傳》載,有京兆韋泓者,先因喪亂客流洛陽,依託應詹。後隨應詹投奔晉元帝,由應詹向元帝舉薦,韋泓遂被闢為少府卿。《梁書》卷十二《韋敏傳》:"散族弟愛。愛字孝友,……高祖父廣,晉後軍將軍,北平太守。 苻堅滅後,京兆韋廣房支遂南北分途。至晉末宋初為止,江左境內的京兆韋氏先後有韋泓,韋玄子孫,韋羆,韋肅,韋軌,韋惠度等房支。以韋教,韋愛結於蕭衍為契機,京兆韋氏在江左政治舞台上日益活躍,逐漸成為蕭梁名臣。《梁書》卷十二《韋椒傳附韋愛傳》,蕭衍臨雍州時,正逢韋愛母卒,蕭衍"聞之,親往臨吊"。隨著京兆韋氏族人的不斷南下,京兆韋氏逐漸發展成為江左區域的名門望族。
進入隋唐,韋氏家族政治、社會地位得到空前提高。表現為:有唐一代韋氏家族成員拜相者總計二十位,勢冠全唐;家族仕宦率極高,尤其是高品級官吏的仕宦人數急劇增加;家族成為皇室通婚之重要對象,共有近三十位成員與皇室成員進行婚姻來往;家族廣泛與山東、江南、關隴地區的一流士族聯姻,此舉密切其與各地士族的交往,擴大家族影響,韋匡伯、韋嗣立家族可謂典型。導致家族繁盛的主要原因有二:一憑藉門蔭與科舉,雙軌並進,占據宦途要津,保持家族政治地位之不墜。二是充分利用家族固有影響,通過婚姻關係,擴充其政治關係和影響。此二者,如鳥之雙翼,共保韋氏家族在唐代的富貴。由於受到科舉取士制的影響,韋氏家族文化的文學性逐漸加強。其成員在誦習經書的同時,文學修養亦日漸提高。此外,從其交往的情況看,有唐一世但凡知名的文學家皆與韋氏成員有過詩文交往。而且,從唐代文人的接受角度看,韋氏家族成員的作品亦多為雅俗兩界所稱賞。最後,就具體創作情況言,韋氏共有詩文總數千餘首(篇),留有姓名的文學家近百人,為後世所激賞的作品數十篇,並產生兩位著名的詩詞名家,即韋應物韋莊。有唐一代,韋氏家族在文學創作方面,無論是數量還是質量,都取得良好的成績,並於當時享有盛譽。韋應物、韋莊、韋絢韋瓘等是韋氏家族詩(文)名較著的成員。
韋應物是唐代文學研究的熱點,成果頗多,通過對韋應物詩的深入分析,著重探討韋應物的族內交往詩和悼亡詩中所透射出來的家族情懷和家族意識。韋莊是晚唐時期韋氏的重要人物,通過對其文學活動進行研究,著力發掘晚唐五代社會文化背景對其文學創作的影響和其相關文學活動的文學史意義。整體來看,韋氏家族在唐代不僅具有較高的家族地位,而且其家族文化也異常繁榮,其家族文學活動更是對唐代文學發展具有重要貢獻。

