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元九書

《與元九書》是唐代文學家白居易創作的一篇散文。這篇散文第一段是開場白,簡要地交代寫作目的和背景。第二段和第三段,從詩歌的發生學談起,對什麼是詩歌的本質提出自己的見解。第四段至第七段列舉文學史上的作家和作品,用十分簡潔的語句,敘述歷代詩歌發展變化的概況,闡明《詩經》以來反映現實的優良傳統。剩下的十二段,白居易從自己的勤學苦讀,談到仕宦之後潛心詩歌創作,以及作品的巨大影響,在總結創作經驗時,著重談到文學創作與現實的關係,得出“文章合為時而著,歌詩合為事而作”的結論。這篇散文平易流暢,洋洋灑灑,思想感情坦露無遺,語言文字通俗淺白。

基本介紹

  • 作品名稱:與元九書
  • 創作年代:唐代
  • 作品出處:《白氏長慶集
  • 文學體裁:散文
  • 作者:白居易
作品原文,注釋譯文,詞句注釋,白話譯文,創作背景,作品鑑賞,整體賞析,名家點評,作者簡介,

作品原文

與元九1
月日2,居易白3。微之足下4:自足下謫5江陵6至於今,凡枉贈答詩7僅百篇。每8詩來,或9辱序,或辱書,冠10於卷首,皆所以陳11古今歌詩之義,且自敘11為文因緣12,與年月之遠近13也。仆14既受足下詩,又諭15足下此意,常欲承16答來旨17粗論歌詩大端18,並自述為文之意,總19為一書,致20足下前。累歲已來21,牽故少暇22,間23有容隙,或24欲為之;又自思所陳,亦無出25足下之見;臨紙復罷者數四26,卒27不能成就28其志29,以至於今。
今俟罪30潯陽31,除盥櫛食寢32外無餘事,因覽足下去通州33日所留新舊文二十六軸,開卷得意34,忽35如會面,心所畜36者,便欲快言,往往白疑37,不知相去萬里也。既而38憤悱之氣39,思有所濁,遂追就前志40,勉為此書,足下幸41試為仆留意一省42
夫文,尚43矣,三才44各有文。天之文三光45首之46;地之文五材47首之;人之文六經48首之。就六經言,詩又首之。何者?聖人感人心而天下和平。感人心者49,莫先乎情50,莫始乎言51,莫切乎聲52,莫深乎義53。詩者,根情,苗言,華54聲,實義。上自聖賢,下至愚騃55,微及豚魚56,幽及鬼神57。群58分而氣59同,形異而情60一。未有聲入61而不應、情交62而不感者。
聖人知其然63,因64其言,經65之以六義66;緣其聲,緯之以五音67。音有韻68,義有類69。韻協則言順,言順則聲易入;類舉70則情見,情見則感易交。於是乎孕大含深71,貫微洞密72,上737475而一氣7677,憂樂合而百志78熙。五帝79三皇80所以直道而行、垂拱而理81者,揭此以為大柄83,決此以為大竇84也。故聞“元首明,股肱良”之歌,則知虞道昌矣。聞五子洛汭之歌85,則知夏政8687矣。言者無罪,聞者足誡,言者聞者莫不兩盡其心88焉。
89周衰秦興,采詩官90廢,上不以詩補察91時政,下不以歌泄導92人情93。用至於諂成之風94動,救失之道缺。於時六義始剚矣。國風變為騷辭95,五言始於蘇、李96。詩騷97皆不遇98者,各系其志99,發而為文。故河梁之句,止於傷別;澤畔之吟100,歸於怨思。彷徨抑鬱,不暇及他耳。然去《詩》未遠,梗概101尚存。故興102離別則引雙鳧一雁為喻,諷103君子小人則引香草惡鳥為比。雖義類不具104,猶得風人之什二三105焉。於時六義始缺矣。晉、宋106已還107,得者蓋寡108。以康樂109之奧博,多溺於山水;以淵明110之高古,偏放于田園。江111、鮑112之流,又狹於此。如梁鴻113《五噫》之例者,百無一二。於時六義浸114微矣!陵夷115至於梁、陳間,率116不過嘲風雪、弄花草而已。噫!風雪花草之物,三百篇117中豈舍之乎?顧所用何如耳。設如“北風其涼”,假118風以刺威虐;“雨雪霏霏119”,因雪以愍征役;“棠棣之華120”,感華以諷兄弟;“采采芣苡121”,美草以樂有子也。皆興發於此122而義歸於彼123。反是者,可乎哉!然則“餘霞散成綺,澄江淨如練”,“歸花先委露,別葉乍辭風”之什124,麗則麗矣,吾不知其所諷焉。故仆所謂嘲風雪、弄花草而已。於時六義盡去125矣。
唐興二百年,其間詩人不可勝數126。所可舉者,陳子昂127有《感遇詩》二十首,鮑防128《感興詩》十五篇。又詩之豪者,世稱李、杜129。李之作,才矣!奇矣!人不迨130矣!索131其風雅比興132,十無一焉。杜詩最多,可傳者千餘首。至於貫穿古今,覙縷格律133,盡工盡善,又過於李焉134。然撮135其《新安》、《石壕》、《潼關吏》、《蘆子關》、《花門》之章,“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136”之句,亦不過十三四。杜尚如此,況不迨杜者乎?仆常痛詩道137崩壞,忽忽138憤發,或廢食輟寢,不量才力139,欲扶起之。嗟乎!事有大謬140者,又不可一二而言141,然亦不能不粗陳於左右142
仆始生六七月時,乳母抱弄於書屏143下,有指“之”字、“無”字示仆者,仆口未能言,心已默識144。後有問此二字者,雖百十其試145,而指之不差。則知仆宿習之緣146,已在文字中矣。及五六歲,便學為詩。九歲諳識147聲韻。十五六,始知有進士148,苦節149讀書。二十已150來,晝課151賦,夜課書,間又課詩,不遑寢息152矣。以至於口舌成瘡,手肘成胝153。既壯而膚革154不豐盈,未老而齒髮早衰白;瞀瞀然如飛蠅垂珠在眸子中者155,動以萬數156,蓋以苦學力文之所致157,又自悲。
家貧多故,二十七方從鄉賦158。既第159之後,雖專於科試160,亦不廢161詩。及授校書郎162時,已盈163三四百首。或出示交友164如足下輩,見皆謂之工,其實未窺作者之域165耳。自登朝166來,年齒167漸長,閱事168漸多。每與人言,多詢169時務;每讀書史,多求理道170。始知文章合171為時而著,歌詩合為事而作。是時皇帝172初即位,宰府173有正人,屢降璽書174,訪人急病175
仆當此日,擢在翰林176,身是諫官177,月請諫紙178。啟奏179之間,有可以救濟人病180,裨補時闕181,而難於指言182者,輒183詠歌之,欲稍稍184遞進185聞於上186。上以廣宸聽,副憂勤187;次以酬188恩獎,塞言責;下以復吾平生之志189。豈圖190志未就而悔已生,言未聞而謗已成191矣!