世系

(廣西賓陽韋氏總堂示例)
韋孟(公元前228-前156)戰國彭城(今江蘇徐州市)人,西漢楚國元、夷、戊三王傅(相)、文學家。去位後,遷徙魯國鄒縣(今山東鄒縣)私淑里孟賢莊野鴨塘。
(缺三代)
韋賢:(前148-前60)西漢·魯國鄒縣人。宣帝朝丞相。地節三年(前67年)辭職後定居京兆杜陵(今陝西西安市東南)。子:韋方山、韋弘、韋舜、韋玄成。
韋玄成:(?-前36)西漢·魯國鄒縣人。元帝朝宰相、文學家。子:韋寬、韋育、韋沉、韋實、韋康。
韋實:西漢·魯國鄒縣人。京兆官。子:韋培源。
韋培源:西漢·京兆人。京兆官。子:韋之紀。
韋之紀:西漢·京兆人。子:韋克用。
韋克用:西漢·京兆人。年弱冠病故,妻彥氏遺腹3月生韋立本。
韋立本:東漢·京兆人。子:韋明聖。
韋明聖:東漢·京兆人。子:韋三絕。
韋三絕:東漢·京兆人。江都司馬。子:韋冕、韋 。
韋 :東漢·京兆人。江都司馬。定居金陵(今江蘇南京市)。子:韋書麟。
韋書麟:東漢·京兆人。子:韋叔武。
韋叔武:東漢·金陵人。子:韋良驥。
韋良驥:東漢·金陵人。子:韋樹人。
韋樹人:東漢·金陵人。移居雲陽(今江蘇省丹陽)。子: 韋昭。
韋昭:(公元204-273年)三國··金陵人。中書郎、博士祭酒、文學家。子:韋作育。
韋作育:西晉·雲陽人。子:韋文藻。
韋文藻:西晉·雲陽人。富翁。子:韋國珍、韋國玉。
韋國珍:東晉·雲陽人。子:韋友曾、韋友閔。
韋友曾:東晉·雲陽人。子:韋聯珠。
韋聯珠:東晉·雲陽人。子:韋中和。
韋中和:東晉·雲陽人。有億中之財。遷返京兆杜陵。子:韋睿。
韋睿:南北朝·雲陽人。名將。子:韋其宇、韋其昌。
韋其宇:南北朝·京兆人。子:韋粲。
韋粲:南北朝·京兆人。散騎常侍。子:韋金唐。
韋金唐:南北朝·京兆人。子:韋鳴琦。
韋鳴琦:南北朝·京兆人。子:韋建、韋承、韋叨。
韋叨:南北朝·京兆人。年弱冠病故。妻潘氏奉公婆百歲齊眉,撫孤子韋獻長大成人。
韋獻:南北朝·京兆人。豫州刺史。子:韋之岑、韋銘書。
韋之岑:·京兆人。子:韋元通。
韋元通:·京兆人。子:韋大文。
韋大文:唐·京兆人。子:韋計高。
韋計高:唐·京兆人。子:韋沖。
韋沖:唐·京兆人。南寧州總管。子:韋錫候、韋挺。
韋錫候:唐·京兆人。子:韋宏文。
韋宏文:唐·京兆人。
(缺一代)
韋康:唐·京兆人。子:韋璠。
韋璠:唐·京兆人。子:韋伯符。
韋伯符:唐·京兆人。子:韋仁基、韋仁壽。
韋仁壽:唐·京兆人。南寧州都督。子:韋安石、韋固。
韋安石:唐·京兆人。武則天、李顯朝宰相。子:韋斌、韋陡。
韋陡:唐·京兆人。御史大夫。子:韋文凱。
韋文凱:唐·京兆人。戊州刺史。子:韋貫之、韋廉泉。
韋貫之:唐·京兆人。憲宗朝宰相。子:韋澳、韋潾。
韋澳:唐·京兆人。檢校戶部尚書。子:韋佩。
韋佩:唐·京兆人。子:韋養和。
韋養和:唐·京兆人。南陽太守。子:韋堅。
韋堅:唐·京兆人。水陸轉運使。子:韋諒。
韋諒:唐·京兆人。子:韋曾。
韋曾:唐·京兆人。子:韋瑱。
韋瑱:五代十國·京兆人。瓜州刺史。見暴主迭起,後世必用武,故集《孫子兵法》與歷代開國軍師之奇策為《韜略集》秘傳後代。子:韋之奇、韋平章。
韋平章:五代十國·京兆人。陽城令。父逝,攜親旋京東東路(今山東省)鄒縣私淑里孟賢莊野鴨堂。子:韋神機。
韋神機:北宋·京兆人。隨父徙鄒縣後,再遷益都縣(今山東省青州市)古羅鄉太平莊演樂堂。子:韋山濤。
韋山濤:北宋·益都縣人。年15隨狄青平西。皇祐五年(1053年)攜韋景岱、韋景明、韋景宗、韋景福、韋景文、韋景武6子,領鐵騎軍,又隨樞密院副使狄青到廣南西路(今廣西壯族自治區賓州(今賓陽縣),在狄帥指揮下,與諸軍於崑崙關打敗大成國仁惠皇帝儂智高後留
韋景岱:皇祐五年(1053年),朝廷派大將狄青南征廣源州農智高,韋景岱隨征‘有功’,被任命為木蘭州安撫司,設州署於都彝。至公元1919鳳山縣最後一任土司韋述勛止,韋景岱這一世系世襲土司866年,是中國歷史上土司制度中世襲時間最長的支脈之一。

名人

西漢

韋玄成(?-前36年),字少翁,西漢時杜陵(今陝西省西安市雁塔區曲江鄉三兆村南)人。韋賢第四子,位至丞相。少好學,明於詩、論語。謙遜俠士,尤敬貧賤以父任為郎,常侍騎又以明經擢諫大夫,遷大河都尉。徙為太子太傅。父賢死,玄成佯狂讓爵於兄。朝議高其節。拜河南太守,御史大夫薛君免,為御史大夫。於丞相乞骸骨免,而為丞相,因封故邑為扶陽侯,而後失之列侯;復自遊宦而起,至丞相。元帝永光初,(公元前43年)遂繼父相位,封侯,封於杜陵(今三兆村南),家遂遷此。父子俱為丞相,世間美之。因此,鄒魯為之諺云:“遺子黃金滿贏,不如教子一經”。玄成為相七年,守正持重不及父,而文採過之。卒於漢元帝建昭三年,謚工候。玄成好為四言詩,著有《自劾》及《戒是示子孫》二首。(見《前漢書》本傳)有集二卷,(《舊唐書經籍志》)傳於世。