又請為左右終言之192。凡聞仆《賀雨詩193》,眾口籍籍194,以為非宜195矣;聞仆《哭孔戡詩196》,眾面脈脈197,盡不悅矣;聞《秦中吟198》,則權豪貴近者199,相目而變色矣;聞《登樂遊園200》寄足下詩,則執政柄者扼腕201矣;聞《宿紫閣村202》詩,則握軍要者203切齒矣!大率204如此,不可遍舉。不相與者205,號為沽譽,號為詆訐206,號為訕謗207。苟相與者,則如牛僧孺之誡208焉。乃至骨肉妻孥209,皆以我為非也。其不我非者,舉世210不過三兩人。有鄧魴211者,見仆詩而喜,無何魴死。有唐衢212者,見仆詩而泣,未幾而衢死。其餘即足下。足下又十年來困躓若此213。嗚呼!豈六義四始214之風,天將破壞,不可支持耶215?抑216又不知天意不欲使下人病苦聞於上耶?不然,何有志於詩者,不利若此之甚也!然仆又自思關東一男子217耳,除讀書屬文218外,其他懵然219無知,乃至書畫棋博,可以接群居之歡者220,一無通曉,即其愚拙可知矣!初應進士時,中朝無緦221麻之親,達官222無半面之舊;策蹇步223於利足之途224,張空拳225於戰文之場226。十年之間,三登科第,名落眾耳,跡升清貫227,出交賢俊,入侍冕旒228。始得名於文章,終得罪於文章,亦其宜也。
日者229聞親友間說230,禮、吏部舉231選人,多以仆私試賦232判為準的。其餘詩句,亦往往在人口中。仆恧然233自愧,不之信也。及再來長安,又聞有軍使高霞寓234者,欲聘倡妓,妓大誇曰:“我誦得白學士《長恨歌》,豈同他哉?”由是增價。又足下書云:到通州日,見江館235柱間有題仆詩者。何人哉?又昨過漢南236日,適237遇主238人集眾娛樂239,他賓諸妓見仆來,指而相顧曰:此是《秦中吟》、《長恨歌》主耳。自長安抵江西三四千里,凡鄉校240、佛寺、逆旅、行舟之中,往往有題仆詩者;士庶、僧徒、孀婦、處女之口,每有詠仆詩者。此誠雕篆之戲241,不足為多242,然今時俗所重,正在此耳。雖前賢如淵、雲243者,前輩如李、杜者,亦未能忘情於其間。
古人云:“名者公器,不可多取。”仆是何者,竊244時之名已多。既竊時名,又欲竊時之富貴,使245己為造物者246,肯兼與之乎?今之屯窮,理固然也。況詩人多蹇247,如陳子昂、杜甫,各授一拾遺,而屯剝248至死。孟浩然輩不及一命,窮悴249終身。近日孟郊250六十,終試協律;張籍251五十,未離一太祝。彼何人哉!況仆之才又不迨彼。今雖謫佐遠郡252,而官品至第五,月俸四五萬,寒有衣,飢有食,給身之外,施及253家人。亦可謂不負白氏之子254矣。微之,微之!勿念我哉!
仆數月來,檢討255囊帙256中,得新舊詩,各以類分,分為卷目257。自拾遺來258,凡所遇所感,關於美刺興比者;又自武德至元和因事立題259,題為“新樂府”者,共一百五十首,謂之"諷諭詩"。又或退公260獨處,或移病261閒居,知足保和262,吟玩性情263者一百首,謂之”閒適詩“。又有事物牽於外,情理264動於內,隨感遇而形於嘆詠者一百首,謂之”感傷詩“。又有五言、七言、長句、絕句265,自一百韻至兩百韻者四百餘首,謂之”雜律詩“。凡為十五卷,約八百首。異時266相見,當盡致於執事267
微之,古人云:“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仆雖不肖268,常師269此語。大丈夫所守者道270,所待者時。時271之來也,為雲龍272,為風鵬273,勃然突然274,陳力以出275;時之不來也,為霧豹276,為冥鴻277,寂兮寥兮278,奉身而退。進退出處279,何往而不自得哉!故仆志在兼濟,行在獨善,奉而始終280之則為道,言而發明281之則為詩。謂之諷諭詩,兼濟之志也;謂之閒適詩,獨善之義也。故覽仆詩者,知仆之道焉。其餘雜律詩,或誘282於一時一物,發於一笑一吟,率然283成章,非平生所尚者,但以親朋合散之際,取其釋恨佐歡284,今銓次285之間,未能刪去。他時286有為我編集斯文者,略之可也。
微之,夫貴耳賤目287,榮古陋今288,人之大情289也。仆不能遠征古舊290,如近歲韋蘇州歌行,才麗291之外,頗近興諷292;其五言詩,又高雅閒淡293,自成一家之體,今之秉筆者294誰能及之?然當蘇州在時,人亦未甚愛重,必待身後295,人始貴之。今仆之詩,人所愛者,悉296不過雜律詩與《長恨歌》已下耳。時之所重,仆之所輕。至於諷諭者,意激而言質297;閒適者,思澹而辭迂298。以質合迂299,宜人之不愛也。今所愛者,並世而生300,獨足下耳。然百千年後,安知301復無如足下者出,而知愛我詩哉?故自八九年來,與足下小通302則以詩相戒,小窮則以詩相勉,索居則以詩相慰,同處303則以詩相娛。知吾罪吾304,率以詩305也。
如今年春遊城南306時,與足下馬上相戲,因各誦新艷小律307,不雜他篇,自皇子陂308歸昭國里309,迭吟遞唱310,不絕聲者二十里余。攀、李311在傍,無所措口312。知我者以為詩仙,不知我者以為詩魔。何則?勞心靈313,役聲氣,連朝接夕,不自知其苦,非魔而何?偶同人314當美景,或花時宴罷,或月夜酒酣315,一詠一吟,不覺老之將至。雖驂鸞鶴游蓬瀛者之適316,無以加於此焉,又非仙而何?微之,微之!此吾所以與足下外形骸317、脫蹤跡318、傲軒鼎319、輕人寰320者,又以此也。
當此之時,足下興有餘力,且欲與仆悉索321還往中詩,取其尤長者,如張十八322古樂府,李二十323新歌行,盧楊324二秘書律詩,竇七325、元八絕句,博搜精掇326,編而次之,號為《元白往還集》。眾君子得擬議327於此者,莫不踴躍欣喜,以為盛事。嗟乎!言未終而足下左轉,不數月而仆又繼行328,心期索然329,何日成就?又可為之太息矣!
仆常語足下,凡人為文,私於自是330,不忍於割截331,或失於繁多。其間妍媸益又自惑332。必待交友有公鑒無姑息333者,討論而削奪334之,然後繁簡當否,得其中矣。況仆與足下,為文尤患335其多。己尚病之336,況他人乎?今且各纂詩筆337,粗為卷第338,待與足下相見日,各出所有,終前志339焉。又不知相遇是何年,相見是何地,溘然340而至,則如之何?微之知我心哉!
潯陽臘月,江風苦寒,歲暮鮮歡341,夜長少睡。引筆342鋪紙,悄然343燈前,有念則書,言無銓次。勿以繁雜為倦,且以344代一夕之話言也。
微之微之!知我心哉!樂天再拜。

注釋譯文

詞句注釋

1.元九:元稹(779年~831年),字微之,河南人。唐詩人,白居易的好友。排行第九,故稱元九。以排行相稱謂,是唐代人的習慣。
2.月日:古人書信草稿開頭常標明“月日”,譽清時就寫明準確的日期。
3.白:說。
4.足下:對人的尊稱,這裡指元稹。
5.謫:被流放或降職。
6.江陵:今湖北省江陵縣,府時為江陵府。元稹由於得罪宦官和權貴,從監察御史被貶到江陵,做士曹參軍。
7.贈答詩:元稹贈給或酬答白居易的詩。
8.每:每次,每逢。
9.或:有時。
10.冠:做動詞用,放在上面或前面的意思。
11.陳、敘;都是說明的意思。
12.因緣:緣由,理由。
13.遠近:先後。
14.仆:我,謙遜的說法。
15.諭:明白,領會。
16.承:奉,謙遜的說法。
17.來旨:來信的旨意。
18.大端:大的方面,基本道理。
19.總:概括起來。
20.致:送到。
21.累歲已來:幾年以來。累歲,多年。
22.牽故少暇:為事故牽累,很少空閒。
23.間:間或,偶然。
24.或:有時。
25.無出:沒有超出……之外。
26.數四:再三再四的意思。
27.卒:終。
28.成就:完成,實現。
29.其志:指上文說過的“常欲承答來旨”的心愿。
30.俟罪:待罪,任職的謙遜說法。
31.潯陽:江州治所,今江西省九江市。
32.盥櫛食寢:洗臉,梳頭,吃飯,睡覺。
33.通州:今四川省達縣。
34.開卷得意:打開捲軸閱讀,領會文章的意旨。
35.忽:恍恍忽忽的樣子。
36.蓄:蓄積,懷藏。
37.白疑: 自己迷迷胡胡的。
38.既而:過後。
39.憤悱之氣: 內心的鬱憤不平的感情。
40.遂追就前志:於是回想起過去的心愿。前志,指上文說過的“不能成就其志”的志。
41.幸:希望,表示尊敬的意思。
42.省:察,看看。
43.尚:早,久,指起源很早,歷史很久。
44.三才:指天、地、人。
45.三光:指日、月、星。
46.首之:為……之首。這個“首之”和以下兩個“首之”的“之”分別代表“天之文” “地之文” “人之文”。
47.五材:指水、火、木、金、土,也稱五行。
48.六經:指儒家六種經書,即詩、書、禮、樂、易、春秋。
49.感人心者:感動人心的事物。
50.莫先乎情:沒有比情更先的,即首先是感情。莫,沒有什麼。
51.莫始乎言:沒有比言更早的。
52.莫切乎聲:沒有比聲更切合的。切,貼近,切合。
53.莫深乎義:沒有比義理深的。
54.華:花。
55.愚駿:愚蠢,是聖賢的反面。
56.豚龜:代表微小低級的動物。
57.幽及鬼神:幽暗如鬼神。
58.群:類,種類。
59.氣:氣質。
60.聲情:指詩的音韻和情感。
61.入:刺激。
62.交:接觸。
63.然:這樣,指詩的性質和作用。
64.因:同下句的“緣”,都是“根據”、 “按照”的音思。
65.經: 同下句的“緯”,都是“熔裁”、 “統帥”、 “貫串”的意思。
66.六義:指《詩經》的風、雅、頌、賦、比、興。前三項,指《詩經》的體裁。後三項指《詩經》的表現方法。
67.五音:宮、商、角、徵、羽。這是表示聲音的高低清濁的名稱。
68.音有韻:五音有韻律。
69.義有類:六義有類分。
70.類舉:類分明確。舉,揭示出來。
71.孕大含濼:包含博大精沫的道理。孕、含,都是“包含”的意思。
72.貫微洞密:貫通隱密細微的事物。貫、洞,貫通。
73.上:指天子。
74.下:指老百姓。
75.通:溝通。
76.一氣:天地之氣。
77.泰:通。
78.百志:各種各樣的人的心愿。 熙:安樂,和樂。
79.帝:指黃帝、顓頊、嚳、堯,舜。
80.三皇:伏羲、女媧、神農。這裡代表古聖先賢。
81.垂拱而理:垂衣拱手而治。
82.此:與下句的“此”,都是代《濤經》的義和音的。
83.柄:權衡。
84.大竇:大經大法。
85.五子洛油之歌:相傳夏王太康不關心人民,被羿所逐。太康的兄弟五人待太康於洛油,作歌。
86.政:政事。
87.荒:荒廢。
88.兩盡其心:互相都表現出各自的用心。兩,互相。
89.洎:及,到了。
90.釆詩官:周朝所設採集民間歌謠的官。
91.補察:補救,考察。補,彌補過失。
92.泄導:宣洩疏導,表達的意思。
93.人情:民情。
94.諂成之風:歌頌成績的風氣。陷,滔媚,言過其實地歌頌。成,成績,成就。
95.騷辭:指楚辭。騷,《離騷》,楚辭的代表作品。
96.蘇、李:蘇武、李陵。
97.騷:一般指詩人,這裡專指屆原。
98.不遇:不過寸,不得志。
99.系其志:切合自己的情志。系,切合。 ·
100.澤畔之吟:指朋原的《漁父》,其中說: “朋原既放,游於江潭,行吟江畔。”
101.梗概:大概。
102.興:賦比興的興,詩的一種表現方法。
103.諷:諷喻。
104.義類不具:六義的類不完備。義, 《詩經》的六義。具,完備。這是把蘇,李、騷人的作品同《詩經》相比較而說的。
105.風人之什二三:詩人的十分之二三。
106.宋:指南朝宋。
107.以還:以來。
108.得者蓋寡:得到的大概少了。蓋,大概。寡,少。
109.康樂:謝靈運,其詩多寫山水。
110.淵明:陶潛,字元亮,晉人。其詩多寫田園。
111.江:江淹,字文通,南朝粱人。
112.鮑:鮑照,字明南朝宋人。
113.梁鴻:東漢時人。
114.浸:漸。
115.陵夷:衰落,愈趨愈下。陵,丘陵。夷,平。
116.率:大都。
117.三百篇:指《詩經》。
118.假:借。
119.雨雪霏霏:該句出自《詩經·小雅·採薇》。是同情征戍之苦的。
120.棠棣之華:該句出自《詩經·小雅·棠梂》。是諷刺用朝統治階級內部鬥爭的。
121.采采芣苡:該句出自《詩經·用南·芣苡》。
122.興發於此:從風、雪、花、草這些事物起興。此,指上文說的風、雪,花、草。