南朝齊

韋睿(442-520年),字懷文,原籍京兆杜陵(今陝西省西安東南)人,曾祖時遷至襄陽。齊末為上庸太守南朝梁武帝時任豫州刺史、雍州刺史、護軍將軍等職。因其多次率軍大敗北魏軍,被魏人稱為“韋虎”。宋時為右軍將軍、輔國將軍等職。指揮果斷,謀略過人。被譽為有光武、周瑜之風的名將。

隋唐

這份權勢的得來,主要是靠當時曾破吐蕃48萬大眾,軍功彪炳的一代名將韋皋。據《唐書》記載,韋皋當四川安撫史前後經略滇南十一載,曾大破吐蕃48萬,取鐵橋16城,俘其五王,把南詔打得獻送地圖和上貢求降,並且為他立紀功碑,威武之至。憑著這樣的赫赫戰功。
韋孝寬(509年-580年),名叔裕,字孝寬,陝京兆杜陵(今陝西西安南)人。北周太傅,南北朝時期北魏、西魏、北周的軍事家、戰略家。早年在北魏多次參與戰事有功而升遷,後為西魏宇文泰所重用,派他鎮守東西外交界的軍事要地玉璧(今山西稷山附近),大統十二年(546年)東魏高歡率大軍進攻包圍玉璧,韋孝寬軍力為劣勢,但運用地形和戰術守城,高歡運用各種戰術攻城皆不克,東魏軍圍城五十餘日,兵力損失慘重,最後退兵,高歡回師後病死。玉璧之戰為東、西魏實力消長的關鍵戰之一,原本較弱小的西魏,經此戰後粉碎東魏想要滅亡西魏的企圖。577年北周武帝接受韋孝寬的建議,成功打敗北齊,統一北方。北周大象二年(580年),破尉遲迥鄴城(今河北臨漳西南)。
韋節,隋煬帝時任御史職,曾出使西域,歸後著有《西蕃記》一書。
韋袞,隋代京兆長安人。隋文帝開皇年間,以屢立戰功升任左衛中郎將
韋桃符,隋代京兆長安人。初為韋袞僕人。桃符除侍候韋袞外,並從其習武,膽大勇敢,又有謀略。韋袞每奉命出征,桃符都跟隨,每戰都出生入死護韋袞,在敵陣中橫衝直闖,無人能敵,人稱飛虎將。韋袞視桃符為親子,向隋文帝表奏其功,釋去奴隸身份,成為自由民,又在杜陵一帶賜其田、宅,助其娶妻成家。桃符成家立業後,感恩韋袞,宰殺黃公牛奉獻給韋袞,並向故主人求得賜姓。他的兒女由此姓韋。韋桃符後成為杜陵富豪,後代至唐中宗時還出了韋皇后,宰相韋溫及諸駙馬,顯赫無比。
韋總,唐太宗韋貴妃之祖父,官至北周驃騎大將軍
韋園成,北周太傅韋孝寬之孫,北周驃騎大將軍韋總之長子,韋貴妃韋珪之父。官至隋開府儀同三司鄖國公。
韋匡伯(573-617),是韋總的次子,韋園成之弟。韋尼子之父,貴妃韋珪的叔父。在隋朝時為尚衣奉御舒國公。
韋圓照,韋總的第三子、韋氏姐妹的叔父。尚隋豐寧公主楊靜徽駙馬都尉
韋思言,韋匡伯長字,韋尼子長兄。
韋思齊,韋匡伯次字,韋尼子次兄。
韋思仁,韋匡伯三字,韋尼子三兄。
韋貴妃(597年-665年),名珪,表字澤,京兆杜陵縣人。僅次於皇后的“四夫人”(正一品)之首。她是北周太傅韋孝寬的曾孫女,北周驃騎大將軍韋總的孫女、隋開府儀同三司鄖國公韋圓成的女兒。先嫁隋朝戶部尚書李子雄之子李珉,二人之女就是定襄縣主阿史那忠的夫人)。李珉死後,韋貴妃再嫁李世民,生十王子李慎(紀王),650年,立為紀國太妃,死後陪葬昭陵
韋尼子(607-656年),京兆杜陵(今陝西省西安市)人。唐太宗昭容正二品),可能初嫁王玄應武德四年入秦王府。其曾祖父為韋孝寬,祖父為韋總。她的父親韋匡伯是韋總的次子,即為貴妃韋珪的叔父。韋尼子是韋貴妃的堂妹。死後追封正一品。