123.義歸於彼:表現的意義在於刺威虐,憋征役,諷兄弟,樂有子。彼,指風、雪、花、草所引起的詩義。
124.什:篇。
125.去:棄,亡,喪失。
126.不可勝數:數不盡。
127.陳子昂:初唐詩人,字伯玉,唐武后時,做過右拾遺的官。後家居,被縣令迫害,死於獄中。他反對六朝以來形式主義的文風,發揚《詩經》的優良傳統,繼承漢魏風骨。
128.鮑防:唐詩人,寧子慎。
129.李、杜:李白,杜甫。
130.迨:及。
131.索:探求。
132.風雅比興:代表詩的六義。
133.覙縷格律:純熟地運用各種格律。
134.焉:語氣助詞。
135.撮:摘錄,舉出。
136.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杜甫長詩《自京赴奉先縣詠懷五百字》里的句子。
137.詩道:詩的雅正之道,指《詩經》以來諷渝現實的優良傳統。
138.忽忽:恍恍忽忽。 輟:中止,停止。 哺:吃。
139.不量才力:沒有考慮才能力量。量,估計,考慮。
140.事有大謬:事情有很背謬的地方。就是事與主觀願望相反的意思。
141.一二而言:一點兩點地說。就是詳細說的意思。
142.粗陳於左右:大致上對您說說。
143.書屏:刻上字的屏風。
144.默識:默默地記住。
145.雖百十其試:即使試問十次百次。
146.宿昔之緣:生來就有的緣分。
147.諳識:懂得,通曉。
148.始知有進士:才知道科舉考中進士的榮耀。始,才。
149.苦節:苦行,勤奮刻苦的品行,這裡指求學的作風說的。
150.已: 以。
151.課:以……為功課,研習。
152.不遑寢息:顧不上睡覺休息。遑,閒暇。不遑,沒有閒暇,顧不上。
153.胝:皮堅厚。
154.膚革:肌肉。革,這裡指皮膚。
155.瞀瞀然如飛蠅垂珠在眸子中者:眼睛裡好象一晃一晃地飛著蒼蠅,掛著珠子。瞥瞥然,事物在眼前一晃一晃的樣子。
156.動以萬數:動不動就以萬計。這是形容眼睛老花的情狀。
157.蓋以苦學力文所致:這是由於刻苦學習努力為文所造成的。蓋,乃。
158.鄉賦:地方選撥人才的考試。白居易於公元799年在宜城參加鄉試,時年二十七歲。
159.既第:考中。第,就是登進士第。
160.科試:分科考試。
161.廢:停止。
162.校書郎:官名,掌校讎書籍。
163.盈:滿,足。
164.或出示交友:有時拿出來給朋友看。交友,知心朋友。
165.未窺作者之域:沒有窺見作者的境地。這是說自己的詩還沒有達到大作家的水平。
166.登朝;在朝庭作官。
167.年齒:年歲。
168.閱事:經歷的事情。
169.詢:洶門,汁十,徵求寧見。
170.道:治理國家的道理。
171.合:應該。
172.皇帝:指小憲宗李純。
173.宰府:相府,政府。
174.璽書:詔書。
175.訪人急病:訪問人民的疚苫。訪,訪問。人,民。病,痛苦。
176.擢在翰林:升仿竹林學士。
177.身是諫官:指被拜為左拾迪。
178.手請諫紙:親自領取寫諫章的紙。當時制度規定諫官每月可以向公家領一定數量的諫紙。
179.啟奏:寫奏章亢接向皇上陳述。奏,奏章。啟,陳述。
180.人病:人民疾苦。
181.裨補時闕:對時政的缺失有所補益。闕,同缺。
182.指言:直接說出來。
183.輒:就。
184.稍稍:慢慢。
185.遞進:一步步地進獻。
186.聞於上:讓皇帝知道。
187.憂勤:憂民勤政,指皇帝考慮處理國家大事。
188.酬:報答。塞,盡。
189.平生之志:指“仆常痛詩道崩壞…山欲扶起之”的心愿。
190.豈圖:哪能想到。
191.言未聞而謗已成:詩歌沒有聞於上,誹謗卻已形成了。言,指“救濟人病,裨補寸曲”的詩。
192.終言之: 自始至終地說說這件事。 “之”代上文說的“志未就而悔已生,言未聞而謗已成”。
193.賀雨詩:見《白氏長慶集》卷一諷諭詩,內容足諷勸皇上改善人民生活的。
194.眾口籍籍:眾人一起喧嚷。籍籍,喧嚷的樣子。
195.已謂非宜: 已經認為不合適。
196.哭孔戡詩:見卷一諷諭詩。孔戡是當時正直不阿的官員。白居易這首詩痛惜他有才而不得重用。
197.眾面脈脈:眾人面呈怒色。脈脈,含怒的樣子。
198.秦中吟:包括十首濤,見卷二諷諭詩。這些詩是詩人根據貞元、元和年間在長安的見聞寫的,諷刺統治階級的剝削奢靡生活。
199.權豪坍近者:有權勢的顯貴和近臣。
200.樂遊園:題目一作《登樂遊園望》,見卷一諷渝詩。內容是說自己所愛重的人,死的死,謫的滴,諷刺執政者。
201.扼腕:扼著手腕,表示痛恨。
202.宿紫閣村;題目一作《宿紫閣山北村》,見卷一諷諭詩。這首詩諷刺軍人的掠奪。
203.握軍要者:掌握軍權的人。
204.大率:大都。
205.不相與者:沒有交誼的人。與,結交。
206.詆訐:惡意攻擊。
207.訕謗:嘲笑誹瀆。
208.牛僧孺之誡:牛僧孺揭露時政而被斥逐的教訓。
209.骨肉妻孥:兄弟妻子。
210.舉世:整個社會。舉,全,整個。
211.鄧魴:白居易同時的詩人。白居易有《鄧魴張徹落第》《讀鄧魴詩》,說他的詩象陶潛,不遇而死。
212.唐衢: 白居易同時的詩人。
213.困躓若此:困頓到這種程度。
214.四始:稱風、大椎、小雅、頌為四始。漢代學者鄭玄解釋說:“此陽者,人計行之則為興,廢之則為裴。”又解稈“始”的意義說:“始者,王道興衰之所由。”
215.耶:與“豈”字相呼應,相當於現代漢語“難道……嗎?”。
216.抑:與“耶”相呼應,相當於現代漢晤“還是……呢?”。
217.關東一男子:關東一個普通人。
218.屬文:做文章。
219.懵然:無知的樣子。
220.書畫棋博可以接群居之歡者:陪法、繪畫、奕棋、博戲那些可以交際聯歡的書。博,古代一種賭輸贏的遊戲。
221.緦:細麻布。
222.達官:顯赫的官,聲名達於國君的官。
223.策蹇步:策勵著一府一瘸的腳步。