韋挺,雍州萬年人。隋民部尚書韋沖之子,唐高祖平京師,署隴西公府祭酒。貞觀朝歷吏部黃門侍郎,拜御史大夫,封扶陽縣男,貶象州刺史,卒年五十八。韋挺,小時與隱太子建成關係不錯。後因事與杜淹王珪都流放越巂。太宗進入東宮後,征拜他為主爵郎中。貞觀初年,王珪幾次舉薦他,於是遷為尚書右丞。拜御史大夫等。太宗將韋挺女兒許配給了齊王李祐為妃子。韋經常與房玄齡、王珪、魏徵、戴胄等一起當顧問,參議政事。不久改授銀青光祿大夫,行黃門侍郎,兼魏王府事。當時李泰受寵,太子承乾過失較多,太宗稍有廢立的想法。中書侍郎杜正倫以漏泄宮中禁語被貶。當時,韋挺也參預了李泰的一些事。太宗對他說:“我已貶了杜正倫,不忍心將愛卿置於法律下”。於是原諒了他。不久遷為太常卿。
韋弘機,京兆萬年人。祖元禮,隋浙州刺史。弘機仕貞觀時為左千牛胄曹參軍,使西突厥冊拜同俄設為可汗。會石國叛,道梗,三年不得歸。裂裾錄所過諸國風俗、物產,為《西征記》。比還,太宗問外國事,即上其書。帝大悅,擢朝散大夫。累遷殿中監顯慶中,為檀州刺史,以邊人陋僻,不知文儒貴,乃脩學官,畫孔子、七十二子、漢晉名儒象,自為贊,敦勸生徒,繇是大化。契苾何力討高麗。次灤水,會暴漲,師留三日。弘機輸給資糧,軍無飢,高宗善之,擢司農少卿,主東都營田苑。宦者犯法,杖乃奏,帝嗟賞,賜絹五十匹,曰:“後有犯,治之,毋奏”。遷司農卿。任司農卿兼將作監,為唐高宗建造了上陽,宿羽,高山等離宮。上陽宮位於洛陽,四面彼臨洛水,谷水,皇家禁苑和宮城,其正門正殿皆東向,臨洛水作橫亘一里長的長廊,並作虹橋跨洛水與西上陽宮相連。宿羽宮和高山宮亦輝煌壯麗,承高臨深,有眺望之美。因宮室過於壯麗,被指責為誘導皇帝棄儉從奢,獲罪丟官。但其在建築藝術上的貢獻卻不應被埋沒。如臨洛水作長廊是園林建築藝術手法的發展,宿羽,高山宮則體現了建築與自然地形完美結合的設計理念。
韋慶嗣,韋正矩之父。官至彭城郡公
韋正矩(?-663年),或作韋政舉,唐朝太子(李建成)家令、彭城郡公韋慶嗣的兒子,屬於韋氏的東眷房。駙馬長孫詮被殺後,在東陽公主的推薦下尚唐太宗最幼女新城公主。史稱韋正矩“遇主不以禮”,龍朔三年(663年)三月,使新城公主暴薨,唐高宗韋正矩殺死,流放他一族,按皇后的禮節把新城公主陪葬昭陵。不過,之後唐高宗又允許韋正矩與公主合葬,韋正矩的墓碑存至宋代。
韋思安,雍州(今陝西西安)人。唐朝駙馬,出身雍州韋氏,即後來的京兆韋氏,官至嵐州(今山西嵐縣)刺史,尚唐太宗第十三女晉安公主,與公主陪葬昭陵。
韋肇,唐代京兆人。韋貫之之父。穆宗朝官至吏部侍郎
韋綬,唐代京兆人。韋肇之子,韋貫之兄。以散騎常侍致仕德宗翰林學士。有《郡治樓望黃山》一首傳於世。郡齋北望春光好,平楚無雲秋望寬。清氣爽時塵外見,碧飛飛處靜中看。爭高千仞山皆讓,並秀三峰色也寒。莫怪寓名同岳號,暫圖瞻眺近長安。(參看《石門岩志》)
韋貫之,名純,唐代京兆人。韋綬之弟,憲宗朝宰相。避憲宗諱以字行武元衡與韋貫之同年舉進士。德宗貞元初登賢良科,授校書郎。武拜門下侍郎,韋罷長安尉,赴選,元衡以為萬年丞。過堂日,元衡謝曰:“某與先輩同年及第,元衡遭逢,濫居此地。使先輩未離塵土,元衡之罪也”。貫之嗚咽流涕而退。後數月,除補闕。是年,元衡帥西川。順宗永貞時累遷尚書右丞,憲宗時以本官同中書門下平章事。與貫之同日宣制(出《續定命錄》)。遷中書侍郎,罷為吏部侍郎穆宗朝為工部尚書。卒年六十二,贈右僕射,謚曰貞,後更謚曰文。
韋溫,字宏育,唐代京兆人。韋皇后從兄。年十一舉兩經及第。以書判拔萃補校書郎,累遷尚書右丞,出為陝虢觀察使。武宗立,召拜吏部侍郎,出為宣歙觀察使。卒年五十八。贈工部尚書,謚曰孝。
韋皇后(?-710年)名果兒,京兆萬年(今陝西西安)人。唐中宗李顯後(宣懿皇后),其子懿德太子李重潤,女兒安樂公主李裹兒。神龍元年(705年)中宗復位。勾結武三思等專擅朝政,以其從兄韋溫掌握實權。縱容女兒安樂公主賣官鬻爵,又大肆修建寺廟道觀。景龍四年(710年)毒死中宗,立溫王重茂為帝,臨朝稱制。不久臨淄王李隆基發動政變,擁其父相王旦復位。被殺於宮中,並被追貶為庶人
韋湊,京兆萬年(今陝西西安)人。玄宗開元十一年任杭州刺史。開元中太原尹。
韋見素(697-762),字會微,京兆萬年(今陝西西安)人。彭城郡公贈幽州都督韋湊子。第進士,襲父爵,景龍中,授相王府參軍。天寶五載(746年),為江西、山南、黔中、嶺南道黜陟使,有威望。擢累諫議大夫,遷吏部侍郎。天寶十三載,楊國忠用為宰相。拜武部尚書同中書門下平章事,集賢院學士,兼左相,封豳國公。天寶十四載,再三奏請遷祿山為平章事,調其來京。後安祿山反,從玄宗入蜀,至馬嵬驛,“軍士不得食,流言不遜”,楊國忠、御史大夫魏方進被殺,韋見素被亂兵用鞭子抽打得頭破血流。有人喊道:“勿傷韋相公”。才免於一死。九月初,自蜀中奉命與房琯崔渙送傳國璽及冊命,來至靈武,肅宗出城恭迎。因附楊國忠,被肅宗冷落。後拜尚書右僕射,罷知政事,授太子太保,加開府儀同三司。寶應元年卒,年七十六,贈司空,謚曰忠貞,有子韋諤。
韋堅,字子金,唐代京兆萬年(今陝西省長安)人。為唐代大臣,由秘書丞歷任奉先(今陝西省蒲城縣,位渭南縣北)、曾任長安縣(今陝西省西安市)令,以才能卓越、辦事精幹而聞名。742年(玄宗李隆基天寶元年)擢升為陝郡太守、水陸轉運使,時運進長安的江淮糧食財帛均經渭水(亦稱渭河),但渭水曲折淤淺,不便漕運,韋堅主持徵調民工,在漢漕渠和隋廣通渠的基礎上修築運渠,在鹹陽(今陝西省鹹陽市)壅渭修建興城堰,引渭水入渠。向東作一條與渭水平行的渠道,在華陰縣永豐倉附近復與渭水匯合,渠成後每年運糧200餘萬石,提高效率10餘倍。又在禁苑之東築望春樓,下鑿廣運潭以通漕運,使每年至江淮載貨之船舶在潭中集中,藉以取得皇帝之歡心。後升兼江淮南租庸、轉運、處置等使,又兼御史中丞。後為李林甫所諂,被長期流放嶺南(今廣東省廣州市)遭害。
韋諤,韋見素子。通議大夫行尚書吏部郎中彭城郡開國公,授給事中
韋應物(737-792),長安(今陝西西安)人。唐代詩人,一說卒於貞元九年(793)。15歲起以三衛郎為玄宗近侍,出入宮闈,扈從游幸。安史之亂起,玄宗奔蜀,流落失職,始立志讀書。代宗廣德至德宗貞元間,先後為洛陽丞、京兆府功曹參軍、鄂縣令、比部員外郎 、滁州和江州刺史左司郎中 、蘇州刺史。貞元七年退職。世稱韋江州、韋左司或韋蘇州。韋應物是山水田園詩派詩人,後人每以王孟韋柳並稱。其山水詩景致優美,感受深細,清新自然而饒有生意。而《西塞山》景象壯闊,則顯示韋詩雄豪的一面。其田園詩實質漸為反映民間疾苦的政治詩。代表作有《觀田家》。此外,他還有一些感情慷慨悲憤之作。部分詩篇思想消極,孤寂低沉。韋詩各體俱長,七言歌行音調流美,“才麗之外,頗近興諷”(白居易《與元九書》)。五律一氣流轉 ,情文相生,耐人尋味。五、七絕清韻秀朗,《滁州西澗》的“春潮帶雨晚來急,野渡無人舟自橫”句,寫景如畫,為後世稱許。韋詩以五古成就最高,風格沖淡閒遠,語言簡潔樸素。但亦有穠麗秀逸的一面。其五古以學陶淵明為主,但在山水寫景等方面,受謝靈運謝朓的影響。此外,他偶亦作小詞。今傳有10卷本《韋江州集》、兩卷本《韋蘇州詩集》、10卷本《韋蘇州集》。散文僅存一篇。因做過蘇州刺史。世稱“韋蘇州”。詩風恬淡高遠,以善於寫景和描寫隱逸生活著稱。