224.利足之途:爭取功名仕進之途。利足,腿腳利便。
225.張空拳:伸張著空無所有的雙手。
226.戰文之場:以文卡取勝的科舉之場。
227.清貫:清班,折僕從之官。
228.冕旒:指皇帝。
229.日者:近日。
230.間說:私下洗。間,暗中,私下。
231.禮吏部:禮部,吏部。店制,禮部管跡士考試,吏邢管進士及第後任職的考試。
232.私試賦:指白居易應試做的《性習相遠近賦》《求玄珠賦》《漢高皇帝親斬自蛇賦》外。
233.恧然:慚愧的樣子。
234.高霞寓:池川人。元和中隨渚將討王承宗有功,累拜振武邡寧節度使。
235.江館:近江的客舍。通州臨近通江。
236.漢南: 白居易滴江州時路過漢南。
237.適:恰好。
238.主:主人,詩的作者。
239.樂:指下文所洗“沾妓”。
240.鄉校:地方學校。 逆旅:旅館。
241.雌蟲之技:細小不足道的技能。
242.不足為多:不值得稱讚。多,稱讚。
243.淵、云:王褒,宇子淵,漢宦帝時人。揚雄,字子云,王莽時人。二人皆以賦著名於世。
244.竊:竊有,占有。
245.使:假使。
246.物者:指上天。
247.蹇:困難,不順利。
248.屯剝:困厄。
249.窮悴:困窮。
250.孟郊:字東野,湖州武康人。
251.張籍:字文呂,和州人。貞元年中進士,曾做太常寺太祝。
252.滴佐遠郡:被降職做一個遠邯的佐貳之官。指白居易做江州司馬事。
253.施及:供給。拖,給予恩惠。
254.不負白氏之子:不辜負自家的子孫。意思是說對得起先輩。
255.檢討;搜檢。
256.囊秩:書函之類。
257.卷首:卷頭,卷別。
258.自拾遺來:從做左拾遺以來。
259.白武德汔元和因事立題:這是白居易新樂府詩所取材的時期。武德,店高祖年號。
260.退公:下班,公奉完畢。
261.移病:請病假。意思是辭職。
262.知足保和:名利上知道滿足,保養元氣。和,沖和。元氣,精氣。
263.吟玩情性:吟詠、順適性情。
264.情理:思想感情。
265.五言、·七言、長句、絕句:指五言、七言的長句和五言、七言的絕句。 ·
266.異時:他日,將來。
267.致於執事:送給您。致,送。執事,指對方的辦事人員。
268.不肖:不賢。
269.師:取法,以……為師。
270.道:聖賢的大道。
271.時:通達的時會。
272.雲龍:作雲的龍。
273.風鵬:搏風的鵬。
274.勃然突然:生氣勃勃,勇往直前。
275.陳力以出:盡力而進。
276.霧豹:深山的豹。劉向《古列女傳》說:“南山有玄豹,霧雨七日而不下食者,何者?欲以澤其毛而成文章也。”這裡的霧豹和下句的“冥鴻”,都是用以比喻遠走高飛的隱土。
277.冥鴻:遠空的鴻。
278.寂兮寥兮:安安靜靜,空曠無阻礙。寂,靜。寥,空。
279.進退出處:仕進退隱。
280.始終:甜徹到底。
281.發明:閘發。
282.誘:誘發,引起。
283.率然:隨意地。
284.釋恨佐歡:排除離別之苦,增加聚會的歡樂。
285.銓次:選編。
286.他時:他日,將來。
287.貴耳賤目:尊重耳聞的,輕視眼見的。這句與下句“榮古陋今”意思相同。
288.榮古陋今:認為古代的好,認為今天的壞。
289.大情:常情。
290.遠徵古舊: 以古代的舊聞做證明。遠,指時間說的。徵,證明。
291.才麗:指才氣高超和問藻華麗,
292.興諷:用興的手法表達諷諭的意義。興,賦比興的“興”。諷,諷諭。
293.閒淡:安詳恬靜。
294.秉筆者:執筆者,作者。
295.身後:死後。
296.悉:都。
297.意激而言質:意思激越而言語質宦。
298.思淡而詞迂:思慮恬靜而文詞迂緩。
299.以質合迂:由於質直並迂緩。
300.並世而生:同我一起活在世上。
301.安知:怎么知道。
302.小通:做官順利。通,通達,指做官順利。白居易和元稹都沒敝過大官,所以說小通。
303.同處:生活在一起。
304.知吾罪吾:與我相交和對我譴責。
305.率以詩:大概都是由於詩。
306.城南:指長安城南。
307.新艷小律:新穎美麗的短小律詩。小律是指八句律詩,對長律而言的。
308.皇子陂:長安城南的地名。
309.昭國里:長安城的里巷。白居易曾住在那裡。
310.迭吟遞唱:輪流吟唱。
311.樊、李:樊宗憲與李景信,又一洗是樊宗帥與李建。都是當時較知名詩人。
312.措口:插嘴。
313.勞心靈:心靈勞苦。
314.偶同人:伴隨著志趣朴刊的人。偶,相伴。同人,志趣相同的人。
315.酒酣:酒喝得很暢快。
316.雖驂鸞鶴游蓬瀛者之適:駕鸞鶴遊仙I山的人的舒適。
317.外形骸:以形骸為外釣。形骸,形體。
318.脫蹤跡:脫離與人世往來的蹤跡。
319.仿軒鼎:蔑視富貴。軒,高車。鼎,古寸盛食物的大器皿。
320.輕人褒:輕視人間。
321.索: 索取。
322.張十八:即張籍。
323.李二十:川李紳。
324.盧楊:盧拱、楊巨源。二人皆做過秘書郎的官。
325.竇七、元八:安鞏、元宗簡,
326.博搜摘掇:廣泛蒐集,精心選擇。
327.擬議:考慮。 ·
328.繼行:接著也調走了。指白居易貶江州司馬事。
329.索然:沒興致的仟子。
330.自是:自以為是,自以為好。
331.割截:刪削。
332.妍媸益又自惑:好壞自己又看不清。
333.公鑒無姑息:公正的汁價而不過分寬容。鑒,評定,評價。姑息,過分寬容。
334.削奪:刪削。
335.尤患:很擔心。
336.病之:以為是毛病。病,不好,毛病。
337.各纂詩筆:各自編集尚文。詩筆,詩和文。
338.卷第:卷次。
339.終前志:了卻過去的心愿。
340.溘然:奄忽,指死亡。
341.鮮歡:少歡,沒什麼樂趣。
342.引筆:拿筆。
343.悄然:靜靜地。
344.且以:暫且用來。