韋偃(公元8世紀),唐代長安(今陝西省西安)人。僑居成都(今屬四川省),生卒年不詳。官至少監。善畫鞍馬,傳自家學,遠過乃父,與曹霸韓乾齊名。用點簇法畫馬始於韋偃,常用跳躍筆法,點簇成馬群。其《放牧圖》畫人一百四十餘,畫馬一千二百餘匹。唐張彥遠謂:“居閒嘗以越箋點簇鞍馬,或騰或倚,或齕或飲,或驚或止,或走或起,或翹或跂,其小者或頭一點,或尾一抹,曲盡其妙,宛然如真”。韋偃得曹霸畫馬之神,得韓乾畫馬之形,形神兼而有之。杜甫曾賦詩對其畫備加讚賞,元鮮于樞詩云:“韋偃畫馬如畫松。”所畫筆力勁健,駿尾可數,如顏魯公書法。亦善山水、松石、人物。所畫山水風格高超,屬王維一派;所寫松石更佳,咫尺千尋,駢柯攢影,煙霞翳薄,風雨颼飀,輪囷盡偃蓋之形,宛轉極蟠龍之狀,千枝萬葉,非經歲不成;畫山水,山以墨斡,水以筆擦,雲煙變幻,遠岸長陂,叢林灌木,筆力有餘,而景象不窮;人物則高僧奇士,禽獸則牛羊群驢,無一不盡其能。畫跡有《雙騎圖》《牧放人馬圖》《三馬圖》《散馬圖》《沙牛圖》《松下高僧圖》等27件,著錄於《宣和畫譜》。傳世作品有《百馬圖》卷,李公麟摹本,現藏故宮博物院。
韋皋(746-806),字城武,唐代京兆萬年人,一代名將,曾任監察御史、知隴州行營留後事、隴州刺史奉義軍節度使等職。韋皋始仕為建陵挽郎。張鎰節度鳳翔,署營田判官。唐德宗狩奉天,授隴州刺史。置奉義軍,拜節度使。帝自梁洋還,召為左金吾衛將軍,遷大將軍。貞元元年,出為劍南西川節度使,當四川安撫史前後經略滇南十一載,曾大破吐蕃48萬,取鐵橋16城,俘其五王,把南詔打得獻地圖和上貢求降,並且為他立紀功碑,威武之至。憑著這樣的赫赫事功,他被大唐天子封為南康郡王,他給韋氏帶來的榮耀,使世代子孫享用不盡,而終於成為了當時“離天尺五”的名門鉅族。這位使吐蕃望風披靡的大將,治績也很高明,據說,他治理四川11年,載譽於道,當地的老百姓見其像必拜,深得民心。詩三首,以文翰之美,冠於一時。南詔得其手筆,刻石以榮其國。貞元十七年(801年)嘗撰並行書金銅普賢菩薩像記。卒年六十一。謚曰忠武。《唐書本傳、金石錄、雲笈七籤》
韋敻,唐代杜陵人。唐憲宗元和年間任杭州刺史
韋綬唐穆宗以綬精粹辯博,有先儒之風,可作秩宗。官至穆宗朝吏部尚書。
韋元禮,萬年人。唐武宗會昌年間任杭州刺史。
韋景駿,京兆人。韋弘機之孫,景龍中年任肥鄉令。
韋述,京兆人。韋景駿之子,唐朝史學家,位列唐玄宗時期十八學士的第八位。韋述小時就將家二千卷書閱盡,“黃墨精謹,內秘書不逮也”。中進士時年紀還小,身材還不高。考功郎宋之問說:“韋學士童年有何事業”?韋述對曰:“性好著書”。宋之問說:“本求異才,果得遷、固”。開元時,詔秘書監馬懷素編次圖書。懷素乃奏用韋述、元行沖齊浣王珣吳兢等二十六人,同於秘閣詳錄四部書,五年始成《唐書》一百卷。張說引他任集賢院直學士,累遷尚書工部侍郎。韋述在書府四十年,任史職二十年。補遺續缺,勒成國史一百一十二卷,事簡記詳。蕭穎士將他比作譙周、陳壽之流。安史之亂時,流亡至渝州卒。韋述好譜學,撰有《開元譜》二十卷,著有《兩京新記》。
韋妃唐肅宗妃.。
韋賢妃唐德宗賢妃。
韋貴妃,唐穆宗李恆(795年-824年)的貴妃,唐武宗之母,後被追尊為宣懿皇后。
韋處仁,唐穆宗李恆女義豐公主駙馬。
韋莊(約836-910年左右),字端己,京兆杜陵(今陝西省長安縣東南)人。唐末五代後蜀詩人。唐末進士,唐初宰相韋見素之後,詩人韋應物的四代孫,唐朝花間派詞人,詞風清麗,有《浣花詞》流傳。曾任後蜀宰相,諡文靖。著《秦婦吟》長詩,有名於世。