白話譯文

月日,白居易,微之足下:自從足下被貶到江陵府到現在,你贈送和酬答我的詩已近一百首了。每逢寄詩來,你還不辭辛苦,有時作序,有時寫信,都冠在卷頭。這都是用來闡述古今詩歌的意義,並且說明自己做文章的緣由和年月的先後的。我既然接受了你的詩,又理解了你這番意圖,也就常常想要回答來信,概略地談談詩歌的基本道理,並陳述自己做文章的意圖,總起來寫一封信,送到足下面前。但是,幾年以來,為事故拖累,很少空睱。偶然有了空閒,有時想做這件事,又想到我所說的並沒有超出足下的見解,所以有好幾次都是鋪開信紙又做罷了的。最終沒能實現過去的心愿,直到如今。
現在被貶調到潯陽任職,除去起居飲食之外,沒有別的事可做,於是就瀏覽你到通州去時留下的二十六軸新舊文章,開卷閱讀領會其中的含意,真好象和你會面談心一樣。我長時蓄積於內心的想法,便想一吐為快,恍恍惚惚感覺你還在面前,竟忘記了你是在遙遠的通州。從而,我的鬱積不平的感情想要有所發泄,於是就回憶起從前的心愿,勉力地寫了這封信。希望足下為我用心看一看,是很以為榮幸的。
所謂文,起源真是太久遠了。三才都有自己的文:上天的文,以三光為首;大地的文,以五材為首;人間的文,以六經為首。就拿六經來說,《詩經》又是為首的。為什麼呢?因為聖人就是用詩感化人心,而使天下和平的。能夠感化人心的事物,沒有比情先的,沒有比言早的,沒有比聲近的,沒有比義深的。所謂詩,就是以情為根,以詩為苗,以聲為花,以義為實的。上自聖賢,下至愚人,微小如豚魚,幽隱如鬼神,種類有別而氣質相同,形體各異而感情一致。接受聲音的刺激而不產生反響,接觸到情感的影響而內心不感應,這樣的事是沒有的。
聖人懂得這個道理,就根據言語的狀況,把它納入六義,按照聲音的形態,把它鎔入五音,使之合於規範。五音有規律,六義有類分。韻律協調言語就通順,語言順暢聲音就容易動人。類分明確情感就得以表現,情感得以表現就容易感人。這樣一來,其中就包含著博大精深的道理,貫穿著隱密細微的事物。天子和平民就以上下溝通,天地之氣就能彼此相交,人們的憂樂相同,人人的心意也就達到和樂。三皇五帝所以按正確的道理去辦事,垂衣拱手就把國家治理很好,原因就在於掌握了詩的義和音,把這作為主要權衡;也辯明了詩的義和言,把這作為主要的法寶。因此,聽到“元首明,股肱良”這樣的歌,就知道虞舜時代治道昌明。聽到五子洛汭這樣的歌,就知道夏太康的政事已經荒廢。用詩諷諭的人沒有罪過,聽到這種諷喻的人可以作為戒鑒。實行諷諭的和聽到這到諷諭的各儘自己的心力。
到了東周衰落秦國興起的時候,采詩之官就廢除了。天子不以采詩觀風的辦法補救並考察政事的缺失,平民也不以詩歌宣洩疏導自己的感情。於是頌揚成績的風氣興起來,補救政事缺失的道理遭到破壞。這時候,六義就不完整了。國風演變為楚辭、五言詩開始於蘇武、李陵。蘇武、李陵、屈原遭遇都不好,他們都切合自己的情志,抒發感慨而寫成詩文。因此,“攜手上河梁”之類的詩句,僅止於表達離別的傷感,“行吟澤畔”這樣的吟詠最終也只歸於怨憤的思緒。詩中所表達的儘是彷徨難捨,抑鬱愁苦,沒有寫到別的內容。但是距離《詩經》還相去不遠,六義的大概還保存著。因此,描寫離別就以雙鳧一雁起興,諷詠君子小人就用香草惡鳥打比方。雖然六義不完全,還能得到國風傳統的十分之二三。這時候,六義就缺欠了。晉宋以來,得到國風傳統的大概就罕見了。如謝康樂詩的深奧博大,但是多耽溺於山水。如陶淵明詩的超撥古樸,但是又多放情于田園。江淹、鮑照之輩,又比這些詩還要偏狹。象梁鴻所寫的《五噫歌》那樣的例子,連百分之一二也沒有。這時候,六義就逐漸微弱,走向衰落了。到了梁、陳中間,大都不過是玩弄風雪、花草而已。唉,風雪花草這類事物,《三百篇》中難道就割棄了嗎?這只是看運用如何罷了。比如“北風其涼”,就是借風以諷刺威虐的,“雨雪霏霏”,就是借憐憫征役的,“棠棣之華”是有感於花而諷諭兄弟之道的,“采采苢”,是讚美車前草而祝賀婦人有子的。這都是以風雪花草起興,而表現的意義則在於刺威虐、愍征役、諷兄弟、樂有子的。與此相反怎么可以呢?這樣,“餘霞散成,澄江靜如練,”離花先委露,別葉乍辭風“這類篇章,辭確實華麗,我不知道它所諷諭的究竟是什麼。因此,我說這些詩僅僅是玩弄風雪花草罷了。這時候,六義就完全消失了。
大唐已經興盛兩百年了,其間的詩人不可勝數。值得一提的,陳子昂有《感遇詩》二十首,鮑防有《感興詩》十五首。還有詩中的豪傑,世人把他們並稱稱為“李杜”。李白的作品,才華出群,不同凡響,普通人沒辦法與之相比!但是,探索其中的六義,在十首之中連一首也不具備。杜甫的作品最多,可以流傳下來的有一千多首。至於貫通古今,格律運用純熟,做到了盡善盡美,又超過了李白。但是舉出《新安吏》、《石壕吏》、《潼關吏》、《塞蘆子》、《留花門》這樣的篇章,“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這樣的詩句,也不過三四十首。杜甫尚且如此,何況不如杜甫的呢? 我經常對詩道的破壞感到痛心,恍恍惚惚地就激憤起來,有時正在吃飯就吃不下去了,夜裡睡不著覺。我沒有估量自己才力的不足,就想的馬詩道恢復起來。唉!事竟與願違,又不是幾句話可以說盡的,但是還不能不向您粗略地陳述一番。
我出生六七個月的時候,乳母抱著我在書屏下邊玩,有人指著無字之字教給我。我雖然嘴上說不出來,但是心裡已經默默地記住了。後來有人拿這兩個字問我,即使試驗十次百次,我都能準確地指出來。那么我是生來就與文字有緣了。到五六歲,就學習做詩,九歲通曉聲韻,十五六歲開始知道考中進士的榮耀,就刻苦讀書、二十歲以來,白天學習做賦,夜裡刻苦讀書,間或也學習做詩,沒有空閒時間睡眠休息。甚至於嘴和舌頭都生瘡,手和肘都磨成繭。眸子裡面總是一晃一晃的,好象飛著掛著珠,動不動就以萬計。這大概是刻苦學習奮力做詩造成的,自己感到很悲哀。
因家庭貧困而又多事故,直到二十七歲我才應進士試。考中以後,雖然專心於分科考試,還是沒有停止做詩。到了做校書郎的時候,詩作足有三四百首。有時拿出來讓足下這樣的朋友們看。大家一見都說寫得工巧,其實我並沒有達到詩作者的水平。自從到朝廷作官以來,年齡漸長,經歷的事情也漸多,每逢與人談話,多詢問時政,每逢讀書史,多探求治理國家的道理。這才知道文章應該為時事而著作,詩歌應該為現實而創作。這時候,皇帝剛剛繼位,政府之中有正直的人士,屢次下詔書,調查人民的疾苦。
我正是在這時升做翰林學士,又做左拾遺的官,親手領取寫諫章的用紙,除寫奏章直接向皇帝陳述意見之外,有可以解救人民疾苦,彌補時政的缺失,而又難於直接說明的事項,就寫成詩歌,慢慢地讓皇帝知道。首先是用來開闊皇帝的見聞,對他考慮和處理國家大事有所幫助。其次是報答皇帝的恩情獎勵,盡到諫官的職責。最後是實現個人平生振興詩道的心愿。沒有想到,心愿沒有實現而悔恨已經產,詩歌沒有聞於上,而誹謗卻已經形成了。