祠堂楹聯

山東鄒縣韋氏祠堂楹聯(此聯乃山濤公第36代孫,柳江百朋小山村又郎屯韋作堯,在解放前,韋瑞霖任柳江縣長時柳江韋氏醞釀籌建《韋氏祠堂》時,蒐集族史資料時得到此聯,作堯便背熟,復經山濤公之34代孫百朋二中退休教師韋神喜記錄考究淺解。清乾隆年間,宜山韋漢丞拔貢進京彎到山東鄒縣查訪祖源於韋氏祠堂抄錄楹聯。):
上聯:“由漢代以至明時,七老尚書、九堂御史、漢唐六宰輔、鄒魯五儒宗、近代繼高官、三公孫而三父子,鴻名垂宇宙,古今相業孰重三?我體先人好傳家,為子孫計。”
下聯:“自兗州而遷京兆,三朝文將,百粵將軍。叔侄八祠林,弟兄十進士,大臣兼國丈,二伯爵而二王侯,禮學表忠良,姓氏普天唯不二,爾曹後裔宜法祖,讀聖賢書。”
上聯解釋:從漢代到明代,“七老尚書”,家有七位當過尚書(唐代韋斌任過戶部尚書,韋陟任過吏部尚書,東漢何內懷縣人韋山濤任過吏部尚書,韋溫禮部尚書,唐朝韋巨源任禮部尚書,隋朝韋世康任吏部尚書,唐朝韋承慶任禮部尚書,合成“七老尚書”)。“九堂御史”,有九人當過御史(韋孟、韋賢、韋玄成、韋安石、韋斌、韋陟六個丞相加上韋孝寬大司空,韋凌雲都察院、韋渠牟諫議大夫,合成“九堂御史”)。“漢唐六宰輔”,漢唐兩代有六人當過宰相(實際上不止此數,光唐代就有16個姓韋當宰相)。“鄒魯五儒宗”,鄒魯(山東郡名)有韋孟、韋賢、韋玄成、韋實、韋培元五個學問家被眾稱為“鄒魯五儒宗”。“三公孫”,韋孟光漢楚元王劉交的太傅(相)又傅交子劉夷,再傅交孫劉成,做三代太傅,歷相三世。“三父子”,指唐代韋思謙及其二子韋承慶、韋嗣立父子三人都為相。“古今相業孰重三,古今當宰相的有誰做了三代王的宰相呢?韋孟的四世孫韋賢、賢子韋玄成都當過宰相。他們的大名傳遍天下,我們要體惜先祖的偉大業績,作為傳家至寶來教育我們的子孫。這是上聯的內容。
下聯解釋:從兗州(山東府名)而遷京兆(今陝西西安),“三朝文將”,漢、三國、唐三個朝代都湧現文將。“百粵將軍”,宋代韋大猷(韋山濤)封百粵將軍。“叔侄八祠林”,韋孟之64代孫韋索、65代孫韋莊、韋靄兄弟八人是翰林院學士、進翰林院當官(翰林院門扁題:“詞林”,叔侄八詞指的是他們)。“弟兄十進士”,韋固等同榜的十人錄取進士。“大臣兼國丈”,唐中宗的韋後之父、韋玄貞封上洛郡王、太師、雍州牧益州大都督。即當官又是皇上的岳父——國丈,這是“大臣兼國丈”。“二伯爵而二王侯”,韋皋隴州剌史,封南康忠武王、韋安石唐中宗時宰相、封上洛郡王,這是“二王”。韋賢、韋玄成封扶陽節侯是“二侯”,合為“二王侯”。禮學(《禮》的學問,韋賢尤為精通)門第,得表彰為忠良之家。韋氏真是普天之下獨一無二的大家族。爾曹(你們)後裔(後代)應當效法祖先,努力攻讀聖賢的書(現在是高科技的書籍)。

學術研究史

早期

研究主要集中以社會、政治為重點。
王伊同:《五朝門第》,二十世紀四十年代有關京兆韋氏作品。
毛漢光:台灣學者,《中國中古政治史論》第一篇《中古核心區核心集團之轉移》,《中國中古社會史論》第三篇《中古家族之變動》、第四篇《中古士族性質演變》、第八篇《從士族籍貫遷移看唐代士族之中央化》、第九篇《唐代大士族的進士第》以及《唐代統治階層的社會變動》等論著也對京兆韋氏有精彩論述。
孫國棟:《唐宋之際社會門第之消融》。