我還要請你允許我把這件事徹底地說說。凡是聽到我的《賀雨詩》,眾人就一起喧嚷起來,已經認為不合適了。聽到我的《哭孔戡詩》,眾人就面呈怒色,都不高興了。聽到《秦中吟》,有權勢的顯貴和近臣都相視變色。聽到我的樂遊園寄足下詩,執政者就扼腕痛恨。聽到我的《宿紫閣村詩》,掌握軍權的人就切齒痛恨。大都這樣,不能全都舉出了。與我沒有交誼的人說我是沽名釣譽,惡意攻擊,嘲笑誹謗。假使是與我有交誼的,就以牛僧孺揭露時政而被斥逐的教訓警戒我,甚而我的兄弟妻子都認為我是錯的。那認為我沒錯的,整個世上也不過二三個人。有一個鄧魴,看見我的詩就高興,不久他就死了。還有一個唐衢,讀了我的詩就哭泣,不久唐衢也死去了。另外就是你的情況了,而你十年來又困頓到這步田地。唉!難道六義四始的傳統,上天就要破壞它而不能支持了嗎?還是我不知道上天的意願就是不讓人民疾苦聞於皇帝呢?要不然的話,為什麼有志於做詩的人不順利到這樣嚴重的地步呢? 但是,我自己也思量過,我只不過是關東一個普通人罷了。除去讀書作文之外,其它事是胡胡塗塗一無所知,甚至連書法、繪畫、弈棋、博戲那樣可以與眾人交換聯歡的事,我都一無通曉。就是說,我的愚笨是可想而知了。當初應進士試的時候,朝廷裡面連一個疏遠的親戚也沒有,達官之中連一個曾有過一面之識的朋友也沒有。爭取功名我不善於奔走趨附。科舉考試我也沒有可靠的憑藉。但是,十年之間我卻三次中第,名聲為眾人所知,足跡達到侍從之官。在朝廷之外與賢俊之士相交結,在朝廷之中就服侍皇帝。開始我是由於文章知名的,最後又由於文章獲罪,那也是應該的。
最近,又聽親戚朋友們私下說:禮部、吏部舉行讚揚人才的考試,多用我應試的賦和判詞做為標準。其餘詩句,也經常在人們的口上流傳。我感到很慚愧,也不相信這件事。到第二次來長安的時候,又聽說有個軍使高霞寓,要聘娶一個歌妓。歌妓大誇其口說:“我能唱白學士的《長恨歌》,怎么能同別的歌妓一樣呢?”因此,就抬高了身價。足下書信中還說過,到通州的時候,看見近江的客舍柱子上有題寫我的詩的,那又是誰呢?以往我經過漢南的時候,恰好趕上主人集合一群歌妓,為別的賓客做樂。那些歌妓看我來了,就指著我互相使眼色說:“這就是《秦中吟》、《長恨歌》的作者。”從長安直到江西,一路三四千里,凡是地方學校、佛寺、施捨、行舟之中,經常有題寫我的詩的,平民、僧眾、寡婦、未嫁的姑娘也總有歌唱我的詩的。這的確是微末的小枝,沒什麼值得稱道的,但是現在時俗所重視的,也正是在這一點上。即使前代有才能的人物如王褒、揚雄,前輩如李白、杜甫,心情也是注重這一點的。
古人說:“名聲是天下所共有的器物,不要索取過多。”我是什麼人,我獲得現時的名聲已經夠多了。既要獲得現實的名聲,又要獲取現實的富貴,假使我自己成為造物主,能夠同時都給予嗎?我現在的困窮,是理所當然的。況且詩人向來是多難的,象陳子昂、杜甫,都是做一個普普通通的拾遣,而一直困難到死。李白、孟浩然一輩,連最低級的官職都沒做過,窮極潦落一生。近來,孟郊年已六十了,才最後試用做個協律郎,張籍已經五十歲了,也沒超過一個太常寺的太祝。他們都是什麼人物呵!他們是什麼人物呵!況且我的才能又趕不上他們。現在我雖說被降職調到遠方的州郡,做個佐貳之官,但是官階還是五品,月俸四五萬,寒天有衣穿,飢餓有飯吃,除去供給自身之外,還能養活家人,也算對得起白家的先輩了。微之微之呵,請不要為我憂慮吧!
我幾個月來,在搜檢書函過程中,得到新舊詩,按種類的不同,分了卷別。自做左拾遺以來,凡是所遇所感,與美刺興比有關的詩,還有自武德到元和年間即事立題而寫的詩,題做《新樂府》,共一百五十首,叫做諷諭詩。又有時公事完畢回家獨處,有時辭官閒居,滿足生活,保養元氣,隨意地吟詠性情的詩一百首,叫做閒適詩。又有受到外在事物的觸動,激起內在的思想感情,隨著所感所遇而以歌唱表現出來的詩一百首,叫做感傷詩,又有五言、七言的絕句,長自一百韻短至二韻的四百多首,叫做雜律詩。一共十五卷,大約八百首。將來我們相見的時候,一定全部送給你。
微之,古人說:“不見用的時候就只顧自我修養,見用的時候就要為天下人造福。”我雖然不賢,也常常以這兩句話為師。大丈夫所堅守的是聖賢的大道,所等待的是時機。時機到來,就是作雲的龍,搏風的鵬,生氣勃勃,勇往直前。時機不來,就是深山的豹,遠空的鴻,安安靜靜地,引身而退。仕進退隱,往何處而不怡然自樂呢?因此,我的志向是在造福於天下,我的行為是在只顧自我修養。我所奉行並貫徹始終的是聖賢的大道,以言詞表達出來的就是詩歌。所謂諷諭詩,表達的就是造福天下的志向;所謂閒適詩,表達的就是只顧自我修養的思想。因此,讀了我的詩,就知道我所堅持的聖賢之道了。其餘的雜律詩,有的是為一時一物所引起來的,有的是為一笑一吟所激發出來的,都是隨意成章,並不是我平生所重視的,只是在親戚朋友聚合離散之間,用它排除離別之苦,增加聚會的歡樂的。現在選編之時,本能刪去。將來有人替我編輯這些詩文,把它們略去就可以了。
微之,尊重耳聞的,輕視眼見的,崇尚古代的,看不起今天的,是人的常情。我不能遠追古代的舊聞做證明,就像近年韋蘇州的歌行,除去才氣超撥,詞藻華麗之外,很接近於以興的手法表達諷諭的意義。他的五言詩又高超雅正,安詳適靜,是自成一家的體制。現在的作者誰能趕得上呢?但是韋蘇州在世的時候,人們並不太重視,一定等到詩人死後,人們才珍重他的作品。現在我的詩,人們喜愛的,通通不過雜律詩和《長恨歌》以下那些作品。時俗所重視的,正是我所輕視的。至於那些諷諭詩,意思激切而言語質直,閒適詩思慮恬靜,文詞迂緩。由於質直並迂緩,人們不喜愛也是應該的了。現在愛我的詩,與我同時活在世上的,就只有足下而已。但是,千百年後,怎么能知道再沒有象足下這樣的人出現,而了解並喜愛我的詩呢?因此,八九年來,我與足下做官順利,就以詩互相鑑戒,遭到斥逐就以詩互相慰勉,各自獨居的時候就以詩互相告慰,住在一起的時候就以詩互相娛樂。與我相交的和譴責我的,大都由於詩呵!
比如今年春遊長安城南的時候,我與足下在馬上互相作樂,就分別吟詠新穎的短律,不摻雜別的體裁,從皇子陂歸昭國里,互相輪流吟唱,在二十多里的路程上吟詩的聲音一直不斷。即使樊宗憲、李景信在旁邊,也沒辦法插嘴。了解我的把我看做詩仙,不了解我的把我看做詩魔。為什麼呢?心靈勞苦,聲氣耗費,日以繼夜,而不知辛苦,這不是魔又是什麼?與志趣相同的人結伴,而對美景,有時是花開時節宴飲以後,有時是月夜之下酒喝得正暢快,吟詠詩句,彼此唱和,竟忘掉了老年將到,即使駕著鸞鶴,去游蓬萊瀛洲這橛的仙山,那種快樂也不會比這更高了。那不是仙又是什麼?微之微之,這就是我與你以形體為外物,擺脫與俗人交往的蹤跡,蔑視富貴,輕視人間的原因。
正在這個時候,你的興致還有餘,還要與我把交往的友人的詩全部索取來,選擇其中最好的,譬如張十八的古樂府,李二十的新歌行,盧拱、楊巨源二秘書的律詩,竇七、元八的絕句,廣泛地蒐集,精心地選取,把它們編輯起來,稱為《元白往還詩集》。諸位君子得知考慮編選他們的詩這件事,沒有不雀躍高興的,把這看做一件大事。唉!計畫沒有實現,你就被降職調離,不幾個月我也接著被貶官了。性情沒有興致,什麼時候能完成,又要為這件事嘆息了。
我曾經跟你說,任何人做文章,都偏私以為自己的好,不忍心刪削,有時缺點就在繁多上,其間好壞自己又辨別不清,一定得依靠朋友做出公允的評價而不加寬容,進行討論刪削,這樣以後繁簡恰當不恰當才能處理合適。況且我與足下,寫文章特別怕繁多,自己尚且認為是毛病,何況他人呢?現在我們暫且分別編輯詩文,粗略地分出卷次,等到我和足下相見的時候,各人都拿出自己編輯過的東西,以完成過去的心愿。但是,又不知何年能相遇,何地能相見,死期一到,該怎么辦呵!微之微之,知道我的心嗎?
潯陽臘月,江風吹來,感到悽苦寒冷。歲末很少歡趣,長夜無眠。拿來筆鋪下紙,寂靜地坐在燈前,想到哪兒就寫到哪兒,語無倫次,請不要厭煩我的繁雜,暫且用以代替一夕之話吧。微之微之,知我心嗎?樂天再拜。

創作背景

這封書信寫於元和十年(815年),當時四十四歲的白居易正在江州司馬任上。從二十九歲進士及第後,經過十多年的宦海風波,被貶到江州當一名有職無權的司馬,經歷了他人生中最沉重的打擊,內心充滿憤慨和憂傷,思想上也不免矛盾和彷徨,這時收到時任通州司馬的好友元稹寄來的《敘詩寄樂天書》,乃思前想後,有感而發,在寒冬臘月的偏僻小城裡,寫下這封內容豐富、感情真摯的長信。

作品鑑賞

整體賞析

白居易作文和他寫詩一樣,思想感情袒露無遺,語言務求通俗淺白,形成獨特的藝術風格。這篇文章是在吸取前代和同時代作家所提出的詩歌創作理論的基礎上,加以發展,形成自己的詩歌理論的綱領,總吉他創作政治諷諭詩的經驗,觀點鮮明,文字生動流暢,有較強的說服力,在中國文學批評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這篇散文在簡要地敘述他寫作這封信的目的之後,以大量篇幅,列舉文學史上大量作家和作品,用十分簡潔的語句,敘述歷代詩歌發展變化的概況,闡明《詩經》以來反映現實的優良文學傳統。他從“六義”著眼,強調“風、雅、比、興”是“六義”的精髓,並從“六義”的興起、削弱,以至逐漸衰微、消失,評價不同時期的詩歌創作,雖然還不能概括從上古到中古詩歌發展的全貌,但基本上能自圓其說,成一家之言。他還提出詩歌的內容必須做到“根情”、“實義”,就是說詩歌所體現的感情和意義,正像植物的根和果實一樣;而形式上的“苗言”、“華聲”,是指詩歌的語言和聲韻只是苗和花。只有根深,才能葉茂,開出鮮艷的花朵,結出豐碩的果實。這個比喻十分形象地說明詩歌的內容與形式的關係,即內容是詩歌的根本,形式必須為內容服務,只有內容與形式相統一,才能發揮它的社會功能。按照這個觀點,他在《詩經》之後,特別推崇杜甫的作品。肯定《新安吏》、《石壕吏》、《潼關吏》等名篇,和“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等名句,而對六朝以來出現的脫離現實、綺靡頹廢的文風,“嘲風雪,弄花草”的形式主義作品加以批判和否定,態度明確,褒貶基本得當,為他提倡的新樂府運動揭示有力的理論根據。
白居易從自己的勤學苦讀,談到仕宦之後潛心詩歌創作,以及作品的巨大影響,在總結創作經驗時,著重談到文學創作與現實的關係,得出“文章合為時而著,歌詩合為事而作”的結論。他談到自己“苦學力文”的過程,說從二十歲以後,“晝課賦,夜瀆書,間又課詩,不遑寢息矣。以至於口舌成瘡,手肘成胝,既壯而膚革不豐盈,未老而齒髮早衰白,瞀瞀然如飛蠅垂珠在眸子中也,動以萬數”。描寫具體生動,讀後令人感動。他還談到,在創作《賀雨》《哭孔戡》《秦中吟》等詩篇時,由於緊密聯繫當時的政治鬥爭和社會現實,貫徹自己提出的創作主張,卻被達官貴人切齒痛恨,但他毫無反悔之意:“始得名於文章,終得罪於文章,亦其宜也。”相反,他對自己的詩文得到各階層人民的歡迎,感到由衷的高興:“自長安抵江西,三四千里,凡鄉校、佛寺、逆旅、行舟之中往往有題仆詩者,士庶、僧徒、孀婦、處女之口,每每有詠仆詩者。此減雕蟲之戲,不足為多,然今時俗所重,正在此耳。”白居易詩歌無論是在當時或是後世,影響是很大的,正是由於他用詩歌作武器,揭露社會矛盾,反映現實生活,具有進步意義。他特地把自己詩歌創作中有關“美刺興比”的篇章,編為《新樂府》一百五十首,稱為“諷諭詩”,體現現實主義詩歌理論的成果。
白居易以儒家的“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的說教為準則,說明他寫“諷諭詩”是表達“兼濟之志”,其目的還是“惟歌生民病,願得天子知”。他寫“閒適詩”是表現“獨善之義”,特別是貶謫江州之後,他在政治思想上由積極轉入消極,寫了大量的“閒適詩”。所謂“志在兼濟,行在獨善”的人生觀,正是反映他思想上的矛盾,也正是這種思想矛盾,使他的晚年創作走上消極頹放的道路。此外,本文在評價作家作品時,對陶淵明、李白等的詩歌創作的批評也有不當之處,這也是必須加以指出的。

名家點評

北京大學教授褚斌傑《白居易》:“它對於我國中、晚唐的詩壇曾產生過巨大影響;對於我國現實主義文學的發展,有著不可泯滅的貢獻。”

作者簡介

白居易(772~846年),唐代詩人。字樂天,號香山居士。生於河南新鄭,其先太原(今屬山西)人,後遷下邽(今陝西渭南東北)。貞元進士,授秘書省校書郎。元和年間任左袷遺及左贊善大夫。後因上表請求嚴緝刺死宰相武元衡的兇手,得罪權貴,貶為江州司馬。長慶初年任杭州刺史,寶曆初年任蘇州刺史,後官至刑部尚書。在文學上,主張“文章合為時而著,歌詩合為事而作”,是新樂府運動的倡導者。其詩語言通俗,人有“詩魔”和“詩王”之稱。和元稹並稱“元白”,和劉禹錫並稱“劉白”。有《白氏長慶集》傳世。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