大陸新時期

個案分析:
陶敏王友勝韋應物集校注》和孫望《韋應物詩集系年校注》對韋應物的研究奠定基礎。傅漩瓊《唐代文學叢考》中《韋應物系年考證》和《唐才子傳校箋》,又對京兆韋氏之重要人物韋應物的生平履跡和交友行蹤有所考訂。劉金城《韋莊詞校注》和聶安福韋莊集箋注》的出版,又將人們對該家族另位知名文學家—韋莊的研究推進一步。
韋氏家族的系統研究與評價:
李浩《唐代關中士族與文學》一書的第五章《唐代關中文學群體的構成》中,對包括京兆韋氏在內的關中著族的文學創作予以詳細闡釋,並將京兆韋氏列單節加以研究。其另一著作《唐代三大地域文學士族研究》第四章《唐代文學士族的地域構成》,又特設“關中士族群體”一節,又大篇幅論及京兆韋氏的文學文化活動,將京兆韋氏置放於大的文化場景中加以巨觀觀照並把京兆韋氏與關中、山東、江南等文化區的著族文學進行比較。
呂卓民在《長安韋杜家族》從韋氏家族的興起、鼎盛和衰落三個方面著手,對韋氏自漢至唐的發展概況做了詳細介紹,惜其未對韋氏家族文化與文學的關係和家族變化發展的內外原因進行深入論述。
楊東晨韋姓史話》也對唐代韋氏加以介紹,細分源起、流布、盛事、文化、名人等部分,讀來有趣,但學術性差。

研究論文

以韋氏家族為對象的論文截至目前仍為數不多,在這當中主要涉及韋氏家族的起源及發展歷史、遷徙、文學作品的整理、重要政治人物的政治業績、相關考證、個別韋氏成員的文學創作成就和作品等方面。
墓誌資料的發掘和整理:
張蘊:《西安南郊畢原出土的韋氏墓誌初考—平齊公房和鄖公房成員》(《文博》1999年第6期)《關於西安南郊畢原出土的韋氏墓誌初考一逍遙公房和李夫人墓誌》(《考古與文物》2000年第1期)據考古出土的碑誌石刻對唐代韋氏家族的房支加以梳理。
周偉洲:《新出土的四方北朝韋氏墓誌考釋》針對近年出土的韋戚夫婦、韋彪夫婦等四方北朝墓誌加以考釋和疏證。
牟發鬆:《新出四方北朝韋氏墓誌校注》(《故宮博物院院刊》2006年第4期)又重新對周偉洲文進行校正,並附墓誌拓片圖版,這些對於我們進一步了解韋姓人物在南北朝時的活動情況較有意義。
陳尊樣:《唐韋幾墓誌考》(《文博》1994年第4期)。
宋英:《唐韋情墓誌考述》(《考古與文物》1996年第3期)。
焦傑:《韋待價西征土蕃考》(《陝西師範大學學報》1999年第4期)。
劉呆運:《唐長安南郊韋慎名墓清理簡報》(《考古與文物》2003年第6期)。
王家佑:《大足韋君靖碑與韋君靖史實考辨》(《四川文物》2003年第5期)。
周臘生:《唐代狀元韋灌生平事跡辨正》(《十堰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04年第4期)。
馬驥:《新發現的唐韋應物夫婦及子韋慶復夫婦墓誌簡考》(《文匯報》2007年11月4日)。
陳尚君:《韋應物一家墓誌的學術價值》(《文匯報》2007年11月4日)
李浩:《韋應物家族墓誌補論》(見《唐代三大地域文學士族研究》(增訂版))。相繼問世,韋氏家族在學界引起廣泛關注。
對韋氏家族這一群體加以關註:
楊東晨:《論韋姓宗族的形成與遷布》(《固原師專學報》2002年第4期)對夏商以來韋姓因國得氏及春秋以降韋氏宗族的遷移進行具體說明,從而為我們解讀京兆韋氏房支族系的形成奠定了一定的基礎。
張琳:《南朝時期僑居雍州的河東柳氏與京兆韋氏發展比較》(《武漢大學學報》2000年第2期)則探討了作為雍州豪宗大姓的河東柳氏和京兆韋氏的發展軌跡,並指出了二者在發展過程中呈現出來的差異。
榮新江:《韋述及其兩京新記》(《文獻》2004年第2期)對韋述的生平事跡,《兩京新記》的撰著年代、體例、內容和影響加以詳細研究。
馬微:《韋後的女性意識及其所處的歷史環境分析》(《三峽大學學報》2006年第1期)認為韋後許多措施,包括改易制度、大造符瑞輿論、參與大祭等,皆透露出女性意識。
韋氏家族文學研究:
韋應物與韋莊是韋氏家族人物中最受學界關注的作家據不完全統計,從1995年到2006年間,大陸地區對這兩位作家的研究論文就有近450篇,其中包括碩士學位論文6篇,博士學位論文2篇。
對有作品存世的絕大部分韋姓文學家卻僅有屈指可數的幾篇文章,如張侃《韋孟韋玄成詩之雅頌餘風與賦化傾向》(《蘭州大學學報》2001年第3期);鐘來茵《論“下筆如有神”是杜甫贈韋見素的詩》(《杜甫研究學刊》1995年第4期);張志烈《杜甫與韋僵》(《杜甫研究學刊》2004年第2期);方堅銘《韋昭度之死與吳融的詩歌創作》(《西南交通大學學報》2004年第3期);淺水《韋灌的行輩在李德裕之前》(《湖北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04年第1期)。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